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小血管病诊疗规范2023版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各级医疗机构医院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为规范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进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及以上的颅内外血管内及脊髓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为治疗技术),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缺血性脑卒中和颅颈血管破裂的急诊血管内治疗。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放射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导管室和重症监护室。
(三)神经外科。
能独立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床位不少于40张;能独立开展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且每年独立开展夹闭术不少于15例。
(四)神经内科。
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床位不少于40张。
(五)放射科。
具有较高的神经放射学诊断水平、能从事脑血管疾病介入诊断和治疗;配备有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并能进行清楚的无创脑血管成像检查。
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基本要求是具有血管造影导管室,具体要求如下: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路图”功能和测量功能,具有术中手推造影功能。
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3.具有高压注射器。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5.有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微导管、微导丝、弹簧圈、胶等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6.具有进行全身麻醉的麻醉机、吸引器、氧气通道和能够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等项目监测的多功能监护仪。
(六)重症监护室。
1.设置符合规范要求,达到Ⅲ级洁净辅助用房标准,病床不少于6张,每病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15平方米,能够满足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专业需要。
2023年发布的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
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是由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我国医学科学院颁布的权威性文件,旨在规范和指导脑血管病的临床诊疗工作,提高我国脑血管病患者的诊疗水平和生活质量。
2023年发布的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以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为依据,综合考虑临床实践和专家共识,对脑血管病的分类、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部血管的病理改变引起的一系列疾病,主要包括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
这些疾病具有发病率高、逝去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身体、经济和心理负担,也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来说,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至关重要。
而制定并实施临床管理指南,则是落实国家卫生健康战略、提高国民健康水平的必然选择。
本次2023年发布的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的出台,对于促进我国脑血管病防治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进行解读和分析。
第一、指南的制订依据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是由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我国医学科学院联合制定的。
该指南以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为依据,充分考虑了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结合我国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实践,经过多次专家讨论和修订,最终形成了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的临床管理指南。
