敖氏伤寒金镜录
敖氏伤寒金镜录
敖氏伤寒金镜录元杜本 原序 伤寒一症。
传变不常。
有本传、越经传、巡经传、巡经得度传、误下传、表里传、上行传、顷刻之间。
生死系焉。
可以寄人死生者。
惟医焉耳矣。
夫何脉理玄妙。
七表八里九道。
形似难辨。
此庸医所以接踵而杀人者多也。
元、若敖氏抱独见之明。
着《金镜录》一书。
只以舌证。
不以脉辨。
其法浅而易知。
试而辄效。
诚千载不偶之秘书也。
惟黑舌之症。
稍有未尽。
如舌之黑而紫、黑而湿润、黑而濡滑、黑而柔软、皆寒症也。
黑而肿、黑而焦、黑而干涩、黑而卷缩、黑而坚硬、黑而芒刺、黑而拆裂、皆热症也。
学医者推类以尽其余。
则庶几矣。
予在南都。
偶得此书。
深珍重之。
后会副宪笃斋汤公。
出是编示之。
极称其善。
已命工梓行会稽郡矣。
予患天下之人。
未尽知也。
复梓之以广其传云。
赐同进士出身大理寺左寺正陈楠书 原序 伤寒一书。
自汉张仲景先生究其精微。
得其旨趣。
乃万世之龟鉴也。
论中梓讹难明。
晋叔和成其章序。
成无己《明理论》。
刘河间五运六气。
参同仲景钤法。
则病之所变。
预可知也。
阴阳传变汗瘥图局。
曰汗、曰吐、曰下。
死生吉凶棺墓图局。
曰死、曰生。
随治随效。
如附应声。
则万举万全矣。
元敖氏辨舌三十六法。
传变吉凶。
深为妙也。
舌乃心之苗。
心君主之。
官应南方赤色。
甚者或燥、或涩、青、白、黑。
是数者,热气浅深之谓。
舌白者,肺金之色也。
由寒水甚而制火。
不能平金。
则肺自甚。
故色白也。
舌青者,肝木之色也。
由火甚而金不能平木。
则肝木自甚。
故色青也。
色青为寒者讹矣。
仲景法曰:“少阴病。
下利清谷。
”色青者,热在里也。
大承气汤下之。
舌黄者,由火甚,则水必衰。
所以一水不能制五火而脾土自旺。
故色黄也。
舌红为热。
心火之色也。
或赤者,热深甚也。
舌黑亦言为热者。
由火热过极。
则反兼水化。
故色黑也。
五色应五脏固如此。
敖氏以舌白者邪在表。
未传于里也。
舌白苔滑者。
痛引阴筋。
名脏结也。
舌之赤者。
邪将入也。
舌之紫者。
邪毒之气盛也。
舌之红点者。
火之亢极也。
舌之燥裂者。
热之深甚也。
或有黑圈黑点者。
舌诊学的开山之作:《敖氏伤寒金镜录》
舌诊学的开山之作:《敖氏伤寒金镜录》!公元1341年,我国第一部整理研究舌诊的专书——《敖氏伤寒金镜录》的问世,标志着舌诊至元代已成为一个研究专题,从而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1舌诊学的开山之作《敖氏伤寒金镜录》始于敖氏,但敖氏的名字与生平,无文献可考。
本书原来只有十二个舌苔图,后经杜本增补为三十六图。
杜本(1276-1350年),字伯原,号清碧,江西清江人。
自幼好学,精通经史,曾以南人处士被元朝征授翰林待制训奉大夫,人称杜学士。
他曾在武夷作幕僚,与朱丹溪交谊甚深。
明·汪机《外科理例》中有杜清碧患脑疽,丹溪为之诊视的记载。
舌诊虽在《内经》、《伤寒杂病论》里已有记述,以后又有《千金方》的《舌论》、《明理论》的《舌上胎》等篇,但从其形式和内容来说,前者只能说是舌诊的起源,而后者则可算是舌诊学的滥觞和雏形。
真正称得上舌诊学专著的,则当首推《金镜录》。
它是一部前无古人,启迪后来之作。
杜清碧“抱独见之明”,第一个对舌诊在外感性疾病的辨证作用给予了充分估计,在其自序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凡伤寒热病传经之邪,比杂病不同,必辨其脉、证,舌,表里汗下之,庶不致误。
”他针对当时医界墨守仲景“平脉辨证”的局面,提倡凡外感疾病应以脉证舌相参来辨证施治,实际是以舌为主,结合脉证来辨证施治,从而编写了这本《金镜录》。
“专以舌色视病”,确立了察舌辨证,“辨舌用药”的舌诊法则,独树一帜,使舌诊成为一门比较完整而有系统的诊断方法,在我国舌诊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金镜录》是在金元时期祖国医学“新学肇兴”,竞相立说的学术空气激荡下,在张元素“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今病不相能也”的学术观点之启示下所从事的创造性著作。
他的“专以舌色视病”、“辨舌用药”的学术理论,可与金元四家在理论上的创见相媲美。
《金镜录》不仅促进了“舌诊”学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温病学说的成长,也有很大贡献。
明清两代出现的舌诊书如《伤寒观舌心法》、《伤寒舌鉴》以及叶天士《外感温热篇》中的辨舌论治理论等,都是在《金镜录》的基础上产生发展的。
中医书籍简介
中医书籍简介A 《敖氏伤寒金镜录》B 《白喉全生集》、《白喉条辨》、《辨舌指南》、《辨证录》、《濒湖脉学》扁鹊C陈葆善、曹炳章、巢元方、陈念祖、陈士铎、程国彭、淳于意DEF方有执G 《古今医案按》葛洪H 《韩氏医通》、《寒温条辨》韩愗、华佗、滑寿IJ 《金匮要略》江瓘K柯琴L 《临证指南医案》李东垣、李纪方、李时珍、李延罡、林之翰、刘昉、刘河间M 《麻证新书》、《脉经》、《脉诀》、《脉诀汇辨》、《面向21世纪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现状和未来》《名医类案》N 《难经》、《内经》OPQ 《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钱乙R 《人体排出物异常证诊断治疗学》S 《三指禅》、《伤寒来苏集》、《伤寒论》、《伤寒论条辨》、《伤寒杂病论》、《舌诊研究》《舌诊源鉴》、《时疫白喉提要》、《世医得效方》、《实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鼠疫约编》《四诊抉微》、《四诊研究》沈金鳌、孙思邈T 《通俗伤寒论》UVW 《外台秘要》、《望诊遵经》、《温病条辨》、《温疫论》汪宏、王履、王焘、王叔和、危亦林、吴鞠通、吴又可X 《小儿药证直诀》、《形色外诊简摩》、《虚证研究》、《血瘀症及活血化瘀研究》、《血证要览》Y 《医经溯洄集》、《医学六要》、《医学启源》、《医学实在易》、《医学心悟》《疑似病证的鉴别与治疗》、《疫疹一得》、《幼幼新书》、《寓意草》杨璇、叶天士、余霖、喻嘉言、俞震Z 