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面积

合集下载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怎么算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怎么算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S=ah/2。

公式描述:公式中a为三角形的底,h为底所对应的高。

各图形面积公式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C=(a+b)×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C=4a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S=ab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S=a.a=;a
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S=ah÷2
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S=ah
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
三角形四线
中线
连接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及其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画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角平分线
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中位线
三角形的三边中任意两边中点的连线叫中位线。

它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1。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三角形是几何学中的基本图形之一,其面积计算是很重要的数学问题。

在本文中,将为您介绍三种常见的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海伦公式、利用底边和高的公式以及通过三个顶点坐标计算面积的方法。

一、海伦公式海伦公式是计算任意三角形面积的一种方法,其公式如下:面积= √(s × (s - a) × (s - b) × (s - c))其中,s为三角形的半周长,a、b、c分别为三角形的三边长。

二、利用底边和高的公式对于底边为a,高为h的三角形,其面积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面积 = 0.5 × a × h三、通过三个顶点坐标计算面积的方法如果我们知道一个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计算其面积。

首先,设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分别为A(x1, y1),B(x2, y2),C(x3, y3)。

然后,可以利用以下公式计算三角形的面积:面积 = 0.5 × |(x1*y2 + x2*y3 + x3*y1 - x1*y3 - x2*y1 - x3*y2)|这个公式基于行列式的概念,可以根据三个顶点的坐标直接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

通过以上三种方法,我们可以轻松地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问题中,我们通常还会遇到其他类型的三角形面积计算,比如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

对于不规则三角形,可以通过将其分解成多个规则三角形或通过分割线的方法计算出总面积。

总结:本文介绍了三角形的三种常见面积计算方法:海伦公式、利用底边和高的公式以及通过三个顶点坐标计算面积的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三角形,让我们能够准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在实际问题中,根据题目给定的条件,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可以更加高效地解决面积计算问题。

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面积计算方法,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几何学的基本知识,为数学和几何学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在几何学中,三角形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之一,它由三条边相交而成。

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是几何学中常见且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并附上相应的数学公式和实际应用的示例。

一、三角形面积的基本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S = 1/2 * 底边长 * 高其中,S代表三角形的面积,底边长为三角形的任意一条边的长度,高为从底边垂直向上或向下到对应顶点的距离。

二、不同类型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1. 等边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是指三条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

对于等边三角形,底边长和高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底边长 = 边长高= √3/2 * 边长2. 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是指两条边长度相等的三角形。

对于等腰三角形,底边长和高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底边长 = 底角对边的长度高= √(底边长^2 - 等腰边长^2/4)3. 直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是指其中一个角度为直角(90度)的三角形。

对于直角三角形,底边长和高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得到:底边长 = 直角边长高 = 直角边长(不是直角边的那一边)或邻边长度三、实际应用示例以下是一些实际应用三角形面积计算的示例:1. 建筑领域在建筑领域,计算建筑物的屋顶面积时,常常会遇到需要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情况。

这对于确定材料用量、预算和施工工作非常重要。

2. 三角测量三角测量是一种常见的测量方法,用于测量远距离的地理或地形特征。

在测量过程中,需要计算多个三角形的面积,以确定各个地点之间的距离和角度。

3. 地理学研究在地理学研究中,计算山脉、河流和湖泊等地理要素的面积时,常常要使用三角形面积计算方法。

这有助于精确测量和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

总结:通过本文我们了解到,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取决于三角形的类型,包括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根据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我们可以使用相应的公式来计算底边长和高,并进而得到三角形的面积。

此外,我们还展示了一些实际应用场景,说明了三角形面积计算在各个领域的重要性。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

1.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S= a×h÷22.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5.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6.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7.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8.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9.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10.圆的周长=直径×π公式:L=πd=2πr11.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公式:S=πr212.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

公式:S=ch=πdh=2πrh13.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

公式:S=ch+2s=ch+2πr214.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

公式:V=Sh15.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

公式:V=1/3Sh16.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17.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18.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19.读懂理解会应用以下定义定理性质公式20.一、算术方面21.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2.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23.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24.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三角形 的面积公式

三角形 的面积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根据三角形的不同特征有所不同。

以下是常见的三角形面积公式:三角形面积最常用的面积公式是:S=(底x高)÷2=(1/2)x底x高。

其中,“底”可以是三角形的三条边中的任意一条边,而高则是顶点到底边的距离。

此外,还有“两边夹一角”形式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和利用三角形周长和内切圆半径求三角形面积的公式。

