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1)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da921590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e4.png)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 (1)一. 教材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教科书通过提供多种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从而让学生对溶解能力有更直观的认识。
此外,教科书还引导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探讨不同因素对溶解能力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科学实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在数据分析方面,学生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方法,探讨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2.难点:引导学生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方法,探讨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数据分析法: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探讨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
4.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各种固体物质(如食盐、糖、沙子等)、水、量筒、烧杯、玻璃棒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各种固体物质,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3.操练(15分钟)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并记录实验数据。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f6d5c190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518d010.png)
怎样保证每次加入的量一样多? 先用天平量取食盐和小苏打各16克, 再用小药匙把它们平均分为10份。
怎样做才比较公平?
哪些条件必须相同? 两杯水量要一样多,都要进行搅拌并且搅拌 的速度相当,每次加入的量要一样多。
怎样取相同数量的水?(比如40毫升水)
怎样保证每次加入的量一样多?
怎样做才比较公平?
哪些条件必须相同? 两杯水量要一样多,都要进行搅拌并且搅拌 的速度相当,每次加入的量要一样多。
怎样取相同数量的水?(比如40毫升水)
怎样取相同数量的水?
量筒
量杯
怎样做才比较公平?
哪些条件必须相同? 两杯水量要一样多,都要进行搅拌并且搅拌 的速度相当,每次加入的量要一样多。
怎样取相同数量的水?(比如40毫升水)
推活塞
拉活塞
(1)观察注射器里的液体 我发现:偶尔会冒出一些小气泡。
(2)慢慢地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 我发现:冒出的许多小气泡。
(3)慢慢地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 我发现:许多小气泡又消失了。
生活小百科
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 液体之外,还能溶解 氧气、二氧化碳等气 体,数量较少。
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 氧气进行呼吸的。
打开这些饮料或啤酒, 有许多气泡冒出—— 这说明什么呢?
气体也能在水中溶解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注射器吸约1/3管汽水,用橡皮塞封住管口。 2.慢慢地拉注射器的活塞,再慢慢地往回推。 3.如此反复2次~3次。观察注射器里的变化。
(视频) 气体溶解在水中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注射器吸约1/3管汽水,用橡皮塞封住管口。 2.慢慢地拉注射器的活塞,再慢慢地往回推。 3.如此反复2次~3次。观察注射器里的变化。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word教案(1)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word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3c4baf6d6edb6f1aff001ffd.png)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教案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课题名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科目科学年级四年级教学时间1课时学习者分析我所授教学生为小学四年级,全班16人,全部来自镇内所属各村组,由于经过三年级一年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科学学习基础。
师生关系比较和谐,本班学生喜欢质疑探究,特别喜欢动手动脑,并偏重对自己喜欢的事物进行分析。
由于学生已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处在多动年龄,但学生非常难引导,身体方面各有高矮胖瘦,心理方面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小时候看不懂、听不懂的一些知识,现在很快可以搞明白,知识增长速度明显加快;有意注意在发展,但他们的无意注意有时还会占优势,注意力可以持续大约25分钟。
科学探究实验是富有挑战性.趣味性的活动,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四年级学生有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特别强.他们喜欢动手进行实验,在实践中获取新知识.他们有强烈的科学探究欲望,在群体活动中渴望展现自我,但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看待问题还不够全面,应该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实验,另外,他们对于事物的分辨能力还很差,需要教师的监督管理.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让学生们通过动手试验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二、过程与方法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三、知识与技能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资源为小组准备:2个装50毫升水的透明玻璃杯、1根筷子、2个小勺、30克食盐分8份、30克白糖分6份、汽水1瓶、开瓶器1个、注射器1只附橡皮塞。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_教案1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_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4d668af9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14.png)
四、拓展延伸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溶解现象,请同学们课后去认真观察,把你们的发现收集起来,日后一起分享。
板
书
设
计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食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2.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3.一些气体也能在水中溶解。
课外活动
收集有关溶解的现象。
(一)提出问题。
到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有很多的固体和液体能在水中溶解,并且它们的溶解能力各不相同。那么,同学们有没有看到过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呢?(一些饮料:如汽水)
(二)观察交流。
教师通过摇晃汽水、打开瓶盖等方式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探讨:
1.发现了什么?