《杂病源流犀烛》、《诊家枢要》、《中国脉诊研究》、《中国医学诊法大全》《中西医结合对证的研究》、《中医辨证论治教程》、《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初稿》、《中医沉思录》《中医腹诊学》、《中医量化诊断》、《中医临床思维研究》、《中医脉象今释》、《中医脉象研究》《中医脉诊学》、《中医脾阴学说研究》、《中医舌苔图谱》、《中医舌诊大全》《中医误诊误治析微》、《中医诊法图谱》、《中医证候辨治轨范》、《中医证候规范》《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中医证候诊断治疗学》、《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藏经》、《周礼》《肘后方》、《诸病源候论》张景岳、张三锡、张元素、张仲景、周学海、周学霆、朱丹溪A开头的医书及作者------------------------------------------------------------------------------《敖氏伤寒金镜录》:元代敖氏著有《点点金》和《敖氏伤寒金镜录》,介绍伤寒病等的方法,内有12幅舌诊图,是舌诊第一部专著(后经元代杜本增补24图,合成36种病理舌象图),图文对照,较为直观。
『医药之最』世界最早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
『医药之最』世界最早舌诊专著——《敖氏伤寒金镜录》你注意过自己的舌头吗?为什么舌头上有一片象苔藓一样的东西?而舌头的颜色又为什么常常改变?为什么有人舌嫩而有人舌红?又为什么有时舌头上象缺了一点什么似的?这些都是属于中医舌诊所要回答的问题。
舌诊是中医诊断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
几千年来,舌诊已成为祖国医学的特色之一。
早在我国殷代的甲骨文中,已有“贞疾舌”的记载,其中就含有诊断病舌的意思。
公元前3~5世纪成书的《内经》中已有较多关于舌诊的记载。
如关于舌苔之色,认为舌苔黄是属于体内有热。
还有舌卷,为舌卷缩口内,不能外伸,认为是由于高热神昏。
《难经》中也有一些舌诊记载。
到了汉唐时代,张仲景创造了“舌苔”一词,并确立舌诊作为辨证论治的依据。
以后《诸病源候论》、《中藏经》、《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书也提到一些舌诊的内容。
到宋、金、元时期,《活人书》以有无口燥舌干来辨阴阳虚实,《小儿药证直诀》首创“舒舌”、“弄舌”的名称。
但以上一些文献中所记载舌诊的内容都比较分散,而我国最早的一本专门谈论舌诊的著作则要算《敖氏伤寒金镜录》,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舌诊专书。
13世纪(元代),有一个姓敖的人,他对舌诊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认真总结了当时察舌辨证的临床经验,写成《敖氏伤寒金镜录》一书。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讨论伤寒的舌诊。
他在这本书中将各种舌象排列起来,绘成12幅图谱,并通过舌诊来论述症状。
《敖氏伤寒金镜录》书成以后,限于当时条件,未能广为流行,以至现在已看不到原来的版本了。
好在当时有个叫杜清碧的人,发现了这本书以后,自己动手绘了24幅舌象图,与原书12幅合为36幅,于公元1341年印刷出版。
但由于印数不多,所以看到这本书的人也没有几个。
我们现在看到的《敖氏伤寒金镜录》,就是经杜清碧增补的版本。
该书以伤寒为主,又写了一些内科以及其他疾病。
主要根据舌色,分辨寒热虚实、内伤外感,记录了各舌色所主病证的治疗与方药。
中医古籍目录大全
中医古籍目录大全1、医经黄帝内经灵枢黄帝内经素问类经灵素节注类编内经博议内经评文内经知要难经医经原旨2、本草本草备要本草便读本草崇原本草从新本草撮要本草分经本草害利本草经解本草蒙筌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证类本草3、方论备急千金要方洪氏集验方华佗神方急救便方集验方经验丹方汇编奇方类编奇效简便良方千金翼方仁术便览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删补名医方论圣济总录苏沈良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汤头歌诀退思集类方歌注外台秘要卫生易简方文堂集验方仙传外科集验方小品方医方考证治准绳•类方肘后备急方4、伤寒、金匮敖氏伤寒金镜录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高注金匮要略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浅注金匮要略心典金匮翼金匮玉函经二注金匮玉函要略辑义金匮玉函要略述义类证活人书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伤寒补例伤寒大白伤寒发微论伤寒贯珠集伤寒捷诀伤寒九十论伤寒六书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寻源伤寒医诀串解伤寒总病论仲景伤寒补亡论5、医案曹仁伯医案论程杏轩医案丛桂草堂医案丁甘仁医案仿寓意草古今医案按湖岳村叟医案花韵楼医案洄溪医案旧德堂医案临证指南医案凌临灵方马培之医案名医类案三家医案合刻三十年临证经验集邵兰荪医案孙文垣医案王氏医案绎注王旭高临证医案吴鞠通医案许氏医案续名医类案也是山人医案一得集寓意草张聿青医案醉花窗医案6、医话对山医话景景医话冷庐医话柳洲医话塘医话友渔斋医话止园医话7、妇儿保婴撮要产宝产鉴达生编儿科萃精儿科要略妇科秘方妇科问答妇科玉尺妇人大全良方妇人规傅青主女科广嗣要语活幼心书济生集济阴纲目家传女科经验摘奇颅囟经麻疹备要方论麻疹阐注内府秘传经验女科宁坤秘笈女科撮要女科经纶女科精要女科秘旨女科要旨女科旨要女科指要钱氏秘传产科方书名试验录胎产秘书胎产心法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小儿痘疹方论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宜麟策婴童百问婴童类萃幼科发挥幼科切要幼科释谜幼科心法要诀幼科折衷幼幼集成幼幼新书育婴家秘张氏妇科证治准绳•女科证治准绳•幼科竹林女科证治竹泉生女科集要8、诊断濒湖脉学察病指南察舌辨症新法临症验舌法麻科活人全书脉经脉诀汇辨脉确脉因证治脉症治方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