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7版必修2地理: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含答案)

合集下载

学案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案(人教版必修2)

学案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案(人教版必修2)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学习目标:1.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2.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了解并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概念、原则等基础知识。

4. 理解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以及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知识建构:二、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废弃物;(3)人类,环境。

2.环境问题(1)产生原因:;。

(2)表现:和。

(3)分布:(地域性)城市主要表现为,乡村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

(全球性)有些环境问题影响三、可持续发展1.产生背景:20世纪60年代以来,、和问题日益突出2、概念:既满足,又不危及3、内涵:可持续发展(基础);可持续发展(目的);可持续发展(条件)4、原则:原则、原则和原则补充材料: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基础训练1.下图为1987年与2004年世界能源供应构成图。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世界能源供应量增大 B.可再生能源所占比例较大C.增长最多的是化石能源D.新能源增长量最小2、(2007年海南卷)根据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科研人员对某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拟定了三种方案(表1、表2)。

完成下列要求。

表1农业用地构成(%)表2经济与环境效益比较*以方案A为比较的基准。

(1)三种方案的排序:按环境效益由大到小为;按8年以后土地利用总收入由高到低为。

(填写代表各方案的字母)(2)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有利于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并说明理由。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不同发展阶段,图18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构成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8分)(1)图中A表示,它是决定时代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

(2分)(2)分析影响工业文明时代经济增长主导要素的变化特征。

(6分)(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阶段是时代。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必修2第6章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2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必修2第6章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2

预习案 探究案优质资料---欢迎下载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习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过程。

2、掌握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分布特点。

(重点)4、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三个基本原则。

(难点)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依据[预习案]部分,边做边勾勒出书上基础知识点,并学会构建知识体系。

2、将预习中不能解释的疑惑写在“我的疑惑”处。

预习点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1、崇拜自然(1)时间: 时期。

(2)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对人类影响 。

(3)特点: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 ,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 。

(4)认识:人对环境即崇拜又 。

2、改造自然(1)时间: 时期。

(2)环境问题:环境遭到 ,地理环境恶化。

(3)特点:人对环境依附性减弱,对抗性明显 。

(4)认识:天命观和 主宰人们的思想,但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有了 的萌芽。

3、征服自然(1)时间: 时期。

(2)环境问题: 和环境恶化从局部扩展到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3)特点:人地关系 ,人地矛盾迅速 。

(4)认识:人类试图成为环境的 。

预习点二:直面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 。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 中。

(3)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 。

2、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与表现(1)资源短缺、生态破环①原因: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 速度。

②表现: 资源短缺:主要有水资源、 、矿产资源和能源等。

生态破环:主要表现为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2)环境污染①原因: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如果超过 ,就会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②表现:大气污染、 、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3、环境问题的分布城市:主要表现为乡村:主要表现为局域性: 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 国家差异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 全球性:如:预习点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 1、环境问题的实质: 2、可持续发展(1)提出: 开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并得到公认。

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6 含答案

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6 含答案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人与环境尖锐对立.2。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三个原则3.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必然。

过程与方法:1。

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经验,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

2。

鼓励学生思考环境问题对人的威胁,引发学生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

3。

以讨论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和环境观二、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理论三、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分析四、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五、课时安排: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生产力的重大变化。

都使人类影响和改变自然生态系统的能力大大提高。

从狩猎采集到培育作物、饲养家畜、工业化生产,从洞居穴隐到造屋而居,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范围和程度逐步扩大,但是,地理环境在提供资源、容纳污染、承受破坏等方面的能力是有限度的,并不总是能够满足人类的主观要求。

因此,要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解决人类同环境对立的矛盾,促进人类与环境的统一。

人类的发展历史伴随着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历程,现在就让我们来了解:板书: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师:地理环境是人类生存的空间。

人类不停地从环境中获取资源,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所以说人类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同大自然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程度,不仅取决于技术手段,也受到“人地关系”思想的制约。

