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历史【全品新教案】第5课 三大改造备课素材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大改造》是八年级下册的历史课程,主要介绍了我国在1950年代进行的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三大改造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这三大改造的意义和过程,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历史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我国的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于我国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和过程,他们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并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感受三大改造给我国带来的变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三大改造的内容和过程,理解三大改造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大改造的内容和过程,三大改造的意义。

2.难点:让学生理解三大改造是如何改变我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的。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三大改造的过程。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改造案例,让学生了解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

3.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教材、案例和多媒体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本节课的内容,了解我国的历史背景。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三大改造的纪录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三大改造的过程。

2.呈现(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然后呈现三大改造的内容和过程。

3.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的改造案例,了解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 《第5课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 《第5课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教案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教学分析1. 本单元主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三大改造作为我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重要事件,其完成标志着我国由此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也得以建立,从而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伟大转变。

因此,本课内容在本单元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乃至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

2. 本课课标为了解三大改造;知道中国1956年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本课共两个子目: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

结合课标与课本子目以及课题,主要通过讲解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背景、过程、形式(政策)以及意义,得出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结论。

3. 本课教学内容主题明确,主要是围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子目一主讲农业和手工业,以农业为重点;子目二集中围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同时,三大改造完成以后,通过分析其实质与意义从而得出了教材最后的结论: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的建立以及我国由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带来的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对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重要意义。

(备注:主要体现“唯物史观”)2. 知道三大改造的起止时间和基本过程。

(备注:主要体现“时空观念”)3. 通过史料研读,理解三大改造的含义、实质、原因、结果、不足等内容,提升史论结合的能力。

(备注:主要体现“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4. 通过中国政府应对疫情的例子,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理解,增强爱国意识。

(备注:主要体现“家国情怀”)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2. 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五、教学过程1. 新课导入。

以广东地区的“王老吉”为例,讲述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导入新课。

1828年,王老吉在广州十三行开设第一间“王老吉凉茶铺”,深受街坊欢迎,被誉为“凉茶王”。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5课三大改造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5课三大改造

第5课三大改造第5课三大改造一、教学目标与分析依据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等基本史实。

(2)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分析】通过以上教学目标的实现,让学生了解三大改造的历史。

正确掌握、使用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基本技能。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对三大改造原因、实质和意义的辨析及三大改造功过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引导学生收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

(2)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分析】落实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开展课堂活动认识三大改造的原因、形式、实质和意义。

提倡学生在进行探究学习的同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2)引导学生认识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分析】通过落实该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培养其乐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策略1.本课内容决定了本节教学应采用师生共同探究教学方法。

让学生充分讨论和交流,找出三大改造的原因,其模式为:提出问题、创设情境—课堂讨论—交流反馈—小结。

2.让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引导学生采用编卡教学法,把握本课三大改造的形式、实质及意义等基本史实,引导学生对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及三大改造的功过是非深入辨析,培养学生一分为二、客观全面的唯物史观。

三、教学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主要围绕三大改造来展开。

三大改造的原因,通过让学生搜集有关课外资料,结合教科书内容,师生共同探究找出;对三大改造的形式、实质及意义,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第5课三大改造-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5课三大改造-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一、课程目标1.了解中国在20世纪初进行的三大改造,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掌握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改革的具体措施。

3.分析三大改造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中国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改革。

2.分析三大改造对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1.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进行全面的理解。

2.对于三大改造的推动作用进行深入的分析。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引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在近现代的发展历程。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在20世纪初期的社会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2. 政治改革•介绍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成果,提醒学生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探讨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并通过相关资料、图片等多方位呈现孙中山思想。

•学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它遵循的首要任务,让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3. 经济改革•介绍新文化运动,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和内容。

•引导学生了解“五四运动”,学习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探讨中国经济改革的措施,包括引进、借鉴西方经验,改革海关税制等。

4. 文化改革•介绍“五四运动”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包括文学、教育、艺术等方面。

•分析中国文化改革的推动作用,引导学生思考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5. 课堂总结•总结中国进行的三大改造,思考这三大改造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展开小组讨论,从不同角度分析中国进行的三大改造,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五、教学评估针对本次课程,考虑以下评估方式:1.课后完成一篇总结性文章,对本次内容进行梳理与回顾。