第二、指南的主要内容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脑血管病的分类和流行病学特点;二是脑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三是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四是脑血管病的预防和康复措施。
这些内容涵盖了脑血管病的全面诊疗过程,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规范和具体的指导。
第三、指南对临床实践的意义我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的发布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指南明确了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为临床医生提供了规范的操作流程和专业的医疗知识,有利于提高医务人员的临床工作水平和服务质量。
脑小血管病的诊治专家共识
整理课件
3
概述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微血管中的血液循环,是血液 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在显微镜下才能加以观察。 一般由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真毛细血管、 通血毛细血管、动-静脉吻合枝和微静脉七部分组成,是心血 管系统与组织细胞直接接触的部分。微循环基本功能是实现物 质代换,向各组织细胞输送养料和运走代谢产物。
整理课件
7
概述
影像学所见的LI或腔隙均可伴随或不伴随有相关的临 床表现,后者被称为“静息性”,多数腔隙病灶为 “静息性”。
整理课件
8
概述
腔隙综合征(lacunar syndrome)是症状学概念, 指与皮质下或脑干的小的病变相关的特定症状和体征。 若其与
5
概述
经过半个世纪的演变,临床、影像学或病理学 研究对LI有着不同的概念和定义,比较混乱, 应注意区分:(1)腔隙;(2)影像学所见的 腔隙性梗死或腔隙;(3)腔隙综合征;(4) 避免腔隙性梗死中所含的病因推测(小血管病
性)。
整理课件
6
概述
腔隙源于病理学描述,原指脑内小的空腔,不含病因 学意义,以后则被推测由小动脉闭塞所致。 影像学所见的腔隙,是指直径3~15mm的囊性病灶, 多数是由梗死病灶演变而来。 影像学的LI指直径3~20mm的磁共振(MRI)弥散 加权成像上为高信号病灶。
整理课件
11
流行病学
采用OCSP分类方法,国内4个城市的调查显示,腔隙 性者占缺血性卒中的42.3%,高于许多国际研究报告 的25%-30%。采用TOAST分型缺血性卒中病因分类, 2007-2008年中国国家卒中登记的住院患者中,小动 脉闭塞型(small-artery occlusion,SAO)占 17.2%,而国际研究报告约占25%。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
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为规范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的基本要求。
本规范所称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是指经血管穿刺径路进入颈动脉或椎动脉及以上的颅内外血管内实施诊断或者治疗的技术(主要为治疗技术),包括以抢救为目的的脑血栓的急诊溶栓和颅底血管大出血的急诊血管闭塞术。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三级医院或二级甲等医院(只限于开展脑血管造影的诊断项目),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放射科的诊疗科目,有血管造影导管室和重症监护室。
(三)神经外科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能独立开展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
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外科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在本省三级医院中处于先进地位。
(四)神经内科开展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工作5年以上,床位不少于40张,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在本省三级医院中处于先进地位。
(五)放射科具有较高的神经放射学诊断水平、能从事脑血管疾病介入诊断和治疗;其技术水平达到三级医院脑血管病介入诊疗专业重点科室技术标准,在本省三级医院中处于先进地位;配备有磁共振成像(MRI)、计算机X线断层摄影(CT),并能进行清楚的无创脑血管成像检查。
开展脑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的基本要求是具有血管造影导管室,具体要求如下: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2.配备800mA,120KV以上的血管造影机,具有电动操作功能、数字减影功能和“路途”功能和测量功能,具有术中手推造影功能。
影像质量和放射防护条件良好;具备医学影像图像管理系统。
配备能够熟练操作血管造影机的放射技师和熟悉导管室工作及抢救程序的导管室护士。
3.具有高压注射器。
4.能够进行心、肺、脑抢救复苏,有氧气通道、除颤器、吸引器等必要的急救设备和药品。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脑血管病是指由于脑内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引起的一组疾病,包括脑卒中、颅内动脉瘤、脑血栓形成等多种疾病。
脑血管病在中国人口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较高,对个人和社会的负担也很大。
