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重点
麻醉知识重点

麻醉知识重点麻醉是医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用于疼痛管理和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无痛化。
了解与麻醉相关的知识对于医护人员和患者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麻醉的基本概念、麻醉操作步骤、麻醉剂和麻醉监测等方面的知识。
一、麻醉的基本概念麻醉是通过应用不同的药物和技术手段来使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无痛和无意识状态的过程。
麻醉能够消除疼痛感觉,镇静患者,保持生理平衡,以确保手术操作的顺利进行。
二、麻醉的操作步骤1. 麻醉评估:在手术前,麻醉医师会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个人健康状况、药物过敏史、手术部位等,以确定适合的麻醉方式和药物选择。
2. 麻醉诱导:通过静脉注射药物或气管插管等方式,使患者进入麻醉状态。
3. 麻醉维持:根据手术操作的需要,调整和管理麻醉药物的用量,维持患者处于稳定的麻醉状态。
4. 麻醉解除:手术结束后,逐渐停止麻醉药物的使用,使患者恢复清醒和自主呼吸。
三、麻醉剂的分类和作用1. 局部麻醉剂:用于局部麻醉,通过阻断神经冲动传导来消除局部疼痛感觉。
常见的局部麻醉剂有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
2. 静脉麻醉剂:主要用于诱导和维持麻醉状态。
常见的静脉麻醉剂包括丙泊酚、芬太尼等。
3. 插管麻醉剂:用于气管插管后的全身麻醉维持,以保持患者的无意识状态。
常用的麻醉剂有异氟醚、巴比妥类药物等。
四、麻醉监测麻醉监测是对患者生理状况在手术过程中的实时监测。
常见的麻醉监测指标包括:1. 心电图监测:监测患者心脏的电活动,了解心脏功能是否正常。
2. 血压监测:持续监测患者血压变化,确保血压在安全范围内。
3. 血氧饱和度监测:通过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监测患者血氧饱和度,确保氧气供应充足。
4. 呼吸监测:监测患者呼吸频率和呼气二氧化碳浓度,了解呼吸功能情况。
除了上述指标,还可以根据手术的需要和患者的情况,进行其他监测如体温、尿量等。
综上所述,麻醉是手术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麻醉医师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以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安全、舒适。
麻醉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评分标准

麻醉科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评分标准一、研究与科技创新能力(权重:20%)麻醉科作为临床重点专科,具有较高的研究与科技创新能力,以下为评分细则:1. 科研项目:对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评估,包括国家级科研项目、省级科研项目以及其他科研项目。
2. 科研成果:考察麻醉科的科研成果,包括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科研奖励等。
3. 科研团队:评估麻醉科的科研人员队伍构成和研究方向的多样性以及创新性。
二、临床服务能力(权重:30%)麻醉科应具备高水平的临床服务能力,以下为评分细则:1. 临床规模:考察麻醉科的临床规模,包括门诊、病房床位、手术数量、手术种类等。
2. 临床质量:评估麻醉科的麻醉操作技术、麻醉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安全情况等。
3. 专业设备:考察麻醉科的专业设备和仪器的配备情况,包括麻醉机、监护设备、吸入麻醉药物等。
三、师资力量(权重:20%)麻醉科应具备充足的高水平麻醉医师队伍,以下为评分细则:1. 医师资质:考察麻醉科医师的职称、学历、专业资质等。
2. 医师数量:评估麻醉科医师的数量,包括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等。
3. 师资结构:考察麻醉科医师队伍的结构构成,包括学科带头人、学科骨干等。
四、学科建设与学术交流(权重:15%)麻醉科应具备良好的学科建设与学术交流平台,以下为评分细则:1. 学术会议:评估麻醉科的学术会议组织和参与情况。
2. 学术交流:考察麻醉科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和交流程度。
3. 学科建设:评价麻醉科的学科建设情况,包括学科带头人引领、教学资源等。
五、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权重:15%)麻醉科应注重人才培养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以下为评分细则:1. 毕业生情况:考察麻醉科的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其进一步深造的比例。
2. 继续教育:评估麻醉科医师的继续教育情况,包括参加培训、学术会议等。
3. 临床技术培训:评价麻醉科对临床技术培训的开展情况。
六、管理与质量控制(权重:20%)麻醉科应注重管理和质量控制,以下为评分细则:1. 管理体系:评估麻醉科的管理体系和流程,包括麻醉管理规范、手术安全管理等。
大临床的《麻醉学》结业考试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1、局部麻醉:是指在患者神志清醒的状态下,应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的神经传导的麻醉方式。
P242、神经阻滞:是指局麻药注射到外周神经干(丛)附近,通过暂时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使该神经所支配的区域达到手术无痛的方法。
P263、蛛网膜下阻滞: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暂时使脊神经前根和后根的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
P334、硬膜外阻滞:将局麻药注入硬膜外隙,暂时阻断脊神经根的神经传导方法。
P335、肌肉松弛药:能阻断神经肌肉传导功能而使骨骼肌松弛的药物,简称肌松药。
P506、口咽通气管:是用金属、硬橡胶或硬塑料制成的、外观略呈J形、中空的人工气管。
P617、困难气道:是指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在面罩通气遇到困难,或气管内插管时遇到困难,或两者兼有的一种临床情况。
P718、最大通气量MVV:是指尽力作深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P929、用力肺活量FVC:是指最大吸气后,尽快呼气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
P9210、急性肺损伤ALI:是在严重感染、创伤、休克及烧伤等非心源性疾病过程中,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造成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导致的急性低氧性呼吸功能不全或衰竭。
P10211、SIRS:即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是指各种严重的感染、损伤等原因引起的全身炎性反应的一种临床过程。
P10512、CARS:即代偿性抗炎性反应综合征,是指机体在创伤、感染和休克等引起的SIRS的同时伴发代偿性抗炎性反应,释放内源性抗炎介质以对抗炎症过程,这有助于防止和减轻SIRS引起的自身组织损伤。
P10513、低氧血症:是指PaO2低于正常60mmHg。
P11314、有创直接动脉测压:是将导管置于外周动脉内,连接压力换能器,在显示屏上连接显示动脉压力波形和数值的方法。
P13115、中心静脉压CVP:是指位于胸腔内的上、下腔静脉近右心房入口处的压力,主要用于反映右心室前负荷。
正常值为5-12cmH2O。
临床麻醉学重点总结