奇经八脉考时病论歌括新编望诊遵经医学从众录诊家枢要诊脉三十二辨诊宗三昧诸病主病诗9、养生陆地仙经女丹合编选注养生秘旨10、杂著白喉全生集白喉条辨包氏喉证家宝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扁鹊心书辨证录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褚氏遗书此事难知刺灸心法要诀丹台玉案丹溪手镜丹溪心法丹溪治法心要跌打秘方跌损妙方读医随笔冯氏锦囊秘录傅青主男科格致余论古今名医汇粹古今医彻古今医鉴古今医统大全顾松园医镜归砚录韩氏医通喉科秘诀喉舌备要秘旨回春录急救广生集集验背疽方焦氏喉科枕秘金疮秘传禁方金针秘传经络考经络全书经验麻科景岳全书救伤秘旨肯堂医论口齿类要类经图翼类证治裁厘正按摩要术理虚元鉴立斋外科发挥疠疡机要临证实验录刘河间伤寒医鉴刘涓子鬼遗方秘传眼科龙木论明医杂著明医指掌目经大成内外伤辨脾胃论普济方•针灸奇症汇青囊秘诀全生指迷方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儒门事亲痧胀玉衡痧疹辑要伤科补要伤科大成神应经审视瑶函慎疾刍言慎柔五书石室秘录时病论市隐庐医学杂著寿世保元寿世传真寿世青编松峰说疫孙真人海上方痰火点雪痰疠法门推拿抉微推求师意外经微言外科大成外科理例外科启玄外科十法外科枢要外科心法要诀外科正宗外科证治全书万病回春卫生宝鉴温病条辨温病正宗温病指南温热经纬温热论温疫论吴医汇讲洗冤集录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校注医醇賸义形色外诊简摩性命要旨虚损启微轩岐救正论血证论研经言眼科秘诀眼科心法要诀疡科心得集疡医大全养生导引秘籍叶选医衡一草亭目科全书医碥医法圆通医贯医林改错医门补要医门法律医述医学传灯医学传心录医学读书记医学纲目医学启源医学入门医学实在易医学心悟医学源流论医学摘粹医学真传医学正传医学衷中参西录医医病书医医小草医医医医原医旨绪余医宗己任编医宗金鉴异授眼科疫疹一得银海指南饮膳正要尤氏喉科秘书尤氏喉症指南杂病广要杂病治例增订十药神书增订叶评伤暑全书张氏医通针灸甲乙经针灸素难要旨针灸易学针灸资生经正骨心法要旨正体类要证治汇补证治心传证治准绳•疡医证治准绳•杂病症因脉治知医必辨质疑录中藏经中风论中国医籍考中西汇通医经精义重订广温热论重订灵兰要览重订囊秘喉书重庆堂随笔周慎斋遗书诸病源候论专治麻痧初编子午流注说难。
敖氏伤寒金镜录
敖氏伤寒金镜录敖氏伤寒金镜录以敖烈(字廷炬)临床心得而编成,分上、下两集,后增入《经验续录》和《质疑录》。
上集收载医论6篇,每篇先有原文,再注释或阐发,其间又有论者对前贤名言的推崇及自己的见解;下集收载医案78则,皆为临床真实记录,反映了敖氏对临床治疗的高度艺术性。
一曰辨脉法。
全书立44门,详论54脉,提纲挈领,不杂支蔓,堪称诊脉专书。
二曰辩证法。
全书立17门,选辑古代名家辨证法81条,补入书中,论辨甚详,多可引以为鉴。
三曰治症法。
全书设9门,共载方药233首,重复药物仅占少数,为后世方书所仅见。
四曰药物法。
全书立18门,将古今药物加以归纳,虽未言其出处,然不着方名,亦不标出处,却保留了许多实用的药物,至今仍为人们所采用。
五曰剂量法。
此法系敖氏晚年的临床经验之谈。
他认为药剂最重要的是配伍。
所谓配伍,即“相使”“相须”“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相使”“相畏”等十六字诀,在此基础上总结了36个剂量的意义与临床应用,颇值借鉴。
!)三曰温热病之要,莫于顾护胃气。
治症切勿汗吐下攻。
气血虚弱者不可骤进辛温大热,已见燥象者,禁用苦寒清热,服药后大便泄泻,非燥胜火也,亦系胃气太弱,宜调养和中为主,方用异功散或理中汤加减调理。
(见《活人心统》)?。
卷二》,本书多方整理,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张志聪校订。
四曰食疗法,乃综合诸家之说而成。
“方药合参,药食并举,有补无泻,有守有破”,“可久可速,非药饵能及也”。
“用之得当,殊胜药饵,饮食固不足恃,终胜药饵。
且能提高胃口,使精力日增,何患小儿厌食也。
”又曰:“…实验充分,证据确凿,与一切盲从师说者迥然不同,对纠正旧时的庸俗观点,丰富祖国医学宝库,有积极意义,应予表扬和肯定。
其所列方药,经过本校教授一再删改、斟酌,可取可用,不致遭到误导。
”?。
《敖氏伤寒金镜录》与《伤寒舌鉴》述评
2021年第2期《敖元伤東金镜录》与《伤東舌签》达评*浙江省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武义,321200) 程志源摘要:采用中医文献学和现代统计学方法,对《敖氏伤寒金镜录》和《伤寒舌鉴》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进行总结 分析,并对两书的主要学术思想及其特色进行点评。
两书均为图谱式著作,言简意赅,辨析严谨。
《敖氏伤寒金镋 录》仅36种舌象图谱,易于掌握,辨证方法以脏腑和八纲辨证为主,病机分析多从“火热”入手,立法遣方多以清热攻 下为主,且药随方出,应用方便;而《伤寒舌鉴》共8类120种舌象,论述颇详,尤显繁冗且有方无药,辨证以六经分证 为主、八纲与脏腑分证为辅,病机分析大量运用了五行生克和脏腑理论,所栽三阴证候从《伤寒论》的以寒证为主转 变为以热证为主,明确提出红舌与瘟疫有关,并首次提出白苔舌亦可见于热证。
关键词:古籍研究舌诊专书敖氏伤寒金铣录伤寒舌鉴述评中图分类号:R241.2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4737(2021)02-0020-03《敖氏伤寒金镜录》(以下简称《金镜录》)与 《伤寒舌鉴》(以下简称《舌鉴》)系我国代表性舌诊 专书。
前者是1341年杜清碧在敖继翁《伤寒金镜 录》的基础上,由原12舌诊图增为36图而成,是国 内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奠定了当今舌诊的基础。
后者是1668年由张登以申武垣《伤寒观舌心法》为 蓝本,正其错误,参人其父张璐医案及个人临床经验著成,该书对后世舌诊研究产生了较大影响。
两 书均为图谱式舌诊专书,其体例、内容和学术思想 各有千秋,现简要述评于此。
主要内容及其特点《金镜录》全书1卷,将白苔舌、将瘟舌、中焙 舌、生斑舌、红星舌、黑尖舌、黑圈舌、人裂舌、虫碎 舌、里黑舌、厥阴舌、死现舌、黄苔舌、黑心舌等临床 常见舌象绘成36种图谱,每图之下附有文字说明及 方药。
