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类文言文练习
2020高考一轮复习:游记类文言文阅读
2020高考一轮复习:游记类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龙鸣山记【明】陶安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
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
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
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
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
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
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
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
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
僧舍雄丽,榜曰“禅寂”。
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
修篁干霄,森列门内。
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
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
其北有“甘露室”。
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
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
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
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
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
渺焉四顾,心目豁然。
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
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
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
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
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
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
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
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有删改)【注】①章:大材。
中考课外文言文之山水游记类
中考课外文言文之山水游记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愚溪诗序柳宗元灌水之阳①,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或曰:“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余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古有愚公谷②,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土之居者犹龂龂然③,不可以不更也,故易之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
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居之,为愚泉。
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
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
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
愚池之东为愚堂。
其南,为愚亭。
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
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
(节选自《古文观止》,有改动)(注释)①灌水:水名;后文“潇水”也是水名。
②家:安家。
③龂龂(yín):形容争辩的样子。
④见……于:古代汉语表示被动的一种格式。
见辱于愚:被愚这个名称污辱。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以愚触罪B.谪/潇水上C.而/适类于余D.故更之/为愚溪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谪(___________)(2)易(___________)(3)咸(__________)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
(2)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4.“是溪”“名莫能定”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石井瀑布郦道元阳水又东北流,石井水注之。
水出南山,山顶洞开,望若门焉,俗谓是山为礕头山①。
其水北流注井,井际广城东侧,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余。
长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赑②之音,惊川聒谷,漰渀之势,状同洪河③。
北流入阳水。
余生长东齐,极游其下,于中阔绝,乃积绵载,后因王事,复出海岱,郭金紫惠④同石井,赋诗言意,弥日嬉娱,尤慰羁心。
但恨此水时有通塞耳。
选自《水经注·卷二十六·淄水》(注释)①礕(pī)头山:和上文“阳水”,均在山东青州。
最新备战中考语文专项文言文复习 山水游记类文言文阅读(原卷版)
02 山水游记类(知识点思维导图+习题训练)【2022·河南·中考真题】一、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算竹,闻水声,如鸣现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抵,为屿,为堪,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级,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乙】翊日,饭于林虑,亭午抵桃林村,乃山麓也。
泉声央道,怪石奇花,不可胜数。
山回转,平地数寻,曰槐林。
坐石弄泉,不觉日将晡,憩环翠亭,四顾气象潇洒,恍然疑在物外,留连徐步。
薄幕,至明教院,夜宿于连云阁。
(节选自柳开《游天平山记》)【注释】林虑:今河南省林州市。
晡(bū):申时,午后三时至五时。
1.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尤清冽”中的“清冽”是清凉的意思,写出了小石潭水的清澈寒凉。
B.“斗折蛇行”中的“斗”“蛇”指像北斗星、像蛇一样,表现溪流的曲折蜿蜒。
C.“明灭可见”中的“明灭”指忽明忽暗,写出岸边树影斑驳、明暗交错的景象。
D.“坐石弄泉”中的“弄”在这里有玩赏的意思,表现了作者的闲适愉悦之情。
2.把甲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3.甲文段中作者的情感经历了由“乐”到“忧”的变化,“乐”和“忧”的原因分别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游记一般采用“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的写法。
请根据两个文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甲文段以“定点观察”为主,作者立足小石潭,对潭中景物和_________进行了描绘。
乙文段以“移步换景”为主,作者的游踪是:早上从林虑出发,_______,后来途径槐林,_________,_________夜宿于连云阁。
文言文山水游记阅读训练含答案
文言文山水游记阅读训练含答案三叠泉瀑布XXX僧知觉甚稔三叠之胜,言道路极艰,促余速行。
北行一里,路穷,渡涧。
随涧东西行,鸣流下注乱石,两山夹之,XXX,葱郁上下,时时仰见飞石,突缀其间,转入转佳。
既而涧旁路亦穷,从涧中乱石行,圆者滑足,尖者刺履。
如是三里,得绿水潭。
一泓深碧,怒流倾泻之上,流者喷雪,停者XXX。
又里许,为大绿水潭。
水势至此将堕,大倍之,怒亦益甚。
潭有峭壁乱耸,回互逼立,下瞰无底,但XXX倒峡之声,心怖目眩,泉不知从何坠去也。
于是涧中路亦穷,乃西向登峰。
峰前石台鹊起,四瞰层壁,阴森逼侧。
泉为所蔽,不得见,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
乃循山冈,从北东转。
二里,出对崖,下瞰,则一级、二级、三级之泉,始依次悉见。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B。
XXX,路穷,渡涧。
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 修(枝):整理、修剪。
2) 许(多):约略、大约。
3) 悉(见):全部看到、全都出现。
D。
峰前/石台鹊起:在山峰前面,有一座石台突然升起。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1) 既而涧旁路亦穷,从涧中乱石行,圆者滑足,尖者刺履。
随着时间的推移,涧旁的路也走到了尽头,只能从涧中的乱石行走,圆形的石头使人容易滑倒,尖锐的石头会扎伤脚底。
2) 泉为所蔽,不得见,必至对面峭壁间,方能全收其胜。
瀑布被周围的山峰遮挡,无法看到全貌,只有到对面的峭壁间,才能完全欣赏到它的美。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大绿水潭的?(3分)作者从水的颜色、水的流势、潭的大小、潭旁的峭壁等方面来描写大绿水潭。
瀑布被山峰所掩盖,看不到全貌,必须到对面的峭壁之间,才能完整地欣赏它的胜景。
4.作者XXX游览三叠泉瀑布的经历告诉我们,要欣赏自然风光,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只有克服了困难和恐惧,才能领略到大自然的壮美和神奇。
高三--14--写景、游记类文言文
23、“白乐天”指的是诗人
。(1 分)
