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合集下载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答:一、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4)都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戊戌变法依靠一个无实权的皇帝,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

二、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比较。

(1)社会背景:日本方面,人民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的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较大分化。

中国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列强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薄弱。

中国,改良派不能发动群众,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虽然颁布了一系列改革的诏书,但根本无法实施。

(3)国际环境: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还未形成。

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列强的不容。

历史日本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比较

历史日本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比较

一、比较改革和革命的不同点?1、革命有战争发生,改革没有。

2、革命彻底,改革不彻底,仍有大量封建残余。

二、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的相同点?1、都改变了社会性质2、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3、都善于学习三、日本的两次改革给我们中国的改革留下了哪些启示?1、善于学习,勇于创新2、引进来,走出去,坚持改革开放3、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4、改革要顺应时代潮流,符合本国国情四、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有哪几种?有三种,分别是:①资产阶级革命(英、法)②资产阶级改革(俄、日)③民族独立战争(美)五、列举俄、日两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①都是资产阶级改革②都进入资本主义社会③改革都不彻底,仍有封建残余不同点: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俄国不是六、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简表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但结果却不相同。

明治维新成功,戊戌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明治维新同历史背景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面临双重革命任务。

美国培里叩关后,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也使日本面临民族和民主革命双重任务。

宗旨目的走日本式道路,通过改良手段,在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

在推翻幕府的统治后,维护天皇的统治进行资本主义改革。

领导维新派都是出生在封建家庭,但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

“维新三杰”等领导人大都是出生在幕府时代,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阶级响的知识分子。

列强态度英、日两国对维新运动有试探性的支持和帮助。

英、美出于自身利益要求对倒幕派有扶植和援助。

异革命大势太平天国运动失败,革命处于低潮,社会相对稳定诸藩割据,革命处于高潮,社会相对动荡文化差异士大夫抵触外来文化,试欧美为蛮夷之邦,鄙夷其文化吸纳欧美文化,以欧美为师社会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发达地区仅在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而中国国土面积大,占全国比重小。

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发达地区在京畿地区,而日本面积狭小,故占全国比重大。

中国近代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

中国近代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比较

富国强兵
三、改革措施
1、经济上: 都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注意发展工商业 2、政治上: 对本国政治体制有所改革 3、文化教育: 发展新式教育
四、改革性质
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不同点
1、改革背景
2、改革过程(领导力量,支持者)
3、改革措施
4、思想文化
5、国际环境
6、结果影响
一、改革背景
明治维新:
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于极端孤立地位 戊戌变法: 清政府内部虽有分化,但守旧势力很强大

二、领导力量
明治维新:
中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 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 戊戌变法: 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 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三、改革措施
明治维新:
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 大刀阔斧、稳扎稳打。 戊戌变法: 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变法诏书,但根本未可能 实施。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被搁浅。
四、思想文化传统
日本:
容易吸收外国的新思想、新文化,西方学普 及早 中国: 儒家思想传统思想文化根深蒂固,比较难接 受新鲜事物
五、国际环境
日本:
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 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 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 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

六、结果影响
日本:
明治维新成功了,逐渐使日本成为一个发达的 资本主义强国 中国: 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外势力更加紧密的勾结在 一起,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
中日近代 改革比较
中日近代改革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分析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分析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分析比较徐立章081132209 19世纪中叶,发生在日本的“黑船事件”,打破了日本的国门。

西方列强的侵略,给日本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的同时,也是日本人被迫面向世界。

为了实现富国强兵,实现国家的民主独立!日本支持维新变法的有志之士决定推翻腐朽的德川幕府的独裁统治统治,建立新的新的政府,实行明治维新变法。

他们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发展工业,建立现代化国家。

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命运,从而迅速崛起为东方强国。

19世纪末,日本挑起甲午战争,打败了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东亚文明主导的中国,,日本从此确立了亚洲强国的地位。

,被迫清政府签定了《马关条约》。

使得中国割地赔款,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的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面临着民族的生死存亡,开始进行深刻反思,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只有象日本那样学习西方,变法维新、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实现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亡,然而中国的维新变法却没有改变现实!两国都是在本国面临着西方列强的全面侵略、社会面临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危机;从运动性质看,在本质上都是从半殖民地化的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变革;从改革的内容上看,都包括着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文化等诸方面变革,两个运动所涉及、解决的,都是社会体制、社会制度问题;从运动的方式上看,都是由围绕着皇帝的一个政治集团酝酿、引发、组织、施行,自上而下地采取颁布政令、法令等方式进行的。

