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秩序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
陈胜云
【期刊名称】《江苏社会科学》
【年(卷),期】2024()3
【摘要】人的精神世界是能动反映客观物质世界、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观念世界,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变迁。
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的中国式现代化,有效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不断推动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建构经历了四个基本阶段:改革开放开启人的精神世界重构的阶段;“四个多样化”倒逼人的精神世界建构阶段;社会快速转型中人的精神世界建构阶段;新时代人的精神世界的系统性建构阶段。
这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的精神世界建构的复杂性与曲折性,也体现了党中央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坚定战略定力。
新时代推进建构人的精神世界的基本经验在于,既始终坚持经济因素归根到底决定人的精神观念的基本原理,又系统把握人的精神世界建构的相对独立性规律,整体性推进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
【总页数】12页(P19-29)
【作者】陈胜云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的核心要义与实践方略
2.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逻辑体系与建构路径——基于“输入—输出”一体化视角
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的现代化思想道德素质提升探析
4.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文经济学发展的苏州实践
5.蕴涵·表现·进路: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2道德与法治中考真题题型分类汇编 警示、启示题(教师版)
2022道德与法治中考真题题型分类汇编警示、启示题(教师版)1.(2022湖南邵阳)(节选)挑战命运担当责任材料一“你觉得你和我们一样,我们觉得是的,但你又那么不同寻常。
从无声里突围,你心中有嘹亮的号角。
新时代里,你有更坚定的方向,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鲜花也会怒放。
”这是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江梦南的颁奖词。
江梦南因一场意外半岁时失聪,她不能像常人一样交流,却完成了学业并考上大学、研究生。
对人生不服输的地,又考上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江梦南的逆袭故事,感动了很多人。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江梦南的事迹对青少年的成长有何启示。
【答案】我们要向她学习,正确对待人生中遇到的挫折,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磨砺坚强的意志,树立梦想,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做更好的自己,不断激发潜能。
2.(2022湖南永州)(节选)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家庭教育促进法》和“双减”政策实施后,九年级学生小志在父母的指导下,制定了如表“课余时间活动安排表”。
(1)结合材料一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小志的课余时间活动安排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①要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长辈;②要养成亲社会行为,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③要开发自己的创造潜力;④要守护身体,养护精神。
3.(2022湖南湘西州)【大道之行自强不息】歌曲《孤勇者》唱道:“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去吗/去啊/以最卑微的梦。
”这首歌唱出了每个“小人物”的呐喊:不管是身处暗巷还是绝望,不管是逆风还是绝境,都能奋力为自己而战,为梦想而战。
在如何对待挫折方面,这首歌给了我们怎样的启迪?【答案】①我们需要及时调整自己,正确对待挫折;②发现、发掘生命力量,发挥我们的承受力、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的能力;③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意志;④学会与他人建立联系,向他人寻求帮助,获得他人的支持和鼓励,增强我们的生命力量。
4.(2022湖南张家界)古语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简介中国人的精神是指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的国家,中国人的精神在中国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社会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将对中国人的精神进行探讨,从历史、哲学和实践等方面来揭示中国人的精神特征和内涵。
历史背景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古老国家,这个长期的历史背景为中国人的精神奠定了基础。
中国人的精神源远流长,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道德与伦理的重要性,并秉持着“仁爱之心”、“君子之风”的价值观。
这种精神传承至今,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一直存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行为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哲学思想中国哲学在塑造中国人的精神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影响深远,如儒家、道家、法家等。
儒家思想以“仁爱”、“和谐”为核心,注重人伦关系、家庭观念和社会秩序,强调个体的社会责任和道德准则。
道家思想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倡内省和个体的情感体验。
法家思想注重法治、秩序和效率,强调对权威的尊重和集体的利益。
价值观中国人的精神中蕴含着众多的价值观。
其中,家庭观念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中国人重视家庭的稳定和亲情的重要性,尊敬长辈、关心孩子,注重家庭的团结和和谐。
此外,中国人还重视社会责任、尊重传统和尊重权威。
中国人的价值观也体现在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努力工作的追求上。
实践与应用中国人的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概念,更是通过实践和应用得到体现。
中国人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得以发展和传承,通过习俗、节日、礼仪等方式的实践得到体现。
例如,在中国春节期间,人们会回家团聚,传统的拜年方式体现了中国人对家庭亲情的重视。
另外,中国人的精神也在社会发展中具体体现,例如中国的创新和创业精神,通过勤劳、努力和智慧,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
