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专题

合集下载

世界近代现代史国际关系

世界近代现代史国际关系

09 中考历史专题复习:世界近代现代史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的主要表现方式:战争、和平。

和平时期主要进行国际会议、经济合作。

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有:世界近现代以来的三次世界格局的变动、两次世界大战、重要的国际会议、国际组织。

通过四方面的主要内容从整体上、世界范围内了解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第一世界大战后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的协约国集团为了缔结和约,对战后世界作出安排,先后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

建立:1919年1月召开巴黎和会,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署了《凡尔赛和约》。

1919──1920 年,协约国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保加利亚签署了一系列和约,与《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

在美国的倡议下,1921~1922年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九国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一系列条约。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帝国主义列强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实质:它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体系。

作用:因为它只是暂时调整和缓解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所以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矛盾: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

分赃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矛盾。

对殖民地分割,激发了殖民地人民的反抗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雅尔塔体系(两极格局)冷战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这种政策被称为冷战政策。

具体表现:政治上推行杜鲁门主义,经济上实施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

他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2022年中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探究专题四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课件

2022年中考历史第二部分专题探究专题四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课件

响 由于中国人民的持续斗争,加上美英 合公报》,中美关系开 序的重要力量之一
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
对日本施加压力,中国收回山东主权
中美正式建交
返回子目录

重要的国际会议
国际会议 时间 主导国家
主要内容
意义(或影响)
英、法、
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
巴黎和会 1919年
签订《凡尔赛条约》

确立了凡尔赛体系
《联合国家宣言》,标 支援,协同作战,逐
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的正式形成
返回子目录
名称 联合国
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世界反法西 斯国家提出了建 立战后国际安全 组织的主张
形成
意义(或影响)
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
1945年10月,联合国正 式成立
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 最大的国际组织,在维 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
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 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 着重要作用,推动世
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 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 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
成了凡尔赛体系


返回子目录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1921年11月,美、英、法、日、意、
荷、比、葡和中国等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
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欲望十分强烈。美国 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
洲、东亚和太平洋地区认为全世界都应该实 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
的关系
行和它一样的制度 导的“单极世界”
返回子目录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
联的西部边界大大地向西推 (2)欧盟、日本、中国和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7、美国与西欧的关系: ①西欧影响美国:17—19世纪
西欧在北美的殖民扩张
欧洲移民促进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欧洲的启蒙思想影响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经济得到欧洲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的支持 美国追随英国侵略中国
②美国逐渐剥夺欧洲的霸权:19世纪末至二战
一战前后美国取代英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华盛顿会议上取得与英国同等的制海权
轴 心 国 集 团
世 界 反 法 西 斯 同 盟
1940年,德国与日 本、意大利在柏林 。
1937年日发动全面侵华 战争。1939年德国突袭 波兰。1941年德军进攻 苏联。1941年12月,日 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二 战进一步扩大。
1942年初,中、美、 英、苏等26国在华盛 顿共同签署了《联合 国家宣言》,反法西 斯联盟正式成立。
⑥20世纪30年代,法国纵容了德国的侵略。 ⑦二战初期,德国进攻,法国沦亡。 ⑧二战结束时,法国同美英分区占领西部德国。 ⑨20世纪50年代,法德和解,推动欧洲一体化 进程。
3、英美关系 ①1783年,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枷锁。 ②1823年,美国提出“门罗主义”,引起英国不满。
③一战后期,美国参战企图同英、法等国争夺战利品。
建立 三国 同盟 三国 协约 1882年德意奥三 国同盟形成,核 心是德国。
主要活动
20世纪初英法俄 三国协约形成, 核心是英国。
1920年成立,是 第一个全球性的 国际组织
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冲 突,导致了第一次世 界大战的爆发。
国际 联盟
宗旨:防止战争,维持 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合 作,保证各国严守国际 义务
(3)殖民地半殖民地、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与帝国 主义、殖民主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它经历了20世纪上半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对宗 主国的殖民剥削和政治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 斗争,以及二战后一大批新兴的民族独立国家争取经 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斗争。在当代世界,新兴发 展中国家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已由对抗关系发展到 控制与反控制、斗争与协调的关系。 (4)社会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这主要表现为苏联实行社会扩张政策和大国主义,在 社会主义国家与兄弟党之间,出现了苏联的控制与中 国、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反控制、反霸权主义和维护 社会主义国家主权和独立的斗争。

