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剧精神与中西文化分野

合集下载

中西悲剧的比较

中西悲剧的比较

中西悲剧的比较一、相同点1、中西悲剧的起源都与民间活动关系密切,与宗教关系密切。

2、悲剧性总是占据主导地位,成为贯穿始终的戏剧冲突的基础。

3、中西悲剧不论主人公出身如何,经历如何,他们总是典型的悲剧人物。

4、悲剧冲突往往是在悲剧结构中围绕着由主人公代表的气氛与情调,这种气氛与情调和悲剧情节的展开相始终、相表里、相辅相生。

5、主题上都追求严肃;追求一种道德观念认同感。

二、不同点1、不同的悲剧主人公西方古典悲剧,其主人公一般为力量型的、进攻型的敢于斗争的男性英雄,即使是女性,也如欧里庇得斯创作的美狄亚一样刚强的,其目的在于强化悲剧的冲突。

例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埃斯库罗斯笔下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靳斯描写的俄狄浦斯,马洛悲剧中的浮士德等。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古典悲剧由于强调的是忍耐,其主人公一般是受迫害的、善良弱小的女子。

她们不是积极地抗争,而是被动地忍耐,把痛苦看作命运的安排,像窦娥这样在遭遇面前采取被动态度的悲剧人物还很多,《桃花扇》、《梁祝》、《娇红记》等剧的女主角都属于这一类。

2不同的悲剧冲突西方古典悲剧的整个过程是冲突的逐步升级,其主人公是主动的,用行动来抗争是西方悲剧的实质。

如《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以复仇为主线把悲剧冲突推向高潮。

中国古典悲剧原先被称为苦情戏,主要描写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

《窦娥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中国悲剧斗争双方主要表现为迫害与被迫害的关系,冲突的剧烈程度大为逊色。

3、不同的悲剧结局西方悲剧的结局是英雄用生命去斗争,是冲突的白热化。

哈姆雷特在悲剧结束时正是这样,充分体现了一种毫不后悔的自我牺牲精神。

与西方悲剧相反,中国悲剧往往以喜剧的形式结尾,是冲突的和解。

《窦娥冤》的结局便是一个典型例子,中国悲剧的这种结局是对主人公被动受苦的肯定。

4、不同的文化决定了不同的悲剧精神西方社会“从古希腊开始就有海洋文化和商业文化的特征,崇尚个性和自由,富于冒险和开拓,讲求力量和技术;具有批判精神、怀疑态度和否定勇气。

中西方悲剧比较

中西方悲剧比较

中西方悲剧比较对于“悲剧”一词,我最初对它的理解是一些不幸的、痛苦的事情。

然而在美学课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我发现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并不如我理解的那样。

我知道了美学意义上的“悲剧”并不等同于“悲惨的事件”。

下面先来说一下美学意义上悲剧的一些特征。

首先,悲剧的主人公必须是正面人物。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悲剧总是摹仿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

”这就规定了悲剧主人公善的品格。

这里所说的正面人物”,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

它既包括英雄人物,又包括那些默默无闻的平凡的小人物(《祝福》中的祥林嫂),但是他们共同一致的品格是进步、纯洁、善良。

正面人物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的。

有的悲剧主人公不但以美的魅力去吸引观众的注意,而且以善的品质去引起观众的同情与怜悯。

如莎士比亚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他们以死殉情,用人文主义克服家族封建意识;还有的悲剧主人公内心深处充满了真理与谬误、进步与落后的激烈斗争,斗争的结局是:主人公内心深处的真制服了假,善克服了恶,美战胜了丑,然而却在这一倾刻遇到失败或毁灭。

如莎士比亚的悲剧《奥赛罗》中的奥赛罗、《李尔王》中的李尔等。

之所以悲剧主人公要是正面人物,这主要原因是为了唤起人的同情感,产生悲剧效果。

第二个恃征,在悲剧冲突的展开中,用美的毁灭来否定丑的存在。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充满了善与恶、进步与落后的斗争,新生力量在强大的邪恶势力之下暂时毁灭了,失败了,造成了悲剧,但是,悲剧可以摧毁一个崇高伟大的人,却不能摧毁一个人的崇高伟大,美的被毁灭只是具体形式,其精神却完全战胜了丑和邪恶势力。

如普罗米修斯为人类取火造福,而被判永久锁在悬崖绝壁上被凶鹫啄食肝脏,岂不悲壮!然而他的精神之壮美却永远存留天地之间,并彻底战胜了宙斯的凶残。

第三,从悲剧效果来看,怜悯、恐惧、陶冶、净化、提升一一这是欣赏悲剧逐步展开的心态感受。

这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悲剧必然首先要唤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进一步在领略悲剧美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陶冶和净化(即情感上的熏陶、感染与升华)。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

举例说明中西悲剧的异同中西悲剧的概念是不同的,西方悲剧多是命运悲剧,是人与命运的抗争。

中国式的悲剧多是现实悲剧,表现人生道路的曲折与痛苦。

你说悲剧的伟大,貌似是西方式的悲剧。

它是一个时代或者一个社会的某个方面的承载,他展现了人这个万物灵长的自强不息,是精神的痛苦的展示,它比喜剧更有贯穿力。

《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两部爱情故事能够古今传唱,经久不息,是因为它们带着人们对自由爱情的渴望、追求,也让人们体验到了爱情理想的巨大力量和为爱付出的壮美画面。

但是由于东西方社会、文化、伦理的差异,作品人物性格和作品创作者思想的不同,也让这两部经典的爱情故事各具独特的魅力。

当我们仔细考量中西这两部享誉世界文苑的悲剧之时,即可发现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异同之处。

第一个交叉点:爱情国度的自由追求爱情是幸福的起点,是生命的延续,是文学作品中一个常见的主题。

两部作品故事的发生就都是因为男女主人公的自由恋爱。

第二个交叉点:青春生命的绝唱如果说作为两部作品的第一个交叉点是男女主人公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并由此引发故事进行的话,那么男女主人公的双双殉情作为两部作品的共同结果,则形成中西这两部著名悲剧的第二个交叉点。

第三个交叉点: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成功运用一部作品的成功单靠内容是无法实现的,作者创作作品除为了反映世界、表达自己的感受外,更为现实的意义应该是能够得到读者的接受,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作品的表现手法如何也是其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一个分水岭:自由爱情的杀手中西悲剧的不同很大程度地体现在情节构拟的不同上。

西方悲剧重视事件的偶然性及个人失误造成的恶果,而中国悲剧侧看重情节的必然性和强大势力影响。

第二个分水岭:东西方伦理观念的差异身处东西方不同的社会背景,使的两部作品的爱情也深深地烙上了各自独特的伦理痕迹。

在中国明代作家冯梦龙笔下,杜十娘出身寒微,年仅十三岁就流落风尘,尝尽人间悲苦,最终在追求爱情不果之后,怀抱珠宝投江自杀。

中国悲剧文学与西方悲剧理论的对比

中国悲剧文学与西方悲剧理论的对比

中国悲剧文学与西方悲剧理论的对比艺术是民族审美方式的体现,悲剧作品是民族悲剧精神的体现。

由于传统文化、审美心理、地理环境、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中国悲剧和西方悲剧作品形成了不同的特殊品格,以至于一些人产生了中国没有一部严格意义的悲剧的看法。

