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中的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2022年初中部编人教语文文学常识:名词解释

2022年初中部编人教语文文学常识:名词解释

2022年初中部编人教语文文学常识:名词解释名词解释(一)文史典籍“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库”:经、史、子、集《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二)朝代传说:“三代”:夏朝、商朝、周朝“三皇”:传说之一是“伏羲、女娲、神农”“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Zhuān Xū]、帝喾[kugrave;]、唐尧、虞舜(三)地理:“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四海:指天下、全国。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扬州(广陵、维扬)、杭州(临安、武林)、苏州(姑苏)、福州称三山、成都(锦官城)(四)其它: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

(即稷、黍、麦、菽、稻)3.五味:指酸、咸、甜、苦、辣4.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5.文房四宝:笔、墨、纸、砚6.文人四友:琴、棋、书、画7.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8.岁寒三友:松、竹、梅9.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10.连中“三元”:凡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的即连中解元、会元、状元。

11.五声:五个音级。

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zhǐ)、羽。

12.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

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

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

语文教学论名词解释
语文教学论是指对于语文教学的理论探讨和研究的学科领域。

它主要关注语文教学的原则、方法、目标、内容等方面的问题,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语文教学论中,有许多重要的名词需要解释和探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名词解释:
1. 语文:指的是汉字的语言文字和汉字所组成的语言文字系统。

在教育中,语文通常指的是中文教学,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内容。

2. 教学原则: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所遵循的指导性原则和规范。

常见的教学原则有启发式原则、综合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它们指导着教师在教学中的整体思路和方法。

3. 教学方法: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具体教学手段和方式。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4. 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希望学生达到的预定的学习成果。

教学目标可以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等,它们为教
师规划教学内容和评价学生学习提供了依据。

5. 教学内容:是指语文教学中所传授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等方面的内容。

教学内容应该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实践性,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需求。

除了上述名词外,语文教学论还涉及到许多其他名词的解释,如评价、素养、课堂管理、教学评估等。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些名词的含义和作用,可以更好地指导和改进语文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初一语文上二单元名词解释

初一语文上二单元名词解释

二单元名词解释诠释:说明,解释。

憧憬:向往。

裨益:益处。

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因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

危言耸听:故意说吓人的话使人吃惊。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的走,比喻犹豫不决。

霎眼:眨眼。

惊羡:惊叹羡慕。

旁若无人:好像旁边没有人,形容态度自然或高傲。

腼腆:因害羞而神情不自然。

瘦骨嶙峋: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

熙来攘往:形容人来人往,非常拥挤。

嘈杂:声音杂乱扰人,喧闹。

翕动:指嘴唇一张一合地动。

瑕疵:微小的缺点。

粗粝:粗糙。

锱铢必较: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形容非常小气。

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踌躇不决:犹豫不决。

死乞白赖:指为了达到目的,没完没了地纠缠。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窘迫不安:处境十分为难使人不安定。

窘迫,十分为难。

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历历在目:(物体或景象)一个个看到清清楚楚,尽收眼底。

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个清清楚楚。

百看不厌:对喜欢的人、事物等看多少遍都不觉得厌烦、满足,比喻非常喜欢。

徜徉:安闲自在地步行。

浩淼:形容水面辽阔,淼,形容水大。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狼狈:形容困苦或受窘的样子。

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美不胜收: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

