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说课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乙酸》说课稿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乙酸》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940c0542b160b4e767fcf3c.png)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说课稿摘要:以建构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进行化学2《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的说课。
关键词:乙酸;建构主义;说课今天我说课的题目《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和说教学特色六大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教学设计理念:首先我先来说一下我的教学设计理念,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我的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人际间的合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
“情境”要素要求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协作”要素对要求必须注重协作学习,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学习。
而交流要素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
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交流商讨在此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意义建构要素”: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因此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将紧扣建构主义理论的这四大要素来进行我的设计。
化学课程标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知道乙酸的结构、官能团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它的用途。
一、说教材1、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的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二课时《乙酸》。
本节课是继上节课介绍的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乙醇之后,介绍了日常生活中另一种典型的有机物代表-乙酸。
这节内容主要介绍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和主要性质,并认识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乙酸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的密切相关。
乙酸是紧接乙醇之后,作为羧酸的代表物,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乙醇,初步掌握了以官能团为特征学习物质性质的方法,因此掌握好乙酸的结构和性质,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构建“官能团决定同一类有机物化学性质”的思维,进一步建立“结构—性质—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掌握以点带面的学习方法,为选修五学习羧酸这一类有机物打下基础。
生活中两种常见有机物说课——乙酸2
![生活中两种常见有机物说课——乙酸2](https://img.taocdn.com/s3/m/7937502cb9d528ea80c77920.png)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 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以下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乙醛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乙醛的分子结构特征,掌握
乙醛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2020/8/11
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思维能力,能综合应用化学知识解释一些 简单基本问题。如工业用葡萄糖(含醛基) 代替乙醛制镜。 (2)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乙醛与银氨溶液反应被氧化具有 还原性,能不能被KMnO4氧化呢?溴水 呢?最后用实验探究结论。
2020/8/11
3.指导学生看书可知,乙醛被银氨 溶液氧化,分析出是被银离子氧化, 此处可能有学生会问为什么非要银 氨溶液呢?可罗列出一系列银盐及 AgOH,组织学生讨论并结合实验 (如乙醛中加入Aபைடு நூலகம்NO3),探究发现并 掌握银氨溶液的配制。
2020/8/11
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关注与社会生活 有关的化学问题。 (2)结合本节内容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 义教育,形成科学的认识论,认识物质由 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 (3)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020/8/11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乙醛的分子结构,加成和氧化反应。
教材在简单介绍了乙醛的分子结构和物理性质之后, 从结构引出乙醛的两个重要化学反应:乙醛的氧化反应和 乙醛的加成反应,把乙醛与乙醇联系起来,并结合乙醛的 加氢还原,从有机化学的反应特点出发,定义还原反应; 通过乙醛的氧化反应,又把乙醛和乙酸联系起来,同时结 合乙醛的氧化,给出了有机化学反应中的氧化反应定义。 从而使学生在无机反应中所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定义,在这 里得到扩展和延伸。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说课稿 教案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说课稿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cf33a7fed630b1c59eeb56f.png)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一、教材和学生分析乙酸在生活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物,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食以为味先,味以酸为首的说法,这体现着乙酸作为一种重要调料的社会价值,而进入现代社会乙酸又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从教材安排和学生情况来看:初中学生只知道乙酸是一种酸,到了高中必修阶段乙酸就是一种有机物,而选修阶段乙酸是一种烃的衍生物,学生对乙酸分类的认知呈上升变化。
从结构的角度来看,初中学生只知道乙酸能解离出H+,到了必修要知道有特定的官能团,而到了选修阶段还要了解断键方式,学生对结构决定性质的认知也是呈上升变化的。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和酯化反应),认识乙酸的结构和官能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设计实验证明乙酸酸性,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通过酯化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对比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途径,树立乙酸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是密切相关的价值观。
考虑到本节课要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因此我从树立乙酸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是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和培养学生对比的思维方法做了重点突破。
第一个环节——课堂引入我首先为学生展示几张非常诱人的糖醋鱼图片,在学生感到垂涎三尺非常想吃的时候,于是我提出:想成为烹饪高手吗?想不想自己在家里做出美味的糖醋鱼呢?那好,今天我就教大家做糖醋鱼。
请注意制作糖醋鱼的调味剂。
我为学生展示了一段做糖醋鱼的视频。
看完视频后我提出问题:做糖醋鱼需要加哪些调味剂?今天的课题与哪种调味剂有关呢?从这个问题引入醋的历史文化。
第二个环节——探究乙酸物理性质、酸性和结构我首先以味道为切入口提出问题:糖醋鱼都有哪些美妙的味道?酸味来自于哪一种化学物质?为了探究乙酸的物理件质、酸性和结构.我设计了如下探究活动:第三个环节——探究酯化反应我又以气味为切入口提出问题:糖醋鱼制作中为什么要放料酒了?香味来自于哪些化学物质?这个香味里面没有酒香,而有酯香味,是料酒中的乙醇与食醋中的乙酸反应生成一种有香味的物质乙酸乙酯,这个反应叫酯化反应(出示反应方程式)。