临床麻醉学重点总结麻醉是一种医学技术,通过药物或物理手段使患者失去疼痛感、意识和反应能力,以便进行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
而临床麻醉学是研究麻醉的科学,主要涉及麻醉的药理学、生理学、病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临床麻醉学在现代医学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是各种手术的必要前提,也是各种疼痛治疗的基础。
因此,医学界对临床麻醉学的研究和发展一直都是非常重视的。
在这里,我们将重点总结临床麻醉学的几个关键点。
1. 麻醉药物的作用机制麻醉药物是麻醉的重要工具,其作用机制复杂多样。
主要分为三类:吸入麻醉药、静脉麻醉药和神经阻滞剂。
吸入麻醉药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影响神经元的导电性和神经递质的释放,达到麻醉效果。
静脉麻醉药则是通过作用于神经元的细胞膜上的受体,来抑制神经元的活动。
神经阻滞剂则是通过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来达到麻醉效果。
2. 麻醉的分类麻醉可分为全麻和局麻两种。
全麻是指将患者完全失去意识和疼痛感,通常需要使用吸入麻醉剂和静脉麻醉剂,以及肌松剂等辅助药物。
局麻则是针对特定部位进行麻醉,通常使用局部注射麻醉剂或神经阻滞剂。
3. 麻醉的风险虽然麻醉是现代医学的重要技术,但是麻醉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主要的风险包括呼吸抑制、心脏停搏、低血压、神经损伤等。
因此,在麻醉前,医生需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并结合手术类型和麻醉药物的选择,制定出最合适的麻醉方案,以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
4. 麻醉监护麻醉监护是麻醉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它包括生命体征监测、神经功能监测、呼吸功能监测、液体平衡监测等。
通过麻醉监护,医生可以及时发现和处理麻醉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从而及时采取措施避免意外发生。
5. 麻醉后的恢复和护理麻醉后患者需要进行一定的恢复和护理。
主要包括呼吸道保护、血氧饱和度监测、镇痛等。
此外,麻醉后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以帮助其尽快摆脱手术和麻醉的影响,恢复正常生活状态。
临床麻醉学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临床麻醉学重点:临床判断全麻深浅的方法

临床麻醉学重点:临床判断全麻深浅的方法
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临床麻醉学重点:临床判断全麻深浅的方法做了汇总,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临床判断全麻深浅的方法
(一)临床体征和症状
1.意识状态
全麻时意识状态分清醒和麻醉(即睡眠)状态。
全麻状态下应达到对手术或其他刺激无体动反应,无流泪、出汗等表现。
2.心血管反应
血压和心率是反映全麻深度的常用指标。
血压和心率平稳常表明麻醉深度适当。
3.呼吸反应
在保留自主呼吸的全麻病人中,呼吸频率、节律和潮气量的变化也能反映麻醉深度。
4.其他
瞳孔大小、出汗、流泪、分泌物、体动和尿量等也能反映麻醉的深度。
(二)脑电图和诱发电位
脑电图(EEG)是利用头部电极记录脑电活动,并对记录结果进行分析来判断麻醉深度。
其分析复杂,干扰因素多。
双频指数(BIS)是计算机对脑电图进行分析的技术,对判断麻醉较有价值。
BIS值的范围为0~100,数值越大,麻醉越浅,数值越大,麻醉越深。
诱发电位(EP)是中枢神经系统在感受内外刺激过程中产生的生
物电活动。
分为体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和视觉诱发电位。
(三)内分泌功能
内分泌功能是反映应激中内环境变化的主要指标。
血糖、皮质醇、儿茶酚胺是典型的内分泌指标。
内皮素、血管紧张素、白细胞介素等是目前研究较多的指标。
(四)其他方法
其他方法可供临床参考,如病人呼出气中的麻醉药浓度达
1.3MAC 时,其麻醉深度可适合95%的病人的手术要求。
外科学第四章麻醉重点

第四章麻醉局部麻醉应用局部麻醉药(简称局麻药)作用于机体的某一部位使感觉神经传导功能暂时被阻断,从而达到麻醉镇痛的效果。
1.表面麻醉:将渗透性强的局麻药与局部黏膜接触所产生的无痛状态称为表面麻醉。
2.局部浸润麻醉:沿手术切口分层注射局麻药,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称为局部浸润麻醉。
3.神经阻滞麻醉:将局麻药注射于支配某一区域的神经干周围,使此部位产生局限性麻醉4.区域阻滞麻醉:在手术区的周围和基底部注射麻醉药物,阻滞进入手术区的神经末梢称为区域阻滞麻醉。
椎管内麻醉:将局麻药物注入椎管内,使部分脊神经被阻滞,从而产生躯干某些部位的麻醉。
根据注射间隙不同,可分为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和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
加肾上腺素的作用:一般情况下,局麻药中应加入1:20万-1:40万浓度的肾上腺素,其作用为延缓局麻药吸收,延长阻滞时间,减少局麻药的毒性反应,消除局麻药引起的血管扩张作用,减少创面渗血。
但在末梢动脉部位,如手指足趾阴茎等处使用局麻药时不可使用,以防缺血坏死。
局部浸润麻醉适用于各类中小型手术,亦适用于各种封闭治疗和特殊穿刺(如胸腔、腹腔,关节,骨髓穿刺等)的局部止痛。
其操作要点是”一针技术,分层注射,水压作用、边抽吸边注射,广泛浸润和重复浸润”。
"一针技术”是指在皮内浸润时首先用5-6号细针在手术切口一端皮内注射,针尖紧贴皮肤刺入皮内,然后注射局麻药,使皮肤呈白色橘皮样,根据范围大小,延切口走向在皮内做连续线状皮丘。
“分层注射"指依解剖层次,由表及里逐层注射局麻药,如皮内、皮下组织,筋膜、肌膜、肌肉和腹膜等。
也可采用注射一层局麻药切开一层组织的方法。
“水压作用”为注射局麻药时应适当用力加压,使药液在组织内形成张力性浸润使之与神经末梢广泛接触,以增强麻醉效果。
“边抽吸边注射”的目的在于防止局麻药误注入由管而发生意外。
注意事项(1)局药逐层浸润。
膜腹、肌膜、骨膜下处药量大、肌肉药量小(2)穿刺进针应缓慢,避免弯针及折断。
科普麻醉相关知识点总结

科普麻醉相关知识点总结麻醉可以分为全麻、局麻和全身麻醉等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其各自的应用场景和效果。
全麻是一种让患者完全失去意识和感觉的麻醉方式,可以让患者在手术中保持无痛感。
局麻是一种通过使局部神经丧失感觉而令患者无痛的方式,广泛用于小手术和疾病的治疗。
全身麻醉则是一种同时影响大脑和脊髓的麻醉方式,常用于大型手术和需要持续无痛状态的患者。
麻醉的目标是使患者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不感到疼痛并保持生命体征的稳定。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麻醉医生需要在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患者的身体状况、疾病史、药物过敏等信息。
根据评估结果,麻醉医生将制定个性化的麻醉方案,以确保患者在手术中能够得到适当的麻醉效果。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麻醉医生需要使用各种药物和设备。
药物是麻醉的核心,麻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
目前常用的麻醉药物有麻醉气体、苯妥英钠、芬太尼等。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使用,如鼻腔、口服、注射等。
此外,麻醉医生还需要使用各种监测设备来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确保患者在手术中的安全。
麻醉对患者的影响是复杂而多样的,不同的麻醉方式和药物都会对患者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麻醉会使患者失去意识和感觉,同时会对呼吸、心脏等生理功能产生影响。
因此,麻醉医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及时调整麻醉方案,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除了手术麻醉外,麻醉还可用于治疗慢性疼痛、应激和其他疾病。
此外,麻醉也有很多其他的应用领域,如康复、解剖、重症监护、急救、精神疾病治疗、分娩镇痛等。
总之,麻醉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技术,它可以帮助患者在手术中不感到疼痛,并保持生命体征的稳定。
麻醉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案,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以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同时,麻醉还有很多其他的应用领域,如疼痛治疗、康复、急救等,为患者提供了更广泛的帮助。
麻醉学专业名词解释考试重点考点(全面)

