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殖民主义视野下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从“木筏上的王国”看马克·吐温潜在的殖民意识——《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关键词 : 马克 ・ 温 ; 殖 民主 义 ; 吐 后 白人 权 利 中国 分 类 号 : 4 . I 27 2 文献 标 识 码 : A
人为建 构的, 甚至有 时是凭空捏造 的。 在 白人至上的社会里 , ” 黑人就是劣等种族 。只要是白人 , 他就高黑人一等。无论他的年
龄 长 幼 , 力 大 小 , 理所 当然 地 处 _中心 位 置 , 治 着 黑 人 。纵 能 都 丁 : 统
文 章 编 号 :6 3— 1 12 1 )2— 04一 2 17 2 1 (0 0 0 0 2 O
l引言
小说《 哈克 贝里 ・ 芬历 险记》 描写 了一个 白人 流浪儿和一 个 逃亡的黑奴结伴寻找 自由的故事 。他们乘 坐 了一 只木 筏在密 两
西 比河上 漂 流 。这 个 逃 离 文 明 社 会 的 木筏 , 视 为 自由 的 象 征 。 被 这 部 小 说 的 作 者 马 克 ? 吐温 也 被 视 为 反 奴 隶 制 与 种 族 歧 视 政 策 的人 道 主 义 者 。 然 而 , 果 以后 殖 民 主 义 的 视 角 解 渎 “ 的 关 如 人 系, 人们 会 惊 讶 地 发 现 l 的 白 人 流 浪 儿是 那 个 ” 由 王 国 ” 3岁 自 的 领 导者 , 于 中心 地 位 。 而 3 处 0多 岁 的黑 人 吉木 是 个 沉 默 的 人 , 处 于 ”自由王 国” 的边 缘 位 置 , 者 并 末 真 正 的 平 等 。 二
然 是 胸 无点 墨 的流 浪 儿 , 是 他 处 于 白 人 世 界 的最 底 层 , 旦 进 纵 一 人 逃 离 “ 明 社会 ” 文 的木 筏 , 具 有 优 越 感 , 有 了话 语 权 。 而 黑 就 具 人 兀 论 多 聪 明 , 成熟 , 多 多健 壮 , 是 白 人 的 财 产 , 口和 驾 驭 的 都 牲
解读《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主角的心路历程
首先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 》 小说主人公哈克离家出走 前的心理状态。 哈克早年就被道格拉斯寡妇收养,生活过得 非常平淡枯燥,更加厌倦学校里死板乏味的教育,这种让人 窒息的生活方式让哈克产生了想要挣脱束缚追求自由的想 法。 而且马克·吐温给哈克的形象定位就是一个喜欢自由、活 泼开朗的人物,他喜欢冒险,想象力也非常丰富。 也就是说哈 克身上保留了童真。 因为家庭的原因哈克从小受到的关爱就 比一般小孩要少很多, 他的童年几乎都与孩童们混在一起, 受到的学校教育很少, 更加没有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束 缚,一切社会规范和传统文化都没有在他身上留下痕迹。 所 以作者在一开始就为下文哈克对传统文明社会的质疑埋下 了伏笔。 收养哈克的道格拉斯寡妇是十九世纪很多美国大众 的代 表 ,她 认 为 自 己 的 小 市 民 生 活 非 常 体 面 ,想 要 把 哈 克 这 只可怜的羔羊从迷途中拯救出来。 但是哈克认为道格拉斯 寡妇所遵守的规矩非常古板,是在让自己活受罪,所以哈克 就下了出走逃脱的决心,懵懂而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独立和自 由。 而且哈克的酒鬼父亲还一再虐待他,这更加坚定了他离 家出走的决心,于是他策划了一场谋杀案,让自己彻底消失 在了所有人的眼中,以此摆脱了文明社会和父权的束缚去过 自由的生活,但是这一切只是哈克成长心路历热带海洋学院人文学院,海南三亚 572022
[摘要]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全文以主人公哈克的成长经历为主要线索 ,借此揭示十九世纪 美国社会的现实和黑暗,具有很大的借鉴和研究意义。 [关键词]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心里路程;荒野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反蓄奴制的杰作
反蓄奴制的杰作--《哈克贝利·芬···》马克〃吐温(1835-1910)是美国杰出的小说家,也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他站在民主主义的立场上,用幽默、诙谐、滑稽的笔调,生动地描绘了十九世纪末美国五光十色的社会图景与风土人情。
他的后期作品对美国社会的虚伪、种族歧视与对外侵略扩张,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和揭露。
马克〃吐温是美国文学史上头一个用纯粹美国口语进行写作的作家,开创了一代文风,福克纳称他为“美国文学之父”。
一、生平与创作马克〃吐温本名名塞莫尔〃郎荷恩〃克利门斯,1835年出生在密苏里州。
他的童年是在叔父的农场度过的。
他十二岁死了父亲,不得不出门独立谋生,奔走于密西西比河畔的码头与城镇。
他先后当过印刷学徒、内河领航员和小报记者。
他一生最优秀的作品,都以密西西比河为背景。
该河对他的影响是如此之深,以致他采用笔名为马克〃吐温,即水深12英尺之意,这正好够得上河上航行安全的深度。
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他参加了南方奴隶主军队,只过了两星期就开了小差。
他怀着发财的梦幻,跑到内华达去淘金,结果反而负债累累。
走投无路时,他开始写小说谋生。
1867年,他发表短篇小说《加利维拉县有名的跳蛙》,开始了他的创作生涯。
其创作可分三个阶段。
1.早期创作(1863-1870)‘这个时期主要是幽默小说。
其特征是:格调幽默乐观,对社会的信心远多于批判,大多为短篇。
作品除《跳蛙》外,还有《竞选州长》(1870)、《高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百万英镑》(1870)等。
