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1)

合集下载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现代教育原理》网上形考(任务一至五)试题及答案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现代教育原理》网上形考(任务一至五)试题及答案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现代教育原理》网上形考(任务一至五)试题及答案说明:适用专业:小学教育。

课程考核:形考(比例50%、手段网络);终考(比例50%、手段机考)。

形考任务一试题及答案[题目]教育[答案]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题目]教育学[答案]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或者说是研究教育特别是教师如何更科学的有效的培养人的科学。

教育学是在人类的教育活动进行相当长的一段历史过程之后才逐渐出现的,先期仅仅是对教育经验的总结,随后才诞生具有初步体系的教育学。

[题目]教育科学[答案]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学科构成的学科总称。

[题目]教育思想[答案]泛指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是指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实践而形成的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认识、观点和看法。

[题目]教育规律[答案]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以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或关系。

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层次和本质联系的反映,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永恒性。

[题目]义务教育[答案]是指由国家强制实行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或者:(2006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中的定义)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题目]学制[答案]即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题目]终身教育[答案]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看,终身教育包括整个教育过程,教育的功能不再局限于按照某些预订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而是要面向整个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时间也不再局限于某一个特定年龄而是向着个人终身方向的发展。

新课改和课程标准

新课改和课程标准
与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的配合,处理好和家长 间的合作关系
2021/10/10
14
三、新课改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对待自我:反思 问 题:谈谈你对“经验 + 反思 = 教师成长”这一公
式的理解与体会。 u 1、是波斯纳提出的;这句话反映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
一般途径和规律。
u 2、经验是重要资源,反思则是教师摆脱封闭、僵化教学
设计,实现专业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u 3、教师应在实践基础上提高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能
力,激活教育思想的实践效应,发掘有利于自己专业发展
的资源。
2021/10/10
15
四、新课改的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
师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的创造者 和主体;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新课程理论认为教学的本质是交往; 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形成“学习共同体” 师生是合作伙伴关系,强调尊重、民主
2021/10/10
16
四、新课改的教学观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判断:新课改理念认为教师应当更加关注学生学习
到的知识和实际效果。
4、教学更关注人而不是学科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关注学
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
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2021/10/10
4
2、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新课程标准与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引言在当今社会的快速变革和科技进步的背景下,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新的教育体系不仅需要符合社会需求,还需要提供培养新一代学生发展所需的能力和素质。

因此,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成为了引领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本文将探讨新课程标准与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1. 背景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已经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是为了适应这一需求的结果。

通过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新课程标准提供了一种更加综合和全面的教学方法。

2. 新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新课程标准突出了学科的整合和跨学科的教学方法。

它强调了学生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如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

同时,它也提倡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培养学生具备实际应用能力。

3. 教学改革的动力来源教学改革的动力来自于对传统教学方法的质疑和对学生需求的深入理解。

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能动性。

而新课程标准的出现则为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机会。

4. 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合作伙伴。

他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

这就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同时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5. 学生角色的转变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主学习。

学生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他们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实践和合作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6. 跨学科教学的意义新课程标准推崇跨学科教学方法,认为将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跨学科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教学实践的案例分析通过对一位教师的教学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可以看到新课程标准和教学改革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采用了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主动性和合作性。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教育界不断提出新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改革方案。

这种新课程理念,相比于以前的模拟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习者的实际需求,更加贴近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在这种环境下,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需要促进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

新课程理念的机遇与挑战新课程理念所蕴含的机遇与挑战凸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机遇:将“以人为本”变为实际目标新的课程理念所奉行的是“以人为本”原则,这个原则意味着教育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以学习者的需求为导向来进行教学。

这与以前的教学模式是完全不一样的。

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知识的传递不是以学生作为核心,而是以教师为核心。

这种教学模式所教授的知识是教师预设的并按照其个人的知识结构进行构建的,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挑战:促进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合作新的课程理念,意味着教学从以往的自上而下的单纯教育模式转变为更加灵活和互动的教育模式。

这种转变需要教师和家长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正确的知识和信息。

教师必须通过诊断和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并与家长共同协商,以为每个学生制定最优化的个性化学习方案。

(三)机遇:增加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新的课程理念,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

