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调功能评定PPT优质课件
合集下载
协调与平衡功能评定护理课件
![协调与平衡功能评定护理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4c80b39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49.png)
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
评估患者情况
监测病情变化
通过协调与平衡功能评定,可以全面 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为制定护理计 划提供依据。
通过定期进行协调与平衡功能评定, 可以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变化,调整 护理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
根据评定结果,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 护理方案,包括康复训练、药物治疗、 饮食调整等方面。
视觉障碍
如视力减退、眼球震颤等,影 响空间感知和物体定位。
神经系统疾病
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等, 导致肌肉控制和协调能力下降。
内分泌系统疾病
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 引起代谢紊乱和神经病变。
听力障碍
如听力下降、耳鸣等,影响身 体姿势和平衡调整。
评估工具与技巧
01 观察法
通过观察患者的步态、姿势、 动作等,评估协调与平衡功能。
03
协调与平衡功能障碍的护理干预
物理疗法
冷热敷法
通过冷敷或热敷来缓解肌 肉紧张和疼痛,促进血液
循环。
按摩法
通过按摩肌肉和关节,缓 解肌肉疼痛和僵硬,促进
血液循环。
电刺激疗法
通过电刺激肌肉,促进肌 肉收缩和放松,缓解肌肉
疼痛和僵硬。
药物治疗
非处方药
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非处方药,可以缓解疼痛和消炎。
重要性
协调与平衡功能是日常生活活动 的基础,对于预防跌倒、提高生 活质量、促进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评定方法简介
观察法
通过观察个体的动作、步态等表现,评估 其协调与平衡功能。
量表评定法
使用特定的量表对个体的协调与平衡功能 进行量化评估。
仪器评定法
利用专业设备对个体的协调与平衡功能进 行客观、准确的评估。
协调功能评定技术(康复评定技术课件)
![协调功能评定技术(康复评定技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8734217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db.png)
肢协调功能评定检查方法
2.跟膝胫试验 端滑动。
患者取仰卧位,用一侧的足跟沿对侧胫骨近端向远
协调功能评定技术
目录/contents
01 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02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一)定义—协调运动
协调运动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与特定运 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用,从而 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 其特点是:以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力量进 行运动。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一)上肢协调功能评定检查方法
1.指鼻试验 肩外展90°同时肘关节伸展位置时,用食指指尖 指向鼻尖。检查时以不同的方向、速度、睁眼、闭眼重复进行, 并双侧比较。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一)上肢协调功能评定检查方法
2.对指试验
用拇指指
尖连续逐一触及该手的其
他指尖,可逐渐加快速度。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设计协调运动评定试验时应选择安静、光线充足、有一定活动空 间的房间,先计时测速确定基线水平,然后对患者的协调功能进行 检测
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三)协调功能评定注意事项
2.注意观察运动完成情况 进行协调运动检查时注意观察患者完成运动是否直接、精确,有
无震颤、晃动或不稳定,完成运动的时间是否正常;加快运动速度 时,运动质量有无变化;注意睁眼、闭眼、静止、运动时情况的差 异;不协调运动以及受累肢体的情况,是否有身体的近侧、远侧肢 体参与活动;病人是否很快感到疲劳。
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三)协调功能评定注意事项
3.检查其他相关功能情况 应检查肌力、关节活动度和感觉的缺损,因为这些方面的功能异
常可能影响运动的协调。然而,即使在肌力、关节活动度和感觉都 正常时,也可能出现不协调的情况。
2.跟膝胫试验 端滑动。
患者取仰卧位,用一侧的足跟沿对侧胫骨近端向远
协调功能评定技术
目录/contents
01 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02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一)定义—协调运动
协调运动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与特定运 动或动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用,从而 产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 其特点是:以适当的速度、距离、方向、节奏和力量进 行运动。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一)上肢协调功能评定检查方法
1.指鼻试验 肩外展90°同时肘关节伸展位置时,用食指指尖 指向鼻尖。检查时以不同的方向、速度、睁眼、闭眼重复进行, 并双侧比较。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一)上肢协调功能评定检查方法
2.对指试验
用拇指指
尖连续逐一触及该手的其
他指尖,可逐渐加快速度。
协调功能评定方法
设计协调运动评定试验时应选择安静、光线充足、有一定活动空 间的房间,先计时测速确定基线水平,然后对患者的协调功能进行 检测
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三)协调功能评定注意事项
2.注意观察运动完成情况 进行协调运动检查时注意观察患者完成运动是否直接、精确,有
无震颤、晃动或不稳定,完成运动的时间是否正常;加快运动速度 时,运动质量有无变化;注意睁眼、闭眼、静止、运动时情况的差 异;不协调运动以及受累肢体的情况,是否有身体的近侧、远侧肢 体参与活动;病人是否很快感到疲劳。
协调功能评定概述
(三)协调功能评定注意事项
3.检查其他相关功能情况 应检查肌力、关节活动度和感觉的缺损,因为这些方面的功能异