《竞选州长》是其早期的代表作,通过“我”竞选州长而后不得不放弃的事件,揭露了美国民主制度的虚伪性与新闻界的新闻自由。
小说中的三个侯选人,老实的“我”竟然成了被告,被骂得狗血喷头;而两个流氓竟然成了满腔义愤的控告者,摩拳擦掌,义正辞严。
2.中期创作(1871-1895)这是马克〃吐温创作成就最高的时期。
其创作以长篇小说为主,反映生活的层面拓深加宽,批判的力量大大加强,风格也由幽默轻松转为尖锐的社会讽刺。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俚语之翻译
L is u I nh J
( rd ae colfScu nIt n t n l td sU i r t, h n qn 0 0 , hn ) Ga u t S ho h a n rai a u i nv sy C og ig4 0 3 C i o i e o S e ei 1 a
一
、
后殖 民主 义 与翻 译
后 殖 民主义是 起 源于殖 民主义 经历及 殖 民主义 终结 之后 的一种 文 化状 况 或 文 化 研究 状 况 ; 注反 关
映在语 言 、 文化 、 律 、 法 教育 、 治等 等方 面与群 体身份 有 关 的一 系列 问题 ; 其关 注所 有 类别 之 间的差 政 尤 异性 , 而对在 绝对 净化 的基 础上 对 复杂 总是采 取简单 化 的解 决方 法表 示怀 疑 。 … ’
调制约翻 译的外部 条件 以及译本 生成后对 目标 文化 的作 用。本文通过 阐述后殖 民主义 的一些基 本概念并用 它的相 关理 论运用归化、 异化 、 杂合化翻译策略 , 哈克 贝里 ・ 对《 芬历险记》 四个 中译本 中俚语翻译 策略 进行分析。 关键词 : 殖民主义; 后 归化 ; 化 ; 异 杂合化 ; 俚语翻 译策略
翻译是 一项跨 语 言 的交 际活动 , 而语 言不 是封 闭 的 , 与社会 有着 不 可 分 割 的联 系 , 如结 构 主义 它 诚
学者 列维 ・ 斯特 劳斯 所指 出 的那样 ,谁 要谈论 人 , 就要谈 到语 言 , “ 谁 而谈 到语 言 , 就要 谈 到社 会 。 因 此 ” 翻译研 究就 必须联 系社 会 、 历史 、 文化 来进 行 。翻译研 究在 不断 发展 中产 生 了众多 的理论 流 派和各 种译 学理论 思想 。后殖 民主义 ( oto nas 翻 译研 究 已成 为近 年 来 翻译 界 较 热 门 的话 题 。与 后 现代 主 ps l il c o lm) 义 理论相 呼应 的后 殖 民理论 系一种 多种 文化政 治理 论 和批 评方 法 的集 合 性话 语 , 以其 意识 形 态性 和 它 文 化政治 批评性 突破 了上 述纯 文本 形式研 究 的局 限性 , 为翻译 研 究 提供 了更 为 广 阔 的文 化视 域 和研 也 究 策略 。
《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 批判与启示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批判与启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批判与启示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揭示美国南北战争前后社会黑暗面的文学经典。
小说以孤儿哈克贝利·费恩的冒险经历为线索,展现了当时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奴隶制度、道德沦丧等问题,对人性及社会体系进行了深刻批判。
同时,小说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引发了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本文将从批判与启示两个方面来讨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一、批判篇1. 对种族歧视的批判小说中,哈克一直和逃跑黑人奴隶吉姆形影不离,两人携手历经千辛万苦,寻求自由。
然而,社会对黑人的歧视和奴隶制度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阻碍。
作者通过哈克和吉姆的冒险经历,对当时美国白人社会的种族偏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揭示了黑人在该社会下所经历的痛苦和困境。
2. 道德观念的沦丧《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描绘的社会环境恶劣,普遍存在着道德观念的丧失。
小说中,哈克目睹了一系列丑恶的事实,包括人们为了贪婪和私利而欺骗、背叛和杀害他人。
作者通过这些情节,暗示了那个时代社会风气的腐朽堕落,对社会道德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警示。
二、启示篇1. 探索个人良知小说中,哈克通过一系列的冒险和生活经历,逐渐认识到个人的良知和对非正义的反抗。
他反抗了父母和社会对他的价值观灌输,选择了与吉姆一起追求自由。
通过哈克的成长,启示我们在面临道德抉择时,应该倾听内心的良知,追求正义与真理。
2. 打破偏见与固有观念哈克和吉姆的冒险过程中,两人结识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其中既有善良正直的人,也有狡诈自私的人。
哈克通过与这些人的接触,认识到了偏见和固有观念的荒谬之处。
这对我们教育和引导年轻一代打破偏见、摒弃先入之见有着重要的启示。
3. 勇敢面对现实与反抗不公哈克和吉姆的冒险历程中,不断面临各种现实的挑战和不公的对待。
然而,他们从未放弃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始终保持勇气和坚持。
后殖民理论视角下马克·吐温的民主思想——析《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的两种对立模式
立的观点呢?
