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第三章 5.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眼时维持某姿势稳定的过程,例如坐位和站位时平衡。
自我动态平衡 又称二级平衡,指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
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保持平衡状态,例如行
走过程的平衡。
他人动态平衡 又称三级平衡,指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包括加
速度和减速度)当身体质心发生改变时,迅速调整重心和姿势, 保持身体平衡的过程。例如在行驶的汽车中行走。
视觉系统 前庭系统 体感系统
选择﹠调整肌肉收缩的模 式
踝部肌 肉 腿部肌 肉 躯体肌 肉
环境作用
产生身体运动
外周感觉运动对比
平衡功能评定目的
确定是否存在平衡功能障碍 寻找和确定平衡障碍的原因 确定障碍的水平或程度 指导制定康复治疗计划 跌倒风险的预测
平衡功能评估的适应证
任何原因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都需要进行评估:
分为56分,20分钟完成
检查工具包括秒表、尺子、椅子、小矮凳和台阶
0-20分:平衡功能差,患者需坐轮椅 21-40分:有一定平衡功能,需在辅助下步行 41-56分:平衡功能较好,独立步行 <40分,提示有跌倒的危险
Berg平衡量表测试
⒈由坐到站 ⒏站立位上肢前伸 ⒐站立位从地上拾物
或以一侧手快速连续拍打对侧
手背,或足跟着地、以前脚掌敲 击地面等;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 做这些动作笨拙,节律慢而不均 匀,称轮替动作不能。
协调功能评估-5
⑤闭眼难立征(Romberg征)
嘱患者双足并拢站立,两手向前平伸,闭眼,如出现身体
摇晃或倾斜为阳性
⒉独立站立
⒊独立坐 ⒋由站到坐 ⒌床-椅转移 ⒍闭眼站立 ⒎双足并拢站立
⒑转身向后看
协调与平衡能力
(二)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
2.中枢整合 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
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 并 形成运动的方案。 3.运动控制
当平衡发生变化时, 人体通过三种调节机制或姿势性协同运 动模式来应变, 包括踝调节机制、髋调节机制及跨步调节机制。 (1)踝调节机制 (2)髋调节机制 (3)跨步调节机制
观察正常的站立姿势 走路中观察手的摆动
变速走 指示准确
Ⅶ.运动徐缓
变换速度和方向行走 突然停止后再走
绘圆或横8字试验
观察受试者功能活动
跟膝胫试验
上、下肢固定或保持在某一位置
走标记物 指鼻试验
Ⅷ.姿势紊乱
在坐或站位上出其不意地使之脱离平衡 改变站姿(双足正常站位变换为一足在另一足前方)
指-他人指试验
单足站
.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二、平衡反应及其表现方式
(一)平衡反应 平衡反应是指平衡状态改变时, 人体恢复原有平衡
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 包括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二)特殊平衡反应
1.保护性伸展反应 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支撑点时所发生的一
种平衡反应, 表现为上肢和(或)下肢的伸展。其作用 在于支持身体, 防止摔倒。 2.跨步及跳跃反应
人体站立时的支撑面为两足及两足之间的面积。 当身体的质心落在支撑面内, 人体就保持平衡;当身 体的质心落在支撑面以外时, 人体就失去平衡。支撑 面大小与人体平衡的维持能力密切相关。支撑面大, 体位稳定性好, 容易维持平衡;支撑面小, 身体质心 提高, 体位的稳定就需. 要较强的平衡能力来维持。
第二节 平衡功能的评定
交替地跟-膝、跟-趾试验
直线走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科罗予平衡功能评定定义平衡是指人体不论处在某种位置,运动或受到外力推动时,只懂得调整姿势并维持所需要姿势的过程.平衡反应,保护性伸展反应,跨步及跳跃反应,都是从小就学会的,是一种自动反应,平衡所提供的稳定性对一切技巧活动都是必需的.平衡功能的正常反应平衡受中脑和大脑皮质控制,属于高级水平的发育性反应.平衡反应是一种自动反应,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随时变化.平衡反应可以通过训练获得,其控制要求具备完善的中枢神经系统和运动系统,包括视觉,前庭系统,本体感觉,精细触觉,神经系统的整合作用,有效的肌张力,肌力和耐力,关节的灵活性. 平衡的三种状态静态平衡人体在无外力的情况下维持某种姿势的过程.自我动态平衡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他人动态平衡人体在外力推动作用下调整姿势的过程.平衡反应正常儿童形成平衡反应的时间是:俯卧,6个月;仰卧,7~8个月;坐,7~8个月;蹲起,9~12个月;站立,12~21个月.