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控输注的临床应用
丙泊酚靶控输注的临床应用
丙泊酚靶控输注的临床应用
丙泊酚自问世以来,由于其优良的药代及药效动力学特性,如起效快、血浆清除率高、麻醉苏醒快而完全、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低等特点,很快被人们所认同,并迅速推广到临床麻醉的各个领域中。
静脉靶控输注技术的应用使丙泊酚的临床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丙泊酚靶控输注技术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已趋于完善,其独特的给药方式在当今静脉麻醉中体现了巨大的优越性,但TCI技术在其药代、药效动力学的准确性,输注泵精度,药代动力学参数与实际病人的匹配性,麻醉用药的性价比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挑战,需进一步完善。
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在人工流产中的临床应用
组。
尼在无痛人工流产中的临床应用, 为医院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 资料 .
患者 人室后开放 上肢静脉 , 注射生理盐水液 , 输入阿 托品0om / .t g  ̄
后开始引导。 限定丙泊酚注射液 ( 四川蜀乐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血浆 控浓 巴
择 期行 无痛人 工流产手 术的早期 妊娠病 人 10 , S 级 、 0 例 A A1 年龄 l ~3 岁、 4 -6k 、 8 6 体重 3 5 g 妊娠4 6d 常规禁 食4 , 6 。 5 0, h 禁水 h 随机抽
【 文章 编 号 】 I 7 — 7 2 0 )2c一 0 6 2 4 0 4 ( 0 90 () 0 8 —0 6 2
取为 ( 0RIR2P 组 ) R 、 、 、0 即丙泊酚血浆 靶控浓 度分 别是 3020 15 .、.、 .、
0 g mL 复合瑞芬太尼效应室靶 控浓度分别是0 0 5 10、 .n / Ⅱ u/ , 、.、. 2og n J
表1 患者 一般 资料 (=2 ) n 5
失) C , 组手术没有不适的症状。 P
病人入 室后使用N C 无创心肺功能监测仪常规监测 无创血 压( IO 取
MA ) 率( )呼 吸( R , 搏氧 饱和 度(P , 别记 录下 患者 P, 心 HR , R )脉 S O)分
引导 前 及用药 2 i时的MA HR、p 异丙 酚 用量 、 术时 间、 a rn P、 S O 、 手 出 血量 、 末次给药完毕 至孕妇能够清楚 回答 问话的时 间(L c和恢复时 T0 ) 间(R C 、R m ai T2 T O )( a syW ) 分以下)并记录手术 中整体感知情况和手 术 ' ,
靶控输注技术在小儿麻醉中应用
靶控输注技术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摘要】靶浓度控制输注技术简称靶控输注,英文简称为tci,是一种给药的方法,其主要依据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在静脉输注麻醉药时,利用设置在输液泵中的微电脑,控制输注药物的目标和靶位浓度,进而来维持麻醉再合适的深度。
本文简单介绍了靶控输注技术,主要包括其发展历程和在小儿麻醉上的临床应用,以及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靶控输注;小儿麻醉;临床应用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624-021 靶控输注技术概述靶浓度控制输注技术简称靶控输注,英文简称为tci,是一种给药的方法,其主要依据是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原理,在静脉输注麻醉药时,利用设置在输液泵中的微电脑,控制输注药物的目标和靶位浓度,一般的靶位就是指血浆或者效应部位,进而来维持麻醉再合适的深度,可以实现麻醉的精确控制,而不依托麻醉师的经验。
靶控输注技术的起源是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逐步被运用于医学领域,微机辅助静脉麻醉技术得到认可。
1983年schuttler等人首先使用了微机辅助输液泵全静脉麻醉,在6例病人身上成功使用了依托咪脂复合阿芬太尼。
到1985年,在一个冠状动脉手术的麻醉中,alvis设计了一个利用芬太尼的完整的微机辅助输注系统,并且取得了很大成功。
很多人发现,一个完整的数学模型,对于这个系统的完整有重要指导作用。
到1988年shafer 对微机辅助控制的数学模型进行了较大改动,是整个过程更加容易控制,也被公认为最优秀的数学模型,在以后的靶控输注系统中大多采用这一计算模型,直到1997年这一技术才被认命为靶浓度控制输注。
随后各种药代模型相继问世,而且很快被运用于临床。
人们逐渐将麻醉深度的概念引入其中,通过结合听觉诱发电位、脑电双频指数等技术,进一步满足个体化麻醉的需求,现在tci和bis 技术结合已经成为主流发展方向[1]。
靶控输注技术之所以的能得以迅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近些年快速发展的为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另一方面主要是因为其与传统麻醉技术相比优势明显,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与传统的静脉给药方法相比,靶控输注技术在麻醉诱导时的诱导时间更短,而且发生不良反应几率大大降低,麻醉后恢复时间明显缩短,恢复质量也由于传统的持续输注,尤其是在小儿麻醉方面。
