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收藏-鉴藏讲座之青铜器辨伪概论
青铜器:如何鉴定真伪

青铜器:如何鉴定真伪民间收藏应按铜、玉、瓷的顺序排列。
其中,青铜字首先要指青铜器。
只有中国古代最精美的青铜器才能称得上国宝!面对市场上的各种仿制品,很多收藏家不知如何应对。
针对以上总结出的常见造假方法,通过长期的实验,总结出一些实用的“伎俩”,供收藏者参考。
一。
锈迹鉴定。
古代青铜器长期埋在地下。
由于地下环境的影响,它们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
由于不同青铜器所处的环境和经验条件不同,其腐蚀情况和程度也不同。
第一层是绿锈,可能是绿漆和黑漆。
(真正的黑漆颜色活泼,容易擦掉)。
一些绿锈之后是蓝锈,俗称孔雀蓝。
第二层是红锈病(俗称“枣皮红”,即氧化层);第三层是金和银(通常有铅),其中一些是不可用的;第四层是真正的青铜。
也许只有三层楼。
所有真品的外观都是由层次感形成的,属于非常古老的外壳,表面具有缩水和橘皮的特点。
即使是高仿品也达不到这个水平,这应该是鉴定中的主要确认指标,但鉴定结论不能单一。
2。
模式识别。
这是铜器鉴定的一个关键点。
夏代青铜器纹样朴素;商代纹样华丽繁复,多以鲜花覆盖,二次纹样突出,风格细致、朴实、厚重;周代纹样多样,特别是主花型明显高于次花型和底面,部分次花型略低于底面,不需要在次花型边缘再加一条勾线,但主花型仍明显高于次花型和底面。
因此,这一时期的器物纹饰边缘普遍高于底平面,所以不必用勾线将器物纹饰与底平面分开,但后期则趋于简单;后期战国汉代的青铜器纹样有清新活泼,强调装饰块的组合,但主辅装饰与底面一样平。
因此,会有一个记号线来区分它与二次装修和底层平面。
后期青铜器是需要区分主辅图案和底层图案的。
如果主辅图案不形成明显的高、中、低三层,包括使用简单的框线来划分图案。
至于风格,主要可以从字体上区别出来。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一般称为铭文。
这种文字叫大川,又叫金文,俗称中鼎文。
阳文又可分为凹形阳文和凸形阳文,这是英功和阳功的通俗区别。
作为碑文的形式:一种是暂时刻在器物上的碑文,都是用一把刀(英工)凹进去的。
浅谈青铜器电解锈技术和辨伪真假锈色

浅谈青铜器电解锈技术和辨伪真假锈色浅谈青铜器电解锈技术和辨伪真假锈色文:华夏收藏网醉卧逍遥图:所有图片摘自铜器工艺品厂,学习需要,摘图莫怪。
最后一图为做蜡模!华夏收藏网讯青铜器作为一种高档次文物收藏品,其收藏实际上是艺术品市场上的一个陷阱,一个危机重重的雷区,在法律严格管控下现在市面上少有出现,青铜器收藏也一直不温不火,将来或许依然如此。
而最近几年艺术品市场出现了为数不少的仿古青铜,所谓商周青铜器实际就是现代仿古工艺品。
那么,青铜器改怎样辨别真伪呢?华夏收藏网资深铜器藏家醉卧逍遥老师在本文中将为大家讲解青铜器作伪与辨伪技术。
(华夏小邓/整理报道)一、青铜器作锈:古代人作伪青铜器分为几种,这里大概说一种。
先用盐酸浸泡,埋入黄土中,再盖上湿麻袋,让器物表面生出地子和锈。
现代伪造仍然沿用一部分作伪方法,只不过参加了点解作秀的技术,使作伪器物的周期更快,时间更短。
古人通常埋在地下数月,现在用电解法制作皮克,很快就能到达市场,可谓是短平快。
电解锈作伪所需设备简单,只需稳压直流电源,水浴加热锅,加热电炉就万事俱备。
(点解过程中只需把温度加高1度货几度,加速化学反应,原先在青铜器表层内部形成一层黑漆古的底子再生绿锈约需十天,现在一两天就做好了。
二、青铜器辨伪常见的铜锈色有绿锈、红秀、蓝秀、黑锈、紫锈等,绿锈有份普通绿、玻璃绿及孔雀石绿。
入土千年以上的铜器,颜色纯润,绿的如铺翠,红的如翡翠,坠水保存下来1的铜器,颜色洁绿如瓜皮,红的如柿子。
传世的铜器稍显暗淡,呈紫褐色,主要是因为空气的侵蚀。
真锈有三层,每一层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色泽变化,甚至哪一层先生长,这都能被专业人员发现。
出土的青铜器,秀里面还胶着了一层钙化土,这是作伪者根本做不到的,没有时间的积淀,钙化土是出不来的,就如同小孩子的骨骼,和老年人的没法比,他不可能有钙化现象。
其次,锈色也是千姿百态,各有各的不同,如黄河流域的铜器和长江流域的就不一样,即使是黄河流域一滴,在黄土高原和冲积平原地区I的铜锈也不一样,同一地区不用的墓葬类型,同期锈色也有差别比如铜镜,在文物盗掘一行中称为“”护心镜,因为这些器物经常在殁葬尸体的心脏部位,和丝织品接触非常紧密,其锈和在墓室摆在别的地方的铜器锈色也有差别。
中国古代青铜器真伪鉴定方法

中国古代青铜器真伪鉴定方法民间收藏当以铜、玉、瓷排列成序的。
其中这个铜字排在首位,必然是指青铜器了,只有中国古代最精致的青铜器,那才是堪称国之瑰宝!那么,应该怎样去鉴定其真赝呢?下面将教会你一些最简单的鉴定方法,仅供参考。
1.中国古代青铜器出土后,会形成两种坑口的器物。
一种入土前器物经过打磨等处理,器物表面早已形成氧化层的包浆而入土,这一类出土后表面或多或少仍有包浆,叫水坑器物。
另一种入土前器物表面未经处理,即没有形成氧化层的,是把全新浇铸的青铜器直接埋入土里,这一类器物出土后表面仍无包浆,叫土坑器物。
所谓水坑器物,并不是器物浸泡在水里的,而是取意于以水为净的意义,其实就是器物表面已经形成包浆的,出土后器物表面仍然比较干净的意思,这类青铜器大都会显露出,具有明显的使用痕迹,或者专门作为祭祀用的礼器。
所谓土坑器物,倒是直指青铜器在坑口内的状况,也是说未经打磨就入土的青铜器,器物表面因其粗糙容易生锈、土咬、甚至被腐蚀,这类青铜器大都作为陪葬品用的。
前者器物以俊秀、华贵、高雅为格调,往往还能多少带有一些铭文的,这种青铜器的存世量相对要少。
后者器物以浑厚、壮实、威严为风格,大都是没有铭文的,这种青铜器的存世量相对较多,不过大的土坑器物又很少了。
凡是大件或超大件的器物,大都在封建的氏族社会里,用于祭祀中当作礼器的。
不论是那种坑口出土的青铜器物,这些都是不可再生和不可多得的文物!2.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是由主、副纹饰和高、浅浮雕组成,这给断代带来了依据。
但这里仅限于主、副纹饰的制作工艺上,因为其中也存在了断代的特征,如:早期夏、商、周时期,称之为老三代的青铜器,夏代器物未曾见得故不予置评,商代主、副纹饰凸显,以细致、简朴与厚实为风格,周代才形成风格多样化,尤其是主纹饰明显高于副纹饰与底平面,也有的副纹饰略微低于底平面,而这样的副纹饰,其边沿没有必要另加勾线,但主纹饰仍然明显地高于副纹饰与底平面的。
所以这个时期副纹饰的边沿,一般都会高于底平面,不必再用勾线来分割副纹饰与底平面的。
教你如何辨识青铜伪器

