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21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合集下载
第二章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功能的评定方法
测试法
【静态平衡】
患者单腿站立,另腿悬于一侧,双手叉腰,让患者保持10秒, 另侧下肢再重复相同动作,此方法可测试患者的直立平衡; 患者用健腿站立,将另腿放置于健腿的内侧膝关节部位,双 手交叉放在腰部,指示患者闭眼,然后将负重腿的足跟抬起 离开地面并尽可能长时间保持此体位不动。治疗师应准确记 录下患者保持的时间,以记录评定情况; 患者一足立于棍上(尺寸3cmX3cmX32cm),可与棍的 纵轴方向交叉,也可与棍的纵轴方向平行,测试患者是否能 保持此体位。
精细运动为小肌群参与的动作。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 协调控制的部位主要有小脑、基底节、脊髓后索。
14Leabharlann 协调功能的评定协调功能障碍又称共济失调,根据中枢神经系统不同 的病变部位分为小脑性共济失调、基底节共济失调、 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小脑病变影响精细协调及对距离的判断力,造成步态、 姿势和运动方式异常,表现为辨距不良、意向性震颤、 姿势性震颤、轮替运动障碍、运动分律。
23
协调功能的评定方法
固定或保持肢体位置 包括上肢坠落试验和下肢坠落试验。 上肢坠落试验,被检查者取坐位或立位,检查者使 其上肢向前保持水平位,突然松手观察肢体坠落情 况。 下肢坠落试验,被检者取仰卧位,屈膝,足跟着床, 突然松手观察肢体坠落情况。
画一个圆圈 让病人用上肢或下肢在空中画一个想象的圆圈。
10
平衡功能的评定方法
仪器评定
通过系统控制和分离各种感觉信息的输入来评定躯 体感觉、视觉、前庭系统对于平衡及姿势控制的作 用与影响,其结果以数据与图的形式显示。能精确 的测量人体重心位置、移动的面积和形态,评定平 衡功能障碍或病变的部位和程度,可评定康复治疗 的效果,同时,也可用作平衡训练。
协调与平衡功能评定
的速度
灵活性:观察受试 者在完成指定动作
时的灵活性
评定工具
01
量表:如SF-36、 WHOQOL-BREF等
03
问卷调查:如生活满意度调 查、心理健康调查等
02
仪器:如平衡仪、步态分析 仪等
04
访谈:与患者或家属进行访 谈,了解其生活状况和需求
评定流程
确定评定目的: 明确评定的目的 和需求,如康复 治疗、运动表现 等。
2
评定结果分析
协调能力
01
评定方法:采用标准化测试 方法,如平衡测试、协调测 试等
03
影响因素:年龄、性别、健 康状况、运动经验等因素对 协调能力的影响
02
评定结果:根据测试结果, 分析受试者的协调能力水平
04
训练建议:根据评定结果, 为受试者提供针对性的协调 能力训练建议
平衡能力
01
静态平衡:站立、坐立等 静态姿势的平衡能力
02
动态平衡:行走、跑步等 动态姿势的平衡能力
03
反应平衡:对突然变化 的平衡反应能力
04
协调平衡:身体各部位协 调配合的平衡能力
05
平衡稳定性:在不同环境、 条件下的平衡稳定性
06
平衡持久性:长时间保 持平衡的能力
综合评价
评定结果:协调与平衡功能的综合 评价
评价标准:根据评定结果,分析协 调与平衡功能的优劣
职业培训
01 02 03 04
01
培训调与平衡的理论 知识、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
03
培训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方式,如模拟操作、小组讨论等
04
培训效果评估:通过考核和反馈,了 解员工在协调与平衡方面的提升情况
谢谢
灵活性:观察受试 者在完成指定动作
时的灵活性
评定工具
01
量表:如SF-36、 WHOQOL-BREF等
03
问卷调查:如生活满意度调 查、心理健康调查等
02
仪器:如平衡仪、步态分析 仪等
04
访谈:与患者或家属进行访 谈,了解其生活状况和需求
评定流程
确定评定目的: 明确评定的目的 和需求,如康复 治疗、运动表现 等。
2
评定结果分析
协调能力
01
评定方法:采用标准化测试 方法,如平衡测试、协调测 试等
03
影响因素:年龄、性别、健 康状况、运动经验等因素对 协调能力的影响
02
评定结果:根据测试结果, 分析受试者的协调能力水平
04
训练建议:根据评定结果, 为受试者提供针对性的协调 能力训练建议
平衡能力
01
静态平衡:站立、坐立等 静态姿势的平衡能力
02
动态平衡:行走、跑步等 动态姿势的平衡能力
03
反应平衡:对突然变化 的平衡反应能力
04
协调平衡:身体各部位协 调配合的平衡能力
05
平衡稳定性:在不同环境、 条件下的平衡稳定性
06
平衡持久性:长时间保 持平衡的能力
综合评价
评定结果:协调与平衡功能的综合 评价
评价标准:根据评定结果,分析协 调与平衡功能的优劣
职业培训
01 02 03 04
01
培训调与平衡的理论 知识、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
03
培训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 方式,如模拟操作、小组讨论等
04
培训效果评估:通过考核和反馈,了 解员工在协调与平衡方面的提升情况
谢谢
协调与平衡能力
.