文 明 内部 不 同文 化 组 成 部 分 的 对 立 中 。所 以 , 们 可 以 我
其实这个 问题 也不 难 理解 。因为 我们 可 以从 该 小说 中分 析 总结 出 两 种 对 立 的 模 式 , “ 缘 ” “ 心 ” 对 立 即 边 与 中 的
和 “ ” “ 的对 立 , 于 对 这 两 种 对 立 模 式 的关 注 角 度 黑 与 白” 由 和 程 度 不 同 , 们 自然 会 产 生 各 自不 同 的理 解 。从 后 殖 民 人
第2 3卷 第 5期
Vo . 3 No. 12 5
重 庆 工 学 院 学 报 ( 会科 学) 社
Ju a o C o gigIst eo T c nl y Sc l c n e or l f hnqn tu f eh oo ( oi i c ) n n it g aS e
一
1 “ 缘 ” “ 心 ” 对 立 边 与 中 的
后 殖 民理 论 的 核 心 思 想 就 是 对 中心 霸 权 文 化 的 解 构
与批判 , 然其主要指 的是 前殖 民地 国家在摆 脱殖 民宗主 虽
国 的 控 制 后 , 化 ( 括 文 学 、 治 、 史 等 ) 永 难 抹 去 殖 文 包 政 历 上 民烙印的状态 , 旨在 批 判 西 方 世 界 的 文 化 中 心 主 义 与 文 化 霸 权 主 义 。 然 而 根 据 福 科 的 话 语 权 力 理 论 , 语 霸 权 无 处 话 不 在 , 既 存 在 于 不 同 文 明 与 文 明 的 对 立 中 , 存 在 于 某 它 也
借助后殖 民理论 中关注边缘 文化 、 示现 实社会 中“ 揭 边缘”
与 “ 心 ” 立 的 实 质 , 及 其 倡 导 边 缘 与 中 心 的 平 等 共 存 中 对 以 的理 论 精 神 来 看 小 说 《 克 贝 里 ・ 历 险 记 》 哈 芬 中所 体 现 出 的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与美国南北战争背景》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与美国南北战争背景》1. 引言1.1 概述马克·吐温(Mark Twain)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被广泛认为是美国文学经典之作,深受读者喜爱。
而这部小说也与美国南北战争密切相关,背景复杂且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篇长文将探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与美国南北战争之间的关联,并分析其在社会和文学领域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来阐述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与美国南北战争的背景。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简要介绍文章内容和结构。
接下来,在第二部分中,我们将概述《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这本小说,并对其中的主要角色进行分析。
第三部分将着重介绍美国南北战争的背景,包括其起因、发展以及影响和结果。
在第四部分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与南北战争的关联,分析小说中的情节和对当时社会的反映,并探讨该文学作品对后世的影响力。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提出个人见解。
1.3 目的本文旨在揭示《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这部小说与美国南北战争背景之间紧密联系的内在关系。
通过对小说和历史背景的深入研究,我们将深入理解马克·吐温创作这一作品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对当时社会问题所抱有的看法。
同时,我们也将审视小说如何从文学上与美国南北战争相关联,并分析其对后世文学和社会的重要影响。
通过此篇长文,读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以及为什么它成为了一部批判当时社会问题并具有深远意义的经典之作。
2.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一部在19世纪末期发表的美国文学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通过以年轻少年哈克贝里·费恩为主人公,描绘了一段奇幻而真实的冒险历程。
_哈克贝利_费恩历险记_的后殖民主义解读_胡松波
族歧视的现象逐步减少, 努力成果鼓舞人心, 从这点 来看, 该小说仍 具有现 实意义, 也许这就是它为什么至今仍被广泛阅读并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 参考文献: [ 1 ] 张中载 等. 20 世纪 西方 文 论选 读. 北 京: 外 语教 学与 研 究出 版 社, 2007 . [ 2 ] Charles E. . 文学批评.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 [ 3 ]W ilfred L. Guerin . 文学批评方法手册.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深蒂固的蓄奴制思想在作者写作过程当中有意或 无意地流露了出 来, 下面 将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二、 黑人吉姆的身份认知过程 在南北战争爆发之前, 实行蓄奴制的南方社会特别 是上层社会是 不把 奴隶当 人 看的, 只是当作可以驱使的毫无情感的活的工具。沃 森小姐的 奴隶吉姆是哈克在小说中遇到的真正重要的有 情味人物。他很现 实, 有道 德并了解人性。他几次表现为哈克父亲的代替者, 照料他、 帮助他, 奴 隶制 带来的屈辱深刻地体现在他的痛苦之中。像其他奴 隶一样, 黑人吉姆 没有 受过任何白人所 谓的 文明 教育, 也从 为受 过 开 化 , 在 同哈克 逃跑 之 前, 他也甘心做一名毫无社会地位的奴仆。吉姆头脑 中的封建迷信思 想根 深蒂固, 在第二章中汤姆戏弄他, 把他的帽子放到头 顶的树支上, 吉姆 醒来 之后以为他被 妖巫迷住了 ; 他告诉别 的奴隶说, 他在厨 房发现的五 分钱 是魔鬼给他的护身符, 还说妖巫 们骑着他 周游了 世界, 还有第 四章中 哈克 去找吉姆, 寻求神灵的帮助, 让吉姆用有魔法的 毛球算卦等等。综 观全文, 迷信充满了吉姆的头脑, 无论他 和哈克会 遇到何 种困 难, 他都 能从迷 信角 度自圆其说。 尽管吉姆有各种各样的 先天 性不足, 但当得知沃 森小姐要以 800元 卖掉他的时候, 出于某种人类自身的愿望, 他勇敢地 逃了出来, 想到自 由州 去, 等赚了钱再去把老婆和孩子救出来。