高三历史课件: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高三历史课件: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⑤从美苏矛盾到南北矛盾。
二战后的总体特征是从两个阵营到三 个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的趋 势发展。战后美国推行霸权政策,美 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 团对抗。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格 团对抗。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格 局呈现出多极化趋势,世界经济发展 面临激烈竞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 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锐。
2.近现代各时期国际关系的 基本特征
①世界近代史上,欧洲是国际关系的中心 舞台,而欧洲大国之间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 殖民霸权的激烈角逐和斗争,又是近代各时 期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具体可分为三个阶 段: a.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特征为:西 16世纪末至18世纪中期,特征为:西 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为夺取世界殖民霸权, 英国先后同西班牙、荷兰、法国多次交战, 最终确立了欧洲霸权和关 系,主要包括:
1.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世界殖民
霸权而产生的错综复杂的矛盾、 霸权而产生的错综复杂的矛盾、 斗争. 斗争. 2.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政治格 2.两次世界大战以及世界政治格 局的演变等内容。
1.世界主要矛盾的演变
①从英西、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16 从英西、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
③二战后至今,国际关系经历了由两大阵 营到三个世界,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 发展的趋势。二战中,传统的欧洲强国英、 法、德或削弱或战败;美国成为资本主义 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可以与美国抗衡 的国家。美苏矛盾尖锐,国际关系日趋紧 张,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以欧洲为中心的 国际关系格局;到80年代未90年代初,苏 国际关系格局;到80年代未90年代初,苏 东剧变,两极格局结束,世界格局呈现多 极化趋势。
③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19世纪晚 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19世纪晚
期到1918年的总体特征是帝国主义重新 期到1918年的总体特征是帝国主义重新 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资本主义 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随着向帝国 主义的过渡而加剧了。经济发展的不平 衡性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 比,造成了它们之间新的矛盾。实力与 所占殖民地成倒挂情况。根源于普法战 争的法德矛盾一时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 矛盾。为争夺巴尔干半岛,俄奥矛盾不 断加剧。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一)·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一)·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基本线索和阶段特征世界近代现代的国际关系,如果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的发展变化的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进行分期:一、17世纪下半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第一时期这一时期,欧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欧洲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世界殖民霸权,开展了最激烈的角逐与斗争,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这一时期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17世纪下半期至18世纪中期。

(1)特征:欧洲列强(英荷法)争夺殖民霸权。

(2)结果:英国先后打败荷兰和法国,掌握海上霸权(18世纪中期)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2、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

(1)特征:欧洲列强到世界各地强占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加强对殖民地人民掠夺;欧洲资产阶级要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列强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进行斗争(18世纪末19世纪初反法同盟与法国的战争;19世纪中期英、法与俄为争夺巴尔干而爆发的克里米亚战争;19世纪70年代的普法战争等)(2)结果:使东方从属于西方,激起了亚非拉人民的反抗(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海地独立运动;西属、葡属拉美的独立斗争;19世纪中期出现的亚非拉革命风暴);导致欧洲政治格局的变化(神圣同盟的建立;维也纳体系的确立);法、俄势力削弱,德国势力开始崛起。

3、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1)特征: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世界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帝国主义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矛盾加剧。

(2)结果:帝国主义对世界的瓜分给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带来灾难,同时也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亚洲的觉醒;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

在这一时期,英国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实力强大,一度成为“世界工场”,所以始终是资本主义国家之间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成为列强争霸的主要对手。

二、从“一战”后至“二战”期间为第二时期此时,美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与之相反,欧洲主要国家却因战争而遭受不同程度的削弱。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识表解一、世界主要矛盾......的演变二、近现代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及特点.....★近现代国际关系概况(各表均须结合课本掌握)★世界格局的变化★、重要的国际会议★、重要的国际条约★重要的国际组织三、主要大国间的关系1.英法关系:①基础史实18世纪,英法既在欧洲争霸,又在印度和北美争夺殖民地。

(七年战争)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最后打败了法国。

(第一次反法同盟) 19世纪中期,英法联合在克里木战争中打败俄国。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缔结协约,共同对德。

在巴黎和会上,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英法操纵国联排斥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30年代,英、法对法西斯的侵略扩张都采取了绥靖政策。

二战中,英、法联合对德作战,并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二战战后,英、法都加入北约组织。

1986年后以英法同为欧共体成员国。

②归纳认识:双方关系时而争夺,时而联合.工业革命前,双方争夺欧洲霸权与殖民利益,敌对关系居于主导;工业革命后联合居于主导,联合主要在于对俄、侵华、对付共同敌人德国共同主宰国联,推行绥靖政策.二战后两国国际地位下降.2.法德关系:①基础史实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普、奥积极组织反法同盟。

1870年爆发普法战争,法国战败后被迫向德国割地赔款。

19世纪晚期,法德矛盾十分尖锐。

双方加入不同军事集团对抗。

一战爆发后,法德在西线对抗,进行凡尔登索姆河战役。

巴黎和会后,法国主张全面削弱德国。

收回阿尔萨斯洛林,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索取战争赔款.30年代,法国纵容了德国的侵略。

二战初期,德国进攻,法国沦亡。

二战结束时,法国同美英分区占领西部德国。

西德成立后,法德同为北约与欧共体成员国,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②归纳认识:法德关系长期处于敌对状态,原因在于双方对欧洲霸权德争夺.普法战争对双方关系有重要影响,埋下相互仇恨的种子.20世纪中期以来法德关系改善.3.英德关系:①基础史实从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始终联合普奥反法。