因此,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临床管理指南对于改善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效果、降低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针对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病给出了具体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首先,对于急性脑卒中,指南强调实施快速的静脉溶栓治疗,以恢复患者的脑功能。
同时,指南还推荐积极开展抗血小板治疗,预防再次脑卒中的发生。
合理选择溶栓药物和抗血小板药物对于脑卒中患者的生存和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颅内动脉瘤,指南提出了定期随访和可选择的手术治疗方法。
动态监测动脉瘤的生长情况以及是否出现破裂很重要,可以有效地指导临床决策。
当动脉瘤出现破裂或生长过快时,指南推荐行介入治疗,以缩小动脉瘤的大小。
这将有助于降低动脉瘤破裂的风险。
指南还关注了脑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
对于有脑血栓形成病史的患者,指南推荐使用抗凝治疗,以防止血栓再次形成。
此外,指南还提出了一系列预防性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有效预防脑血栓的发生。
指南还涵盖了其他一些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建议,如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血管狭窄等。
这些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指南的发布将为医生提供科学准确的临床决策依据。
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的发布将推动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
通过指导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合理诊断、准确评估疾病状况,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将大大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此外,指南还呼吁广大公众重视预防,促进健康生活方式,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
综上所述,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2023的发布对于中国脑血管病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推广指南内容,提高医生和公众对脑血管病的认识,必将有效改善中国脑血管病的防治状况。
脑小血管病诊断标准2023指南
脑小血管病诊断标准2023指南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指脑小动脉、小静脉及毛细血管病变所导致的脑退行性变疾病。
诊断脑小血管病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以及病理学检查结果。
在2023年的诊断标准中,脑小血管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以下几点:
1. 患者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或者存在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2. 患者出现认知功能障碍、肢体无力、眩晕、耳鸣等症状,尤其是反复出现的小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3. 影像学检查显示脑白质高信号、腔隙、微出血等征象,包括磁共振成像(MRI)显示的脑白质高信号、脑微出血等。
4. 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脑梗塞、脑出血、颅内占位性病变等。
总之,对于脑小血管病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评估和治疗。
脑小血管病的诊断标准
脑小血管病的诊断标准:
答案解析:脑小血管病诊断标准一般通过临床表现、影像学来诊断,通常包括脑白质变性、腔隙性脑梗死、微出血三种形式。
1、脑白质变性
脑白质变性的诊断标准,通过影像学,提示两侧脑室旁脱髓鞘呈现对称性改变,并伴随有高血压。
2、腔隙性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是颅内动脉的血管壁产生改变,形成脑梗死。
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一般包括运动出现障碍,身体感觉减退、共济失调等症状,在影像学上,可以观察到病灶直径不大于2cm。
3、微出血
微出血的诊断标准是通常病灶体积小,在2毫米和5毫米之间,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病灶。
另外慢性脑小血管疾病也是靠影像学来诊断的,部分患者没有症状,有一部分出现认知能力下降、走路不能掌握平衡,大小便失禁等症状。
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中医证候疗效评分标准
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中医证候疗效评分标准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思维、语言等认知功能的损伤。
中医认为,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是由于气血瘀滞、脑络阻塞、精神失养等因素引起的。