那么人类对“地"的认识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认识历程呢?(看课本图6.1“朝拜太阳神")师:同学们看了这幅图.请说一说它反映了当时人对“地”的认识处于一种怎样的阶段。

(最新)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2导学案精品《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2课时)》(含答案)

(最新)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2导学案精品《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2课时)》(含答案)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含义: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采猎文明--- 自然生产力人地矛农业文明--- 自然水平不盾不断工业文明--- 自然断二直面环境问题1 环境问题:2 发生原因:3 表现:环境问题环境问题4地域差异①城市:主要表现为乡村:主要表现为②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 环境问题实质---2 可持续发展①概念②内涵:持续发展---基础持续发展---条件持续发展---目的③原则:原则原则原则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 ----人口问题2 ----资源问题3 ---环境问题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 循环经济:2 循环经济---工业---①清洁生产:全过程、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②对比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3 循环经济---农业---①生态农业: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②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措施:优点:沼气:4 公众的支持和参与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占据一定的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人类把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人类影响环境环境反作用于人类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采猎文明---崇拜自然生产力人地矛农业文明---改造自然水平不盾不断工业文明---征服自然断提高激化二直面环境问题1 环境问题: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2 发生原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人口压力、不合理利用资源、环境意识淡薄3 表现:全球性环境问题局域性环境问题5地域差异①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②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更加严重(环境受人口与发展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转移污染严重的工业,缺乏经济技术治理污染)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 环境问题实质---发展问题2 可持续发展①概念②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③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第二节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1 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口素质较低----人口问题2 人均资源不足、资源需求量大利用率低----资源问题3 深刻的环境危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都在加剧---环境问题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1 循环经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对比循环经济和传统经济2 循环经济---工业---清洁生产①清洁生产:全过程、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②对比清洁生产和末端治理3 循环经济---农业---生态农业①生态农业: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②北京留民营的生态农业措施:调整农业结构,变单一农业为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实行综合循环利用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优点: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综合效益突出、实现良性循环沼气:原料丰富容易制取;沼气属清洁能源可减轻污染;有利于解决农村的能源问题、肥料问题、饲料问题4 公众的支持和参与。

【人教版】2017版必修2地理: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精品教案(2)

【人教版】2017版必修2地理: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精品教案(2)

第2课时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板书)师:发达国家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但是人们逐渐认识到,如果仅仅依靠科学技术手段和工业文明的思维定式去修复遭到破坏的环境,是治标不治本的。

人类必须从自己的行为中找到答案,必须调控自己的社会行为以及改变支配自己社会行为的思想。

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环境问题,也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人们迫切需要找到一条正确的处理环境与发展关系的出路,使人地关系走向和谐。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人们开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使之逐步完善,得到公认。

那么,究竟什么是可持续发展呢?生: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内涵(板书)师:对。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21世纪议程》,这标志着可持续发展从理论探讨走向实际行动,并为全球开展环境与发展领域的合作提供了指导性框架。

读图6.12,谈谈你对可持续发展思想内涵的认识和理解。

生: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生: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质量改善,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师: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如何理解这三个原则?基本原则(板书)生:公平性原则——同代人之间要公平,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也要公平。

生:持续性原则——地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

生:共同性原则——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是全世界各国共同的任务,需要各国的共同参与。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高一必修2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学习目的】1.通过阅读材料、联络框图和消费流程图的过程,进步分析图表、总结地理规律的才能,增强可持续开展的意识;2.树立可持续开展的意识,为实现人类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开展出一份力。

【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1.根据预习案的教材助读局部通读教材,进展知识梳理。

2.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3.预习案课前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预习案】组长评价______老师评价_____【教材助读】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开展1.提出:开场,提出了可持续开展思想并得到公认。

1.可持续开展的概念可持续开展是既满足,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

2.内涵:持续开展持续开展持续开展。

其中是根底,是条件,是目的。

3.原那么:、、【我的疑问】请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写下来,供课堂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案】探究主题一: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开展探究材料:教材图6.12“可持续开展系统示意〞;课本P97“活动〞。

