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说课稿

合集下载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50毫升水的烧杯2、玻璃棒1、小勺2、食盐20克、小苏打
板书设计
凡事发生,必有利我!因为凡事都是我赋予它意义,它才对我有意义。

而我的思维模式已经调整成“赋予所有事情对我有利的意义”了。

什么叫做说话的高手?说的人家舒服、感动,同时愿意按你说的做。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你对爱的定义是什么?通过你说话我就知道。

哭泣女:“给他做了20年饭,从来没听他夸我一句。

”——她的爱是“肯定、赞许”
委屈男:“不管她做的好吃不好吃,我不全都吃掉了嘛”——他的爱是“行动”
“纪念日、生日,买个包包就完了,从没见他在家过!”——她的爱是“陪伴”,他的爱是“礼物”。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说课稿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说课稿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将某些物质溶于水中的情况。

例如,某些糖果、盐巴、柠檬酸等小分子化合物可以溶于水中,而某些油、脂肪等却不能溶于水中。

那么,为什么有些物质能够被溶于水中,而有些物质不能呢?本次实验将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并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得到结论。

二、实验原理溶解是指一个物质在另一个物质中均匀地分布,在同一温度下饱和溶液中的溶质数量是一定的。

溶解的原理是各种物质之间的分子相互作用力,如静电相斥力、极性相互作用力、氢键等。

而不同物质之间的作用力不同,从而导致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三、实验步骤1.准备所需材料:烧杯、搅拌棒、常温水、糖、盐巴、柠檬酸、橄榄油和水;2.用烧杯量取 100 毫升水,并将其分成 5 个相同分量的样品。

将其中 4 个样品分别加入盐巴、糖、柠檬酸和橄榄油,再用搅拌棒搅拌至物质完全溶解;3.每个样品溶解后都应记录所用的物质量;4.记录各个样品在搅拌后 10 分钟时的不同状态。

四、实验结果实验中各个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如下:物质溶解质量(克)溶解状态(10分钟后)糖 5 完全溶解盐巴 5 完全溶解柠檬酸 5 完全溶解橄榄油0.5 无法溶解在以上实验中,糖、盐巴和柠檬酸均为小分子化合物,可以被溶于水中。

而橄榄油为大分子化合物,不能被水所溶解。

五、实验分析和讨论从实验结果来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和它们之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下,物质的分子能够和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或极性相互作用力,从而使分子能够溶于水中。

对于小分子化合物如糖、盐、柠檬酸等,都是带电的离子,能够和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或静电相互作用力。

这些物质能够在水中很容易地溶解,形成一个均匀的溶液。

橄榄油为大分子化合物,长链脂肪酸所带的氢原子数较多,它们之间的疏水性相互作用力较强,不能和水分子之间形成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力。

因此,橄榄油不能被水所溶解。

六、结论本次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它们之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以及溶解能力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能够感知到物质溶解能力的差异,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物质的基本属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以及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溶解能力的差异,并引导他们通过实验现象找到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感知物质溶解能力的差异,并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解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质溶解能力的差异,并分析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食盐、糖、面粉、水、烧杯、量筒、搅拌棒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实验报告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分发实验材料,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教师引导讨论,讲解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如温度、溶质的颗粒大小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报告单,完成实验总结。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物质溶解能力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我们如何利用物质溶解能力的差异来达到我们的目的?例如,煮饭时为什么要先溶解糖和盐?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物质溶解能力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

科学教育科学四年级上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3

科学教育科学四年级上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3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
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
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食盐和小苏打是家庭厨房中常见的物品,而且比较相似。

在两个装同样多的玻璃杯中,把食盐和小苏打一份一份的分别加入并搅拌。

第二部分: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为了便与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教科书选择了对汽水中的气体进行观察。

打开汽水瓶时,汽水中有气泡冒出,对这一点,学生是有生活经验的。

四教学建议
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对比实验。

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要强调如何使对比过程公平。

2、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应选用含气体量多的汽水。

在开启之前,摇晃汽水瓶,观察里面的气泡。

让学生仔细观察注射器里气泡的变化,认同气体确实可以溶解于水,并初步了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气压的关系。

四年级上学期科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优秀范文5篇)

四年级上学期科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优秀范文5篇)

四年级上学期科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四年级上学期科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装30毫升水的烧杯2、筷子1、小勺2、食盐20克、苏打20克、汽水1、开瓶器1、注射器1。

