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
《秋思》原文及翻译赏析
《秋思》原文及翻译赏析谁家水调声声怨,黄叶西风。
罨画桥东。
十二玉楼空更空。
创作背景词疑作于哲宗元符三年(1100)秋,时作者自苏州北上,途经扬州。
赏析《罗敷歌》,亦名《采桑子》,得名于汉乐府民歌《陌上桑》。
贺铸此题,为一五首组词,从其三上片所写“东南自古繁华地,歌吹扬州,十二青楼,最数秦娘第一流”,知此词写于扬州。
这首词的主调是抒发一种浓重的悲秋感,及由此而引致对人事聚散无常的深深悲慨之情。
首句“自怜楚客悲秋思”,直点悲秋情绪,为全词定一基调。
按楚客,指宋玉。
宋玉,楚人,其《九辩》曾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的慨叹。
自怜,自我怜悯之意。
两字见出了作者远离家国,离群索居的苦闷。
正因为远离家国,离群索居,适逢肃杀悲凉之秋,词人郁闷的心境,更增几分惆怅感。
“难写丝桐”,承接上句,是说这种因秋所致的悲愁感,是任何美妙的音乐也难以抒发排遣而出。
四字言简意赅,渲染得恰到好处,非常委婉曲折地传达出了作者因秋所致的“悲”与“思”。
“目断书鸿,平淡江山落照中”。
这两句承前:因秋而悲,离群索居,于是自然勾起对家国的思念。
但极目远眺,望眼欲穿,何尝见任何传书的鸿影,唯只有那每日都见平淡无奇的山河掩映在一片落日的斜辉中。
平淡两字,用得恰到好处,将作者此刻心情,表露得十分真切。
试想,笼罩在一片悲秋思乡之情中的作者,又有何观景心思。
既无心观景,自然觉得所见之景平淡无奇。
况值黄昏时节,那沉沉欲坠的红日,配合上悲凉萧瑟的秋景,词人首先产生的感受就是一股莫名的凄楚之情。
好在词人虽无心赏景,而景色自不会因词人的主观感受而有所改变。
这句的好处在于作者有意无意之间非常客观形象地呈现给了读者一幅落日残照下的山河胜景图,给人以色调和谐、浓淡相宜之感。
“谁家水调声声怨,黄叶西风”。
按水调,曲牌名。
杜牧《扬州诗》:“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水调属商调曲,其声哀怨,相传唐玄宗入蜀,听水调歌而深感“山川满目泪沾衣”。
这首词作于扬州,顺手化用杜牧诗句是很自然的。
《秋思》原文及翻译
《秋思》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名篇,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家临九江水石气,忽傍桐柏增凉好。
宜带白帽走相府,应随青娥去读书。
翻译:
自古以来,秋天就是孤寂的代表,但我却认为秋天比春天更美。
晴朗的天空中,一只孤鹤飞翔穿云而过,这引起了我的诗意,陶醉在碧蓝的夜晚。
我的家临近九江,听着水流声和观赏周围的石头和树木,感觉忽然变得凉爽宜人。
穿上白色的帽子,走进相府,或者和青娥一起去读书,这是再合适不过的事了。
《秋思》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
《秋思》原文及翻译赏析(通用)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欲发又开封。
译文孙长江客居在洛阳城里,眼见得秋风又起;想写一封家书,告慰家人,真的千愁万绪,感慨万端。
只恐怕匆匆写来,说不尽心中的思念;行人就要上路了,匆匆拆开信封,再看一看啊,有没有漏掉什么重要的话!百字赏析文孙长江如小溪般清澈,如大海般深沉,这就是乡情、乡思、乡恋与乡愁。
写思乡之情,偏选在他乡之秋,秋风思归嘛!于是,诗人只是淡淡一笔,“洛阳城里见秋风”,轻轻撩拨了一下,全诗便被龙笼罩在了也浓也淡的愁绪之中。
“偏是有家归不得”,写封家书吧!匆言匆语,怎写得尽心中一个“苦”字!“行人临发又开封”,一个细节,细小的动作,何其微妙,何其传神!古人说:“以一目尽传精神。
”张籍的《秋思》一诗,可谓得其神哉!作品鉴赏篇二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
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
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
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塞”或“塞上”、“塞下”。
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
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
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
“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
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
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
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
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秋思》原文、译文、注释及赏析
秋思唐代:张籍原文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赏析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是写诗人客居洛阳,现在秋天到了。
诗人没有大笔浓墨的渲染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凄惨景象,读者的阅读中当然不会有那种“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凄凉感受。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
但由于种种没有明言的原因,竟不能效张翰的“命驾而归”,只好修一封家书来寄托思家怀乡的感情。
这就使本来已经很深切强烈的乡思中又增添了欲归不得的怅惘,思绪变得更加复杂多端了。
“欲作家书意万重”,这“欲”字颇可玩味。
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意念和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本来显得比较抽象的“意万重”,由于有了这“欲作家书”而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反而变得鲜明可触、易于想象了。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诗人的写信时的心理活动和动作。