教你如何辨识青铜伪器从清末至民国的伪器,主要表现有如下特征:(1)整器作伪这种情形铸造成的伪器,一般有两种情况。
一是它的器形和铭文均有所本,尽管模仿得并不十分准确,但均有一定水平。
例如上海博物馆所藏西周晚期师兑簋,按原器翻铸,尺寸与原来相似,但比原器1260克。
仿制伪器重于原器,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另种情况,整器伪作的器形或铭文有所本,部分故意增添。
如器形有所本,但是却铸在毫不相干的器上。
民国时期的北京王德山以人而益的形式为模本,铸伪人面益,但在益内加刻6字铭文,因为人面益真器无铭文,铸此伪器当然是奇货可居了。
王德山另外还仿制有“口父乙”果,其花纹、铭文都是刻的,非常逼真,此鼎的锈就是用醋、石灰、盐水调和颜色整体漫泡,然后埋人1米深的地下,过三四年后,自身便生出一层锈来。
这种锈底子发鸟,不亮。
据王德山讲这次仿造的不是一件鼎,而是一批鼎,其中大部分卖到了国外。
这是国内机构在收购流失海外的青铜器时,所要特别注意的。
整器作伪,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特点,掌握其规律,也是青铜器鉴别的基础。
山东潍县作坊伪造的青铜器,大多是仿造陈介祺(篮斋)所藏的著名重器,使用蜡胎为模,翻铸铜器,埋之地下,加上盐酸浸泡,使铜器表面自然生成绿锈;然后上蜡成为熟坑器,由于长期作伪经验积累,器物外观效果是不错的,但是潍县伪器器壁厚,器体普遍过重。
另外,用酸浸泡土掩的方法造成的铜锈,锈层浮薄,一望便知。
当时苏州是伪造青铜器的又一大本营,周梅谷作坊用失蜡法伪造的青铜器,技巧精湛,大大超过了潍县的水平。
其为品大多是冒牌殷墟出土的精丽风格的器物。
由于作伪技术比较全面,且能投其所好,曾使许多收藏家受骗上当。
但苏州伪器也有它本身的弱点,只要掌握要领,容易揭露其伪装。
首先伪铸的青铜器没有像真器那样经过长期的氧化或腐蚀,就显得较重。
另一方面,作伪者往往未见原物,因而蜡胎的成形也未能如原器您之薄,因而伪器一般都厚干原器;再者,商周青铜器为块范拼合,为控制器的均匀,工匠采用厚薄相似的小块铜垫整在内外范之间。
古董鉴定之青铜器铭文辨真假

古董鉴定之青铜器铭文辨真假通过调查,艺粹网发现在收藏青铜器的过程中,不时有藏家因买到赝品而大呼上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古代青铜器的了解太少。
也有人买到了古时仿制的青铜器而误以为是赝品。
古时的仿造品尚有收藏价值,但现代做的赝品则“一文不值”。
那么,如何辨别伪造青铜器?下面艺粹网就主要从青铜器本身和铭文两方面入手进行分析。
青铜器的伪造早在宋代以前就存在,但伪器的大量出现始于宋代,由于当时公私收藏之风的兴盛,使得青铜器买卖成为古董商人逐利的手段,伪造之器应运而生。
艺粹网也为大家列出了以下4种伪造青铜器的类型,分述它们的造伪手法与辨别要点。
●真器改造鉴别:看各部件间连接度与整一性即将真器加工、改造为不合定规的奇特形制。
一种手法是将真器主体添加部件;另一种手法是将分属几件真器的残件拼凑成一件,多数不遵器制,或在部分真器残件上任意新铸接上不符合器制的部件。
对这些青铜器的鉴别,关键要看各部件间的连接度与整一性。
●整器伪作鉴别:主要从铸造技术角度辨伪整器伪作大约有两种方式:一是自行设计形制、纹饰。
在设计时可能参考一些古书所著录的图像及铭文,这些书摹绘本多已失真,再加上作伪者又常对器形与纹饰做局部改造,铭文亦多加以杜撰,于是使此种伪器常出现形制、纹饰不合规范,形制与纹饰不吻合及铭文字体、文句不合古法的漏洞;二是以真器为模,用翻砂的方法或失蜡法(贴蜡法)铸成。
以此种方式所做伪器,由于形制合于规范,且往往又在其上造假锈,故较难识破。
但艺粹网经过数年探讨已积累了一定的辨伪经验,我们主要是从青铜器铸作技术角度进行辨伪,其要点可以概括为:1.新铸伪器一般比等大的原器沉重。
2.用失蜡法(贴蜡法)所铸伪器表面无突起的范线。
3.伪作器多无垫片。
4古代以块范法铸造的青铜器,表面较严密、光洁,而用翻砂或失蜡法所制伪器表面有时会出现砂眼、缩孔等现象。
5.新铸伪品所做锈与真锈有区别。
●真器伪铭鉴别:字体呆板,文词多有不通由于中外收藏家历来偏爱有铭文的青铜器,以致不惜以高出一倍的价格购买,所以自晚清以来,即出现铭文作伪的青铜器。
青铜器辨伪的具体方法

青铜器辨伪的具体方法一、形制辨伪一个鉴别者的头脑里,储存了众多的不同时代的不同铜器的图像。
当鉴别某一件铜器时,自然而然首先将它与储存库的图像进行对照,看它与哪件铜器图像相近似。
这时就可能产生两种情形:一是找不到与之相应的储存库的图像。
换言之,这种形制的器物从来没见过。
二是与储存库的某一图像接近。
第一种情况包括两种可能。
或者是发现了以前所没有发现的新的形制的铜器,那是值得庆贺的。
例如早先认为附耳鼎出现在西周中期,当西周早期墓葬出土附耳鼎时,不免让人又惊又喜。
或者是一件拼凑起来的伪器,作伪者用几件旧铜器中的残片按自己的想象拼成一件新器,或者将真器的某一部分改造,或者干脆另起炉灶,制作一件从未有过的形状奇特的铜器。
对于内行来说,很容易看出破绽,而一般的收藏者则容易上当。
他们对每一类青铜器在各个时代的特征不清楚,或不太清楚,误以为是某某时代的器物而加以收购。
或者以为自己发现了一件稀有的器物,产生新奇感,不再仔细观察。
物以稀为贵,作伪者以形制奇异而吸引人,来迎合收藏者的心理。
《西清古鉴》载有蟠夔鼎,它是将颅的上半截甑添加三足而成。
兽耳尊则是在倒置的车銮之柄上加两耳及口沿。
或者将锌于倒置,据掉虎纽,加上两耳,既可以伪作壶,也可以伪作尊。
由于是拼凑或改造的,锌于无论如何变化,其腔体与尊和壶还是有较大区别。
同时添加的部分如三足、两耳,它的成分含量不可能与原器一致,因此反映出来的地子、锈色也不相同。
我们知道觯的特点是像酒杯,口沿是圆形的,不像爵有流口,形体不大,稍修长。
用手直接持执,而没有鋈。
但故宫藏的一件商代父乙觯却有流口有凿,显然不对头。
再仔细看,原来是将爵的流口和錾安在觯上的。
一般的觯可能卖不出好价。
作伪者于是将其改头换面,以新奇来招徕顾客。
有的用古壶盖作肚,用旧鼎耳作耳,用碎器片焊足,作成鼎。
也有在学的口部另安一个流,冒充新器。
明明是方内戈,却又加了一个曲内,令人啼笑皆非。
不少是用铜镜来改作成商周器物。
铜镜好找且便宜,改制后的铜器价格要翻十几倍以上。
青铜器真伪鉴定方法