世界近现代史上三大国际关系综论

世界近现代史上三大国际关系综论
际关 系综论
河南省 郑 州市 第四十七 中学 马 书敖
世界近现代史主要是国际关系史。 在近代史 上 ,国际关 系史寓 国别史之 巾; 住 现代史上 , 国别史 寓国际关 系史 之 巾。可见 , 国际关系史是世界近现代 史 中的重要 内容。 纵观整个世界近现代 史, 维 也纳体 系、 凡尔赛 华盛顿体 系和 稚 尔塔 体 系 ( 两极格 局) , 反映 了世 界 近 现 代 同 际灭 系 的丰 要 方 , 是 世界 近 现 代 国 际 父 系史 的 巾轴 线 。 维也 纳体 系 ( 1 8 1 4 、 1 8 1 5—
二、 凡 尔赛 一华 盛 顿 体 系
让 位 于 、 法 共 同 事宰 世 界 、 美、 L J 激 6 ) 美苏争霸等等。 烈竞争的格局。( 在世界范围内 , 英、 美 3 . 形 成过程 : 联 合 圉成 、 市削 战 矛盾 为主 ; 在欧洲 , 英、 法矛盾 为主 ; 在 犯 , 划 分势 力范 围( 对德 、 U、 蒙古问题 、 1 8 4 8— 1 8 7 01 亚洲 , 美、 口矛 盾 为 主 ; 德 国 利 用 战胜 国 朝 鲜 问题 ) 。 是指 由维也纳会 议总协议 而形成 之 间的 矛 盾 重 新 崛起 。 ) ( 二) 两大 阶段 : 的1 9世纪前半期的欧洲统治秩序 和国 ( 二) 局 部调整 : 2 0年 代 国 际 关 系 1 .以苏联 为首的社会 j 三 义阵 营和 家体系 。 英国在 欧洲大陆奉行势力均衡 的 两 个 焦点 : 以美国为首 的资 本主义阵 营东西方两 政策, 拿 破仑帝 国的覆 亡 , 是 欧洲恢 复 1 . 赔款问题 , 是凡尔赛和约 中悬 而 大阵营的对峙 : 几个封建大 国共 同支 配的局面 。 未 决的最复杂 的 国际 问题 之一 ,成 为 1 ) 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 ; 2 ) “ 冷战” ( 一) 维护 维 也 纳 体 系的 组 织 : 2 O年代国际关系斗争 的焦点 ,德 国利 政策 和两大军事政治集 团对峙的形成 ; 1 . 神 圣 同盟 ; 用战胜 国的矛盾达到尽 可能少赔款甚 3 ) 柏林危机与两个 德国的形成 ; 4 ) 美 国 2 . 四 国 同盟 一 五 国 同盟 。 至不赔款 的 目的。 赔款 问题在极有利于 对亚 洲社会主义国家的侵略 。 ( 二) 实质 : 德 国的情况下终结 , 使德 国从此摆脱了 2 . 美苏争霸 : 从维也 纳会 议的决 定和 “ 神圣 凡 尔赛 和约 的绛 济 束 缚 。 1 ) 第一 阶段争夺r 『 ] 有缓 和, 美攻 盟” 、 “ 四 周同 盟 ” 的建 寺 可 以看 出 , 该 体 2 . 欧 洲 安 全 问题 : “ 洛迦诺公 约” 由 守; 2 ) 第二阶段缓 和巾有争夺 , 苏 攻 美 系: 制 裁 德 国转 而扶 植 德 国 , 提高 了德 国 的 守 ; 3 ) 第 三 阶 段 双方 互 有 争 夺 。 1 . 不 仅 恢 复 了 被革 命 推 翻的 欧 洲 政 治 地 位 。 ( 三) 解体 : ( 三) 瓦解 : 君 丰 的上 寸 建 统 治 ,而且 企 图从 政 ' 冶、 军 1 .美 国霸丰地位的动摇 ; 2 .多极 事、 外交 来 防止和镇压新的资产阶级 1 . 2 0年代凯术尔革命 打开缺 仁 _ J : 土 化趋势 的出现 ; 3 . 东欧剧变 和苏联 解 革 命 ,使欧洲 的历史 出现 了严重 的倒 耳 其 民族独立 战争的胜 利粉 碎 了构 成 体 , 多极化趋势 的加强。 退。 凡尔赛体系的 《 色佛 尔条 约》 ,签订了 ( 四) 评价 : 2 . 它只顾大 国利益 , 把从 拿破 仑统 《 洛桑条约》 。 1 .雅尔塔 体系作为世界反法 西斯 治下获得解放 的 民族 又置于战胜诸 大 2 . 3 0年代 的凡尔赛 一华盛顿体 系 战争 的产物 , 原则 倡导和平 、 民手( 例 同的民族压迫之下 , 爪制和扼杀 民族解 名存实亡 : 法西斯 的侵略扩张 , 英、 法、 如惩治战犯 ,使 德 、 U完 成民 辛化任 , 主 张苏 联 和 英 、 美 等 不 同 社会 制度 放运 动 。 ( 法 国 一度 居 辛导 地 位 ) 美 的绥靖政 策 , 3 0年 代的反 法西斯 局 务 ) 国 家 之 间和 平 共 处 。 这对 战后 期 尔 欧 总之 , 也纳 体系g  ̄ , J J i i 给欧洲的反 部 战 争 。 幸政 权 , 巾 同新 民 卡 辛 动 政 治 局 是历 史的 逆 流 ( 欧 洲 专 制 ( 1 ) 侄 欧洲 , I 9 3 5年 , 德 国 开 始 撕 各 国 建 人 民 } 扩 展 陆军 , 重 建 卒军 , 建 义 革命 的胜 利 , 加强 苏联 在 国际 事 务 巾 君 丰 企 冈使 用 高 压 手 段 , 维护上 寸 建 统 治 毁 凡 尔 赛 和 约 , 造军舰 。1 9 3 6年 , 丌进莱茵非军事 区 , 的影 响 起 了 积 极 作 用 ,这 是 历 史 的 进 秋序的体现) 所以说是历 史的反动 。 ( 三) 瓦解: 进 一 步 撕 毁 了 凡 尔赛 和 约 。 步。 I . 原因: 体 系 下俘在 着l 一对 矛』 舀 : ( 2 ) 在尔亚 , 1 9 3 1 年 U本发动侵略 2 . 雅尔塔 体系建 扯美 、 苏势 力均 阶级矛盾 、 民族矛盾 、 欧 洲 大 国 间 的 矛 巾同东北的“ 九一八” 事变 , 冲破了华盛 衡 的基 础 卜, 实质 卜 是美 、 苏 两国根据 盾。 ( 丰要 矛 盾 是什 么 ? 为 什 么这 一对 矛 顿 体 系的 束 缚 。 t 3 的战略需要 , 对世界格局作 出的两 深 深 打 了大 国强 权 政 盾 是 手要 矛 盾? ) ( 3 ) 英 法 控 制 下 的 国联 , 不z ~ . I J 裁 分 灭下 的 划 分 , 2 . 过程 : 德、 意、 U的侵略。 治 的烙 印 。 ( 1 )神圣同盟的破裂—— 丌始 瓦 3 .二 战 爆 发 后 凡 尔 赛 一华 盛 顿 体 3 . 雅尔塔体系 的确 立 , 标 志着 以欧 斛。 系彻底 瓦解 : 洲 为 中心 的 传 统 的 国 际格 局 被 美 、 苏 两 ( 2 ) 体 系的严重动摇 : l 9世 纪 期 1 9 3 9年 9月 , 德 国 袭 波 兰 , 英、 极格局取代 。 自近代 以来 剑第二次世界 世 界 格 局 的重 心一 直扯 欧 洲 。二 大战 , 欧洲 = F . 要的革命 、改革 和独 市运动 , 使 法对 德宣 战 ,凡尔赛 体 系彻 底瓦 解 , 战后 , 美、 苏两 国在 国际火 系巾 占丰导 维 也纳体 系建 7 r . 的上 寸 建 统治秩序 被打 1 9 4 1年 1 2月 , U本 偷袭珍 珠港 , 人平 华盛顿体 系彻底 瓦解 。 地位 ,分别成为东西方阵营的盟 丰, 形 破 ,体系赳 定 的欧洲版冈陆续被破坏 , 洋战争爆 发 , 成 了两 极 格 局 , 国际 关 系 进 入 了 一 个 新 三、 雅 尔 塔 体 系( 两极 格 局 ) : 体系名仔实亡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历史启示: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的悲剧绝不能 重演;人民终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是社 会前进的推动力;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不同的国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能够联合起 来,共同对付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的挑 战;所有国家都应互不侵犯,互不干涉 内政,和平共处;只有加强国际合作, 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七)二战后的国际关系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指主权国家及国家集团之间的 关系。主要包括国际政治关系和国 际经济关系,国家之间的竞争、冲 突与合作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一、阶段特征
(一)殖民扩张与争夺 (16~18世纪)




