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病诊疗常规

合集下载

医院脑血管意外康复诊疗常规

医院脑血管意外康复诊疗常规

医院脑血管意外康复诊疗常规【概述】脑血管意外(CVA)又称脑卒中,是一组由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脑部血管性疾病的总称,分为出血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性)两大类,临床上以起病急骤与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无论是脑出血或脑缺血,其临床表现与病变的脑血管部位密切相关。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1)运动障碍:最常见的是病变半球对侧肢体的中枢性偏瘫,包括肌张力降低或增高,腱反射减弱或亢进,病理反射阳性及可能的阵挛;肢体运动时出现病理模式或协同运动,表现为上肢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下肢以伸肌张力增高为主。

(2)感知觉障碍:包括偏身感觉障碍、一侧偏盲和感知觉障碍;实体感缺失;失认症;失用症等。

(3)认知障碍:主要表现在记忆、注意、定向、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方面的功能障碍。

(4)言语障碍:①失语症:常见有运动性失语、感觉性失语、命名性失语、传导性失语、皮质性失语等。

②构音障碍:表现为发音异常和构音不清楚,早期常伴有吞咽功能障碍。

(5)吞咽障碍:属于功能性吞咽障碍或神经性吞咽障碍。

(6)心理情绪障碍:主要为抑郁症或焦虑症。

(7)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障碍:表现在穿衣、梳洗、进食、洗澡及大小便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减退。

(8)脑神经麻痹:包括:1)面神经麻痹:眶以下的面肌瘫痪,常伴有偏瘫及舌肌瘫痪。

2)假性延髓(球)麻痹:为双侧运动皮质及其发出的皮质脑干束受损引起,属于上运动神经元病变。

2.影像学检查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相应的脑部病变。

【康复评定】1.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表1-11是我国第四届脑血管学术会议推荐应用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标准,最高分得分45分,轻型0-15分,中型16-30分,重型31-45分。

2.躯体功能评定(1)运动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可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加以选择。

D肌张力及痉挛:可采用临床肌张力分级和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评定。

2024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2024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

2024脑出血诊疗指导规范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C H)是是一种常见而又难治的疾病,脑卒中患者中脑出血患者的致残、致死率高千脑梗死患者,脑出血患者1个月死亡率高达35%~52% I 6个月末仍有80%左右的存活患者遗留残疾,是中国居民死亡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诊断与评估脑出血早期进展迅速,容易出现神经功能恶化,及时评估病情和决速诊断至关重要。

对突然发病疑似脑卒中的患者,急救人员应进行简要评估和急救处理尽快送往有条件的医院,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脑CT/C TA或MRI等检查。

一旦确诊应根据病渭紧急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1.病史与查体1.病史采集:临床症状常表现为突发起病,且多在动态状况下发病,常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血压升高、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神经系统阳性体征。

应重点询问患者或目击者下述清况:脑卒中发生时间、症状、起病时的活动清况、年龄、是否有外伤史、原发性高血压病史、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史、糖尿病史、吸烟及饮酒史、药物史(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氯毗格雷、华法林或其他抗凝药物,包括药物服用的时间以及剂量等)、是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及其他诱发出血的内科疾病(如血液病、肝病等),是否存在使用成瘾药物(如可卡因)等。

2.体格检查和病情评估:首先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在完成气道、呼吸和循环功能评估后,进行一般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专科检查,可借助脑卒中量表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判断预后和选择各种治疗措施。

常用的量表有:@格拉斯哥昏迷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脑出血评分量表。

2.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脑出血的重要方法,主要包括头部CT、MRI和脑血管造影等。

CT及MRI能够反映出血部位、出血量、波及范围和血肿周围脑组织情况。

脑血管造影能够帮助明确脑出血的潜在病因。

1头部CT检查1)头部CT普通扫描使用广泛,脑出血在CT上表现为高密度影,是诊断脑出血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脑出血诊疗常规

脑出血诊疗常规

脑出血诊疗常规【病史采集】1、起病形式:诱因、动态或静态,病情演变过程。

2、头痛:部位、性质、加剧与减轻因素。

3、呕吐:性质、量、呕吐内容物形状。

4、伴随其他相关症状:血压变化、颅神经损害症状、肢体功能障碍与部位、括约肌功能障碍。

5、意识障碍:程度与变化。

6、曾进行何种诊疗,结果如何。

7、有无高血压、先天性动静脉畸形、脑动脉瘤、血液病、抗凝溶栓等相关病史。

【物理检查】1、全面系统内科检查,注意血压、心脏改变及相关体征,全身有无出血倾向。

2、意识障碍及程度,失语、颅神经损害、瞳孔改变、脑膜刺激征、肢体运动、感觉障碍等体征。

【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血、尿、粪常规,血生化、凝血四项。

2、腰穿:头颅CT已明确诊断者可不做。

因各种原因未行CT检查,宜在颅高压控制的情况下慎重进行。

3、器械检查:心电图、全胸片检查。

尽可能行头颅CT或MRI检查,病情变化时及时复查,病情危重,检查途中存在较大风险者,需家属签字。

4、脑血管造影或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对于病因不明、考虑先天脑血管疾病患者,尤其是考虑先天性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者,宜在病情稳定好转后,对有条件患者择期安排。