针对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的中医治疗,需要对不同的证候进行评分,并制定相应的疗效评分标准。
下面是一个关于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中医证候疗效评分标准的建议。
一、脑气虚证评分标准:1.脑力衰退程度:记忆力丧失、思维迟缓、学习困难等方面的表现。
2.情绪变化:易怒、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3.面色:面色晦暗、神色疲倦。
4.舌质:淡白、舌体胖嫩,脉细弱。
二、脑血瘀证评分标准:1.脑力衰退程度:与脑气虚证类似,但血瘀证更倾向于记忆较好,但注意力不集中或失败。
2.行为异常:易烦躁、易冲动、易发脾气等行为问题。
3.头痛:头晕或头痛等症状。
4.舌质:舌质紫暗、有瘀点或瘀斑,脉细涩。
三、脑络阻塞证评分标准:1.脑力衰退程度:记忆力受损、思维迟钝、学习困难等方面的表现。
2.肢体功能异常:肌肉无力、肌肉抽搐、肢体麻木等症状。
3.舌质:舌体胖嫩、或舌体麻木无感。
4.脉象:脉象偏紧、数、弦。
四、精神失养证评分标准:1.重大失忆:记忆丧失严重、甚至到了无法认人、无法辨认家人等程度。
2.言行异常:言语困难、无法组织语言、口语表达能力严重受限。
3.肢体问题:肌肉无力、肌肉萎缩等肢体问题。
4.舌质:舌质淡红或极淡、舌体瘦弱,脉象细弱。
以上只是一个初步的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中医证候疗效评分标准的建议,真正的评分标准需要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验证和完善。
此外,综合采用脑影像学检查、神经心理学评估和中医辨证施治等方法,可以更全面地评估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
中医治疗脑小血管病认知障碍的药物主要包括活血化瘀、开窍益智、补气养血等中药。
根据不同的证候,可以采用单味或复方药物进行治疗。
此外,中医还可以结合针灸、推拿、气功等物理疗法,以及中药外治等方法,综合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
中医内科急性脑血管病变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急性脑血管病变急性脑血管病变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意识欠清,半身不遂;或仅口角埸斜,半身不遂等为主症。
本病可分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前者包括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者包括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脑栓塞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属中医学“中风”、“卒中”、“厥证”、“偏枯”等病范畴。
发病多因中年之后,心、肝、肾三脏之间阴阳平衡失调,以致阴虚阳亢,化火、生痰、动风,横窜经络,甚则逼动气血上冲脑部。
【诊断】1脑出血中年以上有高血压、动脉硬化史,起病急剧,突然昏倒,不知人事,呼吸有鼾声,睡孔不对称(病侧较大)或缩小,伴有一侧偏瘫。
2.动脉硬化性脑梗死起病较缓,常在睡醒后发现偏瘫,语言不清,1~2日后症状才逐渐发展到最高峰。
3.脑栓塞多发生于年轻人有心脏病史者,血压不高,起病急,常有偏瘫、失语,但神志多数清楚。
4.蛛网膜下腔出血多发生于青、中年,起病急,突感剧烈头痛,呕吐,继而转入昏迷,有脑膜刺激征,抬头与抬腿试验阳性。
5.脑脊液检查脑梗死及脑栓塞大都正常;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脑脊液多呈血样,压力均高。
6.头颅CT、核磁共振检查有助于急性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病变类型的鉴别。
【治疗】一、辨证论治中风的辨治原则有三:①辨病位浅深。
根据有无昏迷,分为中经络、中脏腑两类。
中经络的,治以平肝熄风,化痰通络;中脏腑的,当须采取急救措施。
②辨邪正虚实。
对中脏腑的,还需辨别闭、脱。
闭证属实,以开窍为主;脱证属虚,以固脱为急。
③辨病理因素的标本主次。
标证风、火、痰偏盛的,当熄风、清火、化痰;本证精气阴血不足的,治以补益。
对后遗症如半身不遂等,亦应根据邪正虚实的表现,分别采取祛风、化痰、行瘀、通络,或补气养血、滋益肝肾等法。
但一般当以针灸疗法为主,配合自动与被动的肢体运动锻炼。
1中经络得病之初,有一时性昏倒失神,或不经昏倒而见口眼喝斜,颜面麻木,四肢麻木沉重,活动不利,甚则半身不遂或手足拘急抽搐,头眩重痛,口多痰涎,舌强语言欠利,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或细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小血管病诊疗规范2023版
脑小血管病(Sma1.1.vesse1.disease,SVD)是指各种病变累及脑的小的穿支动脉和小动脉(直径40~20Qjxm)∖毛细血管及小静脉,所导致的临床、影像及病理改变的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静息性脑梗死、各种腔隙综合征、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步态异常和老年情感障碍。
影像学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灶、脑白质疏松、微出血及脑血管周围间隙(Virchow-Robin间隙)扩大、小静脉梗死和脑萎缩的一组疾病。
目前由于MR1.的广泛应用,关于腔隙性脑梗死、静息性脑梗死、腔隙灶和脑血管周围间隙的概念容易混淆,为此做一个简要介绍。
首先,腔隙性脑梗死(IaCUnarinfarCtion)属于急性脑卒中范畴,是指临床有卒中样发作,多表现为各种腔隙综合征,主要包括纯运动性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和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等。