这是吉姆的 第一次对自我身 份的 朦胧认知, 他不想再做奴隶, 他想和其他白人一样受 到平等的待遇, 和 家人 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吉姆作为一个平等的 人 的意识的觉 醒, 体现了 黑人对自由、 对真正 人 的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他不再想成为别 人眼中的 他者 , 一个处在社会边缘被压迫的人。 哈克接受的是白人教育, 有一副 文明 的面孔, 他不明白吉 姆的推理, 哈克思想中的白人优于黑人的思想直接影响到他 对吉姆的看法, 但 吉姆并 没有任何怪罪哈克的意思, 反而 把他当做 自己最 好的 朋友, 在 大河上 漂流 时, 他处处照顾哈克; 当汤姆中弹 受伤时, 他不顾 自己 的安危, 留在危 险区 域协助医生救护他。吉姆深深思念着自己的妻子女 儿, 当他提到处罚 女儿 时悔恨不已, 他说他永远也不会 原谅自 己那么 残忍地 对待可 怜的聋 孩子, 而哈克的父亲只是把他做为他一个赚钱的工具和 一件私有财产, 吉 姆的悔 恨与父亲的残忍让哈克意识到他对吉姆身份认知 是有偏差的, 他应 该重新 审视这位朋友。 哈克对吉姆的认识过程是 觉悟的 旅程, 学习的 旅程, 生 命的旅 程。哈 克接受了黑人生来比白人低贱, 黑人的命运由他们 的白人主人任意 支配的 传统观念。他被教导蓄奴制是好 的、 正确 的, 帮 助一个 被追捕 的黑奴 逃亡 是要 下地狱 的。哈克的内 心充满了 矛盾, 一面 是对吉姆 的真挚情 感, 另 一面是社会世俗的惩罚, 但最终 哈克还是 抛开了 偏见 与歧视, 成长为 一个 具有 健全心灵 的人, 认为吉姆是一个有情有义, 能独立思考的, 与他人平 等生活的人。
《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对社会偏见的挑战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社会偏见的挑战《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一部经典小说,它以幽默幅度揭示了19世纪美国南方社会的偏见问题。
本文将探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如何挑战社会偏见,并通过细致的剖析展示小说对各个人物角色的批判与反思。
小说以年轻孤儿哈克贝利费恩为主人公,讲述了他与逃跑奴隶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展开的一系列经历。
哈克贝利成长于一个对奴隶制度抱有偏见的背景下,他被教导认为奴隶是合法的财产,应该被人们支配和剥削。
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哈克贝利通过与吉姆的亲密接触,逐渐意识到奴隶制度的不公和人性的复杂。
小说中,作者通过哈克贝利的眼睛,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偏见进行了批判。
其中之一就是种族偏见。
在19世纪南方,黑人奴隶被视为工具,而非人类。
无论是哈克贝利的养父母还是其他的南方居民,他们都将黑人奴隶视为物质的财产。
然而,哈克贝利通过与吉姆一起逃亡的经历,看到了吉姆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类所经历的苦难和痛苦。
这使得哈克贝利开始怀疑奴隶制度的合理性,并开始反思自己的偏见。
除了种族偏见外,社会地位和阶级偏见也是小说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哈克贝利来自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他被认为是社会底层的一员,缺乏社会上层的教养和修养。
然而,哈克贝利的天性善良和对正义的追求,使得他与社会地位较高的人物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这表明社会地位并不代表一个人的价值,每个人都应该被平等对待。
此外,小说还对宗教和道德偏见进行了批判。
南方社会普遍信奉基督教,并将自己视为道德的典范。
然而,小说中描绘的虚伪的基督徒形象,暴露了社会中对于宗教教义和道德行为的扭曲理解。
通过塑造一些角色的形象,如哈克贝利的养父母和吉姆的主人,作者揭示了他们虽口头上声称信奉宗教和道德,但实际上却违背了基本的人道主义原则。
尽管《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以幽默的方式讽刺了19世纪南方社会的偏见,但它在当时引起了一定的争议。
一些人指责小说中对南方社会的批评过于激烈,对种族和社会问题的触及过于敏感。
《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 一部社会批判的讽刺作品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部社会批判的讽刺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一部社会批判的讽刺作品《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经典小说之一,以社会批判和讽刺为主线,揭示了19世纪南方美国社会的黑暗一面。
本文将从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和隐喻手法等方面来探讨这部作品的社会批判意义。
一、人物塑造《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人物个性各异,他们的塑造形象既有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人物,也有对社会现象的隐喻。
其中,哈克贝利·费恩是一个叛逆的孩子,他对种族歧视和奴隶制度持有批判态度。
费恩和吉姆的友谊,展现了超越种族界限的情感。
而吉姆作为一个逃亡奴隶,被描绘成一个富有同情心和智慧的人物,用来暗示奴隶身份并不代表他们的真实价值。
二、情节设置小说的情节被设置成一系列的冒险描写,通过哈克贝利·费恩的冒险历程,展现了美国南方的社会现象。
其中,哈克被迫与父亲同住,忍受虐待,逃离家庭是对虐待、对家庭教育方式的批判。
而哈克和吉姆的船上生活,则揭示了奴隶制度对黑人和白人的不同对待,以及黑人的辛酸命运。
三、隐喻手法《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运用了丰富的隐喻手法来进行社会批判,以图景化的手法展现了社会问题。
例如,在小说中,通过描述沿着密西西比河航行的冒险过程,揭示了人类的贪婪、道德沦丧以及地区性的社会不公。
河流象征着社会的黑暗面,而哈克和吉姆的冒险则是在黑暗中找寻光明的旅程。
四、对社会的批判《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通过对南方美国社会的细致描写,对当时社会的伪善、种族歧视、贫富差距以及道德困境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都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讽刺和嘲笑,作者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塑造,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总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充满社会批判意义的讽刺作品。