5、对于各类并发症,针对病情给予适时、相应检查处理。

【诊断】50岁以上,多有高血压病史。

动态起病,迅速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并可有失语、偏瘫等症状、体征,经头颅CT或腰穿证实,可确诊。

【鉴别诊断】1、其他脑血管疾病如脑梗塞等。

2、颅内占位性病变。

3、全身代谢性中毒性疾病。

凡诊断不明确者应做相关检查。

【治疗原则】1、卧床,不宜过度搬动,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多脏器功能监测,观察呼吸、神志、瞳孔变化。

2、初步判断有无手术指征,包括血肿清除、脑室穿刺等,除脑干出血外,常规请脑外科会诊。

病情变化,有手术指征者应及时请脑外科会诊。

(1)血肿清除术指征:一般情况尚好,生命体征稳定,心肾功能无明显障碍,年龄<60岁,符合以下病情者:1)昏迷、瞳孔等大、偏瘫,经内科治疗病情进一步恶化,颅内压持续增高,出血侧瞳孔扩大,有脑疝形成趋势者。

脑小血管病诊疗规范2023版

脑小血管病诊疗规范2023版

脑小血管病诊疗规范2023版脑小血管病(Sma1.1.vesse1.disease,SVD)是指各种病变累及脑的小的穿支动脉和小动脉(直径40~20Qjxm)∖毛细血管及小静脉,所导致的临床、影像及病理改变的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静息性脑梗死、各种腔隙综合征、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步态异常和老年情感障碍。

影像学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灶、脑白质疏松、微出血及脑血管周围间隙(Virchow-Robin间隙)扩大、小静脉梗死和脑萎缩的一组疾病。

目前由于MR1.的广泛应用,关于腔隙性脑梗死、静息性脑梗死、腔隙灶和脑血管周围间隙的概念容易混淆,为此做一个简要介绍。

首先,腔隙性脑梗死(IaCUnarinfarCtion)属于急性脑卒中范畴,是指临床有卒中样发作,多表现为各种腔隙综合征,主要包括纯运动性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和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等。

在头颅MR1.DWI序列上有新发的梗死病灶,直径V1.5cm,主要位于半球深部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放射冠、脑干等部位。

因为缺血梗死后会遗留不规则微小腔隙,故此命名为腔隙性脑梗死。

但是实际上,大部分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将完全消失,少部分演变为白质高信号或演变为腔隙(IaCUne)。

MR1.上的信号特点是:DWI高信号.F1.air高信号、T2高信号、T1.W1.低信号。

静息性脑梗死是将影像学或尸检发现脑内梗死病灶、但是没有明确卒中发作病史的梗死,定义为静息性脑梗死(Si1.entCerebraIinfarCtiOn,SCI),也称无症状性脑梗死。

病变部位可位于皮质或皮质下,病灶大小不一,病因可属于TOAST分型的任一种。

影像学上CT为低密度影,MRI上可以是无症状的DW1.高信号的急性期病灶,也可以是亚急性期或慢性期病变。

通常病灶直径M3mm,且病灶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

主要是因为病变位于脑内的功能静区,故此患者无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或言语障碍等卒中样神经功能缺损,但可以有头昏、头胀等非特异症状或完全没有任何症状。

简述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

简述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

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血管的病变导致的脑功能障碍的疾病,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综合治疗。

下面将对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进行详细介绍。

一、早期诊断早期诊断是脑血管病治疗的关键。

早期诊断可以尽早发现病变,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病情的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

早期诊断的方法包括:临床症状: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头痛、眩晕、恶心、呕吐等,进行初步诊断。

影像学检查:通过CT、MRI等影像学检查,确定病变的部位和范围,为治疗提供依据。

二、早期治疗早期治疗是脑血管病治疗的关键。

早期治疗可以尽早控制病情,减轻症状,避免病情的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

早期治疗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根据病情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药物治疗,如抗凝、抗血小板、降压、降脂等药物。

介入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脑血管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可以采用介入治疗,如血管内溶栓、血管内支架等。

三、综合治疗综合治疗是脑血管病治疗的关键。

综合治疗可以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采取多种治疗措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综合治疗的方法包括:康复治疗:对于一些脑血管病后遗症,如肢体瘫痪、言语障碍等,可以采用康复治疗,如物理治疗、语言治疗等。

饮食调理:对于一些脑血管病患者,可以采用饮食调理,如低盐、低脂、高纤维等饮食。

总之,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综合治疗。

早期诊断可以尽早发现病变,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避免病情的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早期治疗可以尽早控制病情,减轻症状,避免病情的恶化和并发症的发生;综合治疗可以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采取多种治疗措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老年病科常见疾病诊疗要求规范