常可能影响运动的协调。然而,即使在肌力、关节活动度和感觉都 正常时,也可能出现不协调的情况。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教学课件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e3fb03d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91ba24d.png)
03
希望能够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其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水平。
04
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学习,推动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的不断发 展,为康复治疗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THANK YOU
增强协调性
通过身体协调性训练,如身体控 制、肢体协调、反应能力等练习,
增强身体的协调性。
预防跌倒
通过平衡和协调训练,降低跌倒 的风险,特别是在老年人或身体
虚弱的人群中。
训练计划与实施
制定训练计划
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包括训练 目标、方法、频率、时间等。
多样化训练
采用多种训练方法,使训练更有趣、更吸引人, 同时提高身体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的、手腕和眼睛等部位的训 练,提高个体在细致动作和注意力 方面的协调能力。
平衡能力训练
通过单脚站立、闭眼行走、平衡板 等训练方式,提高个体的平衡能力, 进而促进协调功能的发挥。
联合评定的必要性
平衡与协调是日常生 活活动的基础
为制定康复计划提供 依据
联合评定能够全面评 估个体的功能状况
教学收获与不足
收获 学生对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的理论知识有了深入理解。
学生能够掌握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的实际操作技巧。
教学收获与不足
• 学生提高了对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收获与不足
不足
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技巧的掌握上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 练习。
部分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加 强学习。
协调功能
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节奏进行肌肉收缩和放松,以实现身 体各部位协同工作的能力。协调功能不良可能导致姿势控制能力下降和跌倒风 险增加。
平衡与协调功能的重要性
希望能够加强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其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水平。
04
希望能够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学习,推动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的不断发 展,为康复治疗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THANK YOU
增强协调性
通过身体协调性训练,如身体控 制、肢体协调、反应能力等练习,
增强身体的协调性。
预防跌倒
通过平衡和协调训练,降低跌倒 的风险,特别是在老年人或身体
虚弱的人群中。
训练计划与实施
制定训练计划
根据个体情况,制定合理的训练计划,包括训练 目标、方法、频率、时间等。
多样化训练
采用多种训练方法,使训练更有趣、更吸引人, 同时提高身体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的、手腕和眼睛等部位的训 练,提高个体在细致动作和注意力 方面的协调能力。
平衡能力训练
通过单脚站立、闭眼行走、平衡板 等训练方式,提高个体的平衡能力, 进而促进协调功能的发挥。
联合评定的必要性
平衡与协调是日常生 活活动的基础
为制定康复计划提供 依据
联合评定能够全面评 估个体的功能状况
教学收获与不足
收获 学生对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的理论知识有了深入理解。
学生能够掌握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的实际操作技巧。
教学收获与不足
• 学生提高了对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教学收获与不足
不足
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技巧的掌握上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 练习。
部分学生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加 强学习。
协调功能
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节奏进行肌肉收缩和放松,以实现身 体各部位协同工作的能力。协调功能不良可能导致姿势控制能力下降和跌倒风 险增加。
平衡与协调功能的重要性
协调和平衡功能评定技术(康复评定技术课件)
![协调和平衡功能评定技术(康复评定技术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774f8a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21.png)
MAS 平衡功能检测
2.坐位到站立位 0 分:完全不能完成。 1 分:在治疗者帮助下站起来。 2 分:借助辅助具站起来,但体重分布不均勻,需要用手来支撑. 3 分:自己 站起来.休重分布均匀,不需要用手支撑。
MAS 平衡功能检测
4 分:自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并能保持做、膝伸宜 5s0 5 分:自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髋、膝完全伸直,然后再坐下。 6 分:l0s 内,不需要任何帮助,自己站起来,坐下 3 次,自 己站起来,体重分布均匀。
MAS 平衡功能检测
此检测方法由澳大利亚物理治疗师 Carr 和 Shepherd 在 80 年代设计出的.常与其他运动功能的评定一起进行。总评 分 48 分,每项分 7 个等级(0-6 分),其中有关平衡功能测定 有 12 分。 1.坐位平衡
MAS 平衡功能检测
1 分:在支持下保持坐位平衡(治疗者给予受试者帮助)。 2 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 10s(受试者不抓握任何物体, 膝足并拢,双足平放在地上)。 3 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身体前倾,体重均匀分布(头部 直立、挺胸、重心在髋关节前,体重分布在双侧下肢) 4 分:无支撑下保持坐位平衡,并能向后转动头部及躯干(双 足并拢平放在地上,手放在膝上,不接触身体
