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分级
常见病种的分度标准
常见病种的分度标准一、心功能分级及心力衰竭分度标准:1、心功能Ⅰ级:为心功能代偿期,仅有心脏病体征,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疲劳、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症状。
2、心功能Ⅱ级:相当于心力衰竭一度(Ⅰ°或轻度),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但一般体力活动时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
3、心功能Ⅲ级:相当于心力衰竭二度(Ⅱ°或中度),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轻微体力活动即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等心力衰竭或心绞痛发作,肝脏中度肿大,并有一定程度的水肿。
4、心功能Ⅳ级:相当于心力衰竭三度(Ⅲ°或重度),不能胜任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仍有心力衰竭症状或体征,或心绞痛综合征。
内脏淤血及水肿明显。
久病者可有心源性肝硬化等改变。
二、心脏杂音分级标准:收缩期与舒张期均按同样方法分为六级:1、一级杂音:极轻度,很微弱,所占时间很短,仔细听才能听到。
2、二级杂音:轻度杂音,将听诊器置于胸壁即可听到。
3、三级杂音:中度杂音,为较明显的杂音,呈中等响度。
4、四级杂音:响亮杂音,听之声音响亮。
5、五级杂音:极响亮杂音,听之震耳,但听诊器胸件稍离开胸壁即听不到。
6、六级杂音:极响亮,听诊器胸件稍离开胸壁仍可听到。
注:①二级以下的收缩期杂音为功能性。
②二级以上,较粗糙、传导广泛的收缩期杂音,多为器质性的。
有病理意义。
③舒张期杂音均为病理性的。
三、劳力型心绞痛分级标准1、Ⅰ级:日常生活较重的体力活动引起心绞痛,日常活动无症状。
2、Ⅱ级:日常体力活动引起心绞痛,日常活动稍受限制。
3、Ⅲ级:日常活动较轻的体力活动引起心绞痛,日常活动明显受限制。
4、Ⅳ级:轻微体力活动(如在室内缓行)引起心绞痛,严重者休息时亦发生心绞痛。
四、呼吸衰竭分度标准1、Ⅰ度:无或轻度发绀,活动时气短。
PaO2 50-60㎜,Hg PaCO2 <50㎜Hg。
2、Ⅱ度:轻活中度发绀,神志清醒或嗜睡,轻度活动即气短。
PaO2 40-50㎜Hg,PaCO2>50㎜Hg。
心绞痛类型以及用药原则
心绞痛类型以及用药原则在临床上,心绞痛的分型命名曾多达十余种。
目前,根据此病的病理特点、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后及对治疗的指导意义,临床医生逐渐趋向于将心绞痛分为3个类型,即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那么,心绞痛类型以及用药原则都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心绞痛类型以及用药原则心绞痛类型1稳定型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学基础是:患者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比较稳定,斑块的表面较为光滑,没有出现溃疡、裂缝、出血和血栓,而且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也相对固定。
此型心绞痛患者可选用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还可选用钙离子拮抗剂、他汀类降脂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2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学基础是:患者冠状动脉上的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发生破裂、溃疡、出血或形成血栓(为一种富含血小板的灰白色血栓),从而使冠状动脉出现了不完全阻塞或过度收缩。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选用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也可加用钙离子拮抗剂来控制临床症状,但病情稳定后即应停用。
3变异型心绞痛。
变异型心绞痛的病理学基础是:冠状动脉因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紊乱或植物神经的功能失调而发生了痉挛。
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可选用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可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在密切监测下使用肝素。
此外,此型心绞痛患者也可选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进行治疗,但不宜使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