医药卫生TCI静脉靶控输注的特点和临床应用
TCI
人工控制输注
病人百分比 (主要通过观察来估计)
优良 77.6%
好 22.4%
优良 68.7%
好 27.5%
不良 0%
n = 76
n = 80
不良 3.8%
UK 的研究, ASA I or II 级病人
手术切皮时病人体动
10%
20%
30%
人工控制输注 n = 80
病人的百分比
TCI n = 76
1、不能维持麻醉药的有效浓度 2、重复给药血药浓度波动大 3、血浆浓度与效应室浓度不易平衡
静脉给药方法-单次+ 持续静脉给药
单次给药
治疗窗(Therapeutic Window)
持续静脉给药
1、起效时间长: 达稳态血浆浓度的时间长,需4 ~ 5个半衰期 2、长时间蓄积作用: 随输注时间延长,清除速率减慢,血药浓度逐渐升高产生 3、难以调节血药浓度:根据病人反应和手术刺激强度随时调节
静脉麻醉药的药代和药效学特点
静脉麻醉药物代谢大多符合三室模型 药物的麻醉作用与其靶位浓度直接相关 药物的靶位浓度因其分布、代谢、排泄而发生动态改变 给药方式和剂量直接影响这种改变
1
3
2
效应室药代动力学模型
T1/2 Keo
T1/2Keo Remifentanil 1.1min Propofol 2.6min Sufentanil 5.8min
T1/2 ke0
ke0:为血浆和效应室药物浓度达平衡的速率常数 Ke0是影响药物在效应室和中央室之间平衡的主要因素 Ke0越大,血浆与效应室达到平衡越快,药物起效越快 T1/2 Ke0=0.639/Ke0 是描述药物自血浆到效应室或自效应室消除50%的时间常数 是影响药物最大效应滞后于血浆浓度峰值的主要因素
丙泊酚靶控输注的临床应用
丙泊酚靶控输注的临床应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麻醉科(广西南宁,530021)郝佳刘敬臣吸入麻醉药分压在肺泡和毛细血管平衡后,蒸发器设定值可成比例的反映血浆和中枢神经系统作用位点的浓度,而且呼出气药物浓度可通过监测仪测量和证实,确保药代学的准确性。
最后,药物浓度可用最低肺泡有效浓度标化。
然而,静脉麻醉药输注速率不能反映血药浓度,也无法实时测量血药浓度,因而药达到药代学精确性是不可能的。
即使可以实时测量血药浓度,麻醉药也并无类似于MAC的标准化参数,其药效学准确性也无从谈起。
由于静脉麻醉药的这一局限性,静脉麻醉药的使用受到限制,全凭静脉麻醉也受阻。
为了弥补静脉麻醉药使用中的这一缺陷,目标控制输注技术便应运而生。
Schwilden 以BET方案为基础,于1983年首次报告运用计算机辅助指数衰减输注方式进行依托咪酯和阿芬太尼静脉麻醉[1]。
1985年Alvis在BET方案的基础上,报道了基于三室药代动力学模型的目标药物浓度可调的TCI系统[2]。
1986年,Maite对BET方案提出了质疑,其认为BET 方案要求初始药量必须为0,而且仅适用于目标药物浓度固定的控制输注,当静脉输注给药一定时间后再调整目标药物浓度时,由于体内药物的清除和再分布,外周室与中央室之间的药物转运可对实际血药浓度产生影响。
此后,Shafer采用药代动力学模型模拟实现了目标血药浓度随时可调的给药方案[3]。
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药代动力学模拟的TCI技术已渐成熟,这一技术拓宽了静脉麻醉药的使用范围,增强了静脉麻醉药的可控性、安全性。
然而,TCI技术本身的误差,药代学参数的匹配性,反馈系统不完善等因素仍然是其临床应用中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丙泊酚靶控输注系统的原理、组成,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1TCI技术的主要原理、组成及其影响因素1.1TCI技术的主要原理靶控输注(TCI)法是以药代学和药效学为基础,用药代学编程,将计算机与输注泵连接,设定目标浓度或目标效应后,由计算机控制输注泵不断改变药物输注速率以维持稳定的血浆或效应室浓度的一种输注方法。
靶控输注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进展
靶控输注在临床麻醉中的应用进展作者:才仁卓玛俞文军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年第01期【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46-03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TCI)是以药动学和药效学原理为基础,以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为指标,由计算机控制给药输注速率的变化,达到按临床需要调节麻醉、镇静、镇痛深度的目的。
TCI在麻醉过程中已得到广泛研究和应用。
随着PC机的发展、新型静脉药物的诞生、对静脉麻醉药的药动学及药效学概念的更新与发展,使TCI的应用及研究更广泛。
TCI是静脉给药的重要改进[1-2],它以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为基础,通过调节目标药物血浆或效应室浓度来控制麻醉深度,使得临床药物使用剂量调控更加方便精确。
1 TCI系统的组成及特点TCI系统分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
其中硬件包括输注泵、控制输注泵转运的微机以及当微机发生错误时关闭系统的安全机制。
软件包括药动学模型以及与药物输注有关的特殊参数[3]。
TCI系统使用方便、操作简单,能持续显示所计算的血药浓度,对中断输注有补偿作用,避免了对输注速率的复杂计算,从诱导至维持是一个连续过程。
根据临床所需和病人对药物的反应及时调整靶浓度,以适应不同镇静/镇痛深度。