3)Tandem Romberg 试呛:要求受检者两足一前一后、足 尖接足跟直立,双前臂交叉于胸前,观察其睁、闭眼时身体 的摇摆,维持 60s 为正常,需重复进行 4 次,秒表记录
平衡评定方法-观察法
4)活动状态下能否保持平衡。如坐、站立时移动身体; 在不同条件下行走,包括脚跟碰脚趾、足跟行走、足尖行走、 直线走、侧方走、倒退走、走圆圈、绕过障碍物行走等。 自发姿势反应:受试者取站立位,检査者向左、右、前、 后方向推动受试者身体。阳性反应:脚快速向侧方、前方、后 方跨出一步,头部和躯干出现调整。阴性反应:不能为维持平 衡而快速跨出一步,头部和躯干不出现调整。
十一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精品PPT课件
![十一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f94eacef78a6529657d5331.png)
觉)和本体感觉。在维持身体平衡和姿势的过程中,与 支撑面相接触的皮肤触、压觉感受器向大脑皮质传递有 关体重的分布情况和身体质心的位置;分布于肌肉、关 节及肌腱等处的本体感受器(螺旋状感觉神经末梢)收 集随支撑面变化的信息,经深感觉传导通路向上传递。 正常人站立在固定的支撑面上时,足底皮肤的触、压觉 和踝关节的本体感觉输入起主导作用,当足底皮肤和下 肢本体感觉输入完全消失时,人体失去感受支撑面情况 的能力,姿势的稳定性立刻受到严重影响,此时,闭目
第九章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第一节 平衡与平衡反应
人体平衡(balance,equilibrium)是指身 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 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质心稳定的能 力。
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下(卧、坐、站 立、行走)所依靠的接触面。人体站立时的 支撑面为两足及两足之间的面积。
特殊平衡反应
保护性伸展反应 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支撑 点时所发生的一种平衡反应,表现为上肢和(或) 下肢的伸展。其作用在于支持身体,防止摔倒。
跨步及跳跃反应 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 外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到损伤,身体顺着外 力的方向快速跨出一步,以改变支撑点,建立新平 衡的过程。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 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中枢整合
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 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 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 的方案。当体位或姿势变化时,为了判断人体 质心的准确位置和支撑面情况,中枢神经系统 将三种感觉信息进行整合,迅速判断何种感觉 所提供的信息是有用的,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 息是相互冲突的,从中选择出提供准确定位信 息的感觉输至摔倒。
感觉输入
前庭系统:包括三个半规管。感知人体角加速度运
第九章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
第一节 平衡与平衡反应
人体平衡(balance,equilibrium)是指身 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 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质心稳定的能 力。
支撑面是指人体在各种体位下(卧、坐、站 立、行走)所依靠的接触面。人体站立时的 支撑面为两足及两足之间的面积。
特殊平衡反应
保护性伸展反应 当身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偏离支撑 点时所发生的一种平衡反应,表现为上肢和(或) 下肢的伸展。其作用在于支持身体,防止摔倒。
跨步及跳跃反应 当外力使身体偏离支撑点或在意 外情况下,为了避免摔倒或受到损伤,身体顺着外 力的方向快速跨出一步,以改变支撑点,建立新平 衡的过程。其作用是通过重新获取新的平衡,来保 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中枢整合
三种感觉信息在包括脊髓、前庭核、内侧 纵束、脑干网状结构、小脑及大脑皮层等多级 平衡觉神经中枢中进行整合加工,并形成运动 的方案。当体位或姿势变化时,为了判断人体 质心的准确位置和支撑面情况,中枢神经系统 将三种感觉信息进行整合,迅速判断何种感觉 所提供的信息是有用的,何种感觉所提供的信 息是相互冲突的,从中选择出提供准确定位信 息的感觉输至摔倒。
感觉输入
前庭系统:包括三个半规管。感知人体角加速度运
康复评定(平衡与协调)PPT课件
![康复评定(平衡与协调)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55f916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95.png)
上肢协调功能评定
肩部活动度
评估肩关节在各个方向上的运动范围,包括前屈、后伸、外展、 内收等,以判断上肢的协调性和灵活性。
肘关节屈伸
观察肘关节在屈伸运动中的动作是否流畅、协调,以及关节活动范 围是否正常。
手部协调性
通过观察手部精细动作,如抓握、捏取、对指等,评估手部肌肉的 协调性和灵活性。
下肢协调功能评定
05
CHAPTER
平衡与协调评定的未来发展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研发
虚拟现实技术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环境,评估患者的平衡与协调能力,提 供更具沉浸感的康复训练。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大量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评定的准确性 和效率。
生物电信号分析
利用生物电信号分析技术,如肌电、脑电等,对患者的平衡与协调功 能进行深入评估。
疗效评估
通过定期进行平衡与协调评定,可以评估康复治疗的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提高康复效果。
预测与预防跌倒
预测
通过平衡与协调评定,医生可以预测患者发生跌倒的风险,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 措施。
预防
对于高风险跌倒的患者,通过平衡与协调评定可以制定针对性的训练计划,提高 患者的平衡和协调能力,降低跌倒的发生率。
平衡与协调的生理机制
01
02
03
前庭系统
负责人体平衡感受和空间 定位,通过感受头部位置 变化和线性加速度来维持 平衡。
视觉系统
通过观察周围环境来协助 平衡调节,提供身体姿势 和运动的信息。
本体感受系统
负责感知肌肉和关节的位 置、运动状态和受力情况, 传递信息给大脑以调节身 体姿势和运动。
02
CHAPTER
平衡能力