青铜器真伪鉴定方法青铜器真伪鉴定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和技巧进行分析和判断。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青铜器真伪鉴定方法:1. 外观特征鉴定: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青铜器的外观特征来初步判断其真伪。
真正的青铜器通常具有精细的工艺和纹饰,表面光滑且没有明显的瑕疵。
而伪造的青铜器则可能出现不匀称、刻画粗糙或纹饰模糊的情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观察器物的锈迹和古旧程度等来进一步判断其真伪。
2. 材质分析:真正的青铜器通常采用青铜制作,即铜和锡的合金。
通过对青铜器的成分分析,可以判断其材质的真伪。
常用的方法有化学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和同位素分析等。
3. 刻痕鉴定:青铜器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和埋藏,表面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磨损和刻痕。
通过观察刻痕的形状、颜色和纹理等,可以判断青铜器的年代和历史价值。
伪造的青铜器通常为了模仿古物的痕迹,会人为制造一些刻痕,但经过专业的观察和判断,往往能够辨识出来。
4. 文物鉴定:对于一些具有历史文物价值的青铜器,可以通过文物专家的鉴定来确认其真伪。
文物鉴定通常包括对器物的年代、风格、制作工艺等多个方面的综合判断。
5. 器形比对:青铜器的器形是一项重要的鉴别真伪的依据。
通过对比已知真伪的青铜器的器形特征,可以找出一些与正品不符合的地方。
6. 历史文献考证:如果一件青铜器具有相关的历史文献记载,我们可以通过查证相关史书、考古报告等资料,对青铜器的真实性进行考证。
总之,青铜器真伪鉴定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进行判断。
通过以上的方法以及其他一些技术手段,可以对青铜器的真伪进行初步的判断和鉴定。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青铜器真伪鉴定时,需要对多种方法和证据进行综合考察,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同时,由于伪造技术的进步和手段的多样化,真伪鉴定工作也在不断发展中,需要随时跟进新的科技和方法。
如何辨别青铜器真伪的方法

如何辨别青铜器真伪的方法一般说来,流传至今的大多是出土铜器,常见有绿锈、红锈、蓝锈、紫绣等。
拿到一件铜器,先要用眼看,若锈色与器体合一,深浅一致合度,坚实匀净,莹润、自然,则为自然生成的锈色。
若锈色浮在器物之上,绿而不莹,表皮锈,而且不润泽、刺眼,就是伪锈了。
二手感和声响用手掂量,若过轻或过重就要引起注意了。
另外还可用手敲击实物,听其声响,若声微细而轻脆则可;若声浑浊,发出嗡音,则需提高警惕了。
三花纹和款识这是鉴别铜器的一个重点。
夏代铜器花纹简单;商代花纹华丽繁缛,且多遍体生花;西周大致与商同,但后期趋向素朴;春秋战国的花纹清新活泼;秦汉重实用。
至于款识,主要可从其字体加以辨别。
商代字体规整,笔势遒劲大方;周朝早期沿袭波磔体;春秋时书体有肥体和瘦体;战国金文字体大金不考究;秦朝统一了文字,通用小篆。
四铜质与器式铜质的鉴别较简便,翻看铜器的底,若出黄铜质地,则是伪品;足底若已伪制了铜色,用热碱水刷洗,就能看到其本来面目。
除要记清楚铜器的器式、名称外,还要了解什么年代铸什么铜器、什么样式的铜器是什么年代铸的。
例如钫,钫是方形,盛器,是战国末期出现的;若其按三代作工、锈色制,为伪品。
青铜器鉴定方法铸造辨伪法:从铸造技术进行辨伪的前提是十分了解青铜器各时代的冶铸工艺。
商周时期,极大部分青铜器是用陶范法铸成。
也就是说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都有数块陶范拼合浇铸后留下的范痕,即范线。
随着时代进步,合范的方法有所变化,范痕会随着变化,但要想在合范地方不露痕迹,这即使是最熟练的工匠也难免做到。
有的铸器表层纹饰不多,合铸面较大,合范痕迹容易忽饰,但在隐蔽处,如鼎的耳内和腹下部,还会遗留痕迹的。
后代伪者不知道占人铸造的原理和方法,只讲究器物的外形,仍用蜡模(失蜡)的方法铸造。
表面较精细,无需多作加工,但是用这种方法,却往往与原器物的时代特征相去甚远。
另外,陶范所铸铜器为控制器壁的厚度,往往会在内外范之间垫一垫片,因材质跟铜液有异,锈迹也就不同,而失腊法铸器却无需垫片,锈迹自然一致。
慧眼识真:青铜器辨伪方法

中国青铜器造型多样,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历来是国内外收藏界的宠儿。
近年来,随着收藏热的持续升温,青铜器的造假也日益猖獗。
笔者现就青铜器辨伪的一般方法做简要介绍。
一、形制辨伪中国古代青铜器虽然形制多种多样,但随着出土器物的增多以及专家学者的不断研究,已基本捋顺了青铜器的形制及其发展演变规律。
有关青铜器形制的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考古图》《宣和博古图》《西清古鉴》等古代典籍以及当代学者朱凤瀚先生的《中国青铜器综论》来获得。
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进行青铜器的辨伪工作。
拿到一件青铜器首先需要判定该器物的形制,如果该器物与图录中所见的某一件真器相似,即可按图索骥,与该时代的该类器物的特点进行比对,然后进行判定。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仿古青铜器是根据原器或者图录进行摹仿的,伪造出来的器物与我们所见的某一件真器相似,因此鉴别时要特别小心,可以通过称重或掂分量的方式进行辨别。
一般来说,由于真器经过了几千年的埋藏与氧化,铜质受到了改变,而仿器却没有这方面的改变,导致仿器比真器重,有压手感。
如果该形制的器物从未见过,那么我们就应该引起重视了,因为青铜器研究发展到现阶段,几乎所有的形制都已经被有关资料著述过了,作为普通收藏者,我们很少有机会发现一种新的形制,如果遇到了,就很有可能是作伪者臆造的伪器。
二、铭文辨伪青铜器铭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金文或者钟鼎文。
不同时期青铜器铭文的字体、铸刻方式、内容和书体风格也各不相同,所以对青铜器铭文的研究是我们进行青铜器断代和辨伪的一个重要途径。
1.不同时期的金文字体存在一定的差异。
以金文中常见的“王”字为例。
《甲骨文字典》曰:“王,象刃部向下之斧形,以主刑杀之斧钺象征王者之权威。
”意思是说,甲骨文中的毛洪东 杨丁 魏菲慧眼识真:青铜器辨伪方法图一.山东省博物馆馆藏“亚丑钺”12345图二、不同时期的“王”字写法比较图1.商晚期小臣系卣中的“王”字2.西周早期献侯鼎(成王鼎)中的“王”字1234576图三、不同时期的青铜器铭文商代晚期天鼎铭文(天)商代晚期鸟父癸鼎铭文(鸟父癸)西周成王时期德方鼎铭文(唯三月王在成周延武王福自镐咸王赐德贝廿朋用作宝尊彝)西周中期伯鼎铭文(伯作宝鼎)2 13456 7810 91112图四、青铜器代表纹饰图(作者简介:毛洪东(1981~),男,山东即墨人,2011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为山东省即墨市博物馆馆员;杨丁(1987~),男,山东临朐人,2012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为山东省蓬莱阁管理处科员;魏菲(1984~),女,山东泰安人,2009年毕业于聊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本科,现为山东省即墨市博物馆助理馆员)成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观察辨伪法、针扎辨伪法、烧灼辨伪法和结晶斑辨伪法四种方法进行铜锈的辨伪。
怎样辨别青铜器的真伪

