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种志 民族志
民族志研究
2016/11/21民族志根据文化人类学的传统看法,民族志既可指涉一种特殊的学术研究方法,又可指涉运用这种方法而取得的研究成果——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
一.定义民族志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
是建立在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
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
民族志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文化展示的过程与结果。
民族志是20世纪初期由文化人类学家所创立的一种研究方法。
研究者主要通过田野调查,深入到某些特殊群体的文化中去,从其内部着手,提供相关意义和行为的整体描述与分析。
一般认为,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创造的“参与观察法”是民族志方法体系的核心内容。
二.研究对象就既存民族志的实际内容看,民族志考察的对象类型,范围比固定化的“民族”远为宽泛而多变。
20世纪列维—斯特劳斯认为,民族志的对象是指广义上的“社会共同体”,而非“民族”。
民族志中的“民族”实际上不再指民族(尤其是近代定义中的民族),而是观察者主动选择的方法论单元。
三.代表人物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台湾翻译为马林诺斯基,1884年—1942年)发迹于英国的波兰人类学家,他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其建构以客观民族志记载田野调查研究成果的方式,并开创最早的社会人类学课程,故有人称他为“民族志之父”。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典范地展示现代田野工作与民族志方法。
四.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从作者的异地经历的参与深度和讲述心态来看,民族志的演进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的民族志是自发性的、随意性的和业余性的。
中国史籍《春秋.左传》中的“蛮夷”传(偏重纪实的)、《山海经》中描写远方异族的文字(偏重想象的)。
古希腊的希罗多德被推崇为最早的民族志作者,他的著作《史记》除讲了希波战争外,还记载了许多传说、地理、人种志等内容。
中世纪的东方旅行见闻录《马可.波罗游记》是地理大发现之前的民族志的代表。
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
文化学原理复习资料第一章概述二、文化的几种定义1、现象描述性定义。
“人类学之父”泰勒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2、社会反推性定义3、价值认定性定义4、结构分析性定义5、行为取义性定义6、历史探源性定义7、主体立意性定义三、文化界定1、泰勒在1871年发表《原始文化》这一里程碑式的著作并给文化第一次下了定义2、所谓文化,就是人类在存在过程中为了维护人类有序的生存和持续的发展所创造出来的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各种关系的有形无形的成果。
3、原因/特点:①群体共享②客观显性、主观隐形③客观显性、主观隐形二者同时产生影响④代代相传,变化速度慢第二节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目的一、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文化学是一门关于研究探讨文化的产生,创造,发展,演变规律和文化本质特征的科学。
(一)文化学不同于自然科学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二)文化学不同于一般的或具体的各门社会科学文化学以一切文化现象、文化行为、文化本质、文化体系、文化类型(模式)以及文化产生和发展演变规律为自己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以揭示文化现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三)文化学不同于哲学哲学的研究偏重于人类的认识规律,而文化学的研究则偏重于人类文化的创造活动与成果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文化学的研究对象还包括不同的构成方面和层次。
从构成上来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有纵向的历史文化、现实文化,也有横向的不同区域,国家或民族的文化;从层次上来看,文化学的研究对象有理论文化和实践文化。
二、文化学的研究范围1、文化学或文化科学的称谓最早出现于德国2、德国学者列维?皮格亨首次提出了“文化科学”这一术语,主张进行文化研究,建立专门的学科3、《原始文化》被认为是近代科学意义上第一部研究人类文化的学术专著,泰勒本人也被尊为文化学的奠基人。
人种志研究方法综述【请各位同学参考】1
人种志研究方法综述【请各位同学参考】摘要:人种志研究是一种重要的质性研究方法,最早是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后来社会学和教育领域都开始应用。
本文试从人种志的历史发展、理论基础、研究特点、研究过程、伦理道德原则、信度和效度、优点和局限等方面进行介绍,并辅以个人对人种志的理解。
关键词:人种志质性研究一.人种志的涵义及历史发展人种志(ethnography)最早是文化人类学特有的研究方法,是质的研究方法的一种。
“ethnography”一词中的词根“ethno”来自希腊文中的“ethno s”,意指“一个民族”、“一群人”或“一个文化群体”。
“Ethno”作为前缀与“graphic”(画)合并组成“ethnographiy”意即对民族、种族或人们的描述。