通过对人物塑造、情节设置和隐喻手法等方面的运用,作者成功地揭示了19世纪南方美国社会的黑暗面。
读书心得——西方生态批评维度下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读书心得——西方生态批评维度下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著名的小说家。
其代表作品主要包括《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密西西比河上》。
其中以《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最为知名,被公认为是美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正是这部作品奠定了马克·吐温“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的地位。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自1884年出版以来,人们从语言风格、成长主题、人物分析、道德伦理、区域色彩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多层次和多角度的研究。
本文拟从我国学者王晓华提出的西方生态批评的三个维度,即物种批评、性别批评和种族批评,来重新解读这部文学经典,揭示出小说中对美国文明社会存在的人类中心论、男性中心论和白人中心论的批判,从而使读者深刻地意识到人类因欲望的无限膨胀而导致人性的异化是自然生态危机的根源并切身地体会作者渴望远离人类文明、亲近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
物种批评——人与自然人存在于世界,是世界万物中的一份子。
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上,“人不过是众多物种之一,无权将自己当做世界的中心”。
生态学者认为拥有智慧与理性的人类必须对自然界的其他物种承担起责任,保持生态平衡与和谐。
动物无法表达它们对生存权益的要求,“它们的孤弱无助使我们的责任更大了”]。
然而,在小说中,文明社会的人们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动物的痛苦上,完全无视动物的死活。
对圣彼得堡小镇的游手好闲者来说,“再也没有什么别的事情,能像一场狗打架那样叫他们全身欢快起来——除非是在一条野狗身上浇些松节油,点上一把火,或是把一只白铁锅拴在狗尾巴上,眼看着这条狗跑到死为止。
”人类把自己当做万物之灵长,以统治者的身份对待自然中的一切有生命的物种。
这种侵害其他生命的行为和对其他物种缺乏责任心的态度更进一步驱使人类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征服、驯化、侵占和剥夺自然中的一切。
19世纪初叶,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也推动着美国农业的快速发展。
浅论《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的种族殖民意识
倒 霉事 却 落到 了杰 姆 的 身 上 。同 时 , 哈克 的眼 在 中 , 姆也是 愚 昧无 知 的。 哈克 给 杰 姆讲 所 罗 门 杰 等 国王 、 爵那 类 人 的故 事 。 哈克 又 给 杰姆 讲 高 公
贵 的法 国人 及 说 法 语 的事 , 与杰 姆 有 了 争论 。 并 哈克与 杰姆 争论 的结 果 是 他认 为 “ 样 白费 口舌 这
是 对 黑人 阶层 的种族 压迫 与歧 视上 。正 如生 安峰
在他 的一篇 分析 美 国作 家 福 克纳 的小 说 《 月 之 八 光》 的文章 中所 指 出的那样 , 国对 黑人 的奴 隶制 美 虽 然废 除 了 , 但他 们 总是试 图再 殖 民黑人 前奴 隶 ,
对 黑人 进行 压迫 与统 治 ,黑人 在 日常生 活 中仍 然 “ 受 到奴 隶 制 幽 灵 复 出 的 困 扰 ”l。 同样 , 果 我 _ J 如
一
们 细读 马克 ・ 吐温 的小 说 《 哈克 贝 里 ・ 历 险记 》 芬 , 我们 也会 发 现作 品 中所 体 现 的种 族 殖 民意 识 , 体 会 到萨 义德 所认 为 的西 方 文 化 、 学 形 式 与帝 国 文
主义殖 民统 治活 动 中存 在 的共 谋关 系 。
一
点儿 用处 也 没有—— 你根 本 没有法 子跟 一个 黑
奴 ( i e) 开 辩 论 , 此 我 没 有 把 话 再 说 下 ng r 展 g 因
去” ] 。哈克试图灌输 给杰姆社会 中人 的等级 [ 2
观念 , 这象 征式 地 表 现 了 白人 对 黑人 的教 化 。尽
、
哈克对待黑 人的殖 民统治意识
管 哈克本 身是 一 个一 无 分 文 、 什 么 文 化教 养 的 没 流 浪儿 , 由于他 受 到传统 的白人文 化所 熏染 , 但 在 从 沃森 小姐 家逃 出来 、 是奴隶 的黑 奴杰 姆 面前 , 本
浅论_哈克贝里_芬历险记_中的种族殖民意识
收稿日期:2010-03-22作者简介:李 欣(1967-),男,辽宁沈阳人,沈阳大学副教授。
第22卷第3期2010年6月沈阳大学学报J OURNAL OF SHEN YAN G UN IV ERSIT Y Vol 122,No.3J un.2010文章编号:100829225(2010)0320069203浅论《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的种族殖民意识李 欣,袁 明,杨芙蓉(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 110041)摘 要:分析了《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哈克贝里对黑人杰姆的种族统治意识,并进一步指出了文中所体现的哈克贝里如何处理与黑人杰姆关系的矛盾心态,象征了美国工业文明初期、奴隶制末期白人统治阶级对黑人种族身份认定上的困境,马克・吐温小说的这种表现形式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美国白人种族对黑人阶级的殖民主义统治。
关 键 词:马克・吐温;《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后殖民主义批评中图分类号:I 106.4 文献标识码:A众所周知,美国是一个脱胎于英殖民帝国后发展成的一个文化、经济发达的强权大国。
欧洲社会骨髓中的西方殖民霸权统治主义心态与白人中心论一直存留于美国白人阶级的心中。
这表现于他们对美国本土印第安部落,对有色人种尤其是对黑人阶层的种族压迫与歧视上。
正如生安峰在他的一篇分析美国作家福克纳的小说《八月之光》的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样,美国对黑人的奴隶制虽然废除了,但他们总是试图再殖民黑人前奴隶,对黑人进行压迫与统治,“黑人在日常生活中仍然受到奴隶制幽灵复出的困扰”[1]。