诗人并没有大张旗鼓地写自己怎么样废寝忘食,挑灯夜战地写家书,就是通过这样一个平凡的动作来说明自己是在写家书。
过去的交通很不发达,寄一封信回家就是一次漫长的旅行,写一次家书当然要写长一点了。
信写好了,发现还有的话没有说,当然要把信打开来补充一些了。
诗人这样写诗是很贴近生活的,但是诗歌不仅要贴近生活,还要贴近自己,贴近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思,这样才会震撼人心。
张籍《秋思》诗意及赏析
张籍《秋思》诗意及赏析
秋思
秋日清晨,满山落叶,
晨钟响晓,秋霜渐厚。
秋风凄凉,游子归乡,
津口夜泊,桥头渡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秋日景象,把秋日的景象表现得栩栩如生。
第一句“秋日清晨,满山落叶”,描绘出清晨秋日的景象,满山落叶,一片枯萎凋零;第二句“晨钟响晓,秋霜渐厚”,描绘出晨钟响起,秋霜渐厚的景象,渐渐地,秋天的凄凉感袭人;第三句“秋风凄凉,游子归乡”,描绘出秋风凄凉,游子归乡的景象,游子归乡,离别的凄凉袭人;最后一句“津口夜泊,桥
头渡船”,描绘出津口夜泊,桥头渡船的景象,桥头渡船,渐
行渐远,落寞凄凉。
整首诗以秋日的景象为题,用凄凉的语言,表现出秋日的萧索和凄凉,把秋日的凄凉感触表现得淋漓尽致,具有浓郁的秋意。
秋思最著名的十首诗
秋思最著名的十首诗1.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原诗: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 《秋思》- 作者:陆游(南宋)- 原诗示例: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具体诗句可能因版本而异)3. 《登高》- 作者:杜甫(唐代)- 原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 《静夜思》- 作者:李白(唐代)- 原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作者:王维(唐代)- 原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6. 《秋夕》- 作者:杜牧(唐代)- 注意:此《秋夕》与多首同题诗作存在,以下为一例- 原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7. 《渔家傲·秋思》- 作者:范仲淹(北宋)- 原诗: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8. 《秋词》- 作者:刘禹锡(唐代)- 原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 作者:李白(唐代)- 原诗: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10.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作者:陆游(南宋)- 原诗: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思》张籍
秋思张籍〔唐代〕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译文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心中思绪翻涌想写封家书问候平安。
又担心时间匆忙有什么没有写到之处,在送信之人即将出发前再次打开信封检查。
注释家:一作“归”。
意万重:形容思绪万千。
复恐:又恐怕。
行人:指送信的人。
临发:将出发。
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创作背景张籍原籍吴郡,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客居洛阳城。
当时是秋季,秋风勾起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赏析这是乡愁诗。
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
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
“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
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
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
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
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
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
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
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
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
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
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
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
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
《秋思》故事
《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全诗共有五言绝句二十首,描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之情。
这首诗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忧虑和对家人的牵挂。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这首诗的内容。
