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课件
合集下载
平衡与协调PPT精选课件
小脑、脊髓、和锥体外系共同参与而完成精确的协调运动,因此根据中枢神 经系统的病变部位不同而将共济失调分为以下三个类型:小脑性共济失调、 大脑性共济失调和感觉性共济失调。
1.小脑性共济失调 :小脑是重要的运动调节中枢,其主要功能是维
持身体的平衡、调节肌张力和随意运动,因此小脑的损伤除了出现平衡功能 障碍外,还可出现共济失调。共济失调是小脑病变的主要症状,急性小脑病 变(如脑卒中、炎症)因无代偿,临床症状较慢性病变更为明显。小脑半球 损害导致同侧肢体的共济失调。患者由于对运动的速度、力量和距离的控制 障碍而产生辨距不良和意向性震颤,上肢较重,动作愈接近目标震颤愈明显, 并有快速及轮替运动异常,字愈写愈大(大写症);在下肢则表现为行走时 的酩酊步态。
(3)前庭系统:包括三个半规管,感知人体角加速度运动,椭圆囊、球囊
(耳石器)感知的瞬时直线加速运动及与直线重力加速有关的头部位置改变 的信息,经中脑的第四对颅神经(滑车神经)进人脑干。头部的旋转刺激了 前庭系统中两个感受器。其一为半规管内的壶腹嵴(运动位置感受器),能 感受头部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角加(减)速度变化而引起的刺激。其二为前 庭迷路内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感受静止时的地心引力和直线加(减)速度 的变化引起的刺激。在躯体感觉和视觉系统正常的情况下,前庭冲动在控制 人体重心位置上的作用很小。只有当躯体感觉和视觉信息输入均不存在(被 阻断)或输入不准确发生冲突时,前庭系统的感觉输入在维持平衡的过程中 才变得至关重要。
身体晃动)
它帮助
稳定但两脚 两脚较窄且
站立平衡
不稳定
较宽且需要 不需要帮助
帮助
轻推
开始倒
蹒跚,抓握
稳定
闭眼
不稳定
稳定
不 连 续 的 步 连续的步伐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ppt课件
运动控制三评定包括主观评定和客观评定。 主观评定应用简便,适宜在社区使用。其 评定内容主要有:
1、坐位保持和平衡 2、站立位保持 3、单腿站立检查 4、强化Romberg检查 5、跨步反应 6、在活动状态下移动身体,在不同条件下行
走能否保持平衡。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 1、指鼻、交替指鼻对指试验 2、对指试验 3、轮替试验 4、旋转试验 5、握拳试验 6、拍膝、拍地试验 7、跟-膝-胫试验 8、足趾接触检查者手指试验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 试验评分: • 5分——正常 • 4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活动,但速
度和熟练度较正常稍差。 • 3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活动,但协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 确定是否存在平衡 功能障碍; • 平衡障碍原因、程度, • 为确定康复治疗计划、评价康
复效果提供依据, • 预测可能发生跌倒的危险性。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的种类 • 人体平衡可以分为静态、动态和反应性平
衡三类。 平衡的机制 • 为了保持平衡,人体重心必须垂直地落在
支撑面的范围内。 • 保持人体平衡需要感觉输入、中枢整合和
平衡与协调 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协调(coordination)是完成平 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 力
平衡(balance)是由于各种原 因使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 时,四肢、躯干有意识或反 射性地活动以恢复身体直立 稳定的能力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 神经、肌肉和骨关节系统的损伤 • 认知功能异常 • 躯体感觉功能异常 • 视觉异常 • 前庭系统功能异常
• 简易平衡评定法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 是判断有无协调功能障碍,
1、坐位保持和平衡 2、站立位保持 3、单腿站立检查 4、强化Romberg检查 5、跨步反应 6、在活动状态下移动身体,在不同条件下行
走能否保持平衡。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 1、指鼻、交替指鼻对指试验 2、对指试验 3、轮替试验 4、旋转试验 5、握拳试验 6、拍膝、拍地试验 7、跟-膝-胫试验 8、足趾接触检查者手指试验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 试验评分: • 5分——正常 • 4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活动,但速