从影响来看,都促使社会风貌发生了重大变化,促进了文化和教育事业的近代化。

但是是什么原因使得两国都实行变法改变民族的命运,却又不同的结果呢?我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强大的多。

虽然日本和中国都是封建专制国家,但两国历史差别很大,维新前夕的政局也截然不同。

在日本全国分为大大小小200多个藩国,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革新势力的活动。

由于幕府统治不具备绝对的权威性,因此天皇一旦号召,便能聚集许许多多愿意为天皇效力的人。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区别一.概述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和胁迫之下,以天皇为中心的至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此运动具有全面西化和资本主义的色彩。

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三权分立、学习技术、新兴产业、文明开化、发展教育等,使日本摆脱了西方列强的控制与威胁,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但也使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给邻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1898年以康有为为代表的改良派通过光绪皇帝进行的一场改革。

因其共历时103天,所以也称百日维新。

主要内容有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改革教育、发展农工商等。

当年九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被囚,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变法失败。

二.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区别1.社会背景明治维新发生之前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时代——德川幕府。

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

而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强大的商人、武士、诸侯和反对幕府的农民组成了“倒幕派”。

自“黑船事件”后,各种不平等条约接踵而至,民间倒幕派呼声更加强烈。

在“尊王攘夷”运动失败之后,许多人士认识到,要实现国家富强,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控制,就必须要推翻幕府统治。

各地武装倒幕运动风起云涌。

戊戌变法发生之前,中国刚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由于朝廷的镇压,各地武装革命处于低谷状态。

1895年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宣告破产。

内忧外患之下,由“公车上书事件”拉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2.宗旨目的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推翻腐败的德川幕府统治,将王权奉还与天皇。

再以天皇为中心进行资本主义改革,富国强兵,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威胁和控制。

戊戌变法的目的是改良封建社会,学习日式发展富国道路。

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前提下,进行资产阶级政治改革。

“师夷长技以自强”,救亡图存。

3.支持与阻力明治维新是自上而下的,由于天皇的表率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使日本人愿意吸纳西方文化,以西方人为师。

主要阻力是幕府。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的异同一.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历史背景的异同日本的明治维新成功了,日本迅速走上了独立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中国的戊戌变法失败了,中国迅速地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决定两国不同发展命运的原因很多,我来简析中日两国历史背承的异同。

在商品经济和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方面,两国有近似的背景。

日本在19世纪中叶,商品经济已经渗入到农村,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受到破坏。

以丝织业和棉织业为代表的手工工场迅速发展,商业资本的崛起促进了国内境一市场的逐渐形成。

中国自明清以来,资本主义萌芽就在理慢发展。

鸦片战争后,尤其是江南和东南沿海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商品经济发展的程度也不亚于日本,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在沿海地区也比较发达。

但是相对来说,中国是个大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内地与沿海差距很大,所以国内统一市场、商品经济及贤本主义因素的发展等方面,从总体上说又落后于日本。

在改革发生前,两国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都是封建落后的国家。

但是.中日两国的封建制又存在着较大差异。

从经济基础看,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与日本的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虽然都是封建制的基础.但中国的地主土地所有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这就缓解了很多矛盾,使得商人和高利贷者可以通过购买土地而转化为地主.从而形成了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在经济上的结合,地主土地所有制越来越巩固。

而日本的领主土地所有制禁止土地买卖。

新兴地主所获得的土地是非法的。

这种僵化的土地私有制经不起商品经济的冲击,建立在它之上的幕藩领主阶级的统治自然也容易发生动摇。

从制度方面来看,中日两国的封建政治制度也有很大差异。

中国自秦汉以来就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

而在日本幕藩体制中,藩国是有很大独立性的。

地方大名在自己的藩内拥有军事、行政、税收等大权,这就为反对幕府提供了条件。

地方拥有威胁中央的这些权力在中国自宋代以来就被禁止,明清时期在制度上更加完善。

所以维新派根本没有条件像日本那样进行一场倒幕运动。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中国和日本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分别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这两个时期的改革都试图从根本上改变各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但最终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本文将对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背景不同。

明治维新发生在日本明治时代(1868-1912年),当时日本正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国家处于危机之中。

而戊戌变法则发生在清朝末年,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经济衰退,民族危机加剧。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动力不同。