结论中国人的精神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概念,源自中国的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
中国社会道德滑坡现象
问题:如何认识当前中国社会道德滑坡现象重建美好道德的条件和措施是什么答:一、如何认识当前中国社会道德滑坡现象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民主、效率、开放、平等、人道等现代理念注入了人们的内心,激发了社会空前活力。
但同时,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也比较突出。
近些年,我国社会道德出现滑坡是一个无法否认的现实,但滑坡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如何重建道德,却人言人殊。
有的人认为道德的衰败是因为丢掉了传统文化。
社会道德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它牵涉到社会财富的丰富程度和分配是否合理、社会资源的占有是否公平公正,以及法制是否完善等等,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单打一能解决问题的,更不是仅靠弘扬儒学所能奏效的。
出现道德高标准与实际的低水平的巨大反差的原因是复杂的,除了这个体系没有精神约束和法律约束之外,其理论严重脱离实际也要负很大的责任。
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我为中心”的自私功利等为人所鄙弃的落后道德有了市场,且正影响着年轻一代。
由于公众道德的集体缺失,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信任缺失,使得这个社会变得多疑。
不得不承认,我们当今社会上欺诈善意、透支爱心的行为并不鲜见。
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每天赚500块的假乞丐都是这类的典型。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看到社会上一些阴暗面,就丧失了信心,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虽然出现了一些道德滑坡现象,但是也有更多的正面现象。
感动中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烤羊肉串的慈善家阿里木,不负群众的草鞋书记杨善洲,我们也知道,当小悦悦事件发生后,有那么多爱心人士去慰问、去捐款捐物、去献爱心,佛山市280名市民还聚集在事发地点悼念"小悦悦" ,宣誓“不做冷漠佛山人”。
这说明“向善”仍是大多数人的共同天性,是社会的主流。
二、那么重建美好道德的条件和措施是什么呢?(一)从道德的社会性出发重建美好道德?首先,促进经济发展,为重建美好道德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浅析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况论文
其次,是不断地追求最高的物质生活享受。在一个长期受贫困折磨的国家里,人们对于财富的渴望是十分迫切的。因此,当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拥有财富的机会的时候,那种长期积压在人们心底的渴望便会爆发出来,进而走向极端―拥有财富才能拥有幸福生活。然而,这种以积累财富为目标的生活不可能让人获得真正的辛福生活和真正的人的自由。用雅斯贝斯的话来说:“就是必然导致了‘超验存在’的丧失,对无限、永恒、无条件的事物的信念的失落。”
论文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 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浅析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况论文 ,欢迎阅读。
摘 要: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得到飞速的发展,技术的不断革新使我们生活中的产品目不暇接,人类的生活渐渐地与机器技术密不可分。本文结合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这一书,探讨和分析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况及其产生原因。
关键词:精神状况;价值;时代的精神状况
当今世界是一个速度的时代,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竞争时代。卡尔?雅斯贝斯曾在他1930年所著的《时代的精神状况》一书的导言就中写道:“一百多年来,人类状况的问题愈益紧迫起来。每一代人都曾经从自己的角度尽力解决这个问题。但是,以往,仅仅是少数人焦虑地思考我们的精神世界所面临的危险,而现在,大战以后,这种危险的严重性已是人人都清楚的了。”[1]总的来看,雅斯贝斯在本书中高屋建瓴的回顾了西方“时代意识”的起源,分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精神原则,讨论了科技进步的文化前提及其对社会形态变迁的作用,讨论了民主政治与贵族理想之间的对立,探及西方文化的精神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内在冲突。这些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也是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
第三,当代中国人在信仰道德观念上的表现。一方面强调个人对生活的现实化,强调个人的物质成就以及感官快乐。这也导致现代人的个人信仰和价值观的丧失,从而坠入虚无的深渊。另一方面就是个人道德观念,传统的儒家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特别注重个人道德的修养。但是,在革命时期,又特别是在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所进行的几次思想解放运动对传统儒家文化进行了致命的抨击。加之在新中国的文革运动,也导致了中国思想文化的断层,个人道德价值观也显得凌乱。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需求研究的开题报告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需求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题目: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需求研究二、研究背景与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中国人物质生活水平得以极大地改善,但在这一过程中,精神需求却显得相对被忽视。
中国人普遍存在着精神空虚、情感压抑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但会威胁到个人的健康,也将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对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需求进行深入探究,有助于理解中国人的真实需求,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为个人提高自身精神素质提供指导,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内容:1.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需求类型及其特点分析;2. 影响当代中国人精神需求的因素分析;3. 当代中国人精神需求与幸福感、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4. 针对当代中国人精神需求的调查研究。
研究方法:1. 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和调查数据进行综述和分析;2. 问卷调查法:通过分层抽样的方法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等人群进行问卷调查;3. 深度访谈法:针对特殊人群或问题进行深度访谈,深入了解其精神需求的具体情况;4. 统计分析法: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不同人群的精神需求特点和相关因素。