在以往的教育中,教师通常会按照计划来讲授课程内容,并期望学生全部掌握重点知识。

然而,在新的教育模式中,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被视为培养其主动学习的重要驱动因素,兴趣和热情的引导会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教学改革的实际作用教学改革的实际作用,带来许多好处,总结如下:(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教育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双向互动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强化教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教学改革中,家长参与教育过程,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并反馈给教师,而教师可以根据反馈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学校教育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学校教育改革的内容有哪些

学校教育改革的内容有哪些教育改革旨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尤其是在当今时代,教育呈现出快速变革和不断升级的趋势,促使学校和教师不断探索和实验教育改革的变革内容。

一、综合素质教育综合素质教育是一种基于学生个性差异,以发展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模式。

综合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从而培养出会思考、会表达、会合作、会创造的高素质人才。

二、课程标准改革教育课程标准改革是在国家和教育机构的政策指导下进行的教育变革,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效率。

课程标准改革需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制定更加符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标准。

同时,科学技术也不断发展,现代教育需要更新的知识也与日俱增,重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特别是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师评价机制改革教师评价机制改革是一种基于学生和家长评价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践,在评价机制上,学生拥有不同的权益,因此,需要制定完善的评选机制,同时,该机制也应该是能够反映教师的实源源实设计的标准。

四、学历教育改革学历教育改革通常是指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需要,进行教育分层和多样化实验,而且还包括学位授权、招生、教育内容、考试和认证及证件发放方面的改革。

五、网络教育改革网络教育改革是以网络技术为媒介的教育形式,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为教育提供了更大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成为了大众教育的主要教育形式。

网络教育改革需要建立健全的网络课程制度,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教材体系,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最后,学校教育改革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发展逐渐变得多样化、个性化、自主化,以期使教育的发展和学校的效益更加协同,真正体现人与时代、社会和教育的一致性。

新课程教学改革

新课程教学改革

新课程教学改⾰2019-06-03教学改⾰是课程改⾰的⼀个有机组成部分。

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学习⽅式的转变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将是本次课程改⾰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

⼀、教学改⾰的意义1、本次教学改⾰的特点和主要任务是什么?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程的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

教学改⾰因此成为教育改⾰中备受关注的主题特别是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教学改⾰⽇益被提到议事⽇程上来。

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学改⾰已经在朝着实施素质教育的⽅向努⼒,许多学校在教育科研⼈员的指导下,对培养学⽣学会学习、对减轻学⽣学习负担过重、对确⽴学⽣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等问题,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改⾰,在教学实践中涌现了⼀批重视学⽣⽣动、活泼、主动地学习,重视学⽣成功与发展的好的教改典型,有些经理论概括后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这是本次教学改⾰的起点和基础。

但从总的形势来看,由于应试教育观念和实践的深远影响,⼈才选拔机制的不完善,80年代以来所进⾏的教学改⾰中有许多仍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且以局部的、单项的改⾰和操作性的修修补补居多,局限性较⼤;尚未能构造出⼀种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思想的教学新体系。

这⾥,既有教学改⾰本⾝不够到位的原因,也有受课程制约的因素。

因此。

从总体上看,素质教育的成效还不够明显,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长期以来⼀直困扰着我们的教学⽅式单⼀、学⽣被动学习、个性受到压抑等顽疾均未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的医治;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这是本次教学改⾰要着⼒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次教学改⾰,⼀⽅⾯因为有了80年代以来教学改⾰所取得的成效作为基础,因此可望在⼀个更⾼、更深、更全⾯的层次上展开;另⼀⽅⾯因为有了深刻的反思,有了对存在问题的检讨和共识,因此可有针对性地、实实在在地展开、更为重要的是,本次教学改⾰是作为新⼀轮课程改⾰的⼀个有机组成部分⽽进⾏的,新课程、新教材既为教学改⾰提供了⼀个崭新的“平台”、⼀个很好的⽀撑点,⼜对教学改⾰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教学改⾰因此可望有实质性的、全⽅位的推进!那么,本次教学改⾰究竟要改什么,其主要任务是什么,⾸先,要改⾰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1、改革的背景、2、改革的目标、3、改革理念、4、改革的内容1、改革的背景一、国际背景1.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新挑战(1)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正改变了人类的传递方式,也正改变着教育(2)教育突破了现有时空,实现了资源共享。

(3)引起了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教育组织的重大变革。

(4)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挑战,人们需要树立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