其实,从中国悲剧内部联系和深层结构进一步深入探索,就会发现中国悲剧具有较为完备的美学系统,有鲜明的美学特征。

通过与西方悲剧理论相比较,从悲剧精神、悲剧冲突与悲剧结局三方面揭示中西悲剧的异同,阐释中西悲剧的美学特征。

一、悲剧精神的差异悲剧作为文学的一个独特种类和艺术的“最高”阶段,在每个民族的文化及文学构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文学艺术中的悲剧精神源自人们在为命运、理想和追求而奋斗时的受挫、失败或毁灭的审美反思,上升至精神层面即悲剧精神,它是悲剧的灵魂与生命,与民族的文化积淀及其形成和发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文化起源不同据王国维评述,中国的苦戏起源于“巫”“优”的大众娱乐,据“巫以乐神,而优以乐人;巫以歌舞为主,而优以调谑为主”.这种起源与中国发展状况影响了中国悲剧的情感价值取向,使其在选材上大多取自现实生活,关注普通人的生存境况,表现下层人民在生活中所受的欺凌或不幸遭遇,传达出一种哀怜、同情、怜悯的情感。

如备受欺凌却无力还击的窦娥,历经磨难的赵五娘,死后化蝶的祝英台等。

西方各民族的悲剧精神则是抽象于古希腊悲剧的一个美学范畴。

从人类文化学角度看,古希腊悲剧的形成起源于对酒神狄奥尼索斯祭奠的宗教仪式。

这决定了希腊式悲剧是西方最高贵的艺术形式。

为了与所表达的崇高主题相呼应,西方悲剧总选择严肃、重大的政治题材,以王公贵族或显赫英雄为悲剧主人公。

因此,无论是欧里庇德斯笔下的美狄亚公主,还是莎翁四大悲剧中的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他们或人神合一,或威名显赫,或王公贵族,都塑造了一个个盖世英雄的人物形象。

(二)历史背景与文化浸染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讲求以血缘为纽带的传统心理,以“孝悌”为基本内容的本体追求。

浅析中西悲剧艺术的差异及其文化成因

浅析中西悲剧艺术的差异及其文化成因

CANGSANG朱光潜认为:“戏剧在中国几乎就是喜剧的代名词……仅仅元代(即不到一百年时间)就有500多部剧作,但其中没有一部可以真正算得上悲剧。

”在他看来,中国人不能理解悲剧的精神,因为中国人一向乐天知命,对人类命运的不合理性没有一点感觉,不愿过多地去探究命运,更何况“悲剧的激情和这样严肃的作品,如今已经过时”,这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论断。

但是与此相反,王国维也曾断言:《窦娥冤》《赵氏孤儿》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甚至还有人编出了《中国十大古典悲剧集》。

那么,中国到底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是“一个人遭遇不应遭遇的厄运”,而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

恩格斯说,悲剧冲突是指“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

悲剧产生于社会的矛盾和冲突,冲突双方分别代表着真与假、善与恶、新与旧等等对立的两极。

悲剧不仅表现冲突和毁灭,而且表现抗争与拼搏,这是悲剧成为一种审美价值类型的最根本的原因。

鲁迅说“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没有抗争就没有悲剧,冲突、抗争和毁灭是构成悲剧的三个主要因素。

悲剧向来被誉为“崇高的诗”、“戏剧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

现代意义的悲剧源于西方,但中西方悲剧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邱紫华就曾指出:“与西方悲剧冲突中那种尖锐的、不可退让的血淋淋方式很不相同,中国悲剧作品表现冲突的方式很难体现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而这正是中国民族性格的一种表现。

”这是深层次的民族特点和文化背景决定的。

曹文轩也曾指出:“中国文学悲剧的平民化的色彩就像西方悲剧的贵族化色彩不可避免一样,是不可避免的。

”中国传统悲剧与西方传统悲剧之间的差异性是显然而见的。

这种差异通过文化观念、审美追求、艺术表现形式全方位体现出来。

这种差异是本质的,不是现象的,是具有历史传承性的,而不是片断的艺术现象。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异呢?一、悲剧观念不同中国悲剧冲突带有鲜明的伦理批判倾向。

冲突的基础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伦理道德,如秦香莲与陈世美、敫桂英与王魁之间的冲突都是如此。

《简析中西方悲剧之差异》

《简析中西方悲剧之差异》

浅析中西方悲剧之差异悲剧是什么?从美学角度来说,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是一种崇高的美。

它经常以庄严的内容和粗犷的形式震撼人心,引起人们的崇敬和反思。

恩格斯在评论拉萨尔剧本《济金根》时曾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①。

这句话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向我们揭示了悲剧的本质,即矛盾冲突。

无论是中国传统悲剧还是西方悲剧,都和矛盾冲突有着密切联系,可以说正是矛盾冲突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内容变得跌宕起伏,富有戏剧性,引人入胜。

然而,中西方悲剧因为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又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悲剧文化内涵中国传统悲剧大都侧重表现主人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悲惨遭遇,以此来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正如鲁迅所言:“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②。

关汉卿的《窦娥冤》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窦娥三岁丧母,七岁离父,给人做童养媳,十七岁成亲,又死去丈夫。

后来又被坏人张驴儿诬告,赃官枉断,逼她承认毒害人命。

从剧本来看,窦娥的悲惨遭遇的确值得我们同情,但是她缺乏个人斗争意识。

在整个过程中,窦娥步步退让,直到上了刑场,她也没有办法证明自己的清白,只有靠上天为她作证,因此她的抗争显得被动而无力。

与中国不同,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服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可称为挣扎的冲突,表现了人对于其对立物的挣扎。

这种抗争往往是惊心动魄的,表现出火山喷发式的生命激情。

如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中主人公的命运是神早已决定了的,他并非不知道自己的命运,但却不甘心于命运的安排,希望靠自己顽强的斗争来改变弑父娶母的命运。

他在抵抗命运时的耐力与勇力恰恰是最可贵,因此会令读者感到强大的悲剧性。

《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与自身性格上的软弱和犹豫进行了抗争,虽然他最终与敌人走向死亡,但是这种勇于挑战自我的精神让读者肃然起敬。

二、悲剧主人翁中国传统悲剧中的主人公往往是弱小善良的老百姓,尤其是有不幸遭遇和无辜受冤的女性。

中西方悲剧的概述和中国悲剧的特点

中西方悲剧的概述和中国悲剧的特点

总起:对悲剧的概述和中国悲剧的特点悲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它诞生于希腊,并经过许多代作家的辛勤努力,把它发展成为西方文学上的一个璀璨明珠。

而在中国有无悲剧,这是个至今都争论不休的问题,因为中国古代美学文献中并没有悲剧这个审美范畴。

在“悲剧”这个词出现以前,人们将一些描述人类无法摆脱的哀痛的作品统称为【哀曲】、【怨谱】和【苦戏】,内容上主要描写主人公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悲剧性冲突,创作的中心目的是突出一种“悲哀”、“怨恨”的审美风格,这也是中国的悲剧最大的特点。