心绞痛常见药物1.硝酸酯类药物。
硝酸酯类药物可扩张人全身的动脉、静脉和冠状动脉,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的需氧量,增加心肌的血流量。
因此,此类药物适合各型心绞痛患者在病情的发作期和缓解期使用,是一类最重要的抗心绞痛药物。
心脏疾病分级
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Ⅰ级:体力活动不受限制,日常活动不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症状;Ⅱ级: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症状,日常活动即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Ⅲ级: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症状,轻于日常的活动即可引起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Ⅳ级: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亦有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劳力性心绞痛分级(加拿大分级)Ⅰ级:一般日常活动不引起心绞痛发作,费力大、速度快、时间长的体力活动引起发作;Ⅱ级:日常体力活动受限制,在饭后、冷风、情绪应激时或醒后数小时步行、登楼;步行两个街区以上、登楼一层以上和爬山,均可引起心绞痛;Ⅲ级:日常体力活动显著受限,在一般条件下,以一般速度平地步行一个街区或上一层楼即可引起心绞痛发作;Ⅳ级:轻微活动可引起心绞痛,甚至休息时也有发作。
Ⅲ、Ⅳ级心绞痛如药物治疗无效即应做冠状动脉造影来决定做PTCA 或CABG。
Killip分级1级:没有心力衰竭征象;2级:轻度左心衰,有S3奔马律,可有肺淤血,肺可闻及罗音,罗音范围不超过肺部的1/2;3级:急性肺水肿,是较重的急性左心衰,罗音范围超过肺部的1/2;4级:心源性休克。
TIMI血流分级TIMI 0 级:无灌注,即阻塞远端无血流;TIMI 1级:部分显影,即造影剂越过阻塞区,但不能使整个远端冠状动脉血管床显影;TIMI 2级:部分灌注,即经过3-4个心动周期后,前向造影剂流使冠状动脉完全显影;TIMI 3级:完全灌注,前向造影剂流在3个心动周期内,使冠状动脉完全显影。
BRAUNW ALD CLINICAL CLASSIFICATION OF UNSTABLE ANGINASEVERITYClass ⅠNew-onset of severe angina or accelerated angina;no rest pain(7.3%) Class ⅡAngina at rest within past month but not within preceding 48 hr ( angina at rest ,subacute)(10.3%)Class Ⅲ Angina at rest within 48 hr(angina at rest,subacute)(10.8%)CLINICAL CIRCUMSTANCESClass A Secondary angina(14.1%)Develops in the presence of extracardiac condition that intensifiedmyocardial ischemiaClass B Primary angina(8.5%)Develops in the absence of extracardiac conditionClass C Postinfarction angina(18.5%)Develops within 2 weeks afte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INTENSITY OF TREATMENT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may also b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depending on whether unstable angina occurs:1.in the absence of treatment for chronic stable angina.2.during treatment for chronic stable angina.3.despite maximal antiischemic drug therapy.The three groups may be designated subscripts 1,2,or 3,respectively.ELECTROCARDIOGRAPHIC CHANGES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may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those with or without transient ST-T wave changes during pain.注:括号内数字为1年死亡或心梗发生率。
心绞痛ccs分级标准
心绞痛CCS分级标准是一种用于评估心绞痛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分类系统。
根据CCS分级标准,心绞痛患者被分为四个等级:
1. CCS I级:轻度心绞痛。