麻醉学专业名词解释考试重点考点1、呼吸性酸中毒即高碳酸血症,PaCO2>45mmHg。
主要由于肺泡有效通气量不足,体内CO2蓄积所致。
麻醉期间CO2蓄积的常见原因包括:麻醉药的呼吸抑制、呼吸管理不善、麻醉器械故障或CO2吸收装置失效等。
2、meyer-overton法则本世纪初meyer和overton先后测定了常用吸入麻醉药如乙醚、氧化亚氮和氯仿等在橄榄油中的溶解度,并比较它们的脂溶性与全麻效能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吸入全麻药均具有较高的亲脂性,并与其效能成正比。
因此认为全麻药是和神经中的脂质成分发生松散的物理-化学结合,致使神经细胞中各种成分的正常关系发生变化,产生麻醉作用,称之为meyer-overton法则。
3、PCA即病人自控镇痛,通过特定的PCA控制系统允许病人自行给予一定量的镇痛药物,在预先设定的时间内控制系统对病人的第二次给药要求不会作出反应,因此,可以有效地控制药物过量。
当采用PCA时,每当阿片类药物的血药浓度低于最低有效镇痛浓度(MEAC)时,病人即可自行给药进行镇痛,有效避免了传统镇痛方法不灵活、依赖性、不及时的缺点。
4、癌性镇痛三级用药阶梯癌痛三阶梯镇痛方案的给药原则是:阶梯给药、口服给药、按时给药、用药个体化、辅助用药。
(1)第一阶梯:轻度癌痛,第一线镇痛药为非阿片类镇痛药如阿司匹林等NSAIDs,必要时加用辅助药;(2)第二阶梯:中度癌痛及第一阶梯治疗效果不理想时,可选用弱阿片类药如可待因,也可并用第一阶梯的镇痛药或辅助药;(3)第三阶梯:对第二阶梯治疗效果不好的重度癌痛,选用强效阿片类药物如吗啡,也可辅助第一、第二阶梯药物。
5、TOF即四个成串刺激,是一串由四个频率为2Hz,波宽为0.2~0.3ms的矩形波组成的成串刺激波,四个成串刺激引起四个肌颤搐(T1、T2、T3、T4),连续刺激时串间距离为10~12s。
神经肌肉传递功能正常时,四个肌颤搐幅度相等,但当部分非除极化阻滞时出现衰减,四个肌颤搐的幅度依次减弱。
麻醉学期末重点

麻醉学期末重点名词解释:1.局部麻醉药(local anesthetics):是一类能暂时地,可逆地阻滞神经冲动的发生与传递,引起相关神经支配的部位出现感觉和运动丧失的药物,简称局麻药。
2.局部麻醉(regional Anesthesia):是指在患者神志清醒的情况下,应用局部麻醉药暂时阻断某一区域神经传导的麻醉方式。
3.表面麻醉(surface Anesthesia):是将渗透作用强的局麻药和局部黏膜表面接触,使其透过黏膜而阻滞黏膜下的神经末梢产生无痛的感觉。
4.区域阻滞(regional block):围绕手术区域,在其四周以及基底部注射局麻药,暂时阻滞进入手术区的神经纤维传导的局麻方式。
5.静脉局部麻醉(intravenous regional anesthesia):指在肢体近端安置止血带(使静脉回流小范围内受阻),由肢体远端静脉注入局麻药,局麻药从外周血管床弥散至伴行神经来阻滞止血带以下部位肢体的麻醉方法。
6.蛛网膜下隙阻滞(spinal anesthesia):简称腰麻,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暂时使脊神经的前根和后根的神经传导阻滞的麻醉方法。
7.硬脊膜外隙阻滞(epidual anesthesia):将局麻药注入硬脊膜外隙,暂时阻断脊神经根的神经传导的方法,包括骶管阻滞。
8.全身麻醉:指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内注射进入人体,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的麻醉方式。
9.吸入麻醉药(inhalation anesthetics):是指经呼吸道吸入并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
用于全身麻醉的诱导与维持。
10.静脉麻醉药(intravenous anesthetics):经静脉注射进入体内通过血液循环系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
11.肌肉松弛药(muscle relaxants):简称肌松药,能阻断神经肌肉传导而使骨骼肌松弛的药物。
外科护理学——麻醉病人护理重点、考点整理

外科护理学——麻醉病人护理重点、考点整理1、麻醉的分类:①局部麻醉有表面麻醉、局部浸润麻醉、区域阻滞麻醉、神经阻滞麻醉、神经丛阻滞麻醉(颈丛阻滞、臂丛阻滞)、椎管内阻滞麻醉(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膜外阻滞);②全身麻醉有吸入麻醉、静脉麻醉、复合麻醉。
2、全身麻醉:麻醉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并抑制其功能,使病人全身疼痛消失的麻醉方法。
*目的:是尽快缩短诱导期,使病人平稳进入麻醉状态。
*气管内插管的拔管条件:①意识和肌力恢复,病人可根据指令作睁眼、张口、伸舌、握手等动作,上肢抬高时间达到10秒以上;②自主呼吸良好,无呼吸困难,潮气量>5ml/kg,肺活量>15ml/kg,呼吸频率维持在15次/分钟左右;PaCO2<6kPa (45mmHg);吸空气状态下PaO2>8kPa(60mmHg);吸纯氧状态下PaO2>40kPa(300mmHg);③咽喉反射恢复;④鼻腔、口腔、气管内无分泌物。
*(必考)常见并发症:(1)反流与误吸:头低脚高,头偏向一侧;防窒息:成人择期手术前禁食8~12小时、禁饮4小时;小儿择期手术前禁食(奶)4~8小时、禁水2~3小时;(2)呼吸道梗阻:①上呼吸道梗阻: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表现为不完全梗阻时呼吸困难并有鼾声;完全梗阻时有鼻翼扇动和三凹征;②下呼吸道梗阻:轻度无明显症状,仅在肺部听到啰音。
(3)低氧血症:当病人吸入空气时,其SpO2<90%、PaO2<8kPa (60mmHg)或吸入纯氧时,PaO2<12kPa(90mmHg)即为低氧血症。
监测血气分析:SpO2和PaO2;(4)低血压:收缩压下降超过基础值的30%或绝对值<80mmHg时,即为低血压。
(5)高血压:最常见,麻醉期间舒张压高于100mmHg或收缩压高于基础值的30%;(6)心跳骤停:最严重。
3、椎管内麻醉:将局麻药注入椎管的蛛网膜下隙或硬脊膜外腔,从而使部分脊神经传导功能发生可逆性阻滞的麻醉方法。
麻醉(外科学)