目前, ethnography在我国有不同的翻译,如“人种志”、“民族志”、“俗民志”、“族志学”,但后两者并不多见,本文采取第一种译法。
何谓人种志?目前,不同的专家对此有不同的界定。
克雷兹韦尔(Creswell)和哈里斯(Harris)认为:“人种志是对某一文化、社会团体或制度的描述和诠释。
”在研究中,“研究者对该团体察觉得到的和习得的行为模式、风俗和生活方式进行考察,并分析其与文化中的人、事、时、地、物各因素之交互影响的过程。
”;台湾学者王文科认为,人种志是一种观察形式,也是研究方法中收集资料的策略。
这是一种“交互作用”的研究,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在田野观察、访谈以及记录所选取场所自然发生的一切事情的过程。
陈向明在她的著作中引用Peacock的定义:“对人以及人的文化进行详细地、动态地、情景化描述的一种方法,探究的是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模式”(Peacock,1986)。
笔者认为,虽然各人对人种志涵义的表述不同,但其实质是相同的,即人种志是研究者对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行为模式的实地考察,是质的研究方法。
在教育领域运用人种志研究教育问题,就是教育人种志。
民族志幻灯片1
二、民族志发展阶段
1. 2.专业 3.经
业
三、民族志学者及作品
☆博厄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巴利《天真的人类学家》 ☆马林诺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 ☆玛格丽特·米德 《萨摩亚人的成年礼》 ☆保罗·拉比诺 《摩洛哥田野作业反思》 ☆本尼迪克特《菊花与刀》 ☆维克多·特纳《象征之林:恩登布人仪式散论 》 ☆弗雷泽 《金枝》 ☆埃文思·普里查德《阿赞德人的巫术.神谕和魔 法》 ☆莫斯《礼物》
报道 每一个社群都有某些人,由于他们的机运、经验、天份 或训练,而能提供某些生活面向的全部讯息或有用讯息。 也因此成为重要文化报道人。 某些村民比起其他人,对研究者更感兴趣,而且更有助 益、风趣与愉快。当某个人特别引起人类学家的兴趣, 他们可能会蒐集他﹙她﹚的生命史。 观 与客 观 民族志研究者往往结合两种研究策略:主位观点﹙emic, 当地人取向的观点﹚、客位观点﹙etic,科学家取向的观 点﹚。这些语汇源自于语言学,主位观点探究当地人如 何思考感知与分类这个世界。客位观点则是观察者所注 意到的且重要的事情。
(二)归类 (三)技巧 (四)话语分析与叙事分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走进去 走出来
1.各种文化是有区别的,即使人们 说同样的事情,当在社会中真实 上演时,同样的一个表达可能有 着完全不同的意义。 2.并没有所谓的“原始人”,只有 其他的人群,过着别样的生活。
3.精神:土著人的观点、意见和说法。 精神:土著人的观点、意见和说法。 精神 ◇明确我们这里研究的是模式化的思想和 情感方式。 ◇找出典型化的思想和情感,使之与某一 给定社区的习俗和文化对应,并以最有说 服力的方式理清结论。 基里维纳语言材料集成。
总之:
☺部落组织及其文化构成必须以翔实明确的大纲记录 下来。这一大纲必须以具体的、统计性资料的方 式提供。 ☺这一框架应以实际生活的不可测度方面以及行为类 型来充实。(精确观察,民族志日记,与土著人 亲密接触) ☺应当提供对民族志陈述、特殊叙事、典型说法、风 俗项目和巫术程式的汇集,作为语言材料集成和 土著人精神的资料。 ☺调查中, 人们也越来越多地使用照相机、录音机、 录像机、电子计算机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帮助 记录和整理资料,并丰富记录的手段。
人种志 民族志
人种志ethnography对人类特定社会的描述性研究项目或研究过程。
当代人种志的研究工作,几乎完全根据实地调查,因此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类学家,彻底置身於他所研究的民族的文化和日常生活之中,做全面的调查研究。
人种志本身是一门多科性学科,因此必然是比较的。
一个人类学家从事调查工作时必然会保留著自己某些文化上的偏见,所以他的观察和描述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比较的性质。
这样,关於文化的概括叙述和文化的比较描写就必然成为人种志的组成部分。
近代人类学家往往把人种志看成一门专业学科,并与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在美拉尼西亚的超布连(Trobriand)群岛上做的先驱工作(1915?)联系在一起。
人种志的实地调查工作从那时以後,便成为进入文化人类学科这一专业的过渡礼仪。
许多人种志学者都在调查地区居住一年或更长的时间,学习当地的语言或者方言,而且尽最大的可能投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但同时还要保持一个观察者的不偏不倚的立场。
这种方法叫做「参与观察法」,要想彻底了解某一种外国文化,这种方法是必须而有效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是很困难的。
当代的人种志通常是以社会为中心,而不著眼於个人,著重於当前环境的描述(即所谓人种志的现实),而不强调历史事件。
传统人种志多强调描述居民中的普通人,而现代人种志则已注意诸文化系统内变化的重要性。
人种志工作者使用的工具,自马林诺夫斯基时代以来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
详细的笔记当然还是调查工作的主要手段,但是人种志工作者已经充分地利用了技术发展的有利条件,使用诸如电影和录音机等以增加自己笔记的内容。
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
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
民族志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
是建立在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