治疗-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及训练PPT课件
![治疗-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及训练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cf65623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640f241.png)
重要性
平衡和协调功能是人类日常活动的基础,对于保持独立生活 、预防跌倒、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 平衡和协调功能的准确评估是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前提。
评定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通过评定了解个体在平衡和协调 方面的障碍程度,为制定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意义
评定结果有助于判断治疗效果, 为康复计划的调整提供参考,有 助于提高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质和运动表现,为训练和比赛提供指导。
04 平衡和协调功能训练
平衡功能训练的方法和原则
01
02
03
静态平衡训练
通过单脚站立、闭眼站立 等练习,提高身体的静态 平衡能力。
动态平衡训练
进行步态训练、重心转移 等动作,提高身体的动态 平衡能力。
平衡训练原则
训练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 进、个体化、重复性等原 则,确保安全有效。
02 平衡功能评定
静态平衡功能评定
总结词
静态平衡功能评定主要评估个体在静止状态下保持姿势和稳定性的能力。
详细描述
静态平衡功能评定可以通过观察个体在静止站立、坐下、闭眼等不同姿势下的 稳定程度来进行评估,常用的测试包括单脚站立测试、闭目原地踏步测试等。
动态平衡功能评定
总结词
动态平衡功能评定主要评估个体在活动过程中维持姿势和动作协调性的能力。
训练过程中应避免过度 疲劳,注意适当的休息
和放松。
注意环境安全
训练时应选择安全的环 境,避免因地面湿滑、 障碍物等因素造成意外
伤害。
定期评估和调整
训练过程中应定期进行 功能评估,根据评估结 果及时调整训练方案。
05 平衡和协调功能在康复治 疗中的应用
平衡和协调功能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平衡和协调功能是人类日常活动的基础,对于保持独立生活 、预防跌倒、提高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 平衡和协调功能的准确评估是制定有效治疗方案的前提。
评定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通过评定了解个体在平衡和协调 方面的障碍程度,为制定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意义
评定结果有助于判断治疗效果, 为康复计划的调整提供参考,有 助于提高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质和运动表现,为训练和比赛提供指导。
04 平衡和协调功能训练
平衡功能训练的方法和原则
01
02
03
静态平衡训练
通过单脚站立、闭眼站立 等练习,提高身体的静态 平衡能力。
动态平衡训练
进行步态训练、重心转移 等动作,提高身体的动态 平衡能力。
平衡训练原则
训练过程中应遵循循序渐 进、个体化、重复性等原 则,确保安全有效。
02 平衡功能评定
静态平衡功能评定
总结词
静态平衡功能评定主要评估个体在静止状态下保持姿势和稳定性的能力。
详细描述
静态平衡功能评定可以通过观察个体在静止站立、坐下、闭眼等不同姿势下的 稳定程度来进行评估,常用的测试包括单脚站立测试、闭目原地踏步测试等。
动态平衡功能评定
总结词
动态平衡功能评定主要评估个体在活动过程中维持姿势和动作协调性的能力。
训练过程中应避免过度 疲劳,注意适当的休息
和放松。
注意环境安全
训练时应选择安全的环 境,避免因地面湿滑、 障碍物等因素造成意外
伤害。
定期评估和调整
训练过程中应定期进行 功能评估,根据评估结 果及时调整训练方案。
05 平衡和协调功能在康复治 疗中的应用
平衡和协调功能在神经系统疾病康复中的应用
协调功能评定精选PPT
![协调功能评定精选PPT](https://img.taocdn.com/s3/m/1563d2f855270722182ef753.png)
1分:不能完成活动
非平衡性-他人指试验: 3)指指试验: 4)指鼻和指-他人指试验: 5)对指试验: 6)抓握试验: 7)前臂旋转试验: 8)反跳试验: 9)轻叩手: 10)轻叩足: 11)指示准确: 12)交替地跟-膝、跟-趾试验: 13)趾-他人指试验: 14)跟-胫试验: 15)绘圆或横“8”字试验: 16)肢体保持试验:
要较少帮助; 观在察功11受 能10试活))者动正侧的中步方日观走走常察;和生,活接倒活近退动靶走时并;缺通陷过加与重健康人比较,判断受试者是否存在协调功能障碍。
12)变换速度走; 13)突然停止后再走;
2分:能完成活动,需
14)环形走和变换方向走; 15)足跟或足尖着地走;
要较大帮助;
16)站立位睁眼和闭眼;
(二)协调试验 协调试验分平衡性与非平衡性协调试验两类。
1.平衡性协调试验 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在直立位时的姿势、平衡以及静和动
的成分。 2.非平衡性协调试验
平衡性协调试验是评估身体不在直立位时静止和运动的成分。
平衡性协调试验
★
1)双足站立(正常舒适位); 4)指鼻2)和双指-足他站人指立试(验两:足并拢站立);
• 协调评定的目的 根据协调活动的完成情况,可将协调功能分为5级。
(1)深感觉障碍如:震动觉、关节位置觉缺失 III级: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拙、明显不稳定。 7)前臂旋转试验:
• 协调评定的内容 5对训练疗效进行评估;
6)在保护下,出其不意地让受试者失去平衡; 协调性运动障碍的原因: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小脑、基底 节、脊髓后索)的病变所致。 6)在保护下,出其不意地让受试者失去平衡;
I级:正常完成。 II级:轻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较正常速度和 技巧稍有差异。 III级:中度残损,能完成活动,但动作慢、笨拙、 明显不稳定。 IV级:重度残损:仅能启动动作,不能完成。 V级:不能完成活动。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ppt课件
![平衡和协调运动功能评定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643f32a04a1b0717ed5dd81.png)
精品课件
第二节 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定义
协调: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 动的能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 方向、节奏和肌力;
协调运动主要表现为产生平滑的、准确的、 有控制的运动,同时伴有适当的速度、距 离、方向、节奏和肌力。
精品课件
共济失调
协调运动的产生需要有功能完整的深感觉、 前庭、小脑和锥体外系的参与,其中小脑对 协调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每当大脑皮层发 出随意运动的命令时,小脑便产生了制动作 用。