同样,如果我们细读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我们也会发现作品中所体现的种族殖民意识,体会到萨义德所认为的西方文化、文学形式与帝国主义殖民统治活动中存在的共谋关系。
一、哈克对待黑人的殖民统治意识马克・吐温生长于南方,对南北战争前后时期的奴隶制传统非常了解,他的作品以幽默讽刺见长,在表现美国南方本土文化上有着功不可没的贡献。
然而如果我们细读其作品,会发现他的许多幽默效果形成于对处于非主流社会中的有色人种的讽刺与嘲弄的基础上。
《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对美国南方社会的揭露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美国南方社会的揭露《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对美国南方社会的揭露《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哈克贝利·费恩的冒险故事,揭示了19世纪中叶美国南方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平等现象。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该作品对美国南方社会的揭露。
首先,《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通过哈克贝利这个孩子的视角,深入描绘了19世纪南方社会的奴隶制度以及种族歧视问题。
小说中,哈克贝利与逃离奴隶制度的吉姆结伴而行,两人在沿着密西西比河的冒险旅程中渐渐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哈克贝利的觉醒和对吉姆的真情表达,无疑揭示了当时南方社会对黑人奴隶的不公平待遇与歧视。
这一点在小说结尾尤为明显,哈克贝利决心帮助吉姆逃亡,即使明知这是违法行为,但他选择与自己内心的良知抗争,反抗社会的不公。
其次,该小说还透过哈克贝利的历险故事,探讨了南方社会的虚伪与道德败坏。
在小说中,哈克贝利常常遇到一些虚伪的大人,比如富有地主与道德沦丧的牧师。
这些角色代表了当时南方社会上权力与地位的虚伪与堕落,也揭示了社会的道德败坏。
例如,在故事中哈克贝利目睹了一名无辜黑人男子被杀害,而那个罪犯竟然逍遥法外。
这一情节不仅揭示了当时南方社会对黑人生命的不尊重,也揭露了司法系统的腐败现象。
此外,《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还通过对南方社会的地理环境的描绘,暗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小说中的南方社会被描绘为一个充满贫困和不公的地方,而哈克贝利与吉姆的冒险之旅则成为了一次追求自由和平等的旅程。
作者通过精彩的描写,将读者带入了当时南方社会贫富差距和种族隔离的现实中。
这种隐喻式的揭露方式,使得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时间背景下南方社会的弊端。
综上所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通过讲述哈克贝利和吉姆的冒险故事,巧妙地揭示了19世纪美国南方社会的黑暗面和不平等现象。
个人经验与历史视点--对《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结尾争辩的反观
个人经验与历史视点--对《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结尾争辩的反
观
姜龙霞
【期刊名称】《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马克·吐温最出色的小说《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的结尾是什么及该结尾成功还是失败的问题,历来引起了国内外许多著名评论家广泛而持久的争辩。
这些争辩恰好反映了该小说作为伟大小说的一些特质,即开放性和多义性,正是这些特质给读者带来了无限想象和阐释的空间,给作品带来了永恒的魅力,也给作者带来了不朽的名誉。
【总页数】3页(P16-18)
【作者】姜龙霞
【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人文学院,西安 71007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106.4
【相关文献】
1.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俚语之翻译 [J], 李金树
2.浅论《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的种族殖民意识 [J], 李欣;袁明;杨芙蓉
3.《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的生态解读 [J], 张燕
4.以自由为旗——也谈《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的主题 [J], 曲自洁
5.他们为何逃离家庭?——“逃离家庭”和不同的自由观在《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和《伤逝》中的表现 [J], 黄小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俚语之翻译
从后殖民主义视角看《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俚语之翻译李金树【期刊名称】《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2)002【摘要】后殖民主义关注反映在语言、文化、法律、教育、政治等等方面与群体身份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其翻译理论强调制约翻译的外部条件以及译本生成后对目标文化的作用。