四、预期结果:1. 揭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需求的类型和特点;2. 发现影响当代中国人精神需求的因素及其相互关系;3. 分析当代中国人精神需求与个人幸福感、心理健康的关系;4. 提出促进当代中国人精神健康的建议和措施。
五、研究的局限性:1. 受限于时间和研究经费,样本数量和范围可能有所限制;2. 个人主观因素可能影响研究结果的客观性;3. 研究过程中可能存在样本选择偏差和调查问卷设计不合理等问题。
六、研究贡献:1. 提高人们对当代中国人精神需求问题的认识;2. 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3. 为个人提高自身精神素质提供指导。
当代中国的信仰危机及其重建之路
当代中国的信仰危机及其重建之路摘要:现代社会由于经济理性的极度膨胀,伴随着物质的富足是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衰落,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同样出现了信仰危机。
信仰危机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信仰重建是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诉求,也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键词:信仰危机原因重建一,中国信仰危机的背景及其特点人是一个由物质肉体和精神灵魂构成的统一体, 人的存在离不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滋养。
近代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人们关注的重心开始转向如何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去改造外部世界, 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却忽视了对人本身的生存意义世界的关注。
尤其是处在现代化与市场经济进程中的当代中国, 正面临着整体性的“终极关怀”的失落和深刻的“信仰危机”,而信仰是人们理想、信念的重要源泉,是人们行动的精神动力,而信仰的缺位将会导致我们正在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缺乏有力的智力支持。
中国的信仰危机始于民国初年,历经五六十年代政治运动的洗礼,最终在“文革”时达到了顶峰,将所有宗教毕其功于一役,从而也造成了绝对的信仰真空。
同时,中国的信仰危机不同于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信仰危机,发生在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信仰危机是科学和理性冲击所造城的宗教信仰危机以及宗教团体内部的分裂。
中国的主要问题是信仰真空的存在,一个素来以礼仪之邦自称的国家丧失了信仰的精神支持和道德制约,而代之以对利、性、权的盲目极端的追求和崇拜,势必将其陷入潜在危害严重的社会危机。
二,中国信仰危机的成因分析为什么中国会出现信仰危机呢?首先,贯穿于20世纪的全面的反传统思潮与运动使中国人的精神陷入虚无,信仰危机。
人的心灵涵育于传统之中,离开了传统,人的心灵必然趋向于干瘪、空洞。
传统的宗教可以让人们正确地理解生与死,理解生命的意义,传统能使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如何安放自己的身心,如何与他人打交道。
然而,现代中国的历史却是从知识分子彻底否定本民族的传统开始的。
面对“现代化”的西方,知识分子对自己的传统逐渐丧失信心。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的精神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话题,它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全民族奋斗的精神气质。
中国人的精神在社会、历史和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塑造中国人民集体意志和特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国人的精神中最核心的是勤劳、坚韧和奉献。
中国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许多艰难困苦的时期,但他们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精神。
这种精神使中国人能够在困境中迎难而上,永不言败。
中国人的精神也体现在他们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在社会活动中,中国人都非常重视奉献和回报社会。
中国人的精神还包含着对家庭和家族的尊重。
中国是一个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社会,家庭的和谐和稳定是中国人所追求的理想状态。
中国人对父母、祖先的尊敬和孝顺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相信,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因此,在中国文化中,尊重和关心他人已经过深深地根植于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模式中。
中国人的精神还体现在顽强不屈的意志力上。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一直以战胜困难、战胜困境为目标,这种精神是中国人民在变革时期和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品质。
中国人民的坚定意志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国人的精神还体现在对知识和智慧的追求上。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文明古国,注重学问和学习已经深深地融入到中国人的基因中。
中国人民对教育的重视和对知识的欲望是他们取得成功的重要推动力。
中国人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修行,才能够提升自己的层次和素质。
中国人的精神在历史上也有许多典故和例证。
例如,中国人民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抵抗日本侵略,表现出了顽强不屈的意志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中国人民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以其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胜利。
尽管现代化的进程带来了许多变化,但中国人的精神在当代社会依然存在且独具特色。
中国人民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继续保持着奋发向上、勤劳务实的精神,他们也在个人努力和家庭责任中体现出对社会的奉献精神。
政治秩序与心灵秩序
政治秩序与心灵秩序本文转自知识分子论丛●成庆近来,随着中国在全球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各种关于“中国崛起”的讨论也常见诸于公共舆论中,相关讨论更成为媒体、学院的热门话题,例如马丁?雅克的《当中国统治世界》以及摩罗的《中国站起来》等等。
抛开这些著作在学术层面上是否值得推敲,在这些声音的背后,无疑隐含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当中国以民族国家身份在全球化浪潮中博得一席之地,富国强兵的目标初步达成之后,中国自身在文化、精神甚至文明方面该何去何从,尽管今天官方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调用传统文化资源来为当代中国的独特性背书,但是毫无疑问,经历过1949年后的数次文化和政治运动后,今天中国人的精神认同已经呈现出斑驳难辨的特征。