(二)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
2.中枢整合 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
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 并 形成运动的方案。 3.运动控制
当平衡发生变化时, 人体通过三种调节机制或姿势性协同运 动模式来应变, 包括踝调节机制、髋调节机制及跨步调节机制。 (1)踝调节机制 (2)髋调节机制 (3)跨步调节机制
观察正常的站立姿势 走路中观察手的摆动
变速走 指示准确
Ⅶ.运动徐缓
变换速度和方向行走 突然停止后再走
绘圆或横8字试验
观察受试者功能活动
跟膝胫试验
上、下肢固定或保持在某一位置
走标记物 指鼻试验
Ⅷ.姿势紊乱
在坐或站位上出其不意地使之脱离平衡 改变站姿(双足正常站位变换为一足在另一足前方)
指-他人指试验
单足站
.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二、平衡反应及其表现方式
(一)平衡反应 平衡反应是指平衡状态改变时, 人体恢复原有平衡
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二)特殊平衡反应
1.保护性伸展反应 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支撑点时所发生的一
种平衡反应, 表现为上肢和(或)下肢的伸展。其作用 在于支持身体, 防止摔倒。 2.跨步及跳跃反应
人体站立时的支撑面为两足及两足之间的面积。 当身体的质心落在支撑面内, 人体就保持平衡;当身 体的质心落在支撑面以外时, 人体就失去平衡。支撑 面大小与人体平衡的维持能力密切相关。支撑面大, 体位稳定性好, 容易维持平衡;支撑面小, 身体质心 提高, 体位的稳定就需. 要较强的平衡能力来维持。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交替地跟-膝、跟-趾试验
直线走
(二)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
2.中枢整合 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
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 并 形成运动的方案。 3.运动控制
当平衡发生变化时, 人体通过三种调节机制或姿势性协同运 动模式来应变, 包括踝调节机制、髋调节机制及跨步调节机制。 (1)踝调节机制 (2)髋调节机制 (3)跨步调节机制
观察正常的站立姿势 走路中观察手的摆动
变速走 指示准确
Ⅶ.运动徐缓
变换速度和方向行走 突然停止后再走
绘圆或横8字试验
观察受试者功能活动
跟膝胫试验
上、下肢固定或保持在某一位置
走标记物 指鼻试验
Ⅷ.姿势紊乱
在坐或站位上出其不意地使之脱离平衡 改变站姿(双足正常站位变换为一足在另一足前方)
指-他人指试验
单足站
.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二、平衡反应及其表现方式
(一)平衡反应 平衡反应是指平衡状态改变时, 人体恢复原有平衡
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二)特殊平衡反应
1.保护性伸展反应 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支撑点时所发生的一
种平衡反应, 表现为上肢和(或)下肢的伸展。其作用 在于支持身体, 防止摔倒。 2.跨步及跳跃反应
人体站立时的支撑面为两足及两足之间的面积。 当身体的质心落在支撑面内, 人体就保持平衡;当身 体的质心落在支撑面以外时, 人体就失去平衡。支撑 面大小与人体平衡的维持能力密切相关。支撑面大, 体位稳定性好, 容易维持平衡;支撑面小, 身体质心 提高, 体位的稳定就需. 要较强的平衡能力来维持。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交替地跟-膝、跟-趾试验
直线走
协调与平衡功能评定
平衡
运动控制
感觉输入
第二节 平衡功能评定
2.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
(4)运动控制
前庭系统 内侧纵束
前庭脊髓束
躯干和 下肢肌肉运动
眼肌运动
中枢神经系 统整合作用
运动控制
平衡
感觉输入
r运动纤维 梭内肌紧张性
a运动纤维 骨骼肌收缩
静态平衡需要肌肉的等长收缩 动态平衡需要肌肉的等张收缩
第一节 协调功能评定
2.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
第二节 平衡功能评定
三、平衡功能评定的内容、种类与方法 2.人体平衡的种类(三种状态)
(1)静态一级平衡,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在睁眼和闭眼时维持 某种姿势稳定的过程。 (2)自动态二级平衡,指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 种姿势的过程中,保持平衡状态。 (3)他动态三级平衡,指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当身体质心发生改 变时,迅速调整质心和姿势,保持身体平衡的过程。
产生身体运动
第二节 平衡功能评定
2.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
(2)感觉输入
中枢神经系 统整合作用
视觉系统
平衡
运动的控制
感觉输入
视网膜,视通路,视中枢
提供: 周围环境及身体 运动和方向的信息
本体感觉系统
半规管: 感知躯体角加速度运动
椭圆囊、球囊(耳石器): 感知瞬时直线加速运动 与直线重力加速有关的头部位置改变
单腿直立检查法:受检者单腿直立,观察其睁、闭眼情况下 维持平衡的时间长短,最长维持时间为30秒。
强化Romberg检查法:受检者两足一前一后、足尖接足跟 直立,观察其睁、闭眼时身体的摇摆,最长维持时间为60 秒。
ankle strategy踝调节
hip strategy髋调节
协调和平衡功能评定技术(康复评定技术课件)
MAS 平衡功能检测
2.坐位到站立位 0 分:完全不能完成。 1 分:在治疗者帮助下站起来。 2 分:借助辅助具站起来,但体重分布不均勻,需要用手来支撑. 3 分:自己 站起来.休重分布均匀,不需要用手支撑。
MAS 平衡功能检测
4 分:自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并能保持做、膝伸宜 5s0 5 分:自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髋、膝完全伸直,然后再坐下。 6 分:l0s 内,不需要任何帮助,自己站起来,坐下 3 次,自 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
MAS 平衡功能检测
此检测方法由澳大利亚物理治疗师 Carr 和 Shepherd 在 80 年代设计出的.常与其他运动功能的评定一起进行。总评 分 48 分,每项分 7 个等级(0-6 分),其中有关平衡功能测定 有 12 分。 1.坐位平衡
MAS 平衡功能检测