其中有24图专论舌苔,4图专论舌质,8图兼论舌苔与舌质。
图中所载舌色有淡红、红、纯(绛)红、青等,舌面变化有红刺、红星、裂纹等;苔色有 白、黄、黑、灰等,苔质有干、滑、淫、刺、偏、全、隔瓣 等,基本全面概述了主要病理舌象。
中医古籍书目汇编
中医古籍书目汇编■内经、难经类:一、《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二书)(公元前 722 ~前 221 年? )共十八卷。
二、《黄帝内经太素》(公元 605 ~ 617 年)隋.杨上善编注。
原三十卷。
已残缺,现存国内本为二十三卷。
是《黄帝内经》的一种早期传本的注本。
关于本书的成书年代,有人根据卷首原题杨上善的头衔系唐代官职,以及书中个别字避唐讳,因疑杨为唐人,为唐代着作。
但此说也有人表示不同意见。
三、《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公元 762 年)唐.王冰次注。
王冰把《黄帝内经素问》传本整理校注,因旧本残缺,又补入《天元纪大论》等七篇,重新编次为二十四卷。
王氏注有不少卓越的见解。
现存本经宋.林亿等校订。
四、《素问玄机原病式》(公元 1188 年)金.刘完素(守真、河间)。
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关五运六气,病机方面的原文及王冰注加以发挥而成。
着重于治火证用寒凉法。
五、《黄帝内经素问?灵枢注证发微》(公元 1586 年)明.马莳(仲化、玄台)注。
各九卷。
对《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的全文进行了注解。
后附补遗一卷。
六、《类经》(公元 1624 年)明.张介宾(景岳)注。
三十九卷。
把《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分类编次为 12 类,390 条,条理分明。
附图翼十一卷、附翼四卷。
注解每有独到之见。
七、《内经知要》(公元 1642 年)明.李中梓(士材,念莪)编。
二卷。
摘录《黄帝内经素问》、《灵枢经》原文,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诊、脏象、经络、治则和病能等八类。
注解简明。
八、《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集注》(公元 1672 年)清.张志聪(隐庵)注。
各九卷。
注文中有一些较好的见解。
九、《素问灵枢类纂约注》(公元 1689 )清.汪昂(訒庵)注。
二卷。
分为脏象、经络、病机,脉要、诊侯、运气、审治、生死和杂论九篇。
采用唐.王冰、明.马蔚、吴崑和清.张志聪的注解,删繁辨误。
十、《难经》(公元前五世纪? )原题战国时秦越人撰。
敖氏伤寒金镜录
敖氏伤寒金镜录第一‧白苔舌舌见白苔滑者。
邪初入里也。
丹田有热。
胸中有寒。
乃少阳半表半里之证也。
宜用小柴胡汤、栀子豉汤治之。
【介按】白色为寒,表症有之,里症有之,而虚症实症亦有之。
凡风寒湿邪,国中皮腠,即为白苔。
寒湿本系阴邪,白为凉象,故舌苔白色。
如白滑而腻者,湿与痰也。
白滑浓腻者,湿痰与寒也。
惟薄白如无,则为虚寒。
白如积粉,则湿热或痰热也。
因肺主卫、主气、又主皮毛,而太阳经亦主一身之表。
凡受风寒,先入皮毛,内应于肺,其舌无苔而润,或微白而薄,或浮白薄滑。
外证必恶寒发热,而口不渴,此是风寒初感也。
治宜辛温解表。
如苔白而燥刺者,外证初在微寒,继即发热不已,此是温邪在肺,治宜辛凉清解。
如苔白而粘腻者,外证必发热、头重,身痛而口不渴,此是湿邪在于气分也,治宜解肌去湿。
如舌苔白燥、或白而边红。
外证见发热口渴。
咳嗽喉痛。
此是风温入肺。
治宜轻清凉解。
如苔白中带红。
外证头痛身热。
口苦、眼赤、胁痛、耳鸣、脉象浮弦而数者。
太阳之邪已入少阳也。
治宜清解少阳。
或白苔浮滑,带腻、带涨,刮之有净、有不净者。
亦有尖白根黄者,是邪在少阳经之半表半里也。
至若此苔系是白滑而边淡红,邪在半表半里膈膜之间。
即《金匮要略》所谓“舌上如苔。
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之候。
故用小柴胡汤以达膈膜之邪,即栀子豉汤亦为清热达邪之良剂也。
小柴胡汤柴胡(四钱)黄芩甘草人参(各二钱)半夏(二钱)上咀,每服一两。
水一钟半。
姜三片。
枣一枚。
煎至一钟,温服。
【介按】程应旄曰。
方以柴胡疏木。
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
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攻。
半夏豁痰饮。
降里气之逆。
人参补久虚。
助生发之气。
甘草佐柴、芩、调和内外。
姜枣佐参、夏、通达营卫。
相须相济。
使邪无内向而外解也。
栀子豉汤(从金匮要略新补)栀子(十四枚)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
以水四升。
先煮栀子得二升半。
纳豉煮取一升半。
去滓,分二服。
【介按】山栀味苦性寒。
其子色赤象心。
其花色白象肺。
故为从肺入心。
《敖氏伤寒金镜录》师生读书笔记
《敖氏伤寒金镜录》师生读书笔记
知识点框架:
- 《敖氏伤寒金镜录》的背景及主要内容
- 该书在中医诊断学中的重要地位
思维:
- 老师分析书中舌诊理论形成的思路
- 对一些典型舌象诊断的推理过程
重难点:
- 某些特殊舌象的辨析要点(用红笔标注)
- 容易混淆的病症诊断差异(用蓝笔标注)
易错点:
- 相似舌象的误判情况及纠正方法(用黄笔标注)
补充点:
- 老师提到的相关中医古籍中对舌诊的论述
- 现代医学对舌诊的研究与应用实例
自己的总结和思考:
- 对舌诊方法体系的理解和感悟
- 如何将书中知识与临床实践更好结合的初步想法。
敖氏伤寒金镜录课件
敖氏伤寒金镜录在传统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传统医学对敖氏伤寒金镜录的传承与创新
深入研究敖氏伤寒金镜录的学术思想、诊疗方法和用药原则,挖掘其独特的学术价值,推动传统医学 的传承与创新。
敖氏伤寒金镜录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将敖氏伤寒金镜录的理论与实践应用于中医药领域,促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敖氏伤寒金镜录在跨学科研究中的应用