中国悲剧主人公多是被动受难, 西方悲剧主人公则往往主动抗争, 因而悲剧冲突更为尖锐。

西方悲剧“一悲到底”, 结局往往以主人公的悲惨与毁灭收场。

中国悲剧正好相反,从逆境转入顺境较多,往往是人们通过抗争而取得胜利的大团圆结局,从而表现命运的可逆性和人类的主导地位,往往忽略了悲剧本身的冲突美。

中西方对比:(一)从儒家美学:儒家的美学思想是以孔子的美学思想为基础的,而孔子强调道德的力量,强调改变,统一,融合。

这点从中国古代的悲剧中也能看出,比如在发生悲剧的过程中,人们会用自己的力量试图改变,使之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儒家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仕”思想,古人靠它来安慰自己,让自己在心里找到一种牺牲自由的理由,于是在悲剧发展中冲突渐渐淡化,人们的抗争意识也逐渐归于平静,为之后的大团圆结局铺垫道路。

(二)从道家美学:中国悲剧中的最大特点就是主人公往往逆来顺受,疲于抗争,往往抗争都是在被逼入绝路时的最后反抗,这也是中国悲剧自认最大的看点,这种逆来顺受的理论思想是源于道家的“逍遥无为”的“出仕”思想,碰到以一己之力无法与之抗衡的强权时,干脆躲避与强权的正面交锋,自己无牵无挂地活着。

悲剧里多了很多苦难,全是源于此,这也为悲剧中主人公的“无抗争力”的人物设定找到了一个很好的解释。

(三)从禅宗美学:“空”和“苦”是禅宗最主要的思想理论,禅宗中强调万物为空,而对虚幻的世界无限追求会产生苦,所以强调自身的修行,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就是它很好的写照,基于儒家性本善的原则的主人公在悲剧中苦苦的自我批责,对于任何的外来事物的攻击都从自我本身寻找根源,稍微好些的是承认命运之苦,但亦想从自身出发而改变世界,【苦尽甘来】和【一切艰辛和困苦之后终会迎来美好的明天】这样的思想深深的扎入了他们的脑袋。

中西悲剧比较

中西悲剧比较

摘要:“悲剧”来源于西方,它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祀,从诞生开始就占据了西方文学主流的地位,并一直被认为是“最高的诗”。

中国戏曲悲剧与西方古典悲剧分属两大戏剧基本系统,拥有各自的民族意识和审美观念,从而使中西悲剧产生巨大差异,形成不同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悲剧;中西悲剧;比较悲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以其深沉激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震撼和感召着世人。

悲剧一词在西方文化用语中包含三层意思:(l) 作为一个戏剧的种类;(2) 人类生活中的悲剧性;(3)对悲剧性进行文化观念把握的悲剧意识。

完整的悲剧定义最早出现在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1,p19)。

从古希腊的三大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和埃斯库罗斯(“悲剧之父”)到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伟大悲剧作家莎士比亚,从法国古典主义悲剧创作的高潮到近现代易卜生、契诃夫、奥尼尔等人的剧作,悲剧艺术在西方有着古老的源头和漫长的历史。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与西方古典悲剧相对应的概念是“苦戏”、哀曲”、“怨谱”—人们用这些术语来指代那些“写悲”、“写苦”的戏曲作品。

这类戏曲作品最早出现在宋代,如南戏中的《赵贞女》、《王魁》,而得到充分的发展则是元代的事,《窦娥冤》、《汉宫秋》、《梧桐雨》和《赵氏孤儿》等元人四大悲剧是其中的代表作。

中国的“哀曲”与西方的古典悲剧有何异同?这些异同与它们各自的文化背景又有何关联?本文将就此展开讨论。

一、中西方悲剧外在形式的差别中西方悲剧从外在表现形式看,有以下三方面不同。

(一)悲剧主人公的不同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此有专门地论述,他认为理想的悲剧人物是出身高贵、声名显赫,介于好到极点的完美之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好人”。

黑格尔辩证地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他认为悲剧性人物的伦理要求既有普遍的合理性,又有应得报应的片面性,两方面的矛盾就集中表现与悲剧性人物一身,叫悲剧在激烈的内心冲突中显示出美的崇高精神来。

中西文学悲剧观比较

中西文学悲剧观比较

中西文学悲剧观比较悲剧作为一种概念具有三个不同的层次: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文学艺术中的悲剧、美学范畴的悲剧。

做为现实生活中的悲剧,中西方有着累死的发生方式和存在方式,然而如何看待现实生活中的悲剧时间,特别是吧它们用艺术的方式反映出来,中西方则有着明显的差异,体现着不同的艺术观念和对生活的美学思考。

首先是人物及题材。

它是以人物为中心来组织情节,表现猪蹄的。

纵观西方悲剧艺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文艺复兴是屁英国著名喜剧大师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奥赛罗》、《麦克白》、《李尔王》等,都是以深化中得英雄、人间的帝王将相及公主后妃等所谓的“上等人”作为悲剧主人公的,并且几乎都以主人公的名字来命名的。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以平民百姓或接近于平民百姓的人物作为悲剧主人公的。

在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人物既有神话中的人物、人间的帝王将相之类的,夜游平民百姓、公子小姐以及浪子妓女和落魄文人等。

将相悲剧主要表现将相内部忠良与奸佞、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对于平民百姓或类似于平民百姓的人物的描写多集中在他们的冤案、惨死等方面。

其次是冲突、结构及结局。

俗话说,“无冲突不构成戏剧,更构不成悲剧。

”西方悲剧的冲突可从两个方面来观察,从“纵”的角度看,它经历了人与命运的冲突(古希腊悲剧)、人与社会的冲突(文艺复兴时期的悲剧)、情与理的冲突(17世纪古典注意悲剧)以及18世纪以后个体分类的冲突这样一个过程;以“横”的方面看,有人与命运的冲突(俄狄浦斯对邪恶命运的反抗)、正义与邪恶的冲突(哈姆莱特同克劳狄斯等人的斗争)、情与理的冲突(《熙德》中堂·罗德里格身上的“爱情”与“荣誉”的冲突)、人内心正反两个方面的冲突(麦克白身上“野心”与“天良”的搏斗)。

中国古典悲剧艺术的冲突,则主要是忠良与奸佞的斗争,人物自身特别是自身善与恶的冲突在中国悲剧艺术里是不多见甚或是没有的。

从冲突的表现形态看,西方悲剧艺术相对集中,鲜明。

相比之下,中国古典悲剧艺术中的冲突具有多层面的特点。

从爱情悲剧窥探中西文化之差异

从爱情悲剧窥探中西文化之差异

中西方文化不同,对爱情的理解不同,自由、纯洁、幸福爱情为不同民族所追求,都有其爱情的典范。

汉民族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西方民族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这两个极富悲剧色彩的爱情故事讲述的都是一对真挚相爱的青年男女由于封建礼教及门第观念的束缚而不能结合,最终为忠贞不渝的爱情献身,有着殉情这一共同主题。

作者将对中国越剧《梁祝》和英国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所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主人翁的语言心理特征进行多层面的探究,为读者解读中西两种不同文化体系中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之渊源,解析主人翁对爱情的态度以及为捍卫爱情所采取的行为。