老年病科常见疾病诊疗要求规范

老年病科常见疾病诊疗要求规范老年人,指的是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群。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会逐渐衰退,其生理和病理特征会发生明显改变,从而出现各种老年疾病。

老年病科就是专门研究老年人健康和疾病的医学领域。

老年病科常见疾病包括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肺疾病、骨质疏松症、糖尿病、高血压等。

本文将对老年病科常见疾病的诊疗要求进行规范。

一、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是指由于血液供应不足或血管破裂等原因引起的脑组织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老年人因为血管硬化、血液循环不畅等原因,更容易发生脑血管疾病。

脑血管疾病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晕厥、失语、偏瘫等。

对于老年人脑血管疾病的诊疗要求如下:1. 对于急性脑血管病例,应采取及时诊断、早期治疗的原则,包括急性缺血性卒中、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病例。

急性阶段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积极处理各种并发症,包括脑水肿、脑积水、感染等。

2. 应该对患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疾病等慢性病的老年人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并加以干预和治疗。

3. 对于慢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例,应用药物改善脑血流灌注,预防脑梗死,如肉桂酸、阿司匹林等。

同时进行康复训练,促进功能恢复。

二、心脑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是由于心脏或脑部的血管失调或破裂引起的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脑出血、脑缺血等疾病。

老年人因为身体机能下降,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其症状和体征也常常与年轻人不同。

对于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的诊疗要求如下:1. 对于老年人的心脏病,应采取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器械支持、介入治疗、心肺复苏等。

同时应重视心脏康复,加强锻炼,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预防心血管疾病。

2. 对于老年人的脑血管疾病,应依据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支持治疗等。

针对老年人的特点,应该重视康复锻炼和营养制度等方面的干预和治疗。

三、肺疾病老年人常见的肺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肺结核等。

各个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

各个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

各个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脑血管疾病是指发生在脑血管系统中的各种疾病,包括脑血管意外、脑血管病变和脑血管疾病相关的其他疾病。

各种脑血管疾病都有其特定的诊断标准,下面我将针对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列举其诊断标准。

1. 脑梗死,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的脑组织缺血性坏死。

其诊断标准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症状通常包括突发性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言语障碍等。

影像学表现主要是通过头部CT或MRI检查来确认梗死灶的位置和范围。

实验室检查则包括血液凝血功能、血脂等指标的检测。

2. 脑出血,脑出血是指脑血管破裂导致脑组织出血的疾病。

其诊断标准同样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临床症状包括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呕吐等。

影像学表现则是通过头部CT或MRI检查来确认出血灶的位置和范围。

实验室检查通常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的检测。

3. 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疾病。

其诊断标准包括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脑脊液检查。

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剧烈头痛、意识障碍、恶心呕吐等。

影像学表现通常通过头部CT或脑血管造影来确认出血灶和动脉瘤的位置。

脑脊液检查则是通过腰穿来获取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脑脊液,并进行化验。

除了上述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外,还有其他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如脑血管痉挛、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等,它们都有各自的诊断标准。

总的来说,脑血管疾病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以确定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从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心脑血管病诊疗常规

心脑血管病诊疗常规

心脑血管病诊疗常规一、概述心脑血管病是一类涉及心脏、大脑和血管等器官的疾病,包括心肌梗死、脑卒中、冠心病等多种病症。

早期的诊疗对于心脑血管病的防治非常重要。

二、诊断流程1. 病史采集: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病史、家族史等信息,以了解疾病的可能原因和发展过程。

2. 体格检查:医生通过听诊、触诊等方式检查患者的身体状况,包括心脏、血压、脉搏等指标。

3. 实验室检查:血液和尿液检查可以提供关于患者体内各项指标的信息,如血糖、血脂、肝功能等。

4. 影像学检查: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脑血管造影等检查,可以提供对心脑血管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直接观察。

三、常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包括抗凝血药物、降压药物、扩血管药物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药物进行治疗。

2. 干预治疗:如冠脉血运重建、血管成形术、植入心脏起搏器等手术和介入治疗方法,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

3.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改善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戒烟限酒等,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减轻疾病风险。

四、预防措施1. 健康饮食:均衡饮食,控制油脂和盐的摄入量,多摄取新鲜蔬菜和水果。

2. 定期运动:适量运动,可提高心肺功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3. 戒烟限酒:长期吸烟和大量饮酒会增加心脑血管病的发生概率,应尽量戒烟限酒。

4. 控制血压和血糖:保持正常的血压和血糖水平,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5. 定期体检:定期接受心脑血管健康检查,及早发现潜在问题。

以上是心脑血管病的诊疗常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预防措施的执行也能够起到预防心脑血管病的效果。

脑血管意外诊疗常规

脑血管意外诊疗常规

康复医学科脑血管意外诊疗常规脑血管意外按病理诊断分脑梗死和脑出血两大类。

脑梗死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脑出血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诊断要点】1.脑梗死(1)常于安静状态下发病。