度和熟练度较正常稍差。 • 3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活动,但协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 确定是否存在平衡 功能障碍; • 平衡障碍原因、程度, • 为确定康复治疗计划、评价康
复效果提供依据, • 预测可能发生跌倒的危险性。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的种类 • 人体平衡可以分为静态、动态和反应性平
衡三类。 平衡的机制 • 为了保持平衡,人体重心必须垂直地落在
支撑面的范围内。 • 保持人体平衡需要感觉输入、中枢整合和
平衡与协调 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协调(coordination)是完成平 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 力
平衡(balance)是由于各种原 因使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 时,四肢、躯干有意识或反 射性地活动以恢复身体直立 稳定的能力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 神经、肌肉和骨关节系统的损伤 • 认知功能异常 • 躯体感觉功能异常 • 视觉异常 • 前庭系统功能异常
• 简易平衡评定法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 是判断有无协调功能障碍,
平衡功能评定【共47张PPT】
与稳定极限成正比 (2)轻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及技巧稍有差异;
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 (3)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拙、不稳非常明显;
平衡的条件:经过人体重心所作的垂线必 须落在支撑基底面之上才有可能保持平衡
平衡状态的优劣可用重心与支撑基底中心的连 线与经过支撑基底面中心所作的垂线所成的夹 角的大小来评定,此夹角越小,平衡越好,反 之越差
关节置换、运动性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等
平衡功能评定禁忌证
严重的心肺疾病 下肢骨折未愈合 下肢不能负重站立
平衡功能评定内容
定量评定 定性评定
定量评定
人体动态计算机模型根据已知的身高和体重, 由垂直力运动的测定计算出人体重心的摆动角 度,从而准确地反映平衡功能状况
通过连续测定和记录身体作用于力台表面的垂 直力位置来确定身体摆动的轨迹,使身体自发 摆动状况得以进行定量分析
手足徐动:四肢,躯干,面部以外的部位缓慢的,不随意的扭曲运动; 手足徐动:四肢,躯干,面部以外的部位缓慢的,不随意的扭曲运动;
21-40分:有一定平衡功能,需在辅助下步行 每一项活动技能的水平,包括需要多大的帮助或是否需要辅助器;
大肌群参与身体姿势保持、平衡等粗大运动(坐、站、走等)
41-56分:平衡功能较好,独立步行
(3)一足在另一足前面站立(即一足的拇趾触另一足的足跟)
检查工具包括秒表、尺子、椅子、小矮凳和台 让病人将两食指在中线相触。
(15)画一个圆圈:让病人用上肢或下肢在空中画一个想象的圆圈。
小脑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障碍
(15)画一个圆圈:让病人用上肢或下肢在空中画一个想象的圆圈。
阶 其步态常表现为两脚分开较宽、不规则、不稳定。
意识障碍或精神障碍所致的协调功能异常 静态平衡:指身体静止不动时维持身体于某种姿势的能力,如坐、站、单腿站立、站在平衡木上等
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 (3)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拙、不稳非常明显;
平衡的条件:经过人体重心所作的垂线必 须落在支撑基底面之上才有可能保持平衡
平衡状态的优劣可用重心与支撑基底中心的连 线与经过支撑基底面中心所作的垂线所成的夹 角的大小来评定,此夹角越小,平衡越好,反 之越差
关节置换、运动性损伤、周围神经损伤等
平衡功能评定禁忌证
严重的心肺疾病 下肢骨折未愈合 下肢不能负重站立
平衡功能评定内容
定量评定 定性评定
定量评定
人体动态计算机模型根据已知的身高和体重, 由垂直力运动的测定计算出人体重心的摆动角 度,从而准确地反映平衡功能状况
通过连续测定和记录身体作用于力台表面的垂 直力位置来确定身体摆动的轨迹,使身体自发 摆动状况得以进行定量分析
手足徐动:四肢,躯干,面部以外的部位缓慢的,不随意的扭曲运动; 手足徐动:四肢,躯干,面部以外的部位缓慢的,不随意的扭曲运动;
21-40分:有一定平衡功能,需在辅助下步行 每一项活动技能的水平,包括需要多大的帮助或是否需要辅助器;
大肌群参与身体姿势保持、平衡等粗大运动(坐、站、走等)
41-56分:平衡功能较好,独立步行
(3)一足在另一足前面站立(即一足的拇趾触另一足的足跟)
检查工具包括秒表、尺子、椅子、小矮凳和台 让病人将两食指在中线相触。
(15)画一个圆圈:让病人用上肢或下肢在空中画一个想象的圆圈。
小脑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障碍
(15)画一个圆圈:让病人用上肢或下肢在空中画一个想象的圆圈。
阶 其步态常表现为两脚分开较宽、不规则、不稳定。
意识障碍或精神障碍所致的协调功能异常 静态平衡:指身体静止不动时维持身体于某种姿势的能力,如坐、站、单腿站立、站在平衡木上等
