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诗1 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五年级第八单元延伸阅读:哲理诗阅读欣赏课件(共25张PPT)
唐宋诗在情理上各有侧重,唐诗重在抒情,宋诗 重在说理。而宋人的哲理诗,较之唐诗则有高明之 处:着重捕捉心与物相遇时霎时间的感受,并立即升 华为一种哲理思考。
哲理诗拓展训练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感 谢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字面解读: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 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哲理感悟:这首诗是曹操晚年时写成的,阐述了诗人的人生态度, 抒发了诗人不服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
哲理诗的常见内容
哲理诗的表现情势
1.借景喻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宋·苏轼《题西林壁》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唐·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哲理诗的表现情势
1.借景喻理
观书有感 (其一) 宋·朱熹
3.阐述理想之哲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字面解读: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 光照千秋,青史留名。
哲理感悟:大方激昂的诗句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出诗人 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哲理诗的常见内容
4.阐述艺术之哲理。
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宋·王安石的《题张司业诗》
哲理诗的常见内容
2.阐述社会之哲理。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唐·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字面解读:贵族人家的红漆大门里散发出酒肉的香味,路边还有冻 死的骸骨。
高考专题复习哲理诗课件27张
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兴复 汉室,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 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 动机进攻,结果不仅具不遭受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 大局,使吞吴大计尽成泡影,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什么力量可以阻挡,事物的运动都有自身的规律,而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
哲理诗的具体哲理类别: (二)认识论部分 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揭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远离。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 要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为社会作贡献。
哲理诗的具体哲理类别: (三)价值观部分
古瓦砚 宋·欧阳修 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 用之以发墨,不及瓦砾顽。
价值是指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即对人们的有用性。 有用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反之,价值就越小。而人的需要 是具体而复杂的,不仅表现为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而且处 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某种物品对于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大小, 又是有条件的、可变的。如诗中所说,如果用来“发墨”,瓦 砚的价值是金玉之贵也无法取代的。一个人对社会有没有价值, 或价值的大小,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无论是做工、务农、 从军,还是某方面的专家、学者,都能够从某一特定的方面为 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都可以实现自 己的人生价值。
哲理诗的具体哲理类别: (三)辩证法部分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什么力量可以阻挡,事物的运动都有自身的规律,而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的。
哲理诗的具体哲理类别: (二)认识论部分 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揭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远离。学习书本知识固然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是 要不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才能为社会作贡献。
哲理诗的具体哲理类别: (三)价值观部分
古瓦砚 宋·欧阳修 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 用之以发墨,不及瓦砾顽。
价值是指客观事物对人们需要的满足,即对人们的有用性。 有用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反之,价值就越小。而人的需要 是具体而复杂的,不仅表现为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而且处 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某种物品对于人的意义和价值的大小, 又是有条件的、可变的。如诗中所说,如果用来“发墨”,瓦 砚的价值是金玉之贵也无法取代的。一个人对社会有没有价值, 或价值的大小,也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无论是做工、务农、 从军,还是某方面的专家、学者,都能够从某一特定的方面为 国家、为社会作出贡献,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都可以实现自 己的人生价值。
哲理诗的具体哲理类别: (三)辩证法部分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哲理诗+课件37张
(10)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简评:此诗道出了“满与溢、守与破、 关与出”的辩证关系。
哲理诗鉴赏
哲理诗
哲理诗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 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有的直接点明主 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内容多种 多样,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理想、爱 情、艺术等方面。
简评:此诗道出了美妙的体验,“只 能意会,难以言传”的道理。
(5)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简评:此诗道出了“学以致用”的道 理。
(6)
琴诗