民 (葡萄牙西班牙——英法

扩 荷—英国 “日不落帝国”)


(二)帝国主义矛盾的加剧
(19世纪末20世纪初)
背景
表现 影响
第 二 次 工 业 革
向 帝 国 主 义 过

争 夺 世 界
大 军 事 集 团
一 战 爆 发


(三)第一次 世界大战
(四)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
形成: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一系列条约
实质: 帝国主义对战后世界的重新瓜分 机构:国际联盟
评价:暂时缓解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有利于战后世界的稳定和经济的发 展; 但不可能根本消除帝国主义之间的 矛盾,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维也纳体系 (1815—1848、1871) 欧洲中心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919—1939) 欧洲中心格局
(向两侧扩展)
两极格局(雅尔塔体系)(1945—1991) 美苏两极格 局
一超多强、多极化
多极化格局趋势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与两极格局

近现代国际关系重点整理讲解

近现代国际关系重点整理讲解

近现代国际关系重点整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

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

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

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

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分别为波西米亚阶段、丹麦阶段、瑞典阶段、瑞典-法国阶段。

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

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衡状态的政治格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内容及意义:1648年10月24日,在德意志威斯特法利亚的闵斯特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天主教同盟和法国及奥斯纳布鲁克谈判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新教诸侯和瑞典所分别签订的一系列条约,统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合约》。

《威伐和约》的主要内容是:(1)每一个德意志诸侯国都享有主权,可以单独宣战与媾和;荷兰与瑞士获得完整主权,摆脱神圣罗马帝国而真正独立;(2)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割让给法国,梅斯、土耳与凡登三个教区归属法国得到进一步确认;瑞典得到波米瑞尼亚等地,控制了波罗的海与北海沿岸;(3)瑞典和法国通过领土扩张,可以在任何时侯干涉德意志事务;(4)卡尔文教派与路德教派应享有同等的权利;意义:威斯特伐利亚和会成为近代国际关系史和近代欧洲外交史的开端。

(1)开创了以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河,确立了主权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的原则,确立了条约必须遵守的原则,违约则须予以集体制裁的原则,确立了常设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极大推动了近代国际法的发展;(2)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增强了各国的主权意识,王权进一步代替了神权;(3)和约结束了三十年战争,给欧洲带来了相对稳定的局面,形成了近代国际关系史上第一个国际体系,在国关史上占重要地位。