(2)大多数无明显头痛和呕吐。

(3)发病可较缓慢,多逐渐进展或呈阶段性进行。

多与脑动脉粥样硬化有关,也可见于动脉炎、血液病等。

(4)一般发病后1~2天内意识清楚或轻度障碍。

(5)有颈内动脉系统和(或)椎-基底动脉系统昼状和体征。

(6)腰穿及脊液一般不应含血。

(7)鉴别诊断困难时可行颅脑CT或MRI。

2.脑出血(1)常于全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

(2)发作时常有反复呕吐、头痛、血压升高。

(3)病情进展迅速,常出现意识障碍、偏瘫和其他神经系统局灶病状。

(4)多有高血压病史。

(5)腰穿脑脊液多含血并有压力增高(其中20%左右可不含血)。

(6)脑超声波检查多有中线波移位。

(7)鉴别诊断有困难时可行颅脑CT或MRI。

【检查】(一)一般检查1.三大检查常规。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心、肺功能检查。

【康复评定】1.脑损伤严重程度的评定昏迷阶段可采用Glasgow昏迷量表。

2.运动功能的评定(1)上田敏法;上田敏分级法评定手,上下肢功能。

(4)痉挛的评定:目前对痉挛的评定多采用Ashworth分级(Ashworth scale,AS)。

AS是以被动关节活动范围(passive range of motion,PROM)检查为基础的。

痉挛评定级0 无肌张力的增加Ⅰ肌张力轻度增加: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在ROM之末时呈现最小阻力或出现突然卡住和释放Ⅰ+肌张力轻度增加:在ROM后50%范围内出现突然卡住,然后在ROM 的后50%均呈现最小阻力Ⅱ肌张力较明显地增加:通过ROM的大部分时,肌张力均较显显的增加,但受累部分仍能较易被移动Ⅲ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运动困难Ⅳ僵直:受累部分被动屈伸时呈现僵直状态而不能动3、平衡功能的评定坐、站三级平衡评定(静态、自动态、他动态)。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标准

脑梗死的诊疗规范标准

脑梗死的诊疗常规一、概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 CI)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包括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而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

本病应属祖国医学“中风病”围。

在脑血管病中最常见,占60%〜90%。

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是供应脑部血液的颅或颅外动脉中发生闭塞性病变而未能建立及时、充分的侧支循环,使局部脑组织的代需要与可能得到的血液供应之间发生超过一定限度的供不应求现象。

根据我国六城市调查,脑梗死的年发病率为93/10万,患病率459/10万。

省流行病调查表明,中风发病率高达1.7%,约为66.3万人。

临床上最常见的有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

二、临床表现(一)一般表现多数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TIA或中风的病史。

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常在安静或睡眠中发病。

起病较缓,症状在数小时或1〜2天发展达高峰,脑栓塞可在数秒钟达高峰,且局灶性神经缺失症状与栓塞动脉的供血区的功能对应,具明显的定位症状和体征,可在24小时至3天逐渐加重。

脑栓塞还有原发病的表现。

脑梗死多数无头痛、呕吐、昏迷等全脑症状,少数起病即有昏迷、抽搐、类似脑出血,多为脑干梗死。

腔隙性梗死往往不引起症状,或部分渐进性或亚急性起病,部分仅在影像学检查时发现腔隙病灶。

其特点为症状较轻,体征单一,多无头痛、颅压增高和意识障碍,预后良好。

脑的局灶性症状根据受累血管而异,常见的各型脑动脉病变表现分述如下。

1、颈动脉闭塞综合征主要出现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部分或全部症状。

可有视力减退或失明、一过性黑蒙(特征性表现)、Homer综合征;病变对侧偏瘫(面部、上肢重于下肢)、皮质感觉障碍;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失读、失写和失认。

2、大脑中动脉闭塞综合征主干闭塞出现典型的“三偏征”,即病变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偏盲,优势半球病变伴失语。

主干闭塞易出现脑水肿,引起死亡。

脑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脑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脑出血[定义]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

以深部穿通支小动脉出血为最多见。

发病原因:①高血压病伴发的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致;②先天性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血液瘤、脑动脉炎;[诊断]一、症状(一)50-70岁男﹥女冬春季多,白昼发病多于晚间;体型:颈部粗短,两肩宽阔、颜面鲜红、五短体材者;(二)使血压升高的因素:情绪激动,用力排便、饱餐、剧烈运动;(三)前驱症状:(1)剧烈的后侧头痛或颈部痛;(2)运动或感觉障碍;(3)眩晕或晕厥;(4)鼻出血;(5)无视乳头水肿的视网膜出血。

(四)颅内压增高症状:(1)意识障碍(2)呕吐(3)头痛(五)惊厥: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少数为杰克逊发作。

二、体征(一)血压增高:收缩压﹥26.6Kpa(200mmHg)(二)颅内压增高体征1、呼吸变深而慢,或快而不规则,或呈潮式呼吸,脉搏充实而缓慢,每分钟常在50-60次/分。