患者在日常活动中通常不会出现心绞痛症状,但在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可能会出现。
2. CCS II级:中度心绞痛。
患者在日常活动中经常出现心绞痛症状,但在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后可以缓解。
3. CCS III级:重度心绞痛。
患者在日常活动中频繁出现心绞痛症状,即使在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后也无法完全缓解。
4. CCS IV级:极重度心绞痛。
患者在休息状态下也会出现心绞痛症状,且症状持续时间较长。
心绞痛CCS分级
心绞痛CCS分级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CCS)劳累性心绞痛的分级标准是依据诱发心绞痛的体力活动量而定,较适合临床运用,目前,该标准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分级标准的具体内容如下:Ⅰ级:一般日常活动不引起心绞痛,费力、速度快、长时间的体力活动引起发作;Ⅱ级:日常体力活动稍受限制,在饭后、情绪激动时受限制更明显;Ⅲ级: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以一般速度在一般条件下平地步行1公里或上一层楼即可引起心绞痛发作;Ⅳ级:轻微活动即可引起心绞痛,甚至休息时也可发作。
一般来说,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的发作程度常与缺血相关,与血管的阻塞程度相平行。
心绞痛Ⅰ级的患者,其冠状动脉循环储备力相对较高,因此常表现为典型稳定劳累性心绞痛,而诱发发作的运动量相对固定、重复性好。
心绞痛Ⅱ级的患者,若生活节奏掌握的好,也可将心绞痛控制在可预示的范围。
而心绞痛Ⅲ级的患者,心绞痛阈值的波动范围较大,有时心绞痛可发生在平时能很好耐受的劳力水平以下,但无休息时发作。
这些患者经充分的药物治疗,其病情仍可保持相对稳定。
心绞痛Ⅳ级的患者,其冠状动脉的储备能力已明显下降,心绞痛阈值已无明显波动的余地。
此类患者病情很不稳定,休息、平卧时也常常发生,随时有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故多归于恶化劳累性心绞痛。
掌握心绞痛的分级标准,对于了解病情的轻重、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心绞痛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一侧心室在一次搏动中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strok e volume),简称搏出量。
搏出量等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之差。
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左室舒期末期容积约为120~130ml,搏出量为60~80ml,平均约70ml。
由此可见,每次心脏搏动,心室只射出心室腔内的一部分血液。
搏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即射血分数=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射血分数反映心室泵血的效率,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射血分数约为50~60%。
心绞痛疼痛程度分级
根据心绞痛的发作程度,临床将心绞痛分为以下几级:
Ⅰ级:一般体力活动下不出现心绞痛,仅在紧张工作或长时间娱乐活动后才出现心绞痛。
Ⅱ级:在平地快速步行或快速上楼梯时出现心绞痛。
通常速度平地步行两街区或登上一层楼不引起心绞痛,一般活动轻度受限。
Ⅲ级:平地步行不到两街区就出现心绞痛,即意味体力活动明显受限。
Ⅳ级:轻度活动甚至休息时即出现心绞痛,但持续时间少于15分钟,若持续时间更长,即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这意味着轻度体力活动丧失。
心功能分级
判断标准:①心脏功能Ⅰ级:患有心脏病,但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引起过度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为心功能代偿期);②心功能Ⅱ级(轻度):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感觉舒适,但一般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Ⅰ。
心力衰竭);③心功能Ⅲ级(中度):患有心脏病,体力活动大受限制,休息时无症状,尚感舒适,但一般轻微体力活动会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
心力衰竭);④心功能Ⅳ级(重度):患有心脏病,体力能力完全丧失,休息时仍可存在心力衰竭症状或心绞痛,即呼吸困难和疲乏,进行任何体力活动都会使症状加重。
即轻微活动能使呼吸困难和疲乏加重(Ⅲ。
心力衰竭)。
(2)诊断慢性心衰检测BNP新方法:慢性心衰的临床表现纷繁复杂,很容易与呼吸系疾病及心脏的其他疾病混淆,单纯的体格检查和一般经验诊断的误诊率高。
其诊断过程中受主观因素干扰较多,难以进行严格划分,不能有效地使病情评价更符合实际,客观性不强。