伤寒论的价值和影响
伤寒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的一部 重要著作,被誉为中国医书的 四大经典之一,被历代医家所 推崇。
该书不仅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 了深远影响,而且对中医学的 理论体系和学术思想的发展也 起到了重要作用。
伤寒论的学术思想不仅在中国 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而且对 世界医学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 影响。
该书的特点在于其结构清晰、语 言简练、论述精辟,是学习《伤
寒论》的重要参考书籍之一。
敖氏伤寒金镜录的价值和影响
敖氏伤寒金镜录的价值在于其对《伤寒论》的深入研究和对临床实践的总结,为 后世医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该书的影响在于其促进了中医临床的发展和进步,为中医的传承和创新做出了贡 献。同时,该书也成为了中医药院校的必修课程之一,对于培养中医人才具有重 要意义。
伤寒论的内容和特点
伤寒论共398条,分为上、中、下三卷,主要论述外感热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及 治疗原则等。
该书强调六经辨证,以阴阳为总纲,将外感热病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 阴、厥阴六经,分别从证候、病机、治法等方面进行阐述。
伤寒论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其独特的辨证方法和治疗体系对后世 中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助于医生准确地判断病情。
诊断流程
按照敖氏伤寒金镜录的指导,医 生可以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诊断 ,从望、闻、问、切等多个方面 获取患者的信息,综合分析,得
敖氏伤寒金镜录
精彩摘录
这是《敖氏伤寒金镜录》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谢谢观看
读书笔记
很好,只是无图,应该选有图的版本!此书为伤寒论锦上添花,可谓显矣!。
四诊之一,只要能解决问题,都是好办法;可惜没有图,有些情况不好理解;如果要做“上工”,除了拿手 绝活,均衡也很重要。
目录分析
第2章伤寒用药说
第1章原序
第3章后序
作者介绍
这是《敖氏伤寒金镜录》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敖氏伤寒金镜录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人士
广大读者
作家
用药
金镜录
作品
艺术家
原序
敖氏
后序
伤寒
内容摘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 权电子版权。
舌诊开山之作_敖氏伤寒金镜录_.
Club俱乐部■人文舌诊开山之作《敖氏伤寒金镜录》中医舌诊体系的建立以《敖氏伤寒金镜录》的出现为标志,这一利用视觉的实证方法,是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
文 / 甄雪燕王利敏梁永宣舌头如何成为诊病的舌“窗口”你对着镜子观察过自己的舌头吗?为什么有时候舌头的颜色会发生变化?为什么有时候舌苔会厚一些,有时候又会变薄?三寸之舌虽小,却是反映体内脏腑生理病理功能的一个窗口。
中医认为,舌象是反映体内病变的重要依据之一。
其实,早在中医理论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就已经有六十多条记载辨舌诊疾的内容。
如“舌重十两,长七寸,广二寸半。
”(《灵枢・肠胃》)“唇舌者,肌肉之本也。
”(《灵枢・经脉》)舌被认为是一个肌性的器官。
舌之所以能够反映内部脏腑的功能,是因为身体的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的循行与舌直接或间接地相通。
经络运行全身的气血,联络各脏腑与肢节,沟通身体上下内外。
人体某个脏腑若发生问题,舌上相应的部位就会出现变化,所谓凡病俱见于舌。
具体来讲,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舌边主肝胆、舌根主肾,舌是折射整个机体内在病变的一面镜子。
尤其心脾两脏与舌头关系最为密切,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舌苔则是胃气情况的反映。
现代研究也认为,舌体血管丰富,对体内血流情况反应灵敏。
舌头表面覆盖的粘膜薄而透明,舌粘膜上皮的角质化过程不断进行新陈代谢形成舌苔。
舌粘膜上有三种舌乳头,丝状乳头负责一般感觉,菌状乳头和轮廓乳头内有味蕾,负责味觉。
舌体与舌苔的变化与机体内部的循环等变化紧密相联,舌象作为人体的外在表现之一,可以反映人体内部的机能状态,这就使它具备了诊断疾病的物质基础。
舌诊主要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
当人体处于健康状态时,舌象呈淡红色,舌质地红润,不浅不深,红活润泽,上罩薄白苔,不干不湿。
而当机体罹莹患各种疾病时,舌则会出现颜色、质地、润度以及舌苔的变化。
常用中医古籍书目简介
卷《丹溪脉因证治》二卷 《丹溪手镜》三卷(清常校本)
溪秘传方决》十卷
杨珣《丹溪心法类集》四卷
陈充《丹溪心法》四卷 方广《丹溪心法附余》二十四卷
庐和《丹溪纂要》八卷 《丹溪心法》八卷 《丹溪发明》五卷(见《玉机微义》 中)
易水学派
张元素
《珍珠囊》一卷 《医学启蒙》三卷《洁古注书和脉诀》十卷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二卷《素问病机气宣保命集》三卷
《三消论》一卷 《保童秘要》二卷
骆龙吉
《内经拾遗方论》二卷
刘浴德、朱练
《重订骆龙吉内经拾遗方论》四卷