首先,诗的前两句“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描绘了一幅秋天的画卷。
洛阳城里的秋风吹过,带来了阵阵凉意。
此时,作者想起了自己远在家乡的亲人,心中涌起了一股强烈的思念之情。
这种情感如同千斤重,让人无法承受。
为了抒发这种情感,作者决定写一封家书,将自己的心声传达给远方的亲人。
接下来,诗的第三、四句“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表现了作者对家书内容的担忧。
他担心自己在匆匆之中无法将所有想说的话都写出来,因此在出发前又打开了信封,反复检查。
这里的“行人临发又开封”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家书的珍视,也反映出他对家人的关爱之深。
紧接着,诗的第五、六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描绘了作者因思念家乡而愁苦不堪的形象。
白发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来越短,甚至已经到了无法用簪子梳理的程度。
这里的“白头”象征着岁月的流逝,而“浑欲不胜簪”则表现出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悲伤。
第七、八句“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表现了作者想要寄送家书的愿望,但又因为地理距离遥远而感到无从下手。
这里的“彩笺兼尺素”是指精美的信纸和信封,而“山长水阔”则代表着遥远的距离。
作者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家乡的渴望,同时也揭示了现实中无法克服的距离障碍。
第十至十四句通过对比秋天与春天的景象,进一步强调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春天的景象是“千里莺啼绿映红”,而秋天则是“无边落木萧萧下”。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让作者更加珍惜眼前的美景。
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家乡美好时光的留恋。
第十五至十七句描绘了作者在异乡的生活情景。
他独自一人漂泊在外,身边没有亲人的陪伴,心中充满了孤独和无助。
这种孤独感让作者更加怀念起家乡的温馨时光,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写家书的决心。
《秋思》张籍
《秋思》张籍
《秋思》张籍
《秋思》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乡愁诗。
这首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
它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翻译
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注释
⑴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
⑵复恐:又恐怕;
⑶行人:指捎信的人;
⑷临发:将出发;
⑸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创作背景
张籍原籍吴郡,他在创作这首诗时正客居洛阳城。
当时是秋季,秋风勾起了诗人独在异乡的.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作者简介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
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
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张籍的乐
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
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张籍《秋思》赏析
张籍《秋思》赏析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课文简说。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全诗的大意是: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此诗可见一斑。
2.词句解析。
(1)“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第一句说秋天来到了洛阳城里,因为秋风起了,平平叙事,似乎不事渲染。
第二句中的“欲作家书”,才一下子使我们感到了平淡的秋风中所蕴涵的游子情怀。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容秋态。
那么,诗人见到的恐怕是这秋风带来的凄凉摇落之景。
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怎能不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呢?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给予读者多么丰富的想象啊!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要表达这思念之情,在那个时代,只有修一封家书了。
可写一封家书,来表达离情别绪又谈何容易!这“意万重”颇值得玩味。
它所表达的正是诗人铺纸伸笔之际的情态:心里涌起千愁万绪,觉得有说不完、写不尽的话需要倾吐,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
诗中迟迟不能下笔的生动意态描写,是我们对诗人的浓郁思乡情有所体会了。
(2)“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
张籍《秋思》诗意及赏析
张籍《秋思》诗意及赏析张籍《秋思》诗意及赏析《秋思》是唐代诗人张籍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张籍《秋思》诗意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秋思》原文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⑴。