尽管临床有超声心动图检查简便、廉价,但对于某些老年、肥胖和肺气肿患者来说诊断较为困难。
2000年11月,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通过并批准了一种有效、简便新的慢性心衰检测方法,即B-型促尿钠排泄缩氨酸(BNP)含量检测。
近年来国内推行检测BNP方法诊断慢性心衰收到了满意效果。
BNP主要起源于心室肌,是对心室膨胀的应激产物。
美国科研人员发现,正常人群组的BNP含量非常低,一般在30皮克/毫升左右,左心室功能紊乱者的BNP有所升高(141皮克/毫升),而慢性心衰患者的BNP含量非常高,达1076皮克/毫升。
研究资料显示,随着慢性心衰心功能分级级别的提高,BNP水平也随着不断增高。
国内医院在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检测,其准确度基本保持在93%左右。
目前国际上较为公认的是诊断慢性心衰分级的参考值是:Ⅰ级心功能:BNP为152±16皮克/毫升;Ⅱ级心功能:BNP为332±25皮克/毫升;Ⅲ级心功能:BNP为590±31皮克/毫升;Ⅳ级心功能:BNP为960±34皮克/毫升。
心绞痛的分类诊断及治疗PPT课件
监护
吗啡 IV
吸氧
不缓解(>30 ’)
考虑AM- I
36
去除诱因
• 若心绞痛由于劳力(剧烈活动、运动、用力)因素诱发, 则去除劳力诱因后,心绞痛能随之迅速缓解。
口含NTG:
• NTG 0.6-1.2mg(1-2#) S.L
• ISDN 5mg
S.L
• 5分钟后可重复使用
• 绝大多数心绞痛均能在3-5 ’左右缓解
2. 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既往有心绞痛史,近1个月内心绞 痛恶化加重,发作次数频繁,时间延长或痛阈降低 (即加拿大劳力型心绞痛分级[CCS I-IV]至少增加1级, 或至少达到III级)。
3. 静息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休息或安静状态,发作持续 时间通常在20分钟以上。
4. 梗死后心绞痛: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小时后至1个月 内发生的心绞痛。
• 临床特点是“ 心绞痛症状”呈一过性;
• 是由于冠脉固定狭窄(>70%)所致;
• 发作时可有ECG ST段,缓解后ST段迅速恢复 等电位线,这有确诊价值;
• 无心绞痛发作时,ECG多正常,这不能除外劳 力性心绞痛的诊断。
• 心肌酶(-),TnT(-);
• 运动ECG和/或同位素试验多(+),即可确诊。
• 劳力型:典型劳力型心绞痛发作特点; • 多为单支或多支病变固定狭窄和稳定斑块; • 治疗效果好,突发为AMI少; • 稳定是相对的。可长期稳定,也可变化成恶化劳
力型心绞痛,产生AMI。
-
23
恶化劳力型心绞痛
• 原有劳力型心绞痛的基础; • 近期恶化、即发作频繁、程度重、持续时间长; • 由于冠脉固定狭窄基础上并发斑块破裂,致狭
窄突然加重;或一支冠脉固定狭窄的基础上, 另一支冠脉斑块破裂所致; • 属不稳定性心绞痛, 8-12%发生AMI
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
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心绞痛(CoronaryArteryDisease,CAD)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可引起心肌缺血,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并可能导致心脏病发展,损害健康甚至死亡。
根据不同的病情,心绞痛可分为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CAD)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nstable CAD)。
不稳定型心绞痛既严重又危险,可能损害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对其进行准确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主要根据病史、检查和治疗来确定。
首先,病史收集包括中枢神经症状(如胸痛、胃肠道症状、呼吸困难等)、近期心肌梗死或心绞痛的临床症状、血管地形图显示的心肌缺血症状、心脏病史和患者的生活方式.后,在检查方面,主要包括心电图(ECG)检查、心脏超声波检查、心肌酶分析和血液分析等检查。
其中,ECG检查是不稳定型心绞痛最常用的诊断措施,可以帮助诊断者识别心肌缺血,检测出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症状,如ST段低点、T波异常、不对称T波反应等。