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教案新部编本
![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教案新部编本](https://img.taocdn.com/s3/m/e94e2587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b.png)
精选教课教课设计设计| Excellent teaching plan教师学科教课设计[ 20–20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课科: 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 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 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育人如同春风化雨,授业不惜蜡炬成灰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有的有机物第二课时乙酸教课设计【背景与教材剖析】本事例是以《高中化学必修二》中的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有的有机物——乙酸》中讲堂教课的两个情形为背景设计的,分别是学生合作拼装乙酸的球棍模型和学生疏组合作考证乙酸的酸性。
我们崇义中学是省重点学校,我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年轻老师。
该节课是一节公然课,高一( 10)班的学生都比较开朗,化学基础较好,能够踊跃踊跃地参加进来,为师生互动创造了特别优秀的气氛。
教课目的:1、联合生活经验和化学实验认识乙酸的构成和主要性质。
2、经过乙酸构造、性质的学习,学生进一步认识官能团对有机物的性质的重要影响。
3、学生能用已知的知识解说见有机物的性质。
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响难点:从构造角度认识乙酸的酯化反响教具:多媒体、乙酸、冰醋酸、球棍模型、镁带、 NaHCO3粉末、乙酸溶液、石蕊、教课过程:[ 引入 ]糖醋鱼,松鼠桂鱼,甜美爽口,酸酸的,看得人直流口水,你知道他们的美味离不开一种重要的调料,是什么吗?[ 多媒体展现课题 ] 《生活中两种常有的有机物——乙酸》乙酸是平时生活中的常有物质 ,我们常用的调味品食醋,其主要成分就是乙酸,所以乙酸又叫醋酸,一般醋含醋酸 3%~5%,山西陈醋含醋酸7%。
[自主学习 ]察看乙酸(颜色、状态、气味),并总结乙酸的物理性质。
[多媒体 ] 一.乙酸的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无色液体气味:有激烈刺激性气味沸点:117.9℃ (低,易挥发)熔点: 16.6℃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等溶剂[ 思想延长 ] 温度低于熔点时,无水乙酸凝固成像冰同样的晶体。
乙酸(说课稿)
![乙酸(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cbdb827195f312b3069a597.png)
《乙酸》说课稿各位评委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广西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12卓越化学班的洪忠雯。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化学必修二,第三章《有机化合物》,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的第二课时《乙酸》。
下面我将从6个方面来阐述我对这一内容的教学设计。
分别是: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一、教材分析1.1教学地位本节位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故本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
2课标要求根据课标要求,则要求:可以知道乙酸的组成和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1。
3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的地位与作用,依据新的课标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本质原理。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化学中,只简单地介绍了乙酸的用途,没有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
本课题在学生对乙酸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乙酸的分子结构和其酸性与酯化反应,并学会用有机物结构和化学键知识来分析化学反应的原理.三、教学目标遵循以上的轨迹,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和酯化反应).2.认识乙酸的结构和官能团。
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实验证明乙酸酸性,和通过酯化反应的分组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法的转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四、教学方法这节课我会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实验为基础.老师注重启发引导,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主探究,形成方案,并自己动手完成实验。
《最基本的有机酸——乙酸》说课稿(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
![《最基本的有机酸——乙酸》说课稿(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https://img.taocdn.com/s3/m/31b9f9d0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2b.png)
《最基本的有机酸——乙酸》说课稿(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最基本的有机酸——乙酸说课稿(省级优质课获奖作品)一、课程背景和意义乙酸是最常见的一种有机酸,也是最简单的脂肪酸之一。
在生活和工业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因此研究了解乙酸对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可以加深对乙酸的认知和了解乙酸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二、研究目标本节课的研究目标如下:1. 了解乙酸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掌握乙酸的制备方法;3. 了解乙酸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1. 理解乙酸的结构和性质;2. 掌握乙酸的制备方法;3. 分析乙酸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和步骤1. 乙酸的概念和特点乙酸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
它在常温下可以溶于水,常用作食醋的主要成分。
乙酸具有弱酸性,能与碱反应生成对应的盐和水。
在有机合成中,乙酸也是一种重要的溶剂。
2. 乙酸的制备方法乙酸有多种制备方法,包括乙醇氧化法、乙烯催化氧化法和乙醛加氧酸化法等。
我们重点讲解乙醇氧化法:将乙醇和氧气通过催化剂催化氧化反应,生成乙酸。
3. 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乙酸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如食醋、柠檬汁等酸味调料的主要成分。
它还可以用于清洁、除臭和消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卫生作用。
4. 乙酸在工业中的应用乙酸在工业中也有重要的应用,其中最重要的是作为合成纤维材料聚酯的原料。
此外,乙酸还用于涂料、塑料、制药和化学品等行业。
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包括讲授、实验演示和讨论等。
六、教学资源和评估本节课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实验器材、展示材料和参考书籍等。
评估方式包括小组讨论、实验报告和课堂参与等。
七、教学延伸本节课的教学延伸可以包括有机酸的相关知识和其他有机化合物的应用等内容。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乙酸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并让学生了解乙酸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
乙酸说课课件概论
![乙酸说课课件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a9c2f5f6e45c3b3566ec8b6c.png)
(二)学情分析
1 学生已 有的认 知基础
2
学生已 有的学 习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和酯化反应), 认识乙酸的结构和官能团。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实验证明乙酸酸性,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 操作实验的能力。
2 通过酯化反应的实验并分组探究,让学生了解酯化反应的流程 质
设疑:
1 醋能解酒,为什么? 2 家里做鱼时,为什么加了酒和醋
之后,除了去腥,味道更香浓了? 到底产生了什么物质?
