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7萜油

合集下载

执业中药师《中药化学》复习点:萜类化合物

执业中药师《中药化学》复习点:萜类化合物

执业中药师《中药化学》复习点:萜类化合物2017执业中药师《中药化学》复习点:萜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就是指存在自然界中、分子式为异戊二烯单位的倍数的烃类及其含氧衍生物。

这些含氧衍生物可以是醇、醛、酮、羧酸、酯等。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一些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一)定义凡由异戊二烯聚合衍生的化合物,其分子式符合(C5H8)n通式的。

(二)结构分类1.单萜卓酚酮类:是一类变形的单萜,其碳架不符合异戊二烯定则。

1)具有芳香化合物的`性质,显酸性,酸性介于酚类和羧酸之间,即酚<卓酚酮<羧酸。

2)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结晶体,并显示不同颜色,可用于鉴别。

如:铜络合物→为绿色结晶,铁络合物→为赤红色结晶。

2.环烯醚萜:中药玄参、地黄等制过后变黑,就是由于这类成分起的作用3.倍半萜环状倍半萜如青蒿素薁类衍生物:由五元环与七元环骈合而成的芳环骨架,如愈创木薁挥发油分馏时,高沸点馏分可见到蓝色、紫色或绿色的现象——示有薁类存在。

预试挥发油中薁类成分:①Sabety反应:挥发油/CHCl3 + 5%溴/CHCl3 → 蓝紫色或绿色②Ehrlich试剂:(对-二甲胺基苯甲醛浓硫酸)挥发油 + 试剂→ 紫色或红色4.二萜环状二萜紫杉醇,也称红豆杉醇,治疗卵巢癌、乳腺癌和肺癌银杏内酯,属双环二萜类:作为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用于治疗因血小板活化因子引起的种种休克状障碍穿心莲内酯,属双环二萜类化合物。

具有抗菌,消炎作用。

水溶性不好,为增强穿心莲内酯水溶性,将其制备成衍生物:(三)萜类成分的分离1.色谱法分离橙花醇或牻牛儿醇时不用硅胶吸附剂,用AgNO3硅胶薄层层析利用AgNO3能与>C=C<形成络合物,来进行分离主要用于1). 碳原子数相等而其中双键数不等的化合物2). 用于分离顺反异构体实验方法:2.5% AgNO3水溶液调糊制板。

柱:20% AgNO3装柱吸附规律:(吸附力大小)1)双键 > 叁键2)双键多 > 双键少3)末端双键 > 顺式 > 反式4)环外双键 > 环内双键。

《中药化学》课件— 萜类和挥发油

《中药化学》课件— 萜类和挥发油

O CH CH C CH3
柠檬醛
H2S O 4
加热
O
CH CH C CH3
+
伪紫罗蓝酮 O
CH CH C CH3
α-紫罗蓝酮
β-紫罗蓝酮
斑蝥素
N-羟基斑蝥胺
存在于斑蝥、芫菁干燥虫体内,含量2%左右, 有大毒。可作为皮肤发赤、发泡或生毛剂。
斑蝥素的应用
主治:破血消瘀,攻毒蚀疮。 用于原发性肝癌、肺癌、直 肠癌、恶性淋巴瘤、妇科恶 性肿瘤等。
O 从樟树的树皮与木质蒸馏制
得的酮,得率2.0~2.5%。 也可从松节油合成。
樟脑
(二)分子重排
α-蒎 烯
Al2O3 150 ~ 160oC
异构化
O C H 水解 O
HCOOH
+
重排
O
+
HC O
OH
Cr2O3 / 强碱型树脂
丙酮
O 樟脑
樟脑:其右旋体在樟脑油中 约占50%,习称辣薄荷酮,为 白色结晶性固体,易升华, 具有特殊钻透性的芳香气味。 功效:有局部刺激作用和防 腐作用,可用于神经痛、炎 症和跌打损伤的擦剂。
成分:斑蝥、刺五加、半枝莲、黄芪、女贞子、 山茱萸、人参、三棱、莪术、熊胆粉、甘草。
卓酚酮类
变形单萜,碳架不符 合异戊二烯定则。
具有七元芳环。
卓 酚酮
具有酚的通性,其酸性 介于酚类和羧酸之间。
能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晶体,并显示不同颜 色,可进行鉴别。
3.双环单萜 (1)常见的结构类型
萜类化合物是经甲戊二羟酸途径衍生而 来的一类化合物。
O C HO
H3C OH
甲戊二羟酸
(MVA)
OH

中药化学讲义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

中药化学讲义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

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字体:大中小】【打印】第一节萜类一、基本内容(一)萜类的定义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C5,单位)结构特征的不同饱和程度的衍生物。

绝大多数萜类化合物为含氧衍生物。

有的萜类化合物以苷的形式存在;有的分子中含有氮原子,称为萜类生物碱;尚有个别萜类化合物结构中含硫或氯等其他原子。

(二)萜的分类萜类化合物主要还是沿用经验异戊二烯法则分类,即按分子中异戊二烯单位的数目进行分类(表7-1)。

此外,根据各萜类分子结构中碳环的有无及数目的多少,进-步分为链萜(或开链萜)、单环萜、双环萜、三环萜、四环萜等,例如链状二萜、单环二萜、双环二萜、三环二萜、四环二萜等。

也有按所连功能基的不同将萜类分为萜烯、萜醇、萜醛、萜酮、萜酸、萜酯、萜苷及萜类生物碱等。

表7-1 萜类的分类及存在形式二、单萜单萜是指基本碳架由两分子异戊二烯单位构成,含有10个碳原子的萜烯及其衍生物。

根据单萜结构中碳环的有无和多少,将单萜类分为无环(开链)、单环、双环及三环等结构种类。

无环单萜的代表化合物香叶醇,香叶醇具有抗菌、驱虫等作用。

单环单萜的代表化合物薄荷醇,其左旋体习称薄荷脑,是薄荷MenthaarvensisL.薄荷醇具有弱的镇痛、止痒和局麻作用,亦有防腐、杀菌和清凉作用。

双环单萜龙脑即中药冰片,具升华性,有清凉气味,具有发汗、兴奋、镇痛及抗氧化的药理作用。

环烯醚萜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在中草药中分布较广,特别是在玄参科、茜草科、唇形科及龙胆科中较为常见。

(一)结构与分类1. 环烯醚萜苷环烯醚萜类的基本母核为环烯醚萜醇,具有半缩醛及环戊烷环的结构特点,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主要以1位羟基与糖成苷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体内。