复恐⑵匆匆说不尽,行人⑶临发⑷又开封⑸。
注释⑴意万重:极言心思之多;⑵复恐:又恐怕;⑶行人:指捎信的人;⑷临发:将出发;⑸开封:拆开已经封好的家书。
《秋思》诗意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身居洛阳城内的游子,不知家乡的亲人怎么样了;写封家书问候平安,要说的话太多了,又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了,又担心匆匆中没有把自己想要说的话写完;当捎信人出发时,又拆开信封,再还给他。
《秋思》赏析这是乡愁诗。
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
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
“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意形相融。
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
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
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
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
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
像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
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
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
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
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
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
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初中古诗《秋思》
初中古诗《秋思》《秋思》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乡愁诗。
这首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
它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这首作品的原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欢。
《秋思》作者: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意思:洛阳城中又刮起了秋风,那凉丝丝的秋风似乎在催我写一封家书,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向亲人诉说。
心事永远说不尽,无奈太匆匆,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拆开了合上的信封,检查有没有说全自己的心事。
《秋思》写作背景: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异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羁旅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秋思》鉴赏:第一句说客居洛阳,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羁留异乡的游子,见到这一派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异常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晋代张翰" 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 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
张籍祖籍吴郡,此时客居洛阳,情况与当年的'张翰相仿佛,当他"见秋风"而起乡思的时候,也许曾经联想到张翰的这段故事。
《秋思》原文及翻译
《秋思》原文及翻译
一、《秋思》原文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
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
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二、《秋思》原文翻译
今日的春光如同昨天一样明媚,碧树绿草间,有黄鹂鸟在唧唧鸣叫。
但突然之间,蕙草就枯萎凋零了,衰飒的秋风吹来阵阵凉意,让人顿感忧伤。
已经进入秋天,树木的叶子纷纷落下,一片凄清的景象。
冰冷惨淡的月光下纺织的女子正独自伤悲。
她为群芳的逝去而感到无限忧愁,繁盛的枝叶如今都已凋落,秋露浓浓,让人感到无限落寞。
三、《秋思》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秋思》张籍带拼音
《秋思》张籍带拼音《秋思》是唐代著名诗人张籍的乡愁诗。
这首诗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
它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秋思作者: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秋思张籍带拼音洛(luò)阳(yáng)城(chéng)里(lǐ)见(jiàn)秋(qiū)风(fēng),欲(yù)作(zuò)家(jiā)书(shū)意(yì)万(wàn)重(chóng)。
复(fù)恐(kǒng)匆(cōng)匆(cōng)说(shuō)不(bù)尽(jìn),行(xíng)人(rén)临(lín)发(fā)又(yòu)开(kāi)封(fēng)。
文学赏析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情事往往成为绝句的习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富于包孕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说客居洛阳城,又见秋风。