3酒为什么是陈的香?
三、酯化反应(取代反应)
四、质疑再探
(小组合作,思考下列问题,时间为3分钟,每一题3分)
1、试验中为啥不先加浓硫酸,它在反应中的 作用是什么?
2、玻璃导管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不插入 液面以下?
3、用饱和Na2CO3溶液接收产物的原因是什么? 4、你能依据反应方程式总结酯化反应的本质吗?
实验注意点:
1、浓H2SO4与其他溶液混合,相当于H2SO4 稀释,其作用为催化剂、吸水剂;
2、玻璃导管的作用是导气和冷凝,不插入 液面下是为了防止倒吸;
3、饱和Na2CO3溶液的作用是中和乙酸、溶 解乙醇、抑制乙酸乙酯在水中的溶解。
1、定义:醇和酸起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做酯化反应。
2、反应机理:醇脱氢原子,羧酸脱羟基结合生成水。
O
浓 H2SO4
CH3 C OH + HO C2H5
O
CH3 C O C2H5 + H2O
九课后作业
总结乙酸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基本性质表现为O━H和C━OH键能够断裂
二 乙酸的物理性质
乙酸又叫醋酸,溶点16.6 ℃,沸 点117.9 ℃,有刺激性气味的无色 液体,易溶于水。 强调无水乙酸也叫冰醋酸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教案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a534f51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09.png)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五、教学重点及难点(确定学习重点和难点,并简要说明强化重点和突破难点的策略)教学重点:乙酸的结构和性质教学难点:酯化反应的原理六、教学过程(说明本节课教学的环节、具体的活动、所需的资源支持及其主要环节设计意图)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设计情景引入新课【创设情境】饮酒是人们生活的一种方式,但是过量的饮酒却造成了很多问题,于是人总是希望在寻找一种既能得到饮酒的快乐,又能免除酒后的痛苦——尽快解酒。
下面我们观察一种解酒的方法:播放食醋解酒的视频报道片段和网络资料。
【启发提问】从刚才的视频和相关报道中同学们看到了什么呢?为什么食醋能解酒呢?请同学们讨论后说出你们的推测。
【小结】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副板书】食醋解酒原因:初步猜测(食醋里含的某种成分与乙醇发生反应达到解酒的效果)【多媒体展示】食醋商标引发学生产生疑问学生经讨论得出各种猜测结果学生经过仔细观察,知道食醋的主要成分是乙酸,初步推断是乙酸与乙醇发生反应才能解酒由学生熟知的视频报道片段出发,巧设疑问,引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环节二:实物展示观察归纳【过渡】根据食醋的商标,同学们知道食醋里主要含乙酸,乙酸到底是个什么物质呢?【板书】乙酸一、乙酸的物理性质【问题】同学们,你在日常生活中对乙酸有哪些了解?乙酸有哪些性质?通过体验你对乙酸的直观感受有哪些?【实物展示】各类食醋、与常温下纯净乙酸, 比较它们的物理性质,再从冰箱里拿出冰醋酸,观察【讲述】当温度低于16.6℃时,乙酸凝结成类似冰一样的晶体,所以纯净乙酸又叫冰醋酸。
当温度高于117.9℃时,乙酸由液态变为气态。
【演示实验】将纯净乙酸分别与水和乙醇混合后均混溶【小结】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板书】强烈刺激性气味,无色液体,有挥发性,熔点16.6℃,沸点117.9℃,易溶于水和乙醇【过渡】同学们刚才初步认识了乙酸的物理性质,那乙酸的结构又是怎样的呢?【球棍模型展示】通过展示乙酸和乙醇的球棍模型,作比较,写出其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板书】二、乙酸结构:分子式:C2H4O2结构式:H C CHHOOH结构简式:CH3COOH或H3C COOH学生产生好奇,迫切想知道乙酸它是个什么物质学生体验乙酸和醋:观察、闻气味……并说出各类食醋以及纯净乙酸的物理性质学生认真观察,跟已学过的乙醇球棍模型作对比,写出乙酸分子式,结构式,结构简式学生思考后可能的回答:乙酸结构式的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激发学生对乙酸的探究兴趣通过对球棍模型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物质世界的微观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是由于乙酸的官能团---羧基,在水溶液中能电离出氢离子,使其显酸性,并且是羧基提供氢离子【板书】三、乙酸化学性质:2.弱酸性(酸的通性)CH3COOH CH3COO-H+酸性强弱顺序为:HCl> CH3COOH > H2CO3【过渡】根据上面我们对乙酸结构的讨论已经知道它由于具有官能团羧基而具有弱酸性,那么乙酸的其他化学性质是不是也是由羧基决定的呢?【情景回顾】食醋解酒,验证起初的猜测,同学们在最开始已经初步推断出是食醋中的乙酸与乙醇发生反应解酒,那你们的猜想是否是正确的呢?接下来我们将用实验来验证【教师演示实验】.1.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震荡试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乙酸。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二课时乙酸)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二课时乙酸)](https://img.taocdn.com/s3/m/219689d2192e45361166f5a7.png)