明治维新得到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日本的精英统治集团,他们热衷于西方近代化的思想和制度,并认识到只有进行变革才能使日本在国际竞争中生存下去。

而戊戌变法则主要受到中国的理学、保守主义和守旧思想的约束,改革的动力较为薄弱。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目标不同。

明治维新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强大的国家,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来提升国家实力。

在政治上,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了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推动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在社会上,进行了教育改革,提倡平等和进步的价值观。

而戊戌变法的目标是挽救清朝的统治,尽力保持朝廷的权威和地位,以及推动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和军事改革。

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改革都未能实现。

第四,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在执行和实施方面也存在差异。

明治维新得到了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集中的权力,政策的执行力度较强。

明治维新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者,他们有强烈的决心和才华,能够推动变革。

相比之下,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政府无力有效执行改革政策,各种内外因素阻碍了改革的进展。

当时中国的政治贪污腐败现象严重,也使改革难以推进。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在国际环境的影响力也不同。

明治维新发生在列强争霸的背景下,日本意识到不进行改革就会被西方列强侵略和掠夺。

明治维新得到了一些列强的支持,包括美国和英国。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相同点和不同点:中国戊戌变法(1898年)与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两国都是落后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都有一定发展,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2)方式相同:都是本国封建主自上而下进行的;(3)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内容相似: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5)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6)作用相同: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1)民族危机程度不同:中国在甲午战争后,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帝国主义在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而日本被美国打开大门后,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化的危机;(2)依靠力量不同:中国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而本国封建派势力又过于强大,而日本则是在推翻本国幕府统治后,下层的大名、武士纷纷支持变法;(3)结果不同:戊戌变法失败了,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4)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但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而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并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不久后,对中国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中国和日本历史上两个具有重要影响的事件。

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的日本,而戊戌变法则发生在19世纪末的中国。

这两个事件都是在近代化的背景下发生的,旨在改革国家和社会,使其能够适应新的国际环境。

两个事件的成败原因却有着一些显著的差别。

明治维新的成功可以归因于日本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明治维新前,日本仍然属于封建社会,政治权力掌握在幕府和大名手中。

但在维新之后,日本实行了中央集权体制,将权力集中在天皇和官僚集团手中。

日本还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包括废除封建农村土地制度,鼓励私有土地所有权和农业现代化。

在军事方面,日本学习了西方国家的先进科技和军事战略,建立起了现代化的军队。

这一系列的改革举措使日本能够顺利地进行近代化进程,成为世界上一个强大的国家。

戊戌变法在中国却没有取得成功,其原因可以归结为多个方面。

中国在戊戌变法前经历了多次失败的改革尝试,形成了一种保守的思维方式。

清朝政权内部的腐败和懈怠加剧了改革的困难。

第二,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封建思想和等级观念影响了改革的推进。

中国社会的地主和农民之间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这导致了改革的阻力。

中国面临了外部压力。

与日本不同,中国在19世纪末正值列强争夺势力范围的时期,列强强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削弱了中国的主权,使中国的主权和独立面临威胁。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宗旨和动力也有所不同。

明治维新的目标是将日本打造成一个现代化的强国,因此改革势在必行,没有其他选择。

而戊戌变法则是清朝政府为了保住统治地位而进行的一次激进的改革尝试。

清朝政府虽然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但并没有真正具备推动改革的决心和能力,因此变法失败。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成功与失败也与国家历史和文化传统有关。

日本的封建社会相对较为简单且高度统一,而中国的社会结构复杂且地域分散,因此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面临的阻力更大。

日本有着长期的尊重和崇拜中国的传统,这使得日本在学习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时更容易融合自己的传统文化,并能够更好地适应改革。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日本在19世纪末进行的改革运动,旨在推动国家现代化和强大。

这两次改革的成败各有原因,下面将对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革命,自1868年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开始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改革,使日本摆脱了封建时代的束缚,实现了国家现代化和经济强国的目标。

而戊戌变法则是明治维新后不久开始的一次政治改革,旨在改革日本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结构,推进国家现代化,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成败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末的日本,当时的日本正处于严重的封建专制体制下,国家面临外部侵略和内部动荡的压力,迫切需要进行改革以保国安民。

而戊戌变法则发生在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当时的日本已经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改革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戊戌变法的改革目标和力度与明治维新不同,导致了其不同的结果。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成败与改革者的决策和执行有关。

