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志讲义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志讲义

第一章绪论

一、民族学、民族志、民族志学、民族志资料

1、传统上理解:民族学是学科,民族志指材料。另一种理解就是,民族志等于民族志学,都是指一种研究方法、过程。之所以用民族志学这个词,是避免对“民族志”产生误解,怕误解为“民族志资料”。

所以有人(如景军)干脆主张用“田野志”代替“民族志”。而让中文的“民族志”这个词汇保留中文的愿意。而且,“田野志”这样的词汇只有人类学才有。

2、“民族志资料”是“民族志”用法的解释性叠加,为的是专指资料的那部分。其用法类似“民族志学”,想让人一目了然,知道它是一门学问。所以理解“民族志”这个词,要加进时间观念。

(1)传统上,指的是资料,所谓中文的“史”、“志”、“论”。“志,同积、集、记也”。

(2)现代的转向(实际上仍是继承,将内容更加确认而已),即民族志乃专指一种研究方法,一种视角。所以《民族志》是关于研究方法的学问。民族志已被应用到其它各个领域:民族志电影、民族志诗学、民族志传播学……

民族志是人类学中的一种工作过程,或研究过程。

二、民族志研究、人类学田野研究、质的研究

1、民族志研究是人类学研究,但它又特指那种研究者亲身进行的田野工作的一种研究。因为有许多人类学研究,并不是研究者直接到田野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分析归纳,与被研究者互动的。所以:人类学研究要广泛一些。有许多非专业人员也在做所谓的“人类学研究”。而“民族志研究”是专指某一种类的人类学研究。

2、“人类学田野研究”这个词汇也经常出现。中文的多。一则,听起来比较好听,象一门学问,也不会产生误解。二则,其实很多人关不知道或弄得很清楚上述的那些词汇的含义。

3、关于质的研究

民族志研究属于一种质的研究。其实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等的研究都属于质的研究。但质的研究还是不同于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更宽泛,是相对定量研究而言的,如哲学研究、个人反思、政策分析等属于定性研究,但却不属于质的研究。(陈向明)

但也有人认为,遵循概念经济原则,还是让它们相同。不必又搞一堆名词。(王宁)

而港台中青年一代,惯用“质的研究”、“定质”、“质化研究”等。

陈向明的反应,试图给出一个定义。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各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陈向明:p.12)

由此,她认为质的研究就有如下的特点:(陈:pp.7~9)

(1)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在自然情境下进行研究,把事物放到其所处的环境去理解,产出的形成以文字为主,辅以图表、照片、录像等,即使使用数据,也在于描述社会现象。

(2)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其主要目的是对被研究者的个人经验和意义建构作“解释性理解”或领会。研究者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对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作出解释,即“emic”。

(3)研究本身是一个演化发展的过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会变;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会变;建构出来的结果及理论方式也会变……

实际研究中,研究者是社会现实的“拼凑者”,将某一时空发生的事情拼凑成一幅图画展示给读者。使用的是即时性策略而不是验证。

(4)使用归纳法。收集资料与分析资料同时进行。资料呈现的手法是深描(thick description,C.Geertz,1973),透过很细的细节表现文化.

(5)重视关系研究。A.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关系,因为研究目的是解释性理解;

B.由此关注职业道德问题;

C.因此具有平民性,其写的是普通人的生活。

三、民族志方法的特征

1、一般性的描述

民族志是这样一种方法:研究者公开地或隐蔽地、较长时间地参与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观察所发生的事情、倾听人们的谈话、并不断向人们提问;事实上所有有助于说明研究问题的材料,都将被收集。所以,民族志是一种更为一般的研究策略,其中,参与和观察与其他程序交织在一起。

在近年来西方对定性研究方法的兴趣和讨论中,民族志方面的讨论起了很大影响。同时,

民族志对把定性研究方法转化为一种后现代的研究态度发挥了最大的影响。

民族志方法具有的特征:

具体的、具有碰巧性的、个人的过程,难于规划,存在失败的风险。

研究者个人的技能在每一种场合下都显得至关重要。

包含多种收集材料的方法;收集“非结构”材料。

强调探索某个社会现象的属性,而不是检验关于这些现象的假设。

研究少数个案,或许是单个个案。

对材料的分析侧重在人的行动的意义和功能的明确的阐释。

研究结果采取文字描述和解释的方式,定量或统计的分析至多只起从属的作用。

放弃观察提纲,对所研究对象采取一般的、无所侧重的态度,并从研究过程中逐渐找到研究的重点和主线。时间成本大。

主要的局限是:材料的收集与其他策略(参与策略、材料分析、写作风格与论文的写作中的作者属性问题)相比,成为第二位的东西。因为材料收集过程中需要灵活性。但是,与此相随的一个危险是方法论的任意性。

