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阶段性测试题人民版选修(新)-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性测试题十三(选修二综合测试)
1.(2015·河北石家庄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 04431353
材料一既然人们参加社会的重大目的是和平地和安全地享受他们的各种财产,而达到这个目的的重大工具和手段是那个社会所制定的法律……立法权不仅是国家的最高权力,而且当共同体一旦把它交给某些人时,它便是神圣的和不可变更的……立法权力的四重界限:第一,它们应该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来进行统治,这些法律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庄稼人都一视同仁,并不因特殊情况而有出入;第二,这些法律除了为人民谋福利这一最终目的之外,不应再有其他目的;第三,未经人民自己或其代表同意,绝不应该对人民的财产课税;第四,立法机关不应该也不能够把制定法律的权力让给任何其他人,或把它放在不是人民所安排的其他任何地方。

——摘编自《政府论》材料二孙中山非常重视法制建设,他一再强调国无法则不立,国家治乱一系于法。

并提出立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他认为,民国立法要从实际出发,既要适应时代,又要符合国情;在内容上要体现民权主义立国精神,在方法上要行国民创制、复决法律之制;要切实维护法制的统一,立法务必根据大法,会议法律当与根本大法不相抵触。

不管任何人,包括百官在内,凡违法的,一律追究法律责任……治理国家,建官分职,任贤选能至为重要,们要尽保护人民之责,为人民谋享受法律保护之幸福。

官吏是国民的公仆,要接受主人的监督,除国会代表国民行使监督政府的职权外,还需设立监察机关,专司监察,对官吏的失职违法行为进行弹劾。

他说,民国即为人人共有之国家,则国家之权利,人人当共享,国家之义务,人人亦当共当。

中华民国既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首当守法,从舆论。

凡百官吏就职,必发誓奉公守法,不取贿赂;以后有违誓者,必尽法惩治之。

——摘编自《孙中山法治思想谈》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洛克与孙中山思想的共同点。

(7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力图实现其法治思想的途径,并分析其现实意义。

(8分)
[答案](1)共同:提倡法治或法律至上;主张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分权制衡等。

(2)途径:注重法制建设,重视立法;健全执法机关,选拔好官吏;设立监察机关,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力度;给予民权,人人知法守法等。

意义:健全法治的同时,注意完善法律制度;公正执法,违法必究;加强对官员监察,健全监督机制;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懂法守法等。

[解析](1)据材料一“达到这个目的的重大工具和手段是那个社会所制定的法律”、据材料二“孙中山非常重视法制建设,他一再强调国无法则不立,国家治乱一系于法”得出法治;据材料一“当共同体一旦把它交给某些人时”、据材料二“中华民国既以人民为主体”“民国即为人人共有之国家”得出主权在民,据材料一“应该以正式公布的既定的法律来进行统
治;这些法律不论贫富、不论权贵和庄稼人都一视同仁,并不因特殊情况而有出入”、据材料二“不管任何人,包括百官在内,凡违法的,一律追究法律责任”得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材料一“立法权不仅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据材料二“中华民国既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首当守法”得出分权制衡,结合所学分析即可。

(2)第一小问途径,据材料二中“孙中山非常重视法制建设”得出重视立法;据材料二“治理国家,建官分职,任贤选能至为重要”得出选拔好官吏;据材料二“除国会代表国民行使监督政府的职权外,还需设立监察机关,专司监察”得出加强监察;据材料二“不管任何人,包括百官在内,凡违法的,一律追究法律责任”得出人人守法;第二小问意义,结合所学,从健全法治、完善法律制度、违法必究、健全监督机制、增强法律意识,懂法守法等几个角度回答即可。

2.(2015·吉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 04431354
材料一美国1787年宪法条文:
第一条第一款本宪法所制定的立法权,均属合众国国会,国会由一个参议院和一个众议院组成。

第七款:……经众议院和参议院通过的法案,在正式成为法律之前,须呈送合众国总统;总统如批准,便须签署,如不批准……进行复议。

第二条第一款:行政权力赋予美利坚合众国总统。

第三条第一款: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一个最高法院以及由国会随时下令设立的低级法院。

材料二《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

(1)上述材料体现了哪些政治思想原则?(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和中国《临时约法》对两国产生不同效果的原因。

(9分)
[答案](1)原则:分权制衡;主权在民;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2)美国:缺乏专制传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较快;启蒙思想传播。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3.(2014·河南实验中学)阅读下列材料:导学号 04431355
材料一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可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二读《与南北美洲诸华商书》,谓中国只可立宪,不能革命,援引今古,洒洒万言。

……长素以为“革命之惨,流血成河,死人如麻,而其事卒不可就”。

然则立宪可不以兵刃得之耶?即如英、奥、德、意诸国,数经民变,始得自由议政之权。

……近观日本,立宪之始,虽徒以口舌成之,而攘夷倒幕之师在其前矣。

使前日无此血战,则后之立宪亦不能成,故知流血成河,死人如麻,立宪所无可幸免者。

……公理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章太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材料三近时志士,舌敝唇枯,唯企强中国以比欧美。

然而欧美强矣,其民实困,吾国纵能媲迹于欧美,犹不能免于第二次革命……睹其祸害未萌,诚可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

——孙中山《民报·发刊词》
(1)上述三则材料对待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认识均借鉴了东西列强的做法,指出其中的不同之处。

(9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革命设想。

(6分)
[答案](1)康有为主张效仿列强通过立宪法,开国会,实行权力制衡,建立起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章太炎认为列强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强国目标的,主张通过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主共和;孙中山通过列强革命后的弊端认为必须要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同时进行。

(2)分析:孙中山的革命设想集中体现在三民主义中,政治革命的根本是建立民国,社会革命的主要内容是平均地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愿望,但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不可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4.(2015·玉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导学号 04431356
材料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人民自由权有以下规定:第三条,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第七条,人民有信教之自由……
材料二《中华民国约法》对人民自由权有以下规定:第三条,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

第四条,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第七条,人民于法律范围内,有信教之自由……
材料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人民自由权有以下规定: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

……第八十六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人民自由权的规定方面有什么变化?这反映了什么实质性问题?(7分)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在人民自由权方面有哪些进步?从近代以来中国法制的发展历
程中你获得了哪些认识?(8分)
[答案](1)变化:每项权利均增加了限定;法律范围内。

实质:增加了于法律范围内的规定,而制定法律的权力不掌握在人民手里,所以这是一部体现专制的宪法
(2)进步:明确取消民主权利的各种限制;享受民主权利的范围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增多。

(答出两点,即得满分)
认识:旧中国法制化进程和政治民主化进程是艰难曲折的;只有新中国宪法才赋予了人民广泛的民主权利。

[解析](1)问中第一小问变化对比分析材料一二的信息即可,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人民所享有的民主权利虽然基本相同,但增加了享有民主权利的条件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的条件。

第二小问实质,结合《中华民国约法》颁布的时代背景来分析,从袁世凯的专制独裁的目的来看,这部宪法实际上是专制的宪法,材料中增加了于法律范围内的规定,但是制定法律的权力并不掌握在人民手里。

(2)问中第一小问进步性从材料三中的信息来分析,从“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中可看出明确取消民主权利的各种限制;享受民主权利的范围扩大;人民的民主权利增多。

第二小问认识可从民主法治进程的曲折性,“五四宪法”才是真正赋予人民权利的宪法等角度来展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