24、第二段对“斗歌”场景写得极有层次:(2 分)
环境由
到到
感情由
到
25、第二段没有运用到的手法是
(2 分)
A.层层烘托 B.夸张借代 C.点面结合 D.对比反衬
26、请分别概括第三段的景物特点? 并简析作者写景的角度。(4 分)
27、文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请作简要评价。(4 分)
语文辅导讲义
课题
写景、游记类文言文
授课日期及时段
1、知识精要
内容概要
2、练习
3、作业
年月
教学内容
【知识精要】 1、写景、游记类文言文是高考第二篇文言文最常见的体裁之一。相对于第一篇文言文而言,第二篇文 言文更侧重于对内容理解的考察。 2、常见的题型有: ·作者的意图、主旨——要注重文章的结尾部分 ·段落大意总结概括,段落层次 ·客观题 ·修辞、句式特点(整散结合要注意)
(2)
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4 分)
2
。(1 分)
【练习三】 虎丘记
(1)虎丘去城可六七里,其山无高岩邃壑,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凡月之夜,花之晨, 雪之夕,游人往来,纷错如织,而中秋为尤胜。 (2)每至是日,倾城阖户,连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靓妆丽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 间,从千人石上至山门,栉比如鳞。檀板丘积,樽罍(lei)云泻,远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铺江上, 雷辊(gun)电霍,无得而状。布席之初,唱者千百,声若聚蚊,不可辨识。分曹部署,竞以歌喉相斗; 雅俗既陈,妍媸自别。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练,一切瓦釜,寂 然停声,属而和者,才三四辈。一箫,一寸管,一人缓板而歌,竹肉相发,清声亮彻,听者魂销。比 至夜深,月影横斜,荇藻凌乱,则箫板亦不复用, 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 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 (3)剑泉深不可测,飞岩如削。千顷云(山名)得天池诸山作案,峦壑竞秀,最可觞客。但过午则日 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阁亦佳,晚树尤可观。面北为平远堂旧址,空旷无际,仅虞山一点在望。 堂废已久,余与江进之谋所以复之,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而病寻作,余既乞归,恐进之 之兴亦阑矣。山川兴废,信有时哉! (4)吏吴两载,登虎丘者六。最后与江进之、方子公同登,迟月生公石上,歌者闻令来,皆避匿去, 余因谓进之曰:“甚矣,乌纱之横,皂隶(差役)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 今余幸得解官称吴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识余言否耶?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游记
文言文阅读:游记阅读姚鼐《登泰山记》的片断,完成下面小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
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诵明月之.诗B.余始循以.入/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C.遂至其.巅/ 其.皆出于此乎D.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扣舷而.歌之2.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记述寒冬中在泰山的游历,因其特色鲜明,成为记游泰山名篇中的佼佼者。
B.作者开篇先从泰山地理环境落笔,是在登泰山之前,为读者勾勒出泰山的轮廓。
C.作者俯瞰夕阳下的汶水和徂徕山,宛如图画;环绕山间的云雾好似轻柔的腰带。
D.作者没能由东谷登上泰山的原因,是因为这条路的台阶根本不适宜人们的通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本一: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
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精选精练(有答案)
高考语文游记类文言文精选精练(有答案)游记类言精选精练游东记[明] 杨士奇洪武乙亥,余客武昌。
武昌蒋隐溪先生,年已八十余,好道家书。
其子立恭,能诗。
皆意度阔略。
然深自晦匿,不妄交游,独与余相得也。
是岁三月朔,余三人者,携童子四五人,载酒肴出游。
天未明东行,过洪寺二里许,折北,穿小径可十里,度松林,涉涧。
涧水澄澈,深处可浮小舟。
旁有盘石,容坐十数人。
松柏竹树之阴,森布蒙密。
时风日和畅,草本之葩烂然,香气拂拂袭衣,禽鸟之声不一类。
遂扫石而坐。
坐久,闻鸡犬声。
余招立恭起,东行数十步,过小冈,田畴平衍弥望,有茅屋十数家,遂造焉。
一叟可七十余岁,素发如雪,被两肩,容色腴泽,类饮酒者。
延余两人坐。
牖下有书数帙,立恭探得《列子》,余得《白虎通》,皆欲取而难于言。
叟识其意,曰:“老夫无用也。
”各怀之而出。