根据C-4位取代基的有无,又分为C-4位有取代基的环烯醚萜苷及4-去甲基环烯醚萜苷两种类型。

2.裂环环烯醚萜苷此类化合物是由环烯醚萜苷元部分C-7、C-8处开环衍生而来,如龙胆中主要有效成分和苦味成分龙胆苦苷,獐牙菜中的苦味成分獐牙菜苷及獐牙菜苦苷等。

第七章 萜类习题教材

第七章 萜类习题教材

执业中药师《中药化学》历年真题精选考前强化训练: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考前强化训练A型题1.萜类化合物由哪种物质衍生而成A.甲戊二羟酸B.异戊二烯C.桂皮酸D.苯丙氨酸E.酪氨酸A2.倍半萜含有的碳原子数目为A.10B.15C.20D.25E.30B3.青蒿素属于A.单萜B.倍半萜C.二萜D.二倍半萜E.三萜B4.具有抗疟活性的是A.乌头碱B.马桑毒素C.雷公藤内酯D.紫杉醇E.青蒿素E5.三萜的异戊二烯单位有A.5个B.6个C.4个D.3个E.2个BA.邻苯二甲酸酐法B.邻苯二甲酸法C.亚硫酸氢钠法D.Girard试剂法E.浓硫酸法A9.下列化合物不属于二萜类的是A.银杏内酯B.穿心莲内酯C.雷公藤内酯D.紫杉醇E.七叶内酯E10.下列有关环烯醚萜类成分结构特点和性质的论述,错误的是A.具有半缩醛结构,C1-0H性质不稳定B.具有环戊烷环结构,有时可裂环C.具有环己烷环结构,有时可裂环D.在植物体内多以苷的形式存在E.骨架结构属于单萜类C11.下列化合物不属于环烯醚萜苷的是A.龙胆苦苷B.栀子苷C.桃叶珊瑚苷D.甜菊苷E.獐芽菜苷D12.环烯醚萜苷具有的性质是A.苷键不易被酸水解B.苷元遇氨基酸产生颜色反应C.与氨基酸加热不产生反应D.苷元稳定E.与葡萄糖产生颜色反应B13.环烯醚萜类难溶于A.水B.甲醇C.乙醚D.乙醇C14.提取环烯醚萜苷时,为抑制酶的活性、中和有机酸,常需加入A.碳酸钙B.氢氧化钠C.碳酸钠D.氢氧化钙E.碳酸氢钠A15.下列化合物中具有挥发性的脂肪族成分是A.桂皮醛B.丁香酚C.鱼腥草素D.桉油精E.异桂皮醛C16.含有奠类成分的挥发油多显A.蓝色B.绿色C.无色D.红棕色E.黑色A17.分离挥发油中的乙基酮类成分,可用A亚硫酸氢钠B.Girard试剂C.邻苯二甲酸D.邻苯二甲酸酐E.丙二酸B18.挥发油不具有的性质是A.挥发性B.亲脂性C.折光性D.旋光性E.稳定性E19.下列挥发油的物理或化学常数不能被直接测定出来的是A.相对密度B.沸点D.酯值E.皂化值D20.用溶剂法提取挥发油时,首选有机溶剂是A.乙醚B.乙醇C.氯仿D.水E.丙酮A21.C02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挥发油的优点不包括A.提取效率高B.无有机溶剂残留C.可防止挥发油氧化分解D.较常规提取方法成本低、操作简便E.可用于提取性质不稳定的挥发油D22.分馏法分离挥发油时,主要的分离依据是A.密度的差异B.溶解性的差异C.沸点的差异D.官能团化学性质的差异E.酸碱性的差异C23.Girard试剂法主要用于挥发油中哪类成分的分离A.碱性成分B.酸性成分C.醛、酮类成分D.醇类成分E.醚类成分C24.石菖蒲挥发油中“α-细辛醚、β-细辛醚、欧细辛醚三者的分离最好采用A.纸层析B.聚酰胺层析C.硅胶层析D.硼酸一硅胶层析E.硝酸银一硅胶层析E25.用GC-MS法鉴定挥发油时,主要优点中不包括B.灵敏度高C.样品用量少D.分析速度快E.样品不破坏E26.用气相色谱法对挥发油各组分进行定性鉴别时,常用色谱峰的A.峰面积B.峰高度C.相对保留时间D.离子丰度E.裂解碎片C27.下列有关紫杉醇的论述,错误的是A.含有N原子B.不显碱性C.对碱不稳定D.对酸不稳定E.难溶于水D28.下列有关穿心莲内酯的论述,错误的是A.属于二萜类化合物B.对碱不稳定C.对酸稳定D.为穿心莲抗炎主要活性成分E.难溶于水CB型题[1~4]A.柠檬烯B.鱼腥草素C.龙胆苦苷D.穿心莲内酯E.丁香酚1.能与氨基酸加热产生有色沉淀的是C2.属于小分子脂肪族化合物的是B3.能与三氯化铁试剂反应的是E[5~9]A.氢氧化钠B.盐酸C.Girard试剂D.邻苯二甲酸酐E.碳酸氢钠5.从挥发油的乙醚溶液中分离羧酸类成分,加E6.从挥发油的乙醚溶液中分离酚性成分,加A7.从挥发油的乙醚溶液中分离碱性成分,加B8.从挥发油的乙醚溶液中分离醛类成分,加C9.从挥发油的乙醚溶液中分离醇类成分,加D[15~18]A.单萜B.倍半萜C.二萜D.二倍半萜E.三萜15.薄荷醇属于A16.青蒿素属于B17.冰片属于A18.银杏内酯属于C[l9~22]A.丁香酚B.细辛醚C.(-)薄荷醇D.(+)薄荷醇E.癸酰乙醛19.薄荷挥发油主要含有C21.石菖蒲挥发油主要含有B22.丁香挥发油主要含有E[23~27]A.单萜烯B.单萜酸C.单萜醇D.单萜醚E.含氧倍半萜采用分馏法分离上述5类化合物的混合物时,23.最先馏出的是A24.第二个馏出的是D25.第三个馏出的是C26.第四个馏出的是B27.最后馏出的是E[28~32]A.紫杉醇B.薄荷醇C.胡萝卜烯D.齐墩果酸E.青蒿素28.属于单萜化合物的是B29.属于倍半萜化合物的是E30.属于二萜化合物的是A31.属于三萜化合物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的是D32.属于四萜化合物的是C[33~37]D.栀子苷E.穿心莲内酯33.具有促进胆汁分泌的化合物是D34.具有降血糖作用的化合物是A35.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化合物是B36.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化合物是E37.具有抗疟活性的化合物是C[38~42]A.1%盐酸萃取法B.5%碳酸氢钠萃取法C.亚硫酸氢钠法D.水蒸气蒸馏法E.超临界流体萃取法38.挥发油常用的提取方法是D39.对热敏感的贵重挥发油可采用E40.从挥发油中分离碱性成分可用A41.从挥发油中分离酸性成分可用B42.从挥发油中分离醛酮成分可用CX型题1.挥发油的组成中主要有A.单萜B.二倍半萜C.倍半萜D.三萜E.四萜AC2.下列结构单元中与紫杉醇的抗癌活性有关的是D.C-13位侧链E.C7-8-OHADE3.栀子苷的性质是A.易溶于水B.苷键易为酸水解C.与氨基酸发生显色反应D.与铜离子显蓝色E.与Shear试剂显特殊颜色ABCDE4.分离挥发油中的醛酮类成分可用A.碳酸氢钠B.亚硫酸氢钠C.Girard TD.Girard PE.磷酸BCD6.属于单萜的是A.薄荷脑B.龙脑C.冰片D.青蒿素E.栀子苷ABCE7.具有抗癌作用的萜类成分是A.青蒿素B.雷公藤甲素C.雷公藤乙素D.紫杉醇E.马桑毒素BCD8.α-细辛醚和β-细辛醚的分离可用A.硝酸银硅胶层析B.硅胶层析C.聚酰胺层析D.氧化铝层析E.气相色谱10.下列化合物中,属于二萜类的是A.丹参新醌甲B.乌头碱C.穿心莲内酯D.银杏内酯E.雷公藤内酯ABCDE11.环烯醚萜类成分常见于A.玄参科植物B.龙胆科植物C.唇形科植物D.茜草科植物E.芸香科植物ABCD12.下列化合物中,属于裂环烯醚萜苷的是A.栀子苷B.桃叶珊瑚苷C.獐芽菜苷D.龙胆苦苷E.獐芽菜苦苷CDE13.紫杉醇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包括A.含有N原子,具有碱性B.含有酯键,对碱不稳定C.含有苷键,对酸不稳定D.容易还原,丧失活性E.含有环氧丙烷结构,具有抗癌活性BE14.下列有关环烯醚萜的论述,正确的是A.属于单萜类化合物B.主要以苷的形式存在C.可溶于亲水性溶剂D.可溶于亲脂性溶剂E.具有旋光性ABCE15.提取挥发油的方法有A.水蒸气蒸馏法B.乙醚连续回流提取法C.石油醚冷浸法E.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法ABCDE16.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挥发油的优点是A.挥发油得率高B.挥发油品质好C.适用于易热解的挥发性成分的提取D.无毒无污染E.在常温常压下即可完成提取ABCD17.从挥发油中分离醇类成分,可选用的试剂是A.丙二酸单酰氯B.邻苯二甲酸C.邻苯二甲酸酐D.丁二酸E.丁二酸酐ACE18.存在于薄荷油中的是A.(-)薄荷醇B.(+)新薄荷醇C.(-)新薄荷醇D.(+)新异薄荷醇E.(+)异薄荷醇AB19.纯化分离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方法有A.正丁醇萃取B.活性炭柱色谱C.聚酰胺柱色谱D.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E.离子交换柱色谱ABD20.莪术挥发油主要有效成分有A.莪术醇B.莪术二酮C.莪术酮D.莪术二醇E.薄荷醇ABCD第八章皂苷考前强化训练1.单皂苷、双皂苷的分类依据是A.糖的数目B.糖链的数目C.皂苷元的数目D.端基碳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子的数日E.端羟基的数目B2.区别三萜皂苷和甾体皂苷的颜色反应是A.香草醛-浓硫酸反应B.三氯乙酸反应C.五氯化锑反应D.茴香醛-浓硫酸反应E.茴香醛-高氯酸反应B4.组成甾体皂苷元的碳原子数是A.30B.27C.25D.28E.20B5.甾体皂苷的螺原子是A.C-22B.C-27C.C-25D.C-3E.C-17A6.异螺旋甾烷C-25位上甲基的绝对构型是A.25SB.25LC.25αD.25βE.25DE7.三萜皂苷元结构的共同特点是都有A.5个环B.30个碳原子C.8个甲基E.4个环B8.