(5)中国要融入国际经济发展和竞争中,为了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增强国民素质和竞争实力,针对原有基础教育的弊端,进行课程改革是必然选择。

2.世界各国以课程为中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发展。

二、国内背景1.近二十年来的课程改革必须进行总结和评价新中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经历了数次改革,形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现有的体系和框架,取得了以下的新进展:①初步改变了国家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引入了地方课程,形成地方和国家二级管理的方式。

②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增加了选修课程、活动课程③初步实行统一要求的前提下教材多样化的仿真,推动教材多样化发展。

④在教学改革实验中,涌现出一些好的教学改革典型,为新的改革提供了借鉴基础教育课程现有的体系和框架也存在一些问: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的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2)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3)课程内容存在“繁、难、偏、旧”等情况4)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5)学生死记硬背,题难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

6)学科课程在内容上和结构上重视学科经典内容的学习,忽视学生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总结起来,原因主要是:课程观念落后,课程体制僵化,课程目标偏颇,课程编制滞后,教师缺乏训练。

2.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对课程改革的新要求不容忽视(1)科学技术的新变革是推动中小学课程改的的根本动因(2)中国民众对教育要求的提高(3)素质教育仿真的提出(4)基础教育的滞后三、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目标1.总目标:?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第一章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理念重建第一节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特点(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具体目标主要指以下五个转变:1.课程内容的转变2.课程结构的转变3.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4.课程评价的转变5.课程管理的转变(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1.由“专制”走向民主2.由封闭走向开放3.由专家走向教师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二、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一)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二)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四)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是仅仅由教材、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等文字资料组成的了,而是由这些文字资料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共同组成的,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

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标准版本(五篇)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标准版本(五篇)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标准版本一、实施目的贯彻落实教育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决定和省教育厅《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意见》,尽快适应教育的新形势,切实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课堂教学,确保新课程改革的的稳步实施。

二、内容与方法:起始年级、起始学科率先进入新课程改革的实验,同时带动所有年级所有学科进入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三、工作任务: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为加强对课程改革推进工作的领导,学校建立四级组织网络。

(1)课程改革领导小组:由张家玉、张遂道、赵云湘、田杰组成,张家玉任组长。

(2)课程改革管理实施小组:由教导处和教研组具体负责。

(3)课程改革学习研讨小组:由各学科、各年级教研组长任课程改革学习研讨小组组长,具体负责新课程学习研讨及落实工作。

(4)课程改革实验人员:学校全体教师都为课程改革实验教师。

2、注重宣传,营造氛围学校利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等,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学习省市文件,深化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识,理解推进课改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进一步统一思想,端正态度,克服课改“无关论”、“简单论”、“困难论”等不正确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投身课改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等阵地积极向教师、向学生、向家长进行宣传,营造人人理解课改支持课改的良好氛围。

3、重视培训,更新观念学校要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工作。

培训采用互动方式,讲授与研讨、教学观摩、方案设计、说课等有机结合。

暑期集中一段时间进行系统培训,帮助教师了解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和总体思路,逐步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教学理念;平时通过学科组、备课组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活动使广大教师熟悉所教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新课程在课堂教学等方面的新要求,帮助教师逐步理解新课程,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通过“一人两课”、“每周一课”、“园丁之歌”、“个案设计”、“说课竞赛”、“课件制作竞赛”等活动,加强新课程的研讨工作。

新教育理念与新课程改革

新教育理念与新课程改革

新教育理念与新课程改革一、“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应当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二、改革传统的封闭的旧课程观,树立开放的大课程观三、改变教师中心观,树立师生互动、交往的平等四、改变单一的教学目标,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五、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观六、树立终身学习观——终身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七、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八、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教师应该有健康的心理,敢于批判的精神一、"以人为本"、"育人为本",应当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21世纪首先是人的世纪,是努力使人的个性全面而和谐发展的世纪。

学校教育工作的着眼点,应当聚焦在未来人类社会的生存需要和未来社会创造者的发展需要,而不能仅仅考虑着学生的分数、大学的入门要求,甚至教师的名与利。

教育的根本功能是促进入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

要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认真思考,我们学校的活动,我们教师的行为,是否做到了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究竟是否遵循着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是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务。

教育的一切改革,最终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为指导思想。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应当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基本信念。