(宋)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简评:离开了指头,琴发不出声音; 离开了琴,指头发不出声音。音乐也 好,艺术也好,是“物”与“我”互 相依存、互相作用的结果,是主观与 客观“合一”的结果。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哲理诗在世界的诗坛上,也是光芒 四射,熠熠生辉的。
中国古代最灿烂的
十首哲理诗
(1)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简评:此诗道出了“不同的观察角度, 有不同的结论”以及“旁观者清”的 道理。
(2)
观书有感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艺术形象 隐含理趣
由此及彼
古代哲理诗命题方式
1、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2、诗名蕴含什么样的理趣? 3、诗句有什么寓意? 4、诗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5、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抱负? 6、蕴含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哲理诗的赏析 ppt课件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渠:代词,指方塘。许:这样。
字面解读 哲理解读
ppt课件
9
字面解读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倒映在水
中的天色和云彩不停地晃动。要问水塘为 什么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 流来。
原
比喻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
意 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
联 想 好作品。
新 比喻人的思想只有不断吐故纳新 意 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才能与时俱
进。
ppt课件
12
例诗透析(二)
*即事说理
《六尺巷 》
[清]张英(1637~1708)
千里传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 不见当年秦始皇。
入点。由作者可以确定朝代、风格,为后面分析诗歌的内容、语言、
表达技巧作准备。诗歌后面有注解的,一定是命题人觉得对于读者
理解诗歌有帮助,才去做注的。
第三步 从诗中写景、写物、写人的意象(有时还得注意名词前
的修饰语)入手,分析作者由此及彼作哪些联系,阐发了哪些哲理。
第四步 分析艺术手法。
第五步 整体阅读,通盘考虑。把对诗歌的分析和解题的需求联
【理趣赏析】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生动地写出了春回大地: 鸭子由于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感知水温的上 升,体会到春天的来临。
此诗告诉我们:只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也最
熟悉它的人,才能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
化,抓住先机的客观真理p。pt课件
诗歌鉴赏之哲理诗ppt课件
的。
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
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
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语”“烟
中树”“暮” “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
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
惘意绪。
3
(2)分析《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 【思路点拨】一般地,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结尾点题。 诗歌讲究含蓄的特点与两个句子结合起来分析。
意 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才能与时俱进。
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
养。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
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
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
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
无限风光在险峰
哲理诗
1
一诗平风波 清朝诗人何绍基在京当官,一天收到来 自家乡湖南的书信,说他家人为三尺屋地跟 邻居争吵起来,要求他出面帮助打官司,诗 人看信后只写了一首诗寄回,家人看了此诗 后,就平息了一场风波。
《诫子弟》(清)何绍基 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全诗喻理警世,人生在世,不过百年,点滴小利,转 眼即逝,何必为“三尺地”而败坏自己的品德!
21
过沙头 宋·杨万里 过了沙头渐有村,地平江阔气清温。 暗潮已到无人会,只有篙师识水痕。 【理趣赏析】 这首诗明白晓畅而富有深意。暗潮已然来到,而常人却不 知道,因为他们没有水上的生活经验,对潮水涨落的规律 不知晓;而篙师长年累月在江上撑船,水的深浅,流速的 快慢等,都一清二楚,些微变化他们都能察觉。这就揭示 了一个深刻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理: 实践出真知。
课件:诗歌鉴赏之哲理诗
*写景说理
观书有感(一)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注释] 渠:代词,指方塘。许:这样。
字面解读
观书有感 [宋]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半亩大的水塘像明镜一样,倒映在水
中的天色和云彩不停地晃动。要问水塘为 什么这样清澈,是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 流来。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 这类诗有两种情况:
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如朱熹 《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 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水为喻,意在 说明知识能使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
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 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原意只写 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角” 来说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
始知锁向金笼听, 们锁在贵重的金笼里,
不及林间自在啼。 比不上他们在林间自 由地啼叫。
哲理解读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才知道把它锁在金笼里,实在比不上让它
在山林里自由啼鸣的悦耳动听。
笼中鸟 —对— 林中鸟 朝中排挤 —比— 放情山水
悟出万物贵自由之意,宇宙万 物之美在能自由自在。
表达哲理的形式
古代哲理诗答题步骤
第三步 从诗中写景、写物、写人的意象(有时 还得注意名词前的修饰语)入手,分析作者由此及 彼作哪些联系,阐发了哪些哲理。
第四步 分析艺术手法。 第五步 整体阅读,通盘考虑。把对诗歌的分析 和解题的需求联系起来,做到前后一致。 第六步 遵循“总分”等模式解答试题;整理答 题语言。 (字面解读+哲理解读)
高中语文 高考 古诗文中的哲理 课件(18张PPT)
从整体着眼 看问题
41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
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42仁者见仁,智者见 智。 人的知识构成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反映总会有差别