假如在今天提出中国文明的问题,或许不得不面对一系列复杂的议题,这些问题远非是提出一套哲学性的论证和规范性的远景就能解决,而是需要在历史的语境中去考察。
例如,今天的中国人面对如此多的价值资源以及如此高速变化的社会结构,我们该从历史中找到怎样一套价值资源去审视自身的意义问题(即心灵秩序),以及如何来看待公共性的政治秩序问题。
笔者在这里,试图从个人的心灵秩序与政治秩序之间的关系作一点简要的论述,主要是为了引出一些在笔者看来相当迫切的问题,而并非获得某些具体的答案。
首先从个人的生存意义问题出发,从政治哲学角度看,笔者倾向于从人性(一种心灵秩序的建构)去看政治,关注的是“心灵秩序”与“政治秩序”、修身与经世之间的关联性。
心灵秩序涉及到个人存在意义的思辨,政治秩序涉及到以怎样的价值原则来组织政治制度和实践,两者有相关性,也存在区分。
笔者对政治思辨和政治实践做一个基本的区分,也就是想观察一个在心灵秩序层面解决存在意义的人,是如何去想象和发展一套政治秩序的,这二者是何等的关联,即中国思想史中的道与器、修身与经世,西方思想史中的政治秩序与心灵秩序之间的关系问题。
在存在意义层面,今日依靠个人自由解决意义的方式有其困境所在,其原因并不一定在于儒家、基督教、佛教等意义资源是否足够,而是说,个人的意义解决不能局限在个人层面,个人灵魂的得救或堕落并不是个人层面就足够了,而是涉及到我—你—他、家庭等等小共同体的意义建构形态。
唯物史观视域下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重建
就是在思想上和行动上要解决当代中国人 的精神追求 问题 , 回答 了用什么样的价值 观来指导 中国的改革 , 中 国未来走什 么路 的问题。然而 , 当代 中国社 会又 处在
不断地改革之 中, 中国人 的价值 观又须 与时代 同步 、 与 时俱进 。据此 , 引发笔者对一些 问题 的思考 : 中国特色 社会 主义道路 内在价值 的依据是什么?而 中国人现代 化 的内在 价值标 准是 什 么?它与 “ 中国特 色” 一种 是
正 当性。这 “ 三性 ” 引导人 们树 立 正确 的奉献 观 和 能
作者简介 : 杨桂森 (9 2一) 男 , 16 , 南昌人, 教授 , 哲学博士 , 研究 方向为价值哲学和伦理学。
第 5期
杨桂 森 : 物 史观 视 域 下 ' 中 国人 价 ・ 6
才具有合法性 和正 当性 , 其主要表现 : 一是财 富所有 的 “ 合法性 ” 二是财 富转 移 的合理 性 ; ; 三是 财 富补偿 的
第3 2卷 第 5期
2 2年 1 01 0月
惠 州学院学报( 社会科 学版 )
J RNAL OF HU Z OU I HO UNI ERS T U V IY
Vo| 2.No 5 l3 .
0c. 01 t2 2
唯 物 史观 视 域 下 当代 中 国人 价 值 观 的 重 建
收 稿 日期 :0 2— 8—1 21 0 0
的源泉 , 同时 , 也成为社会财 富分配是否公 正的客观尺 度 和道德基础 , 所蕴含 的价值可 以引导人们 正确评 其
价 自己财富 的来 源 , 以及通 过什么样 的手段 获得财 富
基金项 目: 东省哲学社会科学 20 广 0 8年 “ 十一 五” 划 项 目( 8 0 规 0 A 4)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判断题答案
测试题李道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支撑》一、判断题。
1.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者互不干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3.民族种类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4.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从传统治理体系转型为当代治理体系、稳步推进科学国家建设的历史过程. (×)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6.抢占法治制高点,是凝聚全体中国人民的需要、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地位和意义的重要途径。
(×)7.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 (√)8.只有不断提高国家法治水平,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更加有效运转。
(×)9.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10.党员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为民、务实、清廉,以人格力量感召群众、引领风尚. (√)1.价值观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3.社会主义人生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观点。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质不同.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展开和理论提升。
√6.自然万物进入人类视野,有的有价值,有的没有价值.×7·逻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逻辑起点,层层推演,形成由概念相互界定、相互包含、相互推演的逻辑体系。
√8.价值观在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
×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10.实践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践起点,也是实践终点。
说中国人信仰缺失亦或道德缺失是在忽悠谁
说中国人信仰缺失亦或道德缺失是在忽悠谁——驳刘军宁先生荒原草刘军宁先生思想的锋芒是犀利的。
在其博客中有一篇博文,题目就是《精神危机才是当前的根本危机》。
当然早先在凤凰网上已经刊出,文章说“中国在今天面临的最大的最根本的危机,是与信仰、与道德有关的精神危机。
这个精神危机不是表现为信仰与道德的真空,而是表现为信仰与道德变成精神废墟。
整个社会也因此陷入一种信仰崩溃和道德失范的混乱状态。
刑严法峻,也已经无法改变这样一个最直观的事实: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真贪官、假商品、假文凭、假发票、真假防伪商标等的最大生产国。
如何面对这个废墟,将是未来10年中国最重要的课题。
唯有自由选择的信仰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信仰,中国人才有可能走出现在的精神废墟,藉由宗教自由获得真正的信仰与道德。
”作者在文章中着实把目前社会中存在的负面现象做了全盘扫描,并全盘拖出。
其实拎出来晒晒未尝不可,正视这些问题,要比总是掖着好。
问题是现象总归是现象,透过现象看到了什么才是问题的根本。
刘军宁先生透过以上现象看到的深层次原因是国人信仰的缺失,一种信仰崩溃和道德失范的混乱状态。
他甚至不认为靠法制能解决这些问题,那么我们提倡的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该何去何从?对宪政颇有研究的刘军宁先生,不会不清楚依法治国是当下治国理政的基本治国方略。
虽然不和谐的音符总是混杂在社会进步的“脚步”声中,虽然在加强民主立法、改革司法体制、完善法律监督、实现公正司法等方面还需要我们继续努力,但中国现在是一个正在迈向法治化的国家。
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法治昌明、民众普遍遵循法律、政府普遍依法办事的时代一定会到来。
因为这是现代国家普遍遵循的原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刘军宁先生由上述一系列负面现象推出“信仰与道德变成精神废墟。
整个社会也因此陷入一种信仰崩溃和道德失范的混乱状态。
”进而指出:“这场信仰与道德危机是数千年的旧正统与60年的新正统作为价值系统的坍塌所引发的精神危机。
”太精彩了!我觉得刘军宁先生真是中国少有的聪明人,他用信仰与道德的“精神废墟”来形容当前中国人的精神状态,因为“两种价值体系”都“坍塌”了,所以留下的只有“废墟”。
中国人的中国道德危机
中国道德危机浅析中国一向自认是世界上最文明、最讲道德的国家,目前中国的社会道德状况究竟怎么样呢?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时间推移,国人渐渐感叹世风日下,道德日益下滑,人心不古。