问题1可持续开展的概念、内涵和根本原那么。

问题2 “给蛇让道〞有没有必要?【知识网络】谋求人地协调,实现可持续开展,是当前人类的共识。

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是当前影响可持续开展的主要问题。

据此完成1~2题。

1.以下举措,有利于可持续开展的是( )A.世界各国承当同等责任,共同保护地球B.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C.改变消费方式,寻求经济活动的利润最大化D.制定全球统一目的和政策,以解决跨国界环境问题解析:兴旺国家应承当更多责任;在追求经济利润的同时应保护生态环境;不同的环境问题应制定不同的目的和政策。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高中地理必修2精品学案1: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2. 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了解并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概念、原则等基础知识。

4.理解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以及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重点难点』1.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和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可持续发展思想如何付之于行动。

『学法指导』本章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我们认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及其严重后果,增强我们对环境问题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并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进一步培养我们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和发展观,并逐步树立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

『知识链接』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1.采集渔猎时代:人类对环境既_____又依赖,两者之间呈现原始的平衡关系。

2.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______,但已有了__________,两者间的对抗性增强。

3.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开始提出“__________”的口号,试图成为_____________,两者间全面呈现不协调, __________________。

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_________,从环境中获取_________。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_______要排放到环境中。

(3)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________。

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表现(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①产生: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____________。

②表现a.资源短缺:主要有_______、土地资源、________和能源短缺等。

b.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土地荒漠化、______________等。

(2)环境污染①产生: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 _______________,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3 含答案

2016-2017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2教学设计: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3 含答案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后,人类对人地关系的不正确认识,导致人与环境尖锐对立。

2.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3.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性。

二、过程与方法1.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2.在学生找材料、分析材料的过程中,锻炼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3.鼓励学生了解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引发学生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4.以讨论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性.2.将“环境观”与“发展观"统一起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可持续发展理论。

五、教学难点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分析.六、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七、课时安排建议用时1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建议]建议教师列举几个常见的环境问题案例,围绕展示的案例,提出几个探究问题导入新课.[情境导入]春秋时代的管仲是我国古代人地协调和因地制宜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管子·地员》篇中提出:“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表达了人类积极顺应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思想。

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北魏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谷·第三》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反映了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地思想,即农作物的种植必须与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相适宜。

墨子认为“顺天意而得赏”,承认人应该按自然规律办事。

《吕氏春秋·首时》中提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思考】你知道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大致经过了哪些阶段吗?1。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导学案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导学案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一、学习目标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了解并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概念、原则等基础知识。

4、理解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以及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5、运用唯物主义观点,逐步培养环境意识、全球意识和参与意识。

二、预习内容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崇拜自然时间:______时期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对人类影响____________环境对开人类的制约作用特点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认识:人对环境是一种______关系改造自然时间:__________时期环境问题:环境遭到破坏,地理环境_______特点:人对环境依附性________,对抗性________认识:人对环境的认识有了_________的萌芽征服自然时间:_________时期环境问题:________短缺、______,从局部扩展到全球特点:人地关系全面呈现________,人地矛盾____认识:人类试图成为环境的______-直面环境问题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占据一定的_______,从环境中获取____人类的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____中去人类____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会把它受到的影响反过来____于人类直面环境产生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___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______表现_______污染_______破坏_______短缺问题分布城市:主要表现为____地区差异地域性乡村:主要表现为____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

国家差异发达因家:主要表现为______全球性:有些问题影响____________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产生背景:20世纪60年代以来,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问题日益突出概念:既能满足_______的需求,而又不危及___________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持续发展(基础)内涵 _________持续发展(目的)_________持续发展(条件)_________原则原则 _________原则_________原则三、突破要点如何区分环境问题、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环境问题:在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环境的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所有问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地理必修二6.1人地关系思想演变 学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地理必修二6.1人地关系思想演变 学案