要把这种为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育改革的始终。

教育不是捧上一张张高一级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优秀率、合格率,而是追求每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教育不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平模中学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继续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新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认识课程改革的背景,明确课程改革的目标,确立现代课程意识,更新教学观念,建立各学科课程改革研究小组,推进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各小组要确立研究课题,以科研推进课改。

二、主要内容和安排(一)、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学观念是当前的主要任务,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积极派出教师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培训、研讨、学术交流。

然后以这些教师为骨干,在校内以教研组的形式进行了多轮培训。

让广大教师明确课程改革的目的与背景,熟悉《课程标准》的目标、内容和要求,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思路、结构、体系以及内容要求,认识到实施新课程标准中教师角色的转换,教与学方式的变更的必要性和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

(二)、建立各学科课程改革研究小组我校成立了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集中解决学科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总结和推广课改成果。

组织机构如下:组长:何建伟副组长:张云冯建波成员:张乙南邹佳勇冯在永冯小杰杨晓超夏长福邓邦祥邓书权冯小林周永良(三)、推进学科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程实施水平1.认真研究实验教材,明确教材编写意图,教材体系,认真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

明确教学目标,把握住重点难点。

2.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尤其在学科课程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贯穿研究性学习方式,利用图书室,结合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搞好校本教研。

3.改变课堂传授的教学方式,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

让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在新课程实施中得到真正的体现。

(四)、加强课题研究,以科研推进学科课程改革作为课程改革的学校,学校要确立以科研推进学科课程改革的主攻方向。

第八轮国家基础教导课程改革[精华]

第八轮国家基础教导课程改革[精华]

☐第八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称新课改)☐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算起,至今已有9个年头。

《决定》共分六大部分,40条。

其中第三大部分标题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2002年江苏省省级实验区启动,苏州也在同年进入新课改实验。

整体进入。

⏹新课改的目标之一,是“改变过去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1、新课程:走向均衡☐均衡设置课程门类,主要有“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类;根据儿童成长特点确定课程类型;均衡安排教育过程。

⏹2、新课程:走向综合☐学科教学综合化的目标:从“知识本位”转为“发展本位”。

新课改在课程综合方面采取了三种做法:第一,加强学科教学的综合化、如增设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体育与健康》、《历史与社会》等。

第二,设置学科性综合课程;第三增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研究性学习、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3、新课程:加强选择性☐具体表现在:①区域和学校可以主动选择课程②学生可以主动选择课程③教师可以主动对教学内容、教材和方式做出选择☐教育的本质是什么?☐一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二是承担社会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新课程的功能目标☐1、新的知识观使课程目标走出了知识与技能取向☐新课程各科课程标准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即对知识与技能的反思与应用)、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真正统一起来,使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产生了质的飞跃。

☐2、新的学生观使课程的根本目标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新的学生观更加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

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3、新的课程观使新课程回归生活世界☐教材、教室、学校并不是知识惟一的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很好的教科书。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01章在线测试答案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改革01章在线测试答案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如何认识课程的重要性(ABC )
2、为什么说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ABD
A、课程改革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B、知识经济对我们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向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C、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比较落后
D、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众多的高素质的劳动者
3、ABCDE
4、abc
5abcd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依据,是集中体现教育思想和观念的载体,因此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

正确
2、课程改革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正确
3、在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得到落实正确
4、1980年联合国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
5、1990年,美国总统布什举行教育首脑会议,提出《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错误。

新课程改革之教学改革三步走

新课程改革之教学改革三步走

2007年12月 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Dec.2007 第18卷 第4期 Jour nal of L ongdong U niversity (So cial Science Edition)V o l.18 N o.4 新课程改革之教学改革三步走陈宝义(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62)摘 要:探讨了教学改革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站在教师教学的立场上提出了新课程改革之教学改革三步走的设想。

认为教学改革的第一步是教师包括教育教学人员的态度和理念的变化,其中包括他们对新课程计划的认同、采纳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贯彻新课程理念,在忠实新课程理念的前提下最终成为实施新课程的主体;第二步是本着忠实新课程的文化和教育理念去实践新课程,从而使观念的课程计划转变为现实的教学行为;第三步是彻底实现从“传统教学”向“新教学”的转变,即实现新教学的永续。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三步走中图分类号:G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19-1209(2007)04-0102-03收稿日期:2007-08-20作者简介:陈宝义(1972—),男,甘肃庆阳人,庆阳师范学校讲师,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基本原理及课程与教学论实践和理论研究。

