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钻研教材的三重境界
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
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人生有三重境界,做学问有三重境界,其实课堂教学也有三重境界。
从《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看,也揭示了课堂教学的三重境界:文本型课堂、能本型课堂、人本型课堂。
文本型课堂。
以文为本的课堂,文即教案,知识。
教师按照教案,照本宣科,根据既定的环节,亦步亦趋,一步接一步。
其主要是注重知识的讲授,不管或很少照顾到学生的学,教师心中装的是知识,即心中有识。
能本型课堂。
以能为本的课堂,能即能力,学识。
教师不拘泥于教案,注重课堂动态生成,注重知识的形成与迁移,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学。
教师心中装的是能力,即心中有能。
人本型课堂。
以人为本的课堂,人即全人,见识。
教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个人进行教学,不拘泥于单纯的学科知识能力的培养,注重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注重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全面发展的人,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见识,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并内化为行动。
教师心中装的是人,即心中有人。
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塑造人,陶冶人,培养人,使人有良好的修养和完善的人格,让每一个接受的人都教育有长远发展的持久动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人”的意识。
换句话说,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从人本出发,关每一个学生,关爱学生的每一个方面。
加德纳有一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爱儿童,只是经常表现为不同的形式,每个儿童都是一粒独特的种子。
”在新课改正高潮之际,我想,我们课堂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第一和第二境界,而应该努力上升到最高境界,全面育人,促进一个完整的人的全面发展,有个性的发展,获得终身发展。
人本型课堂---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应成为我们每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
当我们把一个完整的人当作教学的对象、把全面育人作为教学的目标之后,就不会太在乎自己一时的得失,从而享受到教书育人真正的快乐!。
钻研教材的五个层次
钻研教材的五个层次王海萍钻研教材是备课的基础和核心环节,如何钻研教材,里面可谓玄机多多:从内容上说,要把握内容、提炼中心、研究写法、揣摩语言等;从程序上说要思考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如何让学生学习、让学生从中得到什么;从观念上讲,既要从传统的文章学的角度去鉴赏和品味,更要从现代阅读学、信息学的角度去吸收、筛选和占有;从层次上说,要走出自我的、一元的认识误区,学会换位思考:从作者角度、从编者角度、从自我解读角度、从学生学习角度、从他人评价角度等层次上认真钻研教材。
下面就从层次的角度,谈点本人对钻研教材的粗浅认识,并就教于方家。
所谓钻研教材,从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角度看就是教师本人以课文为中心形成一个辐射圈:广泛占有各种与作品有关的方方面面的信息(包括文本的、生活的、生命历程的等)而读出自己的感觉,从而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的行为。
钻研教材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教材。
多读既包括遍数的规定,也指方式的多样——比如朗读默读交叉进行、浏览精读相结合,还指占有丰富的相关资料。
我认为钻研教材,至少要读四遍,并做到边读、边思、边悟、边记:第一遍,整体感知,捕捉灵感;第二遍,带着问题,读书解疑;第三遍,读出启迪,读出联想,读出新意;第四遍,读书质疑,有所挑剔。
在此过程中,读出五种境界、五个层次。
⒈自我解读。
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不要忽视自我的存在,语文我们知道,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作品是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
此外教师的自我解读还有更独到的育人价值——以自己良好的习惯感染熏陶学生,进而让学生从中悟出求知做人的哲理。
在自我解读时,需要尽可能地创设一种陌生化的阅读情景(即远离各种资料只与作品对话),才容易读出自己的新意。
从自己的人文视野、生活阅历、性格习惯、心理状态、兴趣爱好出发,有所思考的读、有所联系的读:或主旨、或题材、或手法、或语言,或读有所启发、或读有所顿悟、或读有所联想、或读有所疑惑,进而再读、思考、探究、实践,读出自己心目中的哈姆莱特。
教师怎样钻研教材
一、从编者的角度钻研教材。
具体做到:1、纵览全册教材,整体把握全册教材的思路。
做到:以编者的身份自我发问:(1)本册安排了哪些内容?(2)本册教学目标是什么?(3)本册教学重难点是什么?(4)本册教材有什么特点?(5)本册教材需要哪些教具和学具?2、深究细研教材,整体把握每章每节教材内容。
(单元)做到以编者的身份自我发问:(1)本单元安排了哪些教学内容?(2)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3)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4)本单元需要哪些教具、学具?(5)本单元需要几课时?(一节课)做到以编者的身份自我发问:(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2)本节课在本章中所处的地位怎样?(3)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什么?(4)本节课的教学手段、方式、方法是什么?(5)本节课需要哪些教具(含多媒体)、学具?二、从学生的角度钻研教材。