43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1
44.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要不失时机地促成事物的质变,推动事物的发展。
45.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水能载舟,也能覆舟;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 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矛盾具有普遍性,事物都是一为二的。 46.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坚持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盾问题。
12
53.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的,能动的。
55.按图索骥:
违背一切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观点,犯了本本主义的错误。
56.画饼充饥,掩耳盗铃:
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违背了物质的客观性。 13
57.智子疑邻: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受主观因素制约。人们必须以站在正确立 场观察事物。 58.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
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8
31“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事物运动是永恒的,无条件的,静止中包含着运动
32"从来系日乏长绳,水去云回恨不胜。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抔春露冷如冰。 事物运动有其自身规律,规律是客观的
《哲理诗上课》课件
互动性增强
新媒体平台上的哲理诗可以与读者进行互动,如评论、点赞、转发 等,提高读者的参与度和粘性。
创新形式
新媒体为哲理诗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如动态图、短视频、音频 等,使哲理诗更加生动有趣。
哲理诗与其他文学形式的融合
小说与哲理诗的结合
01
在小说中融入哲理诗的元素,可以使小说更具有思想深度和艺
术感染力。
把握诗歌意象的内涵
总结词
意象是诗歌中用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形象,把握诗歌意象的内涵有助于深入理解哲理诗 。
详细描述
在鉴赏哲理诗时,要特别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具 体形象,如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 感和思想。同时,要注意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以更好地领悟诗歌的深层含
散文与哲理诗的融合
02
散文中融入哲理诗的元素,可以使散文更具有诗意和哲理性。
戏剧与哲理诗的结合
03
在戏剧中运用哲理诗的表达方式,可以增强戏剧的思想性和艺
术性。
哲理诗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
1 2 3
跨文化交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哲理诗可以通过翻译和跨文 化交流,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 理解。
义。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要点一
总结词
语言美是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有助于 提高对哲理诗的鉴赏能力。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哲理诗的语言美体现在多个方面,如语言的节奏感、韵律 和修辞手法等。在鉴赏哲理诗时,要细心感受诗歌语言的 音乐性和视觉效果,品味语言的精炼、含蓄和形象。同时 ,要注意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风格,以更好地领略 哲理诗的艺术魅力。通过对诗歌语言美的感受,可以提高 对哲理诗的鉴赏水平,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智慧和启 示。
新媒体平台上的哲理诗可以与读者进行互动,如评论、点赞、转发 等,提高读者的参与度和粘性。
创新形式
新媒体为哲理诗提供了更多的表现形式,如动态图、短视频、音频 等,使哲理诗更加生动有趣。
哲理诗与其他文学形式的融合
小说与哲理诗的结合
01
在小说中融入哲理诗的元素,可以使小说更具有思想深度和艺
术感染力。
把握诗歌意象的内涵
总结词
意象是诗歌中用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形象,把握诗歌意象的内涵有助于深入理解哲理诗 。
详细描述
在鉴赏哲理诗时,要特别关注诗歌中的意象。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的具 体形象,如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等。通过对意象的分析,可以深入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 感和思想。同时,要注意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以更好地领悟诗歌的深层含
散文与哲理诗的融合
02
散文中融入哲理诗的元素,可以使散文更具有诗意和哲理性。
戏剧与哲理诗的结合
03
在戏剧中运用哲理诗的表达方式,可以增强戏剧的思想性和艺
术性。
哲理诗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
1 2 3
跨文化交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哲理诗可以通过翻译和跨文 化交流,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文化交流和相互 理解。
义。
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要点一
总结词
语言美是诗歌艺术的重要特征,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有助于 提高对哲理诗的鉴赏能力。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哲理诗的语言美体现在多个方面,如语言的节奏感、韵律 和修辞手法等。在鉴赏哲理诗时,要细心感受诗歌语言的 音乐性和视觉效果,品味语言的精炼、含蓄和形象。同时 ,要注意体会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风格,以更好地领略 哲理诗的艺术魅力。通过对诗歌语言美的感受,可以提高 对哲理诗的鉴赏水平,更好地领悟诗歌所蕴含的智慧和启 示。
古诗哲理鉴赏资料课件
哲理诗的主题与思想
主题
哲理诗的主题广泛,涉及人生的方方面面,如生命的意义、时间的流逝、人性的 探索、道德的反思等。
思想
哲理诗的思想深邃,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深刻体悟。它能够 启迪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寻求人生的真谛。
哲理诗的表达手法与技巧
表达手法
哲理诗的表达手法多样,包括象征、 比喻、拟人、暗示等。这些手法能够 生动形象地表达诗歌的内涵和哲理, 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
修辞手法
01
分析古诗中常用的比喻、拟人、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理解
其表达效果。
表现手法
02
了解象征、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表现手法,分析其在古诗中
的运用。
结构布局
03
分析古诗的起承转合、层次安排和开头结尾等结构特点,理解
其艺术构思。
比较阅读,提高鉴赏能力
同主题比较
将不同诗人创作的同主题古诗进行比较,分析其表达方式和艺术 特色。
同手法比较