阴性反应:头、胸不能自我调正,不能跨步维持平衡。 阳性反应:头、胸调正,向前、后、左、右跨步以维
持平衡。
精品课件
静态姿势稳定性评定
平衡评定: 坐位平衡,睁眼、闭眼站 位平衡;
双脚前后站立: 睁眼;闭眼;
站立在泡沫塑料垫上: 睁眼;闭眼;
单脚站立: 睁眼、闭眼、单脚站立转头、 单脚站在泡沫塑料上。
精品课件
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此类受试者不能辩别肢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行 走时动作粗大,迈步不知远近,落地不知深浅,抬 足过高,跨步宽大,踏地加重,而且需要视觉补偿 ,总看着地走路,闭目或在暗处步行时易跌倒; 闭眼或房间太黑,患者站立时身体摇晃、易跌倒 异常步态:二脚分开较宽、摇摆不定、步距不等、
高抬腿、落地有声、走路看脚; 辩距不良:
精品课件
坐位平衡反应
检测体位:患者坐在椅上。 诱发刺激:拉或使患者向一侧倾斜。
阴性反应:头、胸不能自我调正,无平衡或保护性反应 ( 身体某些部位可能出现阳性反应,其他部位没有)。 阳性反应:头、胸调正,抬高一侧上下肢外展、伸直(平 衡反应),较低的一侧肢体出现护性反应。
精品课件
跪位平衡反应
检测体位:患者跪位。 诱发刺激:拉或使患者向一侧倾斜。
第二节 协调运动功能评定
定义
协调:人体产生平滑、准确、有控制的运 动的能力,它要求有适当的速度、距离、 方向、节奏和肌力;
协调运动主要表现为产生平滑的、准确的、 有控制的运动,同时伴有适当的速度、距 离、方向、节奏和肌力。
精品课件
共济失调
协调运动的产生需要有功能完整的深感觉、 前庭、小脑和锥体外系的参与,其中小脑对 协调运动起着重要的作用,每当大脑皮层发 出随意运动的命令时,小脑便产生了制动作 用。
阴性反应:头、胸不能自我调正,不能跨步维持平衡。 阳性反应:头、胸调正,向前、后、左、右跨步以维
持平衡。
精品课件
静态姿势稳定性评定
平衡评定: 坐位平衡,睁眼、闭眼站 位平衡;
双脚前后站立: 睁眼;闭眼;
站立在泡沫塑料垫上: 睁眼;闭眼;
单脚站立: 睁眼、闭眼、单脚站立转头、 单脚站在泡沫塑料上。
精品课件
脊髓后索共济失调
此类受试者不能辩别肢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行 走时动作粗大,迈步不知远近,落地不知深浅,抬 足过高,跨步宽大,踏地加重,而且需要视觉补偿 ,总看着地走路,闭目或在暗处步行时易跌倒; 闭眼或房间太黑,患者站立时身体摇晃、易跌倒 异常步态:二脚分开较宽、摇摆不定、步距不等、
高抬腿、落地有声、走路看脚; 辩距不良:
精品课件
坐位平衡反应
检测体位:患者坐在椅上。 诱发刺激:拉或使患者向一侧倾斜。
阴性反应:头、胸不能自我调正,无平衡或保护性反应 ( 身体某些部位可能出现阳性反应,其他部位没有)。 阳性反应:头、胸调正,抬高一侧上下肢外展、伸直(平 衡反应),较低的一侧肢体出现护性反应。
精品课件
跪位平衡反应
检测体位:患者跪位。 诱发刺激:拉或使患者向一侧倾斜。
8第八章 协调功能评定PPT课件
![8第八章 协调功能评定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1d83297336c1eb91b375d84.png)
脊髓
锥体系的功能
❖ 主要是调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的兴 奋性,易化或抑制由其他途径引起的活动,特别是 在快速随意控制肌肉的精细运动中起基本作用。
❖ 锥体束任何部位损害,临床上表现随意运动功能的 丧失、肌张力低下、手的精细运动功能丧失。
锥体外系的功能
❖ 不经过延髓锥体,作用不能直接迅速抵达下运动神 经元,不能引起肌肉的随意收缩,只是影响运动的 协调性、准确性。
❖ 人体各种动作的完成及正常姿势的维持,是在大脑 皮质运动区、小脑、前庭器官、深部感觉、视觉等 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的精细控制下,由骨骼肌、 肌肉、关节紧密配合,协调活动来实现的。
❖ 人体任何一种正确运动,必须依赖主动肌、对抗肌、 协同肌和固定肌等四组肌肉的相互解调才能完成。 运动的协调是通过小脑、深感觉、前庭系统及锥体 外系的共同作用。
共济失调的类型
❖ 小脑共济失调:肌张力降低、眼球震颤、动作性震 颤等。
❖ 感觉性共济失调:患者对动作的幅度、力量和方向 判断不足,闭目后或在黑暗场所协调障碍加重。闭 目难立征阳性。主要见于脊髓痨(晚期神经梅毒、 后根和后束有变性),也可见于亚急性脊髓联合变 性和多发性神经炎。
❖ 前庭性共济失调:多由内耳迷路受温度或旋转的刺激 或由内耳的急性疾病引起。
评分标准
❖ 4分-能完成活动。 ❖ 3分-能完成活动,但为保持平衡需要较少的身体
接触加以保护。 ❖ 2分-能完成活动,但为保持平衡需要大量的身体
接触加以保护。 ❖ 1分-不能活动。
❖ 粗大运动的评定:
仰卧位→俯卧位: ❖正常:颈部屈曲、旋转→躯干旋转调整反应; ❖小脑性/偏身共济失调:颈部和躯干伸展运动; ❖帕金森病:躯干和双下肢对称性过度屈曲样动作似球状; ❖偏瘫:无法自患侧向健侧翻身运动。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PPT课件
![平衡与协调功能评定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794353c7e21af45b207a822.png)
• 平衡功能评定包括主观评定和客观评定。 主观评定应用简便,适宜在社区使用。其 评定内容主要有:
1、坐位保持和平衡
2、站立位保持
3、单腿站立检查
4、强化Romberg检查
5、跨步反应
6、在活动状态下移动身体,在不同条件下行 走能否保持平衡。
• 简易平衡评定法
体位 分级 表现
Ⅰ
坐位 站立 Ⅱ 行走
• 试验评分:
• 5分——正常
• 4分——轻度障碍:能完成指定活动,但速 度和熟练度较正常稍差。
• 3分——中度障碍:能完成指定活动,但协 调缺陷极明显,动作慢、笨拙和不稳定。
• 2分——重度障碍:只能发起运动而不能完 成
• 1分——不能活动
注意事项
• 进行评定是应备好检查用物,检查环境安 静,光线充足,并有一定的活动空间。患 者疲劳时不易进行检查。
谢谢!
SUCCESS
THANK YOU
2019/7/20
可编辑
• 评定方法主要是观察被测试对象在完 成指定的动作中有误异常,包括粗大 和精细协调运动的评定 。精细协调运 动评定主要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粗大协调运动的评定主要是非平衡 性协调功能评定。
非平衡性协调功能评定 1、指鼻、交替指鼻对指试验 2、对指试验 3、轮替试验 4、旋转试验 5、握拳试验 6、拍膝、拍地试验 7、跟-膝-胫试验 8、足趾接触检查者手指试验
协调与平衡 功能评定
协调(coordination)是完成平 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的能 力
平衡(balance)是由于各种原 因使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 时,四肢、躯干有意识或反 射性地活动以恢复身体直立 稳定的能力
协调与平衡功能异常的原因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PPT课件
![平衡和协调功能评定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e7b9028fd0a79563d1e724e.png)
达不到目标或超过目标 ❖ 肌张力低下:注意与脑卒中迟缓期相鉴别! ❖ 书写障碍:患者在书写中不能适度停止(注意与失用症鉴别) ❖ 其他:包括眼球震颤、构音障碍等
返回
.