2.气体是从哪儿来的?
3.为什么气体能在饮料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溶解,打开瓶盖后它怎么又跑出来了?
1.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2.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核心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
重难
点
重点:认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教具
学具
说明与提醒
汽水2.开瓶器1.注射器1.多媒体(气体溶解的课外资料)课件1.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
学
目
标
(一)科学概念:
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科学词汇:溶解能力、公平实验
(二)过程与方法:
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716bab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fe.png)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以及溶解能力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能够感知到物质溶解能力的差异,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物质的基本属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以及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溶解能力的差异,并引导他们通过实验现象找到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感知物质溶解能力的差异,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质溶解能力的差异,并分析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食盐、糖、面粉、水、烧杯、量筒、搅拌棒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报告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分发实验材料,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教师引导讨论,讲解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如温度、溶质的颗粒大小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报告单,完成实验总结。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溶解能力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利用物质溶解能力的差异来达到我们的目的?例如,煮饭时为什么要先溶解糖和盐?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溶解能力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bd6b0810866fb84ae45c8d23.png)
教科版四(上)《溶解》单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讨论、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装50毫升水的烧杯2只、细竹棍2根、食盐20克、小苏打20克、小纸片20张。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节课请同学们和老师来做闯关游戏好吗?接下来就开始闯关。
出示第一关:比比谁是观察王。
现在每组桌子上都有两袋物质,它们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仔细观察(因为它是我们家庭中常备的,可以少量地品尝,,可以食用)学生观察讨论并汇报观察到的内容。
师小结,评出“观察王”通过观察知道食盐和小苏打,我们做食物时会用到它。
那么在吃炒好的菜里能不能看到食盐?在吃面包时能在里面看到小苏打吗?为什么?(溶解) 师:食盐的小苏打都可以在水中溶解,你能否猜一猜谁的溶解能力强?学生回答。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板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二、设计:1、我们刚才预测了食盐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光有预测行不行?还得做实验来验证我们的假设是不是正确的,那么接下来就进入第二关:“比比谁是设计王”出示内容要求。
2、小组讨论:(1)说说这个实验你打算怎么做?分小组汇报,小结。
哪些条件是必须相同的(2)哪些条件必须相同?(3)要做记录,把溶解的份数记下来第三关:比比谁是实验王:比比谁是实验王三、实验:1.师:让我们来明确一会的实验方法。
出示实验步骤,指名读。
2.马上要开始实验了,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呢?.马上要开始实验了,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同学注意的呢?指名说。
出示温馨提示,指名读。
进入第三关: “比比谁是实验王”。
3.学生分小组实验。
4.学生把得出的数据填在表里。
5.小结: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食盐的溶解能力更强)据填在表里。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3fd55ac75022aaea998f0f85.png)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科学探究: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
科学态度: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实验准备:两个100ml烧杯,一塑料杯的水,量筒,两根玻璃棒,一个勺子,食盐和小苏打各一瓶。
教学环节:一、提出问题Ppt出示:红醋、胶水、洗发水,这三种溶解于水中的液体,它们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一样吗?在搅拌过程中,你有发现什么问题吗?归纳: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同二、猜想与假设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厨房里的两位常客——食盐与小苏打。
Ppt简介小苏打,思考一下,这两位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谁强呢,为什么?生根据生活经验说一说。
三、制定计划师:今天在实验室,我们可以怎样公平、公正地来比较食盐与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呢?Ppt出示试验计划,学生说一说实验的相同条件,不同条件,实验步骤。
相同条件:同样多的水,分次放入的量一样多,同时用木棒搅拌师:各组桌上已准备20毫升的两杯水,讲坛上也准备了2克一份的食盐与小苏打。