世界史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世界史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国际交往、国际合作、国际争端解决等方面,是各国维护自身利益的重要手段。
外交政策需要适应时代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各国应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需要制定合适的外交政策。
外交政策
国际合作是指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展互利共赢的活动,以实现共同利益。
国际冲突则是指各国之间由于利益分歧、意识形态差异等原因引发的矛盾和争端。
数字技术
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深刻改变国际关系格局。数字经济的崛起、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都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国际关系
数字技术的发展对国际关系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各国应加强数字领域的合作,共同应对数字安全、数据隐私等挑战,推动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总结词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民航客机撞击美国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造成近3000人死亡。
1. 9/11事件
美国领导的全球反恐战争,旨在消灭恐怖组织并防止恐怖袭击再次发生。
2. 反恐战争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加强合作,共同打击恐怖主义活动和维护全球公共安全。
3. 国际合作
国际恐怖主义与全球公共安全
世界史专题复习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CATALOGUE
目录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概述 国际关系核心概念 近现代国际关系重大事件 国际关系理论流派 国际关系发展趋势与挑战 Nhomakorabea01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概述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指的是自16世纪以来的国际关系,主要涉及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区。
这一时期的国际关系主要受到欧洲殖民主义、两次世界大战、冷战和全球化等因素的影响,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关系错综复杂。
两次世界大战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六)·世界近现代史上重要的国际组织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六)·世界近现代史上重要的国际组织

世界近现代史上重要的国际组织一、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反法同盟1793年春,英国纠合普、奥、意、西等国以法国处死国王路易十六为借口,组成第一次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

1798年,英国组织第二次反法同盟。

拿破仑帝国时期,英、俄、奥等国又先后组织了第三次到第七次反法同盟,对法进行战争反法同盟对法国的战争,前期主要是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法国的封建统治秩序,后期的战争既有干涉法国革命维护欧洲封建统治秩序的一面,又有英、俄等欧洲国家与法国争夺欧洲霸权的一面二、20世纪第一个世界普遍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美国总统威尔逊在他的“十四点原则”中最早提出了建立国际联盟的建议,威尔逊的目的在于通过控制国际联盟来达到美国控制世界的目的。

但是这一建议被怀有同样目的的英法所接受,在巴黎和会上决定建立国际联盟,并将其列入凡尔赛和约。

1920年初,国际联盟正式成立,总部设于瑞士的日内瓦。

根据《国际联盟盟约》宣称的,国际联盟的宗旨在于“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的和平与安全”。

但是国际联盟在其存在期间,实际上只是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并没有真正的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同时也正是由于英法控制了国联,美国没有达到目的,所以,美国国会拒绝批准《凡尔赛和约》,也拒绝参加国联。

二战爆发以后,国联名存实亡,1946年联合国成立以后,国际联盟宣告解散注意:在1920年-1946年国联存在期间的主要活动,反映出了国联并没有真正维护世界的和平与安全。

具体表现在: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

事变发生后,国民政府请求国际联盟主持公道,国际联盟既不同意中国恢复东北原状的意见,也不承认日本维持伪满洲国、独霸东北的要求,而主张在“国际合作”的名义下,把中国东北变为帝国主义列强共同管理的殖民地。

国联没有对日本的行为给予有力的制裁,,这就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的侵华野心2、在1935年意大利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后,国联迫于世界舆论的压力,虽然被迫承认意大利是侵略国,宣布对它实施经济制裁,但是却没有把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列入禁运范围,英国掌握下的苏伊士运河还照旧供意军使用3、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英法控制下的国联制定了不干涉政策,实际上纵容了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的侵略以上事件说明,在世纪面临法西斯侵略和战争危险的时候,英法控制下的国际联盟并没有发挥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而是作为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的工具,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对二战的全面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三、20世纪30~40年代的法西斯同盟1、形成原因:在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中,德、意、日法西斯国家与英、法、美等国德矛盾日益加剧,出于共同的利益需要,法西斯国家进一步勾结;同时由于时机尚不成熟,法西斯国家不愿意过早的刺激英法美等国,又都感到苏联和共产国际是它们进行侵略的巨大障碍,所以,“反共”成为法西斯国家结盟的最好招牌2、形成:①1936年,德意秘密签订《德意议定书》,加强在侵略过程中的合作,形成了“柏林-罗马轴心”;②1936年德日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1937年意大利也加入该协定,德意日三国轴心形成。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专题五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关系:帝国主义两大集团争霸世界的斗争1.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帝国主义政治经济不平衡性加剧。

2.表现: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如德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形成了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三国同盟(德、意、奥匈)和三国协约(英、法、俄),两大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3.结果: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二、一战后的国际关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形成了帝国主义重新分割世界的统治秩序,20年代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为战后经济的恢复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这一体系内部隐含了战胜国之间、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等矛盾。

它不可能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此它不可能长久维持下去。

3.解体30年代,德国扩军备战,吞并奥地利;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开始遭到破坏。

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二战爆发,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打破太平洋地区的和平状况,“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解体。

三、二战前的国际关系(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势力的猖獗与英法的绥靖政策(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1.原因:资本主义根本矛盾发展的结果,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化之间的矛盾。