平衡反应的四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坐位或站立位,当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变化时,出现躯干向外力作用方向弯曲,同时肢体向外伸展.第二种方式:患者取仰卧位,坐位或站位,由于身体的支撑点发生倾斜或移动面使重心移位,出现躯干向倾斜上方弯曲,同侧肢体向外伸展,对侧保护性伸展.第三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此时向后推患者,出现足蚓状肌先收缩,随后足趾背屈,屈髋,躯干屈曲,上肢向前抬,最后头,肩向前.第四种方式: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此时向前推患者,出现足趾先屈曲,然后足跟抬起,伸髋,躯干后伸,上肢向后摆,最后肩后伸,头后仰.保护性伸展反应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偏离原支撑点时,上肢或下肢后伸并外展,以支持身体,防止摔倒.正常儿童形成保护性伸展反应的时间是:上肢,4~6个月;下肢,6~9个月.保护性伸展反应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偏离原支撑点时,上肢和/或下肢后伸并外展,以支持身体,防止摔倒.正常儿童形成保护性伸展反应的时间是:上肢,4~6个月;下肢,6~9个月.跨步及跳跃反应当外力使身体明显偏离支撑点时,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向着被推方向快速跨出一步,改变支撑点而不是试图维持原有支撑点.正常儿童形成跨步及跳跃反应的时间是15~18个月.平衡功能的评定可根据活动的完成情况进行以下分级①能正确完成活动②能完成活动但要较小的帮助以维持平衡③能完成活动但要较大的帮助以维持平衡④不能完成活动评定程序检测个人是否能做到以下几点在静止状态下1.能独自维持体位2.在一定时间内对外界变化发生反应并做出必要的知识调整.3.具备正常的平衡反应.评定程序平衡地完成某项运动1.能精确完成.2.能回到原位或维持新的体位.3.完成不同速度的运动,包括加速和减速\突然停下和开始.评定程序在一个动态支撑点保持平衡在用力时维持平衡在睁眼\闭眼时能控制姿势评定方法评定反应有许多种,如全部进行检查,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所以常引用其中的一部分.上田氏平衡反应试验佐直氏平衡试验Carr-Shepherd平衡评定计算机控制的评定姿势图上田氏平衡反应试验佐直氏平衡试验Carr-Shepherd平衡评定(1)坐位平衡0分:完全不能完成1分:在支持下保持坐位平衡(治疗者给予病人帮助).2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10秒(病人不抓握任何物体,膝足并拢,双足平放在地上).3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身体前倾,体重均匀分布(头部直立,挺胸,重心在髋关节前,体重分布在双侧下肢).4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并能向后转动头部及躯干(双足并拢平放在地上,手放在膝上,不接触身体)5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并能身体向前,手摸地面,然后回到座位平衡(双足平放地上,手接触至少足前10厘米的地面)6分:无支撑坐在椅上,向侧方弯腰,手摸地面,然后回到座位平衡(双足平放在地上,不抓握任何物体,保持下肢不动,必要时可支撑患侧上肢).坐位→站立位0分:完全不能完成1分:在治疗者帮助下站起来2分:借助辅助具站起来,但体重分布不均匀,需要用手来支撑.3分:自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不需要用手来支撑.4分:自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并能保持髋,膝伸直5秒钟.5分:自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髋,膝完全伸直5秒钟.6分:10秒钟内,不需要任何帮助,自己站起来,坐下3次平衡姿势图测定与平衡相关的知识图的五种参数轨迹长度,轨迹总面积,平均摆速,前后摆速,左右摆速.协调功能评定定义指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肌力.不协调是形容运动紊乱的一般性术语,通常是笨拙的,不平衡和不准确的运动.协调障碍的表现中枢神经系统由三个领域控制协调运动的产生,它们是小脑,基底神经节和脊髓后柱(后索). 小脑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缺乏精细协调及对距离的判断力,这种距离可影响步态,姿势和运动方式.其步态常表现为两脚分开较宽,不规则,不稳定.1.辨距不良:对距离的判断力不好.2.意向性震颤:震颤发生于随意运动时.3.姿势性震颤:站立时身体前后摇摆.4.轮替运动障碍:又称为快速运动不良,完成快速交替运动有困难.5.运动分律:所完成的活动不是平滑的一个活动,而是一连串运动成分.基底神经节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缺陷基底神经节病变,主要是运动不正常和肌张力的改变.