明治维新的成功得益于当时日本国内一些有识之士和领导人的决断和远见,他们在进行改革时,不仅采取了务实的改革方案,还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凝聚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力量,最终实现了改革的目标。

而戊戌变法的失败则源于当时政府内部的分歧和腐败,政府高层领导人在推行改革时缺乏决心和执行力,导致了改革的无效和失败。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成败与国际环境的变化和影响有关。

明治维新时期,国际社会正处于充满变革和挑战的时期,日本政府充分利用国际环境的变化和机遇,寻求国际支持和合作,加速了改革的进程。

相反,戊戌变法时期,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日本产生了不利影响,使得其改革受到了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导致了改革的失败和宣告结束。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成败与社会运动和民众参与有关。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国内民众对改革充满了期待和支持,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改革中来,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社会动力和民意基础。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维新变法)的比较1、改革背景基本相同:都同样遭受西方列强的入侵,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殖民地的民族危机2、结果不同:日本改革成功,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迅速成为世界强国,开始对外侵略。

中国改革失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重,开始遭受日本侵略。

3、成败原因比较:第一、中国的封建势力比日本的封建势力强大(只靠有职无权的光绪皇帝和少数维新人士是不能成功的,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强大。

日本则不同,封建势力的德川幕府在农民起义下已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开明贵族与资产阶级结成倒幕联盟。

)第二、日本倒幕派利用人民的力量,通过国内战争手段夺取政权的,而中国仅局限于少数官僚和士大夫阶层,维新派力量脆弱,他们较软弱,不敢否定封建制度。

第三、日本资产阶级理解到,要救国救民必须主动学习西方,融入西方。

对资本主义采取主动接纳、学习的态度,所以成功了;而中国的封建势力对资本主义采取的是拒绝的态度,最终失败了。

第四、政策措施不同,明治政府发布了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而中国即使光绪皇帝颁布了一系列涉及多方面的变法诏书,但资产阶级维新势力未掌握政权,变法不可能实施。

第五、国际环境不同。

戊戌变法时,世界资本主义已向帝国主义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他们不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支持中国的顽固派,反对维新派改革,中国封建势力对资本主义采取的是拒绝的态度。

而明治维新时,美国刚打完南北战争,无力顾及日本,给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家环境。

就决定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必然成功,而戊戌变法的改良运动在中国行不通,失败不可避免。

另一方面:因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始终没得到充分发展,且具有极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以上原因说明,只有依靠人民,通过革命手段,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才能使中国真正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之对比

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之对比

关于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几点思考王科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学号2013301550120日本1886年的明治维新与中国1898年的戊戌变法,变法时间、变法前国情、变法目的等庶几近之,结果却有天壤之别。

日本经过变法国力愈强;中国经过变法,国力愈衰。

同样是变法图强,有关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维新运动涉及的阶层和地理范围不同。

在阶层上日本明治治维新接近于全民运动,社会各阶层都被发动了起来,德川幕府的守旧势力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已经失去了藏身之所,不让它覆灭都难。

中国的戊戌变法几乎是几个“君子”孤军作战,没有社会基础,社会主体力量没有发动起来,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多数民众完全不知道变法的意义何在,更谈不上支持变法。

维新派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

表面轰轰烈烈的维新实际上浮在空中,很快烟消云散。

从地理范围上来说日本的明治维新,力量来自于政权难以涉及的周边地域,他们在维新之前就已经脱离德川幕府管束,他们通过海外贸易秘密筹集资金与军火,培训各方面人才。

这一切德川幕府不是不知道,是无能为力。

干柴一旦遇到火星,燎原之势就难以阻遏了。

变法的力量全部集中京畿之地,偌大中国周边地区几乎与变法无关。

如此变法,要成功何其难也。

第二,两国维新派领袖个人阅历和行政经验不尽相同。

明治维新聚拢了一大批能人,包括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这些人绝非康梁可比,他们都是实干家,做事周密,组织能力强,具有政治远见,行政经验,敢于和善于开展斗争,是改革成败的重要条件之一。

德川幕府耍“奉还大政”鬼把戏(为的是延缓时间,以行反扑)时,维新志士们及时戳穿了阴谋,把兵力集中到京都,准备起事。

1868年1月3日,维新武装力量包围住皇宫,提出“王政复古”这一深得民心的政治口号。

相比之下,中国维新派领袖康、梁等都是些读书人,虽有进步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却缺乏行政经验,疏于政务,黯于世事,缺乏韬略。