(具体做到)1、从学生的角度钻研教材,教师应做到的:(1)像学生一样阅读教材,读准每个字,推敲每个词,体会每一句话,背景了解要宽,内容理解要深。
(2)像学生一样提问题,边读边想:A本节课新旧知识点的桥梁是什么?B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C我自己能完全学什么?2、站在学生的角度钻研教材,老师应想到的:(1)学生原来学习了什么?(2)学生实际掌握了什么?(3)为了学生的学习应做什么准备?(4)学生学习本学科的规律是什么?(5)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要求和策略是什么?三、从教者的角度钻研教材。
从教者的角度钻研教材要抓住两个统一,即编者与教者的统一,编者与学者的统一。
编者的意图实际上就是教师的教学目标,也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
各位同学,大家好:经过一上午紧张而有序的学习、交流,你们一定会进一步了解并掌握了教师礼仪的内容,前面学习的内容(:“教育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教师礼仪,班主任工作等。
”)今天将由我和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教师应怎样钻研教材”。
这部分内容,对于每个新上岗的老师来说,是必须具备的能力,只有把教材钻研透了,才能备好课,既而上好课。
钻研教材 了解学生 创设情境 形式多样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创设情境形式多样教材是教学的重要载体,而钻研教材是教师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对于学生来说,教材是他们学习的来源和依靠,而教师要做的就是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创设情境,形式多样,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一、钻研教材教师要钻研教材,深入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学科内在逻辑和文化内涵。
只有深入地理解教材,才能更好地教授给学生。
教师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参与学科专题研究、走进实验室、实地考察等方式,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教师还应该不断了解教材的更新和动态,随时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时刻与时代保持同步。
教材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不断更新的,教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学习能力,了解最新的教材知识,掌握最新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
二、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教学的基础,只有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方法、兴趣爱好、家庭背景等方面。
通过课堂问卷、学科测试、班级观察等方式,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在了解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包括学习动机、学习困惑、学习焦虑等方面。
通过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进行教学。
三、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指将教学内容置于一定的教学情景中,使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地构建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创设情境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比如实验探究、问题解决、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式。
创设情境是教学的灵魂,只有通过创设情境才能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
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组织并设计好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景中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从而更好地理解知识。
四、形式多样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保障。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讨论、实验、自学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活动中进行学习,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形式多样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灵活运用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备、教学技术、教学材料等,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中进行学习,更好地掌握知识。
浅谈语文教师钻研教材