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是:至少自70年代以来,中国人的精神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中,80年代初所说的信仰危机、文化危机、90年代所说的人文精神危机、诚信危机,人们通常所说的家庭危机、道德危机,正是中国人精神世界土崩瓦解过程的写照。
不过,一旦我们意识到我们的精神出现危机的时候,我们其实就已经开始寻找重建精神家园的途径。
实际上,我们今天的很多问题都不是新问题,古哲先贤们早已对此有过精彩的论述。
要维系这个社会,使这个社会不至于崩溃,的确是需要某种最低限度的道德。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要以为孔子所提的这个信条很崇高,其实它是从人的本能出发的。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毕竟只是一种最低限度的道德,如果我们社会的道德仅仅停留在这个水准,如果我们都奉行“各人自扫门前雪,那管他人瓦上霜。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自私哲学,那么当我们碰到灾难时,恐怕只能在“没有爱的荒原、没有情的沙漠”里自生自灭,痛苦的死去。
让我们再回到孔子,听听孔子怎么说,孔子在说完“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之后,又说了一句建立在朴素人性上的大实话:“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你要想别人帮你,你也要主动去帮别人,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利互惠嘛。
现代人类道德危机的症结何在呢?从表层上看,可以说是“一切从个人出发,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服从于自我价值的价值标准和评价体系”,而在“自我为中心的道德价值观念中,一切都被置于从属的手段或工具性的地位”。
我认为这种道德意识结构转变的根本原因就是真正宗教信仰的缺失,真正宗教精神的失落。
信仰的失落使个人无法找到“终极关怀”,人于是就变得现实,“金钱才是一切”。
可以说没有信仰,就没有道德。
因此我们可以把信仰的缺乏看成是人类道德危机的深层原因。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课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7课第二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优质课教案【教材分析】本框主要讲述了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及当代价值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两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
2.明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核心素养】1.政治认同相信学习本课关于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有助于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X信。
2.科学精神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和当代价值,增强文化X信。
3.公共参与努力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弘扬民族精神,促进文化发展。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价值。
2.教学难点: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价值。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已经在学习文化知识,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价值认识不够。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理解观点,力戒枯燥乏味的教学。
因此,教师应穷尽一切手段设计教学。
同时,学生的分析能力有限,需要教师进一步耐心培养。
【教学方法】启发式、材料分析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问题导入。
师: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同一国家和民族在不同的时代也会有不同的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特点是什么?在当代有何价值?今天我们就来探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环节二:讲授新课。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及特点◇阅读与思考一(1)师课件出示以下材料。
材料一:中国是远古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考古发现证明,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还是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中国文明史(上)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中国文明史(上)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1.王权制下的官僚与封建制下的君子之间最大的区别是()。
参考答案:国王可以直接任免官僚,周王不能直接任免君子2.要成为诸子,最需要具备的是()。
参考答案:学术的创造和传承3.官僚制下,为了规避道德风险,设立了()。
参考答案:监察制度4.下面关于诸子百家与孔子,说法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孔子在先,诸子百家在后5.诸子百家中的思想都是遵照孔子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参考答案:错6.经学与子学的关系是()。
参考答案:子学以经学为基础7.儒家与诸子百家的关系,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参考答案:儒家高于诸子百家8.诸子百家接受的都是六经的教育,由此构成了他们思想的起点。
()参考答案:对9.中国的思想家具有()的品质。
参考答案:实践与思想互动10.诸子百家围绕以下哪些问题进行了思考,从而形成了各自的理论体系?()参考答案:是否信天###人性是善还是恶###是法古还是从今###主张用刑还是用礼11.诸子百家思考的共同问题就是如何重建秩序。
()参考答案:对12.齐国设立稷下学宫的目的是()。
参考答案:为学术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13.诸子百家兴起需要的最好的制度环境是()。
参考答案:多种思想可以自由竞争14.诸子百家都出现在秦以外的国家,说明了国家制度对学术思想的影响。
()参考答案:对15.墨家主张兼爱,下面对兼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短暂地成为中国人的实践16.下面关于墨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参考答案:认为不应该有仁爱17.墨家反映的是底层民众重物质的倾向,因此反对所有礼乐。
()参考答案:错18.老子在治国问题上的基本主张是()。
参考答案:民自化、民自正19.老子思考的建立秩序的方法是()。
参考答案:反其道而行之20.庄子关注自我、生命、精神超越,也是一种生存之道。
()参考答案:对21.《周易》中讨论军队问题的是()。
参考答案:师卦22.兵家出现以后,军事行动的性质就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可以概括为()。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及其重建