一、两部爱情悲剧的相似性1.内容性质相同,都是爱情悲剧。

两个动人的故事都是爱情悲剧的代表作,共同点是歌颂了至死不渝的忠贞的爱情。

罗密欧的死源于误会朱丽叶已死,但当朱丽叶看到自己心爱的人死在自己面前时,毫不犹豫地拔剑自刎,以死殉情;祝英台看到自己心爱的梁山伯故去,便不惜撞开荒冢,与梁山伯共同化蝶。

它们所弘扬的都是人类数千年来所崇尚的自由、平等、幸福、美满婚姻之人生观,这也是东西方文学名家的匠心独运之处。

为了实现这样的人生价值观,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以唤起后人抛弃封建愚昧、落后的爱情价值观。

戏剧文学最基本的特征是具有尖锐的矛盾冲突。

罗密欧与朱丽叶能够摒弃两个家族间的仇恨,真心相爱;梁山伯与祝英台置封建门第观念于不顾,互表钟爱。

此外,两部爱情悲剧的基本情节相似:一对青年男女自由相爱;他们的爱情都潜伏着危机;男方向女方求婚,遭女方家庭拒绝;期间好心人从中成全;女方家仍违背女意将她嫁与他人;一方死,另一方在其坟前为其殉情。

两位女主人公均是封建婚姻的叛逆者,自由幸福的追求者。

2.主题思想相同,追求自由爱情两部爱情悲剧都是通过一对青年恋人之死来抨击封建家长的专制,抒发了人们对自由婚姻的强烈愿望,表达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美好理想。

两部文学作品反映了一个共同主题思想。

这样超越时代、国界、民族的共同主题无疑折射了东西方民族所共有的渴望婚姻自由。

中西方悲剧差异比较

中西方悲剧差异比较
在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认 识上,他们都强调以斗争求和谐。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 “天人一体”的宇宙观,强调人与 自然的协调融合,重视对立矛盾之 间
的相互渗透、弥补、转化和自行调 节,以保持整个机体、结构的动态 的平衡、稳定。中国文化是内陆型 的,是一种保守型的文化,缺乏怀 疑和否定的力量,中国人往往对不 合理的东西采取容忍态度,反对矛 盾冲突。
卡斯特尔维特洛这样描述西方悲剧主
人翁及他们的行为:“悲剧里的人物地 位显贵,意气风发,心性高傲,勇于
追求自己的目标,倘使受到伤害或是
将要受到伤害,他们绝不到衙门告状, 也绝不忍气吞声,而是听从自己情感的 驱使,把自己的行为当法律,为了复仇 杀死他人或近亲,甚至在绝望之余,杀 死自己。”
西方悲剧所揭示的是人与无法制伏 的异己力量的抗争与冲突;
中西方对于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由来 已久,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悲剧审美体
系。
1 中西方悲剧外在形式的差别比较 2 中西方悲剧差异的文化根源分析
1 不同的悲剧主人翁 2 不同的悲剧 性格 3 不同的悲剧 冲突
不同的悲剧 结局
4
4

传统西方悲剧都是以皇家贵族和英雄 豪杰为主角。在西方人眼中悲剧的主人 翁和英雄是同义词,英雄本人是时代骄 子,但却遭受深重不幸,其身份和境遇 形成强烈对比,因而具有震撼力量。
中国古典悲剧的主人翁一般是弱小善 良、无辜受害的小人物,尤其是出于社 会最底层的妇女。
中国人重克己的认同人格,强调家 庭本位,突出家庭乃至国家的利益;
西方人重扬己的独立人格,奉行个 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 人格尊严。
具有独立人格的西方悲剧显得独立 而崇高;
具有认同人格的中国古代悲剧人物 则显得悲苦凄怨。

中西悲剧的差异

中西悲剧的差异

中西悲剧的差异中西方的悲剧意识更主要地表现为差异性。

中西悲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悲剧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戏剧冲突及悲剧结局三个方面。

中西悲剧的差异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

悲剧是古代西方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亚里士多德曾在《诗学》中为悲剧下过如此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虽然我国历代的文艺理论着述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悲剧这一概念,但却也有明确的悲剧意识。

中西两个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渊源。

中西悲剧意识的差异,往往体现在个体与群体,历史目标与道德价值,感性自觉和理性自觉等方面。

西方重视历史—个体的崇高,中国重视道德一群体的正义,而其区分总的来说表现在感性和理性的不同侧重上。

中西悲剧的差异有着深厚的文化根源。

首先表现在思想政治方面。

中国儒家的思想,礼教制度,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注重个人的职责与义务,因而要求他(她)自觉接受"礼"的规范约束。

儒家的整套政治理念都是以孝为中心,主张以孝治天下。

家长制在封建社会广泛盛行,父权,夫权变本加厉,不断强化。

中国家庭本位的主要表现是把家庭看得比个人重要,特别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伦理关系,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唱妇随。

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均倾向圆满,融和,行事讲求"中庸之道"。

这点在众所周知的红楼梦中的贾林悲剧中表现尤为明显。

一部《红楼梦》演绎出一幕幕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

共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奠定了宝黛之间纯真的爱情基础,而封建礼教和宿命论以及宝黛两人性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生成悲剧的根源,是与封建世家的家族利益和政治上的考虑有着深刻联系的。

《红楼梦》在展开爱情悲剧的同时,揭露了贾、薛、王、史等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罪恶,这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有其典型意义,它们是整个即将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写照。

对中西方悲剧的比较

对中西方悲剧的比较

对中西方悲剧的比较对中西方悲剧的比较一、前言从公元前534年古希腊悲剧诞生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西方悲剧研究著作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到现在可谓汗牛充栋。

马丁·艾思林在《戏剧剖析》,中仍然认为“以悲惨结局的是悲剧,以愉快结局的是喜剧”这是区别悲剧、喜剧的一条看似浅薄但却普遍应用的方法。

悲剧的主要审美特征是“悲”,没有苦难和毁灭,悲剧就不成其为悲剧,但悲剧的目的不是为了单纯再现苦难和毁灭而使人悲伤,而是要通过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肯定悲剧人物以及作家的悲剧精神,净化人的心灵,激励观众勇敢地直面人生。

因此,仅有悲惨结局的戏剧,还不能叫做悲剧。

悲剧一定有悲剧性结局,悲剧性结局却不一定是悲惨的,悲剧性结局应该是表现出悲剧人物或其精神世界在悲剧冲突中必然的毁灭,同时显露出悲剧精神的结局。

二、关于中国有无悲剧的争论许多学者认为中国并无悲剧,也有些学者坚持认为中国有悲剧,于是展开了一场长达一个世纪的争论。

1、未否定中国有悲剧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鲁迅等都一致认为中国古典戏剧缺少悲剧意识,常常以“大团圆”结局,因而被鲁迅斥为中国国民的“十景病”,但是,他们都没有否认中国有悲剧。

胡适在《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的改良》中指出:“中国文学最缺乏的是悲剧的观念。