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二课时乙酸)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乙酸的分子结构,理解羧基的结构特征。
(2)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设计实验探究乙酸酸性,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及观察、描述、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
(2)通过对乙酸酯化反应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能力、自学能力和对知识的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初步体会有机合成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探究乙酸的酸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2)在创设的真实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课堂以外的现实联系起来,体验化学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的实际应用魅力和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理论探究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难点:酯化反应教学过程环节二:感受乙酸物理性质【提问】观察乙酸,思考乙酸有何物理性质【讲述】乙酸俗称醋酸,又叫冰醋酸【板书】二、乙酸1、物理性质学生观察乙酸,并回答。
通过对乙酸物理性质的描述,培养有序思维环节三:探究乙酸的结构和酸性【板书】2、乙酸的分子结构:【板书】分子式:C2H4O2结构简式:CH3COOH官能团:-COOH【提问】羧基应具有哪些化学性质【教师评价】乙酸发生加成,条件复杂,中学不考虑其有加成反应。
羰基和羟基相互影响,结果不再是两个单独的官能团,成为一个整体。
【教师追问】1、既然乙酸具有酸性,那么我们如何设计实验证明乙酸有酸性2、如何证明乙酸、碳酸的酸性【指导实验】乙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板书】3、乙酸的化学性质1、酸性:【全班交流】羧基含羰基说明可发生加成反应,有酸性。
【小组讨论】1、利用酸的通性。
2、利用强酸制弱酸:可将乙酸通入碳酸盐溶液中,观察现象。
【学生小组实验】观察现象:产生无色无味的气体。
结论:乙酸有酸性,酸性比碳酸强认识羧基官能团。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教案)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7d9ae28bb4cf7ec4bfed0d2.png)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教案)教学过程【引入】家庭蒸鱼,往往会加一些料酒和食醋,这样蒸出的鱼味道更加鲜美,原因何在?学了本节内容,大家能够找到答案。
【板书】二、乙酸【引入】乙酸是重要的有机酸,生活中我们常接触它。
食醋是3%~5%乙酸的水溶液,所以乙酸又叫醋酸。
下面我们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质。
1、乙酸的物理性质【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拿起盛有乙酸的试剂瓶,观察乙酸的色、态,打开瓶盖闻一下气味,然后说给大家听。
[板书](一)、物理性质1.无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液体2.易溶于水乙醇等溶剂3.沸点:117.9℃熔点:16.6℃【导引、板书】2.分子结构结构式:,结构简式:或CH3CHOOH。
官能团:羧基(—COOH)【质疑】乙酸分子是由甲基和羧基构成的,羧基决定了乙酸的化学性质。
那么,乙酸发生化学反应时可能在哪些部位断键呢?【思考、交流并讲述】断羟基中的氢氧键,所以,羧基在水溶液中有一部分电离产生H+。
CH3COOH CH3COO-+H+而具有一定的酸性,请你们根据已有的知识,选择合适的化学药品设计几个小实验证明乙酸具有酸性。
【讨论、交流】将全班同学分成小组,经过讨论确定设计实验方案并写在纸上投影。
【归纳、投影】①向紫色石蕊试液中滴入乙酸溶液②往镁粉中加入乙酸溶液③向CuO中加入乙酸溶液④向Cu(OH)2悬浊液中加入乙酸溶液⑤向Na2CO3粉末中加入乙酸溶液【活动、探究】根据以上实验方案,指导学生实验。
强调注意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推测乙酸的化学性质。
【点评】学生根据酸的通性设计出实验方案,可进一步巩固酸的通性,同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水平,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导引、板书】2.化学性质⑴酸性(断O-H键)(化学方程式略)酸性强弱比较:乙酸>碳酸【迁移、应用】用醋可除去水壶内壁上的水垢,写出化学方程式。