最后,治疗方面,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一般分为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两种。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抑制血栓形成、抗凝、改善血液流动等方式来治疗心绞痛;介入治疗是针对更严重的病情,通常使用血管支架或病理性支架来缓解心绞痛症状。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是非常复杂的,诊断准确性对于缓解患者的症状、防止心脏病发展以及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都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诊断不稳定状态心绞痛时,应该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成果,详细收集患者的病史,及时做好各项检查,并对患者进行合理的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是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因此熟练掌握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严格遵守标准的要求,并加以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缓解患者的症状、防止心脏病发展、保护患者的生命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推荐)心绞痛CCS分级
心绞痛CCS分级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CCS)劳累性心绞痛的分级标准是依据诱发心绞痛的体力活动量而定,较适合临床运用,目前,该标准已广泛运用于临床,分级标准的具体内容如下:Ⅰ级:一般日常活动不引起心绞痛,费力、速度快、长时间的体力活动引起发作;Ⅱ级:日常体力活动稍受限制,在饭后、情绪激动时受限制更明显;Ⅲ级: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以一般速度在一般条件下平地步行1公里或上一层楼即可引起心绞痛发作;Ⅳ级:轻微活动即可引起心绞痛,甚至休息时也可发作。
一般来说,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的发作程度常与缺血相关,与血管的阻塞程度相平行。
心绞痛Ⅰ级的患者,其冠状动脉循环储备力相对较高,因此常表现为典型稳定劳累性心绞痛,而诱发发作的运动量相对固定、重复性好。
心绞痛Ⅱ级的患者,若生活节奏掌握的好,也可将心绞痛控制在可预示的范围。
而心绞痛Ⅲ级的患者,心绞痛阈值的波动范围较大,有时心绞痛可发生在平时能很好耐受的劳力水平以下,但无休息时发作。
这些患者经充分的药物治疗,其病情仍可保持相对稳定。
心绞痛Ⅳ级的患者,其冠状动脉的储备能力已明显下降,心绞痛阈值已无明显波动的余地。
此类患者病情很不稳定,休息、平卧时也常常发生,随时有发生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故多归于恶化劳累性心绞痛。
掌握心绞痛的分级标准,对于了解病情的轻重、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心绞痛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一侧心室在一次搏动中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stro ke volume),简称搏出量。
搏出量等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和心室收缩末期容积之差。
正常成年人在安静状态下左室舒期末期容积约为120~130ml,搏出量为60~80ml,平均约70ml。
由此可见,每次心脏搏动,心室只射出心室腔内的一部分血液。
搏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即射血分数=搏出量/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射血分数反映心室泵血的效率,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射血分数约为50~60%。
不稳定性心绞痛危险度分级与血浆脑钠素的关系及意义
ciia infcn e LI Xi ’ l clsg i a c n i U n ,CAISh n —a g 1 t eMe ia o lgeo a g l n . . h d c lC le _ n a i est ,Qigd o Unv ri y,De a t n f p rme t o Ca dilg t etid Pe p esHo pi lo Qi g a r oo y,h r o l s t f n d o,Qigd o2 6 4 h a n a 6 0 1,C i a;.De arme t f r ilg hn 2 p t n o Ca d oo y,Th e A{ ii td Hopi ot eMe c lColg f Qig o Un v riy, n a 6 0 3, ia f la e s t t h dia le eo n da ie st Qigd o 2 6 0 Ch n al
3 s b r u s b l ia ik s r t ia i n u g o p y c i c l s t a i c to .Th e e f p a ma BNP wa a u e y e z me l k d i n r f e l v lo ls s me s r d b n y i e mmu o b o — n n a s r
[ bta t 0be t e T n e t ae t e rlt n h p a d s nf a c ewe n r k sr t i t n i p t n s As c r ] j c v o iv si t h eai s i n i ic n e b t e i t i c i n ai t i g o g i s a fao e