怎样辨别青铜器的真伪古铜器作假有很多的流派,可谓行行出“状元”。
“苏州造”、“潍县造”、“西安造”和“北京造”可算得上古今仿造青铜器的几个主要大本营,它们的主要特点为:“苏州造”用材较好,冶铜浇铸时往往加些银,使铜器的底子发亮见银白色;仿制对象以商和西周器为主,生坑、熟坑无所不能;刻工精细,纹饰流畅,铭文逼真,“作品”流传甚广。
“潍县造”的艺匠高手层出不穷,刻纹饰、铭文比较擅长,作器多呈熟坑状,但铸出的器物壁厚,重而压手。
“西安造”也注重铭文,不仅是假器造假铭,就连一些无铭文的真器上,也后刻铭文,以抬高其价值。
作品多见度量衡器物,如秦诏版、秦量等。
“北京造”以商周器为主,比较讲究纹饰华丽,器型精巧,锈斑逼真,特别是“黑漆古”、“绿漆古”等,都能准确无误地表现出来。
认识范线与垫片,是鉴别青铜器真伪的要诀之一。
范线就是铸造青铜器时铜液留下的痕迹,垫片就是为了固定器壁厚度而留在器物上的小钢片。
二者既是铸造技术上留下的痕迹,也是从铸造技术来鉴别青铜器真伪的主要方法。
应该说,高古的铜器大都由陶范法铸造而成。
陶范法就是将要铸造的器物模型,用陶土做成若干范块,并有内范和外范之分。
铸造时,把范块合拢成型,铜液就从内外范的间隙中浇入,冷却脱范便成就一件铜器。
那么在铸出的器表,只要是合拢范块的交接处,必定会留下线痕。
尽管有的明显处会做些铸后打磨,但像耳、足、底等内侧或其他隐蔽处的痕迹是磨砺不掉的,而且当年的铸造者亦根本没有将这些范线清除的习惯。
一般作伪的铜器以失腊铸造为主。
失腊铸造是用整模,不分范块,器表清洁光滑。
所以假器往往不见范线,但会出现一些细小的砂眼,失腊铸造就有此特征。
看垫片是鉴别真假铜器的又一简便方法。
前面谈到,垫片是用来控制浇铸器壁厚度的有效工具,当时的铸工往往会顺手取来一些厚薄一致、但大小不均的小铜片,预先垫放在内外范的间隙处,当浇铸成型后,铜垫片便留在器壁上,有的易见,有的难找,有的还十分对称,左右相应。
青铜器的辨伪2——青铜器的辨伪专著

青铜器的辨伪2——青铜器的辨伪专著
对于青铜器的伪造,宋朝时候大量出现。
当时金石收藏之风盛行,皇宫的收藏之风也带动了民间的狂热,于是造假逐利成为一些古董商人的手段。
宋朝的宫廷就大量仿制青铜器,那么其中很多工匠也成为伪造的高手,依靠着传帮带,这方面造假的专家也挺多。
总体而言,有铭文的青铜器的价值,显著高于没有铭文的,于是在这方面的钻营就多了起来。
最令人痛心的就是在真器上面刻铭文,我认为就是损坏文物。
清朝乾隆以后,整体伪造青铜器在山东潍县、陕西西安逐渐增多。
民国时候,由于研究水平的提升,作假水平也随之提升,北京、上海成为新的造假中心。
近现代比较重要的青铜器辨伪的著作,罗列如下:
容庚《西清金文真伪存佚表》
商承祚《古代彝器伪字研究》
张光裕《伪作先秦彝器铭文疏要》、《六十字以上的先秦器疏正》陈佩芬《青铜器辨伪》
程长新等三人著《铜器辨伪浅说》上中下三册
刘雨《乾隆四鉴综理表》
罗福颐《商周秦汉青铜器铭文辨伪录》
王文昶《故宫博物院藏部分青铜器辨伪》
王荣达《从修复角度谈商周青铜器的真伪鉴定问题》
杜逎松《宋元明清铜器鉴定概论》。
这些记载的大多是传统的辨伪的著作,读完之后一定能成为这方面的专家。
目前,辨伪的工作更多地依靠科学技术,比如用X光透视机观察商周青铜器的垫片来判定。
如何正确辨别青铜器的真伪

如何正确辨别青铜器的真伪
青铜器是中华文化中不可多得的宝贵文物,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鉴别青铜器的真伪是十分关键的,下面将从外观、材质、纹饰、工艺和文物鉴定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可以从外观入手进行鉴别。
真正的青铜器通常具有明亮的色泽,光洁的表面,同时具有一定重量感;而假的青铜器则可能会有明显的磨损、划痕或者黑斑。
此外,青铜器通常是整体铸造而成,如有零部件的拼接,可能是伪造品。
其次,材质也是判断真伪的重要依据之一、真正的青铜器一般是以青铜为主要材质,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具有一定的特殊金属声音。
而假冒的青铜器一般是由铜和其他材质制成,敲击时声音较浑浊。
再者,纹饰也是鉴别青铜器真伪的重点之一、青铜器通常会在表面上刻制出精美的纹饰,这些纹饰常常与古代社会的文化、宗教等密切相关。
真正的青铜器纹饰通常雕刻精细,线条流畅,线条之间相互衔接自然;而伪造的青铜器纹饰常常不够细腻,雕刻痕迹明显。
此外,青铜器的工艺也是判别真假的关键。
真正的青铜器通常采用的是凿刻和浇铸技术,这些工艺需要高超的技艺。
而假冒的青铜器常常采用的是机器制作,工艺粗糙,缺乏历史感。
青铜器辨伪常识

福州收藏家张祖仁论青铜器辨伪常识张祖仁说青铜器辨伪指的就是辨识一件件具体的传世品青铜器的真伪,即它们是真的古代青铜器,还是后世为牟利而制作的伪品。
这是对传世品青铜器进行鉴定收藏首先需要做的研究工作,这是因为传世品与考古发掘品不同,传世品中混杂有大量的伪品。
为了进行辨伪,首先就要了解伪作青铜器的历史和伪器的基本情况。
张祖仁说自宋代金石学产生以来,古代青铜器成为研究与鉴赏的重要文物,公私竞相收集入藏,遂使青铜器具有了较高的经济价值。
因此,从宋代开始就有人制作伪品以牟取暴利。
根据前辈青铜器专家容庚先生等的研究,从宋代迄今千余年来伪作青铜器的历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宋元明时期。
宋代的伪器已见于宋代的青铜器著录书中。
但以古器相形。
虽云摩弄取滑,而入手自粗,虽妆点美观,而器质自恶。
”第二阶段,清初至嘉庆时期。
由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统治者的提倡,金石学有了新的发展,作伪也兴盛起来。
此时主要是仿照宋代青铜器图录作伪。
据容庚先生研究,第三阶段,道光至清末。
一方面由于金石学者重视铭文,另一方面作伪器费力而易辨,因此,此时作伪者大多转而在真器上摹刻伪铭以牟利。
第四阶段,民国初期。
由于政治腐败,军阀混战,不仅各地盗墓之风大盛,而且作伪之风更炽。
北京、苏州、西安等地更是作伪的中心,有许多作伪的高手。
此时由于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传入,作伪者运用新技术作伪,使作伪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例如用拓本照相制版及化学药品腐蚀方法作伪铭,就比过去錾刻的伪铭要逼真得多。
张祖仁说,由于外国人重视艺术价值,喜好新奇的器形和纹饰,致使伪作新奇器形、纹饰兴盛起来。
从作伪的历史可以总结出伪器的基本情况如下:一、器物的一部分为伪作。
器身为真器,但作伪者在其口部加上一个流,并在腹上部加上一个銴,成为一件古代并不存在的带流带銴的觯(见程长新等。
二、拼凑真器残片作成伪器似是而非。
一般内涵人一眼就可以看出真伪。
三、器真铭伪。
这又包括两种情况:四、铭文全伪。
青铜器的真伪鉴别