1 分:在支持下保持坐位平衡(治疗者给予受试者帮助)。 2 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 10s(受试者不抓握任何物体, 膝足并拢,双足平放在地上)。 3 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身体前倾,体重均匀分布(头部 直立、挺胸、重心在髋关节前,体重分布在双侧下肢) 4 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并能向后转动头部及躯干(双 足并拢平放在地上,手放在膝上,不接触身体
3)Tandem Romberg 试呛:要求受检者两足一前一后、足 尖接足跟直立,双前臂交叉于胸前,观察其睁、闭眼时身体 的摇摆,维持 60s 为正常,需重复进行 4 次,秒表记录
平衡评定方法-观察法
4)活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如坐、站立时移动身体; 在不同条件下行走,包括脚跟碰脚趾、足跟行走、足尖行走、 直线走、侧方走、倒退走、走圆圈、绕过障碍物行走等。 自发姿势反应:受试者取站立位,检査者向左、右、前、 后方向推动受试者身体。阳性反应:脚快速向侧方、前方、后 方跨出一步,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阴性反应:不能为维持平 衡而快速跨出一步,头部和躯干不出现调整。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21
第二十一页
Berg平衡量表评定指南
测评者按照以下说明示范每个项目和(或)给 予受试者以指导。如果某个项目测试双侧或测 试1次不成功需要再次测试,则记分时记录此 项目的最低得分。
大多数项目中,受试者在要求的位置上需保持 一定时间。不能达到所要求的时间或距离,或 需要监护,或需要外界支持或测评者的帮助, 则按照评定标准给予相应的分数。受试者要意 识到完成每项任务时必须保持平衡。
持平衡。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18
第十八页
静态姿势稳定性评定
平衡评定:
坐位平衡,睁眼、闭眼站位平 衡;
双脚前后站立:
睁眼;闭眼;
站立在泡沫塑料垫上:
睁眼;闭眼; 单脚站立: 睁眼、闭眼、单脚站立转头、
单脚站在泡沫塑料上。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19
第十九页
动态姿势稳定性评定
睁眼/闭眼行走25步,记录跌到次数;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10
第十页
影响人体平衡的因素
重心的高低:重心位置低,平衡好;
支撑面的大小:支撑面大,平衡好; 稳定角:稳定角大,平衡好; 摩擦力:摩擦力小时,支撑面越大,平衡越好
前庭功能 肌力、肌张力、视觉和本体感觉。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11
第十一页
评定目的
了解评定对象是否有平衡障碍; 确定平衡障碍的程度、类型; 分析引起平衡障碍的原因; 依据评定结果协助康复计划的制订与实施; 跌倒风险的预测。 对平衡障碍治疗训练效果进行评估; 帮助研制平衡障碍评定与训练的新设备。
睁眼/闭眼在泡沫垫上行走25步,记录跌到次数; 在阶梯训练器上,每只脚上下阶梯10次。 站立和步态评定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协调障碍的表现
中枢神经系统由三个领域控制协调运动的 产生,它们是小脑、基底神经节和脊髓后 柱(后索)。
小脑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
缺乏精细协调及对距离的判断力,这种距离可影 响步态、姿势和运动方式。其步态常表现为两脚 分开较宽、不规则、不稳定。
1.辨距不良:对距离的判断力不好. 2.意向性震颤:震颤发生于随意运动时. 3.姿势性震颤:站立时身体前后摇摆. 4.轮替运动障碍:又称为快速运动不良,完成快速交替
正常儿童形成跨步及跳跃反应的时间是 15~18个月。
平衡功能的评定
可根据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以下分级 ①能正确完成活动 ②能完成活动但要较小的帮助以维持平衡 ③能完成活动但要较大的帮助以维持平衡 ④不能完成活动
评定程序
检测个人是否能做到以下几点 在静止状态下 1.能独自维持体位 2.在一定时间内对外界变化发生反应并做出
的,不随意的扭曲运动. 4.偏身舞蹈症:一侧身体突然出现的、痉挛
性的、有力的、没有目的的鞭打样运动。 5.张力障碍:肌张力从高到低的变化无法预
测。
脊髓后索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障碍
后索病变,本体觉和辨别性触觉的信息不能穿入 大脑皮质,患者闭眼时,不能确定各关节的位置。 具体表现为
当闭上眼或反舰太暗示,由于视反馈的减弱,增 加了平衡紊乱,患者站立时身体摇晃倾斜,易跌 倒。
静态平衡 人体在无外力的情况下维持某种姿势的
过程。 自我动态平衡
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整到 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 他人动态平衡
人体在外力推动作用下调整姿势的过程。
平衡反应
正常儿童形成平衡反应的时间是:俯卧,6 个月;仰卧,7~8个月;坐,7~8个月;蹲 起,9~12个月;站立,12~21个月。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文档资料
他动动态平衡 指人体在外力推动作用下调 整姿势的过程
3、平衡反应
是指当身体重心或支撑面发生改变时, 机体为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保护 性反应
平衡反应使人体不论在卧位、坐位、站 立位均能保持稳定的状态或姿势,是一种 自主反应,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属于高级 水平的发育性反应
平衡反应的形成时间有一定的规律 6个月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 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 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支持面
指人在各种体位下(站立、坐、卧、行 走)所依靠的面,即接触面
支持面面积大小和质地均影响身体平衡
稳定极限
指人体能够在保持平衡的范围内倾斜时 与垂直线形成的最大角度
稳定极限是判断身体的稳定性以及平衡 功能水平的重要指标
2、平衡能力的分类
静态平衡 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维持某种 固定姿势的过程
自动动态平衡 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 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
⑤骨骼肌系统 能产生适宜的运动, 完成大脑所制定的运动方案
(二)平衡能力的评定方法及标准
量表评价法 仪器评定法
1、量表评价法
属于主观评定法,不需要仪器和设备, 方法简单方便,使用广泛