维普资讯
检验 医学与临床 20 0 7年 8月 第 4卷 第 8期
中医内科心绞痛中医诊疗规范诊疗指南2023版
心绞痛心绞痛是指胸骨后或心前区阵发性压迫性疼痛的症状,大多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
属于中医学“厥心痛”、“真心痛”、“胸痹”范围。
其病理变化可概括为标本两个方面:心和肝、肾、脾等脏气的亏虚是其本,从而导致气滞血瘀,心脉痹阻,或胸阳不运,痰浊内生,痰瘀交阻的标实证,以致不通则痛,引起心胸疼痛阵作。
【诊断】1疼痛的部位,一般在胸骨后或心前区,有时放射至左颈、左肩、左臂内侧或上腹部。
呈阵发性发作,一般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
2.疼痛呈绞窄、紧压或闷窒感觉,亦可仅感胸闷而不痛,多在剧烈活动、受凉、饱食或情绪激动以后突然发作,经休息或舌下含硝酸甘油片后即得缓解。
3.大多发生于中年以上,可有高血压病、高脂蛋白血症或主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等病史,亦可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主动脉瓣病变)或梅毒性心脏病人。
4.心脏体检可无异常发现,或有心尖区第四心音、心律失常和血压增高(常见于冠心病),或在主动脉瓣区有杂音(常见于风湿性或梅毒性心脏病)。
X线心脏检查可能有心脏扩大、主动脉或主动脉弓增宽;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液脂质含量测定等检查均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5.如疼痛发作剧烈,持续不止,甚至出汗,休息或舌下含硝酸甘油片均无效时,提示有心肌梗死的可能,须立即作心电图检查。
【治疗】一、辨证论治心绞痛经常发作时应治标为先,以活血化瘀,理气通络,通阳化浊为主;疼痛缓减后则宜标本同治,以调补脏气为主,酌加治标药物,巩固其疗效。
1标证胸闷不舒,或心胸绞痛阵作,舌质有紫气或紫斑,脉细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
方药举例:丹参15~30g,川尊IOg,赤芍12g,红花2~3g,郁金10g。
加减:胸闷甚,或伴咯痰,体胖,苔白腻者,酌加全瓜萎15-30g,甦白或桂枝10g,法半夏10g,炒枳壳10g,制香附IOg0胸痛甚,酌加蒲黄、五灵脂、桃仁、三棱、莪术各10g,另用参三七粉Ig吞服,每日2~3次。
2.本证(1)肝肾阴虚头晕耳鸣,腰酸肢软,口干,脉细弦,舌质偏红。
不稳定性心绞痛
沈阳枫嘉中医院胸痹心痛病(不稳定性心绞痛)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实施方案用于西医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心绞痛分级为III级或Ⅳ级者(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的住院患者。
(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ICD-10:I20.0/20.1/20.9)。
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胸痹心痛病(TCD编码:BNX020)。
(二)诊断依据。
(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1995年)。
(2)西医诊断: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心血管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不稳定性心绞痛及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并参照2011年ACC/AHA指南建议。
(3)临床表现1.临床发作特点:表现为运动或自发性胸痛,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迅速缓解。
2.心电图表现:胸痛发作时相邻两个或两个以上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或抬高>0.1mV ,或T波倒置≥0.2mV,胸痛缓解后ST-T变化可恢复。
3.心肌损伤标记物不升高或未达到心肌梗死诊断水平。
4.临床类型:(1)初发心绞痛:病程在1个月内新发生的心绞痛,可表现为自发性与劳力性发作并存,疼痛分级在III级以上。
(2)恶化劳力型心绞痛:既往有心绞痛史,近1个月内心绞痛恶化加重,发作次数频繁,时间延长或痛阈降低(即加拿大劳力型心绞痛分级[CCS I-IV]至少增加1级,或至少达到III级)。
(3)静息心绞痛:心绞痛发生在休息或安静状态,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在20分钟以上。
(4)梗死后心绞痛:指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小时后至1 个月内发生的心绞痛。
(5)变异型心绞痛:休息或一般活动时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显示ST段一过性抬高,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仅有少数可演变为心肌梗死。