无论是小说,是戏剧,总是一个美满的团圆……有一两个例外的文学家,要想打破这种团圆的迷信,如石头记的林黛玉不与贾宝玉团圆,如桃花扇的侯朝宗不与李香君团圆;但是这种结束法是中国文人所不许的,于是有后石头记红楼圆梦等书,把林黛玉从棺材里掘起来好同贾宝玉团圆;于是有顾天石的南桃花扇使侯公子与李香君当场团圆……这种‘团圆的迷信’乃是中国人思想薄弱的铁证。

做书的人明知世上的真事都是不如意的居大部分,他明知世上的事不是颠倒是非,便是生离死别,他却偏要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偏要说善恶分明,报应昭彰。

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公的颠倒惨酷,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

中西方悲剧比较-最新文档

中西方悲剧比较-最新文档

中西方悲剧比较一、悲剧人物的不同――从性别、地位、性格角度分析西方多“俄狄浦斯王”此类有力量、有地位的社会上层男性为主;中国古代悲剧中更多的是平民百姓,多为“窦娥”这样的具有美好德行的弱势女性。

就性格而言,西方悲剧人物性格特点更为鲜明,具有很多珍贵的人格特质;中国往往把悲剧人物打造成封建社会德行完美的女性,性格方面多是内倾。

在这样的设定下,西方悲剧人物面对逆境有力量和能力进行抗争,是“进攻式”的,拿俄狄浦斯来说,他虽知道自己的悲剧命运,却毫不犹豫地逆天而行,企图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命运。

而中国古代悲剧中的女性常以忍让为生,任命运摆布,是“退守式”的。

窦娥从沦为童养媳,到守寡,到蒙冤被杀,一直在忍受,在顺从,而不是像西方悲剧那样深切控诉。

中国古代悲剧的平民化比较明显,多表现社会性悲剧,与创作者的创作环境也有关联,这也与西方悲剧人物的“上等”形成鲜明对比。

二、悲剧结局和结构设计的不同中西方悲剧在结局和结构设计方面有很大不同,《窦娥冤》以其父为其沉冤昭雪作为结局,而《俄狄浦斯王》以冲突的高潮,俄狄浦斯发现自己杀父娶母的悲惨事实告终。

纵观中西方悲剧的结局,不难发现中国古代悲剧多以团圆式结局为主,喜欢在最后给给读者制造一些甜头,给予大家一些心灵慰藉,既是矛盾冲突的缓解,也是伦理道德理念儒道思想的映照。

反观西方,他们往往在最后促成悲剧的高潮,以血淋淋及矛盾及其尖锐的冲突留下令人震撼难忘的悲剧结尾,如哈姆雷特与敌人同归于尽的结局,无谓牺牲,从而提高了斗争的价值性。

他们通过这种现实般的刺痛感加深悲剧的震撼效果,引起大众的思考,反映哲学本体之思,追求真理并且个体意识强烈。

结构设计方面,西方多把结局作为最后的高潮,而中国悲剧的高潮常在中期,这就直接影响表达效果的不同,一个中期高潮,后半期缓解,直至最后团圆时结局将之前的审美感受或思想触动完全消解;而另一方则是将高潮和震撼留至最后,给读者深深痛感和审美体验,直至剧情结束还不能迅速脱解,之后的很长时间都是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中西方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之比较

中西方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之比较

中西方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之比较张黎明(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1)[摘要] 作为广义的悲剧来说,它蕴涵了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

但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基础、哲学观念,造就了不同的悲剧意识和悲剧精神。

文章分析和比较中西方悲剧意识、悲剧精神之大不同及其原因。

认为中国悲剧意识内在于儒家的“入世”思想中,佛家和道家的“出世”思想消解了悲剧意识,导致了悲剧精神的缺乏。

西方悲剧意识的哲学基础源于主客二分的柏拉图“理念说”,因此在与世界的抗争中表现出崇高的悲剧精神。

[关键词] 悲剧;悲剧意识;悲剧精神[中图分类号] B8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3303(2006)02-0075-04 悲剧,起源于古希腊,特别是经过古希腊戏剧家的努力提升了悲剧的地位,伴随着西方文学的发展,悲剧成为艺术的皇冠。

在中国古代美学文献中并没有悲剧这个审美范畴,“悲剧”这个词出现以前,人们称为“哀曲”、“怨谱”、“苦戏”,主要描写凄惨的遭遇而不是剧烈的冲突,突出悲哀、怨恨的审美风格。

我们今天多是用西方的悲剧理论来对中国古代被称为悲剧的作品进行阐释。

所以,从中西方悲剧的比较、交流中确立自我的悲剧理论,避免理论的失语成了当代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任务。

一、悲剧意识悲剧意识是人类存在的根本性意识。

在人类自我的繁衍生息中,始终面对来自大自然的威胁,洪水、猛兽等自然灾害,促使人类不断地迁徙;不同种族、部落群体之间的征战,生命在不断地消失。

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又面对不同阶级、集团利益,不同文明的挑战。

应该说在人类自我的生产与物质生产中,始终面对外来的、人类自我所意想不到、非理性的压力;生与死、灵与肉的矛盾注定了悲剧意识与人类同在。

但是人类就是在面对大自然、社会、自我的威胁中,使自身的文化渊源流长。

当人们面对生存的挑战、面对非理性的威胁时,以一种理性精神面对残酷的现实时,就意味着悲剧意识的生成。

应该说,悲剧意识与生命同在;是人与生俱来的对现实的正视和反省,它凝聚着超越自身能力的冲动。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

中西方悲剧特点比较与分析中西方对于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由来已久,并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

西方悲剧精神在于用行动来抗争,表现出较强的个体自主意识;中国的悲剧大多个体自主意识较弱,其显著的特色为含蓄蕴藉,顺从忍耐。

中西悲剧的重大差异显示出不同的民族特点和文化根源。

人总是处于不断的追求中,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人必然要经历苦恼、不幸、哀痛甚至毁灭,这就是人类的悲剧。

一个民族文化的成熟与否与这一民族是否有着深刻而理性的悲剧精神密切相关。

中西方对悲剧和悲剧精神的探讨渊源已久,现代意义上的悲剧源于西方,古希腊的悲剧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悲剧体系,并且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形成一个系统的悲剧美学体系。

中国历代文艺理论的著述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提出悲剧这一概念,却也有明确的悲剧意识。

中西民族由于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悲剧审美体系。

邱紫华曾指出?押“与西方悲剧冲突中那种尖锐的、不可退让的血淋淋方式很不相同,中国悲剧作品表现冲突的方式很难体现激扬高蹈的悲剧精神,而这正是中国民族性格的一种表现。

”中西方民族的悲剧意识产生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之下,这种差异是本质的,具有深远的历史传承性。

一、中西方悲剧概念及其分类悲剧是以剧中主人公与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及其悲惨的结局构成基本内容的作品,它的主人翁大都是人们理想、愿望的代表者。

悲剧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

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

世界最早的悲剧是希腊悲剧,如著名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的《普罗米修斯》。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戏剧家们,把悲剧艺术推向了高峰。

中国古典戏曲中也曾涌现出很多杰出的悲剧作品,如杂剧《窦娥冤》、《桃花扇》,传统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都是屡演不衰的优秀悲剧作品。