【学生练习】2CH3COOH+CaCO3=(CH3COO)2Ca+CO2↑+H2O2CH3COOH+Mg(OH)2=(CH3COO)2Mg+2H2O【过渡】一般的食品和饮料,超过保鲜期就会变质,而用粮食酿造的酒却会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变得更醇香,这是为什么呢?【观察、思考】教师演示乙酸和乙醇的反应,边操作边讲解,同时投影下列问题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①反应中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②为什么反应物都必须是无水液体?③反应混合液的混合顺序如何?为什么?大试管内反应混合液体积不超过多少?加入碎瓷片的目的是什么?④为什么要用饱和Na2CO3溶液吸收产物?⑤为什么导气管不能伸入饱和Na2CO3溶液?⑥实验完成后向饱和Na2CO3溶液中加一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再将所得产物充分振荡,并注意前后液层厚度及气味。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说课稿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c75ef8e6bec0975f465e256.png)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说课“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乙酸是食醋的主要成份,乙酸在生活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有机物,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以酸为首的说法,这体现着乙酸作为一种重要调料的社会价值,而进入现代社会乙酸又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真的是无“醋”不在。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1.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3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从教材整体上看,乙酸既是很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物质的代表物,它和我们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和乙酸的分子结构特点上看,乙酸既是醇知识的巩固、延续和发展,又是学好酯(油脂)类化合物的基础。
故本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学情分析:知识层面:初中所学乙酸是酸和生活常识都为本节课在认识层面作了充分的准备。
情感层面:日常生活中食醋是重要的调料,使得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充满着好奇和探知欲望。
能力层面:已经习惯了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已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基础和基础实验技能。
这些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积极性,也为提高学生的课堂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酸性和酯化反应)和用途,认识乙酸的结构和官能团,掌握酯化反应探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乙酸的引入和紫甘蓝水溶液的探究,让学生体会化学之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酯化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对比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途径,树立乙酸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是密切相关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教学难点:乙酸酯化反应的探究考虑到本节课要有利于学生的终生发展,因此我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乙酸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价值观和培养学生对比的思维方法做了重点突破。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说课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说课](https://img.taocdn.com/s3/m/6c59ba04650e52ea55189836.png)
乙酸
弱酸性 酯化反应
O CH3—C—O—H
用途
【抽象表征】有机物学习的模式:
组成(结构) 决定 反映 性质 决定 反映
【抽象表征】有机物性质学习的方法:
宏观辨识 微观探析
(说明: 在归纳总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抽象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对 问题建构更深入的理解)
乙酸溶液中加入 碳酸钠粉末
乙酸溶液中加入 鸡蛋壳 乙酸溶液中加入 氧化铜 乙酸溶液中加入 氢氧化铜
,固体溶解,产生气泡
,固体溶解,产生气泡 ,固体溶解,溶液变蓝 ,固体溶解,溶液变蓝
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与碱反应
酸的通性: 酸与酸碱指示剂作用;2.酸+活泼金属=盐+水; 仪器:小试管1. 5支、大试管两支、酒精灯、试管架、带铁夹的铁架台、酒精灯;
八、板书设计
§3.3
一、物理性质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乙酸
二、分子组成和结构 三、化学性质 1.酸性 2.酯化反应 四、用途
羧基
组织引导讨论 与实验验证
诊断学生根据 实验目的设计 定性实验的水 平、动手实验 的能力、实验 归纳的能力
【问题三】乙酸的酸性有哪些表现?