具体表现1.静止性震颤:随着由目的的运动而减轻或消失.2.运动不能:不能启动一个运动.3.手足徐动:四肢,躯干,面部以外的部位缓慢的,不随意的扭曲运动.4.偏身舞蹈症:一侧身体突然出现的,痉挛性的,有力的,没有目的的鞭打样运动.5.张力障碍:肌张力从高到低的变化无法预测.脊髓后索功能不全造成的协调障碍后索病变,本体觉和辨别性触觉的信息不能穿入大脑皮质,患者闭眼时,不能确定各关节的位置.具体表现为当闭上眼或反舰太暗示,由于视反馈的减弱,增加了平衡紊乱,患者站立时身体摇晃倾斜,易跌倒.步态两脚分开较宽,摇摆不定,步距不等,高抬腿,落地有声,走路看脚.辨距不良不能准确摆放四肢位置或不能触及某一特定物体,患者不用眼看就不能说出检查者在他皮肤上所写的文字.协调功能的评定先计时测速确定基线水平,然后对患者的协调功能进行检测.功能分级为(1)正常完成;(2)轻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及技巧稍有差异;(3)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拙,不稳非常明显;(4)中毒残损:仅能启动活动,不能完成;(5)不能活动.评定程序运动是否直接,精确,容易反向做.完成动作的时间是否正常.增加速度是否影响运动质量.进行活动时有无身体无关的运动.不看时是否影响活动质量.是否有身体的近侧,远侧或一侧更多地参与活动.病人是否很快感到疲劳.评定方法分为大肌群参与的粗大运动的活动和利用小肌群的精细运动的活动.着重评定五个方面的能力1.交替和交互运动:检测两组相反肌群的相对运动的能力.2.协调运动:有肌群的共同运动来获得运动的控制.3.精细运动:评定车辆和判断随意运动的距离和速度的能力.4.固定或维持肢体:检测为此单个肢体或肢体某部分的能力.5.维持平衡和姿势:评定保持平衡和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检测之前的观察每一项活动技能的水平,包括需要多大的帮助或是否需要辅助器.不稳定的发生,附加运动等.受累肢体的数目.不协调的分布,如远端或近端的肌肉.增加或减少不协调缺陷的情况或体位.完成铱星活动所需的时间.安全性水平.非平衡协调测验所有测验应先在睁眼后闭眼下分别测试.异常的反应包括在体位来评定不同运动切面的动作.(1)手指指鼻:让病人肩外展90度,肘伸展,用食指指尖指鼻尖.可以改变开始的体位来评定不同运动切面的动作.(2)受检查者手指指检查者的手指:病人和检查者相对而坐.检查者的食指举在病人面前,同时让病人用其食指去指检查者的食指.检查者还可以变化其手指的位置来评定病人对改变方向,距离和速度而做出反应的能力.(3)手指指手指:两肩外展90度,两肘伸展.让病人将两食指在中线相触.(4)交替指鼻和手指:让病人用食指交替指鼻尖和检查者的手指尖.检查者可变换位置来测验其对变换距离的应变能力.(5)对指:让病人用拇指尖连续触及该手的其他指尖,可逐渐加快速度.(6)团抓:从完全屈曲到完全伸直的握拳和开拳之间的变换,可逐渐加快速度.(7)旋前/旋后:肘屈曲90度,并紧紧固定于身体,让病人手掌朝下和朝上交替翻转,可逐渐加快速度.(8)反弹测验:病人于屈肘位.检查者给予足够的徒手阻力产生肱二头肌的等长收缩,突然去掉阻力,正常时,相反的肌群(肱三头肌)将收缩和阻止肢体的运动.(9)用手拍打:屈肘,前臂旋前,让病人用手拍膝.(10)用足拍打:让病人用一足掌在地板上拍打,膝不能抬起,其足跟维持接触在地板上.(11)指和过指:检查者和病人相对而坐.他们都是水平屈肩90度,伴肘伸展,食指相触让病人完全屈肩(手指指向天花板),然后再回到水平位,使食指再次相触.正常反应是能准确回转到起始位.异常反应是"过指"或运动在目标以上.(12)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交替:病人于仰卧位,让病人同时对侧足跟交替触膝和大拇趾.(13)足趾触检查者的手指:病人于仰卧位,让病人用大拇趾触检查者的手指,检查者可变换手指的位置以评定病人变换方向和判断距离的能力.(14)仰卧位,一侧的足跟沿对侧下肢胫骨上下滑动.(15)画一个圆圈:让病人用上肢或下肢在空中画一个想象的圆圈.难度更大的测验是使用八形图.非平衡协调测验所有测验应先在睁眼后闭眼下分别测试.异常的反应包括在体位来评定不同运动切面的动作.(1)手指指鼻:让病人肩外展90度,肘伸展,用食指指尖指鼻尖.可以改变开始的体位来评定不同运动切面的动作.(2)受检查者手指指检查者的手指:病人和检查者相对而坐.检查者的食指举在病人面前,同时让病人用其食指去指检查者的食指.检查者还可以变化其手指的位置来评定病人对改变方向,距离和速度而做出反应的能力.(3)手指指手指:两肩外展90度,两肘伸展.让病人将两食指在中线相触.(4)交替指鼻和手指:让病人用食指交替指鼻尖和检查者的手指尖.检查者可变换位置来测验其对变换距离的应变能力.(5)对指:让病人用拇指尖连续触及该手的其他指尖,可逐渐加快速度.(6)团抓:从完全屈曲到完全伸直的握拳和开拳之间的变换,可逐渐加快速度.(7)旋前/旋后:肘屈曲90度,并紧紧固定于身体,让病人手掌朝下和朝上交替翻转,可逐渐加快速度.(8)反弹测验:病人于屈肘位.检查者给予足够的徒手阻力产生肱二头肌的等长收缩,突然去掉阻力,正常时,相反的肌群(肱三头肌)将收缩和阻止肢体的运动.(9)用手拍打:屈肘,前臂旋前,让病人用手拍膝.(10)用足拍打:让病人用一足掌在地板上拍打,膝不能抬起,其足跟维持接触在地板上.(11)指和过指:检查者和病人相对而坐.