浅谈语文教师钻研教材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是人类语言的基础,所以学好语文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掌握语文这门学科呢?我想培养、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许多学校作过课题研究,许多专家发表过指导性意见。
在此,我无心妄议,我始终觉得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好语文课程资源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有效途径。
2012年新版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想语文课程资源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能够构成语文课程来源的各种事物;第二方面是保证语文课程活动进行的各种设备和材料。
总而言之,语文课程资源就是可能进入语文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的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可开发和可利用的,显性的或隐性的资源。
那么,如何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服务呢?下面是我语文课程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思考,敬请各位专家指正!一、钻研教材,深挖语文教材所蕴含的资源我觉得教材资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书、配套读本、教学挂图、工具书、教学课件以及教师的教案和学生的学案等。
可以说,教材资源本身丰富的内容为教学的成功实施和有序展开提供了很好的资源平台。
现在普遍教师已经转变了教的观念,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但面对这第一位的课程资源,我们也应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在发挥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立足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挖掘教材资源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1.深入钻研语文教材,有效利用课本资源。
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依据,对教材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是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
对于语文学习和教学来说,由于教学思想的转变,教材的编写思路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们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合理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充实教材资源。
教师应该达到的五重境界
教师应该达到的五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教知识这是大部分刚刚毕业,站上讲台的老师的想法。
这个时期,老师会在教材、教学方法、上课方式上下很多功夫,整体想着教案如何设计,重难点是什么?中考怎么考?作业怎么布置?上课风格怎么设计?板书怎么写?等等这个时期的老师往往不是很自信,不敢有太多想法,会把学生成绩作为第一目标,往往压力比较大。
这些都是为了在学生或者同事面前体现自己的专业性以及工作能力,当学期结束期末考试自己班学生的成绩相比较好或者不差时,这个时候老师才会安心。
这就是第一重境界,老师会把教知识放在第一位。
第二重境界:教方法当老师教了几年后,对于教材内容、题型以及考情了如指掌后。
老师会把关注自己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
这个时期的老师更愿意站在学生的立场想问题,也愿意多尝试一些教学方法,比如让孩子预习,自己讲课,互相讲题等等。
老师也会回只是单纯的知识点灌输,而是更愿意给学生讲方法、讲思路,追求的举一反三。
这个时期的老师相比“教知识”的老师会比较轻松,课堂氛围也会更好。
这就是第二重境界,老师会把教方法放在第一位。
笔者经常说: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教育是点燃学生的兴趣点和内驱力,这点真的非常重要。
大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因为笨。
而是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好,孩子不愿意学,怎么教都没有用。
这个时候就对老师要求比较高了,老师的课堂如何吸引学生?老师的魅力如何吸引老师?学生为什么爱上你的课?这是这一境界的老师思考的问题。
这一时期的老师往往已经形成了鲜明的教学风格,在众多风格中,幽默感是必不可少的。
这个时期的老师课上是老师,课下更像是学生的朋友,愿意和学生聊天、沟通。
这个时期的老师上课氛围比较欢乐、轻松。
这就是第三重境界,老师会把教状态放在第一位。
第四重境界:教人生学习的目的并不是知识点本身,而是在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的是毕业后可以在社会上生存,这个时期的老师深知这一点。
这个时期的老师往往已经有了一些人生阅历。
试论教师的三种境界:教书匠、能师、人师
试论教师的三种境界:教书匠、能师、人师试论教师的三种境界:教书匠、能师、人师任何一门课程的授课效应和教育教学质量是由教师的素质决定的,教师素质乃教育之本;不提高教师素质,素质教育只能徒托空台,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其内在家质的表现。
教师如果仅会传授知识,只能算作教书匠。
教师及当以智慧启迪学生的智慧,以高尚的人格塑终生的人格。
这便是名师、人师与教书匠的根本区别。
素质教育召唤着名师和人师。
教书匠--灌输型教师教书匠的特点是,比学生先值得某方面的。