39
不随意运动
❖ 震颤(tremor):肢体维持固定姿势时震颤明显,随意运动时震颤可暂时抑制, 但肢体重新固定于新的位置时又出现震颤。精神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可 发生于上肢、头部、下颌和下肢
.
14
骨骼肌协同运动模式
❖ 通过下肢和躯干肌肉以固定的组合、固定的 时间顺序和强度进行收缩的运动模式从而达 到维持站立平衡的目的
❖ 骨骼肌协同运动模式通过三种对策来对付外 力或支持面的变化以维护站立平衡,包括踝 关节运动模式、髋关节协同运动模式及跨步 运动模式
.
15
平衡的分类
❖ 静态平衡: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处于某种特定姿势的能力-
❖ 确定障碍是否存在 ❖ 确定引起障碍的原因 ❖ 确定治疗方向 ❖ 再评定,以确定治疗的有效性 ❖ 预测患者发生跌到的危险性
.
18
平衡功能评定的方法
❖ 观察法:单腿直立检查法、强化的Romberg检查
法
❖ 量表评定法:
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 Tinetti量表(performance-oriented assessment of
❖ 肌痉挛:为个别肌肉和肌群的短暂、快速、不规则、幅度不一的收缩,局限于 身体一部分或数处同步或不同步出现
返回
.
40
其他
❖ 运动徐缓: ❖ 强直:被动活动时肌肉张力明显增高,呈齿
轮样或铅管样改变
.
41
常采用的协调评定
1、 指鼻试验 2、 指-指试验 3、 拇指对指试验 4、 示指对指试验 5、 对指试验 6、 握拳试验 7、 旋转试验 8、 拍手试验 9、 拍地试验 10、指-趾试验 11、跟-膝-胫试验 12、画圆试验 13、轮替试验
返回
.
39
不随意运动
❖ 震颤(tremor):肢体维持固定姿势时震颤明显,随意运动时震颤可暂时抑制, 但肢体重新固定于新的位置时又出现震颤。精神紧张时加重,睡眠时消失。可 发生于上肢、头部、下颌和下肢
.
14
骨骼肌协同运动模式
❖ 通过下肢和躯干肌肉以固定的组合、固定的 时间顺序和强度进行收缩的运动模式从而达 到维持站立平衡的目的
❖ 骨骼肌协同运动模式通过三种对策来对付外 力或支持面的变化以维护站立平衡,包括踝 关节运动模式、髋关节协同运动模式及跨步 运动模式
.
15
平衡的分类
❖ 静态平衡:人体或人体某一部位处于某种特定姿势的能力-
❖ 确定障碍是否存在 ❖ 确定引起障碍的原因 ❖ 确定治疗方向 ❖ 再评定,以确定治疗的有效性 ❖ 预测患者发生跌到的危险性
.
18
平衡功能评定的方法
❖ 观察法:单腿直立检查法、强化的Romberg检查
法
❖ 量表评定法:
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 Tinetti量表(performance-oriented assessment of
❖ 肌痉挛:为个别肌肉和肌群的短暂、快速、不规则、幅度不一的收缩,局限于 身体一部分或数处同步或不同步出现
返回
.
40
其他
❖ 运动徐缓: ❖ 强直:被动活动时肌肉张力明显增高,呈齿
轮样或铅管样改变
.
41
常采用的协调评定
1、 指鼻试验 2、 指-指试验 3、 拇指对指试验 4、 示指对指试验 5、 对指试验 6、 握拳试验 7、 旋转试验 8、 拍手试验 9、 拍地试验 10、指-趾试验 11、跟-膝-胫试验 12、画圆试验 13、轮替试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2、舞蹈症 3、手足徐动 4、偏身投掷症 5、舞蹈样徐动症 6、肌阵挛
17
三、运动能力降低 四、共济失调
肌力正常的情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肢体随意 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 势和平衡。
18
协调障碍的相关因素
肌力低下:肌肉不能有效收缩,常过度用力,不能产生姿势 与运动的协调。
22
各种协调运动障碍的特征
共济失调: 指随意运动的平稳性、动作的速度、范围、力量及持续时 间的异常。 上肢重于下肢,远端重于近端,精细动作较粗大动作明显。 特征:①ADL受限;②醉汉步态;③震颤:意向性、姿势 性、静止性;④轮替运动障碍;⑤辨距不良;⑥肌张力低 下;⑦书写障碍:书写控制不良、画线试验(+)、字体 大小改变;⑧模仿画线异常;⑨协同运动障碍:起身试验、 立位后仰试验;⑩其他:眼球震颤、构音障碍。
经元,不能引起肌肉的随意收缩,只是影响运动的 协调性、准确性。 通过影响肌张力来维持人体的正常姿势;对大脑皮 质呈反馈作用的环路联系。
12
锥体外系是在锥体束的管理下活动的,并支持锥体 束的随意运动。只有在锥体外系使肌肉保持适宜的 紧张度和协调的情况下,锥体束才能完成肌肉的精 细活动。
有些活动,开始时由锥体束发动起来,但活动成为 习惯的自律性运动时,便处于锥体外系的管理之下。 大脑皮质的运动冲动沿着上述两条通路下行,二者 互相协调,完成有机体整体性的复杂随意运动。
协调功能评定
1
协调运动
定义:指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与特定运动或动 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用,从而产 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
特点:适当的肌力,适当的速度、节奏,准确的距 离和方向。