TCI可以减少因血药浓度的过度改变而引起的循环和呼吸的波动。
苏醒迅速且恢复质量高,可预见性强。
2 TCI的影响因素2.1机械因素由于临床应用的麻醉药大多容积较小,输注泵必须满足计算运算的输注精度,目前使用的输注泵的误差在5%--10%之间,由于计算机需要是以秒为单位的瞬时输注速率,现有的输注泵由于机械惯性的原因,瞬时流量误差常随时间出现积累。
Connor[4]等测试了Abbott4p,IVA560等输注泵在计算机控制下的精度,结果每5s改变一次泵速,误差在5%以内,不大于产品标称输注速度的误差。
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
992019.12药物应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杨明镜荆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湖北省荆州市 434000【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瑞芬太尼和异丙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的临床疗效,并将其与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常规泵注静脉麻醉临床应用效果进行比较。
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3月期间进行全身麻醉下手术的的患者100例,依据患者意愿将进行全身麻醉下手术的10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50例患者使用常规泵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法,观察组50例患者使用靶控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法,评价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麻醉过程平稳性及麻醉后恢复情况,并记录分析。
结果:两组患者心理、血压等生命特征在不同时刻点都相对平稳,但观察组术后睁眼时间以及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所耗时长和术后拔管时间等,观察组较之对照组都要明显更低,两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通过与常规泵注静脉麻醉临床应用效果的比较,可以得知靶控输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全静脉麻醉在麻醉后恢复苏醒的时间相对更短,是一种较好的全静脉麻醉法,可以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异丙酚;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对患者进行治疗时,一些手术需要使用到全身麻醉,而其中静脉全身麻醉是最为常用的方法。
尤其是近几年来,静脉麻醉靶控输注因其自身的可控性及有效性,使得静脉麻醉靶控输注技术被广泛用于医疗手术中。
通常采用阿片类药物,在平衡麻醉技术以及静脉麻醉中作为镇痛药物,由于这类药物自身拥有的镇痛作用较强,并且可以有效控制并抑制患者出现的气道反射症状,还不会对患者的心血管以及脑血流量引发较大影响。
本文通过对比瑞芬太尼和异丙酚靶控输注静脉麻醉与常规泵注瑞芬太尼和异丙酚全静脉麻醉,两种麻醉方法的不同临床效果,探究异丙酚和瑞芬太尼靶控输注静脉麻醉的临床应用价值,具体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3月期间进行全身麻醉下手术的的患者100例,依据患者意愿将进行全身麻醉下手术的100例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
异丙酚靶控输注用于心内直视手术快通道麻醉的临床应用
TR ACKI NG ANE S T HE SI A OF OPE N HE AR T S UR GE R Y
g r o u p s w i t h 3 0 c a s e s e a c h .G r o u p A a n d B r e c e i v e d T C I o f p r o p o f o l a n d c o n s t a n t i n j e c t i o n o f p op r o f o l , r e s p e c t i v e l y .
a n e s t h e s i a o f o p e n h e a r t s u r g e r y . Me t h o d s S i x t y p a t i e n t s ,a g e f r o m 2 0 t o 5 0,AS A I —I I ,c a r d i a c f u n c t i o n I—I I I , L VE F >5 0 % ,s c h e d u l e d f o r s e l e c t i v e o p e n h e a r t s u r g e y r u n d e r g e n e r l a a n e s t h e s i a we r e r a n d o ml y d i v i d e d i n t o t w o
C HE L o n g t o n g,L I Y u c h u,L I Za n x i n g,e t a l
【 摘
麻醉学课件:闭环把控输注的临床应用
新概念:t1/2CS(context-sensitive half time) – 持续静脉输注敏感半衰期 – 时量相关半衰期 – 输注即时半衰期
10
全自动麻醉技术?