【教学过程】一、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学生观察:打开桌上的纸包,说说知道里面是什么吗?2.教师提问:给20克的食盐和20克的小苏打同时放在同样多的水中做溶解实验,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3.引导实验设计:怎样进行这个对比实验比较公平?4.组织学生实验:提醒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5.汇报交流:二、观察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2.教师解释:我们在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这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知道是些什么气体吗?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4.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5.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6.整理本节课的认识记录到科学笔记本上。

(参考P10)拓展: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板书设计:第二篇:《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优秀教案《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一些气体也容易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溶解实验中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说课稿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一部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初步学会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方法。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能够观察和描述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

但是对于溶解现象的理解还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深化。

此外,学生对于实验的操作和观察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初步学会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溶解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通过对溶解现象的学习,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初步学会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溶解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溶解现象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同时,我将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物质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实验与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3.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总结溶解现象的本质。

4.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进一步深化对溶解现象的理解。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溶解说课教学课件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溶解说课教学课件
开启前饮料无变化 、摇动后有气泡产生 (2)分别拉和推注射器活塞。拉动活塞;推动活塞气泡有什么 不同?
拉动活塞有气泡出现,推动活塞气泡消失 (3)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与什么有关?
压力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生活有什么联系呢?
.
2.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生活的联系 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如何呼吸呢? 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之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 化碳等气体。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 行呼吸的。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猜猜:在水中食盐和小苏打谁的溶解能力强? 一起走进今天的课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
一、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1.对比观察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实验目的:通过把食盐和小苏打分别放入水中溶解,比较食盐 和小苏打的溶解能力,验证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相 同的。 实验材料:2个烧杯、搅拌棒2根、20克食盐、20克小苏打。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相同吗? 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 力可以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提供极大的帮助。
.
一、填空题 1.水中的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_____氧__气_______ 进行呼 吸的。 2.气体溶于水是一个__可__逆______的过程。 3.50毫升的水大约能够溶解__1_8______克的食盐。 4.了解某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以为 _人__们__的__生__产__和__生__活____ 提供帮助。
(1)一定条件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不是 无穷无尽的。 (2)能溶解在水中的不同物质,溶解能力不相同,即所溶解的 量不一样。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怎样呢?
.
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教 学
准 备
每小组装50ml水的烧杯2个、玻璃板2根、小勺2个、注射器1支、食盐、苏打各20克、汽水


过程教学设计Fra bibliotek二次备课
一.情景问题引入:
哪些物质能溶解在水中。盐能溶解在水中,在一杯水中不断地加盐,盐会不断地溶解吗?(不会)一杯水中所能溶解盐的多少,这就是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板书:溶解能力)
自主学习:怎样进行实验?阅读29页实验方法,并回答:
1盐和小苏打溶解在水中的比较实验中,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2实验操作中,要注意什么。第一小份没有溶解完就加第二小份的做法对吗?加到什么时候为止?
3如果杯底有剩余的,怎样估计剩余的?
4提示:小组分工合作:一人放物质,另一人搅拌,其余人观察并作好记录。迅速有序完成后整理好器材,举手示意。
气体也能溶解在水中,如氧气、二氧化碳。水中的生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呼吸的
作业设计或典型错题记录分析
板书设计
教 学
反 思
(要求手写,300字)
教师备课
课 题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课 时




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2.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
3.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教 学
重、难点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小苏打和盐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这就是本节我们要探究的问题。(补充板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出示目标:能通过实验比较出小苏打和盐,哪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说课稿、教学设计、同步练习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说课稿、教学设计、同步练习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1.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说课稿【教材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和平时的生活经验,学生知道食盐、白糖、味精、红糖等物体在水中能够溶解,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

本节课将要研究比较不同物质(以食盐和小苏打为例)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学生将学习到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

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对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比较,明白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且不同的物质溶解的数量是不同的。

聚焦环节,通过提问和联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引出本课主题“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一样吗”。

探索环节,主要编排了2个学生探索活动。

探究活动1让学生根据一年级学习实践过的体验,说一说哪些物体能够溶解在水中。

探究活动2是让学生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溶解的能力不同。

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平分成8份,这种方法在教师准备材料时需要花费较多时间,称量好20克食盐和小苏打后将它们先平分成2份,再平分成4份。

最后平均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这种方法易操作,但刮的力度、深浅会不同,还有将盐洒出等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这是本课的主要活动,通过对比的方式对实验现象有直观的感受。

其中探究活动2为本课的核心活动,为保证其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教学时可把探究活动1前置到聚焦环节。

