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语文科的名义走进文本解读学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案例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案例
首先,我们要关注文本的内容。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学生接触到的文本形式多
种多样,有课文、诗歌、散文等。
我们可以选择一篇适合学生阅读的文本,通过分析文本的语言特点、情节内容、人物形象等方面,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意义。
比如,我们可以选取一篇富有想象力的诗歌,通过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和情感。
其次,我们要关注文本的背景。
文本所处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对于理解文
本意义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文化背景、创作背景等,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比如,我们可以选取一篇古诗,通过介绍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另外,我们还要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
语言是文本的载体,通过分析文本的语
言特点、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提高语文表达能力。
比如,我们可以选取一篇名人故事,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表达,引导学生学习如何用生动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
最后,我们要关注文本的阅读方法。
不同类型的文本需要不同的阅读方法,我
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比如,我们可以选取一篇寓言故事,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寓言的寓意和道理,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判断力。
总的来说,小学语文文本的解读不仅仅是理解文本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
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表达能力。
通过深入解读文本,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是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案例的创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希望我们的解读案例能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成长提供帮助。
浅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浅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是指针对小学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或文言文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探
索其中的意义、寓意和语言特点。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提
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文本多样化,包括了寓言、神话、童话、诗歌、散文等各种文学体裁。
这些文本往往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兴趣。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阅读,体验文本的美感和趣味性。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可以帮助学生
感受作品的情感、思想和审美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可以从文本中汲取思
想和哲理,培养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学生可以学
习到优秀的语言表达范例,提高自己的文字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学生可以从文本中学习
到精准的词汇用法、恰当的句式结构和优美的表达方式。
浅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浅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语文教育一直被视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而文本解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育是孩子们语文学习的最初阶段,初步培养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教学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以及一些解读方法等方面来浅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一、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的起点,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学习内容简单易懂:小学语文教学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为基础,教授的内容通常是家喻户晓的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2. 培养兴趣为主:小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认识和兴趣都处于培养阶段,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对语文的兴趣,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3. 培养基本技能:小学语文教学侧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能力,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以上特点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文本解读是小学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的关键环节。