协调功能评定技术(康复评定技术课件)
肢协调功能评定检查方法
2.跟膝胫试验 端滑动。
患者取仰卧位,用一侧的足跟沿对侧胫骨近端向远
协调功能评定技术
目录/contents
01 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02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一)定义—协调运动
协调运动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与特定运 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用,从而 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 其特点是:以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力量进 行运动。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一)上肢协调功能评定检查方法
1.指鼻试验 肩外展90°同时肘关节伸展位置时,用食指指尖 指向鼻尖。检查时以不同的方向、速度、睁眼、闭眼重复进行, 并双侧比较。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一)上肢协调功能评定检查方法
2.对指试验
用拇指指
尖连续逐一触及该手的其
他指尖,可逐渐加快速度。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设计协调运动评定试验时应选择安静、光线充足、有一定活动空 间的房间,先计时测速确定基线水平,然后对患者的协调功能进行 检测
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三)协调功能评定注意事项
2.注意观察运动完成情况 进行协调运动检查时注意观察患者完成运动是否直接、精确,有
无震颤、晃动或不稳定,完成运动的时间是否正常;加快运动速度 时,运动质量有无变化;注意睁眼、闭眼、静止、运动时情况的差 异;不协调运动以及受累肢体的情况,是否有身体的近侧、远侧肢 体参与活动;病人是否很快感到疲劳。
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三)协调功能评定注意事项
3.检查其他相关功能情况 应检查肌力、关节活动度和感觉的缺损,因为这些方面的功能异
常可能影响运动的协调。然而,即使在肌力、关节活动度和感觉都 正常时,也可能出现不协调的情况。
2.跟膝胫试验 端滑动。
患者取仰卧位,用一侧的足跟沿对侧胫骨近端向远
协调功能评定技术
目录/contents
01 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02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一)定义—协调运动
协调运动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与特定运 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用,从而 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 其特点是:以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力量进 行运动。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一)上肢协调功能评定检查方法
1.指鼻试验 肩外展90°同时肘关节伸展位置时,用食指指尖 指向鼻尖。检查时以不同的方向、速度、睁眼、闭眼重复进行, 并双侧比较。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一)上肢协调功能评定检查方法
2.对指试验
用拇指指
尖连续逐一触及该手的其
他指尖,可逐渐加快速度。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设计协调运动评定试验时应选择安静、光线充足、有一定活动空 间的房间,先计时测速确定基线水平,然后对患者的协调功能进行 检测
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三)协调功能评定注意事项
2.注意观察运动完成情况 进行协调运动检查时注意观察患者完成运动是否直接、精确,有
无震颤、晃动或不稳定,完成运动的时间是否正常;加快运动速度 时,运动质量有无变化;注意睁眼、闭眼、静止、运动时情况的差 异;不协调运动以及受累肢体的情况,是否有身体的近侧、远侧肢 体参与活动;病人是否很快感到疲劳。
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三)协调功能评定注意事项
3.检查其他相关功能情况 应检查肌力、关节活动度和感觉的缺损,因为这些方面的功能异
常可能影响运动的协调。然而,即使在肌力、关节活动度和感觉都 正常时,也可能出现不协调的情况。
(康复训练课件)平衡与协调能力评定
结果分析:
✓ 7项检查均按3个等级记分,最高平衡评分为14分
✓ 少于14分说明平衡功能有障碍,评分越少,功能障 碍程度越严重
✓ 治疗前、后的评分结果可作为训练前后平衡能力变 化的比较
Berg平衡量表(BBS)
⒈由坐到站 ⒉独立站立 ⒊独立坐 ⒋由站到坐 ⒌床-椅转移 ⒍闭眼站立 ⒎双足并拢站立
•平衡测试仪
静态平衡功能:
方法:重心移动,摆动测定。
评定内容:
• 站立位:双足站(60秒);单腿站(10秒);足尖对足跟站(60秒)
• 坐位
静态平衡测试
ERBE:Balance
Basic Balance Master®
SMS: Balance Performance Monitor (BPM)
动态平衡测试系统
测试内容:
感觉整合测试(sensory organization test, SOT) 运动控制测试(motor control test, MCT) 应变能力测试(adaptation test, ADT) 有限稳定性测试(limits of stability, LOS)
协调的概念 协调运动的分类
协调评定
协调(coordination)
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 能力,例如用适当的肌力、速度和 节奏,准确的方向和距离
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协调控制的部 位包括小脑、基底节和脊髓后索
平衡的概念 影响平衡的因素
平衡能力的分类 平衡障碍原因 评价方法与训练方法
评价
平
衡 障
观察法:如三级分法
碍
常
量表评定法:如Fugl-Meyer 平
用
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
评
价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PPT课件
踝调节机制:是指人体站在一个比较坚固和较大的支撑面上, 受到一个较小的外界干扰(如较小的推力)时,身体质心以踝 关节为轴进行前后转动或摆动(类似钟摆运动),以调整质心, 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髋调节机制:正常人站立在较小的支撑面上(小于双足面积), 受到一个较大的外界干扰时,稳定性明显降低,身体前后摆动 幅度增大。为了减少身体摆动,使身体质心重新回到双足范围 内,人体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活动来调整身体质心和保持平衡。
2021
中枢整合
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 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 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 的方案。当体位或姿势变化时,为了判断人体 质心的准确位置和支撑面情况,中枢神经系统 将三种感觉信息进行整合,迅速判断何种感觉 所提供的信息是有用的,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 息是相互冲突的,从中选择出提供准确定位信 息的感觉输入,放弃错误的感觉输入。
2021
特殊平衡反应
上肢和(或) 下肢的伸展。其作用在于支持身体,防止摔倒。
跨步及跳跃反应 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 外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到损伤,身体顺着外 力的方向快速跨出一步,以改变支撑点,建立新平 衡的过程。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 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2021
运动控制
中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 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 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质心调整到 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当平衡 发生变化时,人体通过三种调节机制或姿势 性协同运动模式来应变,包括踝调节机制、 髋调节机制及跨步调节机制。
2021
运动控制
觉)和本体感觉。在维持身体平衡和姿势的过程中,与 支撑面相接触的皮肤触、压觉感受器向大脑皮质传递有 关体重的分布情况和身体质心的位置;分布于肌肉、关 节及肌腱等处的本体感受器(螺旋状感觉神经末梢)收 集随支撑面变化的信息,经深感觉传导通路向上传递。 正常人站立在固定的支撑面上时,足底皮肤的触、压觉 和踝关节的本体感觉输入起主导作用,当足底皮肤和下 肢本体感觉输入完全消失时,人体失去感受支撑面情况 的能力,姿势的稳定性立刻受到严重影响,此时,闭目
髋调节机制:正常人站立在较小的支撑面上(小于双足面积), 受到一个较大的外界干扰时,稳定性明显降低,身体前后摆动 幅度增大。为了减少身体摆动,使身体质心重新回到双足范围 内,人体通过髋关节的屈伸活动来调整身体质心和保持平衡。
2021
中枢整合
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 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 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 的方案。当体位或姿势变化时,为了判断人体 质心的准确位置和支撑面情况,中枢神经系统 将三种感觉信息进行整合,迅速判断何种感觉 所提供的信息是有用的,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 息是相互冲突的,从中选择出提供准确定位信 息的感觉输入,放弃错误的感觉输入。