目前常用的有Fugl-Meyer量表、Berg 量从坐位到站位的量表式的平衡 评定,内容比较全面,简单易行
髋调节机制
指人体站在一个较小的支持面上,受到一 个较大的外界干扰时,稳定性明显降低,身 体前后摆动幅度增大。为了减少身体摆动使 重心重新回到双足的范围内,人体通过髋关 节的屈曲活动来调整身体重心和保持平衡
跨步调节机制
当外力干扰过大,使身体的摇动进一步增 加,重心超出其稳定极限,髋调节机制不能 应答平衡的变化时,人体会自动地向用力的 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一步,重新建立身体重 心支撑点,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 衡,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3、平衡反应
是指当身体重心或支撑面发生改变时, 机体为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保护 性反应
平衡反应使人体不论在卧位、坐位、站 立位均能保持稳定的状态或姿势,是一种 自主反应,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属于高级 水平的发育性反应
平衡反应的形成时间有一定的规律 6个月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 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 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支持面
指人在各种体位下(站立、坐、卧、行 走)所依靠的面,即接触面
支持面面积大小和质地均影响身体平衡
稳定极限
指人体能够在保持平衡的范围内倾斜时 与垂直线形成的最大角度
稳定极限是判断身体的稳定性以及平衡 功能水平的重要指标
2、平衡能力的分类
静态平衡 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维持某种 固定姿势的过程
自动动态平衡 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 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
⑤骨骼肌系统 能产生适宜的运动, 完成大脑所制定的运动方案
(二)平衡能力的评定方法及标准
量表评价法 仪器评定法
1、量表评价法
属于主观评定法,不需要仪器和设备, 方法简单方便,使用广泛
目前常用的有Fugl-Meyer量表、Berg 量从坐位到站位的量表式的平衡 评定,内容比较全面,简单易行
髋调节机制
指人体站在一个较小的支持面上,受到一 个较大的外界干扰时,稳定性明显降低,身 体前后摆动幅度增大。为了减少身体摆动使 重心重新回到双足的范围内,人体通过髋关 节的屈曲活动来调整身体重心和保持平衡
跨步调节机制
当外力干扰过大,使身体的摇动进一步增 加,重心超出其稳定极限,髋调节机制不能 应答平衡的变化时,人体会自动地向用力的 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一步,重新建立身体重 心支撑点,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 衡,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PPT课件
• 平衡功能评定包括主观评定和客观评定。 主观评定应用简便,适宜在社区使用。其 评定内容主要有:
1、坐位保持和平衡
2、站立位保持
3、单腿站立检查
4、强化Romberg检查
5、跨步反应
6、在活动状态下移动身体,在不同条件下行 走能否保持平衡。
• 简易平衡评定法
体位 分级 表现
Ⅰ
坐位 站立 Ⅱ 行走
• 试验评分:
• 5分——正常
• 4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活动,但速 度和熟练度较正常稍差。
• 3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活动,但协 调缺陷极明显,动作慢、笨拙和不稳定。
• 2分——重度障碍:只能发起运动而不能完 成
• 1分——不能活动
注意事项
• 进行评定是应备好检查用物,检查环境安 静,光线充足,并有一定的活动空间。患 者疲劳时不易进行检查。
谢谢!
SUCCESS
THANK YOU
2019/7/20
可编辑
• 评定方法主要是观察被测试对象在完 成指定的动作中有误异常,包括粗大 和精细协调运动的评定 。精细协调运 动评定主要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粗大协调运动的评定主要是非平衡 性协调功能评定。
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 1、指鼻、交替指鼻对指试验 2、对指试验 3、轮替试验 4、旋转试验 5、握拳试验 6、拍膝、拍地试验 7、跟-膝-胫试验 8、足趾接触检查者手指试验
协调与平衡 功能评定
协调(coordination)是完成平 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 力
平衡(balance)是由于各种原 因使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 时,四肢、躯干有意识或反 射性地活动以恢复身体直立 稳定的能力
协调与平衡功能异常的原因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PPT课件
达不到目标或超过目标 ❖ 肌张力低下:注意与脑卒中迟缓期相鉴别! ❖ 书写障碍:患者在书写中不能适度停止(注意与失用症鉴别) ❖ 其他:包括眼球震颤、构音障碍等
返回
.
39
不随意运动
❖ 震颤(tremor):肢体维持固定姿势时震颤明显,随意运动时震颤可暂时抑制, 但肢体重新固定于新的位置时又出现震颤。精神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可 发生于上肢、头部、下颌和下肢
.
14
骨骼肌协同运动模式
❖ 通过下肢和躯干肌肉以固定的组合、固定的 时间顺序和强度进行收缩的运动模式从而达 到维持站立平衡的目的
❖ 骨骼肌协同运动模式通过三种对策来对付外 力或支持面的变化以维护站立平衡,包括踝 关节运动模式、髋关节协同运动模式及跨步 运动模式
.
15
平衡的分类
❖ 静态平衡: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处于某种特定姿势的能力-
❖ 确定障碍是否存在 ❖ 确定引起障碍的原因 ❖ 确定治疗方向 ❖ 再评定,以确定治疗的有效性 ❖ 预测患者发生跌到的危险性
.
18
平衡功能评定的方法
❖ 观察法:单腿直立检查法、强化的Romberg检查
法
❖ 量表评定法:
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 Tinetti量表(performance-oriented assessment of
❖ 肌痉挛:为个别肌肉和肌群的短暂、快速、不规则、幅度不一的收缩,局限于 身体一部分或数处同步或不同步出现
返回
.
40
其他
❖ 运动徐缓: ❖ 强直:被动活动时肌肉张力明显增高,呈齿
轮样或铅管样改变
.