知识或比学生懂得更多的知识,这种知识属记问之学。
他所能做到的就是把知识灌输给学生。
教师传授无效知识等于浪费学生的时间,误人子弟。
教师传授有效知识特别是学生无法看值的教材知识和源于教材又超出教材的补充、延伸知识,学生便有所收获。
但是不少数师传授的有效知识却是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就能看的课本知识,这实际上也是耽误学生,它剥夺了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阻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从教师自身角度来说,其所传授的知识可分为假知和真知。
假知和真知不是哲学意义上的谬误和真理,而是心理学上的一种分类。
按照心理学的观点.所谓传授援知,是指教师对所教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即没有完全吃透和内化教学内容,表现为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来讲授知识,在教学方法上就是典型的照本宣科。
实践证明。
教师传授假知是导致学生机械学习的直接原因。
机械学习的特点是:机械模仿、不求甚解、死记硬背、生吞活剥、唯书唯师。
通过这种学习,学生得到的只是一大堆机械的、孤立的知识。
所谓传授真知,是指教师对所教知识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即教师理解;消化了教学内容,并达到了熟练的地步,可谓成竹在胸,了然于口,但却是"匠气有余,灵气不足"。
因为熟练可以靠简单的重复而获得,只需时间和力气,无需更多的智慧。
这种熟练只是一种按部就斑的运作,它不仅没有升华为熟能生巧的境界,反倒使教师因为思维一次又一次在旧有的轨道上运行而导致教学能力的退化,致使教学变成为一种形式上的教,这种教学的特点是:重知识,轻能力?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重获得欠知识本身,轻获得知识的方法。
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研究
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研究教研工作是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
正如科学大师爱因斯坦所言:“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有创造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象。
”教学工作也是如此。
如果没有广大教师从事教研工作,教学质量就很难得到提高,教育事业就不可能得到发展。
一、教研工作的三个层次每一个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自己的教研层次,寻找恰当的起点,选好教学工作与教研工作的结合点。
有关专家认为,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一般包含三个阶段,即教材探析的起步阶段——教学过程研究的发展阶段——心理研究和课题实验研究的成熟阶段。
这个成长过程体现了认知的层次性和渐进性。
由此,我们可以把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分为三个层次:(一)学习、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教师成长的起步阶段首先,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
每一个教师,特别是刚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必须经常对课程标准认真研读,反复思考,熟练掌握课程标准的教学目的及对各知识点的要求。
总的来说,教师钻研课程标准要做到以下四个明确:1.明确本科目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最重要的理论和技能是什么,教学体系的结构,主要的思路和逻辑主线是什么。
2.明确教材的各部分在整个学科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它们之间是怎样联系的。
3.明确哪些是教材中的基本现象、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4.明确每个部分的具体的教学目的、要求是什么,并据此确定内容的教学档次。
一般分为“了解、理解、掌握”三个档次。
其次,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1、把教材读厚——微观备课把教材读厚,就是要求教师要在大纲的指导下,对教材精读细研,作深入细致地分析。
把教材读厚,就是要求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多思考,多发问,对一些重点知识反复思考,将心得体会、疑问或评论和有关的参考资料放在一起,就会感到把书读厚了。
把教材读厚,目的是把教材的内涵充分挖掘出来,越细、越深越好。
这种由薄到厚的过程,是不断思考的过程,是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对教材不断理解加工的过程。
课堂教学三境界
课堂教学三重境界湖南省教科院严伯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著名学者王国维的治学最高境界。
课堂教学博大精深而又奥妙无比,巧教乐学、少教多学、不教而学是我们应追求的境界。
一、巧教乐学治教学贵在得法,得法之妙在于巧。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同理,无巧调动不起学生乐学的兴趣。
曾国藩曾说:“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
”如何才能教得巧,而学生乐于学,课堂教学充满“生气”和“灵气”呢?关键在于落实:“学路优先,因学巧教”。
“学路优先”是相对于“教路优先”提出来的。
在我们习惯的教学中,钻研教材,准备资料,制作课件,都是精心设计“教路”,以力求把自己知道的、认为最有价值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然而以“教路”作为思考点和出发点的教学,往往忽视学习的主体,导致学生游离教学之外。