将运用相同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的古诗进行比较,深入理解其表 达效果。
时代风格比较
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古诗进行比较,了解古诗的发展演变和 时代特色。
THANKS
感谢观看
详细描述
边塞诗以反映边疆生活和军旅生涯为主题,通过对边疆景象和战争场面的描绘,展现出 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豪情壮志。在鉴赏边塞诗时,应注意诗中边疆生活的描绘和作
者的情感表达,体会其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
04
古诗中的人文情怀
送别诗的鉴赏
01
02
03
送别诗的情感表达
送别诗通常表达离别之情 和对友人的思念,情感深 沉而真挚。
送别诗的意象
高中语文哲理诗鉴赏 课件(15张PPT)
全篇圆转流走,一气呵成,涌动着散文的气脉,是苏轼的名作之一。
二、课堂探究 1.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词多富情趣,而----------------------------------优美的文章
源头活水----------------------------------------生活体验
(2)解读隐含理趣:
原意:比喻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品。
新意:比喻人的思想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才能与时俱进。
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 夜微火。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
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 此诗的重心在前四句,而前四句的感受则具体地表现在后四句之中,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先前的积极 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
“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 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 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 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答案:(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出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 心态,"依旧"则透 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2)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均 不给分);对比(或“对照”、“呼应”)。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终归会平息,青山 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 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
二、课堂探究 1.阅读下面的诗句,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三月晦日偶题 秦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醉里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予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词多富情趣,而----------------------------------优美的文章
源头活水----------------------------------------生活体验
(2)解读隐含理趣:
原意:比喻只有不断地从生活中吸取养料才能写出富有活力的动人心弦的好作品。
新意:比喻人的思想只有不断吐故纳新才能保持旺盛的活力,才能与时俱进。
全诗悲凉中有达观,低沉中有昂扬,读完并不觉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种眷恋之情荡漾心中,犹如冬 夜微火。于“怀旧”中展望未来,意境阔远。
诗中既有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又有对前尘往事的深情眷念。 此诗的重心在前四句,而前四句的感受则具体地表现在后四句之中,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先前的积极 人生态度,以及后来处在颠沛之中的乐观精神的底蕴。
“泥”“鸿”领起,用顶针格就“飞鸿踏雪泥”发挥。鸿爪留印属偶然,鸿飞东西乃自然。偶然故无 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所到之处,诸如曾在渑池住 宿、题壁之类,就像万里飞鸿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飞走了;前程远大,这里并非终点。 人生的遭遇既为偶然,则当以顺适自然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答案:(1)"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试卷"刻画出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 心态,"依旧"则透 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 (2) 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触景生情”)(写“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均 不给分);对比(或“对照”、“呼应”)。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终归会平息,青山 绿树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 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树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
哲理诗鉴赏 ppt课件
ppt课件
45
登飞来峰
[宋]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ppt课件
46
1、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 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 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 哲理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ppt课件
43
三赠刘员外
唐•柳宗元
信书成自误,
经事渐知非。
今日临岐别,
何年待汝归。
[注释]
刘员外:指刘禹锡。
岐别:在岔路口分别。
ppt课件
44
【理趣赏析】
《三赠刘员外》唐•柳宗元 信书成自误,经事渐知非。 今日临岐别,何年待汝归。
*有时一味信任书本会把自己耽误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
* 只有经历了许多磨难和挫折之后,才渐 渐懂得什么为是,什么为非。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ppt课件
40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理趣赏析】
“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生动地写出了一个很普通 的客观真理:由于鸭子喜欢游水觅食,故而能最先 体会到春天的来临,水温的上升。它告诉我们:只 有经常和某种事物相接触,也最熟悉它的人,才能 最敏锐地发现它的任何细微的变化。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西林:西林寺,在现