(3)芬太尼(fentanyl) 可作为术中/术后镇痛,区域麻醉的辅助用药,或用以缓解插管时的心血管反应,也常 用于心血管手术的麻醉。
(4)瑞芬太尼(remifentanil) ➢ 超短效镇痛药; ➢ 可用于麻醉诱导和术中维持镇痛作用,抑制气管插管时的反应; ➢ 停止输注瑞芬太尼后,镇痛作用很快消失,应在停药前采取适当的镇痛措施。
(四)麻醉性镇痛药
1.作用机制和分类 (1)常用麻醉性镇痛药为阿片类药物(opioids),与体内阿片受体结合; (2)阿片受体分为3型:μ、κ、σ受体,激动不同受体,产生不同效应。 2.常用的麻醉性镇痛药 (1)吗啡(morphine)
具有良好的镇静和镇痛作用,常作为麻醉前用药和麻醉辅助药; (2)哌替啶(度冷丁,pethidine)
➢ 临床应用于术中镇静,全麻辅助用药,机械通气病人镇静。
(三)肌肉松弛药(musclerelaxants)
➢ 简称肌松药,通过阻断神经-肌肉传导功能而使骨骼肌松弛; ➢ 肌松药只能使骨骼肌麻痹,不产生麻醉作用。
1.作用机制和分类 肌松药主要在神经肌肉接合部干扰正常的神经肌肉兴奋传递。
根据干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 (1)去极化肌松药(depolarizingmusclerelaxants) ①使突触后膜呈持续去极化状态; ②首次注药后,在肌松作用出现前,可有肌纤维成束震颤,是肌纤维不协调收缩的结果; ③胆碱酯酶抑制药不仅不能拮抗其肌松作用,反而有增强效应。 (2)非去极化肌松药(nondepolarizingmusclerelaxants) ①阻滞部位在神经-肌肉接合部,占据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 ②神经兴奋时突触前膜释放乙酰胆碱的量并未减少,但不能发挥作用; ③出现肌松作用前没有肌纤维成束收缩; ④能被胆碱酯酶抑制药所拮抗。
临床麻醉学重点:浅谈麻醉镇痛药物-芬太尼

临床麻醉学重点:浅谈麻醉镇痛药物-芬太尼事业单位卫生医疗考试,涉及到全身麻醉镇痛药时容易出现的考点是全身麻醉药物的优缺点,麻醉的方法和适应症。
芬太尼由于镇痛作用强大,试题中容易出现。
我们一起复习麻醉镇痛药物芬太尼。
1.优点芬太尼是强效麻醉性镇痛药,其镇痛强度为吗啡的75~125倍;毒性低;对循环影响轻微;可控性强,起效快,时效短,术后自主呼吸恢复迅速,不引起组胺释放。
2.缺点大剂量多次使用可产生蓄积作用,易出现延迟性呼吸抑制。
静脉注射过快,可出现胸、腹肌僵直,影响通气。
3.麻醉方法(1)大剂量芬太尼麻醉:主要用于心脏、大血管手术,对循环影响小。
一般用10~20 g/kg缓慢静脉注射行麻醉诱导,辅助肌松药进行气管内插管。
术中间断或连续注射芬太尼维持麻醉,术中总量可达50~100 g/kg。
(2)芬太尼静脉复合全麻:芬太尼在复合全麻中提供镇痛成分。
一般诱导时用芬太尼4~8 g/kg,同时联合静脉麻醉药、肌肉松弛药,行气管内插管。
术中维持每小时追加0.1~0.2 mg。
辅助麻醉,与氟哌利多按1∶50比例混合,组成氟芬合剂用于所谓Ⅱ型神经安定镇痛术(NLA)。
4.适应证①麻醉诱导。
②吸入麻醉或静脉麻醉的辅助用药。
③神经安定镇痛麻醉。
④大剂量芬太尼麻醉用于心脏手术、长时间的开胸手术或大血管手术。
4.不良反应(1)循环系统的影响:芬太尼兴奋延髓迷走神经核,引起心率减慢,可用阿托品纠正;大剂量可引起血压下降,与迷走神经兴奋有关。
(2)肌肉僵直:芬太尼可引起胸壁和腹肌僵直,而引起肺动脉高压、中心静脉压和颅内压升高,严重者妨碍通气,需要用肌松药解除;在给予芬太尼前给予非去极化肌松药、缓慢注射芬太尼和复合巴比妥类或苯二氮类药物可以预防肌肉僵直。
(3)延迟性呼吸抑制:反复或大剂量使用芬太尼后,可以在用药后3~4小时出现延迟性呼吸抑制。
其原因是胃液中的芬太尼到小肠的碱性环境中再次被摄取进入循环,出现二次血药浓度高峰;此外,肺脏中蓄积的芬太尼释放也导致血药浓度增加。
临床麻醉学重点:麻醉前风险评估与准备

临床麻醉学重点:麻醉前风险评估与准备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麻醉学的部分知识做了汇总,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一般认为,麻醉是由药物或其他方法产生的一种中枢神经和(或)周围神经系统的可逆性功能抑制,这种抑制的特点主要是感觉特别是痛觉的丧失。
只要患者有手术的需要就必须进行麻醉,不管是局麻还是全身麻醉。
只要进过手术室的医护人员都应该知道,手术分大小,但是只有小手术,没有小麻醉,且了解个中情况的人都知道,外科医生治病,而麻醉医生保命,由此看以看出麻醉的风险很大。
所以准确的术前评估、正确选择麻醉药及麻醉管理、合理迅速的术中处理是围麻醉期安全的重要。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麻醉前风险评估与准备。
麻醉前的病人除患有需进行手术治疗的外科系统疾病外,往往还有其他并存或某些特殊情况,这必然引起机体相应的病理生理改变。
所以进行麻醉前风险评估和准备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实践证明,麻醉前对病人仔细检诊、准确的评估和完善的准备,不仅能提高安全性、减少并发症、加速病人康复、缩短病人住院日数和降低住院医疗费用,而且可扩大手术范围和适应症,是一般认为难以接受手术治疗的病人得到适当的治疗。
另一方面,但如果麻醉前不注意或不进行风险评估和准备,则有可能导致临时取消收缩机,或由于估计不足和准备不充分二出现严重问题甚至危及病人生命的后果。
此外,麻醉前对病人的风险评估和准备还能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麻醉前风险评估包括:阅读病理,了解病史、体格检查和化验结果及特殊检查的结果,了解拟实施的手术,发现漏检或尚未报告结果的必须检查项目,以便能予以弥补;根绝所获资料,分析其病理生理情况、具体病情特点,对病人进行一个粗略评估;根绝评估结果,制订合适的麻醉方案。
麻醉前准备是在对病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麻醉前准备的目的:使病人在体格和精神两方面均处于可能达到的状态,以增强病人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能力,提高病人在麻醉中的安全性,避免麻醉意外或不良事件的发生,减少麻醉后的并发症。
麻醉重点专科实施方案