人种志研究
人种志研究(Ethnography)一、定义:人种志(英文为Ethnography)又译为民族志,源于人类学,在希腊文的字面解释是“对民族的描述”,即对一个群体或者一个种族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描述。
Wolcott(1975)对这一术语做了简明的解释:“人种志是人类学家对一个群体互动生活方式的叙述,即是一门叙述文化过程的科学。
”人种志是人类学家进行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研究中,人类学家首先需要参与异文化的日常生活,通过实地观察、在自然情景中的访谈、查阅文献等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和记录,这称为“田野工作”。
在田野工作后,研究者要用文字详细地叙述在田野工作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个人的想法以及形成的假设或理论等。
由此,人种志有两重含义:一是采用一系列的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即进行田野工作、记录田野研究的过程;二是对通过田野工作获得的资料和结果进行整理,所形成的文章或书籍。
普遍认为最初由坎普尔在1 807年提出,其基本含义是对民族的记录或描述,即人类学家深人某一原始民族或异族文化,经过长期的资料收集过程,最后完成对该民族或文化的详尽描述。
人种志研究是指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交互作用”的实地调查研究,研究者试图在研究现场发现有意义的东西,可以一个用于各种情境的研究方法。
人种志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参与性与非参与性观察法)、访谈和其他常见的问卷法;个案描述、比较法、归类法二、特质:人种志研究适用于各种情境,尤其适合于对社会群体、个体与群体所处的背景以及人际交往过程的研究。
田野工作是人种志必不可少的一道研究程序与方式,而参与性观察是人种志收集资料的一种主要方法,也是人种志区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标志。
由于人种志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并因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支持而成为质化研究的主要方法。
人种志研究方法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研究情景的自然性。
它要求研究者进人某一自然的研究场地(即田野),在尽量不干涉研究对象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方式收集资料,从而记录、描述当时当地的所见、所闻及所想。
人种志研究
人种志研究(Ethnography)一、定义:人种志(英文为Ethnography)又译为民族志,源于人类学,在希腊文的字面解释是“对民族的描述”,即对一个群体或者一个种族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描述。
Wolcott(1975)对这一术语做了简明的解释:“人种志是人类学家对一个群体互动生活方式的叙述,即是一门叙述文化过程的科学。
”人种志是人类学家进行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研究中,人类学家首先需要参与异文化的日常生活,通过实地观察、在自然情景中的访谈、查阅文献等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和记录,这称为“田野工作”。
在田野工作后,研究者要用文字详细地叙述在田野工作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个人的想法以及形成的假设或理论等。
由此,人种志有两重含义:一是采用一系列的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即进行田野工作、记录田野研究的过程;二是对通过田野工作获得的资料和结果进行整理,所形成的文章或书籍。
普遍认为最初由坎普尔在1 807年提出,其基本含义是对民族的记录或描述,即人类学家深人某一原始民族或异族文化,经过长期的资料收集过程,最后完成对该民族或文化的详尽描述。
人种志研究是指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交互作用”的实地调查研究,研究者试图在研究现场发现有意义的东西,可以一个用于各种情境的研究方法。
人种志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参与性与非参与性观察法)、访谈和其他常见的问卷法;个案描述、比较法、归类法二、特质:人种志研究适用于各种情境,尤其适合于对社会群体、个体与群体所处的背景以及人际交往过程的研究。
田野工作是人种志必不可少的一道研究程序与方式,而参与性观察是人种志收集资料的一种主要方法,也是人种志区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标志。
由于人种志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并因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支持而成为质化研究的主要方法。
人种志研究方法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研究情景的自然性。
它要求研究者进人某一自然的研究场地(即田野),在尽量不干涉研究对象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方式收集资料,从而记录、描述当时当地的所见、所闻及所想。
民族志研究
2016/11/21民族志根据文化人类学的传统看法,民族志既可指涉一种特殊的学术研究方法,又可指涉运用这种方法而取得的研究成果—-一种特殊的文本形式。
一.定义民族志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