2021
特殊平衡反应
上肢和(或) 下肢的伸展。其作用在于支持身体,防止摔倒。
跨步及跳跃反应 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 外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到损伤,身体顺着外 力的方向快速跨出一步,以改变支撑点,建立新平 衡的过程。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 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2021
运动控制
中枢神经系统在对多种感觉信息进行分析整 合后下达运动指令,运动系统以不同的协同 运动模式控制姿势变化,将身体质心调整到 原来的范围内或重新建立新的平衡。当平衡 发生变化时,人体通过三种调节机制或姿势 性协同运动模式来应变,包括踝调节机制、 髋调节机制及跨步调节机制。
2021
运动控制
觉)和本体感觉。在维持身体平衡和姿势的过程中,与 支撑面相接触的皮肤触、压觉感受器向大脑皮质传递有 关体重的分布情况和身体质心的位置;分布于肌肉、关 节及肌腱等处的本体感受器(螺旋状感觉神经末梢)收 集随支撑面变化的信息,经深感觉传导通路向上传递。 正常人站立在固定的支撑面上时,足底皮肤的触、压觉 和踝关节的本体感觉输入起主导作用,当足底皮肤和下 肢本体感觉输入完全消失时,人体失去感受支撑面情况 的能力,姿势的稳定性立刻受到严重影响,此时,闭目
平衡功能评定ppt课件
第二种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坐位或站位, 由于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倾斜或移动面使重心 移位,出现躯干向倾斜上方弯曲,同侧肢体 向外伸展,对侧保护性伸展。
16
第三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此时 向后推患者,出现足蚓状肌先收缩,随后 足趾背屈、屈髋、躯干屈曲、上肢向前抬, 最后头、肩向前。
第四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此时 向前推患者,出现足趾先屈曲,然后足跟 抬起、伸髋、躯干后伸、上肢向后摆,最 后肩后伸、头后仰。
17
保护性伸展反应
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偏离原支撑点时,上肢 或下肢后伸并外展,以支持身体,防止摔倒。
正常儿童形成保护性伸展反应的时间是:上 肢,4-6个月;下肢,6-9个月。
18
跨步及跳跃反应
当外力使身体明显偏离支撑点时,最简便 的方法就是向着被推方向快速跨出一步, 改变支撑点而不是试图维持原有支撑点。
12
定量评定
人体动态计算机模型根据已知的身高和体重, 由垂直力运动的测定计算出人体重心的摆动角 度,从而准确地反映平衡功能状况
通过连续测定和记录身体作用于力台表面的垂 直力位置来确定身体摆动的轨迹,使身体自发 摆动状况得以进行定量分析
13
定性评定
生物力学因素的评定:判断姿势控制障碍是否 与肌肉骨骼系统结构或功能损伤有关(疼痛、 ROM受限、肌力或肌长度的改变等)
5
转移
6
闭目站立
7
双脚并拢站立
8
上肢向前伸展并向前移动
9
从地面拾起物品
10
转身向后看
11
转身360
12
交替将脚放在小凳子上
13
两脚一前一后站立
21
14
单腿站立
每个动作评分标准为0、1、2、3、4分,最低 为0分,最高分为56分
16
第三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此时 向后推患者,出现足蚓状肌先收缩,随后 足趾背屈、屈髋、躯干屈曲、上肢向前抬, 最后头、肩向前。
第四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此时 向前推患者,出现足趾先屈曲,然后足跟 抬起、伸髋、躯干后伸、上肢向后摆,最 后肩后伸、头后仰。
17
保护性伸展反应
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偏离原支撑点时,上肢 或下肢后伸并外展,以支持身体,防止摔倒。
正常儿童形成保护性伸展反应的时间是:上 肢,4-6个月;下肢,6-9个月。
18
跨步及跳跃反应
当外力使身体明显偏离支撑点时,最简便 的方法就是向着被推方向快速跨出一步, 改变支撑点而不是试图维持原有支撑点。
12
定量评定
人体动态计算机模型根据已知的身高和体重, 由垂直力运动的测定计算出人体重心的摆动角 度,从而准确地反映平衡功能状况
通过连续测定和记录身体作用于力台表面的垂 直力位置来确定身体摆动的轨迹,使身体自发 摆动状况得以进行定量分析
13
定性评定
生物力学因素的评定:判断姿势控制障碍是否 与肌肉骨骼系统结构或功能损伤有关(疼痛、 ROM受限、肌力或肌长度的改变等)
5
转移
6
闭目站立
7
双脚并拢站立
8
上肢向前伸展并向前移动
9
从地面拾起物品
10
转身向后看
11
转身360
12
交替将脚放在小凳子上
13
两脚一前一后站立
21
14
单腿站立
每个动作评分标准为0、1、2、3、4分,最低 为0分,最高分为56分
康复评定学课件第九章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一、概述
(三)维持平衡的生理机制