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 题在寺里墙壁上的。2. 缘:因 为。3. 此山:指的是庐山。
ppt课件
36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 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写出本诗借景说理 所指出来的哲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不但场面热烈,音节嘹 亮,而且情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 放词相比,它是一首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 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苏轼 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侁的信中说: “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 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 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 这首词。
王弗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四川眉山故 里柳沟山,又名老翁山,距苏洵夫妇墓西北八步。苏 轼兄弟曾在父母墓旁遍植松树,“老翁山下玉渊回, 手植青松三万栽”。虽十年过去,他对王弗依旧一往 情深,哀思深挚。
词的上片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 起句写十年里,双方生死隔绝,即使不特意思量,往 昔的深情仍难以忘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对亡妻的哀思,对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无处 诉说,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悲怆之情。十年来,颠沛流 离,历经忧患,自己已是“尘满面,鬓如霜”。想象 着即使相逢,妻子也认不出自己了。明明是作者对亡 妻思念深切,偏偏说自己变化太大,妻子已认不出自 己,把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 既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品评】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 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 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 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 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 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 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
第三章 苏轼
主讲:袁和平
一、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一)苏轼的生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四川眉山人。他出身在一个有文化教 养的家庭,少怀大志。二十一岁考取进士, 受到主考欧阳修的赏识。踏入仕途后,历 尽坎坷,几次遭贬,还被下过狱,在政治 上很失意。著作有《苏文忠公文集》。
(二)苏轼的思想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是儒、佛、道三家 思想的融合。从儒家思想出发,他一生关 心国家命运,积极从政,宽简爱民,但当 政治上受到挫折时,受佛老思想的影响, 又表现出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这种 复杂思想,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明显的 反映。
二、苏轼的词
苏轼的词在我国词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他对词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 (二)转变了词风。 (三)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四)语言上的创新。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 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 州。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 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 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 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 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 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 意笃,恩爱有加。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 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 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苏轼词作鉴赏
江城子 密州出猎①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②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 亲射虎, 看孙郎。④
酒酣胸胆尚开张。⑤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⑥ 会挽雕弓如满月,⑦ 西北望, 射天狼。⑧
【注释】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 “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 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 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下片以“夜来幽梦忽还乡”句过渡,写梦境相 逢的情景。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 描写。凸现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境,表 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出如今 “无处话凄凉”的悲伤。蓦然相逢,“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酸甜苦辣霎时涌上心头,相互在 这默默无言中倾诉十年的痛苦。梦中醒来,作者 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哀痛。清冷的明月,短短的山 冈,幽幽的松林,相象着那里就是妻子思念自己 而痛断柔肠的地方。作者巧妙地推己及人,以想 象妻子在那凄清冷落的地方想念自己,衬托出自 己对亡妻永不能忘的深挚感情。