是建立在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
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
民族志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文化展示的过程与结果.民族志是20世纪初期由文化人类学家所创立的一种研究方法。
研究者主要通过田野调查,深入到某些特殊群体的文化中去,从其内部着手,提供相关意义和行为的整体描述与分析。
一般认为,著名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所创造的“参与观察法”是民族志方法体系的核心内容。
二.研究对象就既存民族志的实际内容看,民族志考察的对象类型,范围比固定化的“民族”远为宽泛而多变.20世纪列维—斯特劳斯认为,民族志的对象是指广义上的“社会共同体”,而非“民族"。
民族志中的“民族"实际上不再指民族(尤其是近代定义中的民族),而是观察者主动选择的方法论单元。
三.代表人物罗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台湾翻译为马林诺斯基,1884年—1942年)发迹于英国的波兰人类学家,他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其建构以客观民族志记载田野调查研究成果的方式,并开创最早的社会人类学课程,故有人称他为“民族志之父”。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典范地展示现代田野工作与民族志方法.四.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从作者的异地经历的参与深度和讲述心态来看,民族志的演进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的民族志是自发性的、随意性的和业余性的。
中国史籍《春秋。
左传》中的“蛮夷"传(偏重纪实的)、《山海经》中描写远方异族的文字(偏重想象的).古希腊的希罗多德被推崇为最早的民族志作者,他的著作《史记》除讲了希波战争外,还记载了许多传说、地理、人种志等内容。
中世纪的东方旅行见闻录《马可.波罗游记》是地理大发现之前的民族志的代表.第二个时代是专业性的、科学性的《人类学笔记和问询》《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第三个时代是从反思以“科学”自我期许的人类学家的知识生产过程开始萌发的《摩洛哥田野作业的反思》在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观察者进入对象世界的深度、在文本中留给对象作为主体的空间以及对读者的心态都表现出巨大的差别。
自我民族志写作模板
自我民族志写作模板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自我民族志写作是一种通过记录和分享个人与民族身份相关的经历、观点和体验的创作形式。
它是一种个人的反思和表达,在其中我们可以回顾过去、认识自我,同时也能够展望未来。
通过自我民族志写作,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属于的民族群体以及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同时也能加深我们对自己的身份和归属感的认知。
本文旨在提供一个自我民族志写作的模板,以便读者能够有一个清晰的写作框架和方法。
通过这个模板,我们可以更好地组织和呈现自己的写作内容,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关注我们的故事。
下面将逐步介绍这个自我民族志写作模板的各个部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首先,我们将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以便读者能够在阅读时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背景介绍和自我认知这两个主要的部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自己的民族身份。
最后,我们将总结回顾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对未来的展望进行一些思考。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自我民族志写作的重要性和意义,同时也能够获得一个清晰的写作模板,以便更好地展示自己的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
希望本文对读者在自我民族志写作方面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以下模板进行撰写:文章结构的目的是为了清晰地组织和呈现文章的内容,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题和信息。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组织:1. 概述:本节将简要介绍文章的内容和写作目的。
通过概述,读者可以对文章的主题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背景介绍:本节将详细介绍与自我民族志相关的背景信息。
包括但不限于民族文化、传统习俗、历史背景等。
通过背景介绍,读者可以对文章涉及的背景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为后续内容的阐述打下基础。
3. 自我认知:本节将介绍作者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认知和理解。
包括但不限于个人成长经历、文化认同、价值观等方面。
人种志
行为研究
是在实际的教育情境 中教师思考如何富有 智慧地行动以及对行 动的反思,是行动和 研究的紧密结合。
三者共同点
• 2.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实物搜集等是获 取资料的共同方法 • 3.选取适当的案例入手展开研究是这几种 研究的共同特点 • 4.几种研究有共同的局限性
