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复习题
《资本论》复习题选择+判断
单项选择题:1、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
A同一时间的个别劳动与共同劳动B同一劳动的先后两次劳动C同一劳动的两个不同方面D同一时间的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2、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
A货币具有价格标准B货币具有价格C货币具有价值D货币是稀缺物品3、决定交换价值量的是()。
A商品的供求关系B商品的使用价值C商品的需求D商品的价值4、货币的出现,使商品的内在矛盾转化为()。
A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B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D商品与货币的矛盾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货币必须购买到生产资料B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劳动力成为商品D货币自身升值6、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是()。
A能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B能创造出商品的价值C能创造出各种使用价值D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7、价值形成过程是()。
A各种剥削制度下生产过程所共有的一切B社会生产过程所共有的一切C商品生产过程所共有的D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有的8、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是()。
A它们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B它们在生产剩余价值过程中的作用不同C它们的物质形态不同D它们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的作用不同9、根据对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变资本是()。
A资本家的预付资本B工人剩余劳动的产物C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D工人自己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10、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
A资本积累B资本原始积累C资本集中D资本积聚11、单个资本通过组织股份公司扩大生产规模是()。
A资本积聚B资本积累C资本集中D资本重组12、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一般会()。
A相对减少B相对增加C绝对减少D绝对增加13、产业资本循环的决定性阶段是()。
A生产阶段B销售阶段C购买阶段D流通阶段14、在产业资本循环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是().A生产剩余价值B生产商品C实现剩余价值D实现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15、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增值程度的是()。
资本论复习题及答案
1、“我决不用玫瑰色描绘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
不过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其意思是说A.评价资本家和地主不带有主观色彩B.地主和资本家是天生的剥削者C.地主和资本家的经济行为只是一定经济关系的体现D.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自然人参考答案:A C2、“可见,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
在这里,单个商品是当作该种商品的平均样品。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B.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量决定C.个别劳动量等于社会必要量的单个商品是该种商品社会价值量大小的样品。
D.商品的社会价值量实际上也是该种商品的平均价值量参考答案:A C D引文解释:“在奴隶劳动下,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为自己的劳动,而在雇佣劳动下,货币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无偿劳动”。
(第1卷第17章)①在阶级社会中,任何剥削制度下的劳动者,他们的劳动都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两部分,但其表现形式却有所不同。
②在奴隶社会中,劳动者作为奴隶,是奴隶主的财产,因而其劳动在现象上全部表现为无偿劳动,但实际上,奴隶的全部劳动中也包括了维持其生存所必须的必要劳动。
因此,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的必要劳动。
③在雇佣劳动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工资因支付方式、实际运动、习惯思维等原因,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工人劳动的全部报酬。
但实际上,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雇佣工人在劳动中创造的大于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因此,表面的等价交换关系掩盖了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说明下列概念的内涵和相互关系:商品流通资本流通(第1卷第3章)①商品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以获取使用价值为目的的流通;资本流通是以商品为媒介、以实现价值增殖为目的的流通。
②共同点:第一、都有买和卖两个对立的阶段;第二、都有商品和货币两个对立物;第三、都有买者和卖者两个人对立;第四、都有三个当事人。
资本论课程试题
《资本论》课程试题一、简答题(共10题,任选5题,每题10分,共50分)1、马克思是如何分析经济生活中的资本家的?(第1版序言,第2章,第22章第3节)2、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第3章第1节)价值尺度: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
指货币衡量和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作用。
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价格标准:为了计量商品的价值量,使之可以互相比较和换算,于是,要求把某一固定的金量作为计量单位,并对各种不同的货币单位之间的关系进行技术规定,这就是价格标准。
•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的关系的联系和区别。
如何理解马克思说的“作为价值尺度和价格标准,货币执行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职能”这句话。
这句话里后面的“货币”实际上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个是指与商品对立的一般意义上的货币,另一个则特指成为货币本身的基本计量单位的那个货币。
不能认为一般意义上的货币都具有价格标准的职能。
价格标准与价值尺度不同:首先,价值尺度是货币的一个独立职能。
价格标准不是货币的一个独立职能,而是由价值尺度职能派生出来的技术性规定。
其次,作为价值尺度,它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商品的数量。
再次,作为价值尺度,它本身的价值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价格标准则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无关。
最后,作为价值尺度,是在商品经济中适应变换的需要自发地产生的;而作为价格标准,通常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
3、为什么说流通领域不会发生价值增殖?(第4章第2节)第一篇的理论表明,商品交换本质上是一种等价交换,无论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还是商品与货币的交换,都是如此。
而资本总公式G—W—G′表明,经过一买一卖,货币增加了,即资本发生了价值增殖。
显然,这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
当然,这种矛盾只是从形式上看才存在。
马克思这里说存在着矛盾,则,显然,这个矛盾完全只是从资本运动形式方面来说才是存在的,因此,它只是一个表面的矛盾,而不是内在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中所发生的价值增殖究竟是从哪里发生的?流通本身又分为等价交换与非等价交换两种情况。
资本论复习题完整版
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简单劳动: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比较复杂的劳动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说多倍的简单劳动,因此,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