血压增高。

2、眼底改变(三)脑膜刺激征(四)局灶性神经系体征1、壳核—内囊出血:三偏征:偏瘫、偏深感觉障碍、偏盲;失语(主侧半球病变)2、丘脑出血:病灶对侧偏身浅感觉、深感觉缺失;波及中脑者发生系列眼球症状,如“日落眼”等。

3、脑桥出血:突然起病的深昏迷和无预感的头痛,可在数小时内死亡。

4、小脑出血:突然起病的眩晕、频繁呕吐、枕部头痛,一侧上下肢共济失调而无明显瘫痪,可有眼球震颤,一侧周围性面瘫等。

三、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一)脑脊液检查:多为血性(二)颅脑超声波检查:脑中线移位(三)颅脑CT:高密度出血影,可显示出血部位、大小、邻近的脑水肿带、脑移位及是否破入脑室等。

四、诊断要点50岁以上,有高血压病史,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进展迅速,早期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颅内压增高症状,并有脑膜刺激征及偏瘫、失语等脑局灶体征。

头颅CT高密出血影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1、脑梗塞:头颅CT即可区分,低密度影及高密度影;2颅内肿瘤:脑血管造影3、高血压脑病:无偏瘫及血性脑脊液,头颅CT无出血改变。

脑出血诊疗规范

脑出血诊疗规范

脑出血诊疗规范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

在脑出血中大脑半球出血占80%,脑干和小脑出血约占20%。

一.诊断(一)一般性诊断1.临床特点(1)多在动态下急性起病;(2) 突发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伴头痛、呕吐,可伴有血压增高、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

2.辅助检查(1)头颅CT检查;是诊断脑出血最有效最迅速的方法。

脑出血CT扫描示血肿灶为高密度影、边界清楚。

(2)头颅MRI检查:对急性期脑出血的诊断CT优于MRI,但MRI检查能更准确地显示血肿演变过程,对某些出血患者的病因探讨会有所帮助,如能较好地鉴别瘤卒中,发现AVM 及动脉瘤。

(3)脑血管造影:中青年非高血压性脑出血,或CT和MRI 检查怀疑有血管异常时,应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脑血管造影可清楚地显示异常血管及显示出造影剂外露的破裂血管和部位。

(4)腰穿检查;脑出血破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时,腰穿可见血性脑脊液。

在没有条件或不能进行CT扫描者,可进行腰穿检查协助诊断脑出血,但阳性率仅为60%左右。

对大量的脑出血或脑疝早期,腰穿要慎重,以免诱发脑疝。

(5)出血量的估算:临床可采用简便易行的多田氏公式,根据CT影像估算出血量。

方法如下:出血量=0.5×最大面积长轴(cm)×最大面积短轴(cm)×层面数(二)各部位脑出血的临床诊断要点1.壳核出血:是最常见的脑出血,约占50%-60%,出血经常波及内囊。

(1)对侧肢体偏瘫,优势半球出血常出现失语。

(2)对侧肢体感觉障碍,主要是痛、温觉减退。

(3)对侧偏盲。

(4)凝视麻痹,呈双眼持续性向出血侧凝视。

(5)尚可出现失用、体像障碍、记忆力和计算力障碍、意识障碍。

2.丘脑出血:约占20%(1)丘脑性感觉障碍:对侧半身深浅感觉减退,感觉过敏或自发性疼痛。

(2)运动障碍:出血侵及内囊可出现对侧肢体瘫痪,多为下肢重于上肢。

(3)丘脑性失语:言语缓慢而不清、重复言语、发音困难、复述差、朗读正常。

脑出血诊疗规范

脑出血诊疗规范

脑出血诊疗规范脑出血是指脑血管自发性破裂,血液流入脑实质内,为急性脑血管病中常见的一个类型,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20%~30%。

绝大部分由高血压脑动脉硬化引起,其他原因有颅内血管畸形、先天性动脉瘤等,少见原因有凝血机制障碍、脑瘤、动脉炎等。

【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1.起病年龄中年以上,老年多发,先天性动脉瘤及脑血管畸形者起病年龄较轻。

2.起病形式急性起病,症状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

3.病前有过劳、用力过猛、情绪激动、大量饮酒等诱因。

4.症状突然发生的剧烈头痛,常伴恶心、呕吐,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嗜睡至昏迷)。

因出血部位不同,可表现出肢体瘫痪、麻木、言语困难、偏侧视野缺损等。

5.体征根据出血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1)壳核出血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三偏征(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

病灶在优势半球可有失语。

(2)丘脑出血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眼球垂直运动障碍,尤其是上视困难。

血肿向下压迫脑干可出现意识障碍。

(3)脑干出血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中枢性高热,针尖样小瞳孔,交叉性瘫或四肢瘫,双侧病理征阳性。