2.证候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协作组制定的《胸痹心痛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心功能分级记忆口诀
心功能分级记忆口诀
摘要:
一、心功能分级的概念
二、心功能分级的标准
三、心功能分级的重要性
四、记忆心功能分级的口诀
正文:
心功能分级是指根据患者的心脏功能状况,将其分为不同的等级,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
心功能分级主要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制定的标准,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四级。
一级: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二级: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一般体力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三级:心脏病患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上述的症状。
四级:心脏病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
休息状态下也出现心衰的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
心功能分级对于评估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方案以及预测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心功能分级,为其制定适当的运动处方、药物治疗以及康复计划。
为了便于记忆心功能分级,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口诀:
“一级平地走,二级轻登山,三级需扶助,四级卧床休。
”
通过这个口诀,我们可以快速准确地记住心功能分级的各个级别以及患者的活动能力。
心绞痛分级标准
心绞痛分级标准一、疼痛分级1.Ⅰ级:轻度不适。
短暂胸闷、胸部温热、压迫、灼热,或者有轻微不适,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但患者能够通过休息或止痛药缓解疼痛。
3.Ⅲ级:严重不适。
胸痛明显,会引起明显的不安感、呼吸困难、出汗等症状,已经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在缓解疼痛方面需要更强效的缓解措施。
4.Ⅳ级:非常严重。
胸痛不仅仅明显且严重,且缓解措施无效,休息或药物均不能减轻疼痛,出现明显的心力衰竭症状,患者需要立即就医治疗。
二、心肌缺血的程度和危险性1.低危程度(1)可接受非供血区域内的ST段压低,最大压低≤1mm,持续时间≤半小时。
(2)静息或药物不能引起胸痛,日常生活不受影响,运动时引起轻度胸痛,仅仅限制高负荷运动。
(3)负荷试验时出现较轻度负荷下胸痛,貌似缺血。
(2)静息或药物施加后可感觉到胸痛,但能耐受,日常生活受到轻微影响,运动时出现胸痛。
高负荷的活动极易出现胸痛或持续性胸痛,但不需要药物干预。
(1)收缩期心室功能异常:左室注射喷哌利多显影后,EF <40%或室壁动搏幅度≤5mm。
(2)非供血区域心肌代偿性增生:有心肌梗死病史或Q波,并且没有其他缺血征象(如:ST段压低)。
(3)高度显影缺血:单核腺苷酸荧光素PERF先左侧和/或右侧心室充血约50%以上。
三、术后心绞痛1.Ⅰ级:轻度不适。
患者感到轻微的不适,且仅有基础治疗干预即可缓解,无明显缺血表现。
2.Ⅱ级:中度不适。
患者感到明显的胸痛或不适,需接受治疗才能缓解,出现临床征象如ST段压低,或其他有缺血表现。
3.Ⅲ级:严重不适。
明显的胸痛或不适,或出现严重的临床征象如室性心律失常或心衰等,需要高级别的药物治疗。
4.Ⅳ级:危重不适。
出现缺血危象或临床恶化如昏迷,需要加强处理。
心绞痛的分级标准对于判断患者病情、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和监测疗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于医生来说,了解心绞痛分级标准可以更好地进行治疗,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对于患者来说,积极了解心绞痛的分级标准,能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病情变化,做到及时就医,加快康复速度。
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知识讲解
升高 <正常2倍
注:①OMI患者其危险度上调一级,若心绞痛是由非梗死区缺血所致时,应 视为高危险组。
②LVEF<40%应视为高危险组。 ③心绞痛发作时伴有左心功能不全、二尖瓣反流、S3、严重心律失常或
SBP≤90mmHg应视为高危险组。 ④心绞痛类型为低危险组,但发作时ST段↓>1mm应归入中危险组。
IV级
轻微活动即可诱发心绞痛,如吃饭、洗脸等,患者不能 做任何体力活动,但休息时无心绞痛发作。
UAP诊断的注意事项