一个商品可能是最复杂的劳动的产品,但是它的价值使它与简单劳动的产品相等,因而本身只表示一定量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区分是相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的复杂劳动,在另外条件下可能就是简单劳动。
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 P121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
其来源仍然是该企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每个资本家改进生产技术的直接动机,通过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又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P270设备在使用或闲置过程中均会发生磨损,磨损有两种形式: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
有形磨损又称实物磨损,是指设备在使用或闲置的过程在所发生的实体上的磨损或损失。
无形磨损,是指固定资本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引起的价值损失,又叫精神损耗。
根据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造成的不同影响,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生产完全同类的劳动资料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造成了原有的固定资本价值的下降;另一种则是由于出现了更为低廉的替代品,从而引起了原有固定资本价值的贬损。
级差地租Ⅰ与级差地租Ⅱ:P510级差地租是等量资本投资于等面积的不同等级的土地上所产生的利润不相同,因而所支付地租也就不同,这样的差别地租就是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又可分为因土地肥力和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I和因投资的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Ⅱ。
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 P73商品流通是指商品或服务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移过程; 货币流通是指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在经济活动中所形成的连续不断的收支运动. 货币流通实质上商品流通的实现形式和表现形式,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和实质内容。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资本论复习题(简答部分)1、简述《资本论》的根本观点及其实践意义?答:《资本论》的根本观点:(1)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
它是历史的产物,根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还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根本不会永世长存。
其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正如近代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
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何等曲折,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2、如何概括商品的含义?答:可以概括为:(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是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什么是资本?研究资本有何实践意义?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研究它的实践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拓宽认识和具体操作资本。
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
资本原来是货币,货币投入生产经营实现增殖就变成资本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就已存在资本。
事实表明,资本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
因为公有制经济同样需要投入货币实现增殖,因而,投资要作为资本来经营。
4、什么是资本循环?马克思是怎样阐述资本循环过程的?答: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叫资本循环。
从货币形式出发的资本循环过程,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行使三种职能,从而体现购、产、销的统一。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第一种形式是货币资本形式,第一种职能是购买职能。
在购买阶段上的企业投资,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出现,其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企业提供生产要素。
资本论考研题目及答案
资本论考研题目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商品的二重性”指的是什么?A. 使用价值和价值B. 交换价值和价值C. 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D. 价值和剩余价值答案:A2.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什么?A.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B. 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C. 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D. 资本主义生产与市场之间的矛盾答案:B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A. 通过延长工作日B. 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C. 通过增加资本投入D. 通过减少工资答案:B二、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答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决定。
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这一理论揭示了商品交换的基础,即等量劳动时间的交换。
2. 马克思如何解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剥削”?答案: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并利用劳动力创造的剩余价值来实现利润。
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仅相当于工人劳动力的再生产成本,而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远超过其工资,这部分超出的价值即为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三、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
答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周期性。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引起的,即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一矛盾导致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进而引发经济危机。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固有的特征,并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危机的频率和强度会不断增加。
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积累”的论述是什么?答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规模,从而实现资本的积累。
资本论复习题(解析)
资本论复习题(解析部分)1、为什么“贮藏货币的欲望按其本性是没有止境的”的?答:因为:货币具有二重性,(1)货币具有质的无限性。
即从货币的性质来说,它是一般等价物或商品价值的代表,可以购买任何商品,不受限制;(2)货币具有量的有限,即货币量少,不能购买更多的东西。
货币二重性的矛盾,促使人们不断地贮藏货币。
2、为什么商品转化为货币是“商品的惊险跳跃”?答: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必须转化为货币,从而商品生产经营才能维持和发展。
但是,商品转化为货币的道路是不平坦的,商品销售有困难有风险。
推销商品为什么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马克思就此做了精彩的论述。