【问题情境】乙酸的酸性有哪些表现?请根据所给试剂设计实 验。 操作 现象 结论 锌片 乙酸溶液中加入 , 锌片表面产生气泡 与活泼金属反应产生H2
乙酸溶液中加入 紫色石蕊试液 , 紫色石蕊变红色 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与碳酸盐反应产生CO2 与碳酸盐反应产生CO2
药品:乙酸、乙醇、浓硫酸、酚酞、锌片、紫色石蕊试液、碳酸钠粉末、鸡 3. 酸+盐=另一种盐+另一种酸; 4.酸+碱=盐+水;
必修2第三章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教学设计好
![必修2第三章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教学设计好](https://img.taocdn.com/s3/m/f883f622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38.png)
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一、教材分析本节选自第三章有机化合物是高中化学必修2中的有机化学局部,是继乙醇后学习的另一种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加深对有机物和有机化学的整体理解。
本节内容从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教学中突出从结构角度适当深化学生乙酸的理解,加深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理解关系,再建立官能团与性质的关系,使学生理解学习和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水平。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已接触了一些常见有机物的知识,前面一节学习了乙醇的性质,学生对“官能团”有了理解,本节再次围绕“官能团(结构)—性质”的关系展开,让学生更好地建构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
的学习模式,为学习有机化学选修局部打下良好的基础。
所以,在教学过程用形象的实验探究辅助教学,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学生实行科学素质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乙酸的分子式和结构式,理解羧基的结构特点;2.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掌握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等化学性质;3.能够初步熟悉乙酸的酯化反应实验的相关操作;【过程与方法】1.通过展示乙酸分子的球棍模型及实物,进一步理解乙酸的分子结构及其物理性质;2.采用复习回忆法及实验验证法学习乙酸的酸性;3.利用实验探究﹑设疑引导学生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应,明确酯化反应的实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分析归纳思维水平;2.能够通过乙酸用途等的学习,理解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提升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乙酸的酸性、乙酸的酯化反应教学难点:乙酸酯化反应的实质五、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启发、诱导、学生实验和视频演示实验等方式学习乙酸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动手操作水平、分析思维水平。
同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培养六、教学过程:[引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乙醇的结构和一些重要的性质,知道它是酒的主要成分,那你又是否知道:为什么酒的年份越长味道就越香?厨师烧鱼时加醋并加点酒,鱼的味道就变得无腥﹑鲜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够知道其中的奥妙。
《生活中两种常见有机物乙酸》教学设计
![《生活中两种常见有机物乙酸》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8fa69de67ec102de3bd8994.png)
《生活中常有的两种有机物—乙酸》教课方案一、教材内容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常有的两种有机物第二课时乙酸。
二、教材剖析乙酸在生活中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有机物,既是一种重要调料,又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表现了乙酸的重要社会价值。
从教材整体上看,作为羧酸的代表物,掌握好乙酸的构造和性质,不单是学习乙醇的稳固、延长和拓展,也是学好酯类化合物的基础,更加选修五的学习打下一个优秀的基础所以存在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三、学生剖析对学生而言,在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乙酸是一种酸,能解离出 H+。
在有机物方面,学生已学习了烷烃、乙烯、苯和乙醇的基本知识,对有机物的构造及化学性质之间的联系有必定认识,认识了常有的有机反响种类,并具备了必定的实验研究能力,为深入学习乙酸的构造、特征和用途确立了基础。
四、学习目标知识与技术:1、能够说出乙酸的基本物理性质,2、知道并会写出乙酸的官能团,认识其对酸类物质的影响,认识乙酸酯化反响原理并会写出酯化反响的方程式,能够复述酯化反响实验的步骤及作用。
3、认识一些乙酸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过展现乙酸的模型及实物,进一步认识乙酸的分子构造和物理性质。
2、采纳复习回首法学习乙酸的酸性。
3、采纳生活情境引入、设疑、实验研究学习乙酸的酯化反响,明确酯化反响的本质。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经过乙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认识有机物跟平时生活和生产的密切联系,浸透化学重要性的教育。
要点: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响难点:乙酸的酯化反响原理六、教课方法教课活动是师生互动的一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指引,互相促使,协调发展。
依据教课任务和学生特色,充足利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问题议论、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课和教师解说等手段,充足调换学生的参加意识,给学生供给更多的“动脑想” “着手做”“动口说”的时机,使学生真实成为讲堂的主体。
七、学法(1)依据生活经验和指导阅读,获取乙酸的物理性质。
《生活中两种常见有机物---乙酸》教学设计
![《生活中两种常见有机物---乙酸》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15bd07351e79b8969022612.png)
《生活中两种常见有机物---乙酸》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二、教案:管中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
按投影片上的装置(制乙酸乙酯的装置)组装好。
【引导学生观察】:1、装置的特点2、实验完毕时,产物的颜色、状态、气味,3、轻轻振荡右边的试管,继续观察碳酸钠溶液中酚酞的红色有何变化?液面上的无色液体所发生变化?【小结】通过实验得出:乙酸与乙醇在有浓硫酸存在并加热的条件可以发生反应,实验中生成得有果香味的无色透明油状液体叫乙酸乙酯。
像这种酸跟醇作用生成酯和水的反应叫酯化反应。
乙酸与乙醇的酯化反应是可逆的。
CH3COOH+CH3CH2OHCH3COOCH2CH3 + H2O【多媒体动画模拟】酯化反应的化学键断裂过程。