还坐石上,指顾童子摘芋叶为盘,载肉。
立恭举匏壶注酒,传觞数行。
立恭赋七言近体诗一,余和之。
酒半,有骑而过者,余故人武昌左护卫李千户也,骇而笑,不下马,径驰去。
须臾,具盛馔,及一道士偕,遂共酌。
道士出《太乙真人图》求诗。
余赋五言古体一,书之。
立恭不作,但酌酒饮道士不已。
道士不能胜,降跽谢过,众皆大笑。
李出琵琶弹数曲。
立恭折竹,窍而吹之,作洞箫声。
隐溪歌费无隐《苏武慢》。
道士起舞蹁跹,两童子拍手跳跃随其后。
已而道士复揖立恭曰:“奈何不与道士诗?”立恭援笔书数绝句,语益奇,遂复酌,余与立恭饮,少皆醉。
已而夕阳距西峰仅丈许,隐溪呼余还,曰:“乐其无已乎?”遂与李及道士别。
中道隐溪指道旁冈麓顾余曰:“是吾所营乐丘处也。
”又指道旁桃花语余曰:“明年看花时索我于此。
”既归,立恭曰:“是游宜有记。
”属未暇也。
是冬,隐溪卒,余哭之。
明年寒食,与立恭豫约诣墓下。
及期余病,不果行。
未几,余归庐陵,过立恭宿别,始命笔追记之。
未毕,立恭取读,恸哭;余亦泣下,遂罢。
然念蒋氏父子交好之厚,且在武昌水之游屡矣,而乐无加乎此,故勉而终记之。
手录一通,遗立恭。
2020年初三中考语文文言文-山水游记类专项练习试题含答案
2020年初三中考语文文言文-山水游记类专项练习试题含答案-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③,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注释】①掇:拾取。
②刻露:明显地表露出来。
③本其山川:依据其山川地。
1.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2. 本段文字多角度写出了作者之乐,请再概括出四种。
龙井题名记秦观①元丰二年,中秋后一日,余自吴兴来杭,东还会稽②。
龙井③有辨才大师,以书邀余入山。
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宁④,遇道人参寥,问龙井所遣篮舆⑤,则曰:“以不时至,去矣。
”是夕,天宇开霁⑥,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遂弃舟,从参寥策杖并湖而行。
出雷峰⑦,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涧⑧,入灵石坞,得支径上风篁岭,憩于龙井亭,酌泉据石而饮之。
自普宁凡经佛寺十五,皆寂不闻人声。
道旁庐舍,灯火隐显,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鸣,殆非人间之境。
行二鼓,始至寿圣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还。
(选自张岱《西湖梦寻》)【注释】①秦观:文中“辨才”“参寥”两位僧人都是他的朋友。
②会稽:今浙江绍兴。
③龙井:地名。
④普宁:与下文”寿圣院”都是寺名。
⑤篮舆:竹轿。
⑥霁:雨后放晴。
⑦雷峰:与下文“南屏”“灵石坞”都是山名。
⑧惠因涧:山涧名。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以书邀余入山( ) (2)比出郭,日已夕( )(3)濯足于惠因涧( ) (4)谒辨才于朝音堂(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是夕,天宇开霁,林间月明,可数毫发。
3.作者为什么有“殆非人间之境”的感叹?请结合第二段画线处内容简要分析。
晚游六桥待月记西湖最盛,为春为月。
游记类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游龙鸣山记【明】陶安游之胜者,适其时可乐也,得其地尤可乐也,而所游又皆佳士,则所以宣其和、舒其郁、畅其心而发其文者,盖乐焉而不失乎正也。
至元丙子二月甲午,厚斋严君治酒肴,招予游龙鸣山,即无想山也。
时春霁既久,风日暄丽,耆英少俊,序齿而行,鼓吹前导。
从蓝溪东南行五六里,两山峙如双阙,相距百步,绵亘东趋。
中夹石田,田右小路,随两山势深窅曲折。
行三四里,隘不宜田,仅可为路。
又数里,山益奇峻,轻岚暖霭,微袭襟帽。
山外崇峰复嶂,杳无穷极。
少焉,峭壁对立,状若华表,松杉万章①,夹路北转。
涧多石底,云深树茂,繁卉被岩,鸟声清碎,似非人间世。
僧舍雄丽,榜曰“禅寂”。
门外独松古秀,大连数抱。
修篁干霄,森列门内。
寺长老出迎客,延坐后堂,匾曰“白云深处”。
其西有“听松轩”,又西即韩熙载读书堂遗址,所植桧犹存。
其北有“甘露室”。
又北,上为“招云亭”,气象空旷,攒峰玉立,视向所历群山,低俯其顶矣。
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
同游者疲于跻攀,于是止焉。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与三二友决意直上。
地势斗峻,褰裳②援萝,履苍莽中。
上有天池沆瀁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
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
渺焉四顾,心目豁然。
其东绝顶,视西又高,倦不欲登,还饮“白云深处”。
于时暖气薰席,蒸焉如夏,凄焉如秋,栗焉如冬,觥筹无算,谈笑甚欢,虽从者乐工各适其意。
酒既,长老引客看花,徐行登环翠阁。
已而与长老别,出寺门。
行几一里,众以兴未尽,席地坐,分韵赋诗者久之,诗成而归。
斯游也,适其时而得其地,信足乐矣。
但溧之为州,非通都要路,兼是山隐于邃奥,故无前贤题咏及当代名笔发其幽潜,予故表而出之。
呜呼!乐而不失乎正者,浴沂风雩也。
兰亭之会,乃或感慨悲戚。
今同游者心平气易④,发言为诗,皆有可观,其亦乐之正者欤!遂记兹游之胜,使无想山得以著于世云。