2.特点:波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3.影响:①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本质。

②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

4.应对危机的措施: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德国、日本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二)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德、意、日)1.原因:①1929——1933经济危机的打击。

②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满。

2.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影响:法西斯国家加紧扩军备战,疯狂对外扩张,法西斯和反法西斯的矛盾成为20世纪30年代的主要矛盾,最终导致了二战的全面爆发。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这个专题主要包括:一、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矛盾的演变二、世界格局的演变三、重要国际组织及同盟四、主要的国际战争一、世界近现代史上,主要矛盾的演变.1、18世纪晚期到19世纪早期:英法矛盾。

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进攻法国,1815年拿破仑帝国覆亡,法国丧失欧洲霸主地位,之后俄国在欧洲称霸,英俄矛盾尖锐2、19世纪七八十年代:法德矛盾。

普鲁士为完成统一大业,与法国矛盾尖锐,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失败丧失欧洲大陆霸权3、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德矛盾。

19世纪末,德国迅速强大,德国成为英国的主要竞争对手,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最终形成4、一战后:英美矛盾。

一战后,英美围绕国联、制海权方面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美国取得与英国相等的制海权5、30年代至二战结束: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矛盾。

在30年代大危机的影响下,德日等国走上法西斯道路,形成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随着法西斯在亚非欧的侵略扩张,各国人民英勇地进行了反法西斯的斗争6、二战后:美苏矛盾。

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夺世界霸权,美苏冷战,北约与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抗7、20世纪90年代后:南北矛盾。

1991年,苏联解体后,世界呈现多极化的趋势,世界面临经济发展的激烈竞争,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矛盾即南北矛盾日益尖锐认识:世界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由大国间经济实力对比发生变化决定的。

二、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三次演变世界政治格局是指世界上主要政治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抗衡分化组合而形成的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又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前)①形成背景:一战后列强各国实力对比变化,战胜国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调整其在欧洲、亚洲的秩序②形成标志: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召开③主要内容:凡尔赛和约等一系列和约、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等④维护工具:国际联盟⑤评价:a、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客观上维护世界形势的相对稳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11专题11十一: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11专题11十一: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专题十一: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与国家、国际组织间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国际关系是国际利益在某一时期的汇合。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分三种类型:①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争夺殖民地和世界霸权的矛盾与斗争;②资本主义列强与殖民地、半殖民国家侵略与反侵略、称霸与反称霸的矛盾与斗争;③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与对抗。

复习本专题应注意:促使国际格局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本原因。

一、近现代国际关系概况1、17世纪-19世纪早期特征:西欧国家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

主要矛盾:从英荷矛盾到英法矛盾。

结果:英国打败荷兰、法国,成为殖民国家2、19世纪晚期-一战特征: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和争夺世界霸权。

主要矛盾:从法德矛盾到英德矛盾结果:一战摧跨了四大帝国,削弱了英、法,美国和日本崛起,诞生了苏联社会主义家3、一战后-二战特征: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并逐步瓦解。

主要矛盾:从英美矛盾、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到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此时期还增加了社会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结果:经过二战,法西斯国家被消灭,英法遭到进一步削弱,美国掌握了世界霸权。

4、二战后:特征:从冷战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趋势发展主要矛盾:美苏矛盾、南北矛盾。

结果: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瓦解,第三世界兴起,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二、两次世界大战A原因:一战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②以英德为首的两大侵略集团扩军备战;③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引燃一战战火。

(导火线)二战①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②经济危机的影响;③法西斯势力的扩张④英法美的纵容侵略。

B经过一战:1、爆发—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法、英也很快卷入战争。

2、交战双方—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协约国的英法俄意美中和塞尔维亚。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四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四近现代国际关系史
(一)中美关系
(1)追随英法,染指中国。从十九世纪中期开始,美国追随 英法加入侵略中国的行列。向中国走私鸦片, (2)“门户开放”,独立侵华。1899年美国提出“门户开放” 政策,标志着美国有了独立的侵华政策。 (3) 扶蒋控制中国。1927年后积极扶植蒋介石政权,控制 中国。 (4)“二战”期间,中美合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 卷人战争,中美建立起合作关系,共同抗日。
四、主要大国间的关系
1、英法关系 2、法德关系 3、英德关系 4、英美关系 5、美日关系 6、美苏关系
1、英法关系
⑴18世纪 —19世纪中期,英法间为争夺殖民地和欧洲霸权, 发生多次战争。 ⑵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 败俄国。 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 协约”对付共同敌人德国 。 ⑷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 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⑸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 务。
(三)、二战后至今:两极对峙向多极化演变
阶段特征: 1.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级格 局所取代,国际关系进入一个新时代。 2.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民族解放运动的 高涨,使各国在国际上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雅尔 塔体系受到冲击,世界多极化趋势迅速发展,雅尔 塔体系最终解体。 3.世界政治格局进入从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发展的 过渡时期;
(一)中美关系
(5)扶蒋反共,控制中国。二战结束后,美国为达到控制 中国的目的,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援助蒋介石发动内战。 (6)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1949年新中国成 立,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1950年发动朝鲜战争,并 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

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

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与关系演变近现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国际关系体系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演变。

本文将从历史角度出发,回顾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以及其演变过程。

一、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这一和约标志着以主权国家为核心的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确立。