麻醉重点专科实施方案一、前言。
麻醉是医疗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尤其在重点专科领域更是必不可少。
为了确保麻醉工作的安全和有效性,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以规范和指导麻醉工作的开展。
二、麻醉前准备。
1. 麻醉设备检查,在进行麻醉前,必须对麻醉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设备完好无损,能够正常使用。
2. 病患评估,对接受麻醉的病患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以确保麻醉前的准备工作充分。
三、麻醉操作流程。
1. 麻醉诱导,根据病患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麻醉诱导药物,并按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麻醉诱导。
2. 麻醉维持,在麻醉诱导后,需根据手术的持续时间和病患的生理状态选择合适的麻醉维持药物,确保手术期间病患的麻醉状态稳定。
3. 麻醉监测,在麻醉过程中,需要对病患的生命体征进行全面监测,包括心率、血压、呼吸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4. 麻醉深度控制,根据手术的需要和病患的生理状态,控制麻醉的深度,确保手术期间病患的舒适和安全。
四、麻醉后处理。
1. 醒醒观察,手术结束后,需对病患进行醒醒观察,确保病患能够平稳地从麻醉状态中苏醒过来。
2. 麻醉恢复室监护,对于需要转入麻醉恢复室的病患,需进行全面监护和护理,确保病患安全度过麻醉后的恢复期。
3. 麻醉记录和报告,对麻醉过程中的关键信息进行记录和报告,包括麻醉药物使用情况、监测结果、异常情况处理等,以便于后续的总结和改进。
五、麻醉质量控制。
1. 麻醉质量评估,定期对麻醉工作进行质量评估,包括麻醉效果、麻醉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的监测和分析,以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2. 麻醉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麻醉安全管理制度,包括麻醉风险评估、安全操作规范、危机处理预案等,确保麻醉工作的安全可控。
3. 麻醉技术培训,加强麻醉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提升麻醉技术水平和专业素养,以适应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
六、总结。
麻醉工作是医疗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重点专科而言更是至关重要。
麻醉重点整理

第二章1.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包括①全面了解病人的全身健康情况和具体病情②评估病人接受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③明确各脏器疾病和特殊病情的危险所在,术中可能会发生的并发症及预防措施④选择麻醉前用药和麻醉方法,拟定具体麻醉实施方案和麻醉器械准备2.麻醉前访视的步骤和方法:①复习病史②分析各项术前检查和化验结果③访视病人和系统检诊④进行麻醉和手术风险判断⑤知情同意ASA麻醉病情评估分级:1级:病人无器质性疾病,能耐受麻醉和手术II级:病人实质性器官有轻度病变,能耐受一般麻醉和手术ni级:病人实质性器官严重,尚在代偿范围内,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稍差w级:病人实质性器官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麻醉和手术风险很大v级:病人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威胁,麻醉和手术非常危险。
3.麻醉前用药目的:1镇静2镇痛3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4 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4.麻醉常用药物:镇痛药(提高痛阈),苯二氮卓类(镇静),巴比妥类(催眠),抗胆碱药,H2受体阻断药5.麻醉前准备的目的:使病人处于最佳状态,增强对麻醉和手术的耐受力,提高在麻醉中的安全性,避免麻醉意外,减少麻醉后并发症。
第三章第三章神经干阻滞麻醉概念:将局麻药注射至神经干旁,暂时阻滞神经的传导功能达到手术无痛的方法适应症:取决于手术时间•范围•病人精神状态及合作态度。
禁忌症:穿刺部位有感染•肿瘤•严重畸形•凝血功能异常以及对局麻药过敏者注意事项:定位标志•盲探操作避开血管局麻毒性反应(过敏反应(罕见)局部神经毒性反应(不常见))中毒反应:单位时间内血液中局麻药浓度超过机体耐受力而引起不良反应原因:1.一次用量超过病人耐量。
2.意外注入血管内3.注药部位血管丰富未加缩血管药4自身因素:体弱•高敏表现:CN毒性:眩晕•定向障碍(轻度)惊恐烦躁(中毒)阵挛性惊厥抽搐心血管系统:心输出量减少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率减慢甚至停跳毒性预防:1限量 2个体化用药3注射前回抽有无血液,或边进针边注药4可缩血管者加肾上腺素5麻醉前给药提高局麻药至惊厥阈值及提高病人耐受力毒性治疗:1停止用药2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3镇静4控惊厥,注镇静药肌松药气管插管5补充血容量,麻黄素升血压,阿托品升呼吸6心脏骤停,立即心肺复苏颈神经丛阻滞(用于颈部手术)并发症:1局麻药毒性反应2药液误注入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3膈神经阻滞4喉返神经阻滞5霍纳综合征肌间沟:在前斜角肌和中斜角肌间沟顶端平第四颈椎水平垂直刺入皮肤臂神经丛阻滞(适用于肩关节以下水平的上肢手术)包括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锁骨上臂神经丛阻滞法肌间沟阻滞法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法肌间沟阻滞法第四章椎管解剖脊椎由7节颈椎、12节胸椎、5节腰椎、融合成一块的5节骶椎及3〜4节尾椎组成,成人脊椎由四个弯曲,颈曲和腰曲向前,胸曲和骶曲向后。
麻醉重点整理