41
常采用的协调评定
1、 指鼻试验 2、 指-指试验 3、 拇指对指试验 4、 示指对指试验 5、 对指试验 6、 握拳试验 7、 旋转试验 8、 拍手试验 9、 拍地试验 10、指-趾试验 11、跟-膝-胫试验 12、画圆试验 13、轮替试验
返回
.
39
不随意运动
❖ 震颤(tremor):肢体维持固定姿势时震颤明显,随意运动时震颤可暂时抑制, 但肢体重新固定于新的位置时又出现震颤。精神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可 发生于上肢、头部、下颌和下肢
.
14
骨骼肌协同运动模式
❖ 通过下肢和躯干肌肉以固定的组合、固定的 时间顺序和强度进行收缩的运动模式从而达 到维持站立平衡的目的
❖ 骨骼肌协同运动模式通过三种对策来对付外 力或支持面的变化以维护站立平衡,包括踝 关节运动模式、髋关节协同运动模式及跨步 运动模式
.
15
平衡的分类
❖ 静态平衡: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处于某种特定姿势的能力-
❖ 确定障碍是否存在 ❖ 确定引起障碍的原因 ❖ 确定治疗方向 ❖ 再评定,以确定治疗的有效性 ❖ 预测患者发生跌到的危险性
.
18
平衡功能评定的方法
❖ 观察法:单腿直立检查法、强化的Romberg检查
法
❖ 量表评定法:
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 Tinetti量表(performance-oriented assessment of
❖ 肌痉挛:为个别肌肉和肌群的短暂、快速、不规则、幅度不一的收缩,局限于 身体一部分或数处同步或不同步出现
返回
.
40
其他
❖ 运动徐缓: ❖ 强直:被动活动时肌肉张力明显增高,呈齿
轮样或铅管样改变
.
41
常采用的协调评定
1、 指鼻试验 2、 指-指试验 3、 拇指对指试验 4、 示指对指试验 5、 对指试验 6、 握拳试验 7、 旋转试验 8、 拍手试验 9、 拍地试验 10、指-趾试验 11、跟-膝-胫试验 12、画圆试验 13、轮替试验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是一种评估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的方法。
它通常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或训练师进行,以判断个体在站立、行走和进行其他动作时的能力和稳定性。
评定平衡功能的常见方法包括:1.静态平衡评定:通过要求个体保持站立姿势,如双脚并拢或单脚站立,来评估其平衡稳定性。
例如,通过让个体尽量保持站立姿势的时间来评估他们的静态平衡能力。
2.动态平衡评定:通过要求个体进行一系列动作,如行走、跳跃或进行各种动作,来评估其动态平衡能力。
例如,通过观察个体在行走时是否能够保持平衡和稳定来评估他们的动态平衡能力。
3.协调功能评定:协调功能是指个体在进行复杂的动作时,各个身体部位之间的协调性。
评定方法可以包括要求个体进行各种协调性动作,如反复做手脚交替动作、进行平衡性的动作等。
通过这些评定方法,专业人员可以了解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或训练方案,以提高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评定的结果还可以用于监测个体的康复进展和指导治疗过程。
平衡和协调能力的评定
4、评定常用方法
• (1)指鼻试验
• (2)指-指试验
• (3)对指试验
• (4)轮替试验(前臂旋前/旋后)
• (5)跟-膝-胫试验
4、评定常用方法
• 所有测验应先在 睁眼后闭眼下分别测试. • (1)手指指鼻:让病人肩外展90度,肘伸展,用 食指指尖指鼻尖,可以改变开始的体位来评定不同运动切 面的动作; • (2)指-指试验:病人和检查者相对而坐,检查者的食指 举在病人面前,同时让病人用其食指去指检查者的食指, 检查者还可以变化其手指的位置来评定病人对改变方向、 距离和速度而做出反应的能力。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一、平衡功能评定
主要内容
• • • • (一)平衡的定义 (二)平衡的分类 (三)维持平衡的条件 (四)评定的方法
(一)平衡的概念
• 平衡是指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况 下维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 • 表现在三个方面:
• 保持体位、在随意运动中调整 姿势、安全有效地对外来干扰 作出反应。
4、其他评定常用方法
• (4)旋转试验:肘屈曲90度,并紧紧固定于身体,让病 人前臂交替旋前、旋后,可逐渐加快速度。 • (5)拍膝试验:让被测试者一侧用手掌,对侧握拳拍膝。 • (6)用足拍打:让病人用一足掌在地板上拍打,膝不能 抬起,其足跟维持接触在地板上,可双足同时或分别做等。 • (7)反弹测验:病人于屈肘位。检查者给予足够的徒手 阻力产生肱二头肌的等长收缩,突然去掉阻力,正常时, 相反的肌群(肱三头肌)将收缩和阻止肢体的运动。 •
• (2)平衡地完成某项运动 1.能精确完成. 2.能回到原位或维持新的体位. 3.完成不同速度的运动,包括加速和减速\突 然停下和开始.