陈无咎
《医轨》二卷 《藏府通诠》一卷 《妇科难题》一卷
《明教方》一卷 《黄溪大案》一卷 《医量》一卷
《近效方》 唐德宗《贞元集要广利方》薛弘庆《兵部手集方》
方剂、药物类
《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肘后备急方》
历代名家名篇
(力备)
医经学派
王冰
《黄帝素问王冰注》二十四卷《玄珠密语》十七卷
吴崑
《素问吴注》二十四卷《脉语》二卷 《针方六集》六卷
《医方考》六卷
马莳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九卷《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九卷
赵道震
《伤寒类证》(佚) 赵以德
《金匮方衍义》(今存于《金匮二注》) 戴思恭
《证治要诀》十二卷
王履
《医经溯洄集》一卷
刘纯
《伤寒治例》一卷《玉机微义》五十卷
汪机
《石山医案》三卷 《读素问钞》三卷《本草会编》二十卷
《补订脉决刊误》二卷《针灸问对》三卷《伤寒选录》八卷
《外科理例》八卷 《痘治理辨》一卷
敖氏伤寒金镜录
敖氏伤寒金镜录作者:杜本朝代:元年份:公元1341年●续刊伤寒金镜录原序属性:伤寒一症。
传变不常。
有本传、越经传、巡经传、巡经得度传、误下传、表里传、上行传、顷刻之间。
生死系焉。
可以寄人死生者。
惟医焉耳矣。
夫何脉理玄妙。
七表八里九道。
形似难辨。
此庸医所以接踵而杀人者多也。
元、若敖氏抱独见之明。
着《金镜录》一书。
只以舌证。
不以脉辨。
其法浅而易知。
试而辄效。
诚千载不偶之秘书也。
惟黑舌之症。
稍有未尽。
如舌之黑而紫、黑而湿润、黑而濡滑、黑而柔软、皆寒症也。
黑而肿、黑而焦、黑而干涩、黑而卷缩、黑而坚硬、黑而芒刺、黑而拆裂、皆热症也。
学医者推类以尽其余。
则庶几矣。
予在南都。
偶得此书。
深珍重之。
后会副宪笃斋汤公。
出是编示之。
极称其善。
已命工梓行会稽郡矣。
予患天下之人。
未尽知也。
复梓之以广其传云。
◆赐同进士出身大理寺左寺正陈楠书◆●原序属性:伤寒一书。
自汉张仲景先生究其精微。
得其旨趣。
乃万世之龟鉴也。
论中梓讹难明。
晋叔和成其章序。
成无己《明理论》。
刘河间五运六气。
参同仲景钤法。
则病之所变。
预可知也。
阴阳传变汗瘥图局。
曰汗、曰吐、曰下。
死生吉凶棺墓图局。
曰死、曰生。
随治随效。
如附应声。
则万举万全矣。
元敖氏辨舌三十六法。
传变吉凶。
深为妙也。
舌乃心之苗。
心君主之。
官应南方赤色。
甚者或燥、或涩、青、白、黑。
是数者,热气浅深之谓。
舌白者,肺金之色也。
由寒水甚而制火。
不能平金。
则肺自甚。
故色白也。
舌青者,肝木之色也。
由火甚而金不能平木。
则肝木自甚。
故色青也。
色青为寒者讹矣。
仲景法曰∶“少阴病。
下利清谷。
”色青者,热在里也。
大承气汤下之。
舌黄者,由火甚,则水必衰。
所以一水不能制五火而脾土自旺。
故色黄也。
舌红为热。
心火之色也。
或赤者,热深甚也。
舌黑亦言为热者。
由火热过极。
则反兼水化。
故色黑也。
五色应五脏固如此。
敖氏以舌白者邪在表。
未传于里也。
舌白苔滑者。
痛引阴筋。
名脏结也。
舌之赤者。
邪将入也。
舌之紫者。
邪毒之气盛也。
舌之红点者。
中诊题库
中诊绪论习题一、填空题1、奠定中医诊断学理论基础的最早著作是______。
2、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是______。
3、《脉经》的成书年代是___,作者是____。
4、我国第一部论述病源与证候诊断的专著是_________。
5、《濒湖脉学》的成书年代是____,作者是____。
6、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是______________。
7、《敖氏伤寒金镜录》的成书年代为___,作者是_____。
8、《伤寒舌鉴》成书于__代,作者是________。
9、《彩图辨舌指南》成书于____,作者是____。
10、卫气营血辨证由___朝____创立。
二、单选题1、诊籍首创于()A、华佗B、扁鹊C、孙思邈D、淳于意E、张景岳2、《脉经》的作者是()A、王叔和B、李时珍C、崔紫虚D、巢元方E、孙思邈3、《脉经》的成书年代是()A、隋朝B、汉朝C、晋朝D、唐朝E、宋朝4、《濒湖脉学》的作者是()A、叶天士B、王叔和C、李时珍D、张景岳E、扁鹊5、《寓意草》的作者是()A、张景岳B、淳于意C、喻嘉言D、巢元方E、李时珍6、我国现存最早的舌诊专著是()A、《伤寒舌鉴》B、《舌苔统志》C、《彩图辨舌指南》D、《敖氏伤寒金镜录》E、《观舌心法》7、《敖氏伤寒金镜录》的作者是()A、张诞先B、曹炳章C、杜清碧D、华佗E、巢元方8、《彩图辨舌指南》的作者是()A、杜清碧B、张诞先C、曹炳章D、吴鞠通E、张景岳9、《伤寒舌鉴》的作者是()A、杜清碧B、张诞先C、曹炳章D、叶天士E、吴鞠通10、《敖氏伤寒金镜录》成书年代是()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E、汉朝三、多选题1、下列哪些是诊断学的基本原则()A、审察内外B、急则治标C、辨证求本D、四诊结合E、阳病治阴2、下列哪些是研究脉学为主的专著()A、《脉经》B、《崔氏脉诀》C、《察病指南》D、《医学心悟》E、《濒湖脉学》3、必须“审察内外”是由于疾病时()A、人体局部会影响整体B、五脏会影响六腑C、内部可以牵连外部D、疾病受自然环境的影响E、阴阳会相互转化4、下列哪些是舌诊专著()A、《点点金》B、《金镜录》C、《伤寒舌鉴》D、《舌苔统志》E、《中藏经》四、名词术语解释1、证2、四诊合参五、问答题1、如何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2、中医诊断学的范围和内容是什么?望诊习题一、填空题1、狭义的神是指。
中医学期末考试必背重点