• 讲故事和记述故事的人由于种种不可控制的因素而存在虚 构故事、数据造假等危险,从而危及研究的意义和合法性。 由于都是个案研究,因此研究成果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也经 常被人质疑。对研究成果的评价也没有统一的标准。
三者不同
人种志
研究者的角色不 同
研究者既要深人研究 对象之中,成为其中 的一员,还要以其中 一员的眼光观察和思 考问题。
叙事
行为
一、研究者独立于叙 教师即是研究者 事情景之外,以教师 及其教育实践为研究 对象,等同于教育人 种志的研究者。二、 教师既是研究者,又 是故事中的人物 介于两者 自始至终是一个“局 内人”的立场 不需要具备有关研究 设计和解释的高级技 巧
教育人种志的发展
• 20世纪30年代-萌芽阶段。 • 20世纪60-70年代中期-成型阶段,这一时 期,教育人类学家对教育人种志进行了广 泛地运用。 • 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理论日益规范,出 现了“学校教育人种志方法”分支。
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特点:
一、注重“本地人”的观点
介入生活 共同生活 研究“本地人”观念
教育人种志研究的优点与局限
• 一、人种志研究的优点
• • • • 1、能获得完整的研究资料,具有整体、跨文化的视角 2、能深入到实际教育生活,获得一手资料 3、发现、生成新问题,获得意外研究收获 4、倾听教育现场中的人的观点 给予开放轻松的环境 让教育生活中的 “当地人”倾诉
质性研究法
质性研究法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访谈、观察、实物分析),对研究现象进行深入的整体性探究,从原始资料中形成结论和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质性研究方法包括民族志、参与式观察和田野调查等;定量研究包括问卷法,实验法等等。
质性方法包括哪些方法民族志Ethnography,又称人种志。
作为一种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民族志要求对人以及人的文化进行详细的,动态的,情景化的描绘,探究在特定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民族志是很多方法的集合,包括参与式观察法(后面会讲到),图像收集,访谈等等方法。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两大范式。
教育学者对于教育研究中应采用质的研究还是量的研究更为科学有着激烈的论争,同时也企图寻找结合的路径。
但通过分析教育研究者在实践中对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运用,看到的却是教育研究者对方法论及其方法的忽视。
因此涵养科学精神才是教育研究者必须且迫切的选择。
质性研究以描述的方式实现意义的理解,根本的问题,在近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与思辨的研究、科学的研究不同研究传统,具有了独特的研究风格和特色。
民族志是质性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要求研究者长期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通过切身体验获得对当地人及其文化的理解。
因为社会中存在多种文明的共存,如果想要研究其他文明,抛弃自身看法与成见是很困难的。
因此,民族志需要到所研究的地方上居住一段(较长的)时间,并且需要学会当地的语言,为了沟通的方便。
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摆脱因为当局者的歪曲导致的资料不真实的问题。
参与式观察法观察者具有双重身份,既是研究者也是参与者。
参与式观察可以保证研究者比较顺利地进入研究现场,与被观察者一起生活、工作,在密切的相互接触中倾听和观看他们的言行。
老师这个身份就是典型的参与式观察。
一边教授学生,一边观察学生的言行。
参与式观察的主要特点在于对整体情境的考量,对参与者行为的关注和对被观察者理性的尊重。
民族志研究方法
民族志研究方法摘要: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是最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得益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推动。
传播的民族志(ethnography of communication)是从文化人类学及社会语言学中演化而来的传播学的一门新分支,在此,阐释者试图理解的是某一文化或群体成员所采用的传播方式。
总体说来,民族志研究方法虽然已经受到包括新闻传播学界的学者们的广泛关注,民族志研究方法未来有何转变,目前还没有一下定论,不过一部“好”的民族志应该有如下特点:首先,它应该通过描写田野工作环境,解说日常生活的意义,关注微观过程来暗示人类学者“曾身历其境”;其次,它应该通过对异乡他族的文化和语言进行跨越界限的翻译,显示民族志作者的语言功底,并表现他对土著文化的意义和主体性的掌握;第三,它应该赋予文化以整体观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志文化人类学传播民族志研究方法民族志方法(Ethnography)[1] 大概是最典型的解释性研究方法。
其中ethno意指“一个民族”、“一群人”或“一个文化群体”[2] ;而graphy 是绘图、画像的意思,所以,Ethnography的意涵便是“人类画像”,并且是一种同一族群当中人们“方向或生活”画像。
也就是说,民族志研究是在描述一个种族或一个团体中的人的生活方式,并解析其与文化中的人、事、时、地、物各因素之交互影响过程。
研究者必须“长时间参与”或以“一对一的访谈”方式搜集数据。
重视他们原本的真面目,叙述他们如何行动、如何交互作用、如何建构意义、如何加以诠释等问题。
其目的在发现他们的信念、价值、观点和动机等,而且要从团体中的成员观点,来了解这些信念和价值如何发展和改变。