【史料及解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比较

【史料及解析】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比较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比较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

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在19世纪中期,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

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

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

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

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

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

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

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

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公开化。

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不但无法调节这些矛盾,本身也陷于瓦解。

而中国戊戌维新时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形势。

自从1864年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失败以后,捻军、西南西北少数民族起义也相继被镇压,农民起义转入低潮。

下层群众斗争方式主要是矛头对外的反洋教斗争,这种斗争有时候还受到清政府的欺骗利用。

在统治阶级内部,掌握清政府大权的满族贵族,对外向外国侵略实力投降妥协,勾结起来共同绞杀中国人民革命;对内则向汉族地主实行让步,依靠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军阀官僚镇压农民起义,办理国防外交,使清朝封建政权暂时得以维持。

统治阶级内部虽然有洋务派、顽固派以及帝党、后党之争,但总的说来守旧势力还很强大。

从力量对比上: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否实现近代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旧的统治阶级营垒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这支力量的实力。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随着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北洋舰队在战争中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1895年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掀起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

面对这一势态,当时以梁启超,康有为为代表的举人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与此同时,日本也因为帝国主义的侵略正在进行一场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改革——明治维新。

虽然,都是由资本主义发起的改革运动。

但是,其结果却是截然不同的。

日本的明治维新使日本实现了与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目标,摆脱了落后与挨打,成为亚洲强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却是以光绪帝被囚禁,戊戌六君子下令搜捕,新政全部被废除而告终。

它们的目标类似,措施雷同,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改革,目的是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国家。

而且,戊戌维新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进行的。

同样都是资本主义的改革,变法。

为什么会有如此天壤之别呢?首先,只有在推翻或彻底改组专制旧政权、确立和巩固资产阶级新政权的前提下,才能保证改革措施的推行,保护和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否则一切都要落空。

日本在明治维新前的倒幕运动,通过暴力将日本社会最大的阻碍——幕府,给推翻了。

这为变法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但是中国的戊戌变法却收到社会各界顽固派的层层阻扰。

其次,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核心是中下层武士,大都参加过倒幕运动,战斗经验丰富,能力较强。

而中国的戊戌变法的主要领导核心却是从自幼成长在书斋的文人,参加社会实践少,改革的依据来源与书本,能力较差。

虽然有光绪帝的支持,在百日维新期间,也发布了一系列具有资产阶级改革性质的新政诏令。

但是,旧政权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最高权力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手里,重大问题的裁决,高级官员的任免,都要由她决定。

所以,两次变法的领导能力悬殊,也是致使两次变革结果截然不同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且两国文化也存在较大差异,虽然中国已经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及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的失败,但是大都士大夫依旧抵触外来文化,试欧美为蛮夷之邦,鄙夷其文化。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和日本近现代历史中关键的政治事件。

本文将对这两个事件的成败原因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一、政治背景不同明治维新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政权内部的改革运动。

明治维新成败的背景是日本幕府政权的衰败。

幕府制度在经历了几次政治危机之后,引发人民的不满,使得政治压力愈加增大。

在这种背景下,有力的政治势力逐渐崛起并创造了一种新的政治全新系统来完成维新,从而使得日本政体发生了质变。

戊戌变法则是中国清朝晚期的政治改革,具有不同的政治背景。

中国当时面临的是列强侵略和民族危机,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困难,政治体制腐败,导致人民不满意。

戊戌变法是指清朝政府在维护统治地位和应对政治危机的背景下,进行一系列综合性的立法与行政改革,试图革新中国政治制度,加强其国家实力,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

二、改革方案不同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改革内容也存在差异。

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实行了大量西化改革,包括西化教育、新兵制度和官僚制等,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改革和开放政策,以促进社会发展。

在戊戌变法的时期,中国尝试了许多政治体制上的改革,涉及到各个领域,例如太平天国后继军的撤军、海关稽查司、慈禧太后新政等等。

三、政治因素的不同宗教和文化等因素也在两个国家的政治改革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日本明治维新中,日本天皇的神权正确地被利用,作为领导强权和国家认同的象征;而在戊戌变法中,中国皇帝并没有成功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稳定政府和领导人民的道德基础,也没有利用宗教作为广泛推广改革的方式。