(同位素示踪法)【投影】[讨论]1、浓硫酸的作用是什么?2、导管为何不能伸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3、为何用饱和碳酸钠溶液来吸收乙酸乙酯?4、为什么轻轻振荡后有气泡产生?溶液颜色为什么发生变化?5、如何分离得到的乙酸乙酯?练习酯化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总结酯化反应的本质:酸脱羟基醇脱氢讨论、交流回答积极大胆分析、讨论能力,加强实验的安全意识、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科学习惯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生活”,自主建构知识加强对于难点方程式的记忆三、点评:乙酸是学生继乙醇之后接触到的第二个重要的烃的衍生物,本节课结合了新课程理念,合理设计课堂教学程序,实现了课堂教学的较为优化组合,关键是要通过酸模型、多媒体课件、实验等直观教学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官能团”的概念和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课件展示分析,自行总结、归纳乙酸的化学反应类型与分子结构中化学键断裂的关系。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于相关知识的重新关注,做到知识感性重现。
总结归纳后再重新针对新的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并验证。
做到知识的系统化。
本人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学习目标要多元化新课程中,教学过程中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本课中,要求学生能够用知识解决问题,培养相互合作、交流等能力,培养学生教学中的主人翁精神,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乙酸说课稿
![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乙酸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d00caea4eff9aef8941e06d8.png)
《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乙酸》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有机物——乙酸》,本节内容为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两种有机物》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乙酸俗名醋酸,是常见常用的生活用品,九年级化学已经简单介绍了乙酸的用途,本节课在此基础之上,从组成和结构角度进一步认识其性质、存在和用途。
乙酸又是典型的烃的衍生物,从烃的衍生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出发,可以让学生知道官能团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烃基与官能团位置的立体结构模型,为进一步学习有机化合物打下方法论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积累了一些关于醋酸的认识,并且已经知道酸的一些通性,为本节课探究乙酸的性质奠定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基础,但知识有待完善和系统化。
高一年级学生,思维敏捷、活跃,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是操作尚不够严谨。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课标,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认识乙酸的结构和官能团。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乙酸的酸性和乙酸的酯化反应,提高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等途径,感受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学情,我将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列为本节课的重点,其中酯化反应的原理是教学难点。
五、教学手段本节课我想利用演示实验、学生设计实验、实物感知和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共同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六、教学过程为了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本节安排以下六个部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那么大家知道醋的来历吗?然后我讲述醋的来历的小故事,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乙酸
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四、教学重难点五、教学方法六、教学流程七、教学特色和预期效果等七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第二课时,从教材整体看,乙酸既是烃的衍生物又是羧酸类的典型代表,又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从知识内涵上看,乙酸是乙醇、乙醛知识的巩固和拓展,又是学好酯类化合物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乙酸在生活中是一种重要的有机物,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以酸为首的说法,作为生活中最重要的调料,乙酸具有社会价值,而进入现代社会后,乙酸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知道乙酸是一种酸,能解离出氢离子,到了必修阶段,乙酸是一种有机物,是烃的含氧衍生物,有特定的官能团,以及在反应中断键的方式。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乙酸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酸性和酯化反应),认识乙酸的结构和官能团过程与方法1、通过设计实验证明乙酸酸性,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
2、通过酯化反应的分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思,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①乙酸的酸性②酯化反应
教学难点:从分子结构认识乙酸的酯化反应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均要依托研究物质的方法和程序,对物质进行分类,然后提出假设→预测性质→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五、教法学法
小组实验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图表信息分析法情景激疑法
六、教学流程
请大家跟着我一起进入乙酸的教学流程。
由于乙酸是食醋的主要成分,食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质,于是,我在课前布置预习(将全班56人,分为14个小组)由学生查阅关于食醋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应用。
课堂上,就由各小组代表讲述查阅的结果,同学们各抒己
见,找到了食醋在日常生活中的多种用途,用作调味剂、杀菌消毒、可以美容、可以减肥等。
看到学生兴趣高涨,于是我提问,同学们想不想知道食醋的来历呢?接着,展示课件:醋的发现,醋也可以写出二十一日的酉时酿造而成。
接着展示乙酸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让学生观察,自主写出乙酸的分子式和结构简式。
同学们食醋主要成分是水和乙酸,那乙酸究竟有哪些性质,也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上一节我们学生乙醇,有两个事实该如何解释呢?