Wolcott分析民族志而发现民族志中心要素有如下几方面的内容:1.作者使用描述并具有高层次的细节;2.作者非正式的叙说故事,宛如一个说书者;3.作者探究角色的文化事件及团体中的行为;4.作者描述每一个人日常生活;5.全面的格式是描述的、分析的和解释的;6.文章包含问题。
人种志:一种值得借鉴的教育研究方法
人种志:一种值得借鉴的教育研究方法人种志研究法来源于人类学研究,以其独特的优点受到教育研究者的青睐。
参与观察法是其核心方法,其优点非常突出,但也有明显的缺点。
扬长避短才能发挥好的效用。
【关键词】人种志;参与观察法;教育应用一、人种志的定义和特点。
何为人种志?人种志是泊来语,其又可以译为民族志,其主要含义是对民族的记录或描述,是人类学家将自己作为研究工具,深入某一原始民族或异域文化,经过长期的资料收集过程,最后完成对该民族或文化的详尽描述。
人种志是对人类特定社会的描述性研究项目或研究过程。
人种志的重点是记录人们如何生活,这其中包括(庆祝、旅游、消费、纪念等)。
人种志研究方法的核心是参与观察,包括与观察对象长期居住,直接联系、询问等,在自然环境中收集资料。
人种志尤其适用于对社会群体和个体以及对人际交往过程的研究。
许多人种志学者都在调查地区居住一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学习当地的语言,而且要尽最大可能的投入到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这种方式是必须而有效的,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非常的困难。
人种志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
因为人种志的研究方法需要长时间的研究过程,所以这种方式所得出来的结论必然是有效和实际的。
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研究,资料丰富多样,研究形式灵活,并可能发现新问题,深化研究;研究者跟踪研究对象,在现场能够获得客观真实的资料,使研究达到一定的深度和水平;相对于实验和调查研究,人种志研究的机动性强,能够随时抛弃已经被证明没有价值的假设。
人种志的研究方法具有随机性,这种随机性相比于传统的方法更容易获得意外的收获。
重要的是,人种志的研究方法所得出来的结论会更加严谨,因为结论是通过大量的时间积累与实践所获得的。
人种志的缺点也非常明显。
因为人种志的研究方法需要对观察对象进行直接联系甚至需要和观察对象长期居住,这一过程会消耗大量的金钱和时间。
而且对于研究者的素质要求高,既要受到专业培训,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人种志收集到的资料丰富,但这些资料大多是凌乱的,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整理。
人种志研究
人种志研究(Ethnography)一、定义:人种志(英文为Ethnography)又译为民族志,源于人类学,在希腊文的字面解释是“对民族的描述”,即对一个群体或者一个种族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描述。
Wolcott(1975)对这一术语做了简明的解释:“人种志是人类学家对一个群体互动生活方式的叙述,即是一门叙述文化过程的科学.”人种志是人类学家进行研究的主要方法。
在研究中,人类学家首先需要参与异文化的日常生活,通过实地观察、在自然情景中的访谈、查阅文献等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和记录,这称为“田野工作”.在田野工作后,研究者要用文字详细地叙述在田野工作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个人的想法以及形成的假设或理论等。
由此,人种志有两重含义:一是采用一系列的方法进行资料收集,即进行田野工作、记录田野研究的过程;二是对通过田野工作获得的资料和结果进行整理,所形成的文章或书籍。
普遍认为最初由坎普尔在1 807年提出,其基本含义是对民族的记录或描述,即人类学家深人某一原始民族或异族文化,经过长期的资料收集过程,最后完成对该民族或文化的详尽描述.人种志研究是指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交互作用"的实地调查研究,研究者试图在研究现场发现有意义的东西,可以一个用于各种情境的研究方法。
人种志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法(参与性与非参与性观察法)、访谈和其他常见的问卷法;个案描述、比较法、归类法二、特质:人种志研究适用于各种情境,尤其适合于对社会群体、个体与群体所处的背景以及人际交往过程的研究。
田野工作是人种志必不可少的一道研究程序与方式,而参与性观察是人种志收集资料的一种主要方法,也是人种志区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一个重要标志。
由于人种志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并因提供了具体的方法支持而成为质化研究的主要方法。
人种志研究方法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研究情景的自然性。
它要求研究者进人某一自然的研究场地(即田野),在尽量不干涉研究对象的前提下,通过各种方式收集资料,从而记录、描述当时当地的所见、所闻及所想。
Ethnography的含义与汉语译名
Ethnography的含义与汉语译名
丁晓辉
【期刊名称】《韶关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30)007
【摘要】绝大多数英汉词典把ethnography翻译为人种志、种族志或人种学,较早的汉译论著一般也采用这个译法.虽然近年来人类学和民族学的专业著作,包括汉语著作和汉语译作,已经极少把ethnography表述为人种志、种族志或人种学,但某些论著仍用旧说.事实上,接体质特征为标准进行的种族划分缺乏足够的科学根据,世界上也不存在所谓的种族文化.Ethnography应译为民族志,而不应译为人种志、种族志或人种学;同理,ethno同根词只能翻译为"民族……",如ethnology译为"民族学".