从商品的使用价值方面看:(1)一种商品的生产一般不是独家生产独自经营的,同行会不断增加,因而它在竞争中售卖并不容易。
(2)即使生产新产品,投放到市场上也未必能立即引起消费者的需求而成为社会需要,因而也难以出卖。
(3)即便生产的商品是社会需要的,也不能保证全部售完。
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产品不断更新,可能被类似的、性能更好的商品所取代。
(4)社会对于商品的需要量是有限度的。
在竞争中,有些商品将成为多余。
从商品价值方面看:(1)生产技术改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如果使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将会降低商品的价值量,那么,在这之前生产的该种商品就不能实现原来的价值。
(2)即使单个商品是按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但在一定时期内,如果生产这一种商品的总量超过了社会必要总量,那末,在这种商品总量上所消费的、过多的劳动时间也就不能形成价值。
3、为什么说“货币天然不是金银,金银天然是货币”?答:之所以说“货币天然不是金银”,是因为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而之所以说“金银天然是货币”,是因为金和银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他们具有便于携带、价值大、质地软且均匀、容易分割等特点,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
当一般等价物发展到金银的阶段,首选就是金银。
资本论复习题
资本论复习题简答题1.如何理解商品和劳动的二元性及其关系?商品是人们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其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其特殊性在于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来实现。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因素,其实体是抽象劳动。
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商品二因素是由劳动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它解决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但它并不是所生产的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它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商品的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交换是根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定的价值进行的。
围绕价值的价格波动是价值规律功能的体现。
商品交换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3.什么是商品拜物教?马克思揭示商品拜物教秘密的意义是什么?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
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称之为商品拜物教。
意义:(1)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观点,通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了这种拜物教的本质和条件。
客观上,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必然会反映在人们的思想中。
(2)重视民生是一切工作的立足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很容易产生拜物教,以事物的形式掩盖社会关系问题,展示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
(3)我们应该深刻认识货币在经济现代化中的作用。
价值的本质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价格以货币的形式反映这种关系。
价格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尤其是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关键1重要的手段。
4、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如何?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正常社会生产条件下,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创造一定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
资本论考试题及答案
资本论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资本论》的作者是:A. 亚当·斯密B. 卡尔·马克思C. 大卫·李嘉图D.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答案:B2. 《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了哪种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A. 黄金B. 劳动力C. 石油D. 土地答案:B3.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产生于:A. 商品流通领域B. 生产领域C. 资本流通领域D. 消费领域答案:B4. 下列哪一项不是《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A. 创造使用价值B. 实现价值增殖C. 创造交换价值D. 创造剩余价值答案:A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劳动过程”不包括以下哪一项?A. 工人的劳动B. 劳动对象C. 劳动资料D. 资本家的管理答案:D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资本论》中提到的“商品的二重性”是什么?答案: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到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
使用价值是指商品满足人类某种特定需要的属性,它是商品的物质内容,与商品的物质形态不可分割。
价值则是商品作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社会属性,它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社会关系。
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是如何定义“剩余价值”的?答案: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定义剩余价值为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即工资)的那部分价值。
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是资本家获得利润的来源。
3. 描述《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积累”的过程。
答案: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规模的过程。
这一过程涉及到剩余价值的实现、资本的再投资以及生产规模的扩大。
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导致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和阶级矛盾加剧的根本原因。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 论述《资本论》中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的分析。
资本论考试题库及答案
资本论考试题库及答案一、单选题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A.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B. 资本与劳动的矛盾C. 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D.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答案:D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剩余价值的来源是:A. 工人的劳动B. 资本家的投资C. 资本家的技术革新D. 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答案:A3. 资本积累的过程是:A. 资本家不断增加资本的过程B. 工人工资不断提高的过程C. 资本家不断获取剩余价值的过程D. 资本家不断减少工人数量的过程答案:C二、多选题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的原始积累方式包括:A. 土地的掠夺B. 奴隶贸易C. 殖民掠夺D. 封建地租的积累答案:A、B、C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两种形式,它们是:A. 简单再生产B. 扩大再生产C. 资本积累D. 资本消耗答案:A、B三、判断题1.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历史上最进步的生产方式。