青铜器的真伪鉴别一、青铜器作伪的几种表现<作品>青铜器</作品>作伪由来已很久了,伪作的青铜器作伪方法,历来情况很复杂,是多种多样的,这给今天辨别铜器真伪带来了很多困难。
作假铜器的人许多都有各自的高超技能,作伪方法十分保密而不外传。
他们不惜采用种种的恶劣手法,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目的就是为了牟取暴利。
这些古董商人的作法,给我们今天研究古代文化造成了一定的麻烦和困难,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代文化。
但从追求古代铸造技术,尽善尽美地保持古代青铜器的风格特点上看,对于古老的技术不失传而有所继承上看,它又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我们今天了解青铜器作伪的种种情况,无疑对辨伪有着很大的意义,对提高辨伪能力和水平也有很大帮助。
下面我们将伪作青铜器的伪作方法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
第一种,青铜器物整体是伪铸的,包括器体、其上的花纹和<作品>铭文</作品>,等等。
伪作者常利用真铜器翻模来铸造新铜器,如清末山东潍县贾人作伪铜器时,常仿收藏家陈簋斋所收藏的铜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春秋时代的伪陈侯鼎,推测即潍县造的。
有的伪作者以某件器物的图形为蓝本来作伪器,旧时常仿《博古图》一书内的鸟兽尊,以投国外人所好,故以往流传至国外的一些青铜鸟兽尊,其中有的是假器。
笔者近日在给北京市文物商店鉴定铜器时,曾见到一件明代仿商周时的一件铜<作品>簋</作品>,器内底还有“齐侯作”字样,也是伪铭。
假的青铜器造好后,外表的铜地与锈色很重要,这方面处理得好更易骗人。
作假锈斑主要方法有:一是将做好的假器埋于地下,待二三年后取出,以使其生锈。
二是用化学方法伪作铜色与锈斑。
“例如有用石膏粉、血玉髓十五分加适量的酒精调为糊状,以涂于新器上,约二十四小时后,刷去其已干的粉末,再取氯化铵四分、重酒石酸钾一分、醋二十分,制成溶液,于其热时涂于器物上,干后其外观实如出土器物。
”第二种,铜器是拼凑改造的,即过去古董商人称作的“捣撤货”。
古币铜钱青铜器造假大揭秘—教你如何辨锈!

古币铜钱青铜器造假大揭秘—教你如何辨锈!显微镜下的仿古铜器锈古代青铜器的器形雄伟、纹饰瑰丽,在数千年悠久的岁月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内涵,集极高的文物价值与艺术价值于一身。
随着收藏市场的火爆,近年来国内青铜器的价格一路狂涨,过去曾被走私出境的青铜器正在源源不断地回流。
但另一方面,由于其仿造所需的生产条件以及工艺并不复杂,所以仿古铜器成为一些不法之徒获取暴利的手段,诸如移植、拼接等仿造新工艺也层出不穷,令藏家防不胜防。
仿古铜器数量之多也让人叹为观止,无论古玩店铺还是小地摊,几乎只要有古董的地方都能见到假铜器。
因此,有人开玩笑说,如果将泛滥到古董市场与藏家手中的假青铜器收集起来,足以制造两艘青铜航空母舰。
与其他类别的文物鉴定技术不同,目前青铜器的鉴定已经采用了一些科技与传统相结合的鉴定手段,比如以贾文忠等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专家、学者,运用现代化学、冶金学等学科中的技术与仪器来鉴定青铜器,已初见成效。
笔者通过对这一领域十多年的研究与实验,同样发现了现代分析技术在文物鉴定中的广阔前景。
本文将针对“通过青铜器表面的氧化物分析鉴定铜器真伪”提出一些见解。
古青铜表面的红斑绿锈铜锈是历史的产物青铜器是人们将铅、锡、铜等矿石原料经过熔炼后,将其所形成的集合体还原提炼出纯度较高的铅、锡、铜,再根据需要按一定比例配在一起铸造而成的。
在其形成后所经历的复杂环境中,各种金属被重新腐蚀而成了类似铜矿石的物质。
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个变化过程是一个“轮回”的过程。
具体而言,铜锈大多都是由组成青铜器的金属铜、锡、铅等金属成分与周围环境中的其他元素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而生成铜的各种化合物,颜色多以绿、蓝为主。
存世时间短、保存较完好的铜器表面锈蚀较轻,一般会有如“黑漆古”或“水银皮”等膜层,这些膜层同样是铜器的组成物质被氧化、溶解或侵蚀后富集、沉淀而成的。
例如内蒙古、新疆等沙漠中出土的铜器多数都有“水银沁”或“黑漆古”等漂亮的皮壳。
仿古铜器表面的锈土结合层铜锈产生的状况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当湿度大、温度高时,铜器表面的化学反应程度相对剧烈,生成的金属化合物也相对多些,这一时期是铜锈的生长期。
青铜器辨伪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作者:***来源:《收藏家》2021年第10期我国青铜器种类繁多,历代作伪使得鉴定工作显得更加复杂。
容庚先生在《殷周青铜器通论》中将青铜器分为四部五十类,即食器部(计四门十一类)、酒器部(计五门二十四类)、水器部(计二门五类)、乐器部(计六类),这些部、类的划分,是我们辨伪工作所需掌握的知识。
历代仿古作伪地区简况历代作伪地区,根据当时情况及对以后的影响,目前暂时可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区。
其中东指山东潍县、济南,以潍县为主;西以陕西西安主;南指苏州、南京、杭州等地,以苏州为代表;北指北京;中以河南开封为主。
这些仿古作伪地区皆是地下文物丰富的地区。
本文所说的仿古作伪现象皆以清末民国解放初为下限。
山东伪造青铜器最早始于春秋(鲁国)的“谗鼎”。
潍县的作伪起于明代。
其产品俗称为“潍县造”。
清代该地作伪著名的老艺人是范寿轩、展书堂、赵允中、王荩臣、李玉彬、李玉堂、胡延贞、潘承霖、王海、李懋修。
他们多参照《西清古鉴》图录仿制,但造型、花纹多不符合商周彝器的规律特征。
器体厚重、粗笨,采用组装法而非浑铸;耳、足、底等分铸,再用锡焊接成正器,焊接处上假锈。
若将假锈拉下即露出焊锡。
其作锈方法是先用盐酸水泡器物。
然后用铜末、铁末、硝镪水、盐酸混合抹在器上,埋入黄泥土中,再用湿麻袋盖上,经三伏后挖出,铜末、铁末即腐蚀成锈。
锈由于形成时间短,故多为淡绿色,质浮松,地子与锈不易分辨,似锈非锈,有地无光,如故宫藏潍县造方盉斝等。
北京自辽金以来也是仿古作伪基地之一。
仿古三例,如北京市拣选的宋双夔纽八卦图文钟。
宋宣和七年,金兵南下,可能是运大晟钟至燕京(今北京)时毁坏的,钟钮是宋大晟钟纽,弃之可惜而配铸钟体,体比纽粗糙(见《燕都》1987年5期)。
近代北京作伪锈的方法有四种,一是把器造成修饰好后埋入地下,在土上常浇些酸碱类的药物,过三至四年,使器表生出锈来。
这种锈色是无层次的很薄一层,锈下无氧化层,如故宫藏仿商“邝父乙”元鼎;二是用酒精浸泡漆皮,调色作锈,锈色层次自然逼真,但极不牢固,指甲能抠掉,日后受潮湿也会脱锈露铜;三是用吹锈法,即把器烤热,用配好的锈料,一次又一次地向器上吹喷,或用刷子掸锈料于器上,最后吹、掸成理想的锈斑,此法成锈能现层次,锈色更自然逼真;四是用化学药剂腐蚀法,用铜末加酸。
青铜器辨伪的方法