重者深昏迷,有去脑强直发作,呼吸功能障碍,可很快死亡。

(4)小脑出血眼球震颤,构音不清,肢体共济失调,出血量大者颅内压增高明显,迅速昏迷,小脑体征被掩盖。

(5)脑叶出血不同部位表现有不同体征,枕叶出血表现为皮质盲。

额叶出血可有精神症状,对侧肢体偏瘫。

颞叶出血可有精神症状,感觉性失语等。

(二)辅助检查1.头颅CT:血肿一经形成立即显示异常高密度影,不仅可显示出血部位,还可显示血肿大小、有无占位效应、是否破入脑室等。

目前是诊断脑出血最简便而安全的检查方法。

2.头颅MRI:对于后颅凹(脑干、小脑)出血,MRI显示病灶和监测脑出血的演进过程优于头颅CT。

3.脑血管造影:可以明确有无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

同时可以确定病变部位、范围及动脉瘤的大小。

【治疗原则】(一)脱水降低颅内压1.20%甘露醇:125~250ml静脉滴注,每6~8~12小时一次,视病情严重程度而定。

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常规

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常规

缺血性脑血管病诊疗操作常规脑梗塞【辅助检查】临床拟诊为脑梗塞者应作以下诊断性及危险因素(RF)检查,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综合评分记录。

1.头颅影像学检查:若早期(48小时内)CT扫描未见梗塞者,应予复查或作MRI。

病程中对疑有出血性梗塞、复发或病情加重者应考虑复查CT或MRI,有条件者可作SPECT。

2.脑循环动力学检测:⑴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每例病人应争取尽早TCD,检查颅内外脑血管是否存在严重狭窄或闭塞,判断颅内外血管闭塞后侧支代偿及闭塞血管再通情况。

如有异常,应根据病情演变及治疗反应予以复查。

⑵颈动脉彩超对疑有颈动脉病变者应作颈动脉双功超声检查。

检查颅外颈部血管,包括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锁骨下动脉和椎动脉颅外段,可发现颈部大血管内膜增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管狭窄或闭塞。

⑶头颅和颈部CT血管成像(CTA)了解颅内外大血管有无狭窄、闭塞、斑块、血管畸形及其程度、范围。

⑷头颅和颈部核磁血管成像(MRA)检查颅内和颈部血管有无严重狭窄、闭塞及血管畸形。

⑸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动脉内溶拴(急诊即刻安排)或拟行血管内成形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搭桥术。

经无创检查(TCD、颈动脉彩超、MRA或CTA)仍不能明确诊断时进行DSA,是明确血管病变的最可靠方法。

⑹脑栓塞及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可作TCD栓子监测。

3.RF检查:血液常规检查(血糖、血脂全套、血凝纤溶动态、血小板计数、血球压积、凝血象等);血液特殊检查(抗心磷脂抗体、血同型半胱氨酸、S蛋白、C蛋白和动脉炎等的检查)。

4.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对拟诊脑栓塞者,应作ECG,了解是否有房颤等心律不齐或脑梗塞后心脏改变,必要时作UCG,检查心脏结构、功能及是否有附壁血栓。

能发现心脏和主动脉弓栓子源,尤其对年轻脑梗塞患者找不到其他病因时,经食管超声有时能发现潜在的右向左分流的卵圆孔未闭。

【治疗常规】一、急性期治疗:包括整体治疗、根据病因分类治疗和特殊治疗(溶栓、抗凝、降纤、神经保护剂、中医中药)1.整体治疗⑴患者平卧有助于脑灌注,尤其有基底或颈内动脉等大血管闭塞者。

脑血管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

脑血管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

脑血管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脑血管病是指由于动脉供血障碍引起的脑灌注不足导致的一系列病症,包括脑卒中、脑血管畸形、颈动脉和椎动脉狭窄等。

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针对病情的不同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技术方案。

以下是针对脑血管病分级诊疗的技术方案。

1.分级诊断技术为了对脑血管病的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可以采用下列技术进行分级诊断:-脑影像学检查:包括CT扫描、MRI等,用于检测脑血管病变的部位、大小和形态等,以及判断有无脑梗死、脑出血等并发症。

-脑部功能检查:包括神经系统检查、认知功能评估等,用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情况。

2.分级治疗技术针对不同的脑血管病分级,可以采取以下治疗技术:-一级治疗:针对轻度脑血管病,可采用药物治疗,并进行脑血管康复训练。

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物、改善脑灌注的药物等。

脑血管康复训练包括物理疗法、言语疗法、认知训练等。

-二级治疗:针对中度脑血管病,需要进行血管内治疗或外科手术。

血管内治疗包括血管成形术、介入手术等,用于清除血管狭窄和修复血管通畅。

外科手术包括脑血管搭桥、血管旁路手术等,用于恢复受损的血管功能。

-三级治疗:针对重度脑血管病,需要进行紧急的介入手术或开颅手术,用于解除血管阻塞和排除血肿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3.分级术后管理技术术后管理是脑血管病治疗的重要环节。

根据术后患者的病情,可以采取以下技术进行术后管理:-神经监测技术:利用神经监测仪器进行术后患者的神经系统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术后并发症,如脑水肿、脑梗死等。

-康复训练技术:根据术后患者的康复需求,进行康复训练,包括物理康复、言语康复、认知康复等,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药物治疗技术:根据术后患者的病情,及时调整和监测药物治疗的方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并促进患者恢复。