呋甾烷醇类皂苷均为A.双糖链皂苷B.单糖链皂苷C.双糖苷D.单糖苷E.酯皂苷A9.呋甾烷醇类皂苷的结构特点不包括A.F环开环B.多为次皂苷C.均为双糖链皂苷D.C26有β-OH且连有糖E.有甾体母核B10.猪苓酸A属于A.羽扇豆烷型B.乌索烷型C.羊毛甾烷型D.齐墩果烷型E.达玛烷型C11.齐墩果酸的结构类型属于A.羽扇豆烷型B.乌索烷型C.α-香树脂烷型D.β-香树脂烷型E.达玛烷型D12.皂苷的通性不包括A.多为无定形粉末B.多具辛辣味C.多具吸湿性D.多呈酸性E.多为水溶性D13.下列有关皂苷溶血性的论述,错误的是A.皂苷口服无溶血作用C.溶血指数越大,溶血作用越强D.皂苷的溶血活性与糖部分有关E.人参总皂苷无溶血作用C14.从中药中提取纯化皂苷常用的方法中不包括A.乙醇提取,正丁醇萃取法B.乙醇提取,乙醚沉淀法C.乙醇提取,丙酮沉淀法D.碱水提取,加酸沉淀法E.盐酸水解,氯仿萃取法E15.分段沉淀法分离皂苷是利用混合物中各皂苷A.皂苷元结构类型的差异B.皂苷元极性的差异C.皂苷极性的差异D.皂苷酸碱性的差异E.皂苷分子量大小的差异C16.分离皂苷时常不使用的色谱分离方法是A.硅胶吸附色谱法B.硅胶分配色谱法C.大孔吸附树脂法D.离子交换树脂法E.高效液相色谱法D17.可用于分离甾体皂苷和三萜皂苷的方法是A.正丁醇提取法B.明胶沉淀法C.分段沉淀法D.胆甾醇沉淀法E.乙醇沉淀法D18.分离酸性皂苷和中性皂苷,首选A.胆甾醇沉淀法B.铅盐沉淀法C.明胶沉淀法D.雷氏铵盐沉淀法E.乙醇沉淀法BA.浓硫酸B.浓硫酸-重铬酸钾C.五氯化锑D.三氯乙酸E.香草醛一浓硫酸D20.鉴别甾体皂苷C-25的构型属于25D还是25L,可选用A.Liebermann反应B.胆甾醇沉淀法C.UV光谱D.IR光谱E.质谱D21.含C12=0的甾体皂苷元与浓硫酸作用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后,其UV光谱的吸收峰在A.200~600nmB.270~275nmC.350nm左右D.415nm左右E.310nm左右C22.甾体皂苷元的质谱中均会出现l个很强的基峰,其质荷比为A.139B.115C.126D.155E.137A23.螺甾烷醇类皂苷元的13C—NMR谱中,出现在δ109.5处的信号属于A.C-3B.C-12C.C-20D.C-22E.C-25D24.属于A型人参皂苷的是A.人参皂苷ReB.人参皂苷Rg1C.人参皂苷RfE.人参皂苷RcE25.属于五环三萜的人参皂苷是A.人参皂苷RcB.人参皂苷RdC.人参皂苷ReD.人参皂苷RfE.人参皂苷Roe26.人参皂苷中具有抗溶血作用的成分是A.A型人参皂苷B.B型人参皂苷C.C型人参皂苷D.A型人参皂苷元E.B型人参皂苷元A27.A型人参皂苷用2~4mol/L HCl水解,得到的苷元是A.人参二醇B.人参三醇C.20(S)-原人参二醇D.20(s)-原人参三醇E.20(R)-原人参二醇A29.下列有关人参皂苷R0结构特点的论述,错误的是A.属于双糖链皂苷B.属于酯皂苷C.属于四环三萜皂苷D.属于酸性皂苷E.属于葡萄糖醛酸苷C30.人参总皂苷用7%HCl的稀乙醇溶液进行酸水解,得到的产物中不包括A.人参二醇B.人参三醇C.齐墩果酸D.熊果酸E.糖D31甘草皂苷具有的生物活性是A.止痛作用C.利胆作用D.解热作用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E32.甘草皂苷的苷元是A.甘草酸B.甘草次酸C.齐墩果酸D.熊果酸E.鸟索酸B33甘草酸的性质不包括A.能被中性乙酸铅沉淀B.易成盐C.易溶于热冰乙酸中D.易溶于氨水E.易被酸水解E34.柴胡皂苷元母核属于A.螺旋甾烷B.异螺旋甾烷C.达玛烷D.齐墩果烷E.乌索烷D35.属于原生苷的是A.柴胡皂苷aB.柴胡皂苷b1C.柴胡皂苷b2D.柴胡皂苷b3E.柴胡皂苷b4A36.知母皂苷AⅢ属于A.螺旋甾烷B.异螺旋甾烷C.呋甾烷D.变形螺旋甾烷E.异呋甾烷AA.黄芪皂苷B.黄芪苷C.黄芪苷ID.黄芪苷ⅣE.黄芪皂苷甲D执业中药师《中药化学》历年真题精选考前强化训练:B型题[1~4]A.柠檬烯B.鱼腥草素C.龙胆苦苷D.穿心莲内酯E.丁香酚1.能与氨基酸加热产生有色沉淀的是C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2.属于小分子脂肪族化合物的是B3.能与三氯化铁试剂反应的是E4.属于裂环烯醚萜苷的是C[5~9]A.氢氧化钠B.盐酸C.Girard试剂D.邻苯二甲酸酐E.碳酸氢钠5.从挥发油的乙醚溶液中分离羧酸类成分,加E6.从挥发油的乙醚溶液中分离酚性成分,加A7.从挥发油的乙醚溶液中分离碱性成分,加BC9.从挥发油的乙醚溶液中分离醇类成分,加D[15~18]A.单萜B.倍半萜C.二萜D.二倍半萜E.三萜15.薄荷醇属于A16.青蒿素属于B17.冰片属于A18.银杏内酯属于C[l9~22]A.丁香酚B.细辛醚C.(-)薄荷醇D.(+)薄荷醇E.癸酰乙醛19.薄荷挥发油主要含有C20.鱼腥草挥发油主要含有E21.石菖蒲挥发油主要含有B22.丁香挥发油主要含有E[23~27]A.单萜烯B.单萜酸C.单萜醇D.单萜醚E.含氧倍半萜采用分馏法分离上述5类化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合物的混合物时,23.最先馏出的是24.第二个馏出的是D25.第三个馏出的是C26.第四个馏出的是B27.最后馏出的是E[28~32]A.紫杉醇B.薄荷醇C.胡萝卜烯D.齐墩果酸E.青蒿素28.属于单萜化合物的是B29.属于倍半萜化合物的是E30.属于二萜化合物的是A31.属于三萜化合物的是D32.属于四萜化合物的是C[33~37]A.梓醇B.紫杉醇C.青蒿素D.栀子苷E.穿心莲内酯33.具有促进胆汁分泌的化合物是D34.具有降血糖作用的化合物是A35.具有抗肿瘤作用的化合物是B36.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的化合物是E37.具有抗疟活性的化合物是[38~42]A.1%盐酸萃取法B.5%碳酸氢钠萃取法C.亚硫酸氢钠法D.水蒸气蒸馏法E.超临界流体萃取法38.挥发油常用的提取方法是D39.对热敏感的贵重挥发油可采用E40.从挥发油中分离碱性成分可用A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41.从挥发油中分离酸性成分可用B42.从挥发油中分离醛酮成分可用C执业中药师《中药化学》历年真题精选考前强化训练:X型题1.挥发油的组成中主要有A.单萜B.二倍半萜C.倍半萜D.三萜E.四萜AC2.下列结构单元中与紫杉醇的抗癌活性有关的是A.环氧丙烷环B.酰胺键C.酯键D.C-13位侧链E.C7-8-OHADE3.栀子苷的性质是A.易溶于水B.苷键易为酸水解C.与氨基酸发生显色反应D.与铜离子显蓝色E.与Shear试剂显特殊颜色ABCDE4.分离挥发油中的醛酮类成分可用A.碳酸氢钠B.亚硫酸氢钠C.Girard TD.Girard PE.磷酸BCD6.属于单萜的是A.薄荷脑B.龙脑C.冰片D.青蒿素E.栀子苷ABCE7.具有抗癌作用的萜类成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分是A.青蒿素B.雷公藤甲素C.雷公藤乙素D.紫杉醇E.马桑毒素BCD8.α-细辛醚和β-细辛醚的分离可用A.硝酸银硅胶层析B.硅胶层析C.聚酰胺层析D.氧化铝层析E.气相色谱AE10.下列化合物中,属于二萜类的是A.丹参新醌甲B.乌头碱C.穿心莲内酯D.银杏内酯E.雷公藤内酯ABCDE11.环烯醚萜类成分常见于A.玄参科植物B.龙胆科植物C.唇形科植物D.茜草科植物E.芸香科植物ABCD12.下列化合物中,属于裂环烯醚萜苷的是A.栀子苷B.桃叶珊瑚苷C.獐芽菜苷D.龙胆苦苷E.獐芽菜苦苷CDE13.紫杉醇的结构特点和性质包括A.含有N原子,具有碱性B.含有酯键,对碱不稳定C.含有苷键,对酸不稳定D.容易还原,丧失活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E.含有环氧丙烷结构,具有抗癌活性BE14.下列有关环烯醚萜的论述,正确的是A.属于单萜类化合物B.主要以苷的形式存在C.可溶于亲水性溶剂D.可溶于亲脂性溶剂E.具有旋光性ABCE15.提取挥发油的方法有A.水蒸气蒸馏法B.乙醚连续回流提取法C.石油醚冷浸法D.压榨法E.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法ABCDE16.二氧化碳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提取挥发油的优点是A.挥发油得率高B.挥发油品质好C.适用于易热解的挥发性成分的提取D.无毒无污染E.在常温常压下即可完成提取ABCD17.从挥发油中分离醇类成分,可选用的试剂是A.丙二酸单酰氯B.邻苯二甲酸C.邻苯二甲酸酐D.丁二酸E.丁二酸酐ACE18.存在于薄荷油中的是A.(-)薄荷醇B.(+)新薄荷醇C.(-)新薄荷醇D.(+)新异薄荷醇E.(+)异薄荷醇AB19.纯化分离环烯醚萜苷类成分的方法有A.正丁醇萃取B.活性炭柱色谱C.聚酰胺柱色谱D.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E.离子交换柱色谱ABD20.莪术挥发油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要有效成分有A.莪术醇B.莪术二酮C.莪术酮D.莪术二醇E.薄荷醇ABCD。