二、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文本解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触文字、理解文字、感悟文字的过程,是培养学生优秀阅读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
它具有以下几个重要性。
1. 增强语文素养:文本解读是充分理解和领悟文本的过程,通过解读,学生可以对文章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和理性的感悟,从而增强自己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语文表达能力:文本解读不仅仅是理解文章,更是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和表达能力的过程,通过分析和解读文章,学生在表达方面也会有所提高。
3. 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解读一些名著和经典文章,学生可以从中汲取到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解读方法针对小学生的文本解读,有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
1. 教师引导法:在课堂讲解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浅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浅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语文文本解读是指通过对文章、诗歌等文本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理解作者的用意和表达方式,揭示文本的深层含义,从而达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和全面把握的目的。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让他们能够独立阅读、理解和分析文本,并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和表达。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内容理解:通过仔细阅读文本,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包括主题、情节、事件等。
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文章的文字描述,理解文章中所讲述的故事或描述的事物,并能够简述文章的大意。
2. 人物分析: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和行为,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特点。
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人物形象和言行举止的分析,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并能够通过适当的语言描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3. 语言运用:分析文本中的语言运用,包括词语的使用、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等。
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语言的分析,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并能够发现其中的美感和艺术特点。
4. 主题思考:通过对文章的综合分析,揭示文章的主题和思想。
要求学生能够通过对文本的综合理解,提炼出文章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并能够对此进行适当的思考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如课堂讨论、小组讨论、个人写作等。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和分享自己的解读,让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和启发。
通过开展小学语文文本解读,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各种文本时,能够独立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解读,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也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化传统和人生哲理,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能力。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教学法

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法,它以文本作为教学的核心,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和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探讨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教学法。
文本解读是对一段语言文字进行深入解读和理解的过程。
在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教学法主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关键信息、推理逻辑和语言技巧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本解读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分析和推理能力,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理论支持在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主要有语篇理论、阅读理解理论和认知心理学理论。
语篇理论认为,语言是用来传递信息的,而文本是信息的载体。
文本解读教学法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意图,促进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阅读理解理论认为,阅读理解是指读者根据阅读材料的提示和线索,通过推理和推测来理解和把握文本的意义。
文本解读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推理和推测,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认知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主动的、积极的,学习的基本单位是个体。