他们都是水平屈肩90度,伴肘伸展,食指相触让病人完全屈肩(手指指向天花板),然后再回到水平位,使食指再次相触.正常反应是能准确回转到起始位.异常反应是"过指"或运动在目标以上.(12)足跟至膝,足跟至足趾交替:病人于仰卧位,让病人同时对侧足跟交替触膝和大拇趾.(13)足趾触检查者的手指:病人于仰卧位,让病人用大拇趾触检查者的手指,检查者可变换手指的位置以评定病人变换方向和判断距离的能力.(14)仰卧位,一侧的足跟沿对侧下肢胫骨上下滑动.(15)画一个圆圈:让病人用上肢或下肢在空中画一个想象的圆圈.难度更大的测验是使用八形图.2.平衡协调测验(1)在一个正常,舒适的姿势下站立.(2)两足并拢站(窄的支撑面)(3)一足在另一足前面站力(即一足的拇趾触另一足的足跟)(4)单足站立(5)上臂的位置在以上各种姿势下变换(如:上臂于体侧;举过头;置于腰部等).(6)突然地打破平衡(在保护病人的情况下)(7)站立位,躯干在前屈和还原到零位之间变换(8)站立位,躯干两侧侧屈(9)行走,将一侧足跟直接置于对侧足趾前(10)沿地板上所画的直线行走或行走时将足置于地板上的标记上(11)侧向走和退步走(12)原地踏步(13)变换步行活动的速度(增加速度将夸大协调缺陷)(14)步行时突然停下和突然起步(15)沿圆圈和变换方向步行(16)用足趾和足跟步行(17)正常站立姿势,先观察睁眼下平衡,然后闭眼.闭眼下平衡丧失,表明本体感觉缺乏,也就是常说的昂白氏(Romberg)阳性.2.平衡协调测验(1)在一个正常,舒适的姿势下站立.(2)两足并拢站(窄的支撑面)(3)一足在另一足前面站力(即一足的拇趾触另一足的足跟)(4)单足站立(5)上臂的位置在以上各种姿势下变换(如:上臂于体侧;举过头;置于腰部等).(6)突然地打破平衡(在保护病人的情况下)(7)站立位,躯干在前屈和还原到零位之间变换(8)站立位,躯干两侧侧屈(9)行走,将一侧足跟直接置于对侧足趾前(10)沿地板上所画的直线行走或行走时将足置于地板上的标记(11)侧向走和退步走(12)原地踏步(13)变换步行活动的速度(增加速度将夸大协调缺陷)(14)步行时突然停下和突然起步(15)沿圆圈和变换方向步行(16)用足趾和足跟步行(17)正常站立姿势,先观察睁眼下平衡,然后闭眼.闭眼下平衡丧失,表明本体感觉缺乏,也就是常说的昂白氏(Romberg)阳性.。
平衡与协调评定
第一节 协调功能评定
2. 协调评定的内容 在协调功能评定时,重点检测以下内容: (1)在完成动作中有无异常动作及表现; (2)完成动作的时间、速度、疲劳时间等是否正常; (3)睁、闭眼时动作有无差别; (4)动作完成是否精确、直接、容易反向做; (5)共济失调单侧性或双侧性,什么部位(头、躯干、四肢)最明显。
第一节 协调功能评定
上肢协调评定方法
操作方法与步骤
指鼻试验?
①轮替试验:受检者双手张开,一手向上,一手
向下,交替转动;也可以一侧手在对侧手背上交
替转动。
②指鼻试验:受检者用自己的示指,先接触自己
的鼻尖,再去接触检查者的示指。检查者通过改
变自己示指的位置,来评定受检者在不同平面内
完成该试验的能力。
③指-指试验:检查者与受检者相对而坐,将示指
2. 协调障碍常见的表现 (1)协同不良:主要表现为运动中主动肌、协同肌、拮抗肌的协同不 佳而导致对躯干、四肢和言语肌的正常控制。 (2)辨距不良:小脑丧失修正信号的能力引起。 (3)眼震:多属小脑病变继发脑干损害,影响到前庭神经核所致。 (4)意向震颤:中脑结合臂病变使主动肌和拮抗肌不能协调地完成有 目的的动作。 (5)失平衡:小脑、前庭、迷路损害均可引起。
第一节 协调功能评定
注意事项 ①检查前向受检者详细说明检查目的和方法,取得其合作; ②检查时注意观察受检者在完成指定动作中是否直接、精确,时间是否正 常;在动作完成过程中有无辨距不良、震颤或僵硬;增加速度或闭眼时有无 异常。 ③注意双侧对比。
第一节 协调功能评定
3.下肢协调评定方法
操作方法与步骤 ①跟-膝-胫试验:受检者仰卧,抬起一侧下肢,先将足跟 放在对侧下肢的膝盖上,再沿着胫骨前缘向下推移。 ②拍地试验:受检者足跟触地,脚尖抬起做拍地动作,可 以双脚同时或分别做。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
协调功能评定的定义和重要性
协调功能评定是衡量个体在运动过程中控制身体协调的能力。协调功能对于 日常活动和运动表现至关重要。
协调功能评定的方法和工具
协调功能评定可以通过测试协调性、灵敏性和多任务执行来进行。工具包括 平衡板、传感器和运动分析系统。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 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和协调功能是康复医学中的重要部分。本节介绍了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 功能评定的定义、重要性以及相应的方法和工具。
平衡功能评定的定义和重要性
平衡功能评定是衡量个体在保持身体平衡方面的能力。它在康复医学中很重 要,因为平衡失调可能导致摔倒和受伤。
平衡功能评定的方法和工具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平衡功能评定与协调功能评定的关系
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是相互关联的。良好的平衡功能有助于提高协调性,而强大的协调功能可 以增强平衡能力。
应用举例:康复医学中的平衡功能评定 和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可用于评估运动损伤、老年人的跌倒风险和康复计划的进展。