这两种公式如下所示:1,“两边夹一角”形式的三角形面积公式:假设三角形ABC三个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三角形ABC的面积为S,则有:(1)S=(1/2)ab sinC(2)S=(1/2)ac sinB(3)S=(1/2)bc sinA2,利用三角形周长和内切圆半径求三角形面积的公式:假设三角形ABC三个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三角形内切圆的半径为r,三角形ABC的面积为S,则有:S=(1/2)x(a+b+c)r这个面积公式表明: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周长与内切圆半径乘积的一半”。

3,根据底边和高:如果你已知三角形的底边长度(b)和对应的高(h),则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面积:面积= (底边长度×高) / 2即:A = (b ×h) / 24,根据三边长度(海伦公式):如果你已知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a,b,c),可以使用海伦公式计算面积:面积= √(s ×(s - a) ×(s - b) ×(s - c))其中,s是半周长,计算公式为:s = (a + b + c) / 25,根据两边长度和夹角:如果你已知三角形的两条边的长度(a,b)和它们之间的夹角(θ),可以使用以下公式计算面积:面积= (1/2) ×a ×b ×sin(θ)其中,sin(θ)表示夹角的正弦值。

这些是三角形的一些常见面积公式。

根据你所掌握的三角形的信息,选择适合的公式计算面积即可。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S= a×h÷2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 圆的周长=直径×π公式:L=πd=2πr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公式:S=πr2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

公式:S=ch=πdh=2πrh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

公式:S=ch+2s=ch+2πr2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

公式:V=Sh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

公式:V=1/3Sh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读懂理解会应用以下定义定理性质公式一、算术方面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如:(2+4)×5=2×5+4×5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三角形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形状之一,它由三条边和三个内角组成。

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是一项重要的几何学运算,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

本文将介绍三个常见的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分别是海伦公式、底边高公式和矢量法。

一、海伦公式海伦公式是计算任意三角形面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公式是根据三角形的三条边长计算面积,公式如下:面积= √(s * (s - a) * (s - b) * (s - c))其中,s是三条边长a、b、c之和的一半。

这个公式适用于任意三角形,无论是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还是一般三角形都可以使用。

下面举个例子来演示海伦公式的计算过程。

假设有一个三角形,三边分别为a=3、b=4、c=5,那么:s = (3 + 4 + 5) / 2 = 6面积= √(6 * (6 - 3) * (6 - 4) * (6 - 5)) = √(6 * 3 * 2 * 1) = √36 = 6通过海伦公式计算得到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6。

二、底边高公式底边高公式是一种简化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特别适用于已知底边和高的情况。

底边高公式的公式如下:面积 = 1/2 * 底边长度 * 高底边高公式的前提条件是已知三角形的底边长度和这条底边上的高。

高是指从三角形的顶点垂直地落在底边上的线段,它可以从顶点到底边上的某个点进行测量。

下面我们用一个例子来演示底边高公式的计算过程。

假设有一个三角形,底边长度为5,高为4,那么:面积 = 1/2 * 5 * 4 = 10通过底边高公式计算得到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为10。

三、矢量法矢量法是另一种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它利用了向量的性质。

假设三角形的顶点坐标分别为A(x1, y1)、B(x2, y2)、C(x3, y3),那么可以使用如下的矢量公式计算面积:面积 = 1/2 * |(x1 - x3)*(y2 - y3) - (x2 - x3)*(y1 - y3)|其中,|x|表示x的绝对值。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S= a×h÷2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圆的周长=直径×π公式:L=πd=2πr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公式:S=πr2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

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

公式:S=ch+2s=ch+2πr2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

公式:V=Sh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

公式:V=1/3Sh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读懂理解会应用以下定义定理性质公式一、算术方面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大全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大全

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大全三角形是几何中最简单的形状之一,其面积由底边长度和高度决定。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角形的不同类型和计算面积的公式,包括直角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任意三角形。

同时,还将提供一些常见的解题技巧和实例。

1. 直角三角形(Right Triangle):直角三角形具有一个角度为90度的直角。

其面积公式为:S=1/2*底边长度*高度。

假设直角三角形的底边长度为a,高度为h,则面积公式可以简化为S=1/2*a*h。

2.等边三角形(Equilateral Triangle):等边三角形所有的边长相等,且所有的角度都为60度。

其面积公式为:S=(√3/4)*边长的平方。

假设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s,则面积公式可以简化为S=(√3/4)*s^23.等腰三角形(Isosceles Triangle):等腰三角形具有两个边长相等的边。