青铜器辨伪的方法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青铜器辨伪这档子事儿!青铜器啊,那可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价值不菲呢。
但这市面上也有不少假货呀,就像那混入羊群的狼,得把它们给揪出来!先来说说这锈色。
真的青铜器锈色那是自然生成的,层次丰富,颜色也多样,就跟一幅天然的画作似的。
可那假的锈色呢,往往就很呆板,颜色单一,就像是涂上去的一层油漆,看着就不自然。
你想想,那真的大自然的美景和人工画出来的能一样吗?再看看这纹饰。
古代工匠那手艺可真是巧夺天工啊,每一笔每一划都透着精致和韵味。
真青铜器的纹饰线条流畅,生动形象,就好像能从上面跳出来一样。
要是假的,那线条就可能歪歪扭扭,模糊不清,就跟那没睡醒画出来的似的。
还有这造型。
正品青铜器的造型那都是符合当时的审美和工艺水平的呀,比例协调,有美感。
假的呢,可能就会比例失调,看着怪怪的,就好比一个人长了个特别不协调的五官,一眼就能看出来不对劲。
然后就是重量了。
真青铜器用料实在,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有质感。
而那些假货,可能就轻飘飘的,没什么分量,这差别不就出来了嘛。
咱还得留意这青铜器的铸造工艺。
古代的铸造方法和现在可不一样,那时候的工艺有独特的痕迹。
要是发现一些现代工艺的痕迹,那可就得多个心眼儿了。
可别小瞧了这些辨伪的方法,就像医生看病似的,得综合判断呢。
有时候一个小细节就能让假货现形。
咱可不能让那些造假的人得逞,把咱给骗了呀!你说要是花了大价钱买了个假货,那得多冤啊!所以啊,在收藏青铜器的时候,一定要瞪大眼睛,仔细瞧,别被那些外表好看的假货给迷惑了。
咱得有一双火眼金睛,把真的宝贝给挑出来。
总之,青铜器辨伪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但只要咱多学多看,积累经验,就一定能把那些假的给识别出来。
让我们一起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别让它们被假货给玷污了,这可是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呀,咱得好好珍惜不是?。
讲座6-3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作伪与辨伪

中国古代青铜器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作 伪与辨伪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作伪与辨伪
青铜器作伪的主要手段 青铜器辨伪的基本方法
声音6-3-1
青铜器作伪的主要手段:
拼凑改造 伪造铜锈 伪造纹饰 伪造铭文
声音6-3-2
拼凑改造:
以拼凑改造的方法作伪,大致有以下两种情况: 铜器的每一部分都是古代铜器上的残器,伪作者将互不相干
声音6-3-10
在素面无花纹的真铜器上凿刻假的图案花纹,是伪造纹饰的一种形式, 目的是为了增加铜器的美感,以抬高售价。纹饰多用刀刻,纹样或依据 实物,或依据前人的文献著录。还有一些传世的真铜器,因各种原因仅 残存一部分纹饰,作伪者便依照残存的纹饰再增刻一部分假纹饰,使之 显得完整。
以拼凑改造方式伪造铜器时,作伪者有时将真铜器的残片铸于新作的伪 器中,然后按照残片旧纹在伪器上凿刻新纹,形成真伪纹饰相间的状况。
从器型看,伪器尤其是拼凑、改造的伪器,各部件多不一致,给人不伦 不类的感觉,熟悉并掌握了古铜器的形制特点及其演变规律,即可辨别 出伪造的青铜器。
从铜锈看,真铜器锈色自然,锈块坚固,多渗透至铜质内里,假锈色滞 松软,且浮于器物表面,以物刮划,或以热碱水刷擦,即会脱落。
从纹饰、铭文看,春秋以前真铜器的纹饰、铭文皆铸造而成,纹饰层次 分明而平整,铭文匀整圆浑,深浅如一,假的纹饰、铭文多刀刻而成, 往往松软散乱,呆板无生气,全无真器雄伟浑厚的神韵,而且必然会在 字口等处留有“飞刺”,露出凿刻痕迹。伪铭的内容多拼凑、杜撰而成, 通过文献考证也可看出其破绽,其字体、书风也常常与时代和地方特征 不符。以腐蚀法作假铭,也会因不易掌握而出现几不成字的现象。
古董青铜器应该怎么去分辨真假

古董青铜器应该怎么去分辨真假 ⼀提到青铜器,⼈们脑⼦⾥想到的⼤概都是诸如司母戊⿍等华夏⽂物。
但其实,青铜器在世界各地均有出现。
那么你知道对于青铜器应该如何鉴别吗?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古董青铜器如何分辨真假,希望能帮到你。
古董青铜器如何分辨真假 1、青铜器的锈⾊ 青铜器经过⼏千年流传,⾄今⼤致有三种⽅式:⼊⼟、坠⽔、传世。
⾏家们说:“青铜器坠⽔千年,则绿如⽠⽪,⽽莹润如⽟;未及千年,虽有青绿⽽不莹;未⼊⼟⽔之传世青铜器,其⾊紫褐,⽽有朱砂斑,甚⾄其斑凸起。
”⼀般说来,流传⾄今的⼤多是出⼟青铜器,由于铜质差别及各地⼟质、⽔质的差异,⼊⼟青铜器的锈⾊也不尽相同,常见有绿锈、红锈、蓝锈、紫绣等。
拿到⼀件青铜器,先要⽤眼看,若锈⾊与器体合⼀,深浅⼀致合度,坚实匀净,莹润、⾃然,则为⾃然⽣成的锈⾊。
若锈⾊浮在器物之上,绿⽽不莹,表⽪锈,⽽且不润泽,刺眼,就是伪锈了;这时再做进⼀步的审定,把⼿搓热触摸器物,⽤⿐嗅⼿,定有铜腥味,因为千年古青铜器是⽆铜腥味的;还可⽤热碱⽔洗刷青铜器,伪锈就会脱落,若刷洗不下,再⽤⽕烤就脱落了;或者⽤⾆舔青铜器,若有盐卤味,也是伪锈。
2、青铜器的⼿感和声响 ⽤⼿掂量青铜器,若过轻或过重得就要引起注意了,当然,这全凭经验。
另外还可⽤⼿敲击青铜器实物,听其声响,若声微细⽽轻脆则可;若声浑浊,发出“嗡”⾳,则需提⾼警惕了。
3、青铜器的花纹和款识 这是鉴别青铜器的⼀个重点,夏代青铜器花纹简单;商代青铜器花纹则华丽繁缛,且多遍体⽣花;西周青铜器⼤致与商同,但后期趋向素朴;春秋战国的青铜器花纹则清新活泼,富于⽣活⽓息,秦汉青铜器重实⽤,花纹少且不及前代青铜器精细。
另外,还可以从不同时代青铜器的纹饰图案内容的改变来推断、判别。
⾄于款识,则主要可从其字体加以辨别。
商代青铜器款识字体规整,笔势遒劲⼤⽅,优美洒脱,后期多典雅秀丽的波磔体;周朝早期青铜器款识沿袭波磔体;春秋时青铜器款识书体有肥体和瘦体,还有形似蝌蚪的“笠⽃⽂”,以及图案化的“鸟⾍书”;战国⾦⽂字体⼤⾦不考究,但也有字体竖笔引长下垂,末端尖锐的“悬篆”雏形;秦朝统⼀了⽂字,通⽤⼩篆。
怎样鉴别古代铜器的伪锈