• 全凭静脉麻醉(TIVA) • 靶控输注麻醉(TCI) • 闭环控制麻醉(CLAN)
1972 依托咪酯
德国 Sertuener 分离出催眠素 soporific principle 并于1817年命名 为吗啡 morphine
1806
镇痛药的发展史
合成芬太尼 (4-苯胺六氢哌啶 4-anilinopiperidine)
1960
舒芬太尼
1974
阿芬太尼
1976
瑞芬太尼
1996
静脉麻醉的药理学进展
和手术刺激强度的的平衡
监测给药指标是麻醉深度监测的重要组成
• Miller麻醉学: 麻醉深度可以定义为
用药物消除机体对刺激的反应性概率 并要取决于刺激的强度和抑制反应性的 难度 手术刺激增强或药效不足
均可引起麻醉深度和意识水平的变化
结论: 在全麻诱导与维持过程中,丙泊酚BIS 闭环靶控输注系统的应用优于传统 丙泊酚手控给药方式,是安全、可靠的,大大减少了麻醉医师的工作负荷。
1980年 Schwilder报告 使用于二室模型的药物。
1983 年 Schutter 采 用 BET方法以计算机辅助给 药进行全静脉麻醉。
1985年 Alvis设计了较 为完整的微机控制输液泵 系统,并将靶控三室模型 的药物技术用于冠脉手术 麻醉的诱导与维持。
1988 年 Shafer 改 进 了 数学计算模式,使软件更 加简单和易操作。
麻醉靶控输注
危重病人往往存在多种疾病,靶控输注系统可以根据病人情 况调整药物输注方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麻醉靶控输注系统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
急诊医疗
在急诊医疗中,靶控输注系统可以帮助医生精确控制麻醉药物剂量,提高急 诊病人的治疗效果。
重症监护
在重症监护中,靶控输注系统可以精确控制镇静药物剂量,帮助病人更好地 度过治疗期。
麻醉药物的给药途径
吸入给药
通过吸入麻醉机将麻醉药物输 送至患者体内。
静脉给药
通过静脉注射将麻醉药物输送至 患者体内。
肌肉给药
通过肌肉注射将麻醉药物输送至患 者体内,如全身麻醉前给予的肌注 药。
03
靶控输注系统
靶控输注系统的定义和组成
靶控输注系统定义
靶控输注系统(Target-controlled Infusion,TCI)是一种 先进的麻醉给药系统,通过计算机模型控制麻醉药物的输注 ,以达到维持麻醉深度稳定的目的。
整靶控浓度或给予拮抗药。
靶控输注麻醉的意外事件及处理方法
气胸
对于气胸患者应立即停止靶控输注麻醉,行胸腔 闭式引流术,同时给予吸氧、抗感染等治疗。
恶性高热
如发生恶性高热,应立即停止麻醉,吸氧,给予 降温、肌松、纠正酸中毒等治疗。
药物过敏
如出现药物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靶控输注麻醉 ,给予抗过敏治疗。
靶控输注麻醉的护理和管理
05
靶控输注麻醉的管理与安全
靶控输注麻醉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
低血压
01
靶控输注麻醉过程中,如出现低血压,应及时静脉输注胶体液
或晶体液,调节血管收缩药物,以维持血压稳定。
呼吸抑制
02
针对呼吸抑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面罩吸氧,严重者可考虑
靶控输注技术在小儿麻醉中的临床应用
靶 控输 注 ( T C I ) 技 术 是在 输 注静 脉 麻 醉药 时 , 应 用 药代 动 力 学 和 药效 动 力 学原 理 ,通过 置 人输 液 泵 中 的微 电脑 自动 调节 输 注 药物 的 目标 或靶 位 ( 血浆 或 效应 室 )浓度 控 制麻 醉 适 当 的深 度, 以满 足 临床 要求 的一种 静 脉给 药 方法 。 T C I 技 术在 国外投 入 使 用 已有 十 几 年 的历史 , 但 在 我 国A , J L 麻 醉 中 的应用 为 数 不多 。
维 持 一个 稳定 的 , 符 合 临床 要求 的血浆 和 效应 室 浓度 , 麻 醉过 程 相对 平稳 ,并 可 减少 因血 药浓 度 的过 度改 变 而 引起 的循 环 和 呼 吸 的波动 以及传 统 给药 方 法造 成 的药 物 蓄积 作 用 。 3 T C I 目前 存 在 的 问题 首先 , 目前 商业 T C I 注射 泵 内置 的药 代 模 型 主 要 有 3种 : 1 T C I 的 发展 历 史 M r a c h , 改良 M rc a h , S c h n i d e r 。张 月英 在 比较 了这 3 种 药 代 模 型后 1 9 8 3 年S c h u t t l e r 等首 先 发明 了 微机 辅助 输 液泵 全 静 脉麻 醉 发现 , 其 它 设 置完 全 相 同 的情 况 下 , T C I 诱 导 阶段 的丙 泊 芬达 到 系统 。 1 9 8 5 年S h a f e r 等对 微 机 中的 数字 计算 型进行 大 幅 度 的调 效 应 室 浓度 峰 值 范 围为 3 . 6 — 7 . 2 m g / m l , 峰值到达时间为 2 - 4 m i n 。 整 ,他 所 设计 的模 型使 输 液泵 变 的更 加容 易 控 制而 且 减 少 了计 如 为达 到相 同效 应 室 浓 度 峰 值 , 3种 模 型 计算 出 的诱 导 剂量 不 算误差。1 9 9 7 年“ 微 机控 制 输 液泵 系 统 ” 被 统 一命 名 为 “ 靶 浓 度 同 , 峰值出现时间也不等。 而且临床上患者表现也不同。 