悲剧,素来被誉为艺术的“最高阶段”,以其深沉激昂的艺术精神和艺术魅力震撼和感召着世人。

中西悲剧异同

中西悲剧异同
黑格尔从思辨哲学高度谈论善恶范畴,“唯有人是善的,只因为它也可能是恶的。善恶是不可分割的”。恶或否定的方面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自然的意志自由自在地是一种矛盾,它要进行自我区分而成为自为的和自在的。”“如果它是恶的,那么它就是自为的”。人的恶劣情欲体现了“绝对观念”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是推动历史前进发展的杠杆,所以它是恶的,也是善的,中国民族是个道德感极强的民族,她的文化根底实则是一种道德哲学,没有上述关于“善恶关系”的辨证认识,“恶”被视为绝对的不合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中国文化的根本特色是“防”,即将防范恶视为首要使命,置之于开拓善之上,因而中国文化的理想人格范型便是“道德仁者”形象,既富且仁,内圣外工,容不得丁点的恶(至少在其理论形态上是这样要求的),有恶劣情欲的人总是要遭到指责,得不到充分Hale Waihona Puke 定,哪怕他是旷世奇才、时代英雄。
亚里士多德把悲剧定义为:是对一个严肃的、完整的、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卡塔西斯(净化、宣泄)。鲁迅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朱光潜认为“悲剧这种戏剧形式和这个术语,都起源于希腊,这种文学体裁几乎世界其他各大民族都没有,无论中国人、印度人、或者希伯莱人,都没有产生过一部严格意义的悲剧。” 中国有悲剧吗?这种疑问将西方对悲剧的定义视为具有普适性的真理,忽视了中西方文化的异质性,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表现。下面就中西悲剧的异同进行比较。
我们总是以道德的眼光(尺度)看待历史,显现出道德至上,道德本位的倾向,这在对待刘备和曹操的传统态度上得到鲜明集中的体现。中国文化秉承温柔敦厚的诗敏,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恶的情欲是没有历史地位的。道德至上、伦理主义的历史观,使中华民族向来无视“恶”的历史作用,从而否定悲剧人物邪恶性质的正面价值。因此,中国悲剧的主人公都是纯粹善良的绝对无辜的,其形象具有“雕塑型”,很少发展变化,性格比较单一,是静止不变的伦理实体(忠义化身或孝顺化身)。他们善良正直,品貌修好,是完美的好人,没有丝毫恶的因素,他们进入其中的悲剧冲突乃是“好人与坏人”的斗争,却少有西方悲剧人物自我的心灵分裂和灵魂厮杀,因为他们坚信自身是纯粹的善和绝对的无辜,不会感到自己既是无罪的,又是有罪的。霍布斯认为,人与人之间像狼,这可以说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特质,西方文化张扬历史理性主义的历史观,肯定恶劣情欲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从而造成艺术对“邪恶”的接纳。西方悲剧主人公往往并不是纯粹善良的好人,而是带有“恶”的情欲,勇于开拓,敢于动作,为了自我的权利和合理性得到实现而不惜干犯他人的权利和合理性。卡斯忒尔维特尔说:“悲剧人物是一些心性高傲,意气风发,以自己的意志为法律,遇事不到衙门告状的人。”“喜剧人物则是一些善良的、胆小怕是的,遇事即到衙门告状的懦夫。”所以,亚里士多德说,悲剧人物是“不好不坏的人”,即是有好有坏,又好又坏的人,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特拉赫拉斯,正义凛然,与险恶的命运(人类和自然中的妖怪)搏斗,树立了悲壮的英雄形象,可就是这个希腊人无限崇仰的英雄,也曾在一夜之间强奸了第斯庇乌斯的五十个女儿。这在中国文化的悲剧观念里是不可想象的。

浅谈中西方悲剧

浅谈中西方悲剧

浅谈中西方悲剧法政学院04思想政治教育杜骏040100780几乎所有的中国古典悲剧都离不开善恶报应,最后一般都是好人得到幸福,坏人受到惩罚。

而西方悲剧却大不一样。

从亚理斯多德开始一直是反对善恶报应的。

虽然有些道德理想主义者曾试图提高报应关系的地位,但都遭到了别人的否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的T. 莱默(T. Rymer),他明确地提出了报应学说,并称之为“诗的正义”(Poetic Justice)。

但这一理论并没有获得多少数人的支持,而是遭到不少西方人的攻击,甚至被某些人看作最蹩脚的规则。

同样是人,为什么中西方人在这个问题上有这么大的分歧呢?本文准备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比较的角度探索两者的不同的内在逻辑。

中国悲剧偏重于因果报应,明显地具有他律性,而西方悲剧强调出于自由意志的行动,突出了行为的自律性。

德国哲学家康德对行动的自律与他律有过深刻的研究,他认为他律的行动表现为:“因为我希望其他事情,所以我应该做这件事情。

”而自律行动的特征为:“即使我不希望任何事情,我也应该如此这般做。

例如,前者会说:如果我要维护我的名声我就不应该撒谎;后者会说:即使它一点也不会使我丧失名誉,我也不应该撒谎。

”康德还指出,真正的道德法则必须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之上,以善恶报应为特点的他律原则并非真正的道德法则。

为什么以道德严谨而闻名于世的中国人却偏偏创造出他律的悲剧,而道德情感较冷漠的西方人反而创作出自律的悲剧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考查一下中西方人对幸福和德行的不同态度。