天然药物化学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天然药物化学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O
氧化
OH
OH
6 7 8
5 9
3 2O
4-去甲环烯醚萜
O O 11 7
7 10 OH
11
开环
6 5 9 8 10 OH
环烯醚萜
氧化
O
6 5 9 8 10 OH
环合
O
裂环环烯醚萜
裂环内酯环烯醚萜
(二)环烯醚萜的理化性质
1. 性状:环烯醚萜苷类和裂环环烯醚萜苷多数为 白色结晶体或粉末,多具有旋光性, 味苦。 2. 溶解度:环烯醚萜苷易溶于甲醇和水,可溶于 极性较强的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正丁醇等 , 难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 3. 水解性:环烯醚萜苷很容易被酸所水解,生成 的苷元为半缩醛结构,其化学性质活泼,容易进 一步聚合, 难以得到结晶性的苷元。
具薄荷烷骨架的阳碳离子
OH
l-薄荷醇 menthol
薄荷挥发油中的主要组成 部分。左旋体习称“薄荷 脑”,为白色块状或针状 结晶,对皮肤和粘膜具有 清凉和弱的麻醉作用,用 于镇痛和止痒。
(三)环状单萜
O CH=CH-C-CH3 O CH=CH-C-CH3
β—紫罗兰酮 (合成VA的原料药)
α—紫罗兰酮 (配制高级香料)
(四)薁类衍生物(azulenoids)
薁类化合物的预试:
1. Sabety反应 (5%溴的氯仿溶液): 蓝紫色或绿色
2. Ehrlich反应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浓硫酸): 紫色或红色
IPP和DMAPP被认为是萜类成分在生物体内的真 正前体,是生物体内“活性的异戊二烯”物质,在生 物合成中起着烷基化的作用。
第二节
萜类的结构类型及重要代表物
单位构成,含10个碳原子,典 型单萜烯的分子式为C10H16。可形成链状单萜、 单环单萜、双环单萜等。 广泛分布于高等植物的腺体、油室和树脂道等 分泌组织中。含氧单萜类具有较强的生物活性, 广泛用于医药、化妆品和食品工业。 有些单萜以苷的形式存在,则不具有挥发性, 不能随水蒸气蒸馏。