“学路优先”则是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前的预设始终围绕学生的学路进行,课中的生成始终围绕学生的习得和变化展开。
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始终会关注: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哪些是学生需要掌握的主要概念、技能和态度?某一主题中哪一部分是学生较难懂的?学生学习这一内容的兴奋点在哪里? 从而找准学生的兴趣点和疑惑点,把学生的乐学落实在具有的教学设计中。
因学巧教,是“致力于乐学的教学”,在动态的课堂中巧妙地激励、唤醒、鼓舞进入真实的学习状态。
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我们可以导语巧设,以求在教学过程中重重地敲响“第一锤”,从而调动学生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心海的波澜,引导学生登堂入室;兴趣巧启,以幽默风趣的语言、简便易记的歌谣、各式各样的活动,想方设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巧提,面向全体学生,注意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知识的重点处、新旧知识的衔接处、问题的卡壳处、练习错误的疑难处等选择启发点,巧提问题,开启学生的心智,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难点巧破,如信用卡是经济生活教学中的难点,布置学生看看父母的信用卡,在超市、银行用用信用卡,比纯粹讲述更能激发学生兴趣。
钻研教材的“三种境界”
小教研究2016.7~8教育科研“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六、在“困惑处”确定核心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困惑、疑难或模糊不清的认识,而这正是教学中最值得探究的地方,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究,在探究中追根溯源,寻找核心问题。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解惑的过程,教师要抓住“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去解决问题、学会新知,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怎样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一课时,先让学生通过计算,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的保留三位小数),再把这些分数根据是否能化成有限小数分成两类,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能够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有什么规律?要求学生大胆猜想,并进行验证。
这样,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探究空间和充足的探究时间,学生在验证自己猜想的过程中思维非常活跃:有的通过认真观察,把分母扩大一个整数倍后,让分母变成了10、100、1000……让这个数成为了10、100、1000……的约数;有的直接将分母分解质因数,发现分母分解出来的质因数只含有2与5……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发现并理解所学知识,从而解决了这一节课的核心问题:为什么分母中只含有质因数2和5的分数才能化成有限小数?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联系旧知大胆猜测新知,并进行验证。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是以“核心问题”为主线贯穿整节课的教学,课堂上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过程,围绕“核心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去获取新知,掌握所学知识。
以“核心问题”为引领的课堂是“以学为本”的课堂,关注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的成长与进步。
1.懂。
“懂”就是教师对教材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个概念、每一个材料都弄清楚了,但教材的本质和内涵还没有揭示出来,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还是隐蔽的,知识还是零散的。
也就是说,“懂”是备课中书由薄到厚的过程,是钻研教材的最初阶段。
“双新”背景下教师培训:教师备课的“四重境界”
“双新”背景下教师培训:教师备课的“四重境界”墨子在《七患》中指出:“备者,国之重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备课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是教学的起点和基础,也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只有备得深,才讲得透,析得准,练得精。
不同的教师,素养和能力不一样,备课的境界也不一样。
同一个教师,在其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学识和经验在发生着变化,其备课的境界也在变化着。
教师的备课其实有四种境界,老师,你在哪一层?快快对比一下——备课的四重境界第一种境界:写在本上“写在本上”这种境界是指把教案认真地详写在备课本上,这是新教师常经历的。
由于缺乏经验,缺乏课堂调控能力,有一股工作热情,又诚惶诚恐,害怕课上得不好,又担心领导检查备课本,批评自己备课不认真。
第二种境界:写在书上当工作了一些时间后,有一些工作经验了,发现上课时去瞟备课本实在不方便。
老师们便把需要强调的知识点标注在教科书上,把需要向学生提问的问题旁批在教科书上,把需要注意的重要任务、关键的环节写在教科书上。