文本解读教学法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人。
二、实践应用在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教学法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文本解读教学法。
1. 精选文本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学科特点,选择适合的文本进行解读。
文本可以包括课文、文章、故事等,要求文本的内容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2. 分析文本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分析,包括分析文本的结构、主题、语言风格等,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在逻辑和表达方式。
通过分析文本,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 提问引导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思考和理解。
提问可以包括对文本的理解、对作者意图的推测、对细节和造诣的分析等,通过提问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文本解读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文本解读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语文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其中,对于文本解读的要求也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育发展、文本解读的意义以及解读方法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育发展新课程改革以发展学生综合素质为中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批判思维。
高中语文作为一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主要通过文本来传达信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要重视文本解读。
二、文本解读的意义文本解读是指通过分析、理解和解释文本中的语言内容,揭示出作者的文化背景、意图以及和社会联系的方式。
对于高中生而言,开展文本解读有以下意义。
1.培养阅读能力。
文本解读是高中语文教育的核心内容。
通过解读不同类型的文本,学生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增长知识面。
文本的种类丰富多样,涉及到不同领域的知识,通过解读文本,学生可以拓宽知识面,了解更多的社会文化信息。
3.提高思辨能力。
文本解读要求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去思考和分析,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和多元思维。
4.培养审美情操。
文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艺术性,通过解读文本,可以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三、文本解读的方法文本解读方法影响着学生的解读效果和解读水平。
以下介绍几种常用的文本解读方法。
1.细读法。
细读法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文本解读方法。
学生需要逐字逐句地读取文本,理解每个字词的意义以及上下文的关系。
通过细读法,可以全面了解文本的内容。
2.主题审视法。
主题审视法是通过发现文本的主题或核心思想,来理解整个文章的方法。
学生需仔细分析文本的标题、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联系,通过主题审视法,可以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3.意象分析。
文本中的意象是作者通过语言手法表现出来的形象。
通过分析和解读文本中的意象,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文本内容。
学生需要找出文本中的意象,并思考它们所代表的含义。
浅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

浅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语文文本解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意义、思想和情感,并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下面,我将从文本的内容、表达方式和阅读方法三个方面,简要谈一谈小学语文文本的解读。
要注意文本的内容。
在解读文本时,需要先了解文本的内容是什么,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和情感。
可以通过读标题、看插图以及阅读开头、结尾和重要段落,初步推测文本的主题和情节。
要理解文本中的事物、人物和事件,尤其是对比和矛盾的地方,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和意义。
通过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可以逐渐揭示出作者的用意和主题。
要注意文本的表达方式。
文本的表达方式主要包括语言的使用、写作手法和修辞方法。
在解读文本时,可以观察作者使用了哪些形象、生动的语言,通过这些语言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要关注作者使用的写作手法,比如对比、排比、夸张等。
这些手法能够增加文本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也需要我们敏锐的观察和感受。
修辞方法是作者用来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手段,如比喻、拟人、夸张等,通过理解这些修辞方法,可以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意义和情感。
要注意阅读方法。
在解读文本时,可以运用一些阅读方法来帮助理解。
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阅读方式,由整体到局部地把握文本的内容和结构;也可以通过自下而上的阅读方式,由细节到总结的方式,逐渐推测文本的意义和主题。
还可以进行主题归纳,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概括出文本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还可以进行情感联想,尝试从文本中找到与自己有关的情感和经历,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共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涉及到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的领悟。