怎样鉴别古代铜器的伪锈古代铜器在藏市中日渐火热,藏友通常判定铜器依靠铜锈。
那么,在仿冒技术越来越高的今天,仅凭生锈就能确定铜器有价值吗?铜器上历史的积淀在业内被称为“包浆”。
多数经历一定时间的古董都会形成一层“包浆”,而且时间越久“包浆”越明显。
所以选择铜器看“锈”并没有错,不过这个锈是指“包浆”,而不是伪锈。
由于所经历的环境和时间长短不一,包浆和仿造新锈是有区别的。
首先,陈年自然锈蚀,一般从外到内纵向分为三层,而大多数仿古青铜器由于其经历的时间较短,通常只有一层浮锈,颜色单一、附着较差,如果去掉浮锈会直接露出新鲜的铜体。
其次,古铜器除了在使用过程中经受的损坏、侵蚀,还有诸如大气腐蚀、土壤腐蚀等,呈现出自然与协调的风貌,仿品多用化学药品来腐蚀铜器,或者将新仿的古铜器放在潮湿的地下埋几年,不会呈现出那种协调与自然。
鉴别陈年自然锈蚀可以用针尖刺扎铜锈部位。
古铜锈非常坚硬难以刺入,而那些用胶水制作的伪锈不但容易刺入,松开手后针还会被伪锈夹住掉不下来。
用这个方法对付古铜器上那些修补过的部位也很有效。
或者用小刀或其他工具将铜器表面的铜锈取下一块,观察铜锈下面露出的颜色。
伪锈下面露出的.是铜色,古铜锈下面则一般是黑褐色或是银白色的氧化膜。
还可以取一些锈蚀下来,直接用火烧,古铜锈一般不易燃烧,锈结晶在高温下会发出炸裂的声音。
伪锈在高温下会熔化、燃烧,并且冒烟,能闻到各种胶水或烧塑料等刺鼻的气味。
此外,用烟熏铜器表面或颜料染色可使新仿的铜器表面形成黑色或红色的氧化层,但这种氧化层往往没有光泽,需要用特殊材料抛光,你可以闻一下铜锈,伪锈会发出松香味、塑料味、油漆味或其他如502胶水等的异味。
最后,还要提醒大家,收藏铜器最好从小物件入手,比如一些家常生活物件,价格不过几百元,其中也会不乏收藏价值高的铜制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洞天清禄集》中记载,古铜器的伪造始于天宝年间。但据考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如《韩非子·说林下》:“齐伐鲁,索谗鼎,鲁以其赝往。齐人曰:‘赝也’。鲁人曰:‘真也。’齐曰:‘使乐正子春来,吾将听子。’鲁君请乐正子春,乐正子春曰:‘胡不以其真往也。’君曰:‘我爱之。’答曰:‘臣亦爱臣之信。’这是目前所见文献中最早的仿造器的记载。
宋代铜器,是以铜锌锡合金而为,锌的含量比例要比锡的含量比例大(俗称杂铜),因此宋代铜器虽是黄铜质,但显红色;明代的黄铜质色泛白;清代的黄铜质色杂,呈黄色。宋代以后铜的杂质较多,器物表面有沙眼,光度较差,锈则为单一层,薄绿色,此与其出土时间短及铜质皆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从颜色上归纳为:宋红,明白、清黄。一般规律,间有例外。
另外,北京作假地子(皮色)的方法有五种:(一)用少量盐卤砂和高梁醋相配泡浸铜器,地子腐蚀成灰白色,色浮不入骨,单一色,如故宫所藏之伪父丁觯。(二)用酒精泡漆皮调色,皮色灰白,地子透油不牢固,手指抠及碰撞浸水皆掉落,如故宫所藏的仿制大丰簋,广东省博物馆所藏的“楚王孙”大钟。(三)作黑漆古伪地色,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硫化钾(俗称臭碱)作出黑地色,效果最好,至今仍用此法复制一些器物;另一种是用铅笔粉往器表反复磨擦,即能出现黑漆仿古皮色。(四)作浅绿色地子(俗称水银浸),方法有二,其一是将青铜器浸在硝酸银加湖绿的溶液中过15——20天,泡后用水冲洗即现绿色,不能用刷子刷,刷后会出现麻坑地,此法在“文革”中失传;其二是用锡、铅往铜器上镀,冒充水银地,如故宫藏兽面纹鱓和瓦纹匜即由此法作伪而成。(五)用碳酸铵将枣皮红改作绿漆古色,腐蚀出来的皮色“翠绿”美观。此法盛行于解放前,笔者称“真地子假皮色。”
民国时北京伪造铜器目的明确, 即洋庄和出口,所以伪造的商周铜器,用翻砂法铸形,无论造型、花纹都伪造得酷似逼真。为达到精细目的,器形上不留范线。由于胎质为新铜末经氧化故不见碎裂纹。花纹是用平头刃錾子(铲刀,商英改创,民国时刻花、刻字专用工具,以前不用)刻出来的花,地子是平地,纹饰呆板,千篇一律。因花纹是刻的,花纹中更不会有范瘤。铭文照本移刻,先用平头刃刀錾刻,再用硝酸来腐蚀,无刀刻痕。若氧化层被破坏,刻字有上大下小之形,若经作旧。字只能从铸或刻来分析,锈斑、地子层若假必有破绽。
民国时北京伪造器物大致分三种。一是伪造商周时期青铜器,造型奇特,铸造质精工细,花纹精致少见,地子漂亮,锈斑美观,铭文字居次。一是伪造鎏金器,以伪汉、唐器为主,器物是鸟兽带气的造型,如故宫所藏仿汉鎏金熊;一是伪造唐代金银器,造型求美,錾花求细,如故宫所藏仿唐錾花银碗。这类仿器早有流到海外各地。
西安仿古作伪由唐代开始。以仿造秦诏版和秦量器居多,埋入地下达一二年之久以作伪。该区在青铜真品上刻伪字始于清代。清代刘喜海在西安为官,大量收购有铭文的青铜器,无字者一概不收,因而招致刻伪字之风盛行。当年刻字能手有凤眼张(浑号)、苏亿年、苏兆年。如遂启諆鼎、番仲吴生鼎等皆出于他们之手,可参见《三代吉金文存》、《小校经阁金文拓本》、《敬吾心室彝器款识》。另外,唐代设立的“银作局”专门为宫廷制作金银器,制作精良,纹饰华丽,有的仿古,现已有大批出土,此批文物只能算作唐代时物,不能混为唐以前的东西。
历代作伪地区,根据当时情况及对以后地影响,目前暂时可分为“东、南、西、中五区。其中东指山东潍县、济南,以潍县为主;西以陕西西安为主;南指苏州、南京、杭州等地,以苏州为代表;北指北京;中以河南开封为主。这些仿古作伪地区皆是地下文物丰富的地区。本文所说的仿古作伪现象皆以清末民国解放初为下限。
山东伪造青铜器最早始于春秋(鲁国)的“谗鼎”。潍县的作伪起于明代。其产品俗称为“潍县造”。清代该地作伪著名的老艺人是范寿轩、展书堂、赵允中、王荩臣、李玉彬、李玉堂、胡延贞、潘承霖、王海、李懋修。他们多参照《西清古鉴》图录仿制,但造型、花纹多不符合商周鼎器的规律特征。器体厚重、粗笨,采用组装法而非浑铸;耳、足、底等分铸,再用锡焊接成正器,焊接处上假锈。若将假锈拉下即露出焊锡。其作锈方法是先用盐酸水泡器物。然后用铜末、铁末、硝镪水、盐酸混合抹在器上,埋入黄泥土中,再用温麻袋盖上,经三伏后挖出,铜末、铁末即腐蚀成锈。锈由于形成时间短,故多为淡绿色,质浮松,地子与锈不易分辨,似锈非锈,有地无光,如故宫藏潍县造方盉斝等。