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品评】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 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 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 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 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 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 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 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 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 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 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 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 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 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
王弗卒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四川眉山故 里柳沟山,又名老翁山,距苏洵夫妇墓西北八步。苏 轼兄弟曾在父母墓旁遍植松树,“老翁山下玉渊回, 手植青松三万栽”。虽十年过去,他对王弗依旧一往 情深,哀思深挚。
词的上片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 起句写十年里,双方生死隔绝,即使不特意思量,往 昔的深情仍难以忘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对亡妻的哀思,对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无处 诉说,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悲怆之情。十年来,颠沛流 离,历经忧患,自己已是“尘满面,鬓如霜”。想象 着即使相逢,妻子也认不出自己了。明明是作者对亡 妻思念深切,偏偏说自己变化太大,妻子已认不出自 己,把现实中对妻子的怀念和个人遭遇的哀伤交融, 既写出了千里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人世的辛酸。
【品评】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兴,但 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舞,以至信心十 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 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 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 当时西北边事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 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
第三章 苏轼
主讲:袁和平
一、苏轼的生平与思想
(一)苏轼的生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
士,四川眉山人。他出身在一个有文化教 养的家庭,少怀大志。二十一岁考取进士, 受到主考欧阳修的赏识。踏入仕途后,历 尽坎坷,几次遭贬,还被下过狱,在政治 上很失意。著作有《苏文忠公文集》。
(二)苏轼的思想
苏轼的思想比较复杂,是儒、佛、道三家 思想的融合。从儒家思想出发,他一生关 心国家命运,积极从政,宽简爱民,但当 政治上受到挫折时,受佛老思想的影响, 又表现出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这种 复杂思想,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明显的 反映。
二、苏轼的词
苏轼的词在我国词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他对词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扩大了词的题材内容。 (二)转变了词风。 (三)突破了音律的束缚。 (四)语言上的创新。
苏轼《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 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苏轼为怀念亡妻王弗而作,时熙宁 八年(1075年)正月二十日,苏轼刚到密州任知 州。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年方 十六,与十九岁的苏轼成婚。王弗聪明沉静,知 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 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 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 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 意笃,恩爱有加。苏轼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 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 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苏轼词作鉴赏
江城子 密州出猎①
老夫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②
锦帽貂裘, 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③ 亲射虎, 看孙郎。④
酒酣胸胆尚开张。⑤ 鬓微霜, 又何妨。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⑥ 会挽雕弓如满月,⑦ 西北望, 射天狼。⑧
【注释】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 “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 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 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下片以“夜来幽梦忽还乡”句过渡,写梦境相 逢的情景。作者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 描写。凸现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境,表 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衬出如今 “无处话凄凉”的悲伤。蓦然相逢,“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酸甜苦辣霎时涌上心头,相互在 这默默无言中倾诉十年的痛苦。梦中醒来,作者 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哀痛。清冷的明月,短短的山 冈,幽幽的松林,相象着那里就是妻子思念自己 而痛断柔肠的地方。作者巧妙地推己及人,以想 象妻子在那凄清冷落的地方想念自己,衬托出自 己对亡妻永不能忘的深挚感情。
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就是指的这首词。
【品评】
出猎对于苏轼这样的文人来说,或许是偶然的一时豪 兴,但他平素报国立功的信念却因这次小试身手而得到鼓 舞,以至信心十足地要求前赴西北疆场弯弓杀敌了。苏轼 任密州知州刚四十岁。他是四年前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 愿请求外任,自杭州来至这北方边郡的。除了他在各地任 上致力于地方政绩外,一直要求大用于世。当时西北边事 紧张。熙宁三年(1070),西夏大举进攻环、庆二州。 四年,陷抚宁诸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 狼。”就是指宋与西夏的战事。
面热烈,音节嘹亮,而且情 豪志壮,顾盼自雄,精神百倍。同苏轼其他豪放词相比,它是一首 豪而能壮的壮词。把词中历来软媚无骨的儿女情换成有胆有识、孔 武刚建的英雄气了. 苏轼对此也颇为自负,他在密州写给好友鲜于 侁的信中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 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是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