结论和要点
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是康复医学中不可或缺的工具,可以帮助诊断、 制定康复计划和监测进展。它们对个体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在评估平衡与协调功能时,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测试项目。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测试项目和评估方法。
1.单脚站立测试:这个测试项目主要用于评估个体的平衡能力。
测试者需要在尽量保持姿势稳定的情况下,尽可能长时间地单脚站立。
测试的时间可以记录下来,并与相同年龄和性别的正常参考值进行比较,以评估个体的平衡能力。
2.行走测试:这个测试项目主要用于评估个体的运动协调能力。
测试者需要按照指定的路线行走,包括前进、后退、侧行和转身等动作。
测试者的行走姿势和步态会被评估,并与正常参考值进行比较。
3.姿势控制测试:这个测试项目主要用于评估个体在不同姿势下的平衡控制能力。
测试者需要保持一定的姿势,如屈腿站立、跪姿或者单脚站立等,测试员会观察测试者的姿势控制能力,并进行评估。
4.眼动测试:这个测试项目主要用于评估个体在视觉干扰下的平衡控制能力。
测试者需要在视觉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平衡训练,如闭眼站立或者在摇晃的平台上行走等。
测试员会观察测试者的平衡控制能力,并进行评估。
以上仅是几个评估平衡与协调功能的常用测试项目和方法,实际评估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
评估结果可以用于了解个体的平衡与协调能力,帮助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
此外,平衡与协调功能的评估不仅仅可以应用于康复训练,也可以在运动训练和老年人护理等领域发挥作用。
对于运动员来说,平衡控制和运动协调的能力对于提高竞技水平和预防运动损伤非常重要。
对于老年人来说,平衡与协调功能的评估能够帮助早期发现和预防摔倒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总而言之,平衡与协调功能评估是一种重要的评估方法,可以用于了解个体的平衡控制和运动协调能力。
通过评估结果,可以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或护理计划,帮助个体提高平衡与协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平衡与协调
躯体感觉系统 视觉系统 前庭系统 踝关节对策 髋关节对策 跨步对策
环境作用
感觉运动对比
产生身体运动
平衡功能概述
★平衡的生理学机制 躯体感觉系统:皮肤内的触、压觉感受器和肌梭、关节内的本体感受器。 视觉系统:提供头部相对于环境的物体位置的变化以及头部相对于环境 的定位信息。
前庭系统:半规管内的壶腹嵴感受旋转运动的角加(减)速度;前庭迷 路内的椭圆囊斑和球囊斑感受静止地心引力和头直线加(减) 速度。
第五节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功能评定
平衡功能概述
基本概念
★平衡:是指在身体保持一种姿势以及在运动或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 维持姿势的能力。 (Balance,Equilibrium )
保持体位 在随意运动中调整姿势
安全有效地对外来干扰作出反应
身体重心(body’s center of gravity,COG) 垂直地落在支持面上方或范围内
禁忌症
严重的心肺疾患,下肢骨折未愈合。
平衡功能评定--方法
观察法 量表法 平衡仪测试法
定性评定
临床观察(observation) Romberg检查法 1851年Romberg制定了简易的平衡功能检测方法受检者双足 并拢直立,观察其在睁、闭眼时身体摇摆的情况称之为 Romberg`s征,又称为“闭目直立检查法”
定量评定
协调功能评定
协调功能评定—定义
★协调(coordination)是指人体产生平滑、 准确、有控制的运动能力。
协调运动的产生需要有功能完整的小脑、 基底节、和脊髓后索的参与,
协调功能障碍又称为共济失调。
协调运动
运动基础 小脑在保持体位,调节和姿势运动有关的肌肉紧张和随意运动的协调上 有很重要的作用。
康复医学概论11-平衡功能评定和协调功能评定-文档资料
3、平衡反应
是指当身体重心或支撑面发生改变时, 机体为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保护 性反应
平衡反应使人体不论在卧位、坐位、站 立位均能保持稳定的状态或姿势,是一种 自主反应,受大脑皮层的控制,属于高级 水平的发育性反应
平衡反应的形成时间有一定的规律 6个月形成俯卧位平衡反应 7—8个月形成仰卧位和坐位平衡反应 9—12个月形成蹲起反应, 12—21个月形成站立反应
支持面
指人在各种体位下(站立、坐、卧、行 走)所依靠的面,即接触面
支持面面积大小和质地均影响身体平衡
稳定极限
指人体能够在保持平衡的范围内倾斜时 与垂直线形成的最大角度
稳定极限是判断身体的稳定性以及平衡 功能水平的重要指标
2、平衡能力的分类