第三种境界:写在心上苏霍姆林斯基谈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有三十年教龄的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上得非常出色。
听课的教师们和视导员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教师说:“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长时间来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那位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
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不过,对这课题的直接准备,只用了大约十五分钟。
”显然,这十五分钟,不会是忙着写教案,而是熟悉一下教材。
他成功的秘诀是“对每一节课,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
这类教师是把教案写在心上了。
这类教师对教材相当熟悉,甚至达到背诵的程度,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具备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
讲起课来,他们胸有成竹,得心应手,能巧妙地利用课堂生成,引导学生思考、探索,碰撞出学生心灵的火花。
教师的三重境界
教师的三重境界作者:崔国明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2年第05期一、专业三境界教师专业境界主要是指教师对自身专业活动的理解程度,怎样看待专业活动,它不仅仅是指专业态度,更关键的是强调教师自觉、深刻地把握、理解专业活动的价值与意义。
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分为教师型教师、科研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其核心要素是学习。
1.教师型教师。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师型教师”是“有一定专业知识”的教师,拥有一定量的展开教学的前提性知识,如,特定的学科知识,必需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以及面临课堂教学情境的经验性知识等;“教师型教师”是能够“站稳三尺讲台”的教师,有一定的教学手段和技能,有组织和驾驭课堂的能力;“教师型教师”还是“不误人子弟”的教师,能严肃、严谨、严格地对待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地做一个合格的教师。
2.科研型教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应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如果教师的教育教学没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没有以研究为依托的深化和提高,就容易在固守旧经验、照搬老方法的窠臼里不能自拔。
科研型教师是指有较强的科研兴教的意识、掌握相关的科研理论、具有较为完备的科研操作技能的教师。
上世纪90年代,国际上提出了一个通用的教师专业发展的公式:教学经验+教学反思=专业发展。
所以,教学反思是科研型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内涵。
科研型教师能及时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
教学反思能有效地实现教师由“教师型”向“科研型”的转化。
3.专家型教师。
教师专业发展的最高追求,就是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专家型教师是指具有某种教学专长的教师,在教学领域中,具有丰富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高效率地解决教学中的各种问题,富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创造力的教师。
现代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而专家型教师比一般教师具有更明确而丰厚的学科知识体系,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明了学科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也拥有丰富的案例知识,并具有优化本学科知识的能力。
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三要”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于认真备课,而认真钻研并掌握教材是备好课的基础。
钻研教材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的基本功。
一、全面了解教材的结构,善于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教师不仅要熟悉自己所教年级的教材,还要熟悉上下年级的教材,了解教材的全貌。
只有这样,才能清楚地了解所教的一部分教材是在怎样的基础上出现,又怎样为后面的教学作准备,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各部分教材的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增强教学的意识性,避免盲目性。
二、正确把握教材的深广度,善于掌握各部分内容具体的教学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哪些基础知识,侧重培养哪些能力,应该达到什么程度,结合进行哪些思想品德教育,只有钻研例题和习题,才能对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
三、细心推敲教材的细节,善于领会教材编排或修改的意图
教材中每个例题的选择,每道习题的安排,都是经过编者反复推敲后决定的,有的还吸收了广大教师的经验,做过修改。