(选自《陶学士集》,有删改)【注】①章:大材。
②褰裳:撩起衣裳。
③沆瀁:水深广的样子。
山水游记类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题++++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
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课外文言文阅读——山水游记类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各题。
巫峡〔北魏〕郦道元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
此山,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晋太元二年又崩,当崩之日,水逆流百余里,涌起数十丈。
今滩上有石,或圆如箪,或方似笥,若此者甚众,皆崩崖所陨,致怒湍流,故谓之新崩滩。
其颓岩所余比之诸岭尚为竦桀①。
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非惟三峡所无,乃当抗峰岷峨②,偕岭衡疑;其翼附群山,并槩③青云,更就霄汉,辨其优劣耳。
神孟涂所处。
《山海经》曰:夏后④启之臣孟涂,是司神于巴,巴人讼于孟涂之所,其衣有血者执之,是请生⑤。
居山上,在丹山⑥西。
郭景纯云:丹山在丹阳,属巴。
丹山西即巫山者也。
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谓天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⑦而亡,封于巫山之阳,精魂为草,寔为灵芝。
所谓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旦早视之,果如其言。
故为立庙,号朝云焉。
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选自《水经注》有删减)【注释】①竦桀(jié):高峻。
①峨:峨眉山,在四川境内。
①槩(gài):相摩,连接。
①夏后:大禹的儿子启,夏朝的国君,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政权。
①请生:即好生。
①丹山:即巫山。
①行:出嫁。
2.结合文本内容,请用自己的话简述“新崩滩”得名由来。
3.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用“\”断两处)其颓岩所余比之诸岭尚为竦桀4.现要为这段文字配一插图,下面A、B两图你觉得哪张更适合,请说明理由。
(A)(B)二、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各题。
摇碧阁记吕午自歙浦东十里为沦潭,深沉漫演,绿净如镜。
其黄山支脉,蜿蜒循水南而下,至是名曰东山。
与潭相辉映,真一胜概。
予友人方元美,世家.潭上。
自其先君子于所居之右筑室读书,榜以“求志”。
主径深窈,林影茂密,风帆来往,莫窥其藩。
自堂蔽于水,元美始于所居之左,临流而阁焉。
于是沦潭滔滔而朝宗,东山巍巍而峻极.,若天运神转,忽焉涌出,轩豁呈露,近在几席,使人心开目明,神思超逸。
山水游记类文言文练习
山水游记类文言文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绍圣①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②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③可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山八九折,折处辄④为潭,深者缒石⑤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⑥,观山烧⑦,火甚。
俯仰度数谷。
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⑧煮菜。
顾影颓然,不复甚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苏轼《游白水书付过》)【注释】①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绍圣元年,苏轼被贬惠州。
②白水:山名。
过:苏轼第三子,名过。
③殆:大概。
④辄(zhé):就。
⑤缒(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
⑥倒行:顺来路回去。
⑦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
⑧余甘:橄榄的别称。
【参考译文】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大概能使东西熟透。
沿着山路向东走,在稍稍偏北的地方,有一道瀑布高七八十丈。
山路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处都是潭水。
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拴住石头从上往下送入五丈,还到不了底。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又惊又喜。
水边的悬崖上有几十处巨大的脚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佛迹。