不同条件:放入食盐和小苏打的总量师简介对比实验的概念实验步骤:在两个烧杯中各量取20ml的水,分别加入一勺的食盐与小苏打,等食盐或小苏打全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勺。
直到不能溶解了,再进行比较。
四、实验并记录Ppt出示实验注意点:消失后倒轻声实验及时记录整理桌面学生动手实验,并记录,教师巡视五、汇报交流实验结束后由将各组的数据书写在黑板上,提问,根据黑板上的数据,你们有什么发现?生:20毫升水中溶解的食盐比较多,小苏打比较少,可见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强。
食盐与小苏打的溶解能力不一样。
小结: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六.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师:通过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某些固体、液体都能溶解在水中,那么气体呢,它能溶解在水中吗?Ppt出示冒气的可乐图片,师:我们一起来观察水中的气体吧。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517359ed0242a8956bece476.png)
学科科学备课教师雷田银授课时间第 _ 周月日教学内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目标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3.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讨论、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在上节课的实验中用到了我们身边容易找到的食盐、小苏打、粉笔末、沙子等。
大家发现,不管是在课堂上做实验,还是在家里的厨房做实验,像食盐、小苏打等这些物质,它们能够溶解在水中。
现在如果取一杯水,把食盐或小苏打放进水中,那么能溶解在这杯水中的食盐会多一些,还是小苏打会溶解的多一些?二、设计:1.现在请你说说看,你准备怎样做这个实验?(对比,用同样多的水中食盐和小苏打溶解量的多少来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2.这个对比实验怎样做才比较公平?哪些条件必须相同?(两杯水一样多、都要搅拌、每次分别加入的量要一样多、等第一份完全溶解了再加第二份、都不能再溶解时停止实验。
)怎样取50毫升水?怎样判断食盐或小苏打完全溶解了?3.你需要哪些实验材料?(水、食盐、小苏打、烧杯、搅拌棒)4.老师还为大家提供了小纸片,你认为它们的作用是什么?(平均分)5.做实验,必须有记录,你打算怎样来记录?(PPT呈现实验记录:作业本第7页上半部分)6.你觉得我们还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按照记录单中的要求,最后一份是否要计算?)7.怎样让老师知道你们组的实验已经完成了?(整理实验桌面、坐正、举手)三、实验:1.分组实验。
(PPT呈现温馨提示:声音小、须合作、效率高)2.交流讨论。
(要求:脚放平、背挺直、手臂重叠、眼看发言人)教后修改3.点评小结。
刚才张老师观察大家做实验,有很多孩子表现得非常自律、自觉!哪个小组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结果和结论?(全班交流)科学家通过使用测试证实:通常情况下,20 ℃的水中,50毫升水能溶解约18克的食盐或约5克的小苏打。
教科版科学四上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9a6419c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32.png)
教科版科学四上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科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可能无法准确描述所观察到的情况,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能运用溶解能力的大小来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学会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沙子、食盐、糖、水、烧杯、玻璃棒等。
2.课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和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溶解能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进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溶解能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5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优秀教案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71cd518eff9aef8941e064c.png)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
(参考P10)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作业设计:填空题1、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一般水里有(),碳酸饮料中有()。
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或()溶解的,所以瓶一打开,气体就冒出来了。
2、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水听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进行呼吸的。
答案1 少量的氧气较多的二氧化碳加压化学方法2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氧气判断题1 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的溶解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讲解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55561c6dbb4cf7ec4bfed00a.png)
教学过程一、提出研究问题1、请一学生用气温计读出现时气温2、出示一杯清水,观察水的溶解教师提问:往这杯水里加1小勺盐,搅拌,会出现什么现象?(溶解)3、溶解是否是无限的教师提问:再加1小勺盐搅拌后,还会溶解吗?教师提问:一勺一勺不停地往里面放盐,逐一搅拌,盐会不断地溶解吗?教师提问:那么,这杯水到底能溶解多少食盐呢(学生猜测)4、提出问题: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食盐教师提问:一定量的水--老师只给大家100毫升,它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问题“100毫升水能溶多少食盐”(板书)。
二、制定研究计划(一)学生分小组讨论研究计划,教师巡视并指导教师提问: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有计划,我们应该制定怎样的研究计划呢?(ppt课件出示一张不完整的研究计划,简单介绍项目)请各组按照研究计划的各项内容讨论,并记录。