天然药物化学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天然药物化学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香 茅 醛 Citronellal
2、单环单萜
柠檬烯
薄荷酮
辣薄荷酮
桉油精
O
O
O
3.双环单萜 常见的结构类型六种,以蒎烷型和莰烷型最 为稳定。
蒈烷型 蒎烷型 莰烷型 守烷型 异莰烷型 葑烷型
OH
O
龙脑

樟脑

龙脑即冰片,又称樟醇。是白色片状结晶,有升 华性。不但有发汗、兴奋、镇痉和防止腐蚀等作 用,还有显著的抗氧功能,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的良药苏冰滴丸的主要成分就是冰片。此外,它 还是香料工业的主要原料。 樟脑又称为辣薄荷酮。是白色结晶,有升华性。 在医药上主要用做刺激剂和强心剂,还有局部刺 激作用和防腐作用。
4.环烯醚萜类: 分子中带有环烯醚键,是一类特殊的单萜,多 与糖结合形成苷。
6
5
1
4 3 2
7 8
10
9
COOCH3
O HOH2C O glc
栀子苷与栀子的清热泻火 及治疗肾炎水肿作用有一 定的关系,且有一定泻下 作用,其苷元京尼平具有 显著的促进胆汁分泌活性。
OH O
H O
HOH2C H O glc
CH3
橙花醇又称苦橙油醇, 具有苹果香,是橙花油 中的主要成分之一。
CH3 H3C CH2OH 金 合 欢 醇 HO 橙 花 醇
3
β- 金合欢烯
2、环状倍半萜
倍半萜内酯过氧化 物,抗疟。但水中 溶解度差,后制成 二氢青蒿素、青蒿 琥酯钠、蒿甲醚等 衍生物用于临床。
H CH3 H3C
O O O O O
是一种混合物,化学组成复杂, 一种挥发油含有数十种乃至数百 种成分。
三、理化性质
(一)性状
“脑”—挥发油常温下为透明液体,低 温时某些挥发油中含量高的主要成分 可析出结晶,这种析出物为脑。 “脱脑油”:滤除脑的油。

萜类与挥发油—萜类(天然药物化学课件)

萜类与挥发油—萜类(天然药物化学课件)
性,同时多有毒性,与铜离子结合形成绿色结晶, 与铁离子形成赤红色结晶,可用于鉴别。
OH
台湾扁柏
扁柏素
罗汉柏
3、双环单萜类
双环单萜的结构类型较多,比较常见的四种可 视为由薄荷烷在不同位置间环合形成的产物。在 植物界的分布以松柏科最为广泛:松节油的主要 成分蒎烯、龙脑(中药冰片);樟树挥发油中的 樟脑;小茴香油与侧柏油中的小茴香酮等。
HOOC
CH3 CH2 C CH2
OH
CH2OH
甲戊二羟酸
H2C CH C CH2 CH3
异戊二烯
三、分类
根据其构成分子碳架的异戊二烯数目和碳环数 目进行分类。 v 含有1个异戊二烯单位的萜类称为半萜; v 含有2个异戊二烯单位的称为单萜; v 含有3个异戊二烯单位的称为倍半萜; v 含有4个异戊二烯单位的称为二萜; v 含有5个异戊二烯单位的称为二倍半萜…
七 萜类(二)
——结构类型
❖一、单萜 ❖二、倍半萜 ❖三、二萜 ❖四、二倍半萜 ❖五、三萜 ❖六、四萜
一、单萜
单萜的基本碳架由10个碳原子构成,即2个异 戊二烯单位,多是挥发油的组成成分之一。
一般按其结构中的碳环数目,可分为链状、单 环、双环及三环等结构种类。也有依据单萜的含 氧官能团分类的
1、链状单萜(无环单萜)
植物胡萝卜素类
n>8 橡胶
1、薄荷脑
薄荷脑系由薄荷的叶和茎中所提取,白色晶体,分子式
C10H20O,为薄荷精油中的主要成分,可用作牙膏、香水、 饮料和糖果等的赋香剂。在医药上作用于皮肤或粘膜,有清 凉止痒作用;内服可作为驱风药,用于头痛及鼻;咽;喉炎 症等。其酯用于香料和药物。
主要成分:
H
H
H
O

项目七萜类和挥发油.

项目七萜类和挥发油.