【总页数】3页(P66-68)
【作者】丁晓辉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外语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God”汉语译名之嬗变——兼论晚清《圣经》汉译活动中的“译名之争” [J], 刘念业
2.浅谈传粉生物学中几个术语的含义及其中文译名 [J], 黄双全
3.汉语中"澳洲"一词含义的变迁——兼谈汉语辞书中与"澳洲"相关字词的释义 [J], 张铁文
4.人名类医学术语汉语译名的接受度调查 [J], 万琼
5.关于KNOW—HOW的含义及其译名 [J], 梁华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种志
ethnography
对人类特定社会的描述性研究项目或研究过程。
当代人种志的研究工作,几乎完全根据实地调查,因此要求从事这项工作的人类学家,彻底置身於他所研究的民族的文化和日常生活之中,做全面的调查研究。
人种志本身是一门多科性学科,因此必然是比较的。
一个人类学家从事调查工作时必然会保留著自己某些文化上的偏见,所以他的观察和描述也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比较的性质。
这样,关於文化的概括叙述和文化的比较描写就必然成为人种志的组成部分。
近代人类学家往往把人种志看成一门专业学科,并与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在美拉尼西亚的超布连(Trobriand)群岛上做的先驱工作(1915?)联系在一起。
人种志的实地调查工作从那时以後,便成为进入文化人类学科这一专业的过渡礼仪。
许多人种志学者都在调查地区居住一年或更长的时间,学习当地的语言或者方言,而且尽最大的可能投入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但同时还要保持一个观察者的不偏不倚的立场。
这种方法叫做「参与观察法」,要想彻底了解某一种外国文化,这种方法是必须而有效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是很困难的。
当代的人种志通常是以社会为中心,而不著眼於个人,著重於当前环境的描述(即所谓人种志的现实),而不强调历史事件。
传统人种志多强调描述居民中的普通人,而现代人种志则已注意诸文化系统内变化的重要性。
人种志工作者使用的工具,自马林诺夫斯基时代以来已经有了根本的改变。
详细的笔记当然还是调查工作的主要手段,但是人种志工作者已经充分地利用了技术发展的有利条件,使用诸如电影和录音机等以增加自己笔记的内容。
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在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
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
民族志是人类学独一无二的研究方法。
是建立在在人群中田外野地工作基础下第一手观察和参与之上的关于习俗的撰写。
或者通常说是关于文化的描述,以此来理解和解释社会并提出理论的见解。
民族志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文化展示的过程与结果。
民族志,是一种写作文本,它运用田野工作来提供对人类社会的描述研究。
民族志呈现一个整体论研究方法的成果,这套方法建立在一个概念上:一套体系的各种特质未必能被彼此个别地准确理解。
这种写作风格在形式上与历史上,均与旅行家书写与殖民地官员报告有所关联。
某些学术
传统,特别是建构论与相对论的理论典范,运用民族志研究做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
许多文化人类学家认为,民族志是文化人类学的本质。
民族志往往指称描述社群文化的文字或影像。
其做为人类学家或社会学家的记录资料,可区分为“巨观民族志”:研究复杂社会、多样社区、多样社会机构或含有多样生活型态“单一社区”;“微观民族志”:单单描绘某个异国小部落、中产阶级社区中一小群人的单一社会情境,或单一社会制度却含有多样社会情境者。
发展阶段
民族志发展的三个阶段:
1.最早的业余民族志
如二十四史中的“蛮夷传”
2.专业民族志
民族志专著的写作方式,将自己的描述和分析规定在单一的社会和时空。
它的优点在于使人类学研究注意到文化元素所处的社会场合和时空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学者能采用被研究者的观念分析他们的文化。