平平叙事,不事渲染,却有含蕴。
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而仿佛不可见。
但正如春风可以染绿大地,带来无边春色一样,秋风所包含的肃杀之气,也可使木叶黄落,百卉凋零,给自然界和人间带来一片秋光秋色、秋容秋态。
它无形可见,却处处可见。
作客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凄凉摇落之景,不可避免地要勾起羁泊异乡的孤孑凄寂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这平淡而富于含蕴的“见”字,所给予读者的暗示和联想,是很丰富的。
第二句紧承“见秋风”,正面写“思”字。
晋代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晋书·张翰传》)。
秋思 读后感
《秋思》读后感
《秋思》的作者是马致远,并非唐代诗人李白。
1.诗中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秋天的景象。
枯萎的藤蔓,老树,黄昏的乌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景象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秋天的萧瑟和宁静。
2.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表达了作者对漂泊生活的感慨。
古道西风,瘦马独行,夕阳西下,这些景象都寓意着人生的艰辛和漂泊。
而“断肠人在天涯”则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3.整首诗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秋天是万物凋零的季节,也是人生的一个阶段。
这首诗让人想到人生的起伏和变化,提醒人们要珍惜当下,把握时光。
《秋思》是一首充满秋景描绘、表达漂泊感慨和人生思考的诗作。
这首诗展示了马致远独特的诗歌风格,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秋天的感受和对人生的理解。
这首诗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给人以启示和思考。
秋思(李白)
秋思
李白〔唐代〕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
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
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译文
今日的春光如同昨天一样明媚,碧树绿草间,有黄鹂鸟在唧唧鸣叫。
但突然之间,蕙草就枯萎凋零了,衰飒的秋风吹来阵阵凉意,让人顿感忧伤。
已经进入秋天,树木的叶子纷纷落下,一片凄清的景象。
冰冷惨淡的月光下纺织的女子正独自伤悲。
她为群芳的逝去而感到无限忧愁,繁盛的枝叶如今都已凋落,秋露浓浓,让人感到无限落寞。
注释
蕙草:香草名。
天秋木叶下:《楚辞·九歌》里有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莎鸡:虫子名。
在这里指纺织娘。
又名络纬、络丝娘。
华滋:繁盛的枝叶。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明堂赋》《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秋思》的意思
李白《秋思》的意思
《秋思》是李白的一首诗,主要以秋天的景色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于逝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于人生短暂的感慨。
诗中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如“银烛秋光冷画屏”、“玉露凋伤白露红”等,通过色彩和意象的描绘,展现出秋天宁静、凄美的氛围。
这种描绘使诗人的感受更加真切,同时也为后面的情感表达打下了基础。
然后,诗人通过对于秋天景色的描绘,引发了他对于逝去时光的怀念。
诗中写道“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和对于故乡亲友的思念之情。
他心中的冰心,如同玉壶一般,隔绝了他与故乡的联系,使得他感到寂寞和无助。
诗人通过秋天景色的描绘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表达了对于人生短暂的感慨。
他写道“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表达了生命的短暂和不可逆转的现实。
人生就像山脉和江河一样,终将走到尽头,进入无尽的荒芜之地。
这种感慨使诗人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并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行了思考。
总的来说,《秋思》以秋天景色为背景,通过描绘景色和表达情感,表达了诗人对于逝去时光和人生短暂的怀念和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生命的矛盾和无奈。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李白深邃而独特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注释】
开封:打开已封的家书,惟恐遗漏什么,一再补充。
【解说】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秋天思念亲人的情景。
秋天到了,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
恐怕匆匆茫茫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打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
诗人通过写信和“开封”这两个细节的描写,把客居他乡思念亲人的复杂的感情,传神地表达出来了。
译诗:
一年一度的秋风,
又吹到了洛阳城中,
催我写一封家书,
将万重心意与亲人沟通。
捎信人即将出发,
我又拆开了缄上的信封,