脑血管病分级诊疗技术方案的制定,应结合患者的病情、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综合因素进行评估,并由专业的医生和技术团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血管病诊疗常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一、诊断诊断标准(1)TIA的诊断标准1. 起病突然,持续时间短,通常5-20分钟,但症状24小时内恢复,一般神经功能缺损也恢复。

2. 常反复发作,每次发作的局灶症状可较刻板。

(2)颈内动脉系统TIA的诊断标准可有三偏表现,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主侧半球损害常出现失语,有时出现偏瘫对侧一过性视觉障碍。

上述症状在24小时内完全消失。

(3)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诊断标准表现为眩晕、眼震、平衡障碍、共济失调、复视、吞咽困难、构音困难、交叉性感觉运动障碍,可有猝倒发作及短暂性全面遗忘症。

(2)辅助检查发病后做CT或MRI、SPECT、脑血管超声以了解颅内病变及血流情况。

检测血流变学、心电图、颈动脉超声等以寻找TIA病因。

(3)鉴别诊断应与局灶性癫痫、美尼尔氏症、晕厥等相鉴别。

(2)治疗1. 药物治疗(1)脑血管扩容剂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点,每日一次。

或706代血浆治疗。

(2)抗血小板聚集阿斯匹林50-300mg每日一次,或噻氯吡啶250mg每日一次。

(3)抗凝治疗普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及口服抗凝药物为常用的抗凝剂。

普通肝素12500单位加入10%葡萄糖1000ml中,以每分钟10-20滴速度缓慢静点,使凝血酶原时间维持在正常值的2-2.5倍。

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

口服抗凝剂:可选用新抗凝或华法令。

新抗凝第1天8毫克,第2天为1~2毫克,每天查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动度以调整剂量,维持量一般每日0.5-1毫克。

(4)钙拮抗剂尼莫通10毫克每日静滴1次,口服尼莫通30mg或尼莫地平40mg,每日3 次,椎其底动脉系统TIA可使用西比灵5mg,每日1次。

(5)中药活血化方瘀治疗常用川芎、丹参、红花等药物。

2. 手术治疗如确定TIA是由颈部大动脉动脉硬化斑块引起狭窄约75%以上者,可考虑颈动脉内支架术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颅内-颅外血管吻合术治疗。

3. 病因治疗主要针对危险因素,采用相应的措施。

禁止吸烟和过度饮洒,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症及高血糖症,合理治疗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衰和瓣膜病。

三,工作规范1、门诊:询问病史,常规查体,根据病情做急诊CT检查,如有条件联系收入院。

不能住院者给予脑血管扩容剂,抗凝,抗血小板凝集,钙拮抗剂治疗,根据病情用静点或口服。

同时进行常规生化检查,TCD,颈动脉超声检测。

2、急诊:询问病史,常规查体,CT检查。

给予脑血管扩容剂静点,根据化验结果可静点抗凝药,口服抗血小板凝集,钙拮抗剂。

同时进行常规生化及电解质化验,ECG检查。

3、病房:询问病史,常规查体,给予脑血管扩容剂静点,根据化验结果可静点抗凝药,口服抗血小板凝集,钙拮抗剂。

注意观察治疗效果及化验结果,调整用药。

同时血,尿,便,生化及电解质化验,ECG,TCD,颈动脉超声检测,血流变学化验,尽量寻找病因,采用相应的措施。

.脑梗死(脑血栓形成)(1)诊断(一)诊断标准发病年龄较大,常伴高血压或心脏病或糖尿病史;发病前可有TIA 发作;起病突然;多于安静休息时或由静态到动态时发病;症状可有一定时间的进展过程;主要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还常有失语。

CT早期多正常,24-48小时后出现低密度灶。

(二)辅助检查发病后做CT或MRI、SPECT、脑血管超声以了解颅内病变及血流情况。

检测血流变学、心电图、颈动脉超声,凝血及纤溶功能。

(三)鉴别诊断脑出血,非动脉硬化性脑梗死。

二治疗1、一般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可吸氧,严重者应机械通气,肺部感染注意吸痰。

合理调整血压。

抗感染,应予敏感抗生素抗炎。

纠正血糖。

保持大便通常。

2、治疗急性并发症:脑水肿,20%甘露醇125-250ml静点每日2-4次;10%复方甘油250-500 ml静点每日1-2次;严重者可用地塞米松10-20毫克加入甘露醇中静点。

癫痫,使用抗痫药。

3、溶栓治疗:发病不超过6小时,普通CT扫描未出现病灶,无明显意识障碍。

尿激酶50万IU-200万IU溶于100-200ml生理盐水,1次或2次给入,速度每30分钟25万。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100mg快速静点。