1、评定程序
• (3)在一个动态支撑点保持平衡 • (4)在用力时维持平衡(推一个物体) • (5)在睁眼、闭眼时能控制姿势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使骨骼肌保持适当的肌张力,支撑身体并抗重力运动 有选择性地运动身体的其他部位,产生适宜的运动 完成大脑所制定的运动方案 • 静态平衡需要肌肉的等长收缩 • 动态平衡需要肌肉的等张收缩
平衡反应 动态平衡
感觉系统
同上
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整合测试—SOT
是最具代表性的测试,亦是所有针对感觉系统方面 所有测试的基础。
平衡测试仪局限性
受检者必须具备Ⅰ级平衡才可以接受评测。
主要注重下肢活动的平衡功能测定,上肢活动
对平衡的影响十分重要,无这方面的评测。 只有静态平衡(Ⅰ级平衡)者才可以在仪器上 进行平衡反馈训练。 评测和训练中缺乏可靠的安全保护,有相当的 危险性。
1851年Romberg制定了简易的平衡功能检测方法 • 受检者双足并拢直立,观察其在睁、闭眼时身体摇摆的情况 • 称之为Romberg’s征,又称为“闭目直立检查法”
强化Romberg检查法
1966年Gragbiel使用单腿直立检查法及强化Romberg检查法 • 单腿直立检查法:受检者单腿直立,观察其睁、闭眼情况下 维持平衡的时间长短,最长维持时间为30秒 • 强化Romberg检查法:受检者两足一前一后、足尖接足跟直立, 观察其睁、闭眼时身体的摇摆,最长维持时间为60秒
如坐或站立时移动身体
临床观察
跌倒危险指数(姿势应力试验):
主要用于老年人检查,让其站立位下,腰部系一皮带, 在腰部皮带处向后拉一根绳通过滑轮,在绳的另端施加 一定的重量(分别为体重的 1.5%.3.0%.4.25% ),分别 取不同的重量在规定的高度自然落下,造成对受检者突 然向后的拉力,观察其反应,得分0-9分
判断身体位置
中 枢 整 合
运动协调
身体运动的选择
比较、选择﹠结合 感觉
视觉系统 前庭系统 体感系统
选择﹠调整肌肉收缩的模 式
踝部肌 肉 腿部肌 肉 躯体肌 肉
环境作用
产生身体运动
外周感觉运动对比
平衡反应 (Equilibrium Reaction)
当平衡改变时,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 新平衡的过程
有关平衡的概念和机理
平衡:人体在特定可以感觉到的环境中(无论是 静态或动态)控制其身体重心在身体支撑面上以 保持身体直立姿势不至于跌倒的一种能力。
平衡(Balance,Equilibrium)
静态平衡 • 一种姿势或稳定状态 • 肌肉的等长收缩 动态平衡 • 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 持姿势的一种能力 • 肌肉的等张收缩
静态平衡测试
Basic Balance Master®
ERBE:Balance
SMS: Balance Performance Monitor (BPM)
国产
动态平衡测试
Biodex:Balance Balance Master Equitest
临床观察
自发姿势反应:
受检者取中立位站立,他人用轻或中等强度的力量在 其胸骨或骨盆处向后推,然后再在背部(两肩胛骨之 间)或骨盆处用力向前推,分别观察在不同方向的推 力下受检者身体平衡有无丧失(即能否站住不倒), 分正常、良好、一般、差、不能5级。
活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
平衡反应形成时间
6个月 俯卧位平衡反应 7-8个月 仰卧位和坐位平 衡反应 9-12个月 蹲起反应 12-21个月 站立反应
特殊平衡反应
保护性伸展反应
还原反射 坐位展翅反射
踝背屈反射
跨步及跳跃反应
前庭系统
三个半规管感知躯体角加速度运动 椭圆囊、球囊(耳石器)感知瞬时直线加 速运动及与直线重力加速有关的头部位置 改变的信息经第四对颅神经进脑干
中枢整合
三种感觉信息在多级平衡觉中枢中整合加工
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 信息加工后产生运动方案
⑤运动员、飞行员及宇航员。
平衡功能评定
静止状态下(1级平衡) 在不同体位时能否保持平衡 睁、闭眼时能维持姿势稳定 在一定时间内能对外界变化做出必要的姿势调 整反应 自动状态下(2级平衡) 能精确地完成运动 运动后能回到初始位置或保持新的体位平衡 • 如在不同体位下伸手取物完成ADL
平衡控制系统
平衡感觉输入
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 外周运动的控制
平衡感觉输入
视觉调节系统
信息由视网膜收集经视通路传入视中枢, 提供周围环境及身体运动和方向的信息
躯体本体感觉系统
本体觉由分布于肌肉、关节及肌腱等处的 本体感受器收集身体各部位的空间定位及 肌紧张状态的信息,经深感觉传导通路向 上传递
交互神经支配
保持稳定,选择性地运动
其它
大脑平衡反射调节 小脑共济协调系统
外周运动的控制
前庭系统、内侧纵束向头部投射影响眼肌运动 前庭脊髓束维持躯干和下肢肌肉运动 r运动纤维传出的冲动调整梭内肌的紧张性 a运动纤维发放的冲动调整骨骼肌的收缩
平衡测试系统
原理 通过系统控制和分离各种感觉信息的输入 目的 躯体感觉、视觉、前庭系统对于平衡及姿势 控制的作用与影响 结果 数据及图的形式显示 计算机动态姿势图 (Computerized Dynamic Posturography , CDP)
Berg量表
14个项目 20分钟完成 满分56分 <40(34)分 平衡障碍 有摔倒的危险性
Berg平衡量表 介绍
“站起-走”计时测试
方法 被测试者从座椅站起,向前走3米,折 返回来的时间以及在行走中的动态平 衡 结果判断 7-10S:正常 10-20S:可疑异常 〉20S:异常
平衡功能评定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临床检查
observation
•量表评定
scale
•实验室检 查
平衡测试系 统
Balance evaluation system, BES
三维步态分 析系统
临床观察
Romberg检查法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江苏省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 刘守国
LOGO
讨
论
平衡与协调功能障碍的常见疾病
主要内容