2、《中国民族志》中的描述

(1)属于质性的研究

(2)是参与观察的产物。如同理科实验报告一样,民族志报告是“人类学实验”的产物。

(3)厚重细致的描述。

(4)与自然主义的区别。这里主要讲描写方面。这里的自然主义,指一种描述做法,追踪事物表面现象进行描述。而民族志描述,更重视了解事物内部结构和关系、事物的背景。

(5)与理论探讨作品的异同。

3、变化着的民族志(张小军;文思理)

(1)社会世界的变化巨大。“影响了关于人类社会的传统的分类或者类型学,不同社会彼此间界限不清、对相似社会分类标准的怀疑,这些变化令诸如“西方/非西方”、“发展/后发展”、“原始/文明”以及它们截然不同的残存意义,都变得空洞了”。因此,存在着一种知识危机,掺杂有偏见、不真实、主体性、多义性等的传统知识受到挑战,自然民族志和田野研究的知识体系也受到挑战。

(2)第二个变化涉及到田野,也涉及到比较重要的一个认识论上的争论。即所有观察者都能进入到田野中,从而有可能成为民族志生产者。这涉及到非专业人员,冲击了人们想像的人类学家的权威。因为这些非专业者如电视台的新闻主持人、谈话节目主持人、摄影师、艺术家、评论家、诗人、小说家等,在这个领域也已经获得了很大的相对的权威。因此存在专业的危机,民族志田野研究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3)“文化”一词涵义的改变,其中涉及“文化”的庸俗化,以及被人类学专业人员重新进行定义。但这个几乎被放弃的词,相应地被非人类学的人大规模地使用,他们使用人类学的概念和工具主要是为他们自己的目的,而不论这些目的之新旧。因此存在着学科化概念危机,不单文化概念俗化,连人类学都有俗化的危机。

因此,张提出,由于后现代对民族志和传统知识体系的解构性是深层次的,至少目前我们找不到避免危机的办法。但针对民族志方法论困境方面,可以以互补方法去促进民族志方法的完善。

四、民族志作为人类学的研究范式(表达方式)

民族志是人类学的主要产品,反映的是这个学科的特点。类似于小说散文等作品反映的是文学的特点一样。

长时间以来的民族志生产,推动了人类学的发展。所谓人类学理论,其实都是通过某一本民族志而被表现出来的。典型的如《西太平洋的航海者》、《萨摩亚人的成年》、《江村经济》、《努尔人》等等。所以,民族志是一种人类学研究范式,或者叫表达方式。

这里引用张小军所列出的一张表格,叫“民族志方法论的分析参量”(二分参量,共20对)。(张:2003)

1 功能主义的民族志,经验实证的事实发现事实和文化法则现象学的民族志,解释性的事实,文化事实是在我们的解释中创造的

2 结构民族志有机的民族志

3 认知民族志,对行动者的认知反省的民族志,研究者的自我反省

4 民族志的科学目标和科学目的民族志的应用目标和为人类服务

5 民族志的描述倾向,经验优先民族志的分析倾向,模式分析,理论优先

6 民族志的科学化民族志的文学化,自传的生活史研究

7 客观的田野研究主观参与的田野的研究,互主观的研究

8 他者的研究,异文化的研究本土的研究

9 客位研究,操作模式、概念模式主位研究,认知模式,重视当地人的想法行动的理解

10 同一对象研究的事实(存在)唯一性同一对象研究的事实(存在)多样性

11 关心人类行动、物质活动的世界关心人类思想活动、认知的世界

12 解释文化的结构和功能本身把结构和功能当作文化解释的变量

13 真实的事实,有真实的行为,有真理学术的假想,理想的模式,真理真实相对

14 静态的结构均衡有历史的动态平衡结构

15 文化决定论,文化生态学批评文化决定论

16 田野研究应当学会当地语言,与他们生活在一起田野研究可以不懂当地语言,不完全生活在一起,只要有亲密的关系

17 描述性的概念解释性的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