4、抗凝治疗:病程超过6小时,失去溶栓机会,进展性卒中。

低分子肝素:0.4ml皮下注射,每12小时一次,使用时注意血小板记数不低于8万/微升。

5、抗血小板聚集:阿斯匹林50-300mg每日一次,或噻氯吡啶250mg 每日一次。

6、神经保护剂:钙拮抗剂,尼莫通10毫克每日静滴1次,口服尼莫通30mg或尼莫地平40mg,每日3 次。

脑代谢活化剂,ATP,胞二磷胆碱。

7、中医治疗:常用川芎、丹参、红花等药物。

8、康复,心理治疗。

三工作规范1. 门诊:询问病史,常规查体,根据病情做急诊CT检查。

急,重病人转急诊。

症状轻,发病时间长,与静点及口服药治疗。

主要脑血管扩容剂,抗凝,抗血小板凝集,钙拮抗剂治疗。

并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病情,随时可变化。

2. 急诊:询问病史,常规查体,CT检查。

病情较重者,先保持呼吸道通畅,治疗急性并发症,保持生命体征平稳,再进行CT检查。

予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剂治疗。

如有条件转入病房。

同时生化及电解质化验,ECG检查。

并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病情。

3. 病房:询问病史,常规查体,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病情,保持生命体征平稳,予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剂治疗。

进行血,尿,便,生化及电解质化验,ECG,TCD,颈动脉超声检测,血流变学化验,MIR检查,根据病因,采用相应的措施。

同时行康复治疗,也可中医治疗。

4. 监护室:病情危重者,保持呼吸道通畅,可吸氧,严重者应机械通气,肺部感染注意吸痰。

合理调整血压。

抗感染,应予敏感抗生素抗炎。

纠正血糖。

治疗急性并发症,保持生命体征平稳。

询问病史,常规查体,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病情。

予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剂治疗。

进行生命体征,血气监测。

脑出血一诊断1 诊断标准多有高血压病史,情绪激动或体力劳动时突然发病,进展迅速,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及头疼,恶心,呕吐等颅压高症状,同时有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缺损体征,CT为高密度病灶,CT值为75-80Hu。

(二)辅助检查CT:显示血肿大小,部位,中线移位,破入脑室。

DSA:寻找出血原因。

血液学检查:血常规,血生化等。

(三)鉴别诊断脑梗死,糖尿病,肝性昏迷,药物中毒,低血糖,CO中毒。

二治疗1 一般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可吸氧,严重者应机械通气,肺部感染注意吸痰。

合理调整血压,血压生高时,使用降压药,但前3天不要将血压降低到正常高限(140/90mmHg)。

抗感染,应予敏感抗生素抗炎。

纠正血糖。

保持大便通常。

2 降低颅压,有高颅压表现,予甘露醇,监测心,肾功能,心,肾功能不全者可用速尿,复方甘油,白蛋白。

3 止血药(高血压脑出血常规不用止血药),与使用肝素有关的脑出血,使用鱼精蛋白和6—氨基乙酸。

与使用法华令有关的脑出血,使用冻干健康人血浆和维生素K。

4 有意识障碍或饮水呛咳者给予下鼻饲。

5 改善出血周围水肿带,促进血肿吸收:尼膜同,每日10mg静点,口服脑血平合剂。

6 合理输液:无鼻饲者输入液体量一般为1500-2000ml/d,有呕吐及使用脱水剂则另加500ml,24小时尿量保持600ml以上。

7 外科治疗:神经功能逐渐恶化,小脑出血血肿大于10ml,壳核出血血肿大于50ml,或颅压明显增加有可能脑疝者重症脑室出血者可考虑血肿抽吸术,脑室外引流等,特殊原因的出血应外科治疗。

8 康复,心理治疗。

三工作规范(1)门诊:询问病史,常规查体,根据病情做急诊CT检查,如发现出血转急诊室。

(2)急诊:询问病史,常规查体,CT检查。

病情较重者,先保持呼吸道通畅,抢救病人,保持生命体征平稳,再进行CT检查。

如果有手术指征,请神经外科会诊。

给予降低颅压,补液治疗。

进行血,生化,电解质检测。

并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病情。

如有意识障碍者可加抗生素。

(3)病房:询问病史,常规查体,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病情,保持生命体征平稳。

病情严重者,及时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汇报。

进行血,尿,便,生化及电解质化验,ECG,TCD,颈动脉超声检测,血流变学化验,MIR检查。

治疗合并症,降低颅压,有意识障碍或饮水呛咳者给予下鼻饲,改善出血周围水肿带,合理输液,如生命体征平稳,尽早进行康复,心理治疗。

监护室:病情危重者,及时向上级医师,保持呼吸道通畅,可吸氧,严重者应机械通气,肺部感染注意吸痰。

合理调整血压。

抗感染,应予敏感抗生素抗炎。

纠正血糖。

治疗急性并发症,保持生命体征平稳。

询问病史,常规查体,向病人及家属交代病情。

治疗合并症,降低颅压,有意识障碍或饮水呛咳者给予下鼻饲,改善出血周围水肿带,合理输液,如生命体征平稳,尽早进行康复,心理治疗。

进行血,尿,便,生化及电解质化验,ECG,血气分析,血压监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