赶快再添上几句,
说不尽的心事,
无奈太匆匆。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
作客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
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
事本子平,而一经入诗,特别是一经张籍这样的高手入诗,便臻妙境。
这在诗坛上并不是常有的。
当然以家书为题材的作品,在唐诗中也不乏佳作。
象岑参的《逢入京使》:“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写作者戎马倥偬,路遇使者,托传口信以慰家人。
杜甫的《春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写作者身陷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吉,切盼来书以慰远情。
他们都用独特的技巧表达了思家的心情。
这首诗与众不同的是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细细吟味,却有无穷意味。
王安石《题张司业》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颇能道出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甘苦。
诗以秋风起兴,这是自《诗经》以来常用的手法。
秋风一起,北雁南飞,他乡羁旅,易触归思。
例如刘禹锡的《秋风引》就曾说:“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我们再来看看诗人的历史,原来他本籍吴中(今江苏苏州),这又使人想起晋人张翰的故事。
据《晋书·张翰传》说:“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张籍与张翰异代同里,且俱宦游北方。
张翰因预测到齐王司马冏即将作乱,知机引退,张籍未必有什么政治上的原因,但在见秋风而思故乡这一点上,却极其相似。
他虽不能象张翰那样马上“命驾而归”,但却把一腔思乡
之情倾泻在纸上。
这种感物缘情的创作冲动,虽然用的是传统的手法“起兴”,但其中包括如许丰富的内涵,不能不是此诗的一个特色。
第二句“欲作家书意万重”,其中的“欲”字紧承“见秋风”。
原来诗人的心情是平静的,象一泓清水。
秋风乍起,吹起他感情上的阵阵涟漪。
行文顺畅自如,一气流贯,然而句末“意万重”三字,忽又来一个逆折,犹如书法上的无垂不缩。
因此这里诗人的感情并未顺流而下,而是向更深的地方去开掘。
这种手法,看似寻常,实极高超。
我们细玩诗意:诗人因见秋风而生乡思,于是欲作家书,可是千言万语,又不知从何写起。
“意万重”,乃是以虚带实。
刘禹锡《视刀环歌》云:“今朝两相视,脉脉万重心。
”“万重心”、“万重意”,俱是极言思想感情的复杂。
其中究竟有多少心意,每一个有生活经验的读者,都能体会得到。
因为是“意万重”,这家书怎么写呢?写了没有?作者没有明言,让读者去想象,这就叫做含蓄不尽,耐人寻味。
三、四两句,又作转折。
尽管“意万重”,无从下笔,但就文意看,家书还是写了,问题在于匆匆着笔,意犹未尽。
“匆匆”二字,生动如画,既写了自己一方,也反映出捎信者一方。
联系下文来看,那个捎信人是在行期在即时遇到的:也许就要上马、上船,即便不象岑参与入京使“马上相逢”那样急迫,总还是行色匆匆不能久停的。
由于捎信人是这样行色匆匆,写信人不得不匆匆落笔。
由于匆匆落笔,万重心意一下子很难表达清楚。
在这种符合逻辑的描绘之中,诗人的急遽之情,匆忙之色,栩栩然如在目前。
“说不尽”三字,也与上文“意万重”紧相呼应,由于“意万重”,所以才“说不尽”。
而“意万重”也与“见秋风”引起的乡思相关联。
黄叔灿《唐诗笺注》说:“首句羁人摇落之意已概见,正家书所说不尽者。
‘行人临发又开封’,妙更形容得出。
试思如此下半首如何领起,便知首句之难落笔矣。
”说明下半首的起头与全诗的起句,环环紧扣,首尾相应。
结句更是造语入妙,写情入微,可称一篇之警策。
近人俞陛云评论说:“已作家书,而长言不尽,临发开封,极言其怀乡之切。
”又说:“此类之诗,皆至性语也。
”(《诗境浅说续编》)所谓“至性语”,就是说写出了最真挚的人类共有的感情,而且达于极致。
在结构上,上句说“匆匆说不尽”,下句说“临发又开封”,渲染足了“匆匆”的气氛。
由于此诗艺术上取得如此杰出的成就,因此前人给予极高的评价。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说:“文昌(张籍字)‘洛阳城里见秋风’一绝,七绝之绝境,盛唐人到此者亦罕,不独乐府古淡足与盛唐争衡也。
”一般论者以为诗到中唐,不足与盛唐争衡。
但就此诗来看,截取日常生活中一个片段,挖掘到人物感情的深处,以淡语写至情,发纤浓于简古,诗风质朴,意境浑成,称之曰“七绝之绝境”,决不为过;与盛唐名家(如前举之岑参)同类之作相比,也是毫不逊色的。
张籍(768-830?),字文昌,原籍吴郡(治今江苏苏州),迁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
贞元十五年进士,历太常寺太祝、国子监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主客郎中,仕终国子司业,故世称世称张水部、张司业。
因家境贫困,眼疾严重,孟郊戏称“穷瞎张太祝”。
与韩愈、白居易、孟郊、王建交厚。
诗多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颇得白居易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
张籍诗歌创作大致有3个时期。
40岁前为早期。
40-50岁为中期,其优秀乐府歌行作品多作于此期。
50岁后为晚期。
这时生活逐渐安定,除仍写乐府歌行外,多作近体诗。
他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
诗中广泛深刻地反映了各种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疾苦,如《塞下曲》、《征妇怨》,另一类描绘农村风俗和生活画面,如《采莲曲》、《江南曲》。
张籍乐府诗艺术成就很高,善于概括事物对立面,在数篇或一篇之中形成强烈对比,又善用素描手法,细致真实地刻画各种人物的形象。
其体裁多为“即事名篇”的新乐府,有时沿用旧题也能创出新意。
语言通俗浅近而又峭炼含蓄,常以口语入诗。
他还着意提炼结语,达到意在言外的批判和讽刺效果。
张籍的五律,不事藻饰,不假雕琢,于平易流畅之中见委婉深挚之致,对晚唐五律影响较大。
上海古籍出版社有《张籍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