发端于新世纪之初的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范围内推进,这次课程改革的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是前七次课程改革不可比拟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历史性转变。

不管是理论工作者,还是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均对这次课程改革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热情,从而使目前的课程改革事业蔚为壮观,形成了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局面,新气象。

本次课程改革经过了论证、实验和推广,目前已初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了。

我们在对新课程改革寄予厚望的同时也要静下心来冷静观察,认真分析:在新课程从理念到实践的过程中,教学改革怎样才能稳健的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这是十分关键的问题。

新课改课程内容

新课改课程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包括多个方面。

首先,新课程改革强调素质教育理念,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全面体现,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新课程改革突破了学科中心,注重基础、简化内容,反映新的研究成果,紧密联系现实,避免“难、繁、偏、旧”的教学内容。

此外,新课程改革还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转变为主动参与、探索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程实施方面,新课程改革强调现代学生观,即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需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悦纳错误、多宽容;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需要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多看优点、多赞美;学生的成长需要人文的关怀,需要认识到学生是人,尊重学生、讲民主。

总的来说,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涵盖了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多个方面,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黎传敬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激发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的教育;是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技能、过程与情感等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是始终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这种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构建的学习方式来完成。

学生学习方式的构建则必须依赖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因此,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实施中,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实现教学方式的改变,必须做到“三个构建”,即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新的学习方式的构建。

第一部分引导自主学习方式的构建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包括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需要用探究学习方式来进行。

(一)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自主学习是在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强调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

这里谈一谈教师搭建自主学习平台、自主学习教学中的策略与需要注意的问题几个具体内容。

1、自主学习中的自主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加以积极引导。

(1)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

教学应从整体入手,在学生自我感知的基础上,由学生自我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自己最需要的、最感兴趣的学习内容。

这样,既避免了教师重复性的劳动,也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学生在各自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

(2)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风格都有所不同,因而会有不同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当然,学生在选择学习方式时,也许会走弯路,但毕竟是学生自我选择的,应让他们在自我实践中去比较、分析、完善、总结、优化、逐步积累学习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主要内容第一章新课程改革与教学理念重建第一节新课程与教学改革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特点(一)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

具体目标主要指以下五个转变:1.课程内容的转变2.课程结构的转变3.课程实施方式的转变4.课程评价的转变5.课程管理的转变(三)新课程改革的特点1.由“专制”走向民主2.由封闭走向开放3.由专家走向教师4.由立足结果走向立足过程二、新课程对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一)确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二)建立民主的教学关系(三)改革教学与学习方式(四)重建教学管理与评价制度第二节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在新课程改革中,课程不再是仅仅由教材、教学大纲或教学计划等文字资料组成的了,而是由这些文字资料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共同组成的,并且教师与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的过程”。

因此,在新课程中,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与学的关系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可见,在新课程下的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交流的、互动的和融合的关系。

真正地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教”,教师与学生将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没有教与学的明显区分,只有共同的学习目标。

三、新课程背景下学科与学生的关系学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其实是教育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即教学应该关注学科,还是应该关注学生。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是一种学生本位论。

它的特点是:(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

(3)关注学生的道德与人格培养。

四、新课程背景下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革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动态的平等的对话关系。

首先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这种相互尊重在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同时,也要求学生尊重教师,不能走极端。

其次,这种关系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在相互尊重与地位平等的基础之上,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对话关系。

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新课程要求建立新的教学目标体系,必须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素质教育为教学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认知与情意的统一。

融认知与情意为一体,使之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素质教育为教学提出的第二个要求是结果与过程的统一。

在上述两个指导原则的指导下,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情意性。

即在素质教育教学目标体系中,由认知发展目标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发展目标共同组成。

2)过程性。

素质教育要求教学目标应该是教学情境的产物和问题解决的结果。

(3)个性化。

素质教育要求发展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同质性。

六、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要求建立的新的学习方式是一种“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

总体来说,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主动性(二)独立性(三)多样性(四)体验性(五)问题性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物理环境两种:1、人文环境的开放主要表现在打破教与学的界限,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那种束缚与被束缚的关系解放学生的学习等方面。