静态平衡 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维持某种 固定姿势的过程
自动动态平衡 指人体在无外力作用下从一 种姿势调整到另外一种姿势的过程
⑤骨骼肌系统 能产生适宜的运动, 完成大脑所制定的运动方案
(二)平衡能力的评定方法及标准
量表评价法 仪器评定法
1、量表评价法
属于主观评定法,不需要仪器和设备, 方法简单方便,使用广泛
目前常用的有Fugl-Meyer量表、Berg 量从坐位到站位的量表式的平衡 评定,内容比较全面,简单易行
髋调节机制
指人体站在一个较小的支持面上,受到一 个较大的外界干扰时,稳定性明显降低,身 体前后摆动幅度增大。为了减少身体摆动使 重心重新回到双足的范围内,人体通过髋关 节的屈曲活动来调整身体重心和保持平衡
跨步调节机制
当外力干扰过大,使身体的摇动进一步增 加,重心超出其稳定极限,髋调节机制不能 应答平衡的变化时,人体会自动地向用力的 方向快速跨出或跳跃一步,重新建立身体重 心支撑点,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 衡,来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康复训练课件)平衡与协调能力评定
结果分析:
✓ 7项检查均按3个等级记分,最高平衡评分为14分
✓ 少于14分说明平衡功能有障碍,评分越少,功能障 碍程度越严重
✓ 治疗前、后的评分结果可作为训练前后平衡能力变 化的比较
Berg平衡量表(BBS)
⒈由坐到站 ⒉独立站立 ⒊独立坐 ⒋由站到坐 ⒌床-椅转移 ⒍闭眼站立 ⒎双足并拢站立
•平衡测试仪
静态平衡功能:
方法:重心移动,摆动测定。
评定内容:
• 站立位:双足站(60秒);单腿站(10秒);足尖对足跟站(60秒)
• 坐位
静态平衡测试
ERBE:Balance
Basic Balance Master®
SMS: Balance Performance Monitor (BPM)
动态平衡测试系统
测试内容:
感觉整合测试(sensory organization test, SOT) 运动控制测试(motor control test, MCT) 应变能力测试(adaptation test, ADT) 有限稳定性测试(limits of stability, LOS)
协调的概念 协调运动的分类
协调评定
协调(coordination)
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 能力,例如用适当的肌力、速度和 节奏,准确的方向和距离
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协调控制的部 位包括小脑、基底节和脊髓后索
平衡的概念 影响平衡的因素
平衡能力的分类 平衡障碍原因 评价方法与训练方法
评价
平
衡 障
观察法:如三级分法
碍
常
量表评定法:如Fugl-Meyer 平
用
衡量表、Berg平衡量表
评
价
康复评定(平衡与协调)PPT课件
上肢协调功能评定
肩部活动度
评估肩关节在各个方向上的运动范围,包括前屈、后伸、外展、 内收等,以判断上肢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肘关节屈伸
观察肘关节在屈伸运动中的动作是否流畅、协调,以及关节活动范 围是否正常。
手部协调性
通过观察手部精细动作,如抓握、捏取、对指等,评估手部肌肉的 协调性和灵活性。
下肢协调功能评定
05
CHAPTER
平衡与协调评定的未来发展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研发
虚拟现实技术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环境,评估患者的平衡与协调能力,提 供更具沉浸感的康复训练。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评定的准确性 和效率。
生物电信号分析
利用生物电信号分析技术,如肌电、脑电等,对患者的平衡与协调功 能进行深入评估。
疗效评估
通过定期进行平衡与协调评定,可以评估康复治疗的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提高康复效果。
预测与预防跌倒
预测
通过平衡与协调评定,医生可以预测患者发生跌倒的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 措施。
预防
对于高风险跌倒的患者,通过平衡与协调评定可以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提高 患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降低跌倒的发生率。
平衡与协调的生理机制
01
02
03
前庭系统
负责人体平衡感受和空间 定位,通过感受头部位置 变化和线性加速度来维持 平衡。
视觉系统
通过观察周围环境来协助 平衡调节,提供身体姿势 和运动的信息。
本体感受系统
负责感知肌肉和关节的位 置、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传递信息给大脑以调节身 体姿势和运动。
02
CHAPTER
平衡能力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是一种对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进行综合评估的方法。