人体正常平衡功能的维持需要中枢神经系统、前庭功 能、躯体感觉(主要是本体感觉)、视觉和肌肉的完整整 合,是一个综合的神经肌肉共同协同运动的过程,包括感 觉输入、中枢整合和运动控制3个环节。
一、概述
1.感觉输入
人体对身体所处位置与地球引力及周围环境关系的感知, 有赖于视觉、躯体感觉、前庭功能的正常,适当的感觉输入, 特别是躯体、前庭和视觉信息对平衡的维持和调节具有重要 作用。
学习目标
1.掌握平衡的定义及分类、平衡反应,平衡的维持机制及 评定方法;协调的定义,协调障碍常见类型及表现。 2.熟悉平衡与协调评定的目的和评定内容。 3.了解平衡功能评定适应症与禁忌症及评定的注意事项; 协调障碍的分级,上下肢协调性试验和上田氏协调实验。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一、概述 二、平衡功能评定的目的、适应症 三、平衡功能评定的内容与注意事项 四、平衡功能常用的评定方法
四、平衡功能常用的评定方法
(一)观察法
1.闭目直立检查法 受试者闭目直立,双脚并拢,两手臂下垂、侧平举
或两手互扣于胸前,观察受检者有无站立不稳或倾倒。若 有前庭功能障碍,将向患侧偏倒;转动头部时,偏倒方向 也随之改变。若小脑有病变,将向患侧或后方偏倒,头部 转动时不会引起偏倒方向的改变。此方法仅适合于前庭功 能障碍的患者,不适合于正常人。
4.计时“起-行”测试
评定时患者穿平常穿的鞋,坐在有扶手的靠背椅上(椅子 座高约 46cm,扶手高约21cm),身体靠在椅背上,双手放在 扶手上。在离座椅3m远的地面上贴一条彩条的粗线。当测试 者发出“开始”的指令后,患者从靠背椅上站起,站稳后, 按照尽可能快走路的步态,向前走3米,过彩条粗线后转身 ,然后迅速走回到椅子前,再转身坐下,靠到椅背上。受试 者从座椅上开始站起的瞬间开始计时,当其再次回到座椅坐 下计时结束。测试过程中不能给予任何躯体的帮助。记录时 间,时间越短,平衡能力越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为了保持平衡,人体重心必须垂直地落在 支撑面的范围内。
• 保持人体平衡需要感觉输入、中枢整合和 运动控制三个环节。
2/22/2021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4
• 平衡功能评定包括主观评定和客观评定。 主观评定应用简便,适宜在社区使用。其 评定内容主要有:
1、坐位保持和平衡
2、站立位保持
3、单腿站立检查
• 3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活动,但协 调缺陷极明显,动作慢、笨拙和不稳定。
• 2分——重度障碍:只能发起运动而不能完 成
• 1分——不能活动
2/22/2021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10
注意事项
• 进行评定是应备好检查用物,检查环境安 静,光线充足,并有一定的活动空间。患 者疲劳时不易进行检查。
2/22/2021
协调(coordination)是完成平 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 力
平衡(balance)是由于各种原 因使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 时,四肢、躯干有意识或反 射性地活动以恢复身体直立 稳定的能力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2/22/2021
1
协调与平衡功能异常的原因
• 神经、肌肉和骨关节系统的损伤 • 认知功能异常 • 躯体感觉功能异常 • 视觉异常 • 前庭系统功能异常
4、强化Romberg检查
5、跨步反应
6、在活动状态下移动身体,在不同条件下行
走能否保持平衡。
2/22/2021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5
• 简易平衡评定法
体位 分级 表现
Ⅰ
坐位 站立 Ⅱ 行走
Ⅲ
静态维持自身平衡10s以上
2/22/2021 自身动态维持平衡10s以上(伴随上肢运动可以维持 平衡) 轻外力作用下维持平衡10s以上(被轻推时,患者可 以维持平衡)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11
谢谢!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2/22/2021
12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6
协调功能评定目的
• 是判断有无协调功能障碍,
• 为制定康复治疗方案提供客观 依据2/ Nhomakorabea2/2021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7
• 协调功能障碍包括共济失调、不随意 运动、运动徐缓和僵直等。
• 评定方法主要是观察被测试对象在完 成指定的动作中有误异常,包括粗大 和精细协调运动的评定 。精细协调运 动评定主要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粗大协调运动的评定主要是非平衡 性协调功能评定。
2/22/2021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8
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 1、指鼻、交替指鼻对指试验 2、对指试验 3、轮替试验 4、旋转试验 5、握拳试验 6、拍膝、拍地试验 7、跟-膝-胫试验 8、足趾接触检查者手指试验