2治疗指数(TI): TI = LD50 / ED50 比值越大越安全,但这一指标并不完全可靠。
3完全激动药(full agonist) :内在活性及亲和力都较强(α=1)。
4拮抗药(antagonist) :与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但无内在活性(α= 0)。
33何谓第二气体效应?浓度效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散性缺氧?
1两种吸入麻药同用,第二气体的肺泡和血内浓度,可较单独应用时有所提高,不会保持蒸发罐所提供的浓度。这就是“第二气体效应”.利用这一效应,作吸入麻醉时,可用较少的第二气体获得较强的麻醉效应,而第一气体的血内及肺泡浓度则不变。2肺泡内的麻药,被流经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所摄取时,肺泡混合气内的麻药浓度就会。此时,肺毛细血管所摄取麻药的速度趋于减慢,以增加肺泡内麻药的浓度。这种减慢摄取以提升肺泡内麻药浓度的现象,称之为“浓度效应”3N2O的吸入浓度高,体内贮量很大,停吸后的最初几分钟内,体内大量N2O迅速从血液进入肺泡,使肺泡内氧被稀释而分压下降,造成“弥散性缺O2”。
5规则重复给药,经过(4~6)5个t1/2 后,血药浓度达到稳态浓度(Css);
6消除半衰期:机体内药物消除50%所需要的时间。(终末半衰期)
7血浆半衰期:血浆药物浓度下降50%所需要的时间。一室模型时,以上二者等同
8静输即时半衰期:在静脉输注中,任一时间停止输注,血浆药物浓度下降50%所需要的时间。
血/气分配系数的意义:(1)从药理学角度可把血液看成是麻醉药的贮存库;(2)当吸入浓度恒定时,易溶性麻醉药迅速从肺泡被移走,大量溶解在血液中 平衡慢,则麻醉诱导期延长,苏醒慢;(3) 血/气分配系数小者,如难溶性的N2O 平衡快,则麻醉诱导期短,苏醒快。(吸入麻醉药的诱导与苏醒速度与其血/气分配系数成反比关系。)
人卫麻醉学第四版知识重点

人卫麻醉学第四版知识重点第一章绪论1.临床麻醉学的5大组成部分:(考题)对病人的术前评估与准备;麻醉的实施与处理;专科病人的麻醉处理;为重疑难病人的麻醉处理;麻醉并发症的预防与诊治。
2.复合麻醉/平衡麻醉(balanc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或辅助药物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减少单个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
3.联合麻醉(combined anesthesia):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取长补短综合发挥各种方法的优越性。
4.临床麻醉工作包括:麻醉科门诊、临床麻醉、RR、ICU、疼痛诊疗。
5.麻醉:用药物或非药理性方法使人体局部或全身暂时失去知觉,麻醉的目的是为解除患者手术的痛苦。
第二章麻醉前病情评估与准备1.麻醉前访视的步骤:复习病历(史)→分析各项术前检查和化验结果→访视病人和系统检诊→进行麻醉和手术风险判断→知情同意2.麻醉前准备:1)心血管系统:控制血压小于180/100mmHg,术前当天停用洋地黄、降压药;2)呼吸系统:术前停止吸烟2周,进行呼吸功能锻炼,雾化吸入,有效抗生素治疗3-5天;3)糖尿病:择期手术,控制血糖≤8.3mmol/L,尿糖低于(++),尿酮体阴性;4)胃肠道准备:成人禁食12h,禁饮8h;小儿小于36个月者,禁食6h,禁饮2-3h;大于36个月者禁食8h,禁饮2-3h。
(考题)3.麻醉前用药的目的:1)镇静2)镇痛3)抑制呼吸道腺体分泌,预防局麻药的毒性反应4)调整自主神经功能,消除或减弱一些不利的神经反射活动4.麻醉前用药的常用药物:1)镇痛药:吗啡、哌替啶、芬太尼2)苯二氮卓类:地西泮、咪达唑仑3)巴比妥类药物:苯巴比妥4)抗胆碱药:阿托品、东莨菪碱5)H2受体阻断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5.术前需要停用的药物主要是某些抗抑郁药和抗凝药,阿司匹林术前需停药1-3周,华法林术前停药3-5天。
6.ASA麻醉病情评估分级:Ⅰ级:病人无器质性疾病,发育、营养良好,能耐受麻醉和手术Ⅱ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虽然有轻度病变,但代偿健全,能耐受一般麻醉和手术Ⅲ级:病人的心、肺、肝、肾等实质器官病变严重,功能减低,尚在代偿范围内,对麻醉和手术耐受稍差Ⅳ级:病人的上述器官病变严重,功能代偿不全,威胁着生命安全,施行麻醉和手术需冒很大风险Ⅴ级:病人的病情危重,随时有死亡的威胁,麻醉和手术非常危险注:如系急症,在每级数字前标注“急”或“E”字第三章神经干(丛)阻滞麻醉1.局部麻醉:用局麻药暂时阻断身体某一区域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使这些神经支配的相应区域产生麻醉作用。
麻醉学重点

掌握的概念:1.全身麻醉:麻醉药经呼吸道吸入或静脉、肌内注射进入人体,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临床表现为神志消失,全身的痛觉丧失,遗忘,反射抑制和一定程度的肌肉松弛,这种方法称为全身麻醉。
2.局部浸润麻醉:将局麻药沿手术切口分层注射于手术区的组织内,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称为局部浸润麻醉。
3.椎管内麻醉: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入椎管内,阻滞脊神经的传导,而使其所支配区域产生感觉运动、反射功能暂时性障碍,它包括:蛛网膜下腔阻滞、硬脊膜外隙阻滞、(含骶管阻滞)、腰硬联合麻醉(CSEA)4.硬膜外麻醉:将局部麻醉药注射于硬脊膜外间隙,阻滞脊神经根部,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暂时性麻痹,称为硬膜外间隙阻滞麻醉,简称硬膜外阻滞。
骶管阻滞也属于硬膜外阻滞。
5.蛛网膜下腔麻醉:将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隙,使脊神经前后根阻滞的麻醉方法称为蛛网膜下隙阻滞,简称脊麻。
6.MAC(最低肺泡有效浓度):是指某种吸入麻醉药在一个大气压下与纯氧同时吸入时,能使50%患者在切皮时不发生摇头、四肢运动等反应时的最低肺泡浓度。
7.中心静脉压力:是指位于胸腔内的上、下腔静脉近右心房入口处的压力,主要用于反映右心室前负荷。
8.动脉压:是指血流对动脉血管壁的侧向压力,循环系统内的血液充盈和心脏射血是形成血压的基本因素。
9.心排出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心脏的射血量,是反映心泵功能的重要指标,受心率、心肌收缩性、前负荷和后负荷等因素影响。
10.动脉血氧分压(PaO2):指物理溶解在动脉血浆内的氧所产生的张力。
11.血氧饱和度(SaO2):是指血液中氧合Hb占总Hb的百分数,约等于血氧含量与血氧容量的比值。
12.困难气道:是指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一般指具有5年以上临床麻醉经验的麻醉科医师)在面罩通气时遇到困难(上呼吸道梗阻),或气管内插管时遇到困难,或两者兼有的一种临床情况。
一般包括困难面罩通气和困难气管内插管两种情况。
13.平均动脉压: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平均值成为平均动脉压。
临床麻醉学重点:异丙酚麻醉方法