平衡和协调是人体运动的基本要素,对于日常生活和运动表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评估个体的平衡和协调功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其运动表现和可能存在的障碍,从而为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和训练方案提供依据。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方法,并探讨其应用价值。
一、平衡功能评定方法1. Berg平衡量表:该量表是评估老年人平衡功能的最常用方法之一,包括14个项目,涵盖了静态和动态平衡的各个方面。
通过观察个体在不同任务下的表现,如站立、转身、闭眼等,可以评估其平衡能力的好坏。
2. Timed Up and Go(TUG)测试:TUG测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评估老年人行走和转身能力的方法。
被测者从坐姿起立,行走3米,然后转身回到椅子上坐下,计算整个过程所需时间。
时间越短,说明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越好。
3.单脚站立测试:该测试要求被测者在一个脚上尽可能长时间地保持平衡。
正常成年人应能够在闭目的条件下,至少保持30秒以上。
如果个体在闭目条件下不能保持平衡,说明其平衡功能存在障碍。
二、协调功能评定方法1.网球抛投测试:该测试要求被测者用右手连续抛投网球,持续时间为30秒。
然后再用左手进行相同的测试。
通过观察被测者的抛投动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可以评估其手眼协调能力。
2.直线行走测试:该测试要求被测者在一条直线上尽可能快地行走。
通过观察被测者的步态和身体姿势的稳定性,可以评估其协调能力的好坏。
3.小球传递测试:该测试要求被测者在两手之间传递一个小球,同时进行看、想、传三个动作。
通过观察被测者的传球准确性和速度,可以评估其手眼协调和反应能力。
三、评定方法的应用价值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方法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帮助制定康复计划:通过评定个体的平衡和协调功能,可以了解其存在的障碍和运动表现,从而制定相应的康复计划。
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和康复措施,提高个体的平衡和协调能力。
康复评定(平衡与协调)
2.平衡反应及其形成规律
平衡反应是人体维持特定的姿势和运动的基本 条件,是人体为恢复被破坏的平衡做出的保护 性反应。
平衡反应是指当平衡状态改变时,机体恢复原 有平衡或建立新平衡的过程,包括反应时间和 运动时间。
反应时间是指从平衡状态的改变到出现可见运 动的时间;
运动时间是指从出现可见运动到动作完成、建 立新平衡的时间。
2.平衡反应及其形成规律
平衡反应使人体不论在卧位、坐位、站立位均能保持稳定的 状态或姿势,是一种自主反应,受大脑皮层控制,属于高级 水平的发育性反应。
1.定义与分类
平衡也指在不同的环境和情况下维持身体直 立姿势及维持人体重心(COG)在支持面上 方的能力。
姿势(posture)是指躯体的一种非强制性、无 意识状态下的自然状态。从人体力学方面来 说,是指身体各个器官,尤其是骨骼、肌肉 以及神经系统互相关连所构成的一种姿态。
1.定义与分类
支持面:指人在各种体位下所依靠的表面, 即接触面。支持面的大小、稳定性和质地均 影响身体平衡。
3.人体平衡的维持机制
为了保持平衡,人体重心(center of gravity, COG)必须垂直地落在支撑面(base of support)的范围内。
一般认为,保持人体平衡需要三个环节的参 与:感觉输入,中枢整合,运动控制。而前 庭系统、视觉调节系统、身体本体感觉系统、 大脑平衡反射调节、小脑共济协调系统以及 肌群的力量在人体平衡功能的维持上都起到 了重要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表评定
❖ Berg量表 (Berg Balance Scale)
❖ “站起-走”计时测试
(The Timed “Up & Go” test)
Berg量表
❖ 14个项目 ❖ 20分钟完成 ❖ 满分56分 ❖ <40(34)分
❖ 前庭系统、内侧纵束向头部投射影响眼肌运动 ❖ 前庭脊髓束维持躯干和下肢肌肉运动 ❖ r运动纤维传出的冲动调整梭内肌的紧张性 ❖ a运动纤维发放的冲动调整骨骼肌的收缩
▪ 使骨骼肌保持适当的肌张力,支撑身体并抗重力运动 ▪ 有选择性地运动身体的其他部位,产生适宜的运动 ▪ 完成大脑所制定的运动方案
• 静态平衡需要肌肉的等长收缩 • 动态平衡需要肌肉的等张收缩
平衡(Balance,Equilibrium)
• 静态平衡
• 一种姿势或稳定状态
• 肌肉的等长收缩 • 动态平衡
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 功的路
• 运动或受到外力作用时,自动调整并维
持姿势的一种能力
• 肌肉的等张收缩
平衡控制系统
❖ 平衡感觉输入 ❖ 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 ❖ 外周运动的控制
平衡感觉输入
平衡反应形成时间