(二)实验步骤的设计1、各组汇报:谁说说你们的实验步骤的设计?①用杯子盛100毫升的水②用勺子盛一勺盐,刮平放进水里③用搅拌棒搅拌④等前一勺完全溶解,记录,再加下一勺搅拌,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3、教师重点交流:(边演示边交流)(1)统一一平勺盐的标准①反例演示教师取盐,用勺子取一小勺盐--这是一勺盐,用勺子取一满勺--这也一勺盐教师提问:这样盛可以吗?②规范操作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小棒,一边示范,指着刮过的一平勺盐,像这样的一勺盐,我们把它叫做一平勺盐,(2)等前一勺完全溶解,再加下一勺。
(3)怎样才算不能溶解?实验时,如果搅拌了很长时间,烧杯中还有盐,就说明我们的实验成功,可以停止实验了。
教师质疑:如果你们加到第8勺,搅拌了很长时间,盐也没完全溶解,你们说这杯水中最多溶解了多少食盐?(三)实验材料的准备1、学生通过步骤总结所有需要的实验材料教后修改。
教科版科学四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参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5e0197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d8.png)
教科版科学四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具体的实验操作和深入的思维训练,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物质溶解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
同时,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质溶解现象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物质溶解的微观过程和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是一种物理变化。
2.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3.理解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溶解的概念,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难点: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总结物质溶解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食盐、糖、沙子、水、烧杯、搅拌棒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变化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物质变化的知识?它们有什么特点?”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例如:“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图片,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观察结果,总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例如:“同学们,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一些什么规律?”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b6957c4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32.png)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教案标题: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差异。
2. 掌握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顾水的特性和溶解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则不能。
实验设计:1. 提供不同种类的物质,如盐、糖、沙子、酒精等,并准备一些透明的容器。
2. 将每种物质分别加入容器中的水中,观察并记录每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3. 学生可以使用放大镜观察细节,并用实验记录表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过程:1. 将每种物质分别加入不同的容器中的水中,观察物质的变化。
2. 观察物质是否完全溶解,若未完全溶解,观察是否有残留物。
3. 记录每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可以用文字描述、绘制观察图表等方式。
实验总结:1.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差异。
2. 学生可以讨论和解释不同物质溶解能力的原因,如分子结构、极性等。
3.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总结出一些规律,并与教师和同学分享。
扩展活动:1. 学生可以设计更多的实验,探究其他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 学生可以尝试改变水的温度、物质的浓度等条件,观察对溶解能力的影响。
3. 学生可以进行实验报告的撰写,包括实验目的、材料、方法、结果和结论等。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检查学生的实验记录表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实验结果的理解和总结能力。
3. 进行小组或个人讨论,评估学生对不同物质溶解能力的解释和探究能力。
教案延伸:1. 可以与其他科目进行跨学科的整合,如化学、地理等,探究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2. 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在冬天的时候使用盐可以融化冰雪。
教案资源:1. 不同物质(如盐、糖、沙子、酒精等)2. 透明容器3. 放大镜4. 实验记录表5. 实验报告模板教案注意事项:1. 在实验过程中,确保学生的安全意识,避免接触有毒或危险的物质。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课件
![最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623dc17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2d3210c.png)
下课啦!
谢
谢
指
导
2022
食盐的溶解能力强
小苏打
2-3份(约5克)
启示: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4、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轻轻地打开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取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塞封住管口。观察发现: (2)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观察发现:
气泡变多了。
(1)
(2)
偶尔会冒小气泡。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物质
50毫升水溶解物质的份数
溶解能力的比较
食盐
小苏打
思考:若将食盐和小苏打以份为单位,投入水中,当某一份未能溶解,那溶解的份数如何取舍?