苏州仿古作伪已有五六百年的历史。晚清至民国有老艺人颜湘舟、周楳谷、蒋圣宝、骆奇月、金润生、刘俊卿等。周楳谷是拓碑、写字、刻印章出身,作伪铜质与众不同,冶铸时加银,故地子亮而纹饰流畅,此为该地作伪特征之一。例如故宫博物院现藏王仲皇父盉,19字。皮色作伪方法有以下几种:(一)用漆调配各色,但结果不如真器光亮;(二)点燃竹根,但不要很旺的明火,以冒浓烟为度,用油烟薰黑上蜡,作熟坑皮色;(三)用化学药物腐蚀皮色。该地造型与花纹都用旧器翻砂铸造,形色逼真,如广东省博物馆所藏虎食人卣。伪锈色比旧器的锈色浅而松散,仅一层锈。无层次,更无断面。器上多作铜锈,铜锈由铜末腐蚀而致。伪铭文,字口特深,其边沿棱角硬,不如旧器棱色圆浑,此乃技术所限。周楳谷所作铭文多熟坑器,多内销,所作生坑器多外销,如《商周彝器通考》所著录的“车马人兽壶”,现藏于美国。(见《殷周青铜器通论》图205)刘俊卿有一作伪小工厂,产品造型奇特,花纹精细,锈斑、皮色美观,专作生坑的青铜器行销海内外。另外,苏州一些伪造者将伪器运往河南等地,大多埋入墓中,然后再同收购者前去“发掘”,用此法骗人。
北宋建都汴梁凡一百六十八年。宋太祖及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九月朔,内府取法当时出土的宋公成镈形制,铸成新镈,大晟钟仿制品。徽宗好古,得一古器必令良工仿造,故花纹、锈色都是上乘之造,以致有些学者误以为周秦之物。宋代设立掌造铜铁诸器及铙、钹、钟、磬等,又仿制古代青铜器,从而达到“上仿制以崇古,下伪造以图利”的目的。宋所记载“肇新宋器”之说,也是复古仿制。宋代已出现文物市场,文物作伪已较广泛,从记载看,宋代作伪主要是铜器和字画两类。宋代仿制的青铜器不具备商周时期造型所具有的雄伟、朴实、浑厚的气韵。仿制的花纹或过粗过细,总感不如商周时期的花纹协调。商周花纹是范铸,留有落瘤,纹饰自然流畅,精细有神,器底下或錾处多留有范痕。清末民国的伪器多不留范痕,花纹多是刻凿,显千篇一律现象,而且体重,锈斑无层次,松散,皮色光发涩,亮度不足。宋、元、明、清仿造器花纹大都是地纹不利落,主纹也是有样而无神。
清代宫廷内专门设立“造办处”来仿造古代各种彝器,有的器物刻有“大清乾隆年制”年款,并在器上贴留有造办处编号的黄纸签,这些是一批标准器,可作为我们代断的根据。造办处始立于康熙,位于养心殿和圆明园内,康熙三十年间因宫中所需急增,又将隆宗门西慈宁宫的茶饭房改建为造办处,后又增加白虎殿后房百楹为造办处的工作房(见《钦定总管内务府现行则例造办处卷》、《钦定内务府现行则例圆明园卷》。道光至光绪年间,苏州仿制的铜器,俗称“苏州造”。道光时吴门甘、王两家仿制的三代彝器达到乱真程度;嘉庆时钱大器能仿壶、爵与古无异,其子钱秉田亦仿其法,如故宫现藏一件“嘉庆十四年三日,秉田为楳溪作”之铜带钩,也可作为断代之标准器。
北京自辽金以来也是仿古作伪基地之一。仿古三例,如北京市拣选的宋双夔纽八卦图文钟。宋宣和七年,金兵南下,可能是运大晟钟至燕京(今北京)时毁坏的,钟钮是宋大晟钟纽,弃之可惜而配铸钟体,体比钮粗糙。
近代北京作伪锈的方法有四种,一是把器造成修饰好后埋入地下,在土上常浇些酸碱类的药物,过三至四年,使器表生出锈来。这种锈色是无层次的很薄一层,锈下无氧化层,如故宫藏仿商“邝父乙”元鼎;二是用酒精浸泡漆皮,调色作锈,锈色层次自然逼真,但极不牢固,指甲能抠掉,日后受潮湿也会脱锈露铜;三是用吹锈法,即把器烤热,用配好的锈料,一次又一次地向器上吹喷,或用刷子弹锈料于器上,最后吹、掸成理想的锈斑,此法成锈能现层次,锈色更自然逼真;四是用化学药剂腐蚀法,用铜末加酸,用不同的酸分另有不同的结果:碳酸铜、硫酸铜呈绿、蓝色;氧化铜呈黑、灰色;氧化亚铜呈红色。两三天即成一层坚硬的锈,自然,手抠不动,用锤敲击锈脱,绝不见氧化亮地或小坑状。一器只能抹二三次,过多器坏。例如,故宫藏天圆地方卣。
青铜器辨伪概论(一)
(王文昶 2003.11.07)
(一)历代仿古作伪地区简况
我国青铜器种类繁多,历代作伪使得鉴定工作显得更加复杂。容庚先生在《殷周青铜器通论》中将青铜器分为四部五十类,即食器部(计四门十一类)、酒器部(计五门二十四类)、水器部(计二门五类)、乐器部(计六类),这些部、类的划分,是我们辨伪工作所需掌握的知识。
总之,宋仿商周铜器的特点:(一)铜质大多为黄铜或杂铜,有的为铜锌合金或铜铅合金。传世品中熟坑多,生坑则是一层薄绿锈,很少有氧化亮地;(二)造型与商周器近似,显得体重;(三)花纹中兽面有样而无神,地纹不如商周器那么利落;(四)所铸铭文字体结构松散,字口浅 、无力和无神,刻字规整有力,如大晟钟的铭文。宋代在商周器上刻字尚未发现。可是民国时则有在宋器上刻伪字的现象。宋所仿三代铜彝器,都用翻砂来铸,有的留有范痕,但仅能仿其形而不能传其神。
总之,宋仿商周铜器的特点:(一)铜质大多为黄铜或杂铜,有的为铜锌合金或铜铅合金。传世品中熟坑多,生坑则是一层薄绿锈,很少有氧化亮地;(二)造型与商周器近似,显得体重;(三)花纹中兽面有样而无神,地纹不如商周器那么利落;(四)所铸铭文字体结构松散,字口浅 、无力和无神,刻字规整有力,如大晟钟的铭文。宋代在商周器上刻字尚未发现。可是民国时则有在宋器上刻伪字的现象。宋所仿三代铜彝器,都用翻砂来铸,有的留有范痕,但仅能仿其形而不能传其神。
北宋建都汴梁凡一百六十八年。宋太祖及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九月朔,内府取法当时出土的宋公成镈形制,铸成新镈,大晟钟仿制品。徽宗好古,得一古器必令良工仿造,故花纹、锈色都是上乘之造,以致有些学者误以为周秦之物。宋代设立掌造铜铁诸器及铙、钹、钟、磬等,又仿制古代青铜器,从而达到“上仿制以崇古,下伪造以图利”的目的。宋所记载“肇新宋器”之说,也是复古仿制。宋代已出现文物市场,文物作伪已较广泛,从记载看,宋代作伪主要是铜器和字画两类。宋代仿制的青铜器不具备商周时期造型所具有的雄伟、朴实、浑厚的气韵。仿制的花纹或过粗过细,总感不如商周时期的花纹协调。商周花纹是范铸,留有落瘤,纹饰自然流畅,精细有神,器底下或錾处多留有范痕。清末民国的伪器多不留范痕,花纹多是刻凿,显千篇一律现象,而且体重,锈斑无层次,松散,皮色光发涩,亮度不足。宋、元、明、清仿造器花纹大都是地纹不利落,主纹也是有样而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