必修二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演变学习目标:1、理解人地关系状况及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2、学会分析环境问题的主要表现、地区分布和产生的原因3、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概念、内涵、原则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重、难点:重点: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2、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难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课堂流程第一步:尝试练习1.分析下列所示的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观点据此回答(1)~(2)题(1)下列有关观点一、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观点一诞生于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现代B.观点一以通过工业活动造成环境污染为其主要影响C.观点二也就是自然环境决定论D.观点二特别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2)下列做法或说法不符合观点三的思想的是 ( )A.植树种草,恢复植被 B.退耕还林,合理放牧C.竭泽而渔,焚薮而田 D.斩伐养长,不失其时第二步:考点扫描考点一:考点二:考点三:第三步:填写并理解记忆知识点知识点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知识点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从环境中获取。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废弃物要排放到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向环境的速度超过了的再生速度。

(2)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3.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地域差异表现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 等短缺 、土地荒漠化、减少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地域差异发达国家更突出地区、发展中国家严重地区、发达国家严重知识点三 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概念:既满足 的需求,而又不危 的发展。

2.内涵⎩⎪⎨⎪⎧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持续发展3.基本原则: 、持续性、 第四步:变式训练例1、(2009·广东高考)长江上游地区地形复杂,自然资源较丰富,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800~1 600 mm 之间。

根据所学知识和下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地理必修2人教新课标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练习)

地理必修2人教新课标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案+练习)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标解读1.了解环境问题以及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理解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理解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3.理解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人类思想观念及行为方式发生更本变革。

教材解析重要概念1. 环境自净能力: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的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环境自净能力。

2. 环境问题:人类作用于环境的同时,环境也会把它所受到的影响,反过来作用于人类本身。

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影响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的问题,叫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1)含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

(2)内涵: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内涵包括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持续发展三方面.自主认知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教材90-92页图)图6.1朝拜太阳神的解读人类崇拜自然图6.2弋射、收获的解读人类与自然保持原始的平衡关系图6.3的玛雅古观象台遗址的解读时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主要行为表现后果文明时期自然。

听天由命。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和的关系。

采集和渔猎。

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较,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

遭破坏,引起物种灭绝。

但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

文明时期自然。

不能正确认识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天命观和有神论主宰着人们的思想,但已有了科学的萌芽人类开始大规模的改造自然,人类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对抗性。

地理环境趋于,如开垦耕地使大面积森林和草原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变得日益简单和脆弱文明时期自然。

人类试图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者和征服者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壮大,从环境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资源和能源,也要求环境容纳更多的废弃物人地关系呈现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第六章《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学设计:第六章《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含答案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教学设计重庆开县陈家中学王秋菊一、教材分析新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联系‘21世纪议程’,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从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入手,分析各历史时期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认识人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必修二前五章内容的学习,分别从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五个方面具体地对人地关系进行了解,对人地关系有自己的认识。

学生有能力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掌握本节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本节知识对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要求更高,学生不仅要会理解知识本身,还要学会归纳出其中的联系.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列出人地关系思想历史演变的阶段及特征。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分析其主要表现、地区分布特点(地区性与全球性)和产生的原因。

3.联系《21世纪议程》,说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概念,概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遵循的三大原则.(二)过程与方法1.鼓励学生阐述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威胁,引发学生分析造成环境问题的原因.2.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原则。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与环境观,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与必然。

2.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四、教学重难点重点: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理论。

难点:可持续发展系统示意图的分析.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选择迈克杰克逊以纪录片形式完成的歌曲MV《earth song》嵌入PPT中在课前展示给学生.展示结束,提出问题。

从这个短片中,你看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新课学习。

设计思想:学生可以从自己的角度观察生活,结合漫画加歌曲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把当今时代人地之间所发生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呈现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地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

高中地理 第六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新人教

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课标要求】1. 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根据有关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课标细化】1.了解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解释环境问题的概念。

3.运用资料、归纳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4.比较不同地区环境问题的差异。

5.分析推测产生上述环境问题的原因。

6. 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概念、原则等基础知识。

理解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三个方面,以及可持续发展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