中医学期末考试必背重点中医学重点1、《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至秦汉阶段,分为《素咨询》和《灵枢》,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古典医籍,奠定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2、《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3、《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4、《脉经》,晋,王叔和,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5、《针灸甲乙经》,西晋,皇莆溢,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6、《诸病源候论》,隋,巢元方,我国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症候学的专著;7、宋金元阶段百家争鸣:(1)南宋-陈无择《三因方》,提出“三因学讲”,是对宋代往常病因理论的总结,对其后病因学的进展妨碍极为深远;(2)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我国现存第一部验舌的专著;(3)宋-宋慈《洗冤录》,世界上最早的法医著作。
金元四大伙儿:(1)刘完素:“寒凉派”,倡导火热论,为后世温病学派开创了先河;(2)张从正:“攻下派”,主张治病以攻邪为要;(3)李杲:“补土派”,治疗善用补益脾胃之法;(4)朱震亨:“滋阴派”,治病以滋阴落火为主。
8、温病学派的崛起:明清阶段;9、整体观念:中医学理论以为,人体是一具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并且还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妨碍,这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和机体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的思想,称为整体观念;10、辨证论治:答:包括辩证和论治两慷慨面,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办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辨证,是将四诊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经过分析和综合,辨识疾病的缘故、性质、部位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然后概括成某种性质证的过程;论治,是依照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办法,实施治疗的过程,要紧包括三个步骤:因证立法、随法选方和据方施治。
辨证论治的过程,算是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介按】山栀味苦性寒。其子色赤象心。其花色白象肺。故为从肺入心。以治心中烦热而导之下行。兼除上下之邪热。豆形色黑象肾。蒸发为豉。其性轻浮。能引肾中水液上升,以降心中之热。而除胃外之邪。夫心肾相济。阴阳相和。
或微白而薄。或浮白薄滑。外证必恶寒发热。而口不渴。此是风寒初感也。治宜辛温解表。如苔白而燥刺者。外证初在微寒。继即发热不已。此是温邪在肺。治宜辛凉清解。如苔白而粘腻者。外证必发热、头重。身痛而口不渴。此是湿邪在于气分也。治宜解肌去湿。如舌苔白燥、或白而边红。外证见发热口渴。咳嗽喉痛。此是风温入肺。治宜轻清凉解。
稍有未尽。如舌之黑而紫、黑而湿润、黑而濡滑、黑而柔软、皆寒症也。黑而肿、黑而焦、黑而干涩、黑而卷缩、黑而坚硬、黑而芒刺、黑而拆裂、皆热症也。学医者推类以尽其余。则庶几矣。予在南都。偶得此书。深珍重之。后会副宪笃斋汤公。出是编示之。极称其善。已命工梓行会稽郡矣。予患天下之人。未尽知也。复梓之以广其传云。
脉沉而细者。附子理中汤主之。太阴腹满时痛便硬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少阴舌干、口燥、津不到咽者。人参白虎汤主之。少阴发热而恶寒。脉沉而迟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助阳而汗之。厥阴舌卷囊缩。脉沉而弦者。为毒瓦斯藏。脉沉而短者。用承气汤下之。若厥冷、耳聋、囊缩、脉沉而弦者。少阴两感、不治之症也。此则三阴有可汗、可下、可温之理。
大柴胡汤柴胡(四钱)黄芩芍药(各一钱五分)半夏大黄(各二钱五分)枳实(麸炒二钱)上咀。每服八钱。水一钟半。姜三片、枣一枚。煎一钟。温服。
【介按】陈古愚曰。方用芍药、黄芩、枳实、大黄者。以病势内入。必取苦泄之品,以解在内之烦急也。又用柴胡、半夏、以启一阴一阳之气。生姜、大枣、以宣发中焦之气。盖病势虽已内入。而病情仍欲外达。故制此汤。还藉少阳之枢而外出。非若承气之承热气也。
则烦热懊等证俱解。而为清热退邪之良剂也。
第二·将瘟舌舌见红色。热蓄于内也。不问何经。宜用透顶清神散治之。
【介按】舌色如淡红、嫩红、或白中带红。外证初起微寒。继即发热不已。口渴甚者。温邪初起也。治宜辛凉清解。
如纯红或鲜红起刺者。胆经与营分邪热炽盛也。治宜苦寒清解。如不解,是温邪伏于少阴。而发于少阳之表。治以滋少阴之液。则少阳之热自解。如舌绛神呆。语言颠倒。小便赤涩。点滴如稠者。此热结膀胱也。急宜导赤清热。如舌色鲜红。神昏谵语。见于斑疹已透之后者。热痰乘于胞络也。治宜清热消痰。若舌色鲜泽纯红。外证神昏、谵语、烦躁不宁者。温邪入于胞络也。轻则于清解药中,加广郁金、鲜石菖蒲等味以开之。重则用牛黄丸至宝丹等、以芳香开窍,又据《舌鉴辨正》谓“将瘟舌。即纯红舌。非纯而不杂。即瘀红之色也。”脏腑热极者、中时疫者、误服温补者,皆有之。宜三黄白虎加连翘。或大小承气等酌用。此舌亦有表证者。则两脸周身必发热、头晕、目眩、乍热乍寒、脉浮数。邪热在太阳也。宜薄荷、荆芥、葛根、生甘草、凉散表邪。不可遽用“寒凉攻下”。今此舌只用含有刺戟性之透顶清神散以吹鼻取嚏。因病在神识昏愦之际。乃是临时救急之法也。
嘉靖己丑岁仲冬吉旦
南京太医院院判长洲薛己识
青藩良医所良医马崇儒校刊
原序
凡伤寒热病传经之邪。比杂病不同。必辨其脉、症、舌、表里汗下之。庶不有误。况脉者,血之腑。属阴。当其得病之初,正气相抟。若真气未衰。脉必滑数而有力。病久热甚气衰。脉必微细而无力。方数而甚也。但可养阴退阳。此识脉之要也。或初病即恶寒发热。后必有渴水燥热之证。或逆厥而利。此热证传经之邪也。若始终皆热证。惟热而不恶寒。故伤寒为病。初则头痛。必无发热恶寒渴水之症。一病便有逆厥泄利。或但恶寒而无发热。此寒症也。此识症之妙也。如舌本者。乃心之窍于舌。心属火。主热。象离明。人得病。初在表。则舌自红而无白苔等色。表邪入于半表半里之间。其舌色变为白苔而滑见矣。切不可不明表症。故邪传于里未罢。则舌必见黄苔。乃邪已入于胃。急宜下之。苔黄自去而疾安矣。至此医之不根据次。误用汤丸。失于迟下。其苔必黑。变症蜂起。此为难治。若见舌苔如漆黑之光者。十无一生。此心火自炎。与邪热二火相攻。极热则有兼化水象。故色从黑而应水化也。若乃脏腑皆受。邪毒日深。为症必作热症。虽宜下之。乃去胸中之热。否则其热散入络脏之中。鲜有不死者。譬如火之自炎。初则红,过则薪为黑色炭矣。