2.小组讨论结束后进行品评,让学生从相互的观点中发现新的认知。

3.在考试或者考核中,通过选择题、填空题、问答等方式进行综合评估。

六、教学扩展在学生掌握本次历史课程的基础之上,还可以进行以下扩展环节:1.通过互联网、书籍等方式深入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历程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八年级-统编版-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5课 三大改造

八年级-统编版-历史-下册-[教学设计]第5课 三大改造

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目标1.认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和形式,完成的时间及历史意义;明确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提高理解历史的能力。

2.通过走访当地历史悠久的企业、走访身边经历过社会主义改造的老人,了解农业、手工业及相关企业在社会主义改造期间的情况;在搜集资料和独立思考的过程中,掌握搜集、整理资料的方法,培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3.体会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改造的探索和创造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贡献;激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热情,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志向和信心。

教学重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教学难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教师活动】上海水泥厂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设备陈旧,工人劳动条件差。

在当时资本主义的经营管理和剥削制度下,工人的积极性不高,最高的产量还达不到设计能力的90%。

实行公私合营后,经过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改善了管理制度和劳保条件,工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

还是原有的设备,产量却超过设计能力40%。

社会主义改造使国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三大改造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它是怎样进行的呢?设置疑问,导入本课。

探究新知一、农业合作化(一)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背景【教师活动】我国是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关键之一。

经过土地改革,我国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农民分到了土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但在当时的条件下,分散、落后的农民个体经济发展缓慢,也不能满足国家工业化对农业的需要。

【学生活动】理解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农民也有进行互助合作的要求。

(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教师活动】提问: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什么?【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回答: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大改造》教案(精选5篇)

《三大改造》教案(精选5篇)

《三大改造》教案(精选5篇)《三大改造》篇1第五课三大改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⑵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⑶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2.能力: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⑴用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用历史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⑵适当补充课外材料,训练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分析历史史实的方法;4.情感、态度、价值观:⑴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是我党在过渡时期实行的一项正确的政策;⑵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热爱集体的品德;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精神;二.重点、难点: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⑴农业手工业:建立生产合作社⑵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方法:讲解法讲述法读书指导法情景教学法情感教学法2.手段:多媒体四.教学过程1.导入:(上课前写好课题和第一个大标题)(课件)播放电视剧《大宅门》中百草厅公私合营的片段。

(问)大家有没有看过这部电视剧啊?(学生回答)刚刚老师放给大家看的是电视剧《大宅门》中公私合营的一段,现在大家把书打开到第23页中,看有关北京老字号药店同仁堂的介绍。

其实,《大宅门》中的百草厅的真实来源就是同仁堂药店。

老师读)2.公私合营:好,我们一直在说公私合营,那么,到底什么叫公私合营呢?公私合营是针对什么来说的呢?(课件:是我们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

那老师要问了,以前我们学过改造的低级形式,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啊?(学生回答)(课件:对工业中的计划定货统购包销和商业中的委任经销代销等等)。

(课件:毛泽东在1953.7发表的《关于国家资本主义》一文中写道:“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资本主义经济。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精品教学设计

人教部編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三大改造》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的重要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在1953年至1956年进行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三大改造的背景、过程和意义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深入探讨三大改造的相关内容。

同时,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大改造的背景、过程和意义,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大改造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难点:三大改造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教材、资料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2.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碰撞。

3.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三大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4.情感教育: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

2.资料:三大改造的相关案例、图片、视频等。

3.课件:根据教学内容,制作相关的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历程,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介绍三大改造的背景,让学生了解我国在1953年至1956年进行三大改造的原因。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大改造的过程,然后分组讨论,总结三大改造的主要内容。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优秀教案(重点资料).doc

第5课三大改造新疆昌吉州四中崔璇▲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过程。

从合作社的成功,意识到互相帮助、团队合作才是发展之道;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采取的“赎买方式”和公私合营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创举,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知识与能力①掌握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质和形式,具体完成的时间及历史意义。

②通过分析“为什么要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等问题,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力,明确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然性。