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欣赏山上的火烧云,十分的壮观。
一会儿上山,一会儿下山走过几条山谷。
到了江边,此时月亮从山后面出来,在江心划船,用手拨弄水中玉碧明珠似的月影。
回到家已是二更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
回头看自己的影子,凄凉之感涌上心头,就再难安眠。
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
苏东坡记。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4分)①循山而东.向东②暮.归倒行傍晚③掬.弄珠璧(用双手)捧着④不复甚寐.睡觉(睡着)【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沿着山路向东走。
东:向东;②傍晚时我们顺来路返回。
暮:傍晚。
专题05 文言文阅读体裁:游记类(解析版)
专题05 文言文阅读体裁:游记类一、文言文阅读(2020·上海市奉贤区奉城高级中学高一月考)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龙湫记(1)大德七年秋八月,予尝从老先生来观大龙湫。
苦雨积日夜,是日大风起西北,始见日出。
湫水方大,入谷未到五里余,闻大声转出谷中,从者心掉。
望见西北立石,作人俯势,又如大楹。
行过二百步,乃见更作两股倚立。
更进百数步,又如树大屏风。
而其颠谽谺①,犹蟹两鳌,时一动摇,行者兀兀不可入。
转缘南山趾稍北,回视如树圭。
又折而入东崦,则仰见大水从天上堕地,不挂着四壁,或盘桓久不下,忽迸落如震霆。
东岩趾有诺讵那庵,相去五六步,山风横射,水飞着人。
走入庵避,余沫进入屋,犹如暴雨至。
水下捣大潭,轰然万人鼓也。
人相持语,但见张口,不闻作声,则相顾大笑。
先生曰:“壮哉!吾行天下,未见如此瀑布也。
”是后,予一岁或一至,至,常以九月。
十月,则皆水缩,不能如向所见。
(2)今年冬又大旱,客入,到庵外石矼②上,渐闻有水声。
乃缘石矼下,出乱石间,始见瀑布垂,勃勃如苍烟,乍大乍小,鸣渐壮急。
水落潭上洼石,石被激射,反红如丹砂。
石间无秋毫土气,产木宜瘠,反碧滑如翠羽凫毛。
潭中有斑鱼二十余头,闻转石声,洋洋远去,闲暇回缓,如避世士然。
家僮方置大瓶石旁,仰接瀑水,水忽舞向人,又益壮一倍,不可复得瓶,乃解衣脱帽着石上,相持扼掔,争欲取之,□大呼笑。
西南石壁上,黄猿数十,闻声皆自惊扰,挽崖端偃木牵连下,窥人而啼。
纵观久之,行出瑞鹿院前,今为瑞鹿寺。
日已入,苍林积叶,前行,人迷不得路,独见明月,宛宛如故人。
(3)老先生谓南山公也。
注:①谽谺(hān xiā):山深貌。
这里指山高险。
②矼:桥。
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因B.其C.夫D.以2.对第(1)段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用“从者心掉”侧面表现大龙浓水势浩大。
B.以“西北巨石”反复烘托大龙湫雄奇之美。
C.先生赞美之言,更加突出瀑布的奇伟壮美。
D.庵中如暴雨至,突出诺讵那庵离瀑布很近。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游记类
文言文阅读:游记类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江阴三山记①【元】朱德润余尝游名山,未尝不稿记其胜。
江阴去吴百八十里,不闻佳山秀水之名。
至正丁亥..冬,十一月既望..,因永嘉通守余公德汇,约为京口之行。
余公递舟行速,仆.舟迟不能追也,遂自无锡之北门数里大石桥入。
过水村渔浦,野田荒墅,草木枯谢。
舟行六十余里,至青阳镇,始见酒帘村市,客舟骈集。
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
明日西回,登览高丘,则东瞰长江,南连吴会,复自湾河过佗村而北,皆美田沃壤,斥堠相望,迤逦青山迎棹,樵歌牧唱,相与应答,舟人回牵,沿山前小河而行。
村墟相接,岸柳交映。
既而舟转岸曲,板桥为梁,即三山坞。
其间民居辏集,屋瓦参差,稻秸堆委,连衢比巷,如墉如栉。
风俗熙熙,翁呼儿荛,妇饷姑汲;牛羊在山,犬豕在圈,鸟噪于林,鸡登于屋,蔼然太平丰稔之象。
其山皆不甚高峻,而松竹苍翠,石壁丹崖。
少焉,却出山坞,有横山在前,野田开豁,水港渐宽,询其地,则常之晋陵县界。
于是舟人鼓棹,稚子扣舷,风帆二十里,抵官塘漆市桥而泊焉。
嗟夫!一元..之气,融融于亘古,归气于山泽,而有孕灵育秀;僻在荒陬,不经名贤游览,遂寂寥无闻,江阴诸山是矣。
余不识温之雁荡,若吴之灵岩,常之惠山,殆不过是,惜不得与德汇辈同为寻幽讨胜之辞而品题之,且舟中傲仉②,览之未详,姑书以识岁月。
【注】①江阴三山:即江阴秦望山、观山、白石山。
后文中灵岩、惠山也为江南名山。
②傲仉:动摇不安的样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B.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C.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D.又十里至/佗村岸高丈余/河流弯曲/若蜿蜒之势/始抵江阴州治晚谒/翟仲直州尹夜宿桥岸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丁亥,中国的干支纪年中一个循环的第24年称“丁亥年”。
中考语文复习“游记类文言文阅读”练习:记游白水岩
记游白水岩苏轼绍圣元年十二月十二日,与幼子过①游白水山佛迹院。
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以熟物。