3.经典民族志模式
人类学家到一个田野点上进行调查,把观察到的地方的人民的生活方式记录下来;透过对部落社会的细部刻画,如经济交换关系,家族制度,宗教仪式过程,来说明社会整体和文化全貌。
马林诺夫斯基主张民族志的调查必须包容三大类的素材:
有关制度和风俗的整体概观;对观察到的社会行动的现实情况的记录;民族志的说明。
书写方式
民族志内容主要为相关人的访问内容、档案记录的检视、与衡量与访问内容的可信度,从此内容,可找出特定团体与组织之间的关联,并为关心大众以及专业的同行撰写整个故事的来龙去脉。
而民族志学家则记录人们的日常生活。
研究的焦点放在人类思想和行为中较可预测的型态上。
为了真实纪录,1930年代后,民族志的产生通常需要相当冗长时间的实际体验。
特色
民族志特色在于研究的族群或文化内容的开放心灵。
然而,这种特色并不代表其内容不严谨。
而这些开放的特色散见于被访问族群或团体的理论形式、范例研究设计、资料蒐集技巧、分析工具及一个特定撰写的形式。
偏见的避免
20世纪之前的“前殖民时期”,以西方世界(含日本)为主的民族志研究活动及内容多少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或偏见。
事实上,研究的问题、地区或人群的选择本身就是含有偏见的。
后殖民世界中的民族志工作除了控制偏见,将偏见集中焦点外,也经由多方检证,脉络化及非主观的方向降低这些该学问偏见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研究方法
观察与参与观察
对于日常行为的直接、第一手的观察,包括参与观察。
民族志研究者在各种场合观察个人行为与集体行为。
他们往往在田野地点停留超过一年,可因此观察一整年的循环。
相处共话、访谈
研究者运用许多正式程度不同的访问方式进行访谈。
包括有助于维持互信关系的闲话家常、提供当下活动的知识、长时间访谈。
访谈可能是有结构或无结构的。
系谱法
早期研究者发展出系谱记号与象征,来研究亲属、继嗣与婚姻。
系谱是非工业化社会的组织基础,当地人每天都与近亲共同生活及工作。
人类学家需要蒐集系谱资料,以了解社会关系并重建历史。
重要文化报道人
每一个社群都有某些人,由于他们的机运、经验、天份或训练,而能提供某些生活面向的全部讯息或有用讯息。
也因此成为重要文化报道人。
生命史
某些村民比起其他人,对研究者更感兴趣,而且更有助益、风趣与愉快。
当某个人特别引起人类学家的兴趣,他们可能会蒐集他﹙她﹚的生命史。
主位观点与客位观点
民族志研究者往往结合两种研究策略:主位观点﹙emic,当地人取向的观点﹚、客位观点﹙etic,科学家取向的观点﹚。
这些语汇源自于语言学,主位观点探究当地人如何思考感知与分类这个世界。
客位观点则是观察者所注意到的且重要的事情。
问题取向的民族志研究
民族志的趋势,已从全貌观的叙述转向更具问题取向与实验性质。
想要研究全部事情是不可能的。
大多数的人类学家在进入田野前,往往带着一个准备处理的问题,蒐集关于这个问题的资料。
长期研究
长期研究是针对某个社区、区域、社会、文化或其他单位的长时间研究,这往往建立在多次重访的基础上。
现在的民族志多半包括二次以上田野研究的资料。
团队研究
新进的研究者以先前学者的接触与发现为基础,以增进关于当地人如何因应与经营新环境的知识。
学术应是一项集体事业,先行者将过去的资料放在这整个事业中,让新世代学者继续运用。
调查研究
越来越多人类学家在大规模社会中从事研究,他们发展了结合民族志研究与调查研究的创新方式。
由于调查研究处理大型复杂群体,其研究结果必须运用统计分析。
民族志研究可补充并微调调查研究。
社会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与社会人类学是围绕着民族志研究而发展的,而且它们的经典文本大多是民族志:例如,布朗尼斯劳·马凌诺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玛格丽特·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伊凡普里查的《努尔人》;或是贝特森的《纳芬人》(1958)。
今日的社会文化人类学家对于实际进行民族志研究赋予极高的价值,这是相对于民族学----对于民族志资讯的综合比较研究。
后殖民时期的民族志研究重点
后殖民时期的民族志其重点于民族志为实际的体认与实行,花费时间可能长达一年半载,甚至数年,数十年。
民族志不是他者生活方式文献化而是是具有主观起源的一种呈述。
民族志化的研究方式或对待主体的方式起源必须为深入的“被注视性”。
民族志虽为人类学一旁支,但并非光只是人类学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