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及其重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呈现多元化状态,特别是在网络文化、西方观念的冲击下,人们精神世界逐渐呈现出功利化、物质化的趋向,面对这种现象,只有深入了解中国人精神世界变化的原因,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才能更好地重建中国人精神世界。
一、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演变(一)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人精神世界。
在19世纪中叶前期,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权,将儒家的思想当作是治理国家的核心,因此,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中国传统文化占据主导地位。
在19世纪中叶到1978年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动荡的环境,西方世界的文明、发达的科技对中国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同时西方世界的自由、现代文明精神对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精神造成很大影响,他们批评旧思想、旧社会,反对旧宗教,反传统浪潮的兴起,使得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被摧毁。
(二)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精神世界。
改革开放以后,国门打开,中西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西方的各种价值观传播到中国社会,中国一些传统观念受到质疑,而新的价值观念仍未成立,使得中国社会呈现出价值主体多元化、价值观念多元化的趋势。
同时,在改革开放的带动下,中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质量越来越高,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开始呈现,有的人开始崇拜金钱,认为有钱无所不能,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忽视了精神世界的塑造,文化知识和精神素养不足,成为了物质的奴隶。
(三)中国人精神世界改变的原因。
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改变的主要原因在于:(1)传统文化断裂,在社会转型阶段,很多人没有摆正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使得传统文化的根基被彻底摧毁,而新文化、新道德未形成,造成人们精神无家可归。
(2)核心价值缺失,由于改革开放初期,社会核心价值的缺失,使得人们的精神世界呈现鱼龙混杂的局面,一方面有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有享乐主义、虚无主义的渗透。
心态秩序:费孝通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秩序之源
心态秩序:费孝通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秩序之源在现代化进程的浩瀚星空中,心态秩序就像是一艘扬帆远航的巨轮,承载着人们对社会和谐与进步的梦想和希望。
然而,要想让这艘巨轮顺利航行,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优化。
本文将探讨费孝通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秩序之源。
首先,我们要明确心态秩序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目标。
这就像是为这艘巨轮设定航线,它需要我们全面提高社会心态的和谐与秩序,使中国在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应对挑战,实现可持续进步。
心态秩序是这艘巨轮的引擎,它需要我们精心挑选和搭配,确保学生在心态秩序中能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我们要关注心态秩序的内容。
这些内容,就像是巨轮上的货物,需要我们精心挑选和搭配。
它包括社会心态的基本理论、实践技能、教学方法等,每一个方面都至关重要。
再次,我们要探讨心态秩序的方法。
这些方法,就像是巨轮的导航系统,需要我们科学、严谨地选择和运用。
我们可以通过课程改革、实践教学、学生自主学习等手段,提高心态秩序的效果。
然而,心态秩序的实现并非易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如何确保心态秩序的质量和效果?如何平衡心态秩序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何解决心态秩序资源不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尝试。
在实践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心态秩序带来的巨大变革。
它不仅提高了社会心态的和谐与秩序,还推动了社会进步。
然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未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心态秩序将展现出更加惊人的力量和潜力。
总的来说,心态秩序:费孝通论中国式现代化的秩序之源,需要我们在理论上不断突破,在实践中不断验证。
我们需要加大对社会心态教育的投入,提高社会心态教育的创新性,增强社会心态教育效果的科学性。
同时,我们还需要加强对心态秩序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心态秩序的重要性。
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探索心态秩序的未来。
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可以培养出更多热爱学习、追求卓越的年轻一代,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及其重建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日益丰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刻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价值观的多元化,与此同时,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出现了过度物质化、功利化的趋向,乱象丛生。
因此,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是当代中国实践发展提出的一个紧迫而重要的问题。
在新形势下,只有了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动因,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等角度入手,才能更好地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引领中国社会健康发展。