其面积公式为:S=1/2*底边长度*高度。

假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度为a,高度为h,则面积公式可以简化为S=1/2*a*h。

4. 任意三角形(Arbitrary Triangle):任意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可以通过海伦公式(Heron's formula)计算。

海伦公式包含了三角形的三条边长。

假设三角形的三条边分别为a、b、c,其中s=(a+b+c)/2为半周长(semiperimeter),则面积公式为:S=√(s*(s-a)*(s-b)*(s-c))。

下面通过一些例题来演示如何使用这些公式:例题1:已知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底边长度为5cm,高度为8cm,求其面积。

解答: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S = 1/2 * a * h,所以S = 1/2 * 5 * 8= 20cm²。

例题2:已知一个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6cm,求其面积。

解答:等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S = (√3/4) * s^2,所以S = (√3/4) *6^2 = 9√3 cm²。

例题3: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度为10cm,高度为12cm,求其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三角形是初中数学中最基本的图形之一,计算三角形的面积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内容。

掌握三角形面积计算的方法,不仅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还能够提高数学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本文将介绍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包括三种常见的计算公式和应用实例。

一、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本公式1. 高乘以底除以2公式这是最基本的计算三角形面积的公式,适用于任意三角形。

公式的形式为:面积 = 底 ×高 ÷ 2。

其中,底是三角形底边的长度,高是从底边到对角顶点的垂直距离。

例如,如果底边长为6cm,高为4cm,那么三角形的面积为6 × 4 ÷ 2 = 12 cm²。

2. 海伦公式海伦公式适用于已知三角形的三边长度的情况。

公式的形式为:面积= √(s × (s - a) × (s - b) × (s - c))。

其中,a、b、c分别为三角形的三边长度,s为三边长度的半周长,即s = (a + b + c) ÷ 2。

例如,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分别为3cm、4cm、5cm,那么s = (3 + 4 + 5) ÷ 2 = 6,面积= √(6 × (6 - 3) × (6 - 4) × (6 - 5)) = √(6 × 3 × 2 × 1) = √36 = 6 cm²。

3. 正弦定理正弦定理适用于已知三角形的一个角和两条边的情况。

公式的形式为:面积 = (1/2) × a × b × sinC。

其中,a、b分别为三角形两边的长度,C为这两边所夹的角的度数。

例如,如果已知三角形两边的长度分别为4cm、5cm,夹角的度数为60°,那么面积= (1/2) × 4 × 5 × sin60° = 10 × √3 ÷ 2 = 5√3 cm²。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S= a×h÷2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如:(2+4)×5=2×5+4×56、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O除以任何不是O的数都得O。

简便乘法:被乘数、乘数末尾有O的乘法,可以先把O前面的相乘,零不参加运算,有几个零都落下,添在积的末尾。

7、么叫等式?等号左边的数值与等号右边的数值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以(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等式仍然成立。

8、什么叫方程式?答: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式。

9、什么叫一元一次方程式?答: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一次的等式叫做一元一次方程式。

学会一元一次方程式的例法及计算。

即例出代有χ的算式并计算。

10、分数: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分的数,叫做分数。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S= a×h÷2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2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公式:S=(a×b+a×c+b×c)×2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公式:S=6a2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 = abh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 = abh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 = a3圆的周长=直径×π 公式:L=πd=2πr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 公式:S=πr2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

公式:S=ch=πdh =2πrh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

公式:S=ch+2s=ch+2πr2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

公式:V=Sh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

公式:V=1/3Sh算术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a + b = b + a3、乘法交换律:a × b = b × a4、乘法结合律:a × b × c = a ×(b × c)5、乘法分配律:a × b + a × c = a × b + c6、除法的性质:a ÷ b ÷ c = a ÷(b × c)7、除法的性质:在除法里,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doc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S= a×h÷2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 a×a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 a×b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180度。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长方体(或正方体)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公式:V=aaa圆的周长=直径×π公式:L=πd=2πr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公式:S=πr2圆柱的表(侧)面积:圆柱的表(侧)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

公式:S=ch=πdh=2πrh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表面积等于底面的周长乘高再加上两头的圆的面积。