【我的预习】阅读教材P90—91页,人地关系历史演变发展的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人地关系。

最能体现“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历史阶段是哪一个?为什么?【我的困惑】【典型案例1】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人口增长的示意图”,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人类社会的不同时期,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以及人们的防抗灾能力也会有所差别。

据此回答1-2题。

1.农业文明时代人口迅速增加的原因是 ( ) A.农业生产为人类提供了更多的食物,同时从事农业生产也需要更多的劳动力B.医疗技术水平高,人类出生率大幅度提高C.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各国政治独立,民族经济迅速发展D.全球气候变暖,更适合人类的生存2.关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自然灾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灾情不断变化B.自原始文明时代至今始终威胁人类社会的自然灾害中有地震C.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越低D.原始文明时代,人类防抗灾能力较差【迁移案例1】读人类文明进程及社会经济增长主导因素变化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c、d四条曲线表示经济增长的主导要素,对应正确的是( )A.a—科技B.b—土地C.c—劳动力D.d—资本(2)影响工业文明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

(3)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地矛盾最为激化的是________阶段。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必修2第6章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1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高中必修2第6章第1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导学案1

优质资料---欢迎下载6.1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预习过程】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1.采集渔猎时期:人类对自然既 又 ,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作用 ,人类与环境是一种 关系。

2.农业文明时期:人类 自然,人类对环境依赖性 ,对抗性 ,环境遭到破坏,出现局部的 问题。

3.工业文明时期:人类 自然,人地关系全面呈现 ,人地矛盾迅速 短缺, 破坏, 污染 从局部扩展到 。

二、直面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原因与表现: ①原因:a 压力。

b 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c 片面追求 ,人类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环境的 。

②表现: , , 3.环境问题的分布:城市:主要表现为 地区差异乡村: 主要表现为 局域性: 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 国家差异发展中国家:主要表现为 全球性:如: 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提出: 开始,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并得到公认。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 ,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 。

2.内涵: 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 持续发展。

其中 是基础, 是条件, 是目的。

3.原则: 、 、 【知识补充】 【人地关系图解】⑴ 明确内圆、外圆及内外圆之间空间的含义: 内圆——占有一定空间的人类社会;外圆——人类社会与其周围环境构成的人地系统; 内外圆之间的空间——人类社会周围的地理环境。

⑵明确箭头的含义:a 、箭头①②表示人类通过生产、生活活动,从环 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b 、箭头③④表示人类将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与生活消费)的产物,以废弃物的形式排放到环境中去。

c 、箭头⑤⑥表示人类通过生产和生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

这种影响包括正面影响(人类遵循的自净能力,使环境得到保护和改善)和负面影响(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①②③④⑤ ⑥ ⑦⑧废度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下降,从而形成环境问题)。

人教版高一地理 必修2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教版高一地理 必修2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学案编号: 17 主备人:地理组一授课人:授课时间:班级:组别:姓名:(1)材料一可反映出我国古代已出现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雏形,材料中表现比较突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念。

(2)填出材料二图中字母代表的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的子系统,并与对应的内容连线。

A:________ ①是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基础B:________ ②是可持续发展实施的条件C:________ ③是可持续发展实施的目的(3)判断下列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分别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哪一原则要求?①2009年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纽约召开②2009年8月8日,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在12个省区新建1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③山西、内蒙古等省区大力研究煤炭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技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达标测评】“PPE怪圈”是指贫困(Poverty)、人口(Population)和环境(environment)之间形成的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1~2题。