钻研教材时,就要认真揣摩和领会这种意图,使教材的指导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如果我们能在认真学习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从以上三个方面去钻研教材,并从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地组织教学,恰当地选择教法,就可以使课堂教学的讲和练都收到较好的效果。
备课环节“钻研教材”的三个步骤和四个问题
备课环节:“钻研教材”的三个步骤和四个问题作者:李学伟来源:《职业·中旬》2009年第10期“钻研教材”是备课的主要环节和基础工作,只有“钻研教材”,才能熟练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了解教材的组织结构,分清重点章节和各章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通晓每一部分教材在学生掌握知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一、三个步骤通过多年的实践和学习,笔者认为“钻研教材”一般分三个步骤:1. 通读教材教师把所教学科的教材通读一遍,以了解整个教材的内容和每一章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2. 细读教材在通读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和要求,按照教学进度计划安排,分单元进行细读。
细读教材要完成如下工作:一是弄懂该单元的教材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二是研究该单元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三是明确学生要明白哪些内容是本单元的基本概念,要掌握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分析和解决哪些基本问题;四是把本单元的习题做一遍,以便在讲解例题、传授解题技巧、布置和批改作业时心中有数。
3. 精读教材在细读的基础上,再反复领会教材内容,并把自己在细读和解题时的心得体会,仔细琢磨和推敲。
二、四个问题教师经过反复“钻研教材”,需要解决以下四个问题:1. 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各科教学大纲规定了本学科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必须层层落实。
因此,在钻研教材时,对于每一单元、每一章直至每一节都要明确具体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做到目的明确,保证教学质量。
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可以从这一单元、这一章、这一节教材内容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作用,应该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考虑。
教学目的应尽量定得恰如其分,符合教学大纲的规定和学生世界。
如果定得太宽,针对性不强,则显不出本课的特点;如果定得太窄,只注意一些细枝末节,会把重要的内容忽略了,因小失大。
教学目的也不能偏高或偏低,偏低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偏高则不能实现。
2. 明确教材的系统和主次教材是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编排的,各部分知识互相关联。
我为师的三重境界
我为师的三重境界■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李庾南写在前面:年近七旬、如今仍活跃在讲台上的著名特级教师李庾南,是一位“为教育而生存”的教师。
这位17岁踏上讲台、只有高中学历的“普通”教师,是如何在51年的教学生涯中不断付出和探索,并享受着为人师的幸福与快乐的呢?时光流逝至今,我已经从教51年了。
51个春秋,我从一个初出茅庐的“娃娃头”晋升为特级教师,去年还被评为“江苏省中小学荣誉教授”;从偶尔写点“豆腐块”文章到现在拥有洋洋洒洒9部专著,创立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从单枪匹马搞教改到讲学足迹、培训弟子遍及全国各地;从一个普通教师成长为全国人大代表,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还获得了“苏步青数学教育奖”等十多项荣誉,培养的学生遍布海内外,最近又成立了以我的名字命名的数学教学研究所。
我感到教师做到这个份儿上,诚可谓是世界上最富有、最幸福的人了。
有些人羡慕我头上的光环,有些人羡慕我左右逢源的“人脉资源”,有些人惊讶只有高中水平的我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处都有人请我作报告,还能撰文著书;更有人惊讶一个年近古稀的本该在家“打牌晒太阳”的老太太,既当任课教师,还当班主任,不拿课本能上课,届届学生出成果。
人们不禁问,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动力来自哪里?有人为我总结,能有今日的成绩,是我对教师工作多了几份激情,多了几份投入,多了几份思考。
我回想这51年的阳光风雨,可以归纳为经历了三个认识阶段,实现了三次飞跃。
“为教育而生存”---在勤奋中渐生对职业的热爱一位教育专家曾说,教师有两种类型:一类是“为生存而教育”,一类是“为教育而生存”。
如果要归类的话,1957年刚走上讲台的我应该归入第一类。
当时我才17岁,“境界”还不够高,仅认为教师就是一种职业,从此有了一个“铁饭碗”。
为此我把自我行为定位在“安分、认真、勤勉”上。
我常想,要保住这份职业,捧牢这个饭碗,站稳这个讲台,需要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我的家离学校不远,步行只需十多分钟,可为了迅速胜任教学工作,我就住在学校。
优秀教师的三项修炼
其它 ……
学术修炼:提升学术素养
●有底气 ——扎实的专业知识 ●有眼界 ——宽广的学科视域
知识层面 ——经师
思维层面 ——明师
文化层面 ——人师
学术修炼:提升学术素养
●有底气 ——扎实的专业知识 ●有眼界 ——宽广的学科视域 ●有根基 ——丰厚的文化底蕴 食 学品 科支知出识占 >59%