临床麻醉学重点:异丙酚麻醉方法对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临床麻醉学重点:异丙酚麻醉方法做了汇总,希望对大家的复习有所帮助。
异丙酚麻醉方法1.麻醉诱导预先给予麻醉性镇痛药或小剂量的局麻药可以预防。
丙泊酚用于全麻诱导平均剂量是2mg/kg(1.5~2.5mg/kg)。
对于体质强壮者可适当增加1/3,也可和依托咪酯或咪达唑仑等联合应用,但用量应作相应调整;老年或低蛋白血症患者,剂量应适当减少;小儿表观分布较大,清除率高,诱导剂量可适当增加。
2.麻醉维持可分次静脉注射或连续输注,连续输注时血浆药物浓度稳定,心血管稳定性好,并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迅速降低,苏醒迅速。
成人连续输注的剂量为50~150 g/(kg﹒min) ,如辅助其他麻醉方法的镇静剂量则减半。
分次静脉注射的剂量为1~2mg/kg,每4~5 分钟追加1 次。
伍用阿片类药物、老年人、ASAⅢ~Ⅳ级和低血容量患者,剂量也应适当减少。
应用丙泊酚麻醉时应同时应用镇痛和肌松药。
3.区域麻醉的镇静区域麻醉复合丙泊酚可达到镇静、抗焦虑、消除牵拉反射、消除患者不适和减少术后呕吐的目的。
用量可首先给予0.2~0.7mg/kg 的负荷剂量,然后连续以3~6mg/(kg﹒h)输注,并根据病人的反应适当调整给药速度。
镇静过程中应监护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电图、血压。
4.ICU 病人的镇静丙泊酚是目前ICU 靶控镇静或病人自控镇静常用药物。
其在体内无蓄积,长时间应用仍能迅速清醒,对呼吸和循环影响轻。
5.门诊小手术和内窥镜检查因其良好的可控性和清醒彻底的优点,广泛用于无痛人流、脓肿切开引流、骨折闭合复位和内窥镜检查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现在麻醉学是一门(研究临床麻醉)(生命功能监控)(重症监测治疗)(疼痛学诊疗)的科学。
2.麻醉学的发展(麻醉术)(临床麻醉)(麻醉学)。
3.麻醉学的精髓是(围术期生命功能的调控)。
4.麻醉科的组织结构(临床医疗工作)(科研工作)(教育工作)。
5.复合麻醉系指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麻醉药或辅助药物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减少单一药物的用量及副作用。
6.联合麻醉系指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方法以达到麻醉的基本要求,以能取长补短,综合发挥各方法的优越性。
7.麻醉后苏醒室(PACU)是手术结束后继续观察病情,预防和处理麻醉后近期并发症,保障患者安全,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场所。
8.围术期风险评估的三个基本要素(患者存在的风险因素)(患者的功能状态)(手术存在的风险因素)。
9.术前应改善营养不良状态,一般要求(血红蛋白≥80g/L)(血浆白蛋白≥30g/L),并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
10.一般在感染得到充分控制后(一周再手术),否则术后呼吸系统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多。
11.血压显著升高即[收缩压>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患者应在手术前控制血压。
12.择期手术患者,无论选择何种麻醉方式,术前都应禁食。
禁食易消化固体食物或非人类乳至少6小时,禁食油炸食品、富含脂肪和肉类至少8小时;对于以上食物摄入量过多,胃排空延长,可适当延长禁食时间。
13.新生儿、婴幼儿禁母乳至少4小时,易消化固体食物和非人类乳或婴儿配方奶粉至少6小时。
14.按化学结构分类,可将局麻药分为(酯类局麻药)和(酰胺类局麻药)。
酯类局麻药有普鲁卡因、氯普鲁卡因和卡丁因。
酰胺类局麻药有布比卡因、利多卡因、罗哌卡因等。
15.局麻药的理化性质和麻醉作用取决于其分子结构。
局麻药的离解常数pKa越大,离子部分越多,碱基部分越少,其弥散性能越差,不易透过神经鞘和膜,起效时间也越长。
脂溶性是决定局麻药麻醉强度的重要因素。
局麻药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与作用时间有密切关系,结合率越高,作用时间越长。
16.临床上麻醉药的血浆浓度以及药理作用不仅与注射部位的解刨结构有关,而且取决于药物的注射剂量、注射部位的药物吸收率、组织分布率和生物转化清楚率,以及患者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心血管状态、肝脏功能等。
17.低浓度的局麻药(如普鲁卡因)有抑制、镇痛、抗惊厥作用,高浓度可诱发惊厥。
18.局麻药具有全身毒性作用,当血液中局麻药超过一定阈值时,就会发生局麻药的全身毒性反应。
19.轻度中毒呈一过性,吸氧可使患者的主观感觉明显改善,对于紧张或烦躁者,给适量的苯二氮卓类药物即可控制症状,也可使用硫喷妥钠或丙泊酚,但在患者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时不推荐使用丙泊酚。
20.表面麻醉是将渗透作用强的局麻药与局部黏膜表面接触,使其透过黏膜表面而阻滞黏膜下的浅表神经末梢产生无痛的方法。
21.局部浸润麻醉是将麻醉药沿手术切口分层注射于手术去的组织内,阻滞组织中的神经末梢。
22.区域麻醉是围绕手术区,在其四周和基地部注射局麻药,暂时阻滞进入手术区的神经纤维传导。
23.神经阻滞是指将局麻药注射到外周神经干(丛)附近,通过暂时阻滞神经冲动的传导,使该神经所支配的区域达到手术无痛的方法。
24.神经定位方法(异感定位)(神经刺激仪定位)(超生定位)。
25.臂神经丛阻滞操作方法(肌间沟入路法)(锁骨上入路法)(腋入路法)。
26.肌间沟入路法,在肌间沟水平注入局麻药,不宜同时双侧阻滞,以免阻滞双侧膈神经或喉饭神经。
锁骨上入路法,不易发生误入蛛网膜下隙或硬脊膜外隙的危险,但气胸发生率较高。
腋入路法因局麻药的用量较大,毒性反应发生率较高。
不会阻滞膈神经、迷走神经、喉返神经。
27.椎管内麻醉包括(蛛网膜下隙阻滞[腰麻])和(硬脊膜外隙阻滞[含骶管阻滞])。
28.椎管内阻滞顺序(自主神经纤维—感觉神经纤维—运动神经纤维及有髓鞘的本体感觉纤维)。
29.蛛网膜下隙阻滞的适应证(下腹及盆腔手术)(肛门及会阴部手术)(下肢手术)(分娩镇痛)。
30.蛛网膜下隙穿刺方法(直入穿刺法)(侧入穿刺法)(旁正中穿刺法)。
31.蛛网膜下隙阻滞的并发症最为严重的是(尿潴留)。
32.硬膜外间隙的确定包括(阻力突然消失)(负压现象)。
33.硬膜外阻滞术中的生理扰乱包括(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恶心呕吐)。
34.硬膜外阻滞的并发症罕见但在硬膜外阻滞并发瘫痪的原因中占首位的是(硬膜外血肿)。