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
深者缒②石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水涯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观山烧壮甚。
俯仰度数谷。
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
到家,二鼓矣。
复与过饮酒,食馀甘③,煮菜,顾影颓然,不复能寐。
书以付过。
东坡翁。
【注】①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②缒:欤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⑴其源殆可以熟.物⑵少.北,有悬水百仞⑶折处辄.为潭⑷顾.影颓然12.选择与“循山而.东”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3分) A.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学而.不思则罔C.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D.朝而.往,暮而归1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14.对选文理解和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选文虽短,却将父子两人一整天的游览活动具体而真切地呈现在了读者眼前。
B.选文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顺序,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C.选文善于抓住特征写景,“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八字,江水湍急、澄澈之态尽出。
D.苏轼又被贬惠州后写了本文,含蓄表达了奇山异水也排遣不了自己内心郁闷之情。
11.(4分) ⑴使……熟(煮熟)⑵稍微⑶就⑷看(回看)12.(3分) D 13.(2分) 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
14.(3分) C。
中考语文复习“游记类文言文阅读”练习:金山夜戏
金山夜戏张岱①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②。
日晡③,至北固,舣④舟江口。
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⑤天为白。
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
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余呼小仆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⑥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
锣鼓喧填,一寺人皆起看。
有老僧以手背采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
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
剧完,将曙,解缆过江。
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选自《陶庵梦忆》注释:①作者张岱生活于明清换代之际,崇尚个性自由解放。
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②兖:兖州,位于山东省。
③日晡bū:傍晚时分。
④舣yǐ:停船。
⑤噀xùn:喷洒。
⑥韩蕲王:南宋名将。
9.解释加点字。
(4分)(1)移舟过.金山寺()(2)已二鼓.矣()(3)徐.定睛()(4)视为何许.人()10.下列加点字与“有老僧以.手背采眼翳”中“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是()(2分)A.属予作文以.记之B.或以.钱币乞之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D.以.光先帝遗德11.翻译句子。
(4分)(1)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2)剧完,将曙,解缆过江。
12.《湖心亭看雪》中深夜赏雪,本文金山夜戏,说说张岱具有怎样的个性和情趣?(2分)9.(4分)(1)到(2)击鼓;打鼓(3)慢慢(4)处所(每小题1分,意对即可)10.(2分) B 11.(4分)(1)(2分)月光洒进(照射)树林,稀稀落落地,如同残雪一般。
(得分点:“漏”,“疏疏”)(2)(2分)戏演完了,天将要亮了,解开缆绳,划船过江。
(每句2分) (得分点:“完”,“曙”。
)12.(2分)狂放不羁,洒脱任性,率真自然,随性而为;沉醉于自然风景;(1分)赏玩风景的闲情逸致(1分)。
(写出“洒脱不羁”得1分;“沉醉于自然风景”得1分。
意思对即可)。
2021高考语文考前押题 文言文阅读(游记序言)(1)
2021高考语文考前押题:文言文阅读(游记序言)(时刻:40分钟分值:38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19分,选择题每题3分)游丹霞记[清]袁枚甲辰春暮,余至东粤,闻仁化有丹霞之胜,遂泊五马峰下,另买小舟,沿江往探。