以下是一些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的建议:一、注重整体感知和初步理解在进行文本解读之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整篇课文进行整体感知和初步理解。
这可以通过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等方式实现。
整体感知和初步理解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形成整体印象,为后续深入解读打下基础。
二、抓住关键词句,深入理解文本关键词句是理解文本的关键所在。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反复品读、讨论交流等方式深入理解文本。
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句在文本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结合背景知识,拓展文本内涵文本解读需要结合背景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等,从而拓展文本的内涵和外延。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相关历史事件、文化传统等背景知识,对文本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解读。
四、注重情感体验和审美鉴赏情感体验和审美鉴赏是文本解读的重要方面。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方式体验文本中的情感,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审美鉴赏,如品味语言美、感受形象美等,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多元解读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多元解读能力是文本解读的高级阶段。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同时,教师还应该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允许他们对同一篇课文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抓住关键词句、结合背景知识、注重情感体验和审美鉴赏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多元解读能力等多方面的努力。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本解读水平,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语文科的名义走进文本解读学——语文科文本解读学构建宣言◎李华平(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8)摘要:语文科还没有自己的文本解读学,对于语文课程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行为,业内认识不清,业外吵闹不止。
需要遵循以实践为目的肩负理论与实践双重任务的实践哲学的路径,通过建立一门专门的学问来引导广大语文教师深入探究。
该门学问,需要锁定在语文科的范畴内,在本体论、方法论、实践论三个领域展开,以文本解读的专业性为专业诉求。
该门学问是应用型理论体系,以解决语文科范畴内的文本解读理论与实践问题为目的。
关键词:语文科文本解读学应用型理论体系你我都是“语文圈”里的人。
你我真在“语文圈”里吗?你我都处在对文本的不专业解读的重重包围中……只有突出重围,才有可能真正成为“语文圈”里的人。
只有不时变换视角,以学理的眼光游弋在圈里和圈外,既深入其中,又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才能真正成为“语文圈”里的人。
一、以语文科的名义了解文本解读现状(一)引言:作家与母鸡首先,我们来看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经常有作家在报刊、网络上发表言论,说自己某篇文章被拿去设计成中考、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但这些题目“我却做不来”,甚至15分的题仅得1分。
言下之意,这题目出得“太臭”。
且不论这题目是否真的“太臭”,我们先来看作家判断题目是否“太臭”的标准:作家本人是否做得来——自己做得来的题目就“不臭”,自己做不来的题目就“太臭”。
很显然,这个标准不是太荒谬吗?对此,我们可否问作家一句:难道你做不来的题目就“太臭”吗?如果再用“归谬法”推而广之,你做不来的事情多着呢,难道你做不来的事情都“太臭”吗?遗憾的是,有不少语文教师也对作家的观点不加思考地随声附和:“你看,连作家本人都做不来的题目,不是太臭吗?”其意很明显,母鸡自己下的蛋,难道还有谁比它更清楚吗?其实,答案显而易见。
蛋是母鸡下的,但母鸡不知道蛋由蛋壳、蛋黄、蛋清组成,我们人类却知道。
对这一类以为不是作者便无权解读、品评作品的天真说法,钱钟书曾经幽默地加以讽刺:“此犹言身非马牛犬豕则不能为兽医也!”①是啊,难道不是马、牛、狗、猪就不能做兽医吗?文艺批评家李健吾先生则说得较为客观:“我无从用我的理解钳封巴金先生的‘自白’,巴金先生的‘自白’同样不足以强我影从。
”②(二)尴尬:业内认识不清,业外吵闹不止以作家本人是否做得来去判断题目是否“太臭”,是文本解读中缺乏专业性的一种尴尬。
目前的尴尬可概括为:1.业内认识不清业内,就是“语文圈”内的人,包括所有与语文教学相关的人员。
他们对基于语文科的文本解读行为往往认识不清,尽管天天都在与之打交道,也在写文章,甚至也在出专著。
(1)对基本概念认识不清。
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关于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对“文本”和“文本解读”的概念在日常教学中、文章著述中经常使用,但对概念后面的问题却很少有人引起警觉,人们对这些概念进入语文课程与教学视野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不甚了了。
——文本。
“文本”到底是什么?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语文教材和语文教学中一直沿用的“课文”为什么现在改称“文本”?——一个人改姓换名(或者说隐姓埋名),难道就简单到只是改了名换了姓?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发生?大家熟知的“文学作品”为什么改称“文学文本”?“文本”有哪些科学分类?“文本”有什么特点?等等。
——文本解读。
什么是“解读”?什么是“文本解读”?人们一直习惯使用的“课文分析”为什么现在改称“文本解读”?“文本解读”在阅读教学中处于什么地位?(2)对文本解读的理论认识不清。
只有正确的理论指导才能产生正确的行为。
遗憾的是人们对文本解读的理论还没有引起自觉关注,也没有取得足够量的实质性的研究成果。
关于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在以下方面人们还认识不清:——文本解读的本体。
文本解读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文本解读的规律。