这样 , 在 控 制输 注” 。 随后, S t a n p u m p , R u g l o o p , Ma r s h等药 代 模型 相继 出现 , 实际 使用 过 程 中就 会存 在 较大 的安全 隐 患 。 此外 , 这 软 件 系统 除 并 开 始 投 入 临床 使 用 。现 今 , 优化 靶 控 技 术 ( O T C I ) 是 对 传 统 的 M rc a h模 型有 小 儿模 型 外 , 其 余 几 个都 是 根 据 成 人参 数 编 写 的 , T C I 进 行 改 良后 的输 注 模式 。它 引进 了麻 醉深 度 的理 念 , 通 过结 因此 并 不使 用 于小 儿 的 T C I . 合 听觉 诱 发 电 位 , 脑 电双频 等 技术 , 达到 了满 足 个体 化 的需 求 。 因此 ,国内用 于 / hJ L 麻醉 的 T C I 系统 内嵌 的药 代 动 力 学 参 2 T C I 在/ J  ̄ J L 麻 醉 中的 临 床应 用 数 又均套 用 成人 或 国外 小 儿 , 存在 种 族 , 年龄 , 性别 , 体重 等 各 方 原则上, 所 用静 脉 麻醉 药物 都 可通 过 T C I 进 行 给药 。 但 由于 面 因素 的影 响 ,所选 用 的 参数 与 国 内小 儿室 际 的 药代 动 力 学不 目前 无法 设 计 出所 有静 脉麻 醉药 药代 动 力学 和 药效 学 的 计算 模 匹配 , 容易造 成 较 大的 系统 误 差 , 即使 近 几年 已取得 新 型 小 儿丙 型, 只是 对适 合 的几 种 药 物进 行 深入 的研 究 。 泊芬 T C I 系统 的 专利 ,但 仍缺 少 3 岁 以 下, h J L 的 药 代动 力 学 参 2 . 1麻 醉诱 导 :运 用 T C I 瑞 芬太 尼 和 丙 泊芬 的全 凭 静 脉 麻醉 方 数 。使用 国内现 用 的 ̄ J , J L 药代模型 一 P e d i a t r i c 模 型后 发现 , 这 个 法, 设 定瑞 芬 太 尼 的 靶 浓 度 为 7 . 5 n g / m l , 顺 利 地进 行 了喉 罩插 入 系统 低 估 了患 儿 的血 药浓 度 ,会使 得 实 际麻 醉 深 度 超过 预 测 的 和 气 管 插 管 操 作 。 复 合 瑞 芬 太 尼 组 的 丙 泊 芬 靶 浓 度 只 需 麻 醉深 度 , 增 加 了麻醉 的风 险 。 并 不是 所有 的静脉 麻 醉 用药 都 已 2 . 6 u g / n l l , 是未复合瑞芬太尼组 的一半 。 与七氟醚吸人麻醉相 比, 研究 出合 适 的药 代 模 型 。 如 小 儿静 脉麻 醉 中 常用 的氯 安 酮 , 其代 丙泊芬 T C I 静 脉 麻 醉更 有 利于 t J , J L 喉 罩 的插 入【 1 ] 。 谢 产物 本身 仍具 有 麻 醉作 用 , 因 此它 的 药代 模 型很 难 建立 。 2 . 2 麻 醉维 持 :在 d , J L 扁 桃体 切 除术 中设 定丙 泊 芬 的 血 浆浓 度 作为 一种 新 型 的麻 醉 技 术 ,我 们希 望 T C I 在d ' J L 麻 醉 提供 为2 u g / m l ,复合 剂 量 为 2 5 n g . k g . a r i n的瑞 芬 太 尼 进行 全 凭 静脉 麻 个 更 简便 的 麻醉 方 法 ,同 时可 以更 加 完善  ̄ J ' J L 的 各项 药 代 动 醉, 并 与丙 泊芬 复 合异 氟 醚 的静 吸复 合麻 醉相 比, 发现 前 者术 中 力 模型 , 创 建适 用 于婴 幼儿 的 T C I 模型, 能象 吸人 麻 醉一 样 可 以 血 流 动 力学 更 平稳 , 苏 醒 质量 更好 。 实 时监 测体 内的药 物浓 度 , 保 证 小儿 临 床 的安全 性 。 2 . 3 手术 室 外 的麻 醉 : 多项 研 究 表 明1 ] 1 , T C I 麻 醉可 顺利 用 于 小儿 参 考文 献 的 胃食 管 检 查 。本 院采 用 T C I 系 统单 独输 注 丙 泊 芬 对 3 — 1 2 岁 『 1 1 魏 灵 欣, 邓 小 明等 . 丙 泊芬 复 合 雷 米芬 太尼 全 凭静 脉 麻 醉 在 小 l 3 例t J , J L 浅 表小 手 术 的麻 醉 , 发现 使 患儿 意 识 消失 的 半 数有 效 儿手 术 中的应 用【 J 】 . 1 临床麻 醉 学 杂 志, 2 0 0 7 , 2 3 : 5 1 6 — 5 1 7 . 血浆浓度为 3 . 5 5 u g / m l 。在此 基 础 上 , 采用相同的 T C I 系统对 1 4 【 2 】 连庆 全, 刘 华程 . 小儿 异 丙 芬靶 控 输 注 系统 准确 性 的评 价『 J ] . 中 例 同一 年龄 段 患儿 检 查并 进 行 丙泊 芬 的 T C I 麻 醉 。结 果 是若 单 华 麻 醉 学杂 志, 2 0 0 6 。 2 6 : 1 1 8 — 1 2 1 . 独输 注 丙泊 芬 , 所 需要 E C 5 0 是3 . 7 u g / m l ; 若同时以 2 5 n g . m i n的速 【 3 】 胡利 国, 方 才. 靶控 输 注技 术在 临 床麻 醉 中的应 用进展 『 J ] . 中国 率 输 注 芬太 尼 , 丙? 自 芬的 E C 5 0可下 降 到 2 . 8 u g / m l 。 临床保 ��
tci的临床应用课件
TCI(靶控输注)是一种在临床中广泛应用的技术,其基本原理是根据患者 的个体特征和药物代谢情况进行精确的药物剂量输注。
TCI的定义和原理
1 什么是TCI?