△过程与方法①学生分小组讨论,便于交流合作,发挥集体智慧。

②学生表演小品,做“历史中人”,有助于真正理解。

③学生小结所学内容,使他们在学习中的自主性得到体现。

▲教学思路:重点: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及意义难点:赎买政策▲教学提纲:▲导入新课提问:中国是什么性质的国家?回答:是社会主义国家讲述:对,这是初二政治第一课的第一句话,也是我国现行宪法的第一句话: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

提问:中国是什么时候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回答: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吧!回答:是1925年土地改革完成的时候吧!讲述:那么我们就来看看1954年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怎么说的吧!“中国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也就是说,直到1954年,中国仍然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提问:那么到底是何时、又是什么事件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三大改造。

提问:这个标题缺少主语,通过阅读这一课的小标题,你们能找出本课是要讲三大什么的改造吗?回答:三大行业的改造。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提问:那么“改造”又是什么意思呢?以前是什么样的?要把它们改成什么样?为什么要改?改造前后有什么变化?下面我们就来一一解决这些问题。

以农业为例,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当时的农村刚刚进行过什么改革?当时农村的生产资料所有情况是怎样的?回答:在第三课土地改革中我们学到,1952年土改完成后,农村真正建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制,3亿多无地少地的分到了7亿多土地,还分到了大量的牲畜、农具和房屋,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 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部编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一课。

本课主要内容是我国在1953年至1956年间进行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在这段时间内如何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和意义可能还不是很清楚,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大改造的背景、内容、意义,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奋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大改造的背景、内容、意义。

2.难点:三大改造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为例,分析三大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三大改造的背景、内容、意义,准备案例和讨论题目。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情况,准备参与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三大改造。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三大改造的相关资料,包括历史图片、文献资料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三大改造的背景、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三大改造的意义和作用。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八年级下册历史【全品新教案】第5课 三大改造授课典案

八年级下册历史【全品新教案】第5课 三大改造授课典案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收集有关三大改造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运用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使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进一步认识到应该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祖国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三大改造的方式。

教学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第4课中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历史意义。

从废墟中爬起来的中国人民以极大的勇气和决心完成了令世界瞩目的建设成就;就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的同时,共和国的另外一项重大工作也在如火如荼地展开,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三大改造”。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1. “众人划桨开大船”——农业、手工业合作化教师:“三大改造”具体指什么呢?学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预习得知)教师:我国为什么要对这三大行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呢?下面我们以农业为例,分析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展示:材料一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新情况:土地买卖。

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

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进行了调查,在被卖出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09%。

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典型进行了调查,卖出土地的农户占农村总农户的1.29%,卖出土地面积占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5课学案三大改造

八年级历史教案-第5课学案三大改造

第5课(学案)三大改造:点击::第一范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了解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掌握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掌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②综合分析三大改造的必要性,对比三大改造方式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按照“知、疑、学、解、创”教学模式,让学生走进历史,通过整合走出历史,达到学习历史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让学生在思想上知道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认识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并在过渡中,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教材处理1.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重点突破:通过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了解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必要;同时通过对比,说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特殊性。

2.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因为它涉及到政治经济学,学生不好理解,因此把它作为难点。

难点突破:利用实例说明公私合营的定义以及操作方法,教师进行适当的分析、讲解。

教学手段多媒体演示讨论探究自主合作教法学法按照“知、疑、学、解、创”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走进历史,最终走出历史。

板书设计教学过程导言:(了解学生知道多少有关三大改造以及农村方面的有关知识;了解学生对这些知识发展域,即了解这段知识的方法、途径、以及和老师沟通的方式等,所谓“知”。

)师:同学们,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发展经济,我们知道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可是你们知道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是什么时候在中国确立的?又是怎样确立的呢?。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大改造》是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我国在1953年至1956年进行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以及人民群众在改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伟大创举。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新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三大改造的详细内容和意义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地记住三大改造的时间、内容和意义,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到三大改造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大改造的时间、内容和意义。

2.难点:对三大改造的理解和评价。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历史情境,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三大改造实例,让学生分析、评价,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

2.课件:制作与本课内容相关的PPT课件。

3.资料:收集与三大改造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4.课前预习:布置学生预习本课内容,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三大改造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三大改造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三大改造的时间、内容和意义,让学生对三大改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探讨三大改造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学习资料]初中八年级资料历史下册 第5课 三大改造教案 新人教版