1.在图2中,a、b、c、d四点代表的人口增长状况最有可能形成“PPE怪圈”的是()A.a点 B.b点 C.c点 D.d点2.下列国家中,目前基本不存在“PPE怪圈”的是 ( ) A.坦桑尼亚 B.肯尼亚 C.加拿大 D.阿富汗3.现代森林的经营管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下列各方法中有助于达成此目标的是()①种植外来优质树种②预防森林火灾及病虫害③禁止砍伐木材④执行伐植平衡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4.在节能减排中,公众可参与的有利于抑制全球变暖的行动是 ( ) A.充分利用太阳能;尽量使用公共交通工具B.采用节水措施;开发利用无污染能源C.多种水稻;充分利用风能D.维持能源消费结构现状;自备购物【自主反思】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春秋时代的管仲是我国古代人地协调和因地制宜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

《管子·地员》篇中提出:“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

”表达了人类积极顺应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的思想。

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

”哲学家荀况主张人类应“制天命而用之”。

他在其著作《天论》中提出了天人相关论的核心思想,发表了“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的精辟议论。

他认为只有通过人的作用,才能掌握规律,“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荀子·性恶》强调依靠人的实践来证实自然规律。

荀况是古代中国第一个向自然控制人类命运这一陈旧观念提出抗争的学者。

《荀子·王制篇》提到:“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北魏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种谷·第三》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反映了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的思想,即农作物的种植必须与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相适宜。

墨子认为“顺天意而得赏”,承认人应该按自然规律办事。

《吕氏春秋·首时》中提到:“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而田,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思考:你知道人类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大致经过了哪些阶段吗?答案:点拨: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由最初的“崇拜自然”,到“利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阶段,直到现在的“谋求人地协调”阶段。

原始社会的宗教为什么多以风、雨、雷、电、动物、植物等自然崇拜为主?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__________,从环境中获取______和______。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______要排放到环境中。

(3)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行为,会得到环境不同的响应。

2.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表现(1)资源短缺、生态破坏①产生: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__________。

② 表现⎩⎪⎨⎪⎧ 资源短缺:主要有 、土地资源、 和能源短缺等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 、土地荒漠化、 等(2)环境污染①产生: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______________,导致______________。

②表现:__________、水污染、__________、固体废弃物污染、__________、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

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片面追求__________的发展模式。

4.环境问题的危害(1)________的环境问题,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

(2)局域性的环境问题,有些已演变成__________,成为制约________和危害__________的重要因素。

5.环境问题表现形式的地域差异(1)聚落⎩⎪⎨⎪⎧城市: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__乡村: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 (2)国家⎩⎪⎨⎪⎧ 发达国家:过分________带来的环境影响发展中国家:承受着__________的双重压力和发达国家的污染转移在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哪个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为什么?三、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概念既满足________的需求,而又不危及________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内涵________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________,________持续发展是目的。

3.原则__________原则、持续性原则、__________原则。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把环境放在首位,停止一切对环境的开发利用。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答案:一、崇拜 依赖 平衡关系 不协调 科学 增强 征服自然 不协调 激化 思考讨论点拨: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对自然缺乏理性认识,对大自然中的风、雨、雷、电等充满敬畏。

二、1.(1)环境空间 物质 能量 (2)废弃物2.(1)①再生速度 ②水资源 矿产资源 水土流失 生物多样性减少 (2)①环境的自净能力 环境质量下降 ②大气污染 土壤污染 噪声污染3.经济增长4.(1)全球性 (2)社会公害 经济发展 人体健康5.(1)环境污染 生态破坏 (2)消耗资源 发展与人口思考讨论点拨:发达国家消耗了世界绝大多数的资源,排放了占世界绝大多数的污染物,且其经济发展水平高,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故应在全球环境问题的治理中承担更多的责任。

三、1.当代人 后代人2.生态 条件 社会3.公平性 共同性思考讨论点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可持续发展不排斥对环境的利用,仍然重在发展。

所不同的是,可持续发展强调对环境的开发利用要与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相协调,要注重质量,而不仅仅是追求数量增长,其开发利用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中,人类只是被动地适应环境的是( )。