分类:⑴粗大运动:大肌群参与的身体姿势的保持、 平衡等,如翻身、坐、站、行走;⑵精细活动:由 小肌群实施的动作,如手指的灵巧性、控制细小物 品的能力等。
19
评定目的
评定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功能活动的能 力
帮助制定治疗计划和确定治疗目标 为制定改善协调的运动疗法方案提供依据 帮助确立一些适应活动的方法 帮助选择能够促进行为或改善活动安全性的适应仪
器 确定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对协调运动的效果
20
评定内容
检查对抗肌群间逆转运动的能力 检查肌群共同协调的完成运动控制的能力 评估测定或判断运动的速度和距离的能力 检查将肢体保持在某一位置上的能力 评定维持平衡和保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
3
协调运动障碍Leabharlann 包括: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 运动;
不随意运动; 肌肉痉挛、肌肉肌腱挛缩等造成的运动异常。 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小脑、基底节、脊髓后 索)的损伤所致;前庭迷路系统、本体感觉与视觉的异 常也可造成。
4
协调性运动的控制与年龄关系
1、各种协调功能的发育过程; 2、各种协调功能的衰退过程。
21
评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除意识障碍或精神障碍所致的协调功能异常外,任何引起协 调运动障碍的疾患均需评定。
感觉性运动失调:传导本体感觉的纤维受损; 小脑性运动失调:小脑及其向心或远心径束的损害; 前庭性运动失调:前庭器官、神经和核的病变; 额叶性运动失调:额叶前部的损伤; 锥体外系运动失调:基底神经节的损害。
13
协调运动障碍的表现(大专版)
14
一、随意运动失常 1、协同不良 1)轮替动作障碍 2)运动转换障碍 如:书写障碍、模仿画线试验检
查异常 3)构音障碍 4)醉酒步态 5)起身试验 6)立位后仰试验 2、辨距不良
15
二、不随意运动 1、震颤
1)意向性 2)姿势性 3)静止性 如:帕金森 4)眼球震颤
关节活动范围减小:运动的自由度受限。 肌张力异常:影响运动的效率与准确性:肌张力低下收缩无
力;张力高则运动阻抗增高,动作僵硬刻板,出现异常的姿 势。 感觉障碍:躯体运动觉/感觉障碍使患者不能维持肌肉收缩, 运动发动缓慢,运动速度缓慢,肌肉不能协同收缩,运动的 准确性与效率降低。 适应性降低:CNS病损,不能控制精细运动,不能作不同速 度的协调运动。
23
共济失调的类型
小脑共济失调:肌张力降低、眼球震颤、动作性震 颤等。
感觉性共济失调:患者对动作的幅度、力量和方向 判断不足,闭目后或在黑暗场所协调障碍加重。闭 目难立征阳性。主要见于脊髓痨(晚期神经梅毒、 后根和后束有变性),也可见于亚急性脊髓联合变 性和多发性神经炎。
5
协调运动障碍的表现(本科版)
6
脑干
•纹状体系统:分为老纹状体(苍白球、红核、黑质)和新纹状 体(壳和尾状核)两部分。
7
小脑
小脑本体包括小脑两半球和中央的蚓部,以上、中、下三个脚与 脑干联系。上脚(结合臂)与中脑联系、中脚(脑桥臂)与脑桥 联系、下脚(延髓绳状体)与延髓联系。
8
•脊髓后索:包括楔束、簿束。前者主管上肢和上半躯干的深感觉 及精细触压觉,后者主管下肢和下半躯干的深感觉及精细触压觉。
2
人体各种动作的完成及正常姿势的维持,是在大脑 皮质运动区、小脑、前庭器官、深部感觉、视觉等 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的精细控制下,由骨骼肌、 肌肉、关节紧密配合,协调活动来实现的。
人体任何一种正确运动,必须依赖主动肌、对抗肌、 协同肌和固定肌等四组肌肉的相互解调才能完成。 运动的协调是通过小脑、深感觉、前庭系统及锥体 外系的共同作用。
9
老纹状体损伤引起静止性震颤; 新纹状体损伤引起肌张力减退和不随意运动,最常见
的是手足徐动症和舞蹈样运动。 小脑系统本身不引起动作,但对动作起共济协调作用,
可以调节肌紧张、控制躯体姿势和平衡,协调感觉运 动和参与运动学习过程。 在学习精细运动过程中,大脑皮质和小脑之间不断进 行环路联系,同时小脑不断接受感觉传入冲动信息, 逐步纠正运动中的偏差,达到精细运动的协调。
10
脊髓
锥体系的功能
主要是调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的兴 奋性,易化或抑制由其他途径引起的活动,特别是 在快速随意控制肌肉的精细运动中起基本作用。
锥体束任何部位损害,临床上表现随意运动功能的 丧失、肌张力低下、手的精细运动功能丧失。
11
锥体外系的功能 不经过延髓锥体,作用不能直接迅速抵达下运动神
2、舞蹈症 3、手足徐动 4、偏身投掷症 5、舞蹈样徐动症 6、肌阵挛
17
三、运动能力降低 四、共济失调
肌力正常的情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肢体随意 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 势和平衡。
18
协调障碍的相关因素
肌力低下:肌肉不能有效收缩,常过度用力,不能产生姿势 与运动的协调。
22
各种协调运动障碍的特征
共济失调: 指随意运动的平稳性、动作的速度、范围、力量及持续时 间的异常。 上肢重于下肢,远端重于近端,精细动作较粗大动作明显。 特征:①ADL受限;②醉汉步态;③震颤:意向性、姿势 性、静止性;④轮替运动障碍;⑤辨距不良;⑥肌张力低 下;⑦书写障碍:书写控制不良、画线试验(+)、字体 大小改变;⑧模仿画线异常;⑨协同运动障碍:起身试验、 立位后仰试验;⑩其他:眼球震颤、构音障碍。