[学习资料]初中八年级资料历史下册 第5课 三大改造教案 新人教版

第5课三大改造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三大改造的原因、形式和结果。

过程与方法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我国实现从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难点:理解三大改造的性质三、【导学过程】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情景导入】以同仁堂公私合营为例,导入新课。

【自主学习】1、农业背景: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工具。

影响了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的需要。

改造方式:组成_________合作社,走_________和_________的社会主义道路。

结果: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1956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手工业改造方式:__________________合作社。

1956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3、资本主义工商业方式:_____________年起,实施______________,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政策:______________政策。

使用这种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结果: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的高潮。

4、三大改造的意义到_______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___________________。

我国初步建立起_____________的基本制度。

从此,进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1、你认为三大改造在当时对推动我国社会发展起了什么作用?2、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么意义在改造过程中存在什么不足?3、理解什么是公私合营和赎买政策?学生小组之间合作探究交流解决上述问题,加深对课文的认识。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说课稿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大改造》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我国在1950年代进行的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通过这节课,学生可以了解三大改造的内容、意义和影响,从而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三大改造的具体内容、意义和影响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从而提高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大改造的内容、意义和影响,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认同感,增强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大改造的内容、意义和影响。

2.难点:三大改造过程中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及它们对我国社会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教师讲解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图片等,生动形象地展示三大改造的过程和成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引出本课的主题——三大改造。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三大改造的内容、意义和影响。

3.合作讨论:分组讨论三大改造过程中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以及它们对我国社会的影响。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讲解。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实例,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三大改造的意义和影响。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三大改造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精品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精品说课稿

人教部編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三大改造》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五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在1953年至1956年进行的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本课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阶段,对于学生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大改造》的详细内容,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了解三大改造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从而提高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三大改造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大改造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2.难点:三大改造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作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讲授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资料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三大改造的背景、内容及其意义。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三大改造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和作用。

4.讲授法:教师讲解三大改造的详细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5.课堂互动: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解答学生疑问。

6.总结拓展: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背景: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农业改造: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2.手工业改造:手工业者个体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3.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设计:第5课三大改造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案设计:第5课三大改造

第5课三大改造学习目标1.掌握农村土地改革后的情况和在农村走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

对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意义。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方式、方法并分析其原因。

2.通过本课的学习,特别是对国家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国家引导小手工业者走集体化道路的分析,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对比三大改造前后的不同变化,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3.了解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使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引导学生认识在过渡时期,我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重点难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建立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是实行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学习难点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因为它涉及政治经济学,学生不好理解,因此把它作为难点。

学法指导历史事实分析法、比较法、例证法。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复习提问:1.“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工农业生产之间有什么差别?——(工业发展迅速,农业发展相对缓慢。

)2.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差别?——(工业的发展起点高,一开始就能采用先进的科技和设备,所以速度快。

而农业还保留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小农生产方式,所以发展缓慢。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农业生产可以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和生活物质保障,如何改造落后的小农经济,建立先进的社会主义农业经济,就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成败的关键。

请同学们看课本上导入框中的内容:上海水泥厂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设备陈旧,工人劳动条件差。

在当时资本主义经营管理和剥削制度下,工人的积极性不高,解放前最高的产量还达不到实际能力的百分之九十。

实行公私合营后,经过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改善了管理制度,工人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还是原来的设备,产量却超过实际能力的百分之四十。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教案《第5课 三大改造》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教案《第5课 三大改造》

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三大改造的原因,掌握三大改造的时间、形式、结果、实质和历史意义。

2.理解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能力目标1.补充大量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读图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问题引领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探究,以此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三大改造的存在不足,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培养学生学习历史要进行反思,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观念。

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三大改造的形式和意义。

难点: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历史意义。

解决措施:(1)情境法:利用视频、图片、人物插图片和讲故事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有利于学生获得感性认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讨论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意问题的启发性、针对性、活泼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意向。

(3)联系比较法:将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进行比较学习,有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和把握。

(4)其他方法:讲授法、阅读指导法、练习法等。

教学过程引用文件导入我引用“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设计意图:这段材料,强调“一化”和“三大改造”,借助生动有趣的语言导入课题,增强了历史的直观性,激发了同学们历史学习兴趣。