西方文化是突出个体的,他们比较注重个人的幸福。

在服从道德准则的时候,他们不会耻于谈论个人利益,有时甚至为了个体的自由去挑战现存的道德。

所以西方人的个体的幸福与道德之间矛盾尤为突出,虽然他们也设法协调两者的关系。

近代哲人康德在这方面的研究尤为深刻。

他认为作为最高境界的至善必须由“德行和幸福一起构成”。

同时他又看到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成分,两者往往是互为矛盾的,所以他提出了实践理性的二律背反:“于是,或者追求幸福的欲望必须是道德准则的动机,或者德行的准则必须是幸福的有效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卷第"期宿州学院学报#$%&!"’($&"!))*年!月+$,-./%$01,23$,4$%%565758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9&!))*悲剧精神与中西文化分野张哲: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银川;<==>?@摘要A 本文关心的是由悲剧精神引起的中西文化传统比较的问题’或者说是通过对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追问中国文化的独特品质与其起源B 悲剧精神根源于人类的生命意识和原始的生命活动中’它是人类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困境的应战和超越B 悲剧精神在中西方文化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A 西方文化的悲剧意识深刻彻底C 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则浮泛且留有余地’从而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发展倾向B 关键词A 悲剧精神C 文化传统C 文化分野中图分类号A D =E文献标识码A F文章编号A ?G ;H I>==G :>==G @=?I==;J I=H收稿日期A >==<K =J K ??作者简介A 张哲:?L ;;I@’回族’宁夏贺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向A 中国近代史和回族史BM 悲剧精神N 是产生于古希腊美学的一个美学范畴B 它抽象于古希腊文学’是在对其古典神话和以三大悲剧家及其作品为代表的古典戏剧进行理性考察的基础上产生的概念B 古希腊悲剧的形成最初起源于对酒神狄俄倪索斯祭奠的宗教仪式B 在每年春秋两季各举行一次的祭祀活动中’由有数十人组成的合唱队身披羊皮’装扮成半人半羊神’以边歌边舞的形式表演M 酒神颂N ’并由此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OO 古典悲剧B 古典悲剧产生及繁盛于古希腊的古典时期:P Q &<RP Q &E @’此时正是希腊的繁盛时期B 希腊自由民反独裁政治和反抗波斯侵略的胜利使悲剧作者们尤其注意刻画英雄人物的伟大形象’以表现崇高的道德思想和爱国精神’而对所描述的事件本身和结局却并不多留意B希腊悲剧中存在着浓厚的命运观念’一切都已被命运安排’就如索福克勒斯的S 俄狄浦斯王T 中的俄狄浦斯’他一出生就注定弑父娶母B 尽管他始终与命运抗争并试图避免这样的结局’但仍然逃不脱命运的安排B 因为还缺乏足够的自然知识’在古希腊人看来’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存在着独立于人的意志与力量’而人类永远也无法战胜这种力量B 但是随着人类的发展壮大’就必然要挑战这种力量’这也就成为人类的悲剧所在A 反抗没有意义’却又不能放弃反抗B 显然’结果只能是悲剧性的’但正是抗争才体现出人的意志和主体性的力量B 结局是悲哀的’但又是悲壮的B 这就是悲剧精神产生的影响’它是悲哀与力量的结合B 雅斯贝尔斯说A M 希腊悲剧是人类为认识神’寻求生存意义和正义的性质而进行的半仪式化的绝望的奋斗行为B NU ?V 俄狄浦斯注定要杀父娶母’这是他无法改变的命运’是神的意志’但俄狄浦斯一生都在努力反抗企图打破这种宿命的安排B 在这里’神意所代表着的是不可战胜的主宰人类的力量和命运’而狄俄浦斯的不懈努力和人意无法改变的结局也使他具有了悲剧人物的身份’成为人类渴望正义的代表B 悲剧人物之所以是悲剧人物’就在于他所反抗的是他不可战胜的B 他不是为了生存而生存’而是为了反抗给自己造成苦难的渊源而生存B 而他所体现的’正是那种既苦涩又壮烈的悲剧精神’它是人与自然与世界的分裂对立的产物’从而使人体会到一种凝重W 庄严W 悲壮而崇高的美’在这里’M 命运和正义是不可调和的’我们必须在这二者之中选择B 或者选择命运作为悲剧的指导原则’或者选择正义B N U >V人一方面是自然的存在者’一方面又是价值的存在者’这就注定了人生具有悲剧性B 因为人总是不满足于他的必然性存在而追求更高的价值’所以必然遇到阻力’人生的价值目标越高’所遇到的阻力也越大’因而要奋斗甚至是牺牲B 正如希腊神化中的伊卡洛斯’为了飞向太阳而在自己身上安装腊翼’却因为太接近太阳使腊翼融化而坠海而死B悲剧精神的概念虽然产生于悲剧’但它并不只存在于悲剧中B 在作为古希腊悲剧灵感与素材之源的希腊神话及其史诗中’到处闪烁着悲剧精神的光泽B 悲剧精神和悲剧也并不完全契合在人们的概念中’悲剧似乎只是人们悲剧性生活及其感受的反映B 但是考察希腊悲剧的时代背景’悲剧作家们大都生活在古希腊的繁荣时期’他们大都处于对现实生存状态的相对满足之中’更乐于寻找精神上的充实’或者是那种基于所谓M 雅典精神N 之上的对于人类自身XY意义的终极体验!"人是一个会发问的存在#$卡尔%拉那&’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是爱琴海的统治者’他们无往而不胜’所以精神上’他们还要挑战既有的统治者((神的意志!古希腊悲剧的创作目的是为了娱乐观众’也正因为国家的繁荣’所以他们有勇气正视人类的苦难’并且试图寻求解脱人类苦难的良方’这就使他们更倾向于在悲剧中体验和倡扬人的主体性地位和人类所具有的伟大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并不是一切人的悲惨遭遇都具有悲剧精神的光辉’只有在面临灾难和厄运时敢于抗争并因此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活力)激情和人性的光彩时’才具备了真正悲剧的品格’即悲剧精神!关于这种个人精神的超越’尼采作了阐释*"个人注定应当变成某种超个人的东西((悲剧如此要求!个人应当忘记死亡和时间给个体造成的可怕焦虑’因为即使在他的生涯的最短促瞬间和最小部分’他也能够遇到某种神圣的东西’足以补偿他的全部奋斗和全部苦难而绰绰有余!((这就叫做悲剧的思想方式!#+,-与之相比’同期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也十分精彩’其中蕴涵的批判自然的悲剧精神’具有与希腊神话故事相同的精神气质!然而’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却没有激发出类似古希腊那样繁荣的悲剧创作!我们不多的悲剧作品仅仅是悲剧作品’缺少那种动人心弦的’激昂而又无奈的悲剧精神!与古希腊的戏剧不同的是’我们的戏剧作品似乎更注重情节的跌荡起伏’而忽略了对主人公精神气质的塑造’而且也更钟情于大结局的圆满’缺少对于人物精神的升华!究其原委’也许是自西周以后’中华大地所面临的灾祸离乱太多’现实生活的实际困境以及自身的悲剧性感受’使人们无法关注人类生存的最根本的悲剧性处境’而只关心那些看起来急待解决也易于解决的现实问题!现实生活中的苦难感受太多’就必然会运用各种可能的手段来弱化这种感受’而不是在戏剧中加强!这也许可以从某一方面来说明中西文化的分别所在!文化是人类积累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核心是精神财富!它是人类和人类文明的最深层的推动力!文化底蕴决定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理论水平)行为模式等!何清涟女士对西方文明的文化渊源总结为*古希腊的哲学)罗马的法)英国的政治传统和基督教文明!尼采则认为人的内心痛苦’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冲突’是古希腊文化的基本成因’而这种矛盾冲突的结果则是悲剧精神的诞生!正是对于悲剧精神的倡扬’使西文化自始就具有强调个人’勇于探索自然的传统!