文本中“有什么”(对象)可以解读?文本解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文本解读的标准是否是作者的意图?文本解读过程中,解读者(学生、教师、教材编者)与文本的关系是什么,分别在其中起什么作用?文本解读的理论视角是什么?“通过……揭露……”是一种什么视角的解读?除此以外,还可以有哪些解读视角?“多元解读”是一种什么样的解读?什么时候可以进行“多元解读”,什么时候需要“一元解读”?等等。
——文本解读的方法。
整体把握文本的方法有哪些?对文本进行局部细读的方法有哪些?理论认识不清,实践就常常缠夹不清;“惟以理论做引路之灯,则随时有适切的实施法自然地产生”③。
不少有识之士都发现一个致命的现象——“语文教学普遍停留在空洞抽象的人文教育层面,大多数教师无法进入课文的语言文字、文化意味和文章技巧这些更深的层面”④。
日常教学中,有的教师让学生知道文本“写了什么”就结束了,殊不知文本解读的任务并没有完成——解读的对象除了文本内容,还应该包括文本形式——这是语文科文本的教学解读所具有的特殊任务,也是语文教学更为本质的任务。
(3)对中考、高考赋予文本解读的特殊要求认识不清。
考试是中小学语文教师无法回避的问题,也是语文教师不得不承受的生命之重。
如果我们的理论研究回避这个问题,而不给一线教师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则我们的理论就始终是灰色的——“理论是灰色的,实践之树常青。
”躲在象牙塔,轻松地谈论自己的“理念”“理想”,而回避实际问题、回避考试不是唯物主义的态度。
另一方面,如若只看到考试,而不思考如何超越考试,在考试之外给学生更多的东西,则是纯粹的功利主义。
直面考试,超越考试,进一步指导考试,是我们专业研究精神所追求的一个目标。
中考、高考中的文本解读与日常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有什么区别?考查文本解读的题目命制、答案编拟有什么特殊要求?这是人们经常忽略的,甚至包括命题人员也忽略。
考试只能检测文本解读的一些方面,特别侧重于检测文本理解的客观性,这是大规模考试的公正性、区分度的必然要求。
即使是主观题,也要求答案的客观化,虽不能要求语言表述完全一致,但答题方向、答案要点则是尽可能客观的。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状况在考试阅卷中是行不通的。
作为大规模测试的中考、高考,具有“强限制性”。
主要是受到阅卷的限制,包括阅卷时间的限制、阅卷人员的限制,以及由此带来的答案拟制的特殊要求,即语言简洁、要点完整、得分词突出等。
2.业外吵闹不止业外,指语文教育研究队伍以外的人士,包括教育界、学术界以及普通社会人士。
对于语文教学,特别是对阅读教学,业外的吵闹声蔚为壮观——“狼烟不断,战火连绵。
指手画脚,人人争先,外行内行,扭作一团。
发言盈庭,论文如山,潮起潮落,上下波澜”⑤,已经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让人哭笑不得。
(1)社会人士:专家自居,评头论足。
这是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不管什么人,只要一提到语文教学,一下子都成了专家。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实际上反映了人们不把语文教育当成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对待。
”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指出教师作为“专业人员”,是“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非任何人可以轻易、随意为之的。
从职业划分的角度说明,不可能人人都成为教学专家,不可能人人都是语文教学特别是文本解读的专家;也是从职业划分的角度,我们有理由要求语文教师成为语文教学特别是文本解读的专家,至少是朝着这个方向前进。
(2)作家:内行自居,理直气壮。
作家(包括一些暂时还不能称为作家的写作者)是吵闹得比较厉害的一个群体。
特别是自己写的东西被选作考题后,他们吵得更厉害。
撇开各种心理因素,“内行意识”膨胀也是不可忽略的一个方面。
其实,作家也只是写作领域的专家,在阅读领域不一定称得上专家。
别说本以写作为业、平常研究志趣压根不在语文教学的作家们,即使是身兼作家与语文教育家于一身的一代大家叶圣陶先生在解读朱自清《背影》时,也难免一时之间流于浅陋,认为这篇散文的主旨是“把父亲的背影作为叙述的主脑,从其间传出父亲爱惜儿子的一段深情”⑦。
其实,作为散文,朱自清最要紧的是想借《背影》传达对父亲的深深愧意。
(当然,也许叶老那时原本没有把这篇散文当作散文来解读⑧,而只是要对“少年们”谈谈写作方面的道理。
)(3)写作学者:居高临下,盛气凌人。
写作学者,是指那些以研究写作为生的人,多是高校写作课教师,他们以真理在握的姿态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其实是纯粹从写作的规律倒推阅读和阅读教学的规律。
首先得承认,这种理解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如果对写作的规律与方法理解愈深刻、掌握愈熟练,在解读时也会更加得心应手。
但我们必须明白,阅读的规律不完全等同于写作的规律,甚至也不简单的就是与写作规律互逆。
阅读自有其独特性,正如写作有其独特性一样——联系紧密并不能抹煞二者的区别;恰如如胶似漆的小夫妻,却也各是一个独立的人。
就文本意蕴而言,读者所获与作者赋予文本的东西本就不一致。
这是显而易见的。
英国文学家斯威夫特在《咏诗》中说:“渊博的评注家目光何其锐利,读荷马见出荷马也不懂的东西。
”所以,接受美学的始创者、德国文论家姚斯说:“我期望读者在我的书中读到我所不知道的东西。
”这是对读者的信任,也是一种解放——解读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可以超越作者,读出新的意义。
(4)人文学者:津津乐“道”,不见其余。
一些人文学者,似乎立论颇高,认为语文教学(或“教育”)就是“传道”,就是所谓的“母语文化教育”,阅读教学自然也就要以使学生“受道”,接受母语的文化元素为基本目标。
在他们眼中,除了“道”,就没有其它了。
更有甚者——一些自诩个性鲜明的语文教师(业内的业外人),在着意蓄长发、留胡须等个性符号打造的同时,通过与一些人文学者接触,讨得几句话来,仿佛也就成了人文学者,总是扛着“人文教育”的旗帜,打着“培养学生人文精神、质疑精神”的口号,刻意、肆意从文本甚至经典文本的某个字句中揪出一个字、一个词,大肆发挥,把经典文本作为一个引子,然后补充一大堆材料,兜售自己的所谓“人文精神”。
经过他们的肆意解构,《背影》成了阐释生虚无的哲学文本,《斑羚飞渡》阐释了灾难来临时个人选择的自由,《愚公移山》中愚公成了一个狡猾、阴险、毒辣的阴谋家,《窦娥冤》中的窦娥则成了一个因为个人冤屈而报复社会(三重誓愿)的危险分子,甚至上《中国石拱桥》,也要联系当今社会上的豆腐渣工程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
其实,“传道”(人文教育)是所有人文学科的基本任务之一,而每个学科又都有“独当其任”的“任”,语文学科的独当其任是培养、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即以读写听说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指出的:“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斗胆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