一、酒的年份越长,香味就越浓;二、我们在烧鱼是既要加酒又要加醋,这样烧出的鱼既没有腥味,味道也更鲜美,是为什么呢?带着这样的设问,一、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另外将学生迅速带入到本节课的研究情景中。
第二环节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物理性质;另一部分是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主要以观察、归纳法来进行,每个小组的实验桌上都有一瓶冰乙酸,引导学生观察色、态、味,让学生归纳和总结。
同时,做两组实验,乙酸与水乙酸与乙醇的溶解性实验,得出典型规律,第二,再做一个探究性实验,将一支小试管装入适量冰乙酸,然后将其放到盛有冰水的小烧杯中,很快我们就可以观察到试管中有冰块出现,解释了为何无水乙酸又叫冰醋酸。
通过这样的观察,归纳实验,让学生充分去感知乙酸的物理性质。
接下来就是乙酸的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主要采取实验探究、观察对比法研究乙酸的弱酸性和酯化反应。
回顾酸的五点通性,请各小组根据所提供的实验药品及仪器,设计实验探究乙酸的弱酸性。
实验药品: 冰乙酸镁条碳酸钠粉末亚硫酸钠粉末蒸馏水石蕊试液酚酞试液
实验仪器:试管若干镊子砂纸
学生各小组交流讨论,很快得出一些可行的实验方案,教师及时巡视,对有困难的小组进行指导,自主设计实验(5组),各小组独立完成实验,组内交流讨论。
但这是有四个小组同学举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乙酸能与碳酸钠粉末反应放气泡,但乙酸与亚硫酸钠粉末混合无明显现象,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经过学生思考和讨论,我作实时引导,同学们找到了答案,那就是酸性强弱:H2SO3>CH3COOH>H2CO3。
醋能解酒,说明醋能与乙醇发生化学反应,那究竟是怎样反应的呢?我引导学生阅读课本75-76页,同时提出三个问题:
1、到底什么是酯化反应,有何特点?
2、所加药品有哪些?分别起什么怎作用?应按怎样的顺序加入?
3、反应装置有什么特点?
学生读完实验后,设计三个探究性实验。
探究一、观察乙酸乙酯样品,得出乙酸乙酯的物理性质
乙酸乙酯是一种无色有果香气味密度比水小难溶于水的液体。
同时给出乙酸乙酯、乙酸、乙醇的沸点及溶解性表,同时强调学生要特别注意三种五的沸点差异,根据这些物质的物理性质我们进行探究二混合无水乙醇和乙酸给混合液加热,在流出液中加三倍体积的水,产物不分层,没有果香味,说明无水乙醇和乙酸在该条件下没有发生反应。
继续进行探究三将无水乙醇、浓硫酸、乙酸混合,经过加热后,收集馏出液,发现馏出液有特殊的果香味。
这液体是什么呢?为纯净物还是混合物呢?是否有乙酸和乙醇呢?我们该怎样验证?由于有刚才酸性的学习,学生很快就能回答用紫色石蕊试液来检验,来鉴定有无乙酸,如果有乙酸酒一定有乙醇,接着,将馏出液分成两等份,第一份加三倍体积的蒸馏水,第二份加三倍体积的饱和碳酸钠溶液,我们发现第二份实验中液体分层,第一份也分层,但第二份溶液中有小气泡那就说明碳酸钠与乙酸发生了反应,同时还发现第二份溶液中形成的酯层比第一份要厚,而且果香味更浓,更纯,通过这样的对比实验,学生很快就能回答实验中为何要用饱和碳酸钠溶液吸收产物。
同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过程,也可以体会到实验中导管置于液面上方是为防倒吸,同时我又及时引导学生常见的防倒吸装置有哪些(用课件给学生展示),在酯化反应中水中的氧原子究竟来自于酸还是醇,我们应如何来验证它?老师引导学生首先给出酯化反应原理,强调在这个反应中,给出两种可能的脱水方式:一种为酸脱羟基,醇脱氢原子;一种是酸脱氢原子,醇脱羟基。
那我们又怎样去验证这两种推断呢?化学上可以采用同位素示踪法来研究,这也是我们研究有机反应机理常用的方法,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确定在酯化反应中实质是酸脱羟基,醇脱氢原子,明确了反应原理后,继续解决浓硫酸在该实验中的作用是:催化剂和吸水剂。
学习了酯化反应后,我们回顾课堂之初提出的两个生活问题。
酒的年份越长,香味就越浓;我们在烧鱼是既要加酒又要加醋,这样烧出的鱼既没有腥味,味道也更鲜美,都是因为生成乙酸乙酯的缘故。
环节三、乙酸的用途
联系生活、联系实际,介绍乙酸的用途,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提高学生今后在选修中学习有机物的兴趣。
最后一环节、教学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感受到,一、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很有效的;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三、突出化学的实验功能,帮助学生提高自主探究的能力。
这节课实验特别多,这节课更像学生分组实验。
在实验中我主要采取小组讨论,辅助答疑、回答问题德国多种方式对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跟踪检测,做到对教学信息及时反馈。
同时,通过这节课我也深深感受到在课堂上能创设理想的问题情景,给学生留出时间,足够的感知,那么,对于难点的突破也是可以迎刃而解。
我今天的说课就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