在头颅MR1.DWI序列上有新发的梗死病灶,直径V1.5cm,主要位于半球深部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放射冠、脑干等部位。
因为缺血梗死后会遗留不规则微小腔隙,故此命名为腔隙性脑梗死。
但是实际上,大部分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将完全消失,少部分演变为白质高信号或演变为腔隙(IaCUne)。
MR1.上的信号特点是:DWI高信号.F1.air高信号、T2高信号、T1.W1.低信号。
静息性脑梗死是将影像学或尸检发现脑内梗死病灶、但是没有明确卒中发作病史的梗死,定义为静息性脑梗死(Si1.entCerebraIinfarCtiOn,SCI),也称无症状性脑梗死。
病变部位可位于皮质或皮质下,病灶大小不一,病因可属于TOAST分型的任一种。
影像学上CT为低密度影,MRI上可以是无症状的DW1.高信号的急性期病灶,也可以是亚急性期或慢性期病变。
通常病灶直径M3mm,且病灶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
主要是因为病变位于脑内的功能静区,故此患者无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或言语障碍等卒中样神经功能缺损,但可以有头昏、头胀等非特异症状或完全没有任何症状。
其MRI上的信号特点取决于发现时病灶所处的时期。
腔隙或“腔隙灶”并不是疾病名称,而是神经病理性名词,是小灶性脑组织梗死后发生的较长时间的改变,即脑组织软化形成小的空腔,是一种脑组织病理学改变。
腔隙灶大部分直径均V5mm,多为圆形或椭圆形。
MRI上的信号特点是DW1.等或低信号、F1.ai1.•低信号,周边有时可环绕薄层高信号带、T2加权高信号、TI加权低信号。
脑血管周围间隙(又称VirChOW-RObinSpace,VRS)是指围绕小血管周围的空间,是神
经系统内的正常解剖结构,存在于不同年龄段人群。
在不明原因下可以扩大演变为MRI上可以发现的扩大的血管间隙(di1.atedVRS.dVRS),可以发生在正常人或卒中患者脑内。
dVRS多呈线型或香肠型,一般直径V2mm,长期以来被视为良性改变,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其与认知功能损害、抑郁以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有关。
MRI上的信号特点是DW1.等信号、F1.air均匀低信号,周边无薄层高信号带、T2加权高信号、T1.加权低信号,即同脑脊液信号。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主要的病因见表23-3-4-1o
脑小血管具有重要的功能:①血液运输管道作用;②脑血流调节功能:③血脑屏障功能;④由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周围细胞、神经元及神经胶质细胞构成的神经血管单元,在结构上和功能上维持大脑微环境的稳定;⑤脑小血管管壁是细胞间液及可溶性物质(包括P淀粉样物质)回流的重要途径。
因此,目前推测脑小血管病变可破坏上述多种功能,经多种机制导致脑实质损伤。
【临床表现】
SVD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即可表现为急性的卒中发作,也可表现为慢性的脑功能障碍。
1.SVD的急性神经功能障碍表现为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
最常见的是各种腔隙综合征,包括纯运动性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及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等。
2.SVD的慢性或隐匿进展性神经功能障碍主要为认知、情感障碍和步态异常。
SVD是血管性认知损害(VCI)的主要原因,执行功能障碍是其主要的认知损害特征,而记忆功能受累相对较轻且再认功能相对保留。
步态异常包括运动迟缓、易跌倒,但较帕金森病轻,且较隐匿。
SVD中后期常合并有排尿和排便异常。
表23-34-1.脑小血管病的病因分类
病因典型疾病
动脉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龄
淀粉样血管病脑淀粉样血管病(CAA)
遗传相关(单基因突变) 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DASI1.)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
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CARASI1.)常见色体显性遗传性视网膜血管病伴有白质脑病(AD-RV1.C)
传性肾病、动脉痛和肌肉痉辛(HANAC,又称CO1.4AI卒中综合征)线粒体脑肌病(ME1.AS)
法布里病(Fabrydisease)
Fami1.ia1.Britishdementia
炎症或免疫介导C ∙∙∙∙τ*‰∙∙∙∙
坏死性血管炎、过敏性紫瘢、冷球蛋白血症血管炎、皮肤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Sneddon综合征、SUSaC综合征、结缔组织病相关的血管炎、感染相关的血管炎
静脉胶原病小静脉增厚、闭塞
放射性血管病放射性损伤导致小血管纤维素样坏死
【诊断与鉴别诊断】
对SVD导致的急性卒中,应遵循卒中诊断标准。
MR1.检查应是影像学检查的首选。
SVD导致的认知和情感障碍,应遵循相关的VCI的诊断标准和抑郁或焦虑等相关标准进行诊断。
鉴别诊断:多种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血管炎、血管内淋巴瘤等。
【治疗】
主要包括急性卒中的治疗和认知、情感障碍的治疗。
抗栓药物选择方面主要考虑出血风险小的药物如西洛他哩,认知方面有胆碱酯酶抑制剂、美金刚等。
尼莫地平的临床证据尚不充分。
其他为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