35.全身麻醉总是机制是(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
36.全身麻醉药的分类(吸入全麻药)(静脉全麻药)。
37.吸入全麻药的强度与其油/气分配系数呈正比关系,油/气分配系数越高,麻醉强度越大。
吸入麻醉药的可控性与血/气分配系数相关,血/气分配系数越低者,在肺泡、血液和脑组织中的分压达到平衡状态的时间越短。
38.药物的代谢过程及其代谢产物对肝脏和肾脏的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影响程度与药物代谢率和代谢中间产物及最终产物的毒性有关,一般来说,(药物的代谢率越低,其毒性也越低)。
39.硫喷妥钠可抑制交感神经而使副交感神经作用相对增强,使咽喉及支气管的敏感性增加,因此对喉咙、气管或支气管的刺激,容易引起喉痉挛及支气管痉挛。
40.氯胺酮又兴奋交感神经作用,有镇痛作用。
41.依托咪酯对心率、血压及心排出量的影响均很小;不增加心肌耗氧量,并有轻度冠状动脉扩张作用。
42.肌肉松弛药分为(去极化肌松药)和(非去极化肌松药)。
43.全身麻醉的三个阶段(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麻醉苏醒)。
44.临床上气道梗阻最常见的原因是(舌后坠)。
处理原则(单手抬下颏法)(双手托下颌法)(放置口咽或鼻咽通气管)。
45.设备要求简便,操作简单且通气效果确切的是(面罩通气)。
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是(胃内容物反流误吸)胃内积气。
46.气管插管分为(气管内插管)和(支气管内插管)。
47.气管内插管是否需要暴露声门分为(明视插管)和(盲探插管)。
根据插管路径分为(经口插管)和(经鼻插管)。
根据插管前麻醉方法分为(慢诱导插管)(快诱导插管)和(清醒插管)。
48.喉罩通气道在(声门上)。
49.困难气道包括(困难面罩通气)和(困难气管内插管)。
50.控制性降压的目的是(减少失血和输血量),改善(术野条件)和增加(手术操作)的安全性。
51.常用控制性降压药物与方法(吸入麻醉药降压)(静脉麻醉药物降压)(血管扩张药降压)。
52.控制性降压的安全限度,一般认为,收缩压或MAP允许降至基础血压的2/3,最多降1/2。
53.低温麻醉,低温按其程度分为浅低温(32~35℃)、中低温(28~32℃)和深低温(28℃以下)。
54.24小时尿量少于400毫升或者每小时尿量少于17毫升为少尿。
每天24小时排尿多于2500ml称为多尿。
24小时尿量少于100毫升叫做无尿或者闭尿。
55.通气储量百分比=(最大通气量-每分通气量)/最大通气量*100%56.通气储量百分比(高于93%者为正常),(低于86%者提示通气储备不佳),(70%一下为通气功能严重受损。
)57.PaCO2是直接反映患者的通气状况,同时也是判断呼吸性酸碱平衡失调的重要指标。
HCO3-也可以是判定的指标。
58.氧合指数为PaO2与吸入氧浓度的比值,即PaO2 /Fi O2 ,比值≤200mmHg提示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59.正常SpO2>94%;若SpO2<90%常提示有低氧血症。
60.小气道是指气道内径在2mm以内的细支气管。
61.动态肺顺应性的频率依赖性(FDC),在吸气和呼气时,肺泡充气和排空的速度取决于时间的常数,后者为顺应性和阻力的乘积。
62.急性呼吸衰竭(ARF) 急性肺损伤(ALI),并非所有的ARF患者均具有ALI,而ALI/ARDS是急性呼吸衰竭的特殊类型。
63.ALI病理改变的特征是弥漫性肺泡损伤(DAD),但DAD并非ALI特有,它是肺脏对多种损伤因素的非特异性反应。
64.对ALI及ARDS治疗原则是消除原发病因、支持呼吸、改善循环和组织氧供及防治并发症,维持重要脏器的功能。
65.对ARDS治疗时,应该在保证机体足够氧合的基础上尽量降低吸入氧浓度,FiO2应避免高于60%,如仍存在严重低氧血症,(可吸入纯氧,但不宜超过24小时)。
66.氧中毒可引起ARDS。
67.呼气末正压(PEEP)改善肺顺应性和氧的弥散,增加FRC。
降低回心血量,降低右心室排血功能。
68.中心静脉压(CVP)是指位于胸腔内的上、下腔静脉近右心房入口处的压力,主要用于反映右心室的前负荷。
(右心室对回心血量的排出能力。
)69.将肺动脉漂浮导管经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置入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而后进入右心房,再将导管远端气囊充气,利用心脏搏动时血流的推送,使导管远端通过右心室,进入肺动脉主干,到达肺小动脉。
当漂浮导管远端位于肺小动脉后,导管远端气囊未充气,远端测定的是肺动脉压。
导管远端气囊充气后,阻断了肺小动脉内前向血流,此时测得的是肺动脉楔压。
(PAWP)70.PAWP反映的是肺静脉系统及以远的左心房的压力,可间接反映左心室前负荷。
71.血流动力学的调控(前负荷的调节)(后负荷的调节)(心肌收缩力的调节)。
72.前负荷: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
(心室舒张末压来反映)73.后负荷:肌肉在收缩过程中所承受的负荷。
(大动脉血压心室后负荷)。
74.心肺复苏(CPR)是针对心搏骤停所采取的紧急医疗措施。
75.心搏骤停时心脏功能状态可表现为(心室颤动VF)(无脉性室性心动过速VT)(无脉性心电活动PEA)(心脏静止)。
76.CPR的顺序由A—B—C改为C—A—B。
A指判断及开放气道。
B指判断及人工呼吸。
C指判断及建立循环。
77.胸外按压频率为至少100次/分,按压深度>5cm,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比为30:2。
78.肾上腺素是心肺复苏中首选药。
79.在营养支持时,为达到最佳节氮效应,非蛋白质能量/氮的比值(NPC:N)建议应为130:1(100:1~150:1)。
80.因脂肪可能会降低机体免疫反应,脂肪量应小于总热卡的40%。
81.疼痛的临床分类,按疼痛程度分为(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
82.按起病缓急分类分为(急性疼痛)(慢性疼痛)。
83.按疼痛部分分类(浅表痛)(深部痛)。
84.常用的镇痛药物(阿片类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和解热镇痛药)(5—羟色胺类药物)(抗癫痫类药物)(抗抑郁药物)(外用镇痛药)(其他镇痛药及辅助用药)。
85.患者自控镇痛(PCA)分类(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
86.分娩镇痛分为(全身性药物镇痛)(吸入麻醉药镇痛)(区域性镇痛技术)。
87.依赖性药物分类(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其他乙醇烟草挥发性有机溶媒)。
88.药物依赖治疗包括(临床脱毒治疗)(后续康复巩固)(重返社会)三个基本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