研讨活动,通过分析全班小组的实验数据,分析出食盐和小苏打在相同的水中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并组织学生研讨“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通过研讨,让学生认识到,在实验的过程中,“要等前一份完全溶解之后才能加入后一份”这一实验方法的目的和意义,使学生初步建立起控制实验变量,防止干扰的实验意识。

拓展环节,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物质,比如味精、红糖、白糖等,让这些物质也溶解在水中,并自主去研究、比较它们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从更加广泛的角度说明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

秋教科版科学四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word说课稿

秋教科版科学四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word说课稿

秋教科版科学四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word说课稿四年级上科学说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科版一、说教材:我今天说的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本节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

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变化的不同,认识溶解这一概念;活动二,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

活动三,通过学习使用过滤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

这一课是在三年级初步认识水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今后研究水是怎样溶解物质的,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等知识提供感性和理性的基础。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过亲身实验,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使学生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水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水中。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对于溶解是有一定认识的,例如,学生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

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知道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三、说教法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坚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生为本,教师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安排本课教学,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运用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实验法进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自主地、愉快地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精神,形成注重事实,敢于提出问题的严谨科学态度,发展能力,激发兴趣。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一、引言各位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大家都熟悉的现象:水能够溶解一些物质。

白开水是无色的透明液体,但我们知道,把它放在太阳下晒,一段时间就会出现痕迹,这就是水溶解了一些物质。

所以今天我们要了解一下,到底哪些物质水能溶解,它们是如何溶解的,以及溶解作用在生活中都有哪些表现?二、水的溶解特性水是一种极性分子,它的分子结构中,氧原子带负电,氢原子带正电,这样使得水分子能够和其他带有电荷或极性的物质发生相互作用,从而溶解它们。

“极性”的概念:我们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理解,两个磁铁,磁极相似互相排斥,相反互相吸引。

水分子中的正负电荷就像磁极,它们会吸引带有相反电荷或极性的物质分子,从而使其溶解在水里。

水溶解哪些物质?:水能够溶解一些物质,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 电解质: 比如盐,它是离子的化合物,被水溶解后会产生Na+和Cl自由离子,从而实现溶解。

2. 极性溶质: 比如糖,它的分子结构中也存在正负极,能够与水分子形成氢键,进而溶解。

3. 非极性溶质: 比如油脂,它们分子结构中无极性,因此不能与水形成氢键,但部分油脂可能会形成乳浊液,在水中悬浮。

三、水溶解物质的机制水溶解物质的过程可以概括为:1. 物质与水分子碰撞: 溶质和溶剂(水)之间的分子发生碰撞。

2. 形成溶解速度形成 : 溶质分子被水分子包围,形成溶液。

溶解度:溶解度是特定温度下,一溶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最多能够溶解的物质量,指的是溶质和水在分子间形成数目最多的溶解剂形成液体条件。

四、水溶解作用在生活中的表现水的溶解作用无处不在,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商业活动: 比如制作饮料、生产药品等都需要利用水的溶解性。

自然界: 雨水溶解土壤中的养分,为植物生长提供营养;大自然的水循环也离不开水的溶解作用。

生物体: 人体血液中溶解了氧气、营养物质,还能将废物排出体外,都是依靠水的溶解性。

五、总结水是生物体的生命之源,它不仅具有清凉解渴的功能,而且是物质的溶解媒介,干预进取于承载着地球上的生命,理解水的特性和溶解作用,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的世界,保护我们的环境。

教科版科学四上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科学实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可能无法准确描述所观察到的情况,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能运用溶解能力的大小来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学会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沙子、食盐、糖、水、烧杯、玻璃棒等。

2.课件:实验步骤、实验现象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实验材料和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并记录实验结果。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大小。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溶解能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进行讨论。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并思考溶解能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8.板书(5分钟)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5分钟,操练10分钟,巩固5分钟,拓展5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板书5分钟。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说课稿 (1)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说课稿 (1)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2.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说课稿 (1)一. 教材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一课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溶解的基本概念,本节课将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材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掌握溶解能力的强弱与物质性质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溶解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强弱,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溶解能力的规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说出溶解能力的强弱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学会探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学会合作与交流。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理解溶解能力的强弱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2.难点:学生能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规律。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验器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溶解能力的概念。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盐水煮鸡蛋,引发学生对溶解能力的兴趣。

2.探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3.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发现溶解能力的强弱与物质性质的关系。

4.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5.拓展: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能力的应用。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物质溶解能力Sugar 中等八.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将从学生的实验操作、观察能力、讨论参与度等方面进行。