2 TCI的原理
TC I是通过计算机模型和患者生理特征来预测 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并根据预测结果调整药 物剂量。
TC I基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借助数学算 法根据患者的生理参数计算出适合的药物剂 量。
优点
• 个体化治疗 • 精确控制药物剂量 • 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局限性
• 需要准确的患者参数 • 计算模型的精确性 • 药物特性和代谢变异性
TCI的主要应用领域
麻醉管理 镇痛治疗
临床研究 急救医学
TCI的实施步骤
1
收集患者资料
包括年龄、身高、体重、肝肾功能等生理参数。
2
选择计算模型和药物参数
根据患者特征,选择适合的计算模型和药物药代参数。
TCI的未来发展方向
医疗技术创新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TC I将更 加精确和便捷。
精准医学
TC I将在精准医学领域发挥重要 作用,根据个体特征优化治疗方 案。
患者关怀
TC I的发展将带来更多个性化治 疗,改善患者的治疗体验。
TCI在临床中的应用
全麻手术
TC I通过监测患者的指标,并根据患者对麻醉剂的代谢特征,提供个体化的全麻管理。
镇痛治疗
TC I可根据患者的特定需求和药物反应性,实现镇痛药物的精确输注,提高镇痛效果。
临床研究
TC I可用于药物临床试验,通过精确评估药物在体内的剂量-效应关系,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 性。
TCI的优点和局限性
3
进一步优化剂量
TCI靶控静脉输注临床应用
家庭护理
开发适用于家庭环境的TCI 系统,方便患者在家进行 自我管理和治疗,提高生 活质量。
05 tci靶控静脉输注的实践经验与案例分享
成功案例
案例一
某医院采用TCI靶控静脉输注技术成功 救治一名因严重车祸导致多发性骨折 的患者。通过精确控制麻醉药物输注 ,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
案例二
法规监管
遵循医疗法规
在应用tci靶控静脉输注时,应遵 循相关的医疗法规和操作规范,
确保治疗行为的合法性。
药物监管
对用于tci靶控静脉输注的药物进 行监管,确保药物来源正规、质 量可靠,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
求。
医疗责任与保险
为接受tci靶控静脉输注治疗的患 者提供医疗责任保险,保障患者
的权益。
社会影响
镇静治疗
总结词
TCI镇静治疗能够迅速降低患者焦虑、紧张情绪,提高患者舒适度,同时减少 不良反应的发生。
详细描述
通过靶控输注镇静药物,如咪达唑仑、丙泊酚等,TCI镇静治疗能够迅速达到理 想的镇静状态,缓解患者的焦虑和紧张情绪。这种治疗方法常用于重症监护室 、手术室等需要深度镇静的场合。
麻醉治疗
总结词
tci靶控静脉输注临床应用
• tci靶控静脉输注技术概述 • tci靶控静脉输注的临床应用 • tci靶控静脉输注的优势与局限性
• tci靶控静脉输注的未来展望 • tci靶控静脉输注的实践经验与案
例分享 • tci靶控静脉输注的伦理、法规与
社会影响
01 tci靶控静脉输注技术概述
技术定义
定义
优势
精确控制药物输注
减少药物浪费和过度使用
TCI系统能够根据患者的反应和药物动力学 特性,精确调整药物输注速度,确保药物 在目标浓度范围内。
丙泊酚靶控输注系统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中的应用
的有效浓度 , 可减轻对 心血 管抑 制作用Ⅲ, 麻醉效果稳 定 , 用 量较前者减少。复合 吸入低浓度异氟醚使整个麻醉过程平稳
易控 制 , 大地满足 了手术麻 醉深度 的要求 , 极 也确 保 了患者 处于麻醉状态 , 具有可控性好 、 镇静深度适宜 、 血液动力学稳 定、 费用低 的特点。 研究表明 Dpi sr iruo 靶控输 注系统用于国人时 ,系统改 f 变靶浓度后初期预测浓度与实际血浆浓度相差较 大 . 起始部
维库溴铵 0101 gk 诱导 , 吸复合维持麻醉。 . . I /g  ̄ 5x 静 在开始靶
控 输注及 每次改 变靶浓度后 1~ 0m n从左侧桡 动脉取 血 5 3 i 样 3次 . 每次 2m 。 l 整个研究过程中记 录下列指标 : 诱导开始 后 3 n内血压 和心率的变化 ; 0mi 意识 消失时间 ; 每次取样 时 的靶控丙泊酚浓度及精确 的采血时间。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 法检测血浆 中丙泊酚浓度 。 1 统计学方法 : S S 1 . . 2 用 PS0 0处理数据 , 计量 资料采用 检 验 , 数资料 t 计 检验 ,< . P O0 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间断给药组(I ) . 组 和靶控输注组( Ⅱ组 ) 比较
21 一 般情 况 比较 : 表 1 .. 1 见 。
表 1 2组一般情况 比较( )
似乎与之相反 , 间的差异性是 : 研究 对象 年龄的差 异 . 其 ① 他
们的研究对象年龄< 2 , 1 岁 本研究 中患者的年龄一般> 5岁 : 3
1 资料 与 方 法
本研究结果显示 , 丙泊酚靶控输注系统在静吸复合 全身 麻醉 的应用 中是切实可行的。经过 3 0例丙泊酚不 同给 药方 式 的观察显示 : 丙泊酚非定 时间断静脉滴 注后 . 由于很难维 持稳定 的血药浓度 , 醉效果不稳定 , 麻 总用量增大 , 心血管不 良反应更明显。而靶控输注组的患者血药浓度易保持一稳定
全静脉麻醉-靶控输注
重症监护
在重症监护中,全静脉麻醉-靶控输注可用于镇静、 01 镇痛和治疗急性疼痛,如术后疼痛、创伤性疼痛
等。
通过精确控制麻醉药物的输注速度和浓度,全静 02 脉麻醉-靶控输注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疼痛和焦
虑,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满意度。