经元,不能引起肌肉的随意收缩,只是影响运动的 协调性、准确性。 通过影响肌张力来维持人体的正常姿势;对大脑皮 质呈反馈作用的环路联系。
12
锥体外系是在锥体束的管理下活动的,并支持锥体 束的随意运动。只有在锥体外系使肌肉保持适宜的 紧张度和协调的情况下,锥体束才能完成肌肉的精 细活动。
有些活动,开始时由锥体束发动起来,但活动成为 习惯的自律性运动时,便处于锥体外系的管理之下。 大脑皮质的运动冲动沿着上述两条通路下行,二者 互相协调,完成有机体整体性的复杂随意运动。
协调功能评定
1
协调运动
定义:指在中枢神经系统控制下,与特定运动或动 作相关的肌群以一定的时空关系共同作用,从而产 生平稳、准确、有控制的运动。
特点:适当的肌力,适当的速度、节奏,准确的距 离和方向。
分类:⑴粗大运动:大肌群参与的身体姿势的保持、 平衡等,如翻身、坐、站、行走;⑵精细活动:由 小肌群实施的动作,如手指的灵巧性、控制细小物 品的能力等。
19
评定目的
评定肌肉或肌群共同完成一种作业或功能活动的能 力
帮助制定治疗计划和确定治疗目标 为制定改善协调的运动疗法方案提供依据 帮助确立一些适应活动的方法 帮助选择能够促进行为或改善活动安全性的适应仪
器 确定药物或其他治疗方法对协调运动的效果
20
评定内容
检查对抗肌群间逆转运动的能力 检查肌群共同协调的完成运动控制的能力 评估测定或判断运动的速度和距离的能力 检查将肢体保持在某一位置上的能力 评定维持平衡和保持身体直立姿势的能力
3
协调运动障碍Leabharlann 包括:以笨拙的、不平衡的和不准确的运动为特点的异常 运动;
不随意运动; 肌肉痉挛、肌肉肌腱挛缩等造成的运动异常。 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小脑、基底节、脊髓后 索)的损伤所致;前庭迷路系统、本体感觉与视觉的异 常也可造成。
4
协调性运动的控制与年龄关系
1、各种协调功能的发育过程; 2、各种协调功能的衰退过程。
21
评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除意识障碍或精神障碍所致的协调功能异常外,任何引起协 调运动障碍的疾患均需评定。
感觉性运动失调:传导本体感觉的纤维受损; 小脑性运动失调:小脑及其向心或远心径束的损害; 前庭性运动失调:前庭器官、神经和核的病变; 额叶性运动失调:额叶前部的损伤; 锥体外系运动失调:基底神经节的损害。
13
协调运动障碍的表现(大专版)
14
一、随意运动失常 1、协同不良 1)轮替动作障碍 2)运动转换障碍 如:书写障碍、模仿画线试验检
查异常 3)构音障碍 4)醉酒步态 5)起身试验 6)立位后仰试验 2、辨距不良
15
二、不随意运动 1、震颤
1)意向性 2)姿势性 3)静止性 如:帕金森 4)眼球震颤
关节活动范围减小:运动的自由度受限。 肌张力异常:影响运动的效率与准确性:肌张力低下收缩无
力;张力高则运动阻抗增高,动作僵硬刻板,出现异常的姿 势。 感觉障碍:躯体运动觉/感觉障碍使患者不能维持肌肉收缩, 运动发动缓慢,运动速度缓慢,肌肉不能协同收缩,运动的 准确性与效率降低。 适应性降低:CNS病损,不能控制精细运动,不能作不同速 度的协调运动。
23
共济失调的类型
小脑共济失调:肌张力降低、眼球震颤、动作性震 颤等。
感觉性共济失调:患者对动作的幅度、力量和方向 判断不足,闭目后或在黑暗场所协调障碍加重。闭 目难立征阳性。主要见于脊髓痨(晚期神经梅毒、 后根和后束有变性),也可见于亚急性脊髓联合变 性和多发性神经炎。
5
协调运动障碍的表现(本科版)
6
脑干
•纹状体系统:分为老纹状体(苍白球、红核、黑质)和新纹状 体(壳和尾状核)两部分。
7
小脑
小脑本体包括小脑两半球和中央的蚓部,以上、中、下三个脚与 脑干联系。上脚(结合臂)与中脑联系、中脚(脑桥臂)与脑桥 联系、下脚(延髓绳状体)与延髓联系。
8
•脊髓后索:包括楔束、簿束。前者主管上肢和上半躯干的深感觉 及精细触压觉,后者主管下肢和下半躯干的深感觉及精细触压觉。
2
人体各种动作的完成及正常姿势的维持,是在大脑 皮质运动区、小脑、前庭器官、深部感觉、视觉等 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的精细控制下,由骨骼肌、 肌肉、关节紧密配合,协调活动来实现的。
人体任何一种正确运动,必须依赖主动肌、对抗肌、 协同肌和固定肌等四组肌肉的相互解调才能完成。 运动的协调是通过小脑、深感觉、前庭系统及锥体 外系的共同作用。
9
老纹状体损伤引起静止性震颤; 新纹状体损伤引起肌张力减退和不随意运动,最常见
的是手足徐动症和舞蹈样运动。 小脑系统本身不引起动作,但对动作起共济协调作用,
可以调节肌紧张、控制躯体姿势和平衡,协调感觉运 动和参与运动学习过程。 在学习精细运动过程中,大脑皮质和小脑之间不断进 行环路联系,同时小脑不断接受感觉传入冲动信息, 逐步纠正运动中的偏差,达到精细运动的协调。
10
脊髓
锥体系的功能
主要是调节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的兴 奋性,易化或抑制由其他途径引起的活动,特别是 在快速随意控制肌肉的精细运动中起基本作用。
锥体束任何部位损害,临床上表现随意运动功能的 丧失、肌张力低下、手的精细运动功能丧失。
11
锥体外系的功能 不经过延髓锥体,作用不能直接迅速抵达下运动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