风物:一个地方特有的景物。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雕镂:雕刻。

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

油然而生:自然地、发自内心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

油然,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镌刻:雕刻。

谆谆:教诲时恳切,耐心的样子。

形容恳切教导。

铭刻:铭记。

莫名:无法用语言表达。

尘缘:与尘世的因缘。

白驹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白色少壮的马在缝隙间飞快地越过。

驹,少壮的马。

迸溅:向四处溅,这里指(笑声向四处)传播。

穹窿:天空中间高四面下垂的样子,也泛指高起指成拱形的。

不胜:这里指不能忍受。

茫然若失:形容心神不宁,好像失去什么似的。

初一语文名词解释下册

初一语文名词解释下册

绝处逢生:当走不通,没有出路时又出现了生机,转折。

浪子回头做了坏事或不务正业的人改过自新碌碌终生形容人事务繁杂,辛辛苦苦但又平平淡淡地度过一生可望不可即:可以望见,却不可以接近,形容看来可以达到,实际难以达到。

繁弦急管:各种各样欢快的音乐声。

灯红酒绿:形容繁华热闹的夜生活。

玲珑剔透:精巧明晰,比喻人聪明伶俐或形容器物、诗文明晰精妙,结构奇巧。

具体而微:整个形体都已经具备了,只是比较微小而已。

多愁善感形容人感情脆弱,容易发愁或伤感。

慧心未泯良心、智慧并未毁灭。

心旷神怡:形容自然景色给人以身清爽的精神享受,指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险象迭声:周围都有危险的现象发生,形容情况十分危急。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多愁善感:多指人的性格柔弱敏感。

异国他乡:指流落在国外或别的地方。

坚忍不拔:坚定而有韧性,毫不动摇。

问心无愧:扪心自问,并不感到惭愧。

专心致志:心思和志趣都集中到一点上。

形容精神高度集中。

获益匪浅:得到很多益处。

逆来顺受:指对恶劣的环境或无礼的待遇采取顺从忍受的态度。

突如其来事情出乎意料地发生,出现兴致勃勃:形容兴趣很浓。

无休无止不罢休,不停止,没完没了。

也作“无休无了”。

四面八方泛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生机勃勃:形容生命力旺盛的样子。

勃勃:旺盛的样子。

生机:富有生命力的一视同仁:同样看待,不分亲疏厚薄谈笑风生:形容谈话时又说又笑,兴致很高,并且很有风趣。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

高枕而卧:垫高枕头无忧无虑地睡觉兴趣盎然形容对某种事物或某个问题、事情兴趣浓厚的样子相敬如宾形容夫妻相互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人迹罕至:几乎没有人到的地方。

指荒凉偏僻的地方。

抽抽搭搭:抽噎,形容低声哭泣。

白驹过隙:像白色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

形容时间过得极快,不系之舟: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涯。

也比喻无拘无束的身躯。

茫然若失:心中茫茫然然,像失去了什么通幽曲径: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蓦然回首:表示一下子回头或突然回头,不经意回头的意思。

语文复习名词解释

语文复习名词解释

语文复习名词解释1.生长:生长通常是体积和重量增加的量变过程,它是通过细胞分裂、伸长来表达的。

可分为营养体生长和生殖体生长两局部,表达在整个生命活动过程中。

2.发育:生物体生活史中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的质变过程,它是通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表达的。

3.树木年周期:树木在一年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着环境条件特别是气候(如水、热状况等)的季节性变化,在形态上和生理上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生长和发育的规律性变化。

4.物候:在一年中,树木各个器官随着气候的季节性变化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

5.成枝力:枝条上的叶芽萌发后能抽成长枝的能力。

6.顶端优势:树木顶端的芽或枝条在生长上比其它部位的芽或枝条占有优势的现象。

7.芽的异质性:处在同一枝条上不同部位的芽存在大小、饱满程度等差异的现象。

8.土壤肥力:指土壤及时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的能力。

它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的综合反映。

9.基调树种:指各类园林绿化地均要使用的数量最大的能形成全城统一基调的树种。

10.定点放样:根据造林绿化种植设计图,按比例将所栽树木种植点落实到地面的过程。

11.屋顶绿化:是在建筑物顶部,如屋顶、露台、天台或阳台上广植花木,铺植绿草,建造植物景观,不与大地土壤连接的绿化。

12.根外追肥:通过树木叶片、枝条和树干等地上器官进行喷、涂或注射,使营养直接进入树体的方法。

13.修剪:指对树木的某些器官(枝、叶、花、果等),加以疏删或剪截,以到达调节生长、开花结实与更新复壮的目的的措施。

14.回缩:又称缩剪。

将多年生枝条剪去一局部,称为回缩。

15.冻害:气温降至0℃以下,树木组织内部结冰所引起的伤害。

填空1.按森林法规定,我国的林种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特种用途林 5大类。

2. 城市森林具有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大效益。

3. 树木的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种子期、幼年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衰老期五个阶段。