水50毫升,食盐和小苏打各20克,每2克一份事先分好。
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物质
50毫升水溶解物质的份数
溶解能力的比较
食盐
8-9份(约18克)
教科版 四年级科学上册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猜猜:在水中食盐和小苏打谁的溶解能力强?
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讨论:这个实验怎样做才比较公平?
探 究 实 验
研究的问题: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哪一个强? 我的猜想:(1)食盐的溶解能力可能强(2)小苏打的溶解能力可能强。 实验类型:对比实验 实验设计:控制条件 (1)相同条件:相同的水量、相同的温度、每份食盐和小苏打的量一样,同时进行搅拌。 (2)改变条件:被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量。 实验方法:每次加入水中的食盐和小苏打的量一样多,等第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全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直到不能溶解了,再进行比较。
(3)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发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集体力量是强大的,你们小组合作了吗?你能将这个原理应用于生活吗?你的探究目标制定好了吗? 2. 自学结束,请带着疑问与同伴交流。 3. 学习要善于观察,你从这道题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4. 请把你的想法与同伴交流一下,好吗? 5. 你说的办法很好,还有其他办法吗?看谁想出的解法多? 二、赏识类
1. 你真让人感动,老师喜欢你的敢想、敢说、敢问和敢辩,希望你继续保持下去。 2. 这么难的题你能回答得很完整,真是了不起!你是我们班的小爱因斯坦。 3. 你预习的可真全面,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强,课下把你的学习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好不好? 4. 哎呀. 通过你的发言,老师觉得你不仅认真听,而且积极动脑思考了,加油哇! 四、提醒类
物质 50毫升水溶解物质的份数 溶解能力的比较
食盐 7—9份(约18克) 小苏打 2—3份(约5克)
食盐的溶解能力强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 解能力是不同的。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摇晃汽水瓶,会有什么现象?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的汽水, 再用橡皮塞封住管口。
1、“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古人说,读书时应该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我看,你们今天达到了这个要求。 2、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 3、经过这么一读,这一段文字的意思就明白了,不需要再说明什么了。 4、请你们读一下,将你的感受从声音中表现出来。 5、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句,请再读一遍。
1.观察注射器里的液体 2.往外拉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液体 3.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液体
我的实验
视频
我的观察
我的分析
我的பைடு நூலகம்论
1、用注射器 有一些 气泡从 原先溶解在汽
抽1/3管的汽 汽水中跑出来 水里的气体 从
水,再用橡皮 塞封住管口
汽水里跑了出 来
气体能够在水
2、往外拉注 射器活塞
1. 说得太好了,老师佩服你,为你感到骄傲! 2. 你的设计(方案、观点)富有想象力,极具创造性。 3. 我非常欣赏你的想法,请说具体点,好吗? 4. 某某同学的解题方法非常新颖,连老师都没想到,真厉害! 5. 让我们一起为某某喝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也要敢于猜想,善于猜想,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三、表扬类
温馨提示: 此PPT
可修改编辑
大量 气泡 从 汽水中跑出来
更多原先
溶解在汽水里 的 气体 从汽 水里跑了出来
中 溶解 ,又能 从水中 跑出来 。
气体在水中的 溶解能力
与 气体性质有关
3、往回推注 气泡 逐渐 气体又溶解 在
射器活塞
消失了
汽水里了
结合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溶解现象
现象 用增氧泵往鱼缸里打氧气
理由 氧气溶解到鱼缸的水中
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水50毫升,食盐和小苏打各20克,每2克一份事先分好。
思考:若将食盐和小苏打以份为单位,投入水中,当某 一份未能溶解,那溶解的份数如何取舍?
物质 50毫升水溶解物质的份数 溶解能力的比较
食盐 小苏打
7—9份(约18克) 2—3份(约5克)
食盐的溶解能力强
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020-2021学年秋季 ·四年级科学上册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四年级 科学 上册
猜猜:在水中食盐和小苏打谁的溶解能 力强?