教师应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科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科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科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前言本文是教科2001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探讨了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通过本文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物质的性质有关,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在实验中,我们将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和实验结果,找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程度有关的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实验材料1.红磷粉、碘酒、白醋、甘油、食盐、白糖、红糖、冰糖。

2.滴管、试管、试管架、筷子、电子天平、标准的5毫升、10毫升、25毫升塞子瓶;3.水。

实验步骤第1步: 预先研究1.把一个小滴管中加入3毫升的水,记录下所加水的重量。

2.把小滴管中加入红磷粉(量不超过⅔管),插上塞子瓶盖,反复悬挂,使红磷粉尽量分散在水中,看看红磷粉溶解了多少,记录下三重量(滴管、水、红磷粉)的总重量3.根据数据计算瓶中红磷粉和瓶中水的质量比,以及红磷粉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第2步: 实验操作1.把一个25毫升的塞子瓶洗净,用电子天平量出精确质量25克的食盐。

2.将食盐加入塞子瓶中,加入10毫升的水,加盖塞子,反复摇晃并悬挂10分钟,观察食盐的溶解度。

3.将同样的量的白糖和红糖分别加入瓶中,对比它们的溶解度。

4.将同样的量的冰糖和白醋分别加入瓶中,对比它们的溶解度。

5.将同样的量的甘油和碘酒分别加入瓶中,对比它们的溶解度。

第3步: 观察实验现象1.观察每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有何不同,是否和我们预先研究到的结论一致。

2.记录实验结果和观察现象。

实验结果分析1.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知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物质的性质有关,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一些物质比其他物质容易溶解在水中。

2.红磷粉的溶解度很低,它的溶解能力较弱。

食盐在水中是易溶解的,而冰糖和某些食物甜味剂(如白糖和红糖)的溶解能力比较高。

将需要用到药品的病人要注意它们溶解的速度和能力的不同。

3.在实验中,我们可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和实验结果,找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程度有关的因素,不同物质在水中与不同的因素之间存在联系。

教科版科学四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参考教案

教科版科学四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参考教案一. 教材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常见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的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具体的实验操作和深入的思维训练,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物质溶解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

同时,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质溶解现象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物质溶解的微观过程和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物质溶解的概念,知道溶解是一种物理变化。

2.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3.理解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物质溶解的概念,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难点: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总结物质溶解的规律和影响因素。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食盐、糖、沙子、水、烧杯、搅拌棒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记录表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变化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例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哪些物质变化的知识?它们有什么特点?”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例如:“请同学们观察这些图片,看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观察结果,总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例如:“同学们,通过实验我们发现了一些什么规律?”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如温度、搅拌等。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教案教案: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的概念和溶解能力的影响因素;2. 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溶解的概念和实例;2. 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3.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三、教学过程:引入:1. 进入实验室,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器材和实验场所的情况,让学生了解实验室的安全规则和实验的重要性。

探究:2. 导入溶解的概念:与学生讨论溶解的意义和溶解的实例,例如糖溶解在水中、盐溶解在水中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不能。

3. 讨论溶解能力的影响因素:与学生一起探讨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例如溶质的种类、温度、搅拌等。

4. 进行实验观察:将不同物质(如糖、盐、红砂糖、沙子等)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溶解情况,记录实验结果。

总结:5. 总结实验结果: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6. 归纳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与学生归纳影响溶解能力的因素,例如一般情况下,固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拓展:7. 拓展实验: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他物质进行实验观察,加深对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实验杯、勺子、纸巾等;2. 实验药品:糖、盐、红砂糖、沙子等;3. PPT或板书。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实验记录和观察结果;2. 学生对溶解概念和溶解能力影响因素的理解程度;3. 学生在讨论和实验中表现出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精神。

六、教学反思:1. 在引入环节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3. 在总结和归纳环节,要加大学生的思维深度和拓展知识的广度。

四年级科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说课稿

四年级科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说课稿

四年级科学《溶解的快与慢》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溶解的快与慢》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

通过前几节有关食盐溶解的课以及平时的经验,学生们对溶解的概念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这节课旨在通过搅拌和水温等条件改变的前提下,初步感受对比实验,从而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事物。

教材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1.搅拌对于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2.水温对于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3.研究水果糖溶解的方法。

细心研读教材后,我发现用食盐做溶解实验效果不太明显,起不了真正去探究学习的目的,故把食盐换成了高锰酸钾,用高锰酸钾作为溶解实验的材料便于学生观察。

根据教学的内容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1.理解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物体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初步感受对比实验的意义,亲身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活动过程。