•常用概念
平衡、协调功能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 平衡功能评估
平衡临床评估、量表使用、实验室评估
•协调功能评估
协调功能临床检查方法、常见病因
感 觉 整 合 测 试 (sensory organization test, SOT) 分析感觉功能障碍的部位 运动控制测试(motor control test, MCT) 用于自发性肌肉运动障碍评估 应变能力测试(adaptation test, ADT) 有意识肌肉运动障碍评估 有限稳定性测试(limits of stability, LOS)
平衡功能评估的适应证
任何原因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都需要进行评估:
①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病、多发 性硬化、小脑疾病、脑肿瘤、脑瘫、脊髓损伤等; ②耳鼻咽喉科疾病 如眩晕症等; ③骨科疾病或损伤 下肢骨折后、骨关节疾患、截肢、关节置 换术后,影响姿势与姿势控制的颈部与背部损伤以及各种运动 损伤、肌肉疾患及外周神经损伤等; ④老年人;
静态平衡测试
上:健康老人, 下:脑卒中老人
脑卒中
正常
脑卒中
动态平衡测试系统
方法 在被测试者无意识的状态下,支撑面移动(如 前后水平方向,前上、后上倾斜),或显示器 及其支架突然摇动 被测试者以躯体运动反应跟踪出现在显示器 上的视觉目标,保持重心平衡 目的 了解机体感觉和运动器官对外界环境变化的 反应 了解大脑感知觉的综合能力
平衡测试系统:测试方式
静态平衡测试 受力平台和显示器保持稳定,测定人体在睁、 闭眼、外界视动光刺激时的重心平衡状态 主要参数 重心的位置(center of gravity,COG) 重心移动路径的总长度、面积 左右向(x轴)和前后向(y轴)的重心位移平 均速度 重心摆动的功率谱 睁、闭眼时的重心参数比值,等等
Basic Balance Master®
Balance
Master®
PRO Balance Master®
机 器 类 型
SMART Balance Master®
EquiTest®
SMART EquiTest®
动态平衡测试研究的内容
平衡功能评定
运动状态下 在运动中能精确地完成运动 能完成不同速度的运动(包括加速和减速) 当支撑面发生移动时能保持平衡 • 如,在行使的汽车或火车中行走 平衡反应(3级平衡) 当身体处在不同体位时,由于受到来自于不同方 向的外力(如推力或拉力)而发生移动,了解机体 建立新平衡的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平衡反应的作用
维持静态姿势的稳定 使人体在任何体位下均能保持稳定 如,无论是用双手取物或是在不平整的地面上行走, 均不会失去平衡 是一种自主反应,受大脑皮层的随意控制,属于高级水平 的发育性反应 人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以提高平衡能 力 • 如,体操、技巧等项目的运动员,或舞蹈、杂技演 员的平衡能力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在不同条件下行走
脚跟碰脚趾行走 走直线 走圆圈 绕过障碍物行走
量表评定
Berg量表 (Berg Balance Scale)
“站起-走”计时测试 (The Timed “Up & Go” test)
平衡反应 动态平衡
感觉系统
同上
感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整合测试—SOT
是最具代表性的测试,亦是所有针对感觉系统方面 所有测试的基础。
平衡测试仪局限性
受检者必须具备Ⅰ级平衡才可以接受评测。
主要注重下肢活动的平衡功能测定,上肢活动
对平衡的影响十分重要,无这方面的评测。 只有静态平衡(Ⅰ级平衡)者才可以在仪器上 进行平衡反馈训练。 评测和训练中缺乏可靠的安全保护,有相当的 危险性。
1851年Romberg制定了简易的平衡功能检测方法 • 受检者双足并拢直立,观察其在睁、闭眼时身体摇摆的情况 • 称之为Romberg’s征,又称为“闭目直立检查法”
强化Romberg检查法
1966年Gragbiel使用单腿直立检查法及强化Romberg检查法 • 单腿直立检查法:受检者单腿直立,观察其睁、闭眼情况下 维持平衡的时间长短,最长维持时间为30秒 • 强化Romberg检查法:受检者两足一前一后、足尖接足跟直立, 观察其睁、闭眼时身体的摇摆,最长维持时间为60秒
如坐或站立时移动身体
临床观察
跌倒危险指数(姿势应力试验):
主要用于老年人检查,让其站立位下,腰部系一皮带, 在腰部皮带处向后拉一根绳通过滑轮,在绳的另端施加 一定的重量(分别为体重的 1.5%.3.0%.4.25% ),分别 取不同的重量在规定的高度自然落下,造成对受检者突 然向后的拉力,观察其反应,得分0-9分
判断身体位置
中 枢 整 合
运动协调
身体运动的选择
比较、选择﹠结合 感觉
视觉系统 前庭系统 体感系统
选择﹠调整肌肉收缩的模 式
踝部肌 肉 腿部肌 肉 躯体肌 肉
环境作用
产生身体运动
外周感觉运动对比
平衡反应 (Equilibrium Reaction)
当平衡改变时,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 新平衡的过程
有关平衡的概念和机理
平衡:人体在特定可以感觉到的环境中(无论是 静态或动态)控制其身体重心在身体支撑面上以 保持身体直立姿势不至于跌倒的一种能力。
平衡(Balance,Equilibrium)
静态平衡 • 一种姿势或稳定状态 • 肌肉的等长收缩 动态平衡 • 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 持姿势的一种能力 • 肌肉的等张收缩
静态平衡测试
Basic Balance Master®
ERBE:Balance
SMS: Balance Performance Monitor (BPM)
国产
动态平衡测试
Biodex:Balance Balance Master Equitest
临床观察
自发姿势反应:
受检者取中立位站立,他人用轻或中等强度的力量在 其胸骨或骨盆处向后推,然后再在背部(两肩胛骨之 间)或骨盆处用力向前推,分别观察在不同方向的推 力下受检者身体平衡有无丧失(即能否站住不倒), 分正常、良好、一般、差、不能5级。
活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