公式:S=ch+2s=ch+2πr2圆柱的体积: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

三角形的面积公式.doc公式:V=Sh圆锥的体积=1/3底面×积高。

公式:V=1/3Sh分数的加、减法则: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只把分子相加减,分母不变。

异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先通分,然后再加减。

分数的乘法则:用分子的积做分子,用分母的积做分母。

分数的除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读懂理解会应用以下定义定理性质公式一、算术方面1、加法交换律:两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和不变。

3、乘法交换律:两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角形的面积》评课稿
听了王老师《三角形的面积》及练习课,感触颇深,也使我受益非浅。

我认为这节课是成功的,它使我看到了思维的含量,感到了数学的魅力。

下面我就这节课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从总体上说,这节课教学思路清晰,知识点明确,重难点突出,是一节高效的示范课,同时也体现了授课教师极强的驾御课堂的能力。

其中给我印象深刻的有以下几点:
一、能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设计教学,层次清晰,结构合理。

由于《三角形的面积》是在学生已经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后学习的,王老师能够很好的把握学生在推导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选择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自由的拼成平行四边形,将三角形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在动手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了三角形的底、高、面积和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之间的关系,逐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整堂课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密切结合,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和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的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王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强求方法的统一,尊重学生的想法。

教态自然、大方、亲切。

有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探究、自主学习活动,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把教学时不易说明的、理解的,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将知识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更加清晰、直观的学到了数学知识。

使用教具、多媒体设备熟练、规范,教学目标准确、全面,切合学生实际,教学内容把握深浅适度、简单明了。

重点突出充分,难点突破巧妙。

三、在情境中教学,教学方法生动有趣,灵活多样,富有实效,针对学生差异和当堂反应,因材施教,因人施导,注重学法指导,突出培养能力,突出启发创新思维,学生参与面大,积极性高,学习兴趣浓厚。

学生在认真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维等活动中,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这样得出的结论在学生的头脑中印象深刻。

公式中的除以2是教学的一个难点。

她借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演示去突破这一难点,充分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

教学紧扣目标,教学效率高。

四、王老师让学生在整个实践活动中,充分动手,动脑,亲身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过程,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体验深刻,掌握牢固,应用灵活,学生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五、通过教师巧妙的引导,让学生感悟到了如何把新的知识变为已知的知识来解决的策略,其中蕴涵了“转化”这一重要的数学思维方法,为学生能够的后续学习坚定了基础。

六、在练习课上,练习题层次性强。

通过故事闯关的方式出示,增强了趣味性,而且她的设计遵循了: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这样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使优、中、差学生都有经过刻苦学习之后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教学效果显著。

我认为这节课不够圆满的是学生的探究过程老师放手的力度不足,我觉得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可以先让学生独立操作,再分组合作探究,从不同的角度进一步操作讨论,找到三角形如何转换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方法,为图形之间的关系架设了桥梁,使知识融会贯通。

再验证得出结论,初步概括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学生可能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以上是我的一些粗浅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三角形的认识》评课
济宁实验小学陈祥艳
谢涛老师执教的《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新理念。

课前设计的教学目标紧扣新教材的要求,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实际。

三角形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平面图形,这节课自始至终贯穿了学生的动手操作与实践,这不仅符合几何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充分体现了以探究促发展的教学思想。

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小组讨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1、动手操作,探究实践
新课改希望教学活动要能为学生提供更多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而在教学中动手操作,是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数学能力最有效途径之一。

经过学生一系列的动手操作,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更容易,而且有利干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难点突破处理恰当
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差,在教学过程中要完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学习抽象概念,困难更大,这样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形成表象,再利用这一表象思维上升到逻辑思维,是突破难点的好办法。

教材上的难点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在教学中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突破了难点。

3、学具准备充分,多媒体运用恰如其分
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准备了各种学具和材料。

如准备许多颜色不一、长短不一的吸管让学生拼搭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这些学具的运用,给学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有利素材。

新课改在课程理念中指出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而课件可以起到传统教学手段所不具备的作用。

在教学中,用多种媒体来演示产生的效果,不仅能从各种感官上
刺激学生,而且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好奇心,激起了他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并使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总之,本节课谢老师的教学设计组织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发展,整个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中心,从通过摆放小棒搭三角形引出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教师都是通过组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小组讨论得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如果整节课的教学环节之间再紧凑些,教学效果会更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