四、改革必须满足历史与时代脉搏无论是日本明治维新还是中国戊戌变法,其最终成功与失败也都与其不断地进行前进和尝试相关。

历史和时代脉搏不断变化,改革必须要满足不断变化的历史和时代要求。

综上所述,无论是明治维新还是戊戌变法,其成功和失败都与政治和历史因素以及具体的改革方案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成功的改革必须要顺应社会的新变化,通过推动中等的社会政治改革来改变国家的命运。

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比较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

五、与明治维新相比,戊戌变法失败 的历史启示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民族资产 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资产阶级改良的道 路行不通。 2.中国的改革必须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3、要主动开放,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学习 、 外来文明应与本国国情相结合,开放与自主 创新相结合
4.应避免急躁主义、拿来主义,政治改革的 发动者要有充足的、能使改革措施切实实行 的权力资源 5.转型社会的改革在全面而充分地展开的时 5. 候,一定要在充分协调社会各个利益团体矛 盾的基础上,有理有节地进行。 6.在政治层面改革的同时,经济层面的改革 必须跟上。
(3)脱离民众。维新派没有掌握政权,仅依靠一个没有实 权的光绪皇帝发号施令,希望通过和平的、自上而下的改革 来实现他们的理想。在这种情况下,原本维新派应该与会党 民众的斗争相结合,以造成强大的声势,迫使当权者采取相 应的改革措施,但维新派却采取了脱离人民群众的方针,甚 至害怕和敌视民众,他们之所以要倡导变法,其理由之一就 是为了抵制“揭竿斩木”之“忧危”。这使维新运动得不到 广大民众的支持,其活动范围仅局限于地主阶级开明派和知 识分子圈子内。此外,维新派还缺乏军队的支持,到了大难 临头,他们才想起兵权,结果被袁世凯出卖。,装备新式兵 按新法练兵。 器,按新法练兵。 改革科举制度; 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办 准许民间创办报馆、 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 设立译书局。 会;设立译书局。
文化上
二、明治维新与戊戌维新的不同点
4.结果不同 明治维新:明治维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使日本免 于沦为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地, 成功地走上了发展 资本主义的道路, 迅速崛起为东方资本主义强国。 , 戊戌维新:戊戌变法没有给中国带来希望, 它在封建 顽固势力的镇压下, 最终归于失败。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区别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区别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区别从内部条件和社会背景上。

第一,日本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优于中国。

由于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两国封建社会内部都已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在19世纪中叶,这两个国家都还不具备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充分的社会经济前提。

只是由于遭到西方国家的殖民侵略,日中两国才被迫将“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的任务提上自己的历史议事日程。

由于日本经济发展的普遍水平略高于中国,因此它实现近代化的条件也比中国更有利一些。

第二,日本幕府统治与清朝统治虽然同样面临严重的危机,但情况有所不同。

在明治维新前,日本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危机主要体现在:一是日本存在着猛烈而持续的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它有力地冲击着幕府的统治和腐朽的封建制度。

二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和分化也日益激烈。

旧的统治阶级——武士等级,不仅在其上层存在着尖锐复杂的矛盾,日益贫困化的广大下级武士对上层的不满情绪也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甚至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

此外,强藩的离心倾向也越来越大。

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也已公开化。

而日本封建制度因其僵化的土地所有制和封闭式的社会结构,不但无法调节这些矛盾,本身也陷于瓦解。

而中国戊戌维新时却没有出现这样的形势。

自从1864年欺骗利用。

在统治阶级内部,掌握清政府大权的满族贵族,对外向外国侵略势力投降妥协,勾结起来共同绞杀中国人民革命;对内则向汉族地主实行让步,依靠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军阀官僚镇压农民起义,办理国防外交,使清朝封建政权暂时得以维持。

统治阶级内部虽然有洋务派、顽固派以及帝党、后党之争,但总的说来守旧势力还很强大。

从力量对比上。

在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尚不成熟的条件下,能否实现近代的社会变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旧的统治阶级营垒中是否能分化出一支革新的力量以及这支力量的实力情况。

在日本明治维新时,幕府的势力已经十分脆弱,陷于极端孤立的境地。

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比较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

比较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1868年日本的明治维新和1898年中国的戊戌变法,两次改革都是挽救民族危亡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19世纪60年代起,日本进行的这场资产阶级性质改革,不仅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而且使其一跃成为近代的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但是,19世纪末中国所进行的资产阶级革命——戊戌变法,却并未扭转中国每况愈下的情况,也没有摆脱民族危机。