答案:正确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1. 简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的定义。
答案:资本是用于生产过程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它是一种生产关系,体现在货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上,通过购买劳动力并将其与生产资料结合,创造出超过其自身价值的新价值。
2. 描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
答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导致生产过剩和消费不足,进而引发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五、论述题1. 论述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的看法。
答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历史上具有进步性,它通过提高生产力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取代了封建主义生产方式。
《资本论》复习题
《资本论》复习题目录《资本论》复习题 (1)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2)2、货币是怎样产生的? (3)3、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4、大机器生产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什么影响? (5)5、资本积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有什么影响? (8)6、马克思通过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得出什么结论?97、简述从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过程。
(10)8、简述利润趋向下降规律。
(13)9、简述马克思的地租理论。
(14)10、简述竞争对劳动力价值与价格的影响。
(16)11、简述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 1712、全体资本家是如何瓜分剩余价值的? (18)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1)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的二重性原理使用价值--------具体劳动价值----------------抽象劳动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货币的产生与发展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结阶段。
4)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实行等价交换。
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中的逻辑线索和基础地位:(1)与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派比较,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最大贡献是证明了“劳动的二重性”;(2)在劳动二重性的基础上,马克思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3)在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概括地说,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揭示资本主义从产生到灭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基石,是具有鲜明的阶级立场、为工人阶级争取经济和政治主体地位的学说。
马克思从“劳动是唯一的价值源泉”入手,无情地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的异化和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并由此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
资本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资本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 资本论期末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商品的二重性”指的是:A. 使用价值和价值B. 价值和交换价值C. 交换价值和价格D. 价格和价值答案:A2.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A. 劳动与资本的矛盾B. 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C.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D. 资本的积累与消费的不足答案:C3.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剩余价值的来源是:A. 工人的劳动B. 资本家的投资C. 资本的积累D. 市场的扩大答案:A4.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A. 技术进步B. 资本的过度积累C. 工人阶级的贫困化D. 生产过剩答案:D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的有机构成”是指:A.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B. 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比例C. 资本的总价值与总产量的比例D. 资本的总产量与总价值的比例答案:B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马克思关于商品价值量的决定因素。
答案: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7. 解释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力商品”的特点。
答案:劳动力商品是指工人出卖自己的劳动能力。
其特点包括:(1)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创造新价值的源泉;(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工人生活资料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可以创造出超过其自身价值的新价值,即剩余价值。
8. 马克思如何论述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关系?答案:马克思认为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也是其发展的动力。
资本积累意味着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不断扩大资本规模。
资本积累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最终可能导致经济危机。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9. 论述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
资本论重点考试题及答案
资本论重点考试题及答案1. 资本论的作者是谁?答案:卡尔·马克思。
2. 资本论的全称是什么?答案:《资本论》全称为《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
3. 资本论首次出版于哪一年?答案:1867年。
4. 资本论主要分析了哪种社会形态?答案:资本主义社会形态。
5.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哪些基本理论?答案: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资本积累论等。
6. 资本论中“商品”的定义是什么?答案: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7. 马克思如何定义“劳动力”?答案:劳动力是能够创造新价值的劳动能力。
8. 在资本论中,什么是“剩余价值”?答案: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价值超过其劳动力价值的部分。
9.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什么?答案: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10. 资本论中提到的“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有什么区别?答案: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11. 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有机构成”是什么?答案:资本有机构成是指资本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比例。