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领会,进入新课学习。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学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三大改造学教案
⑴政策回顾:
①1950年,中央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大规模的运动在全国开展。
②1953年,党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决定对农业实行
⑵分析对比:
党的农村政策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
①1952年底,我国彻底废除了,成为土地的主人;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②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的高潮,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农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2.我们的问题:(大家共性的问题,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你们小组不能解决的,向全班同学推荐有价值的问题)
3.老师的问题:(大家分析讨论,群策群力,看谁表现更精彩)
(1)、教师用多媒体打出24页的插图,学生结合23—24页课文内容及插图,谈谈怎样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2)、在广泛开展农业合作的同时,我国对手工业也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具体情况如何?
二、预习课文,填出正确答案,并记忆
1、三大改造是指、、
2、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主要原因是
3、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是
4、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5、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备注:
开门见山,以一连串的问题形式引入新课,使学生带着疑惑进入课堂,积极性高
③由此,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课题
第5课 三大改造
课型
复习
授课人
赵岳鸿
授课时间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及其实质。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实质和意义,培养其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5课三大改造1. 复习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点,并出示土地改革后农村的相关史实资料,明确土地改革后农村仍存在的问题。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当时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2. 出示《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图片,体会当时农民对农业合作化的热情,从中分析农业合作化的历史作用或意义。

3. 关于“公私合营”,可先提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恢复、发展国民经济,首先采取了哪些措施?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所谓公私合营,是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高级形式,即国家资本主义。

全行业的公私合营是指整个行业实行公私合营,企业的生产资料转归国家支配,资本家对企业的资产按固定的利率领取定息,年息为5%,即有代价地把剥削阶级的生产资料收归国有。

这种赎买政策,实现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向社会主义的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4. 着重指出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时间是在1956年底。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历史性胜利的重要标志。

5. 要强调随着三大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农民已由个体农民转变为合作化的农民,资产阶级已处在被消灭的过程中,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已经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基本解决,几千年来阶级剥削的历史已基本结束。

1. 情景再现法。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来思考问题。

如:假如你是《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图中的农民,请说说你报名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理由,以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如果你是《农业实现合作化后,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图中的农民,你会向毛主席说些什么?从而理解农业合作化的优越性。

类似的学习方法,还可以运用到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

2. 列表归纳法。

通过列表比较的方法来分清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不同方式、具有的历史意义和存在的缺点。

改造的内容改造的方式历史意义缺点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手工业生 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 公私合营赎买政策 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后期存在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影视式导入播放电视剧《大宅门》中百草厅公私合营的片段。

教师指出,公私合营具体是怎么回事?这一浪潮发生在什么时候?由此导入新课。

材料式导入1956年1月15日,北京各界20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

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出席了大会。

时任北京市市长彭真在会上宣布:我们的首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1月21日,上海和重庆同时举行了欢庆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集会和游行。

一时间,中国大地上到处张灯结彩,锣鼓喧天,庆祝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走进今天的历史课堂。

表格式导入出示下面的表格,教师设问:在这张表格中我们能够读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变化主要源于党和政府所进行的哪一项重大运动?由此导入新课。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项目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私有制经济 国民收入92.9% 7.1% 工业总产值100% - 商品零售额95.8% 4.2%知识点一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教材P23)1.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要性土地改革后农村出现的部分新情况:(1)土地买卖。

土地改革后,部分农民因天灾受损,或家中有人重病,或无力耕作等出卖自己的土地。

1952年山西省对49村农民进行了调查,在被卖出的718公顷土地中,1949年占3.95%,1950年占30.99%,1951年占51.15%,1952年占13.09%。

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进行了典型调查,卖出土地的农户占三省总农户的1.29%,卖出土地面积占三省农村土地总面积的0.22%。

(2)少数农民卷入租佃关系。

1953年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典型调查:出租土地的农户占三省总农户的12.52%,租入土地的农户占三省总农户的18.69%。

租出土地的以富农为最多。

(3)高利贷重新出现。

1952年山西省忻县调查,在2486户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占农户总数的0.8%,放款月利率在5%以上,最高达10%,债主全部是中农。