4.树木的年生长周期包括生长初期、生长盛期、生长末期、休眠期四个阶段。

小学语文名词解释与用法

小学语文名词解释与用法

小学语文名词解释与用法字、词、诗、文等语文学科基础概念是小学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

在学习名词时,理解其解释与用法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提升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字、词、诗、文四个方面进行名词解释与用法的讲解,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

一、字字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表达思想和感情的符号。

字由笔画组成,笔画的横、竖、撇、捺、点、提等不同构造称为笔画形态。

每个字都有独特的发音和意义,字的用法直接影响了语言表达的准确与否。

例如,“人”字是常见的字词之一,读作rén,表示人类这个概念。

在句子中,可以用“人”字描述人的特征、状态或从属关系等。

比如,“这个人很友好。

”“我是一名老师,教书育人。

”通过正确使用字的规范和准确的用法,可以使表达更加清晰准确,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二、词词是由一个或多个字组成的,具有独立意义的语言单位。

词语的组合可以表达更丰富的意思和信息。

词语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关系到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在句子中,词语的搭配和用法要符合语法规则,让句子表达更加准确。

例如,“小明正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

”句中,“有趣”修饰“故事书”,形容了故事书的特点。

如果使用“无聊”替换“有趣”,句子的意思就会产生偏差,影响了句子的表达效果。

三、诗诗是一种以韵律和节奏为特征的文学形式,通过声音的变化和表现形式的多样,将情感和思想抒发得更加深刻。

诗的语言简洁、意境深远,使得诗歌常常成为人们表达感情和思考问题的形式之一。

诗常常通过使用特殊的表达手法和修辞手段来传达情感和意义。

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这是李白的《静夜思》的开头两句。

通过对月光和地上霜的描绘,表达出作者静夜思索的情感和意境。

四、文文是具有一定主题和结构的长篇章。

文是人们通过语言组织思想和表达观点的一种方式,具有文学性、逻辑性和可读性。

在写作文时,要注意合理的结构和清晰的逻辑。

例如,议论文的写作常常采用“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的结构。

名词解释语文

名词解释语文

名词解释语文语文,泛指汉字的语言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语文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也是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

语文包含了汉字的学习、词语的理解、语法的掌握、古代文学的阅读等多个方面。

首先,语文可以理解为汉字的学习。

汉字是中国特有的文字系统,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学习汉字需要掌握字的结构、发音和意义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汉字,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中文的含义。

其次,语文还包括词语的理解。

词语是语文中的基本单位,通过词语,可以表达出具体的意思。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学会词语的识别、记忆和应用。

同时,了解词语的搭配规律和用法,有助于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语法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法是规范语言结构和用法的学科,它包括了词语的搭配、句子的构造、语法的变化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学习语法,可以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加规范、准确,并且避免语病的出现。

除了基础知识的学习,语文还涉及了对古代文学的阅读和理解。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学历史,古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思想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通过学习语文,可以提升我们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总结而言,语文是汉字的学习、词语的理解、语法的掌握和古代文学的阅读等方面的综合学科。

通过学习语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中文的含义,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增加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正是因为语文的重要性,我们应该重视语文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语文阅读理解的名词解释

语文阅读理解的名词解释

语文阅读理解的名词解释语文阅读理解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理解作者的意图、文本的主旨、以及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在进行阅读理解时,学生需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和逻辑推理能力,对文本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理解。

名词解释在阅读理解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涉及到对文本中特定名词的准确理解,这些名词往往是理解文本的关键。

以下是对一些常见的名词解释的详细阐述:1. 主旨大意:指的是文本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或主要观点。