12.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如何解释“资本积累”?答案:资本积累是指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不断增加资本的过程。
13. 资本论中提到的“资本周转”是什么意思?答案:资本周转是指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循环和周转。
14.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如何分析“经济危机”?答案:马克思认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周期性地爆发。
15. 资本论中提到的“无产阶级”是指什么?答案:无产阶级是指没有生产资料,只能出卖劳动力的工人阶级。
1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哪些对未来社会的设想?答案:马克思设想的未来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一个没有阶级对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
17. 资本论中提到的“商品拜物教”是什么?答案:商品拜物教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将商品神秘化,赋予其超越其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属性。
资本论整理考试题
资本论整理考试题一、选择题1、在以下四个选项中,哪一项最能准确地描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A.劳动决定价值,土地决定利润B.劳动创造价值,资本决定利润C.劳动创造价值,土地决定利润D.劳动决定价值,资本决定利润2、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他对于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的描述是:A.扩大再生产B.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C.剩余价值的生产D.自然经济的瓦解3、下列哪一项不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观点?A.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统一B.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C.剩余价值产生于生产领域D.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二、简答题1、请简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2、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如何理解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3、请阐述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应用。
4、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三、论述题1、请结合马克思的《资本论》,阐述你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的理解。
2、在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下,论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在解释现代资本主义经济问题中的重要性。
3、根据马克思的观点,论述如何理解和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论》是德国思想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
《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第一卷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
第二卷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研究了资本的流通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
第三卷讲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分别研究了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这一卷讲述的内容达到了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高度统一,分析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唯物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和社会科学观。
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提供了锐利的武器。
资本论复习试题
《资本论》考试题一、名词解释(20分)1、什么是阶级?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人们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由于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2、什么是奴隶贸易?指16世纪至19世纪末西方殖民者将非洲黑人大量贩卖到美洲去从事奴隶劳动的活动。
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时代的曙光。
3、什么是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企业凭借其控制的巨额资本、足够的生产经营规模和市场份额,通过协定、同盟、联合、参股等方法,操纵与控制一个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流通,以获取高额利润。
4、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就是生产规模比原来扩大的再生产。
具体来讲,就是社会生产的新产品除了用于补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外,还有多余的部分用于扩大生产的规模。
5、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中现代部门和传统部门并存的状况(现代化的工业和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
二、判断正误(10分)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2、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表现,没有价值的东西在形式上可以具有价格。
如:良心、名誉。
3、第二次产业革命以电、电机和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为主要标志。
4、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和陈立夫四大家族,是国民党官僚资产阶级的代表。
5、公有制就是生产资料归全体社会成员所有。
(生产资料就是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的总和。
包括土地,工厂以及一切生产出来的消费品和服务项目。
)6、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归根到底要依赖于或受制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
(生产资料是生产力中物的因素,在任何社会生产中,人们总是借助于生产资料,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劳动产品。
消费资料,亦称“生活资料”或“消费品”。
用来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那部分社会产品。
)7、我国经济增长症结:经济结构的失衡。
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拉动,消费、出口薄弱。
8、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原因:美国政府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金农业——工业——非物质生产(高科技产业)10、1 自然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
资本论总复习题含答案资本论复习题(简答部分)1、简述《资本论》的根本观点及其实践意义?答:《资本论》的根本观点:(1)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
它是历史的产物,根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还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根本不会永世长存。
其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社会实践中,掌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
正如近代封建社会必然被资本主主义社会代替那样,现代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到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仍然要继续发展。
因此,我们要从社会发展规律上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要坚信无论现代社会发展历程何等曲折,都逆转不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