本文通过阐述后殖民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并用它的相关理论运用归化、异化、杂合化翻译策略,对《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四个中译本中俚语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Postcolonialism covers a series of issues such as language, culture, law, education, politics and identity. Its translation theory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mpact exerted by the translated text upon the target cul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rategies employed by the four translators in translating the slang expressions in The Adventures of Huckberry Finn through the expounding of some basic concepts of postcolonialism.【总页数】5页(P28-32)【作者】李金树【作者单位】四川外语学院研究生部,重庆沙坪坝40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相关文献】1.后殖民理论视角下马克·吐温的民主思想——析《哈克贝里·芬历险记》中的两种对立模式 [J], 李文军2.后殖民主义视野下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J], 彭珍珠3."国王"、"公爵"是什么?--从《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看马克·吐温对王权的否定[J], 刘长江4.浅析俚语的翻译问题——以《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为例 [J], 高尚;5.从《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看马克·吐温对欺骗题材的表现 [J], 韩振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读后感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读后感
《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是一部充满冒险、友情、自由主义和成长的作品。
通过主人公哈克的视角,我们看到了一个流浪少年在父母离世后的艰苦生活,以及在与奴隶朋友吉姆一起逃亡时所经历的种种困难和冒险。
小说中描绘的美国南部河流环境,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黑暗面。
读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我深深地被哈克和吉姆之间那份真挚的友情所感动。
哈克和吉姆虽然身份背景不同,但在面对困难时总是相互扶持、互相鼓励。
同时,小说也着重展现了哈克在历险中逐渐成长、学会独立思考和勇敢面对自己的担当,这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启发。
总的来说,这本书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真实和丑陋,让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社会的现实。
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许多感动和启发。
它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值得每个人去认真品味和思考。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美国南方文化与废奴主题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美国南方文化与废奴主题简介《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884年出版的一部经典小说。
这本小说以少年哈克为主人公,通过他的视角讲述了在19世纪末美国南方发生的冒险故事。
小说中深入探讨了美国南方社会和废奴运动,揭示了当时深受种族歧视和社会阶级限制的现状。
南方文化描写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马克·吐温生动地展现了美国南方的文化、习俗和价值观。
从哈克与札芙妮夫人及其他人物的交流可以看到,其中呈现了南方社会强烈的保守主义、尊重传统和家庭价值观念。
同时,该小说还描述了南方社会对于荣誉感、信仰和尊重权威的特殊情结。
废奴主题剖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探讨了美国南方废奴运动的问题。
小说塑造了各种形象的奴隶和奴隶主,并描述了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通过描绘哈克目睹奴隶受到虐待的场景以及与逃亡奴隶吉姆的冒险经历,吐温展示了奴隶制度下人类尊严和自由权利深受践踏的残酷现实。
这一主题在小说中被深入挖掘和思考,引发了当时社会对于废奴运动问题的关注。
影响与启示《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要地位,由于其对于社会问题的刻画和批判性思考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小说中呈现出来的南方社会特点以及面对废奴运动时人们心理的矛盾情绪,为美国历史研究者提供了珍贵资料。
此外,小说也让读者反思个人价值观、道德观念以及对待社会正义问题时应有的态度。
总结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深刻描绘美国南方文化和废奴主题的经典小说,通过少年哈克的视角,呈现了19世纪末美国南方社会的保守主义、家庭观念和尊崇传统等特点。
同时,小说还通过描述奴隶制度下人类尊严受到践踏的情景以及与逃亡奴隶吉姆的冒险故事,深入思考了废奴运动问题。
该作品对于美国历史研究、个人价值观探索以及道德与正义思考都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贝里 ・ 芬历 险记 》 的评 论 似乎 也存 在 着 出发 点 的问
马克 - 吐温 ( 85—11 )《 13 9 0 哈克贝里 ・ 历险记》 芬 被视为美国文 学 史上 具划 时 代意 义 的现 实 主 义著作 。
题 。如果 只是分析 主人公 的优 秀品质 , 则很容 易忽视哈
克和吉姆之 间殖 民者和被殖 民者 的关 系 , 忽视 他们 由于
地位 充满 了渴望 。
吐温“ 将方言化 为完美 的写作工 具” 并认 为“ , 该小说
具有任何 一部 美国小说 所无法 超越 甚 至无法 比拟 的活 力、 深度及多样性 ” 海明威则 称 , 所 有的美 国文学都 ; “
来 自马克 ・ 温所写 的那 部 小说 《 克 贝里 ・ 历险 吐 哈 芬 记》 。它是我们所 有 的书 中最 好 的一本 , 一本 空前 绝 是 后的好书。 《 ” 哈克 贝里 ・芬历 险记 》 过 白人小 孩哈 通 克跟逃亡黑奴 吉姆结伴在密西西 比河流浪 的故事 , 不仅
与 黑奴 吉姆 之间的复杂关 系为 中心 , 哈克对 吉姆 采取 “ 他者 ” 的态度 , 吉姆 也对 白人 权 力向往 , 而 双方都深
受殖 民意 识 和种 族 主 义 的 影 响 。
( 关键词 】 后 殖民主 义; 族主3 白人权 力 种 k;
[ 中图分类号 ]19 4 I0 .