第三·中焙舌舌见红色。内有黑形如小舌者。乃邪热结于里也。君火炽盛。反兼水化。宜凉膈散、大柴胡汤下之也。
【介按】邪热传里。热结燥实。治宜急下存津。故凡苔见黑色。病必不轻。无论寒热虚实。皆有黑苔。惟以润、燥、老、嫩为辨。今此舌中黑而边纯红。系是邪热入里。灼烁胃津。故用凉膈散。去其膈中无形之热。再用大柴胡汤之表里兼治也。
APKKK仅提供转换功能,本书内容与APKKK无关。
中医典籍系列安卓电子书由[安卓论坛]与安卓电子书[]联袂推出。
如果您能提供中医或其他专业的TXT资料、文档,并希望能做成安卓电子书,请发送TXT资料至:iAnzhuo@。
目录
·序
·伤寒用药说
透顶清神散猪牙皂角细辛白芷当归上为细末。各等分。和匀。病患先噙水一口。以药少许吹鼻内。吐出水。取嚏为度。如未嚏,仍用此药吹入。凡瘟疫之家。不拘已未患者。皆宜用之。
【介按】此方取细辛、皂角。善能刺戟神经以开窍。配以白芷之芳香上达。当归之通脉舒筋。仿通关散之意以吹鼻取嚏。凡遇神识昏愦。人事不知之症。临时用之。即能开窍而苏神也。
心君主之。官应南方赤色。甚者或燥、或涩、青、白、黑。是数者,热气浅深之谓。舌白者,肺金之色也。由寒水甚而制火。不能平金。则肺自甚。故色白也。舌青者,肝木之色也。由火甚而金不能平木。则肝木自甚。故色青也。色青为寒者讹矣。仲景法曰∶“少阴病。下利清谷。”色青者,热在里也。大承气汤下之。舌黄者,由火甚,则水必衰。所以一水不能制五火而脾土自旺。故色黄也。舌红为热。心火之色也。或赤者,热深甚也。舌黑亦言为热者。由火热过极。则反兼水化。故色黑也。五色应五脏固如此。敖氏以舌白者邪在表。未传于里也。舌白苔滑者。痛引阴筋。名脏结也。舌之赤者。邪将入也。舌之紫者。邪毒之气盛也。舌之红点者。火之亢极也。舌之燥裂者。热之深甚也。或有黑圈黑点者。
如苔白中带红。外证头痛身热。口苦、眼赤、胁痛、耳鸣、脉象浮弦而数者。太阳之邪已入少阳也。治宜清解少阳。或白苔浮滑。带腻、带涨。刮之有净、有不净者。亦有尖白根黄者。是邪在少阳经之半表半里也。至若此苔系是白滑而边淡红,邪在半表半里膈膜之间。即《金匮要略》所谓“舌上如苔。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之候。故用小柴胡汤以达膈膜之邪。即栀子豉汤亦为清热达邪之良剂也。
·正文
·后序
敖氏伤寒金镜录 元·杜本 公元1341年
诊断学著作。简称《伤寒金镜录》。元·杜清碧撰于1341年。世传较早的刊本为明·薛己所传,后再刻于《摄生众妙方》卷下,清·王琢崖复刻于《医林指月》中,并有其它袖珍本多种。其中以《摄生众妙方》刻本为精,讹误较少。全书叙述三十六舌,并附简图,每种病理舌均记载其所主证候,并介绍这些证候的治法和方药,或辨明类似证的轻重缓急、寒热虚实。不仅能辨伤寒外感病的传变,对于杂症、内伤病的虚实,亦可从此类推。此书是现存较早的舌诊专著,以其图文并茂,故对后世影响较大。此书后经重订,现有明、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敖君立法辨舌。自为专门体认之精。当时尝着《点点金》及《金镜录》二书。皆秘之而不传。余于正德戊辰岁。见一人能辨舌色。用药辄效。因扣之,彼终不言。偶于南雍得《金镜录》。归检之。乃知斯人辨舌、用药之妙。皆本是书。惟《点点金》一书。则于伤寒家多有不切。其与仲景钤法奥旨同者。特《金镜录》尔。故余并刊于官舍。使前人之书。皆得以行于世。而四方学人。亦知所去取云。时
赐同进士出身大理寺左寺正陈楠书
原序
伤寒一书。自汉张仲景先生究其精微。得其旨趣。乃万世之龟鉴也。论中梓讹难明。晋叔和成其章序。成无己《明理论》。刘河间五运六气。参同仲景钤法。则病之所变。预可知也。阴阳传变汗瘥图局。曰汗、曰吐、曰下。死生吉凶棺墓图局。曰死、曰生。随治随效。如附应声。则万举万全矣。元敖氏辨舌三十六法。传变吉凶。深为妙也。舌乃心之苗。
至正改元一阳吉日永和三仙至人萧璜鸣书
正文
第一·白苔舌舌见白苔滑者。邪初入里也。丹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热。胸中有寒。乃少阳半表半里之证也。宜用小柴胡汤、栀子豉汤治之。
【介按】白色为寒。表症有之。里症有之。而虚症实症亦有之。凡风寒湿邪。国中皮腠。即为白苔。寒湿本系阴邪。
白为凉象。故舌苔白色。如白滑而腻者。湿与痰也。白滑浓腻者。湿痰与寒也。惟薄白如无,则为虚寒。白如积粉。则湿热或痰热也。因肺主卫、主气、又主皮毛。而太阳经亦主一身之表。凡受风寒。先入皮毛。内应于肺。其舌无苔而润。
水之萌发也。舌根黑者。水之将至也。舌心黑者。水之已至也。舌全黑者。水之体也。其死无疑矣。舌黄者。土之正色也。邪初入于胃。则本色微黄发见。舌黄白者。胃热而大肠寒也。舌之统黄者。则胃实而大肠燥也。调胃承气汤下之。
黄自去矣。舌灰黑者。厥阴肝木相承。速用大承气汤下之。可保。但五死一生。大抵伤寒传变不一。要须观其形、察其色、辨其舌、审其症、切其脉、对症用药。在于活法。如脉浮紧而涩者。日数虽多。邪在表也。汗之而愈。若脉沉实而滑。日数虽少。邪在内也。下之而痊。其有半表半里。传到少阳只一证。则小柴胡汤主之。无不效也。太阴腹满自利。
第四·生斑舌舌有红色而有小黑点者。热毒乘虚入胃。蓄热则发斑。宜用玄参升麻葛根汤、化斑汤解之。
【介按】舌苔纯红起刺者。外证必有烦躁不宁。耳聋颧红。胸前发斑。甚则神昏谵语。治宜清少阳之热。解营分之邪。或舌如芒刺。斑见紫色。目赤面红。神呆不语。治宜犀角地黄汤。(犀角、生地、丹皮、芍药。)去芍药,加焦山栀、银花、菖蒲等味。以解包络之热,至于斑色之轻重。前贤吴坤安分辨甚晰。其言曰。“凡斑疹赤者为胃热。紫色为热甚。
序
续刊伤寒金镜录原序
伤寒一症。传变不常。有本传、越经传、巡经传、巡经得度传、误下传、表里传、上行传、顷刻之间。生死系焉。
可以寄人死生者。惟医焉耳矣。夫何脉理玄妙。七表八里九道。形似难辨。此庸医所以接踵而杀人者多也。元、若敖氏抱独见之明。着《金镜录》一书。只以舌证。不以脉辨。其法浅而易知。试而辄效。诚千载不偶之秘书也。惟黑舌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