2、如何概括商品的含义?答:可以概括为:(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2)商品是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什么是资本?研究资本有何实践意义?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研究它的实践意义:在于启发我们拓宽认识和具体操作资本。
资本不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独有的。
资本原来是货币,货币投入生产经营实现增殖就变成资本了。
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就已存在资本。
事实表明,资本也存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
因为公有制经济同样需要投入货币实现增殖,因而,投资要作为资本来经营。
4、什么是资本循环?马克思是怎样阐述资本循环过程的?答:企业的投资,在生产经营中离开出发点,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就叫资本循环。
从货币形式出发的资本循环过程,经历三个阶段,采取三种形式,行使三种职能,从而体现购、产、销的统一。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第一种形式是货币资本形式,第一种职能是购买职能。
在购买阶段上的企业投资,以货币资本的形式出现,其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企业提供生产要素。
资本论题库
资本论》题库一、简述题1. 马克思商品二因素理论的基本内容。
2. 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3. 马克思价值形式理论的基本内容。
4. 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理论的基本内容。
5.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伟大意义。
6. 货币的本质、职能、货币流通及人民币流通规律理论的基本内容。
7. 货币与资本的联系与区别、资本的本质。
8. 总公式的矛盾,及解决矛盾的条件。
9.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10. 马克思货币转化为资本理论的现实意义。
工资的实质。
11.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
12. 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
13. 剩余价值率的概念和意义。
14.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绝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
15. 生产劳动概念。
16.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相互关系。
17. 简单再生产的实质。
18. 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19. 资本积聚和集中。
20.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21. 马克思积累理论的现实意义。
22. 资本循环三个阶段的内容,各阶段资本形式及其职能23. 产业资本循环不仅是其三个阶段的统一,而且是其三种形式的统24. 实现产业资本循环的条件。
25. 资本循环经历了哪些时间,如何缩短这些时间来加速资本主义周转26. 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的现实意义。
27. 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两者的关系是什么?28.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对价值量有什么影响?29. 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30. 试论述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31. 资本周转概念,怎样计算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32. 固定资本、流动资本的划分及其流通特点。
33. 预付资本总周转的概念及其计算方法。
34. 固定资本更新和经济危机的关系。
35. 马克思资本周转理论的现实意义。
36. 货币流通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
37. 社会资本概念及其运动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在当代如何学习和研究资本论?(简答或者论述)答:《资本论》是马克思毕生精力的结晶,是划时代的伟大著作。
它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它为政治经济学阐述第一基本理论,指导我们从根基上分析研究当代国内外经济的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
在当代学习研究《资本论》应把握以下三点:1、采取坚持、发掘、发挥、发展的态度。
对《资本论》,坚持科学原理;发掘过去对其忽视的科学精神;发挥其分析情况、研究新问题的活力;发展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2、运用“钻进去”和“跳出来”的方法。
“钻进去”,读懂,和掌握《资本论》的科学原理;“跳出来”,运用《资本论》的科学原理研究现实问题。
3、坚持精而管用的原则。
对《资本论》抓重点而求精、求管用,研究其实践意义,发扬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资本论的抽象化及其实践意义?答:抽象法是对研究对象做抽象思维活动的科学方法。
《资本论》运用抽象法,一方面从具体到抽象体现研究方法;另一方面从抽象到具体体现叙述方法。
抽象法的实践意义,在于指导我们在实际工作或科学研究中,要讲究科学研究的方法或叙述方法。
科学的研究方法,是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从具体到抽象,才能透过现象抓本质;科学的叙述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才能把研究的问题论述表达得深刻、充分、清楚。
三、《资本论》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答: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体现在商品、货币、资本、市场等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在以下必然性上:1、投资必然作为资本来经营。
投资的价值额通过商品货币关系是为了在价值形式上增殖即获得利润的,从而追求价值增殖或利润的投资额就成为资本。
2、资本的生产经营追求价值增殖即利润必然展开竞争。
3、资本竞争必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与应用。
4、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必然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第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现代社会向更高的历史阶段过度。
四、资本论的根本观点是什么?答:《资本论》的根本观点:(1)经济的社会形态即社会经济制度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2)经济的社会形态发展变化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因而是"自然史的过程"。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或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可能从来就有和永世长存。
它是历史的产物,根本不是从来就有的,它还必然在历史过程中消亡,根本不会永世长存。
五、什么是商品?怎样界定商品含义?商品的两因素及其概念?答:(1)商品是为交换而通过一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出来,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劳动产品。
(空气阳光不用于交换的产品和废品都不是商品)(2)商品含义可以概括为两个要点: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商品是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承担者,其特殊性在于它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并通过交换来实现。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本质因素,其实体是抽象劳动。
六、什么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什么是商品拜物教?价值的创造和财富的创造是一样的吗?答:1、具体劳动是指生产目的、劳动对象、所用工具、操作方法、生产结果都各不相同的劳动。
具体劳动生产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是指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生产商品的价值。
2、商品拜物教简单来讲是指人民对商品的崇拜。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掩盖,从而使商品具有一种神秘的属性,似乎它具有决定商品生产者命运的神秘力量。