在重症监护中,全静脉麻醉-靶控输注的应用能够 03 减少患者的痛苦和并发症,促进患者的康复。
03 舒适度高
全静脉麻醉通常使用的是短效、高效的麻醉药物, 能够快速起效和恢复,减轻患者的痛苦和不适感。
全静脉麻醉的应用范围
01 手术麻醉
全静脉麻醉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术的麻醉,包括外 科手术、心血管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等。
02 重症监护
全静脉麻醉也适用于重症监护病房的患者,通过 控制麻醉深度和镇静程度,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焦 虑。
THANKS
感谢观看
手术麻醉
01 手术麻醉是全静脉麻醉-靶控输注最常用的领域, 通过精确控制麻醉药物的输注速度和浓度,实现 快速诱导和维持麻醉状态,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02 靶控输注技术可以根据手术需要和患者情况,实 时调整麻醉药物的输注参数,使麻醉深度始终保 持在最佳状态,减少麻醉药物的用量和副作用。
02 全静脉麻醉-靶控输注在手术麻醉中具有操作简便、 可控性强、安全性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类手 术,如普外科、骨科、泌尿外科等。
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进一步研究
长期影响研究
对全静脉麻醉-靶控输注技术的 长期影响进行深入研究,评估其 对患者的远期健康状况的影响。
药物相互作用
研究全静脉麻醉-靶控输注与其 他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潜在的
药物间不良反应。
培训与教育
加强医生和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 育,提高他们对全静脉麻醉-靶 控输注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丙泊酚靶控输注的临床应用的开题报告
丙泊酚靶控输注的临床应用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及意义:丙泊酚(Propofol)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麻醉和镇静的短效静脉麻醉剂。
其具有镇静、抗惊厥、降低血压、减少氧耗等作用,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手术、术后镇痛、ICU镇静等临床场景。
然而,传统的丙泊酚使用方法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其安全性仍然存在争议,容易引起低血压、呼吸抑制、喉痛等不良反应;且在个体差异上也存在一定问题,如青壮年群体使用后BMI过高者需要调整剂量,而老年患者由于肝肾功能下降应避免剂量过大。
因此,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丙泊酚靶控输注技术应运而生。
它采用有意识的连续输注方式,通过监测丙泊酚血浆浓度实现精准控制输注量,从而做到最佳的麻醉深度和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将对丙泊酚靶控输注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讨论:1、丙泊酚靶控输注技术的原理及临床应用方法。
2、丙泊酚靶控输注技术较传统静脉麻醉方法的优势和不足。
3、丙泊酚靶控输注的临床实践及最新研究进展。
例如在心肺复苏、脑损伤、肝分流术等临床应用中的探索和应用。
4、丙泊酚靶控输注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前景展望。
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各种麻醉方法在不同临床场景下的优劣,探究丙泊酚靶控输注技术的应用现状和未来发展。
同时可以结合一些临床案例对该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三、预期结果和意义: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很好地呈现丙泊酚靶控输注技术在临床应用方面的作用和优势,有助于提高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普及和应用。
同时,在该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提出一些改进和展望,有助于引导丙泊酚靶控输注技术向更加高效、安全、普适的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90例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丙泊酚靶控输注(TCI) 或人工输注进行全凭静脉麻醉,调节丙泊酚的输注速率和效应室靶浓度以维持一定的麻醉深 度(平均动脉压和心率较基线变化在20%以内且无躯体和植物神经症状),比较丙泊酚TCI和人 工输注的临床效益。
Lugo-Goytia G, et al. Revista Mexicana de Anestesiologí a 2005;28(1):20-6.
与MCI相比, 丙泊酚TCI术中体动少
P<0.05
68%
MCI:丙泊酚输注速率 1,200 ml/h; TCI:丙泊酚靶控浓度 4-6 µg/ml
欧洲多中心研究,在6个欧洲国家29个研究中心,纳入562名患者,随机接受丙泊酚TCI 或丙泊酚人工输注麻醉,评估主要终点(更倾向于使用“Diprifusor”TCI或人工输注)和 疗效终点(如诱导剂量和靶浓度)。
Lugo-Goytia G, et al. Revista Mexicana de Anestesiologí a 2005;28(1):20-6.