消 知费识总量额有的“转化”的智能,即将学科知识“转化”
知识
知识
成学生有效获得的学科教学智能。
学科的 教学设计 教学的 教学过程 学生的
知识
知识
知识
学术修炼:提升学术素养
●有底气 ——扎实的专业知识
课程 知识
学科 知识
PCK
教学 知识
学生 知识
学科教学知识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艺术境界
◎臻美 ——艺术境界
理想的
●太史公云:
教育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教育的 理想
理想的教育是无人可及的,教育的理想却应人皆有之。
我们探寻教学境界的现实意义,正是在于对它不懈追求 和无限逼近的过程之中。
愿景修炼:不断追求卓越
● 教师生涯的发展阶梯:
教育信仰
教育哲学 20年以上
优化物理教学过程
以实验 为基础
实验
以思维 为中心
以过程 为主线
引探
以变式 为手段
启思
突 出
变 式
手 脑
还 原
延 迟
过 程
诱
导
反
思 想
操 作
并 进
稀 释
判 断
分 析
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钻研教材的三重境界
在变革教育传统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教育口号。
“新课程”有一个流行的课程口号:“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这个口号是有意义的,但也容易误解。
有些教师以为新课程不重视教材,能够随意调整、更换教材。
这是误解。
很多“新课堂”更多注重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创新,而忽略了作为课程资源的主要凭借——教材,有的课脱离教材,有的课甚至放弃教材,夹杂着一定水准的肤浅、浮躁。
因为教师忽略了“钻研教材”,表现出种种弊端,无效微效教学现象严重:
──教学目标不明确、不科学,难以操作。
机械地将目标分为三个维度来表述,导致一节课结束后,没有给学生留下什么。
──没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师过度注重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创新,追求面面俱到。
──无视教材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元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科本位缺失。
教学中忽视教材,过早、过多地补充拓展内容,过多地实行非本学科活动。
(形式多了,化学味没了;与生活联系紧密了,化学的思想方法缺席了……)
虽然,新课程强调由封闭走向开放,强调活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但是,教材仍是教学的首要凭借,教材教材,教学之材。
所以,无论教学观点如何更新,对教学来说,深入钻研教材是永恒的要求。
在新课改背景下,更需老调重弹:“钻研教材”。
在“钻研教材”过程中教师要达到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教师要会“煮”教材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意味着教师在接触教材时,首先要抛开教辅材料,潜心会文。
反复诵读,细察深思,形成自己对教材、对课题独到的理解。
要达到此重境界,教师就要会“煮教材”。
“煮教材”意味着教师要对教材“了如指掌”,而不是“伸手不见五指”。
教材一旦被
教师“煮透”,则这份教材在教师的心中已经“明朗透亮”,而不是“一团漆黑”。
有些教师“煮透”之后甚至能够“背诵”教材。
虽然没有必要建议每个教师都能够背诵教材,但教师应该对教材有基本的了解和熟悉。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教师要会“组”教材“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意味着教师在深入理解教材后,还要从中跳出来,防止“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要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上去审视眼前独立的教材(整组、整单元,全册、整年段,考纲、考点……)。
在更广阔的视野下,肯定会有新的发现。
要达到此重境界,教师就要学会“组教材”。
“组教材”首先能够显示为“调整”教材。
即保持教材的总量不变,仅仅变换教材中各个教学单元的顺序。
只要不至于引起学校管理上的混乱,教师是能够调整教材的。
“组教材”也能够显示为“整合”教材。
整合不但仅调整教材的顺序,而且将教材是各个知识点综合起来,使各个知识点之间相互照应,融合为新的主题。
“组教材”还能够显示为“解读”或“解构”教材。
即教师引导学生尽量解释和发掘教材背后的意义,或者以怀疑、批判的方式使原有的教材显露另外的意义。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教师要会“主”教材“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意味着教师自身有了对教材的独特感受,有了对教材相关材料的积淀,教师再回到刚开始接触的教材,一定会感受更深刻,视角更广阔。
实现了教者与编者的心心相印。
要达到此重境界,教师就要学会“主教材”。
“主教材”能够视为“更新教材”,它意味着教师用新的教材替换所有或绝绝绝大部分教材的内容。
“更新教材”是先做“减法”,再做“加法”。
没有必要期待所有的教师都有更新、更换教材的水平。
教材的开发与编写需要专业的素养和额外的时间。
一般教师缺乏专业的训练,也缺乏额外的时间。
但是,总有一些教师,他们凭借他们自己的宽阔的阅读和丰富的经历,大量地提供补充材料。
只要这些教材是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意义的,那么,这些教材是能够进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
教师、学生和教材三者构成了教学的关键要素。
如果教师在上课之前,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并围绕某个教学主题给学生提供相关的材料,那么,这样的教学在“上课”之前,就已经“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