马克思把商品世界的这种神秘性比喻为拜物教。
3、不一样。
价值创造只与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有关,商品的价值就由在劳动过程中转移的物化劳动与活劳动所创造的新价值共同组成。
财富,指的是使用价值,即有用物品或物品的效用。
一个人拥有越多的财富,代表他拥有越多的有用物品来满足他的各种需要。
七、商品理论有何实践意义?(论述)答:商品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商品含义界定及商品二因素、生产商品对条件、生产商品劳动二重性等内容。
商品理论的实践意义有:(1)指导我们加深理解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性,分析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新问题。
劳动价值论表明,一方面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凝结而成;另一方面,商品体或使用价值作为物质财富是由劳动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生产的。
这两方面统一起来,商品价值的创造和物质财富的生产相统一,就可以说明劳动价值论并不否定生产资料的作用及其获得收益。
(2)指导我们自觉地推进生产商品化。
这一理论表明商品生产就是生产商品化或商品化的生产。
因此,在社会实践中要在以下方面推进生产商品化:一要发展社会分工。
使各行业、各企业、各生产者成为商品生产经营者,为交换而生产商品。
二要使商品普遍化。
不仅生活消费品商品化,而且一切生产要素都要作为商品通过市场而进入生产过程。
三要建立、健全市场体系。
一般消费品市场和各生产要素的市场即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等,都要齐全。
(3)指导我们加深认识现代市场经济的根由,自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商品生产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决定商品生产的客观条件就是现代市场经济得以存在的根由。
因为商品生产同商品交换和市场分不开,由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构成商品经济形式,社会经济在商品经济形式下通过市场来运行就形成市场经济。
以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成为现代市场经济。
对于以商品生产为根由的现代市场经济,要从两方面认识和操作: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存在,反映不同社会形式的市场经济,即反映并存共处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反映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
八、货币形成与发展的四个阶段有哪些?答: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
九、货币的本质是什么?答: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十、货币的职能?答: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其中最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的含义: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就是以货币作为尺度来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2)流通手段的含义: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把货币当做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就是货币的贮藏手段的职能。
(4)、支付手段: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就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
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并不是随货币的产生而同时具备的,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
(5)世界货币的含义:世界货币是指货币具有在世界市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十一、“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
”解释这句话。
答:“金银天然不是货币”金和银只不过是自然界之中的两种稀有金属,他们本身并不是货币,后来成为货币那是人为规定的,追究其根本当然不是货币。
“货币天然是金银”货币是自然界中没有的东西,是人为创造出来的东西,人们用金银等贵重金属来作为货币的形式,代表了一定的价值。
因此说货币天然是金银。
十二、怎样理解商品转化为货币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的含义及其实践意义?论: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必须转化为货币,从而商品生产经营才能维持和发展。
但是,商品转化为货币的道路是不平坦的。
从商品的使用价值看:1、一种商品一般不是独家生产独自经营的,同行生产者的队伍会不断增加,因而它在竞争中售卖并不容易;2、即使生产新品种的商品,投放到市场上也未必能立即引起消费者的需求而成为社会需要的,因而也难以出卖;3、即使生产的商品是社会需要的,也不能保证全部售完,随着科技的发展,产品的更新,可能被类似的性能更好的商品所代替;4、社会对于商品的需要量是有限度的,在竞争中,有些商品将成为多余的。
从商品的价值看:1、生产技术的改进,劳动生产率提高,如果使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降低商品的价值量,那在这之前生产的该种商品就不能实现原来的价值量;2、即使单个商品是按其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的,但在一定时期内,如果生产这一种商品的总量超过了社会必要总量,那在这种商品总量上所消费的过多的劳动时间也就不能形成价值。
"商品的惊险跳跃"的论述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表明:1、商品的生产经营,要从商品的使用价值方面,联想到社会分工的发展和新产品的开发,以及社会的需求,各行业都是一成不变的,不能排除他人加入自己正从事的这种生产经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即使自己的生产经营占领了市场,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因此,要从市场的动态上预测和操作2、商品的生产经营,要从商品的价值方面,联想到科技的进步与应用。
各行业各企业为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都在争先恐后地改进生产技术,加强经营管理,优势和劣势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保持自己的优势。
十三、价值规律的内容是什么?作用是什么?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
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就存在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的原因:①在商品交换中,商品的生产者总想提高价格,而消费者又想降低价格,所以在长期的市场交换中,必然形成等价交换的趋势。
②在商品交换中,如果一方总占便宜,另一方总吃亏,那么这样的商品交换是不能持续下去的。
价值规律的作用: 1、价值规律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生产部分的分配; 2、价值规律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优胜劣汰。
十四、什么是资本?答: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简单概括就是资本是在其循环运动中实现价值增殖的价值。
十五、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制的,如何理解?答:十六、资本的总公式及其矛盾?答:资本总公式:G—W—G 【G—W—G′(G'=G+m)】,公式中,G—W—G表示的是货币——商品——货币的流通过程。
即货币所有者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出去,重新换回货币,不是一般的商品流通过程,而是买卖经济行为。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存在着矛盾: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商品交换过程只能使价值形式在商品与货币之间转换,而不能引起价值量的变化。
但是,资本总公式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增值。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是要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
对资本总公式的分析说明,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发生价值增值;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所以,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既不能发生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