邓子恢谈农民组织起来的必要性。

经过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得到了土地,农村生产力已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农业生产已经恢复和发展起来了,但农民绝大多数还是靠人畜经营……正因如此,今天农业生产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的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困难。

第二,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

第三,帮助农民逐步改进生产技术,如耕作法、施肥法等。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全国城乡手工业工人和手工业独立劳动者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过合作化的途径,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3年11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决定,实行手工业合作化,“在方针上,应当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在组织形式上,应当是由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在方法上,应当是从供销入手,实行生产改造。

在步骤上,应当是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

这些方针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手工业合作社的发展。

到1954年底,全国手工业合作社社员达113万人,合作社组织发展到41000多个。

1955年,各地根据年初召开的第四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精神,对手工业合作社进行整顿,使手工业合作社得到巩固。

1955年12月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制定了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规划,要求手工业必须同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一道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春,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进入高潮,到年底,手工业合作社(组)约10万个,参加手工业合作社(组)的人数达603.9万人,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基本上完成了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知识点二公私合营(教材P25)1. 国家资本主义毛泽东在1953年7月写的《关于国家资本主义》一文,对我国过渡时期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作了阐述:“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其绝大部分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用各种形式和国营社会主义经济联系着的、并受工人监督的资本主义经济。

这种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即新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它主要不是为了资本家的利润而存在,而是为了供应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而存在。

不错,工人们还要为资本家生产一部分利润,但这只占全部利润中的一小部分,大约只占四分之一左右,其余的四分之三是为工人(福利费)、为国家(所得税)及为扩大生产设备(其中包含一小部分是为资本家生产利润的)而生产的。

因此,这种新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带着很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是对工人和国家有利的。

”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完成由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改造,这是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必经之路。

国家资本主义,按照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联系的程度和社会主义因素的多少,分为低级形式和高级形式。

1953年以前,我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重点放在工业中的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和商业中的委托经销、代销等初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上。

国家资本主义的高级形式是公私合营。

1954年,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

1956年,从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推进到全行业公私合营阶段。

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原来单个企业公私合营的公私共有转归国家支配。

资本家虽然还对生产资料有所有权,但已不能买卖,只是在定息的形式上被保留着。

这时的企业基本上属于社会主义性质。

到1966年9月,随着定息的停止,全行业公私合营企业的性质就变为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企业了。

2.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采用和平赎买的办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途径,逐步将其改造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企业。

1953年以前,国家对私营工业采取加工订货、统购包销,对私营商业采取经销、代销的形式,将其逐步纳入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

从1954年起,有计划地发展公私合营企业,即向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阶段发展。

这年3月中央批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关于有步骤地将10个工人以上的资本主义工业基本上改造为公私合营企业的意见》,9月政务院颁布《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

这些文件的贯彻执行,在全国加快了资本主义工业的改造步伐。

1955年10月,中央邀集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执行委员会的委员举行座谈会,毛泽东鼓励工商界人士认清社会发展规律,掌握自己的命运,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11月,中央通过了《中央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草案)》,确定把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单个企业的公私合营推进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阶段。

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首先在北京兴起。

1956年1月10日,北京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已全部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1月15日,北京市各界20多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庆祝社会主义改造胜利联欢大会。

继北京之后,到本月底,天津、上海、武汉、广州等118个大中城市先后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到1956年底,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5%,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工商业实现全行业公私合营后,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主席报喜(教材P25) 1955年10月,毛泽东会见工商界代表时表示:“只需要1956年一个年头,就可以基本上完成农业方面的半社会主义的合作化。

再有3到4年,即到1959年,或者1960年,就可以基本上完成合作社由半社会主义到全社会主义的转变。

”1956年1月上旬,当《人民日报》还在告诫人们,不要为了加速改造而盲目合并企业时,北京却以电火行空的速度,在几天之内,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

1月15日,北京各界群众20万人,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盛大的庆祝改造胜利大会。

上海、武汉等大中城市也不甘落后,急起直追,也宣布将在几天内完成改造。

这场“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运动也采取了以往“运动”的常见方式,先是政治动员、部署;然后是召开大会,积极分子们纷纷上台表态;最后批评落后,大会在口号声中落幕。

各界群众敲锣打鼓,庆祝全行业公私合营顺利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