关键词核心价值体系精神世界重建Chinese People ’s Spiritual World and Its Reconstru -ctio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Lai Yijing Abstract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policy,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pollutants increasingly rich,Chinesepeople ’s spiritual world produced profound changes,embodies the values of diversity,but meanwhile,contemporary theChinese people ’s spiritual world also appeared excessive substantialization,utilitarian tendency,a mess.Therefore,rebuilding the spiritual world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eople,is contemporary China practice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a urgent and important problem.In the new situation,only know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hinese people ’s spiritual world causes,from the angl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f modern transformation,construct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and advance of Marxism ,age and popularity,contemporary Chinese can better reconstruction of the spiritual world,guid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Key words core value system;spiritual world;reconstruction Author ’s address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College of Humanities,Xiamen University,361005,Xiamen,Fujian,China1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历史演变1.1改革开放以前中国人的精神世界1.1.119世纪中叶之前:中国传统文化占主导古代中国人口众多,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身统治地位,维护中央集权的无上权力,将“以儒治国”“以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秩序课程前言在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征程中,在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有一个问题比较突出。
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文化、精神世界,这方面的生活水平往往没有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原来我们设想的是人们的经济得到满足了,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也会越来越高,这样一个伟大的幻想已经破灭了。
在现代化的征程中,人们的精神世界出现的问题却越来越多,它没有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没有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满足而得到相应的提高,这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
近些年来,我一直关注这方面的问题,而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一下精神世界秩序的问题。
精神世界是否需要秩序?它需要什么样的秩序?怎么样建构这个秩序?所以今天和大家探讨的题目是重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秩序。
我们说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秩序井然,显得井井有条,非常有秩序时,一切事物能够有条不紊,且能够循序渐进的发展基本保证,有条理、有顺序,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人才能够循序渐进,不断地得到发展,而如果失去顺序,秩序紊乱,往往容易导致混乱、倒退,甚至崩溃。
历史上,秩序井然时,这个国家和民族处于发展时期,财富得到很大的积累,人口数量在增多,而在战争和混乱、失序时,这个国家就会倒退,甚至崩溃,被新的朝代所取代。
在我们古代朝代更迭时,每一个朝代的初期,往往统治者能够励精图治,并且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建立一个秩序井然,不断发展的时期。
然而,封建社会,往往到一个朝代末期开始混乱,开始失序,被新的朝代所取代。
所以,“有秩序——没秩序”的一治一乱的循环,这是人类社会。
其实,正如在自然规律支配下的自然秩序,自然规律、自然世界的秩序,它控制自然界运动变化,水往哪里流、风怎么样刮,其实自然界背后有自然规律控制下的自然秩序。
那法制伦理规范和纪律规章制度这些人类创造的文明,它约束下的社会秩序也调节着社会历史的持续发展。
在自然界有自然规律支配下的自然秩序,在社会界有社会秩序支配的社会发展。
在精神世界里边亦是如此,精神直接的欲望、情感、认知、评价、意志和信仰等维度,它在倾向于追求自由的过程中也离不开一定的秩序,以避免精神世界的紊乱。
在精神世界领域往往向往自由、追求自由,我的欲望、情感、政治,我都想追求自由,不想被束缚,我想主动地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
但精神世界也得有一定的秩序,不然的话也会陷入紊乱。
在现代化的征程中,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精神贬值、意义失落、道德坍塌、虚无侵袭等诸多问题。
精神贬值是随着物的世界的增值,精神越来越贬值,人们越来越注重去占有物、去消费物,而相反不再关注人们的精神,人们往往以拥有金钱的多少、权力的大小、地位的高低来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作为成功的标准。
相反,你读了多少书,你的思想是否丰富,精神世界是否健康,精神力量是否充盈,那就相对地不太重视了。
人们越注重物,越关注物,那人们的精神,物的增值和精神的贬值是一个成正比例的关系,那边越增值,这边越贬值,这是精神贬值、意义失落。
与此相关,人们也不太注重道德了。
而正因为把注意点、聚焦点都放在欲望的满足,都放在利益上,造成了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这在人们的精神世界、精神文化上面,人会感觉虚无侵袭。
我们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也很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其实与物质文明建设的高楼大厦的辉煌成就相比,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其实显得人微言轻,显得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跟不上人民群众精神的需求。
所以,破解当代精神世界现存的问题,迫切需要重建能够与中国的时代实践发展,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实践能够良性互动的精神秩序。
这样一个精神秩序,一方面它是现代化建设实践所需要的;另一方面,它又能反过来推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而不是阻碍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这是现代化建设与精神秩序的良性互动,我们要促成这样的局面。
共分三个问题来讲。
一、社会转型与精神失序第一个问题,我们要建构精神秩序,我们所面对的是精神世界的失序,精神文化、精神生活的失序,而这个失序是和社会转型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第一个问题,社会转型与精神失序。