3.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教学重点: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难点:感受对比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问题。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每组两个烧杯、筷子1根、红糖两包(每包10克)、矿泉水1瓶、热水、水果糖、溶解快慢记录表。

二、教法与学法指导:教学方法:本节课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测——验证——证实”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科学实验意识,从而在探究方法与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科学概念.同时,让学生亲历对比实验,指导学科实验的严谨性,提高综合分析、运用能力.3、反馈实验结果,评价研究计划,综合得出: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有关,还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

(完善板书)(四)游戏延伸,知识运用。

1、我们通过今天的实验知道了,哪些方法可以加快溶解的速度?2、同学们今天表现得很出色,老师奖励大家玩吃糖游戏:每人一颗水果糖,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在嘴里溶解水果糖,看看谁快,但不允许囫囵吞枣,注意安全。

吃完糖后交流一下吃糖的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说课稿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单元的第四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一、教材分析:
溶解单元通过观察、比较几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形成关于“溶解”的描述性概念,以及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溶解的快慢?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溶解了的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引导学生围绕着溶解这一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观察研究活动。

本课教材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探究在相同条件下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有什么不同;二是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知道很多固体物质都可以溶解于水,至于能溶解多少,溶解能力的大小并没有认识;对比实验,学生没接触过,如何使对比过程公平,需要引导;学生对气体能溶解于水是缺少直观认识的,需通过实验加深理解。

三、教法学法:
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验研究、观察描述等方法进行学习。

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1、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2、一些气体也能溶解于水。

过程与方法:1、研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2、进行气体溶解于水的观察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细致地观察、比较的重要性。

2、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研究气体在水中的溶解。

六、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装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筷子1根、小勺2个、、注射器1支、食盐、苏打各20克并分成10等份、汽水1瓶。

七、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设计了五个部分。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实验设计、验证猜测。

三、汇报交流、获取结论。

四、引起经历、形成概念。

五、问题延伸、深化理解。

学生在科学体验活动中将对本课的实验研究学习有更清晰的认识,掌握新的实验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下面我就把这五部分展示给大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教师出示桌上纸包)同学们,在你们的桌子上都有一个这样的纸包,请打开看看,知道是什么吗?食盐和小苏打是厨房中常见的物品,看起来比较相似,却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导出课题并板书)
(二)、设计实验,验证猜测。

1、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谁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让学生轻松进入学习状态,激发起学生想要探究、想要主动参与的欲望,为验证猜测结果做好铺垫。


2、引导实验设计: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只有通过实验来验证,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关键是如何才能使对比过程公平?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并撰写实验计划。

(设计意图:通过充分讨论交流,使学生积极主动建构实验过程操作的规范性,实验条件的公平性。

引导学生撰写出比较规范的实验计划)
3、学生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

(设计意图:学生在活动中观察的实验现象和记录的实验数据是说明实验结果,验证猜测的有效论据。


(三)、汇报交流、获取结论。

通过实验交流,数据分析,让学生在实验研究中得出实验结论,从而激发出学生在实验探究活动中的饱满热情,并获得成就感。

(四)、引起经历、形成概念。

1、教师出示汽水一瓶,摇一摇请学生观察液体中出现的气泡。

(设计意图:学生看见大量的气泡逸出,唤起生活中时常出现类似现象的场景回忆,激发学生想探究的兴趣。


2、教师解释:摇瓶子时从液体里逸出的气泡就是溶解在饮料中的气体。

3、学生实验:观察溶解在汽水里的二氧化碳。

介绍操作步骤:用注射器吸三分之一的液体,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
然后慢慢地往外拉(往里推)注射器的活塞,观察注射器里的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设计意图:明确实验步骤,规范实验操作,通过亲身经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使下面的提问顺其自然。

)
4、提问:怎样解释注射器里气体和液体的变化?
(设计意图:在实验中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气体也能溶解于水,又能从水里析出,气体溶于水是一个可逆的过程,并初步了解气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气压的大小有关。

在学生亲身经历中形成概念。

)(五)、问题延伸、深化理解
怎样观察溶解在水中的空气。

在课文中的小资料,与生活相联系,说明水中的动物、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八、板书设计:
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一、比较相同条件下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食盐和小苏打溶解能力的比较记录表
物质50毫升水溶解物质的份数溶解能力的比较
食盐7—9份(约18克)食盐的溶解能力强
小苏打2—3份(约5克)
结论: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二、一些气体也能溶于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