在阅读理解中,把握主旨大意是理解全文的基础。

2. 关键词语:在文本中具有特定含义和作用的词语,它们往往是理解文本的关键。

关键词语可能与文本的主题、作者的观点或情感态度紧密相关。

3. 修辞手法: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为了增强表达效果而采用的语言表达技巧,如比喻、拟人、排比、设问等。

理解修辞手法有助于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

4. 人物描写:文本中对人物的外貌、性格、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描述。

通过人物描写,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5. 环境描写:对故事发生的场景、背景、氛围等的描绘。

环境描写有助于营造故事情境,增强文本的感染力。

6. 情节发展:故事中事件的进展和变化。

理解情节发展有助于把握故事的脉络和作者的构思。

7. 作者观点:作者在文本中表达的个人看法或主张。

理解作者观点有助于把握文本的深层含义。

8. 文本结构:文本的组织形式和布局,如开头、发展、高潮、结局等。

分析文本结构有助于理解文本的逻辑和层次。

9. 语言风格:作者在写作中所采用的语言特点,如简洁、华丽、幽默、讽刺等。

语言风格反映了作者的写作风格和个性。

10. 文化背景:文本中所涉及的历史、地理、社会、习俗等方面的背景知识。

了解文化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

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时,对这些名词的准确理解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深入分析和理解这些名词,学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文本的主旨,理解作者的意图,从而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中的名词解释:什么是实词和虚词
一、实词
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可以独立充当句子成分,一般可以单独回答问题。

每一个实词都可以详细解说其词义。

现代汉语实词一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也有人认为代词属于虚词,但多数学者认可代词为实词,因为代词虽然很难解释独立语义,但毕竟其指代内容是明确的。

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实词都占有绝对多的数量,因为语言的基本作用是表意,离开有实际意义的实词,这一作用将很难达到。

(一)名词:是表示人、事物或抽象概念名称的词。

如:书本、桌子、儿童、雷锋、思维、政治等。

(二)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现及发展趋势的词。

如:走、跑、思考、学习、有、存在、能、可以等。

(三)形容词:表示人或事物的性质、状态的词,汉语中的形容词可以修饰名词,也可以修饰动词,与英语不同。

如:老、好、漂亮、干净、纯洁、飞快。

(四)数词:表示数目的词。

如:一、十、第八、每等。

(五)量词:表示人或事物及动作的计量单位的词。

量词一般与数词连用构成数量短语。

如:个、件、幢、下、次、趟等。

(六)代词:用来指代人、事物、状态、过程的词。

如:你、他们、这、彼等。

二、虚词
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一般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副词例外),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除外)。

其存在的价值在于帮助构成句子的语法结构,表示某种语法关系。

汉语的虚词主要有六种:副词、助词、连词、介词、叹词、拟声词。

无论在现代汉语中,还是在文言文中,虚词的数量都相对较少,但作用却很大。

(一)副词:在句中表示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程度、范围、时间、趋向等的词。

如:很、非常、一律、也、将来等。

在虚词中,副词是唯一能独立作句子成分的词,并且有少数副词(比如“不、没有、也许、大概”等)也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具有一定的实词特点。

(注:汉语的副词与英语不同,在英语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的词都是副词,但在汉语中副词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形容词同样也可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二)助词:在句中起辅助作用的词。

现代汉语中的助词主要有:“的”、“地”、“得”、“着”、“了”、“过”。

文言文中助词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之”、“者”等。

(三)连词:在句中起连接作用的词,连词往往标示词、短语、句子、句群、语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如:虽然、但是、因此、无论等。

连词常常成对搭配使用或与副词搭配使用,如:“因为……所以……”、“即使……也……”、“只有……才……”等。

(四)介词:表示动作对象、时间等的引介关系的词。

介词在汉语中比较复杂。

如:在、从、对于、关于等。

(五)叹词:表示感叹或惊奇、惊喜、疑虑等语气的词。

如:啊、唉、
呀等。

(六)拟声词:模拟人或事物声音的词。

如:哗、唧唧、哐等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

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

(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

矣、乎、哉、焉、耳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