12
4.水解性 作为一种苷类成分,苷键容易被酸 或酶水解断键生成苷元和糖。产生的苷元因 具有半缩醛结构,性质活泼,容易进一步发 生聚合等反应,故水解后不但难以得到原苷 的苷元,而且还随水解条件的不同产生各种 不同颜色的沉淀。植物组织易变黑者,常提 示植物中有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存在。
13
5.显色反应 (1)利用上述水解反应产生黑色沉淀进行检识
30
1.冷冻法(结晶法)
利用有些挥发油于低温(0~-20℃) 放臵,可析出结晶 ( 脑 ) 的性质,即可将 脑与油中其他成分分离。
31
2.分馏法 由于挥发油的各成分类别不同,沸点也 会有一定差距,而且有一定的规律性。分馏 法就是根据挥发油中各成分沸点的差异进行 分离。
32
3.化学法 是根据挥发油中各成分的结构和 功能基的特性,用化学方法加以处理,使各 成分达到分离的方法。 (1)碱性成分的分离:将挥发油溶于乙醚,用 1%盐酸或硫酸萃取数次,分取酸水层,再碱 化后用乙醚萃取,蒸去乙醚即可得挥发性碱 性成分。
34
(3)羰基成分的分离:常用的方法有亚 硫酸氢钠法与吉拉德(Girard)试剂法, 原理是使亲脂性的羰基类成分(醛、酮 等)生成亲水性的加成物从而与油中其 他成分分离;加成物在酸或碱的作用下 分解,还原为原来的羰基成分被亲脂性 有机溶剂萃出。
35
(4)醇类成分的分离: 常采用邻苯二甲酸酐、丙 二酸单酰氯或丁二酸酐等试剂与醇反应生成相应 的酸性单酯,转溶于碳酸氢钠溶液中,加乙醚萃 取出其他中性挥发油成分。分出碳酸氢钠溶液, 酸化,用乙醚萃取酸性单酯,分取乙醚层,蒸去 乙醚后所得的残液用氢氧化钠皂化,使邻苯二甲 酸酐等试剂与挥发油的醇类生成的酸性单酯水解 ,用乙醚萃取,挥发油的醇类即溶入乙醚层,回 收乙醚即得。

中药化学教案—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

中药化学教案—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

第七章萜类及挥发油课次:19、20课题:第七章萜类及挥发油第一节萜类概述第二节萜的各类化合物一、教学目的:1.了解萜类的含义、生源途径、分布和生理活性。

2. 熟悉萜类的结构特点和分类。

3.掌握单萜、环烯醚萜的结构与分类。

4. 掌握单萜、环烯醚萜的提取与分离。

5.熟悉倍半萜、二萜及二倍半萜的结构特点与分类。

6. 掌握重要物质的提取分离。

二、教学内容:1.萜类的结构与分类。

2.萜类的提取与分离。

三、重点:1.萜类的结构与分类。

2.萜类的提取与分离。

四、难点:1.萜类的结构与分类。

五、教学内容分析及教法设计:六、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出勤,填写教学日志,随机应变,组织好课堂纪律。

2.课程引入:3.展示目标:4.进行新课:第一节萜类概述一、萜类的含义和分类(一)萜类的含义萜类化合物指具有(C5H8)n 通式以及其含氧和不同饱和程度的衍生物,可以看成是由异戊二烯或异戊烷以各种方式连结而成的一类天然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多数具有不饱和键,其烯烃类常称为萜烯,开链萜烯的分子组成符合通式(C5H8)n,随着分子中碳环数目的增加,其氢原子数的比例相应减少。

萜类化合物除以萜烃的形式存在外,多数是以各种含氧衍生物,如醇、醛、酮、羧酸、酯类以及苷等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也有少数是以含氧、硫的衍生物存在。

(二)萜的分类一般根据其构成分子碳架的异戊二烯数目和碳环数目进行分类, 将含有一个异戊二烯单位的萜类称为半萜;含有2个异戊二烯单位的称为单萜;含有 3 个异戊二烯单位的称为倍半萜;含有 4 个异戊二烯单位的称为二萜。

其余以此类推。

同时再根据各萜类化合物中碳环的有无和数目多少,进一步分为开链萜(或无环萜)、单环萜、双环萜、三环萜等。

二、萜类化合物的生源途径经同位素标记等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焦磷酸异戊烯酯(IPP )和焦磷酸Y, 丫一二甲基烯丙酯(DMAPP 被称为“活性异戊二烯”,它们是萜类成分在生物体形成的真正前 体,它们不断聚合,形成萜类,这是生源的异戊二烯法则的主要内容。

项目七萜类和挥发油.

项目七萜类和挥发油.

12
4.水解性 作为一种苷类成分,苷键容易被酸 或酶水解断键生成苷元和糖。产生的苷元因 具有半缩醛结构,性质活泼,容易进一步发 生聚合等反应,故水解后不但难以得到原苷 的苷元,而且还随水解条件的不同产生各种 不同颜色的沉淀。植物组织易变黑者,常提 示植物中有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存在。
13
5.显色反应 (1)利用上述水解反应产生黑色沉淀进行检识
20
三、理化性质
(一)性状 1.状态 大多数为无色或淡黄色透明油状 液体,少数有颜色。挥发油在常温下为油状 液体,但在低温下某些油会有结晶或固体析 出,这种析出物俗称“脑”,如薄荷脑、樟 脑等,滤去脑的油称为“脱脑油”或“素油 ”。
2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气味 大多数具有强烈的芳香气味,少数 具有其他特殊气味,如肉桂油具辛辣味,鱼 腥草油具有鱼腥气味。 3.挥发性 挥发油具有挥发性,常温下滴在 纸片上可自行挥发不留油斑,借此性质可与 脂肪油区别。
4
第一节 单萜
单萜 --- 以两分子异戊二烯单元聚合 而成的化合物,碳架通式是 C10H16 。多 是植物挥发油的组成成分。具有浓郁的 香气,常作为化妆品、食品的原料。
5
分类
链状单萜:月桂烯、香叶醇 柠檬醛 单环单萜:薄荷醇、桉油精、 斑蟊素、驱蛔素 双环单萜 :龙脑、樟脑、芍 药苷(单萜苷) 环烯醚萜:(特殊单萜衍生物)
中药化学技术
项目七 萜类和挥发油
2
一、萜的含义:
萜类化合物是指一类由甲戊二羟酸衍 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2个或2个以上异戊 二烯单位聚合衍生而成的一类化合物。
3
化合物的通式为(C5H8)n。
按其碳原子个数分类:分子中含有 2 个 异戊二烯单位的称为单萜;含有 3个异戊二 烯单位的称为倍半萜;含有 4个异戊二烯单 位的称为二萜;含有 5个异戊二烯单位的称 为二倍半萜;含有 6个异戊二烯单位的称为 三萜,以此类推。