山皆突起平地,有横皴,无直理,一层至万万层,箍围不断。
疑岭南近海多螺蚌,故峰形亦作螺纹耶?尤奇者,左窗相见,别矣,右窗又来;前舱相见,别矣,后舱又来。
山追客耶,客恋山耶?舛午惝恍,难以想象。
行一日夜,至丹霞。
但见绝壁无蹊径,惟山胁裂一缝如斜锯开,人侧身入,良久得路。
攀铁索升,别一天地。
借松根作坡级,天然高低,绝不滑履;无级处那么凿崖石而为之,细数得三百级。
到阑天门最隘,仅容一客,上横铁板为启闭,一夫持矛,鸟飞不上。
山上殿宇甚固甚宏阔,凿崖作沟,引水僧厨,甚巧。
有僧塔在悬崖下,崖张高幂吞覆之。
其前群岭环拱,如万国侯伯执玉帛来朝,间有豪牛丑犀,犁靬幻人,鸱张蛮舞者。
余宿静观楼。
山千仞衔窗而立,压人魂魄,梦亦觉重。
山腹陷进数丈,珠泉滴空,枕席间琮琤不断。
池多文鱼在泳游。
余置笔砚坐片时,不知有世,不知有家,亦不知此是何所。
第二天,循原路下,如理旧书,愈觉味得。
立高处望自家来踪,从江口到此,蛇蟠蚓屈,纵横无穷,约百里而遥。
倘用郑康成虚空鸟道之说,拉直线行,那么五马峰至丹霞,片刻可到。
始知造物者故意抑扬作态,文章非曲不为功也。
第俯视太陡,不能无悸,乃坐石磴而移足焉。
僧问丹霞较罗浮何如?余曰:罗浮散漫,得一佳处不偿劳,丹霞以遒景胜矣。
又问:“无古碑何也?”曰:雁宕开自南宋,故无唐人落款;黄山开自前明,故无宋人落款;丹霞为国初所开,故并明碑无有。
大略禹迹至今四千馀年,名山大川,尚有屯蒙未辟者,如黄河之源,元始探得,此其证也。
然即此以观,山尚如此,愈知圣人经义更无津涯。
假设因前贤偶施疏解,而遽欲矜矜然阑禁后人,不准再参一说者,陋矣妄矣,殆不然矣。
1.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间有豪牛丑犀间:中间B.循原路下,如理旧书理:温习C.愈知圣人经义更无津涯涯:边际D.陋矣妄矣,殆不然矣陋:浅薄2.以下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那么五马峰至丹霞,片刻可到②于其身也,那么耻师焉B.①乃坐石磴而移足焉②臣乃敢上璧C.①山千仞衔窗而立,压人魂魄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D.①丹霞以遒景胜矣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归纳,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甲辰年的春末,作者抵达广东东部,听说仁化县有风光优美的丹霞山,于是在五马峰下停船,另租一艘小船,顺江而下前去探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游白水书付过
宋苏轼
绍圣元年[1]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2]游白水[3]佛迹院,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5]可熟[26]物。
循[6]山而东,少北[7],有悬水[8]百仞[27]。
山八九折[9],折处辄[10]为潭,深者缒石[24]五丈,不得其所止。
雪溅雷怒[11],可喜可畏。
水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3],观山烧火,甚[14]俛仰,度[15]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16]中流,掬[17]弄珠璧[18]。
到家二鼓[19],复与过饮酒,食余甘[20]煮菜。
顾[21]影颓然[25],不复甚寐[22]。
书[23]以付过。
东坡翁。
[1]绍圣元年:即1094年。
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2] 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3] 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4]汤池:即汤泉。
[5]殆:(dài)大概,差不多。
[6]循:沿着。
[7]少北:稍向北。
[8]悬水:悬于山的泉水,大则谓瀑布。
[9]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10]辄(zhé)为:就是。
辄,就。
[11]雪溅雷怒:形容瀑布坠入深潭,溅起雪白的水花,发出轰鸣的声音。
[12]水崖:水边的山崖。
[13] 倒(dào)行:顺来路回去。
[14]甚:厉害。
[15]度:越过,过
[16]击汰(tài):击水。
汰,水波。
[17]掬(jū):用双手捧取。
18]珠壁:珍珠,壁玉。
此指倒映在水中的月亮。
[19]二鼓:二更(大约晚上十点多);古代击鼓报时。
[20]余甘:橄榄的别称。
[21]顾:回头看。
[22]寐:睡觉。
[23]书:写下。
[24]缒(zhuì)石:用绳系着石头向下。
缒,用绳子拴住人或东西从上往下送。
[25]颓然:衰老的样子。
[26]熟:使动用法。
使......成熟。
[27]百仞(rèn):这是夸张的说法;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浴于汤.池汤:(2)其.源殆可熟物其:
(3)食.余甘煮菜食:(4)顾.影颓然顾:
2.找出加点字与其他个不同的一项:()
A. 浴于.汤池B今诸生学于.太学C言于.睿曰:“晋室内之乱,由宗室争权……” D 相与步于.中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
(2)雪溅雷怒,可喜可畏。
4.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