A .原始文明时代B .农业文明时代C .工业文明时代D .环境文明时代(2)甲、乙、丙、丁四种图例中,代表土地要素的是( )。

A .甲B .乙C .丙D .丁(3)下列行为和认识符合环境文明时代社会发展所遵循的基本原则的是( )。

A .竭泽而渔,焚薮而田B .退耕还林,合理放牧C .温室气体减排,责任同等D .倡导高消费,刺激经济增长思考:第(1)题,原始文明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

第(2)题,农业文明时代,随着耕作和灌溉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大规模开发利用土地,这一时期土地所占比例最高。

第(3)题,环境文明时代倡导人与环境和谐相处,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答案:(1)A (2)B (3)B归纳法记忆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采猎文明→崇拜自然→原始的平衡;农业文明→改造自然→局部不协调;工业文明→征服自然→全面不协调;现代文明→善待自然→可持续发展。

知识点二 环境问题的产生、表现及分布1.环境问题产生的过程及其表现人类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建立了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关系。

这种关系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人类社会通过生产活动作用于环境,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另一方面,人类又以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向环境排放废弃物。

当人类这种作用与环境不协调时,便会产生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的表现包括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如下图所示。

2.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环境问题目前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已经危及人类的生存;区域性的环境问题已经演化为社会公害,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

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

(1)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不正确的是()。

A.a表示资源开发B.b表示生产活动C.c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D.d表示废弃物排放(2)属于a阶段产生的环境问题是()。

A.煤矿开采——地面沉降B.化工厂——水污染C.火电厂——大气污染D.冰箱使用——臭氧层破坏思考:第(1)题,由图可知,a表示从环境中开发资源,b、c表示资源用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中,d表示人类生产、生活的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

第(2)题,选项内容中只有煤矿开采属于从环境中开发资源,煤矿开采可能造成地面沉降。

答案:(1)C(2)A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的区别与联系两者都属于次生环境问题。

一般说来,环境污染会导致生态破坏,反过来,生态破坏也会影响到环境污染的发生。

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而发达国家的环境问题则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根据人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种类不同,环境污染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工业“三废”以及有害人体健康的化肥、农药不加处理、不加限制,任意排放到大气、江河湖海和土壤中,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②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大量垃圾,堆积在城市中或郊区,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③交通、工厂等造成的噪声污染;④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造成海洋污染;⑤放射性物质泄漏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等。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主要有:①由于滥伐森林,造成森林面积锐减,使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②由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③由于不合理的灌溉等,引起土地次生盐碱化;④由于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知识点三可持续发展三个原则的区分公平性、持续性和共同性都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但它们的着眼点和强调重点不同,学习时应注意每个原则的本质内容。

(1)公平性原则:①共享资源和环境。

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剖析,包括同代的人与人之间、当代人与后代人(代际)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其中任何一方对资源和环境的利用都不能处于绝对支配地位;②财富的分配也要公平合理。

(2)持续性原则:①资源和环境的永续利用,离开资源的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便无从谈起;②资源持续利用的前提是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

(3)共同性原则:①解决全球性的环境问题,要实现全球的整体协调,进行国际合作;②尊重各国的主权和利益,可制定各国都可以接受的全球性目标和政策。

【例题3】2009年12月1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会议和《京都议定书》第五次缔约方会议于当地时间19日下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落幕。

会议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就发达国家实行强制减排和发展中国家采取自主减排行动作出了安排,并就全球长期目标、资金和技术支持、透明度等焦点问题达成广泛共识。

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做法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是()。

A.美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B.大力开垦沼泽,努力增产粮食C.在我国南方农村推广使用沼气D.商店出售商品时每件商品均单独包装(2)《哥本哈根协议》维护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确立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体现的是()。

A.持续性原则B.共同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D.公众的接受与参与(3)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体现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的原则是()。

A.持续性原则B.共同性原则C.公平性原则D.公众的接受与参与思考:第(1)题,美国拒绝签署《京都议定书》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大力开垦沼泽,努力增产粮食会加剧生态的破坏,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商店出售商品时每件商品均单独包装会造成资源浪费;而在我国南方农村推广使用沼气有利于节约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