2/22/2021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9
• 试验评分:
• 5分——正常
• 4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活动,但速 度和熟练度较正常稍差。
2/22/2021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2
平衡功能评定的目的
• 确定是否存在平衡 功能障碍; • 平衡障碍原因、程度, • 为确定康复治疗计划、评价康
复效果提供依据, • 预测可能发生跌倒的危险性。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2/22/2021
3
平衡的种类
• 人体平衡可以分为静态、动态和反应性平 衡三类。
平衡的机制
• 保持人体平衡需要感觉输入、中枢整合和 运动控制三个环节。
2/22/2021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4
• 平衡功能评定包括主观评定和客观评定。 主观评定应用简便,适宜在社区使用。其 评定内容主要有:
1、坐位保持和平衡
2、站立位保持
3、单腿站立检查
• 3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活动,但协 调缺陷极明显,动作慢、笨拙和不稳定。
• 2分——重度障碍:只能发起运动而不能完 成
• 1分——不能活动
2/22/2021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10
注意事项
• 进行评定是应备好检查用物,检查环境安 静,光线充足,并有一定的活动空间。患 者疲劳时不易进行检查。
2/22/2021
协调(coordination)是完成平 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 力
平衡(balance)是由于各种原 因使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 时,四肢、躯干有意识或反 射性地活动以恢复身体直立 稳定的能力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2/22/2021
1
协调与平衡功能异常的原因
• 神经、肌肉和骨关节系统的损伤 • 认知功能异常 • 躯体感觉功能异常 • 视觉异常 • 前庭系统功能异常
4、强化Romberg检查
5、跨步反应
6、在活动状态下移动身体,在不同条件下行
走能否保持平衡。
2/22/2021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5
• 简易平衡评定法
体位 分级 表现
Ⅰ
坐位 站立 Ⅱ 行走
Ⅲ
静态维持自身平衡10s以上
2/22/2021 自身动态维持平衡10s以上(伴随上肢运动可以维持 平衡) 轻外力作用下维持平衡10s以上(被轻推时,患者可 以维持平衡)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11
谢谢!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2/22/2021
12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6
协调功能评定目的
• 是判断有无协调功能障碍,
• 为制定康复治疗方案提供客观 依据2/ Nhomakorabea2/2021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7
• 协调功能障碍包括共济失调、不随意 运动、运动徐缓和僵直等。
• 评定方法主要是观察被测试对象在完 成指定的动作中有误异常,包括粗大 和精细协调运动的评定 。精细协调运 动评定主要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粗大协调运动的评定主要是非平衡 性协调功能评定。
2/22/2021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8
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 1、指鼻、交替指鼻对指试验 2、对指试验 3、轮替试验 4、旋转试验 5、握拳试验 6、拍膝、拍地试验 7、跟-膝-胫试验 8、足趾接触检查者手指试验
2/22/2021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9
• 试验评分:
• 5分——正常
• 4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活动,但速 度和熟练度较正常稍差。
2/22/2021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2
平衡功能评定的目的
• 确定是否存在平衡 功能障碍; • 平衡障碍原因、程度, • 为确定康复治疗计划、评价康
复效果提供依据, • 预测可能发生跌倒的危险性。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2/22/2021
3
平衡的种类
• 人体平衡可以分为静态、动态和反应性平 衡三类。
平衡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