・
28 ・
圣・ 彼得兹堡小镇是地位低下 的边缘 自人 , 仍然 不可 他 能意识不到黑奴吉姆在 自己白人身 份面前更低 的地位。 恰恰是在这个处于劣势的“ 他者 ” 面前 , 哈克才具有 了他
狱就下地狱吧。 ——我一下子就把它扯掉了。 ( 6 ) ’ ” 27 为
了吉姆 , 哈克似乎 愿意牺 牲一 切 , 甚至连 下地狱 也在所
第2 9卷 第 3期
湖北 师范学 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unl f ue N r a U i ri P ispyadSca Si c ) ora o b i om l nv sy( hl oh n oi ce e H e t o l n
V0 . 9 12
N . 2O o 3. 0 9
讽 刺 了 宗教 的 虚 伪 , 谴 责 了 奴 隶 制 的 罪 恶 , 示 出 不 更 显
后殖 民 主 义 理 论 用 一 种 新 的 观 点 和 方 法 去 分 析 资
分种族人人都享有 自由权利 的进步 主张。一直 以来 , 哈 克与吉姆两个 主人公 之问 的关 系受到 了文 学批评 家 的
‘ 我’ 自 这一正常 的、 的体系之外的个人 、 传统 群体 、 机 或
构 ” 他者 ” 。“ 对构成我 的“自我 意识 ” 必不可 少的④。 是 在殖 民体系中 , 只有具有优势 地位的殖 民者才有权将处 于劣势的被殖民者 视为“ 他者 ” 。在 哈克 面前 , 吉姆被标 识为种族 的“ 他者 ” 。黑奴 吉姆 成 了以维护 白人 主人 哈 克存在为 目的的无本质的存在 。对于哈 克而言 , 吉姆 就 是 “ 者” 由 于“ 他 , 他者 ” 的存 在 , 体 的意识 才 得 以确 主 立, 权威才得 以确立 。在美 国 的奴隶 制社 会 , 白人视 黑
奴劣等种族 , 只能是 白人 阶层 的私有财 产。尽管哈克在
长的尺度”②。在 两人相 处的过 程 中 , 哈克 从看 不起 吉 姆到将其视为值得 白人尊重 的黑人 。由此 , 哈克的心智
成熟通过对吉姆态度 的逐渐 转变而 展示 出来 。然 而 , 关 注哈克作 为殖 民者一 员 以及 吉姆作 为 白人 同伴 眼中 的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0 9 4 3 (0 9 0 — 0 8 0 10 - 7 3 2 0 )3 0 2 — 3 论家 的质疑 , 正如艾略 克所指 出的 : 学术界 和新 闻界… “
评判一本书的价值 的标 准在 于它 是否 展现 了一个 国家 的优点 , 而不 是这个 国家 的现 实 ”④。由此 , 以往对 《 哈
马克 ・ 吐温对人 物形象 的生动 刻画 以及 对各 种方 言恰
到好处的使用 得到 了广泛 好评 。评 论家 伯 纳德称 马克
・
种族 的不 同而 归属 于不 同的社 会 阶层 和等级 。本文 将 从后殖 民的角 度讨论 哈克 与吉 姆之 间互相 依赖 又互相 排斥 的复杂关 系 , 并集中讨论他们 都深受 白人至上等殖 民意识 的影 响 : 哈克 一 方面贬 低 黑人 , 另一 方面却 又好 奇向往 “ 他者” 的世界 , 吉姆 则对 哈克 的 白人 身份 和 而
不惜 。然而 “ 地狱 ” 一词 在 哈 克 的理 解 中意 义完 全不
后殖 民主 义视 野 下 的《 哈克 贝 里 ・ 历 险记》 芬
彭珍 珠
( 东外语 外 贸大 学 英语教 育 学院 ,广 东 广 州 50 2 ) 广 14 0
[ 摘
要 】 如果 以后 殖民主 义的理论解读马克 ・ 吐温《 哈克 贝里 ・芬历险记》, 可见 小说 以 白人 小孩哈 克
黑人的评论却并不 多见。对于许 多读 者和批评者 , 其 尤
是美 国的读者 和文学批评 家 , 马克 ・ 吐温笔 下的哈克 机 智聪明 、 I 临机应变 、 有着种种 优秀品质 , 而这些 都代表 了
美 国人民的优 点。但是 这种诠 释 角 度受到 了另 一些评
[ 收稿 日期 ] 2 o —0 一 l o8 9 2 [ 作者简介 ] 彭珍珠 , , 女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 语教育学 院讲师 。
本主义殖民扩 张以来 , 民者 和被殖 民者之 间的复杂关 殖 系。“ 他者” 是后殖 民批评 理论 话语 中一个 非常重要 的 概念。“ 他者” 在后殖 民主义 理论 当中被定 义为 : 置 于 “
关注与讨论 。大 多数评 论家们 认 为小说 揭 示 了故 事叙
述者哈克的成 长与心 历路 程 , 而吉姆 则是 “ 衡量 哈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