1. UAP的诊断应依据心绞痛发作的性质、特点、发作 时的心电图改变以及CHD危险因素等综合判断,以 提高诊断的标准。
2. 发作时心电图ST段抬高和压低的动态变化最具有诊 断价值:
➢ 记录发作时和症状改善后的心电图,动态ST水平型或下斜 型压低≥1mm(0.1mv)或ST段抬高:肢体导联≥1mm (0.1mv):胸导联≥2mm(0.2mv)有诊断意义。
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为抗血小板的首选药物。急性期阿司匹林剂量 为300mg Qd,3—5d后用50—100mg/d维持终生治疗。对阿司 匹林有过敏或禁忌症患者可用氯吡格雷或塞氯吡定替代治疗。
氯吡格雷
氯吡格雷在UAP/NSTEMI患者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无论保守治疗还是PTCA治疗,特别是支架植入。用法:负荷 量300mg,以后75mg,Qd。
UPA的药物治疗—硝酸酯类药物应用及注意事项
使用此类药物的目的是控制心绞痛的发作。
初次含硝酸甘油的患者以含1片为宜,对有经验者,如心绞痛症状严重时也可一次含2片。 心绞痛发作时,含1片无效,可在3—5min之内再追加1次。 若连续含硝酸甘油3—4片仍不能控制疼痛症状,需要用强镇痛剂在(吗啡)以缓解疼痛,
常见病种的分度标准
常有病种的分度标准一、心功能分级及心力弱竭分度标准:1、心功能Ⅰ级:为心功能代偿期,仅居心脏病体征,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体力活动不惹起疲惫、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症状。
2、心功能Ⅱ级:相当于心力弱竭一度(Ⅰ°或轻度),活动稍受限制,歇息时无症状,但一般体力活动时惹起疲备、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等。
3、心功能Ⅲ级:相当于心力弱竭二度(Ⅱ°或中度),体力活动显然受限,歇息时无症状,稍微体力活动即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等心力弱竭或心绞痛发生,肝脏中度肿大,并有必定程度的水肿。
4、心功能Ⅳ级:相当于心力弱竭三度(Ⅲ°或重度),不可以胜任任何体力活动,歇息时仍居心力弱竭症状或体征,或心绞痛综合征。
内脏淤血及水肿显然。
久病者可居心源性肝硬化等改变。
二、心脏杂音分级标准:缩短期与舒张期均按相同方法分为六级:1、一级杂音:极轻度,很轻微,所占时间很短,认真听才能听到。
2、二级杂音:轻度杂音,将听诊器置于胸壁即可听到。
3、三级杂音:中度杂音,为较显然的杂音,呈中等响度。
4、四级杂音:响亮杂音,听之声音响亮。
5、五级杂音:极响亮杂音,听之震耳,但听诊器胸件稍离开胸壁即听不到。
6、六级杂音:极响亮,听诊器胸件稍走开胸壁仍可听到。
注:①二级以下的缩短期杂音为功能性。
②二级以上,较粗拙、传导宽泛的缩短期杂音,多为器质性的。
有病理意义。
③舒张期杂音均为病理性的。
三、劳力型心绞痛分级标准1、Ⅰ级:平时生活较重的体力活动惹起心绞痛,平时活动无症状。
2、Ⅱ级:平时体力活动惹起心绞痛,平时活动稍受限制。
3、Ⅲ级:平时活动较轻的体力活动惹起心绞痛,平时活动显然受限制。
4、Ⅳ级:稍微体力活动(如在室内慢行)惹起心绞痛,严重者歇息时亦发生心绞痛。
四、呼吸衰竭分度标准1、Ⅰ度:无或轻度发绀,活动时气短。
PaO250-60㎜,HgPaCO2<50㎜Hg。
2、Ⅱ度:轻活中度发绀,神志清醒或嗜睡,轻度活动即气短。
PaO240-50 ㎜Hg,PaCO2>50㎜Hg。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稳定型心绞痛CCS分级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anadian Cardiovascular Society,CCS)
I级:一般日常活动不引起心绞痛,费力、速度快、长时间的体力活动引起发作;
H级:日常体力活动稍受限制,在饭后、情绪激动、寒冷时受限制更明显;平地步行200m以上或登楼一层以上受限;
皿级:日常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以一般速度在一般条件下平地步行200m内或上一层楼即可引起心绞痛发作;
W级:轻微活动即可引起心绞痛,甚至休息时也可发作。
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程度Brau nwald 分级
I级.严重的初发心绞痛或恶化型心绞痛,无静息疼痛;
II级.亚急性静息型心绞痛(1个月内发生过,但48小时内无发作);III级.急性静息型心绞痛(在48小时内有发作)
临床环境
A继发性心绞痛,在冠状动脉狭窄基础上,存在加剧心肌缺血的冠状动脉以外疾病
B原发性心绞痛,无加剧心肌缺血的冠状动脉以外疾病
C心梗后心绞痛(心梗后2周内发生的不稳定型心绞痛)
ACS TIMI危险评分
包括:
(1)年龄>65岁;
(2)3个或3个以上冠心病危险因素(冠心病家族史、高血压、高胆固
醇血症、糖尿病或吸烟);
(3)已知有冠心病史;
⑷心电图的ST段改变>0.05 mV ;
(5)近24h内有严重的心绞痛发作;
(6)近7d内有口服阿司匹林史;
⑺心肌损伤标志物(cTnl或cTnT)升高。
存在1个变量时计1分,然后累计其变量的数量和,评分范围为O〜
7分。
根据患者的危险评分值,将其分成低危(0〜2分)组、中危(3〜4分)组与高危(5〜7分)组。
(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