与MCI相比, 丙泊酚TCI维持循环更平稳
平均动脉压变化更小 心率变化更小
P<0.05
P<0.05
MCI:丙泊酚输注速率 1,200 ml/h+芬太尼 11.5ng/ml; TCI:丙泊酚靶控浓度 3.5-4.0 µg/ml+芬太尼 11.5ng/ml
麻醉医师分析调整麻醉深度
TCI技术分类
闭环TCI:
自动控制技术,具有反馈信号控制性能 TCI装置连接了反馈指标,实际监测指标与 设定指标相比较
控制 TCI数据和泵注速度,自动达到适合的 靶控浓度,减少人为误差
4
全凭静脉麻醉(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TIVA)
与MCI相比, 丙泊酚TCI插管时循环更平稳
平均动脉压变化更小 心率变化更小
MCI:丙泊酚输注速率 1,200 ml/h+芬太尼 11.5ng/ml; TCI:丙泊酚靶控浓度 3.5-4.0 µg/ml+芬太尼 11.5ng/ml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90例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接受丙泊酚靶控输注(TCI) 或人工输注进行全凭静脉麻醉,调节丙泊酚的输注速率和效应室靶浓度以维持一定的麻醉深 度(平均动脉压和心率较基线变化在20%以内且无躯体和植物神经症状),比较丙泊酚TCI和人 工输注的临床效益。
靶控输注的临床应用
概念
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 infusion,TCI)
是指在输注静脉麻醉药时,以药代动力学和
药效动力学原理为基础,通过调节目标或靶
位(血浆或效应室)的药物浓度来维持适当
的麻醉深度,以满足临床麻醉的一种静脉给
药方法
TCI技术分类
开环TCI:
年龄、体重等,选择血浆或效应室浓度 用药前后的血压、心率、血氧含量、心电图、 呼吸功能、肌松、麻醉深度等数据调节用药
药物经静脉注入,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
枢神经系统而产生的全身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方法
5
靶控输注 ── 静脉麻醉给药方式的革新
1853年 20世纪10年代 20世纪40年代 1968年 1981年 1990’s 1996年 Alexander Wood发明注射器 发明了机械输液泵
电子输液泵问世
Kruger-Thiemer依据二室药代动力学模型提出靶浓度 给药的数学模式
TCI安全性
目前仅有一篇来自西班牙的文献报道 了TCI副作用,原因为操作者设定了错 误的模式
Rev Esp Anestesiol Reanim 2014;61:e27–30
靶控输注的临床优势
理论:麻醉可控
实践:使用方便
获益:时时监控
TCI in anaesthetic practice New edition 2006
与MCI相比, 丙泊酚TCI术后恶心呕吐率更低
P=0.01
P<0.001
P<0.001
P<0.001
麻醉监护室
外科病房
MCI:丙泊酚先1mg/kg,然后170 µg/kg/min 、130 µg/kg/min各10min,最后100 µg/kg/min维持+瑞芬太尼 先 1 µg/kg/min,然后0.5、0.25µg/kg/min; TCI:丙泊酚靶控浓度 4.0 µg/ml+瑞芬太尼 4ng/ml
Schwilder提出BET(bolus-elimination-transfer)方案 并应用于临床,使计算机靶控输注概念化
许多学者提出靶控输注的概念,并设计出多种计算机 控制软件用于靶控输注 Kenny Gavin推出第一个商业化的靶控输注泵 —— ‘Diprifusor’TCI
6
叶铁虎, 罗爱伦主编. 静脉麻醉药.第一版. 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8. P263, 272
Lugo-Goytia G, et al. Revista Mexicana de Anestesiologí a 2005;28(1):20-6.
与MCI相比, 丙泊酚TCI术中BIS波动幅度小
P<0.05
35%
MCI:丙泊酚总量2mg/kg分多次静脉注射,瑞芬太尼 3 µg/kg;TCI:丙泊酚3 µg/ml+瑞芬太尼 4 µg/ml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60例行择期乳突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人工输注组采用常规剂量 输注法,靶控输注(TCI)组给予丙泊酚4μg/ml和瑞芬太尼4ng/ml效应室浓度。评估两组的 血流动力学、恢复情况、术后恶心和呕吐及手术满意度。
Servin FS. Anaesthesia. 1998;53 Suppl 1:82-6
与MCI相比, 丙泊酚TCI麻醉苏醒更快
P<0.05 P<0.05
MCI:丙泊酚输注速率 1,200 ml/h+芬太尼 11.5ng/ml; TCI:丙泊酚靶控浓度 3.5-4.0 µg/ml+芬太尼 11.5ng/ml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160例择期行脊柱后凸矫正和脊柱侧弯矫正的患者,随机分为靶控输注 (TCI)组和人工输注组。TCI组采用丙泊酚3μg/ml和瑞芬太尼4μg/L靶控输注,人工输注组采 用丙泊酚、瑞芬太尼人工静脉注射诱导和维持。主要比较两组对全麻深度调控的便利性和 关键手术步骤脑电波双频指数(BIS)的波动幅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