它是属于酒神型’强调激情’个性色彩鲜明!不论是希腊时期的强调竞争的奥林匹克运动的兴起’还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的发扬’个性解放一直是西方文化的主线!与作为近现代西方文化渊源的古希腊文化相比’我们的文化主体就缺乏悲剧精神的力量*生存危机束缚了精神自由!由于历史上灾变反复发生’中国人从未从生存恐惧中站起来过!生存恐惧导致对强制力量$暴力与狡猾&的崇拜和对"神圣秩序#的强调’而这种"神圣秩序#正是"天#的意志!所以我们更强调"顺从#*既然"天#的意志无法战胜’那么人只能去和去欲’顺从自然努力做到理想中的"天人合一#’而其前提就是否定人的独立性!甚至古希腊文化中那种刻意张扬的人的激情也被儒家的"中庸#抹杀!"中国文化之最大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一个人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立场为自己说话的机会’多少感情要求被压抑’被抹杀!#+.-因而’在精神上’与古希腊相比我们更趋于保守!因为自然灾害问题异常严重’人的生存环境极度恶化’争夺生存资源导致自然灾害和社会变乱$天灾与兵灾&互相支持’反复频繁发作’在此基础上’"必须生存#和"不得不为了生存#成为"人文精神#的核心命题’意识成为虚无者’唯一实体性的东西是物质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会过多地关注精神层次的活动’更不会考虑人类生存的终极关怀和意义!以此为基础建立的中华文化是一种人伦文化’它的主旨在于协调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孔子的"未知生’焉事死#最具代表性!另外’这种对于世俗世界的关注使人们难以将精神寄托于某种超脱的信仰上去’生存理性即对于物质力量的崇拜是他们的"自然宗教#!所以’当面对天人关系时’人们更倾向于一种悲观的态度’处于一种被动的位置而不是斗争’尽管也曾有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豪气’但早已泯灭在无条件的顺从之中!当然’本文无意也无力解答中西文化比较的问题’这里仅作一些可能的联想!但是’如果比较中西文学史’则会给人这样的印象*西方文学似乎在整体上多关注于人类整体价值与意义’试图寻求一种普世的’终极的解决!而在我们的文学作品中则缺乏类似的作品’即便是有零星诗文’也多因自身的遭遇不平’从而体现两种不同的精神气质!正是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了我们对于悲剧的不同理解!实际上’悲剧精神所体现的恰恰是一种乐观主义的态度!尼采评价希腊悲剧时说* "/希腊精神和悲观主义0这倒是个明确的称谓!第一要义’即希腊人是怎样处理悲观主义的((他们用什么手段克服了悲观主义11悲剧正好证明’希腊人不是悲观主义者!#+2-表面看来’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3-’它所能表现的似乎只能45是摧残一切有价值和美好的事物!然而悲剧的意义并不在于仅仅向人们展示价值的破碎"而在于通过悲剧英雄表达那种激昂的同不幸命运抗争的奋斗精神和牺牲精神"并通过这种精神力量所能达到的对人生的肯定来激发观众的审美快感#力量和希望!作为悲剧主人公"在遭遇不幸时如果仅仅是逆来顺受"或是一味的超脱幻想"那也大概只是一种悲剧性的人生体验而已!而当悲剧主人公采取了不同于前者的充满激情的反抗态度"那他就已经具有了悲剧精神的色彩!之所以说悲剧精神是乐观主义的"是因为在面临苦难与不幸的时候"所有的悲剧英雄都始终怀有对于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渴望"他们的努力就是为了实现某种值得他们为之去受苦受难的更高的终极价值!这里"痛苦成了帮助悲剧英雄凝结其伟大人格的推动力量"诚如戈德曼所说的$%悲剧的伟大在于把忍受的痛苦"由没有灵魂和意识的世界强加给人的痛苦"变为自愿的和创造性的痛苦"变为由人的有意义的行动对人的苦难的超越&’()!这是一种尼采所称的%酒神精神&$直面人生的险恶"以坚定的意志和奋勇的精神挑战困境与不幸"从而展示生命的力量和伟大!正因为如此"普罗米修斯才会拒绝河神试图劝和他和主神宙斯矛盾的美意"西绪弗斯才会日复一日地重复单调沉重的劳动"一遍遍地把巨石推到山顶而从不屈服!悲剧主人公虽然最终不能战胜宿命的安排"但他们的行动却说明$悲剧精神不是生活的形式而是生活的真理"惟其如此"悲剧艺术才是肯定人生的最高艺术!与之相反"中国文化决定了中国人悲剧意识的表现形式"从而中国的传统悲剧所表现的则是另一种精神状态!与西方悲剧主人公相比"他们似乎并不具备彻底的反抗精神"更多的是忍受和寄希望于某种超脱的存在$或者是%天理&"或者是%神意&"或者是迟来的正义**这又恰好是一种对命运的顺从"而不是抗争!它所暗含的是一种对于圆满结局的期盼!所以"中国的传统悲剧往往都有一个喜剧式的结尾"使主人公得到虚幻的满足$正义得到伸张"邪恶遭到报应!+窦娥冤,中窦娥的冤屈终于在死后得到伸雪-梁山泊与祝英台死后化蝶固然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但却使其失去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失去了悲剧精神的感染"使人们只会同情而不会产生抗争的激情!朱光潜认为$%强烈的道德观使他们难以承认人生的悲剧面&"%喜剧感很强"悲剧感很弱&’.)!这似乎又颇类似于尼采的%日神精神&$%只有一种丰满的乃至凯旋的生存向我们说话&’/)"从而淡化或掩盖了人生的悲剧本质"使人们热衷于短暂的欢乐而忽略了对世界与人生真实面目的探究"也使中国的悲剧在抗争力度上弱于西方悲剧"形成自身的局限!从人物的塑造来看$西方悲剧所塑造的主人公形象$果敢"坚毅"英勇无畏"都具有极其鲜明的个性特征!不管他们的处境如何"总是充满生活的激情"同时也有着各式各样的缺点"从而给观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相比之下"中国古典悲剧中的人物则缺少鲜明的个性"无论是谁"都被湮没于某一人格类型之中$或孝"或忠"或义"而且都具有极为完美的伦理修养!在+窦娥冤,中"窦娥是%孝&的化身"+精忠旗,中岳飞是%忠&的化身!他们固然都坚守着正义"却缺少了可贵的反抗精神!在冲突中"他们大多是被动的"伦理化的"在困境面前表现出忍耐#退缩甚至是软弱无能!总体来看"中国传统悲剧中的人物对其个人命运反抗与否"是完全服从于其所遵从的伦理道德要求的"并且为此而矢志不渝!因此他们都是正义的守望者"而不是反抗命运的英雄-他们的事迹也不具有悲剧精神的震撼力"只能使观众报之以同情"而不是欣赏!与西方古典悲剧不同的是"中国古典悲剧的冲突都是从伦理层面展开"如善与恶的斗争"忠与奸的较量等"其所追求的也是伦理精神的高度"而不是悲剧精神的力度!这些作品表现了明确的是非判断和道德评价"所肯定的也是代表正统伦理要求的品格!所以"用中国传统戏剧的审美眼光就很难理解美狄亚为报复伊阿宋而亲手杀死亲子的行为"也无法理解哈姆雷特为父报仇的犹豫徘徊!总体来讲"因为各自文化传统的影响"西方人的悲剧意识表现得深刻"彻底"而中国人得悲剧意识则表现的浮泛和留有余地!正是因为中西文化传统和历史背景的不同"中西方古典悲剧具有巨大审美差异"而了解其中所体现的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对于良好的文化交流"对于不同文化间更深入的彼此了解将会有所裨益!参考文献$’0)1德2雅斯贝尔斯3亦春译3悲剧德超越’4)3北京$工人出版社"0566$5’.)朱光潜3悲剧心理学’4)3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056/$ 07("8.’/)1德2尼采3周国平译3悲剧的诞生’4)3北京$三联书店"055.$0.("/.’9)梁漱溟3中国文化要义’4)3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77/$.85’8)1德2尼采3张念东"凌素心译3权利意志’4)3北京$商务印书馆"0559$87’:)鲁迅3再论雷锋塔的倒掉’;)3鲁迅全集<第0卷=’4)3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056.$05.>05/’()1法2戈德曼3蔡鸿宾译3隐蔽德上帝’4)3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0556$07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