根据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欧洲各国承认了彼此的国家主权,确立了国际行为准则,为后来的国际关系体系奠定了基础。

之后,随着欧洲列强的崛起,国际关系逐渐由欧洲中心向全球扩展。

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在欧洲掀起了浪潮,也为国际关系体系带来了巨大影响。

拿破仑的战争使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国家间的力量平衡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原则之一。

在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工业化国家迅速崛起并加强了之间的联系。

同时,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蔓延开来,形成了以欧洲列强为中心的不平等国际秩序。

这一时期,国际关系体系开始逐渐趋于复杂化,国家之间的争夺和竞争加剧。

二、近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进入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给国际关系带来了深刻的冲击和改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大国逐渐崛起,开始对国际事务发挥更加重要的影响力。

同时,国际联盟的成立也标志着国际关系体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然而,国际联盟并未能有效维护世界和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再次摧毁了旧的国际关系体系。

二战后,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得到建立,各国通过多边合作寻求和平与发展。

冷战的爆发使国际关系体系进一步分化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美国与苏联之间的权力竞争、核武器的威胁等因素导致了世界范围的紧张局势。

直到1989年,随着冷战的结束和苏联的解体,国际关系体系再次发生了重大的演变。

当代国际关系体系呈现出多极化的特点,各大国之间相互依存度加深,但仍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四)·世界上主要大国的双边关系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四)·世界上主要大国的双边关系

世界上主要大国的双边关系一、英法关系1、18世纪英法之间为争夺欧洲霸权和在印度、北美的殖民地发生战争。

结果法国战败,丢失很多在印度和北美的殖民地。

2、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同拿破仑争夺欧洲霸权,最后英国大败法国。

3、在1777年北美独立战争取得萨拉托加大捷后,法国援美对英作战。

4、1814—1815年参加维也纳会议,通过限制法国,把持欧洲均势等决议,英国还夺得了许多原属法国的海外殖民地。

5、1853—1856年英法联合同俄进行克里米亚战争,结果打败俄国。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对付共同敌人德国,维护自身利益,英法组织包括俄国在内的“三国协约”。

7、一战期间,英法联合在西线对德作战,并最后取得战争胜利。

8、战后在巴黎和会上,法国极力想削弱德国,英国则奉行欧洲“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英法产生矛盾。

9、战后初期,英法共同操纵国联,都反对美国插手欧洲事务。

二三十年代在德国赔款问题和亚洲安全问题上,两国意见分歧;30年代面对法西斯侵略扩张,采取绥靖政策。

10、二战期间,两国共同实施敦刻尔克撤退,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对敌。

11、二战后两国共同接受美国马歇尔计划援助,加入北约。

现在两国都是欧盟成员国。

二、英德关系1、在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联合普奥反法。

2、1814—1815年,英国同普奥共同操纵维也纳会议,建立维也纳体系。

3、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主要矛盾,英、德分别组织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

疯狂扩军备战。

4、一战爆发后,英法在西线相继取得马恩河、凡尔登、索姆河、日德兰等战役的胜利,最后大败德国,取得一战胜利。

5、一战后,在巴黎和会上,奉行均势,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参与瓜分德国海外殖民地。

6、20年代在德国赔款和法国安全问题,英国偏袒德国;道威斯计划通过后,对德提供贷款,扶植德国;参与签订洛迦诺公约,提高德国政治地位。

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几个问题

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几个问题

关于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的几个问题一、概况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是指主权国家及国家集团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国际政治关系和国际经济关系,国家之间的竞争,冲突与合作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从相互关系产生的矛盾根源去看,可以划分三种基本类型的国际关系,即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

依据国际关系中主要矛盾以及国际关系格局的发展变化,世界近现代史上的国际关系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5世纪末到一战):其中15世纪末到17世纪下半期为第一阶段,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的殖民扩张活动成为具有真正世界意义的国际关系的开端和基础。

17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中期为第二阶段,西欧国家争夺殖民霸权和英殖民帝国的形成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的发展趋势。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期为第三阶段,在工业革命推动下的欧洲列强积极争夺海上霸权和欧洲霸权,拿破仑帝国的兴衰和维也纳体系的建立与瓦解等成为本段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

19世纪晚期到一战为第四阶段,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因而帝国主义展开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英德争夺世界霸权,形成以德国为核心的“三国同盟”和以英国为核心的“三国协约”的对抗,最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整个第一时期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在欧洲。

第二时期(“一战”后到“二战”期间):一战后,欧洲列强受到削弱,美、日崛起,苏俄诞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竞争共处成为国际关系史中的新篇章。

以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和解体为核心,基本反映了“一战”后国际关系变化的轨迹,世界的主要矛盾由英美争夺世界霸权转向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斗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就是这一矛盾的产物。