中国的社会转型期,在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大数据等影响之下,适应于传统农业社会的规则已逐渐成为了历史的陈迹,已逐渐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已逐渐为人们所抛弃,而新的规则却尚未完全地成型。
这就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社会发生变化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传统的规则肯定不适用了,但由于处于一个转变期、转型期,新的规则又没有完全地建立起来,这样一个时机就容易失序、容易混乱。
传统社会所依赖的道德规范和礼治秩序,遭遇到了世俗化时代的急剧冲击,工业化、市场化造成的是一个世俗化的时代,传统崇高的、权威的东西都被拉下了马,受到了批判和打击,成为日益世俗化的时代。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渴望满足的诸种欲望,人的各种各样的欲望过度膨胀,而社会转型期尚未健全的规则,它无法对过度的欲望形成有效且合理的制约。
一定的欲望是合理的,这个社会如果过度地压制人们的欲望,社会的发展就没有动力和效率,把人们的欲望释放出来,让他们可以去追求自己发家致富的欲望,这其实有利于给社会发展注入动力,推动社会的发展,而且也正是在此意义上,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就说过,他说“恶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贪婪的欲望、发财的欲望,有时候它也可以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但关键是激发出来这样的欲望,你有欲望要发财,他有欲望也要发财,大家都要追求利益,但总的资源是有限的,所以这时候就容易出现冲突和战乱,要有合理的规则和秩序对它进行约束,那这个社会的发展既有动力又有一定的平衡,因为有约束在。
但现在的问题是工业化、商品经济、市场社会,把人们的欲望激发出来了,但由于社会处于转型,它没有适应新时代的规则,没有很好地完全成型地建构出来,所以也就没有办法对过度膨胀的欲望形成有效且合理的制约,这就很麻烦。
那在个人欲望过度膨胀、社会上物欲横流的冲击下,情感的迷失,认知和评价缺乏理性,道德虚无和信仰缺失逐渐成为困扰人们精神生活的主要问题。
情感上迷失,人们丧失了真情实感,在利益和金钱的冲击下,不知道情感到底放在什么样的位置,人们有时候的认知和评价也是围绕着利益和金钱在旋转,道德的虚无,信仰的缺失越来越严重。
总体上一句话,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失去了能够互相制约、互相调节的合理秩序。
具体的来看,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利益诉求都出现了多样性、多元化以及整体性的现代转型。
在多样性和多元化的同时,又在整体地从传统向现代进行转型,所以就比较复杂,与之相应,人们的情感、欲望、社会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日益多元、日益多样,并且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一定的冲突。
你有一个思维方式,我有一个思维方式;你有你的价值取向,我有我的价值取向,而且由于共同的、合理的规则的缺乏,难以达成共识,那冲突就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当代人的精神生活失去了有主有次、相对稳定的这么一个健康的秩序。
再一个,中国社会转型期,各种各样的文化力量都在争夺话语权,都在试图扩大地盘,都在“跑马圈地”,都在想增强自身影响力。
在当代中国整体性的文化景观中,建国以后,逐渐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层面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西学东渐”以来渐次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以及作为精神血脉与民族性象征的传统文化,这三大文化生态。
我们现在讲传统文化,往往是指狭义的传统文化只是局限于作为民族的精神血脉和民族性象征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实马克思主义文化,“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马克思主义,到1949年建国后成为我们党的思想和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到最近以来这么长一段时间,它也逐渐成为了我们的一个传统。
西方文化在1840年,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碰撞时,中国人发现了“落后就要挨打”,开始学习西方时,西方文化“西学东渐”,开始逐渐涌入中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它也有一大部分人在追随它、相信它、传播它,它也可以成为我们的一个传统。
所以,我们要从广义上来看传统文化。
所以,这三大文化生态,所谓文化生态是指文化环境,就像是人要呼吸空气、喝水一样,文化也像你喝的水和空气一样,它无时不在地影响着你的思维、语言和行动,所以我们就称为三大文化生态。
马克思主义文化、西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当然,这里是指狭义的传统文化。
这三大文化生态之间逐渐出现了对话不足、对抗有余的文化局面。
相互之间不是特别地信任,相互之间不能在一个平台上很好地对话,相互之间互相地对抗,甚至互相地批判,那文化生态出现了对话不足、对抗有余的文化局面,那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文化失去了吸收、借鉴、融合共进的良性秩序。
中国社会转型期有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现代性意识。
现代性意识主要是主体的意识、理性的意识,它催发了个性的解放,催发了人的主体性,我要来认识这个事物,我要对它作出自己独立的判断,什么是启蒙?启蒙是让人在启蒙之前接受权威的引导,不敢自己独立地作出判断,那启蒙是让人的理性能够不受引导、不受制约地独立作出自己的判断。
康德是这样来看启蒙的。
启蒙,伴随着现代性的启蒙是催发了个性的解放和人格的独立。
个性解放和人格的独立在现代性意识,在启蒙的洗礼下茁壮成长。
作为社会历史发展动力的人性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在时代的召唤下蓬勃喷涌,追求自由,渴望发挥内在的主体力量,渴望发挥创造性,这样的动向冲击并且不断地改变着积淀而成的历史的传统的精神秩序。
传统的中国人,传统的中国思维模式,它比较注重循环论,总是在一治一乱之间的循环,太阳底下没有新鲜的事物,总是在循环,而不太注重创新,创造性的思维。
所以,现代性启蒙之下的这种个性解放、人格的独立、追求思想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这样的创造性的思维,必然和传统的因循守旧的精神秩序发生一定的冲突和矛盾。
所以,意志自由、精神创造和精神秩序的矛盾日益凸显。
追求自由、追求创新必然要冲击传统的观念,所以意志自由和精神秩序这一对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了。
这是在社会转型期人们的精神世界的秩序出现了失序的状况。
二、在精神世界的现代转型中建构精神秩序第二个方面,我们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要建构精神秩序。
秩序井然是推动其循序渐进发展的基本前提,秩序混乱容易造成倒退,甚至崩溃。
那既然在社会转型期出现了精神失序,我们就要建构精神秩序,但建构这个精神秩序仍然有一个历史方位和时代境遇,我们总的来把握,在精神世界,伴随着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伴随着这样的现代化进程,我们的精神世界也要跟上时代的发展,要以现代化良性活动,精神世界也要实现现代转型,所以在这样一个总框架之下,在精神世界,在现代转型这样一个总要求之下,我们来建构精神秩序,这是第二个方面的问题,在精神世界的现代转型中建构精神秩序。
我们说现代化是当今时代浩浩荡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那人的精神世界的现代转型既是现代化进程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