7萜类和挥发油

7萜类和挥发油

• (15)降低转氨酶活性:如山芝麻酸甲酯 (methyhelicterata)。 • (16)毒鱼活性:如二萜醛(sacculatal)。
• (17)昆虫拒食活性: plagiochlineA对非洲蝗虫有 很强的拒食活性。
• (18)可作甜味素:甜菜素(滕氏甜昧内酯, phylloduicin)具有蔗糖600~800倍甜度,罗汉 果甜素V(mogroside V)的0.02%水溶液比蔗糖 甜约250倍,可作调味剂。
植物叶
挥发油 挥发油 树脂、苦味质、植物醇 海绵、植物病菌,昆虫代 谢物 皂苷、树脂、植物 乳汁 植物胡萝卜素 橡胶、硬橡胶
倍半萜 二 萜
二倍半萜 三 四 萜 萜
多聚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萜类化合物的生理活性和分布
萜类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性质各异,因而 其生理活性也是多种多样的,例如: • (1)抗生育活性;芫花酯甲(yuanhuacin)、芫花酯乙 (yuanhuadin)均为引产药。 • (2)抗白血病、抗肿瘤活性:雷公藤内酯(triptolide)、 雷公藤羟内酯(tripdiolide)、鸦胆丁(bruceantin)等。
O
O H O
CH3 SCOOH2C
H OC6H11 O5
鸡屎藤苷
鸡屎藤苷(paederoside) 是鸡屎藤的主成分, 其C4位羧基与C6位羟 基形成γ-内酯;C10位 的甲硫酸酯在鸡屎藤 组织损伤时,由于酶 解的作用产生甲硫醇 而产生鸡屎样的恶嗅。
OH O HOH2C
O O glc
梓醇
梓醇 (catalpol) 又称梓醇 苷,是地黄中降血糖作用 的主要有效成分,并有很 好的利尿和迟发性的缓下 功能。
紫罗兰酮 (ionone) 存在于千屈菜科指甲花挥发 油中。α-紫罗蓝酮具有馥郁的香气,用于配制 高级香料,β-紫罗蓝酮可作为合成维生素 A的 原料。

中药化学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

中药化学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

O
O
O
HO H2C
O glc
中药化学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
H O H 2C
H O
g lc
• 栀子苷存在于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中, 栀子苷为主要成分,与栀子的清热泻火及治 疗肾炎水肿作用有一定的关系,且有一定泻 下作用,其苷元京尼平(genipin)具有显著 的促进胆汁分泌活性。
H C H2O H
中药化学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
③柠檬醛
• 柠檬醛存在于植物的挥发油中,其中在柠檬草油、 川桂叶油和樟叶油中含量较高,多在70%以上。
• 也有一对顺反异构体,反式的称为α型,顺式的 称为β型。它们通常混合共存,但以反式柠檬醛 为主。
• 可以加入亚硫酸氢钠使其形成结晶性加成物,经 分离后用分解,再用减压蒸馏进行提纯。二者均 是许多人造香料和调味品的重要成分。
• 尤其在裸子植物及被子植物中萜类化合 物分布得更为普遍,种类及数量更多, 如被子植物就在30多个目、数百个科 属发现有萜类化合物。
中药化学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
(五)萜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
• 萜类化合物种类繁多,结构复杂,性质各 异,因而具有多方面的生物活性,其中不 少化合物是常见的一些中药中的有效成分, 具有较为重要的生物活性。
中药化学第七章萜类和挥发油
(三) 萜类化合物的生源途径
1.经验异戊二烯法则( empirical isoprene rule) Wallach总结了大量此类实验结果后,于1887年提
出了异戊二烯法则,认为萜类的碳架是由异戊二烯 单位以头-尾或非头-尾顺序相连而成,都是异戊二 烯的聚合体或其衍生物。 2.生源异戊二烯法则( biogenetic isoprene rul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二萜及代表物 植物的叶绿素、乳汁、树脂以二萜类 成分为主。一些含氧二萜衍生物具有多方面 显著的生物活性,尤其是抗肿瘤活性。 1、直链二萜:植物醇 2、单环二萜:维生素A,存在于鱼肝油中。 3、双环二萜:以含氧衍生物为主。 银杏内酯:是银杏叶及根皮的苦味成分,是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有效成分。 穿心莲内酯:是穿心莲抗炎的主要成分。
6
8 >8
皂苷、树脂、植物乳汁
植物胡萝卜素 橡胶、硬橡胶
3、萜的结构特点 (1)萜类化合物多数具有双键、共轭双 键、甲基、偕二甲基等。 (2)萜类许多是含氧衍生物,如醇、酮、 醛、酸、酯及苷的形式存在,其次还有含 氮的衍生物,少量含S的衍生物。
CHO HO
紫苏醛
没药醇
(二)生合成
O HO OH (MVA) OH ATP, -CO 2, -H 2O 异构化酶 PP O 焦 磷 酸 异 戊 烯 酯 ( IPP) O
O
5 7 6 5 1 4 8 9 10 6 4 8 6
2 3
8
1
8
O
O
• 芍药苷:镇静、镇痛、抗炎。 • 龙脑:俗称冰片,具有发汗、解痉、止痛等作 用。是人丹、冰硼散、苏合香等成药的主 要成分之一。也用作香料、清凉剂。 • 樟脑:主要存在于樟树的挥发油中,具有局部刺 激和防腐作用,用于神经痛、炎症、跌打 损伤。
• 奥类的检识: Sabaty反应:1滴挥发油溶于1ml氯仿,加 入5%溴的氯仿液数滴,产生蓝紫色或绿 色时,表明含有奥类衍生物。 Ehrlich反应: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浓硫 酸反应,为紫色或红色。 • 生物活性:奥类衍生物广泛存在于愈创 木油、香附子油、桉叶油、胡萝卜油中, 多具有抑菌、抗肿瘤、杀虫等活性,如 莪术醇、泽兰苦内酯等。
• 怀庆地黄 • 用甲醇回流提取,合并提取液,
• • • 减压回收甲醇 甲醇浸膏 水分散,正丁醇萃取
• 水层 •