第二时期国际关系的中心舞台开始从欧洲转向它的两侧。

第三时期(二战后到现在):二战后的国际关系格局经历了由两大阵营向三个世界,两极格局向多极格局的演化进程,其主线是雅尔塔体系的兴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何认识?
下篇
格局演变
中国外交
欧洲兴衰
仔细观察下面三幅示意图,它分别反映了不同时期的世界格局。 俄 美国 英
德 法 意 奥 美 苏
俄罗斯
欧盟 中国 日本
图一
图二
图三
1、图一反映的是哪一场战争爆发前剑拔弩张的气氛?战争 结束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这一格局又是怎样被打破的?
2、图二反映的是二战以后形成了怎样的世界格局?这种格 在推动世界格局变化的诸多因素中, 局形成和结束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拉美独立运动
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国家 资本主义列强与 之间争夺殖民地 与社会主义国家 殖民地、半殖民 以上图片反映出大国在竞争与冲突过程中出 和世界霸权的 之间的竞争 地国家之间 矛盾与斗争 与对抗 矛盾与斗争
现的哪些矛盾?
合作
诺曼底登陆
大国关系变化的 根本出发点是 国家利益 APEC领导
(2)写出中美等国共同签署的宣言名称。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哪 个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它的形成对这场战争起到了什么作用?
材料三:艾森豪威尔政府(1953---1960)显得更激烈地敌视北 京。美国不仅拒绝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顽固地反对它加入 联合国。美国推行了一项对中国实施军事包围的政策。
材料四:
(3)依据材料二、三、四分析中 美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变化 的原因是什么?
(1)材料表明近代欧洲处于怎样的国际地位?据材料分析欧 洲居此地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地位:世界中心或称霸全球
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政治革命或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 运动的完成;科学革命或自然科学的发展。
【地位挑战】 美国总统奥巴马2012年1月5日宣布推出一
项新军事战略,表示将美国军事重心转向亚太地区。
欧盟旗帜 人“全家福”
上篇
在近现代史上,中美日三国的 外交关系风云变幻, 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在巴黎和会上未获实利,随即将目光转向了东方, 加快了同日本争夺远东和太平洋的步伐。在美国的发起下, 1921-----1922年间,美、英、法、日、意、中等九国在华盛顿 举行国际会议。 (1)根据材料分析华盛顿会议上集中反映了哪两个国家之 间的矛盾与斗争?据材料说明美国召开华盛顿会议的目的 是什么?这次会议对中国产生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材料二:1942年1月1日,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在华盛 顿共同签署宣言。宣言把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 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集合到了反法西斯大旗 下-------为最终打败法西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经济为基础的 3、图三反映了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是什么?这种政治 综合国力的较量是最重要的因素 格局的发展趋势如何?
4、据材料回答推动世界格局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追寻中国外交脚印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 沿着正确的航向乘风破浪,在中 共十八大和两会中,新一代中共 领导集体给出了响亮的回答:实 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我们 一起追寻中国外交脚印来回顾中 华民族艰难的复兴史。
乔冠华在联 中国重返联合国 合国大会上
毛泽东会见 中日建交 田中角荣
上中 海国 世成 博功 会举 办
沉浮欧洲——世界关注的焦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雄霸世界】 19世纪欧洲对世界的支配不仅建立在欧洲工业
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基础上,也建立在欧洲政治革命的基础上 欧洲的霸权不仅在政治领域——以大殖民帝国的形式——表现 得很明显,而且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也表现得很明显…… 随着权 力的史无前例的集中,欧亚大陆的一个半岛(西欧)已成为世 界的中心
2018年中考历史专题复习
近现代国际关系
世界近现代国际关系
指主权国家及国家集团之间的 关系。主要包括国际政治关系和国 际经济关系,国家之间的竞争、冲 突与合作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竞争、冲突
印度民族大起义 美国独立战争 二战后亚非拉美 的民族解放运动
两次世界大战
建国初期美国 对中国的 敌视政策 美苏争霸
一、巴黎和会 二、华盛顿会议三、雅尔塔会议 四、亚非会议
1、图一、图二在中国问题上是如何规定的? 2、在图三召开的会议中与中国相关的内容有哪些? 这些内容的落实情况如何? 3、图四表明在国际舞台上出现了“中国的声音”, “中国声音”指什么?你还能举出中国在国际舞台 上声音越来越高的事例吗?
毛泽东会 中美关系的缓和 见尼克松
【重获新生】 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德总理阿登纳说:
“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 必须走向联合…… 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 (4)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走向联合的目的是什么?为 实现这一目的,欧洲人有何重大举措?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 目的:恢复和发展经济;摆脱美国的控制(或欧洲各国不 想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维护欧洲国家自身安全,提高 国际地位。
(2)一战后,为“安排”这一地区,美国曾倡议召开了哪 个会议?此会议的召开对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产 生了怎样的影响?
召开了华盛顿会议;华盛顿会议美国提出“门户 开放、机会均等”政策,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 供了方便,会后形成华盛顿体系,冲击了传统的 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彻底瓦解】 战争结束时,德、意、日战败国几乎
从欧洲国家间关系变化的角度 措施:加强经济、政治合作,推进欧洲一体化(或走向联 合,成立欧共体) 从欧洲的兴衰历程的角度
影响:促进了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高了欧洲的国际 地位,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成为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重要 推动力量。
专题感悟
1、促使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 是各国经济实力的发展变化; 2、国际间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 量,实力是外交的后盾; 3、国家利益是处理国际关系的根 本原则。
成了一片废墟,国内经济百废待举;美、法等战胜国 “赢得了战争,输尽了财富”,实力大为削弱 …… (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战胜 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
(3)材料表明战后欧洲处于怎样的国际地位?你认为 导致欧洲国际地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经历了二战,欧洲国家实力削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