讨论:这个实验怎样做才比较公平?
• 同样多的水 • 每份食盐和小苏打数量一样 • 同时进行搅拌
每次加入水中的食盐和小苏打数量一样, 等第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全部溶解后再加入 第二份。直到不能溶解了,再进行比较。
泡茶时,白开水变成绿色 的了
无色透明的酒精中放入碘 的颗粒,就变成黄色的碘 酒了
茶中的物质溶解到白开 水中
碘溶解到酒精中了
同学们下课啦
授课老师:xxx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教师课堂用语在学科专业方面重在进行“引”与“导”,通过点拨、搭桥等方式让学生豁然开朗,得出结论,而不是和盘托 出,灌输告知。一般可分为:启发类、赏识类、表扬类、提醒类、劝诫类、鼓励类、反思类。
1. 你虽然没有完整地回答问题,但你能大胆发言就是好样的!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1、你的眼睛真亮,发现这么多问题! 2、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 3、会提问的孩子,就是聪明的孩子! 4、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我们可以共同研究一下! 5、这种想法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请再说一遍好吗? 6、多么好的想法啊,你真是一个会想的孩子! 7、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 8、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 9、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小朋友! 10、你又想出新方法了,真会动脑筋,能不能讲给大家听一听? 11、你的想法很独特,老师都佩服你! 12、你特别爱动脑筋,常常一鸣惊人,让大家禁不住要为你鼓掌喝彩! 13、你的发言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谢谢你! 14、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15、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老师为你感到骄傲! 16、你真爱动脑筋,老师就喜欢你思考的样子! 17、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造性,老师特欣赏你这点! 18、××同学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同学! 19、你的思维很独特,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 20、这么好的想法,为什么不大声地、自信地表达出来呢? 21、你有自己独特想法,真了不起! 22、你的办法真好!考虑的真全面! 23、你很会思考,真像一个小科学家! 24、老师很欣赏你实事求是的态度! 25、你的记录很有特色,可以获得“牛津奖”!
实验计划
实验计划
实验主题: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较
我的猜测:……
实验类型:对比实验
相同条件:同样多的水、每份食盐和小苏打数量一样, 同时进行搅拌。
改变条件:分别放入食盐和小苏打
实验方法:每次加入水中的食盐和小苏打数量一样多, 等第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全部溶解后再加入第二份。直到 不能溶解了,再进行比较。
此页为防盗标记页(下载后可删)
1、谢谢大家听得这么专心。 2、大家对这些内容这么感兴趣,真让我高兴。 3、你们专注听讲的表情,使我快乐,给我鼓励。 4、我从你们的姿态上感觉到,你们听明白了。 5、我不知道我这样说是否合适。 6、不知我说清了没有,说明白了没有。 7、我的解释不知是否令你们满意,课后让我们大家再去找有关的书来读读。 8、你们的眼神告诉我,你们还是没有明白,想不想让我再讲一遍? 9、会“听”也是会学习的表现。我希望大家认真听好我下面要说的一段话。 10、从听课的情况反映出,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集体。 1、谢谢你,你说的很正确,很清楚。 2、虽然你说的不完全正确,但我还是要感谢你的勇气。 3、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 4、××说得还不完全,请哪一位再补充。 5、老师知道你心里已经明白,但是嘴上说不出,我把你的意思转述出来,然后再请你学说一遍。 6、说,是用嘴来写,无论是一句话,还是一段话,首先要说清楚,想好了再说,把自己要说的话在心里整理一下就能说清楚。 7、对!说得很好,我很高兴你有这样的认识,很高兴你能说得这么好! 8、我们今天的讨论很热烈,参与的人数也多,说得很有质量,我为你们感到骄傲。 9、说话,是把自己心里的想法表达出来,与别人交流。说时要想想,别人听得明白吗? 10、说话,是与别人交流,所以要注意仪态,身要正,不扭动,眼要正视对方。对!就是这样!人在小时候容易纠正不良习惯,经常 注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