相同点:1. 历史背景相似:二者改革时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戊戌变法时,中国经历了鸦片战争、甲午战败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列强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面临着民族和民主的双重革命任务。

美国的佩里叩关、黑船来航事件打开了日本紧闭的国门,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使日本面临着民族和民主革命的双重任务。

中日两国在这种内忧外患的社会状况下进行了改革。

2. 目的相同:二者都要求摆脱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使国家走上富强之路。

戊戌变法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形态,摆脱民族危机,实现国家富强。

明治维新希望建立起天皇制的君主立宪制国家,使国家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3. 性质相同:二者都是在最高统治者的领导下进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希望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4. 改革内容大致相同: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在政治上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经济上提倡兴办实业,发展资本主义;文化上提倡科学,兴办新式教育等。

二者的改革措施都不是局部性的,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较为全面。

5. 列强态度相似:戊戌变法中,广学会对戊戌变法的推动起到了不小作用。

英美日驻华使馆,在政变时保护过部分维新领袖,政变后,康梁等人得到了列强的保护。

英美处于自身利益考虑,对明治维新竞相扶植,政治上偏袒强藩,经济上提供资金等,帮助日本训练军队等。

不同点:1. 社会基础不同:戊戌变法时,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基础,顽固派势力根深蒂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探讨为什么日本学习西方比中国成功?
一、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也称百日维新,是指19世纪90年代之后,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领导人物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一场政治改良运动。

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等。

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

二、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是指日本在1860年代到1880年代间,以维新志士所建新政府为核心的民族统一主义与西化改革运动。

它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归还天皇,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方化。

主要举措有:1、政府强制实行“奉还版籍”政策,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2、改革身份制度;减轻因“奉还版籍”而连带的财政负担,废除了封建俸禄。

3、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发展近代教育。

4、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撤消工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三、比较及分析
同是变法,为何两者结局却截然不同?
正所谓,历史的精髓在于比较。

通过比较,我们才更能得出结论。

首先说说两者的相同点:1、历史背景相近: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不断。

外来侵略导致被迫“对外开放”,民族矛盾不断上升。

2、目标性质类似: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3、领导阶级相同:两国的维新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庭,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行为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4、政策措施雷同:两国都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实施改革。

仔细分析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会发现其实有着诸多区别:1、国际环境不同:明治维新前夕的国际环境对日本极为有利。

英国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美国处于南北战争期间,法国处于普法战争前夕,沙俄则因克里米亚战争败北,元气大伤。

日本周边局势相当缓和。

而对于中国,在戊戌变法时期,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通过争夺殖民地的高潮已经基本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

戊戌变法本身就面临国外势力的重重阻碍。

2、封建统治势力与维新派实力的强弱不同:明治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以天皇为旗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武装。

而中国,明清时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强化。

维新派尽管曾得过几个军机章京的头衔,但从未真正夺到过政权。

3、领导力量不同:日本维新派的骨干是中下级武士,大多参加过地方上的藩政改革。

而日本维新的“大旗”—明治天皇,随着天皇制的确立,成了日本名符其实的最高统治者,依靠维新派权臣辅弼,得以很好地推行改革大业。

但与此同时,中国维新派的骨干,如康梁等人,是一批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封建知识分子,空有改革热情,却缺少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在维新措施和斗争策略上有些急于求成、不顾实效,又不善于团结和争取同盟军。

他们所依赖的光绪帝虽有抱负,富有改革的热情,能积极支持戊戌变法,但政治上却没有地位。

4、政策措施的实际作用不同:明治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措施,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扶植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日本资本主义化的进程。

在中国的“百日维新”中,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政策根本无法实施。

所以,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跃成为东方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

而戊戌变法只是昙花一现,中途夭折。

中国依然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实际上,日本过去的一切主要是从中国学习过去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日本既能善于向中国学习,肯定也能善于向西欧学习,他们有这方面的经验,也不存在这方面的心理障碍。

而中国,封建思想固化,长期的封建主义使中央权力极强。

同时,中国有一个不利之处就是独尊儒术,所有重要事情的标准答案束缚了思想。

标准答案已经有了,大家都不用再思考了,也没有进步的必要。

另外一点就是日本的知识分子阶层没有中国那么高的地位。

而中国的知识分子是既得利益阶层,是官员和统治阶级,他们当然希望保持现状,阻止变革和新思维的传播。

因此,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中国的学习西方之路相比日本存在多重阻碍,因而日本学习西方比中国成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