2、所谓教学的物理环境指的就是教室。

教室作为教学的场所,其功能与作用在新课程改革当中也要有所转变,要从封闭走向开放。

教室的开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肩负着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及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提供条件的责任。

其次,教室的空间定义在新课程的教学中也有所改变。

可以是将社会引进教室,也可以是将教室设于社会之中。

这里的教室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室,而是真正地成为了一种教学环境。

八、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学的组织形式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多样化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它可以包括个别教学、小组教学、集体教学、学生自学等多种形式。

(二)综合化教学要根据不同的情境采取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三)社会化教学组织形式必须逐步的走向社会化,充分利用社会的资源来完善我们的教学。

九、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评价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由甄别走向发展新课程教学评价应该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关注学生的各方面发展,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

(二)单一走向多元教学评价的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2.实现教学评价指标的多元化3.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的多样化(三)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在新课程中,教学评价即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经历做出不同的评价,使评价具有针对性。

总之,在新课程中教学评价将由简单的静态的结果性评价走向动态的形成性评价,走向结果与过程评价的相统一。

十、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效果新课程下的教学改革要达到的效果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提高质量,另一方面是个性化的。

在新课程改革中所追求的“高质量”是一种对每个人的高质量发展的追求,要求每个人都要成为一个自己对自己满意的人。

实现个性化的教学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学要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宗旨;二是教学本身要实现个性化。

第二章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节课程资源的作用与价值一、课程资源的内涵课程资源是指满足课程活动所需要的思想、知识、人力、物力,它可以按三级课程管理分为国家、地方和学校三个层面。

二、课程资源的分类(一)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根据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

(二)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根据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课程资源可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

(三)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根据课程资源的存在方式,它可以分为显形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

(四)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根据课程资源自身的性质,它可以分为自然课程资源和社会课程资源。

(五)其他课程资源根据课程资源的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他还可以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

三、课程资源的开发的作用与价值(一)国家课程层面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的作用与价值国家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保障国家的安定,强化国家机器,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国家课程资源是关于爱国主义、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国家的发展与未来的知识和阶级思想等的资源,以法律的形式固定强化下来,不能随意改动,这是保障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基本思想资源。

此外,还有培养有竞争力的公民所需要的课程资源,这既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公民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基本要求。

(二)地方课程层面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的作用与价值开发地方课程资源,保证地方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在全球化时代继续保持人类文化多元特色的重要途径。

随着人们对现代性认识的全面加深,地方文化资源成为重新被发现和认识的对象,这必然会影响到地方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三)学校课程层面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的作用与价值第二节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与方法课程资源的开发主要有五个基本途径:第一,开展当代社会调查;第二,审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第三,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第四,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第五,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前提条件(一)校长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先决条件(二)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条件(三)家庭和社区是课程资源开发不可或缺的条件(四)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条件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原则(一)开放性原则(二)经济性原则(三)针对性原则(四)个性原则(五)实用性原则三、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与方法1.狭义的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与方法(1)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2)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3)为学生提供反馈资料;4)安排学生从事课外实践活动;5)制定参考性的技能清单;(6)总结和反思教学活动。

2.广义的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与方法(1)从校内到校外——关注学生身边的自然环境和社会资源的利用(2)从实验验证到实验探究——关注开放实验室和“随手取材”的探究性实验室建设(3)从课本到多媒体及网络信息资源——关注现代信息资源开发(4)从物到人——关注教师、学生自身以及社会各方面第三节教材的开发与利用一、教材的开发与利用的原则(一)理论原则(二)筛选原则:优先性原则、适合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

二、教材的开发对教材的开发实现了由单一的“科学世界”到“生活世界”的转变。

教材是以现实生活作为最丰富的资源来进行开发的,是以实现生活作为背景和基础的。

三、教材的利用在利用教材时,还应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内容结构化。

其二是内容问题化;三是内容经验化。

第四节其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一、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本身就是重要的资源,同时还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发展。

在课程资源的建设方面尤其注重教师的经验。

在课程的实施中,要注重教师的主体作用,并挖掘、培养教师良好的素质。

二、学习环境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三、学生也是课程资源四、网络是丰富快捷的课程资源第三章新课程与教学设计第一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概念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学设计基本原则(一)教学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本2.教学设计要体现创新性(二)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1.教学设计要注意教学模式的选择2.教学设计要注重教学方法及手段的选择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是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