平衡反应形成时间
6个月 俯卧位平衡反应 7-8个月 仰卧位和坐位平 衡反应 9-12个月 蹲起反应 12-21个月 站立反应
特殊平衡反应
保护性伸展反应
还原反射 坐位展翅反射
踝背屈反射
跨步及跳跃反应
前庭系统
三个半规管感知躯体角加速度运动 椭圆囊、球囊(耳石器)感知瞬时直线加 速运动及与直线重力加速有关的头部位置 改变的信息经第四对颅神经进脑干
中枢整合
三种感觉信息在多级平衡觉中枢中整合加工
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 信息加工后产生运动方案
⑤运动员、飞行员及宇航员。
平衡功能评定
静止状态下(1级平衡) 在不同体位时能否保持平衡 睁、闭眼时能维持姿势稳定 在一定时间内能对外界变化做出必要的姿势调 整反应 自动状态下(2级平衡) 能精确地完成运动 运动后能回到初始位置或保持新的体位平衡 • 如在不同体位下伸手取物完成ADL
平衡控制系统
平衡感觉输入
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 外周运动的控制
平衡感觉输入
视觉调节系统
信息由视网膜收集经视通路传入视中枢, 提供周围环境及身体运动和方向的信息
躯体本体感觉系统
本体觉由分布于肌肉、关节及肌腱等处的 本体感受器收集身体各部位的空间定位及 肌紧张状态的信息,经深感觉传导通路向 上传递
交互神经支配
保持稳定,选择性地运动
其它
大脑平衡反射调节 小脑共济协调系统
外周运动的控制
前庭系统、内侧纵束向头部投射影响眼肌运动 前庭脊髓束维持躯干和下肢肌肉运动 r运动纤维传出的冲动调整梭内肌的紧张性 a运动纤维发放的冲动调整骨骼肌的收缩
平衡测试系统
原理 通过系统控制和分离各种感觉信息的输入 目的 躯体感觉、视觉、前庭系统对于平衡及姿势 控制的作用与影响 结果 数据及图的形式显示 计算机动态姿势图 (Computerized Dynamic Posturography , CDP)
Berg量表
14个项目 20分钟完成 满分56分 <40(34)分 平衡障碍 有摔倒的危险性
Berg平衡量表 介绍
“站起-走”计时测试
方法 被测试者从座椅站起,向前走3米,折 返回来的时间以及在行走中的动态平 衡 结果判断 7-10S:正常 10-20S:可疑异常 〉20S:异常
平衡功能评定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临床检查
observation
•量表评定
scale
•实验室检 查
平衡测试系 统
Balance evaluation system, BES
三维步态分 析系统
临床观察
Romberg检查法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江苏省人民医院 康复医学科 刘守国
LOGO
讨
论
平衡与协调功能障碍的常见疾病
主要内容
•常用概念
平衡、协调功能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 平衡功能评估
平衡临床评估、量表使用、实验室评估
•协调功能评估
协调功能临床检查方法、常见病因
感 觉 整 合 测 试 (sensory organization test, SOT) 分析感觉功能障碍的部位 运动控制测试(motor control test, MCT) 用于自发性肌肉运动障碍评估 应变能力测试(adaptation test, ADT) 有意识肌肉运动障碍评估 有限稳定性测试(limits of stability, LOS)
平衡功能评估的适应证
任何原因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都需要进行评估:
①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病、多发 性硬化、小脑疾病、脑肿瘤、脑瘫、脊髓损伤等; ②耳鼻咽喉科疾病 如眩晕症等; ③骨科疾病或损伤 下肢骨折后、骨关节疾患、截肢、关节置 换术后,影响姿势与姿势控制的颈部与背部损伤以及各种运动 损伤、肌肉疾患及外周神经损伤等; ④老年人;
静态平衡测试
上:健康老人, 下:脑卒中老人
脑卒中
正常
脑卒中
动态平衡测试系统
方法 在被测试者无意识的状态下,支撑面移动(如 前后水平方向,前上、后上倾斜),或显示器 及其支架突然摇动 被测试者以躯体运动反应跟踪出现在显示器 上的视觉目标,保持重心平衡 目的 了解机体感觉和运动器官对外界环境变化的 反应 了解大脑感知觉的综合能力
平衡测试系统:测试方式
静态平衡测试 受力平台和显示器保持稳定,测定人体在睁、 闭眼、外界视动光刺激时的重心平衡状态 主要参数 重心的位置(center of gravity,COG) 重心移动路径的总长度、面积 左右向(x轴)和前后向(y轴)的重心位移平 均速度 重心摆动的功率谱 睁、闭眼时的重心参数比值,等等
Basic Balance Master®
Balance
Master®
PRO Balance Master®
机 器 类 型
SMART Balance Master®
EquiTest®
SMART EquiTest®
动态平衡测试研究的内容
平衡功能评定
运动状态下 在运动中能精确地完成运动 能完成不同速度的运动(包括加速和减速) 当支撑面发生移动时能保持平衡 • 如,在行使的汽车或火车中行走 平衡反应(3级平衡) 当身体处在不同体位时,由于受到来自于不同方 向的外力(如推力或拉力)而发生移动,了解机体 建立新平衡的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平衡反应的作用
维持静态姿势的稳定 使人体在任何体位下均能保持稳定 如,无论是用双手取物或是在不平整的地面上行走, 均不会失去平衡 是一种自主反应,受大脑皮层的随意控制,属于高级水平 的发育性反应 人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以提高平衡能 力 • 如,体操、技巧等项目的运动员,或舞蹈、杂技演 员的平衡能力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在不同条件下行走
脚跟碰脚趾行走 走直线 走圆圈 绕过障碍物行走
量表评定
Berg量表 (Berg Balance Scale)
“站起-走”计时测试 (The Timed “Up & Go” 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