❖ 6个月 ▪ 俯卧位平衡反应
❖ 7-8个月 ▪ 仰卧位和坐位平 衡反应
❖ 9-12个月 ▪ 蹲起反应
❖ 12-21个月 ▪ 站立反应
特殊平衡反应
保护性伸展反应
还原反射 坐位展翅反射
踝背屈反射
跨步及跳跃反应
平衡功能评估的适应证
❖ 任何原因引起的平衡功能障碍,都需要进行评估:
①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帕金森病、多发 性硬化、小脑疾病、脑肿瘤、脑瘫、脊髓损伤等; ②耳鼻咽喉科疾病 如眩晕症等; ③骨科疾病或损伤 下肢骨折后、骨关节疾患、截肢、关节置 换术后,影响姿势与姿势控制的颈部与背部损伤以及各种运动 损伤、肌肉疾患及外周神经损伤等; ④老年人; ⑤运动员、飞行员及宇航员。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2020年4月27日星期一
讨论
❖平衡与协调功能障碍的常见疾病
主要内容
•常用概念
平衡、协调功能的概念和相关理论
• 平衡功能评估
平衡临床评估、量表使用、实验室评估
•协调功能评估
协调功能临床检查方法、常见病因
有关平衡的概念和机理
❖ 平衡:人体在特定可以感觉到的环境中(无论是 静态或动态)控制其身体重心在身体支撑面上以 保持身体直立姿势不至于跌倒的一种能力。
❖ 平衡反应(3级平衡) ▪ 当身体处在不同体位时,由于受到来自于不同方 向的外力(如推力或拉力)而发生移动,了解机体 建立新平衡的反应时间和运动时间
平衡功能评定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临床检查
observation
•量表评定
scale
•实验室检 查
平衡测试系 统 Balance evaluation system, BES 三维步态分 析系统
速运动及与直线重力加速有关的头部位置பைடு நூலகம்改变的信息经第四对颅神经进脑干
中枢整合
❖ 三种感觉信息在多级平衡觉中枢中整合加工
▪ 脊髓、前庭核、内侧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 ▪ 信息加工后产生运动方案
❖ 交互神经支配
▪ 保持稳定,选择性地运动
❖其它
▪ 大脑平衡反射调节 ▪ 小脑共济协调系统
外周运动的控制
❖ 视觉调节系统
▪ 信息由视网膜收集经视通路传入视中枢, 提供周围环境及身体运动和方向的信息
❖ 躯体本体感觉系统
▪ 本体觉由分布于肌肉、关节及肌腱等处的 本体感受器收集身体各部位的空间定位及 肌紧张状态的信息,经深感觉传导通路向 上传递
❖ 前庭系统
▪ 三个半规管感知躯体角加速度运动 ▪ 椭圆囊、球囊(耳石器)感知瞬时直线加
临床观察
❖ Romberg检查法
▪ 1851年Romberg制定了简易的平衡功能检测方法 • 受检者双足并拢直立,观察其在睁、闭眼时身体摇摆的情况 • 称之为Romberg’s征,又称为“闭目直立检查法”
❖ 强化Romberg检查法
▪ 1966年Gragbiel使用单腿直立检查法及强化Romberg检查法 • 单腿直立检查法:受检者单腿直立,观察其睁、闭眼情况下 维持平衡的时间长短,最长维持时间为30秒 • 强化Romberg检查法:受检者两足一前一后、足尖接足跟直立 ,观察其睁、闭眼时身体的摇摆,最长维持时间为60秒
临床观察
❖ 跌倒危险指数(姿势应力试验):
主要用于老年人检查,让其站立位下,腰部系一皮带, 在腰部皮带处向后拉一根绳通过滑轮,在绳的另端施加 一定的重量(分别为体重的1.5%.3.0%.4.25%),分别 取不同的重量在规定的高度自然落下,造成对受检者突 然向后的拉力,观察其反应,得分0-9分
❖ 在不同条件下行走
临床观察
❖ 自发姿势反应:
受检者取中立位站立,他人用轻或中等强度的力量在 其胸骨或骨盆处向后推,然后再在背部(两肩胛骨之 间)或骨盆处用力向前推,分别观察在不同方向的推 力下受检者身体平衡有无丧失(即能否站住不倒), 分正常、良好、一般、差、不能5级。
❖ 活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
▪ 如坐或站立时移动身体
中枢整合
平衡反应
外周感觉运动对比
平衡反应 (Equilibrium Reaction)
当平衡改变时,机体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 新平衡的过程
平衡反应的作用
❖ 维持静态姿势的稳定 ❖ 使人体在任何体位下均能保持稳定
▪ 如,无论是用双手取物或是在不平整的地面上行走, 均不会失去平衡
❖ 是一种自主反应,受大脑皮层的随意控制,属于高级水平 的发育性反应 ▪ 人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有意识的训练,以提高平衡能 力 • 如,体操、技巧等项目的运动员,或舞蹈、杂技演 员的平衡能力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平衡功能评定
❖ 静止状态下(1级平衡) ▪ 在不同体位时能否保持平衡 ▪ 睁、闭眼时能维持姿势稳定 ▪ 在一定时间内能对外界变化做出必要的姿势调 整反应
❖ 自动状态下(2级平衡) ▪ 能精确地完成运动 ▪ 运动后能回到初始位置或保持新的体位平衡 • 如在不同体位下伸手取物完成ADL
平衡功能评定
❖ 运动状态下 ▪ 在运动中能精确地完成运动 ▪ 能完成不同速度的运动(包括加速和减速) ▪ 当支撑面发生移动时能保持平衡 • 如,在行使的汽车或火车中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