正丁醇层
减压浓缩后,乙醚 溶解

不溶物(棕黄色)
• 活性炭、硅藻土各半混合柱层析 • 5%~10% • 水洗 1%乙醇洗 乙醇洗 • 水洗脱液 洗脱液 洗脱液 • 浓缩后 浓缩后 浓缩后 • 重结晶 重结晶 降糖活性 • 部位 • 无色针晶 无色柱状晶体 硅胶层析 (D-甘露糖) (蔗糖) 梓醇(0.11%)
NH3 O O 龙胆苦苷 Glc 龙胆碱 N
2、理化性质
(1)大多为白色结晶或无定形粉末,味苦,有旋 光。 (2)环烯醚萜苷易溶于水、甲醇,可溶于乙醇、 丙酮等,难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 (3)苷易被酸水解,生成的苷元因具有半缩醛结 构,性质活泼,容易进一步氧化或聚合而显深色。 中药地黄、玄参等经过干燥或受潮可变黑色, 皆因苷类水解的产物氧化聚合所致。 (4)环烯醚萜及其苷中的双键受其邻位氧原子的 影响,性质活泼,容易发生加成反应。 (5)环烯醚萜苷元遇酸、碱、羰基化合物、氨基 酸均能变色。
(四)生物活性 1、循环系统:抗血小板聚集、扩张心脑血管、降压、 降脂等——芍药苷、银杏内酯 2、消化系统:保肝降酶、利胆健胃、抗溃疡等—— 齐墩果酸、甘草次酸 3、呼吸系统:平喘、祛痰、镇咳等——穿心莲内酯、 辣薄荷酮 4、神经系统:镇静、局麻、兴奋中枢等——龙脑、 高乌头碱 5、抗肿瘤:紫杉醇、冬凌草素、雷公藤内酯 6、抗生育:棉酚、芫花酯甲、乙 7、驱虫杀虫:青蒿素、川楝素 8、作甜味剂、香料:甜菊苷、香叶醇
—— 前体
PP
—— 活性异戊二烯
焦 磷 酸 r,r-二 甲 基 烯 丙 酯 ( DMAPP)
PP O 焦 磷 酸 香 叶 酯 ( GPP)
(三)分布 萜类化合物在自然界分布极为广泛, 仅睡莲目等水生植物中未见单萜和倍半 萜类成分报道,另外发现富含生物碱的 植物不含或少含萜类化合物。 近年来从海洋生物中发现了大量萜 类成分;许多植物成分,如树脂、胡萝 卜素等均为萜类化合物。
有无环、单环、二环、三环、四环及 五环6种类型。
2 1 3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COOCH3 COOH
23
O
25
24
22
21
呋 喃 海 绵 素 -3
H OHC H O H OH H O
蛇孢假壳素A
三、萜类化合物的重要理化性质
(一)物理性质 1、性状:小分子量的萜类如单萜、倍半萜, 常温下多为液体,少数为低熔点的固体,具 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有香味;二萜、 二倍半萜及萜苷多为固体,不具挥发性;萜 类多具苦味,也称为苦味素,极少数味甜, 如甜菊苷。 2、旋光性:萜类多有手性碳,具光学活性。 3、溶解性:萜类一般难溶于水,可溶于甲醇、 乙醇,易溶于亲脂性有机溶剂,如乙醚、氯 仿、石油醚等。
• 维生素A
CH OH 2
R1 R1 O O H R2 R3 O O O H O O OH 银杏内酯A 银杏内酯B 银杏内酯C 银杏内酯M 银杏内酯J OH OH OH H OH
R2 H OH OH OH H
R3 H H OH OH OH
O HO O
O O
HO
H CH2OH 穿心莲内酯
HO
H CH2OH 脱水穿心莲内酯
OH HO C OH
2、萜类化合物的分类
分类依据:异戊二烯单位数
类别 半萜 单萜 碳原子数 5 10 异戊二烯单位数 存在形式 1 植物叶 2 挥发油
倍半萜
二萜 二倍半萜
15
20 25
3
4 5
挥发油
树脂、苦味素、叶绿素、植物醇 海绵、植物病菌、昆虫代谢物
三萜
四萜 多萜
30
40 ~7500~300000
4、三环二萜: 多为右松脂烷和松香烷型,是合成聚 酯或聚酰胺类塑料的原料。 • 雷公藤内酯:是三环氧二萜化合物, 是从卫矛科雷公藤中分离出的,具有抗 癌、免疫抑制和抗炎等活性。 • 紫杉醇:是从红豆杉属植物中分离 出的具有抗癌活性的二萜生物碱类成分, 已用于临床。
COOH 松香酸
R3 O O R1 O O H O R1 H OH H H R2 H H OH H R3 CH3 CH3 雷公藤甲素 雷公藤乙素 雷公藤内酯 CH3 CH2OH 16-羟基雷公藤内酯醇 OH R2
1、结构分类及代表物 (1)环烯醚萜苷 10个碳,C1 羟基多与葡萄糖成苷。
11 6 5 3 7
4
8
9
O
1
2
10
O
Glc
COOCH 3
栀子苷:泻下 苷元为京尼平
HOH C 2
O
O-glc COOCH 3
O
H
马鞭草苷:兴奋副交感 神经、镇咳
O H O-glc
(2) 4-去甲基环烯醚萜苷
是环烯醚萜的降解苷,碳架由9个碳组成。 桃叶珊瑚苷:车前草清热、利尿的有效成分。 梓醇:地黄降血糖、利尿的有效成分之一。
O
4、奥类
3 2 1 8 7
愈创木奥
4
5 6

O OH
莪术醇
奥类是由五元环与七元环并合而成 的芳烃衍生物,具有一定的芳香性。 中药中所含的奥类成分多为其氢化 物,无芳香性。 存在于挥发油的高沸点部分(bp250300℃),呈现美丽的蓝、紫或绿色,多 是由氢化奥类(如愈创木醇类)氧化脱 氢而成,能溶于石油醚、乙醚及强酸中, 不溶于水。故可用60-65%的硫酸或磷酸 提取,稀释后即可沉淀析出。
OH H
OH
H
O
O H CH2OH 桃叶珊瑚苷 O Glc
H CH2OH 梓醇
O Glc
(3)裂环环烯醚萜苷 是由环烯醚萜苷在C7-C8 处断裂开环衍 变而来的。 龙胆苦苷:是龙胆、当药、獐芽菜等中药的苦 味成分,是龙胆草中促进胃液分泌,增加胃 酸的有效成分,在氨的作用下可转化成龙胆 O 碱。 O O O
(二)化学性质 1、加成反应 (1)双键的加成: 萜类化合物分子中的双键可同卤素、 卤化氢及亚硝酰氯等发生加成反应,其 加成物往往是结晶性的,可供检识不饱 和度,也可用于分离纯化。
R2 Glc Glc 3
2 1 1
Glc
2
Glc
1
Glc H H COOR1 甜菊苷E 甜 菊 苷 D Glc
2 1
Glc
Glc 3
2
1
Glc
1
Glc Glc
2 1
Glc
Glc
2
1
Glc
OH H OH O H H OH 冬凌草素
(五)二倍半萜
发现较晚(1965年),数量也少,主 要是从菌类、地衣类、海洋生物及昆虫分 泌物中发现的。
二、萜的结构类型及重要代表物 (一)单萜及其重要代表物 单萜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高等植物 中,常分布于唇形科、伞形科、松科等植 物的腺体、油室、树脂道等分泌组织里。 是植物挥发油中低沸点部分的主要 成分,其含氧衍生物多具有较强的生物活 性及香气,是医药、化妆品和食品等的重 要原辅料。
1、链状单萜
CH2OH H CH2OH
Glc
O O CH C O O CH2 O OH O
芍药苷
龙脑
樟脑
(二)环烯醚萜类 环烯醚萜也是单萜类,但结构比较 特殊:多具有半缩醛及环戊烷的结构, C1-OH为半缩醛羟基,不稳定,因此在 植物体内主要以苷的形式存在。 环烯醚萜及其苷类在中药中分布较 广,以玄参科、茜草科、唇形科、龙胆 科最常见。
第七章 萜类和挥发油
教学内容:
7.1 萜类
概述;分类和重要代表物;重要理化 性质;提取分离; 检识;结构研究;实例 (青蒿、穿心莲、赤芍)。 7.2 挥发油 概述、组成、理化性质、提取分离、 检识、实例(薄荷、莪术、陈皮)。
7.1 萜类(terpenoids)
一、概述 (一)萜的定义与分类 1、定义 萜类化合物是一类由甲戊二羟酸 (MVA)衍生而成,基本碳架多具有二 个或二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结构特征的 化合物。 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