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辩证关系总结
《马原》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马原》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马恩思想概论》第三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是对实践与认
识之间关系以及发展规律进行论述的一章。
这一章节主要围绕着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展开,深入阐释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以及二者的发
展规律。
以下将对该章进行更为详细的分析。
进一步,实践与认识的发展具有辩证规律。
实践和认识是相互渗透、
相互促进的统一体。
这种统一体包括四个阶段:实践,认识,实践,认识。
在这个过程中,实践为主导,认识居于次要地位。
实践的发展为认识提供
了条件,而认识又为实践指明了方向和目标。
这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
关系,推动了实践和认识的不断发展。
最后,实践与认识的发展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实
践活动与客观世界进行互动,追求认识的真理和规律。
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最终达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境地。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这一章节,
深入阐述了实践与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发展规律。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为实践和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实践与认识
的发展也具有不断深化的趋势,由感性到理性、由片面到全面,最终达到
辩证唯物主义的境地。
这一章的内容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
观点,对于我们解决现实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23年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_1

2023年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2023年马原考试知识点总结(一)一、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原理:(一)主体和客体是反映被反映、改造被改造相互作用的关系。
主体是反映者、改造者,客体是被反映者、被改造者。
主体能动地改造客体,即主体作用于客体;同时客体也作用于主体,即主体在改造客体时能动地反映客体。
(二)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
(1)实践和认识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和认识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的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二、认识的本质原理:(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其主要内容是:(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一定客观对象规定一定认识的指向和内容。
(2)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3)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二)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1)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从物到感觉、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即唯物论的反映论;一条是“从感觉、思想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即唯心主义的先验论。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能动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机械反映论)的对立①相同点: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②不同点:第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科学的实践观引进认识论,认为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否认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把认识看作是主体对客体消极、被动的反映。
马原辩证法核心知识点

马原辩证法核心知识点1.两大特征:联系与发展题型:这个考点在2010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单选题型,在2012年、2014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过多选题型。
2013年、2015年的考研政治真题中出现了材料分析题型。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
▶联系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使事物原有的状态或性质发生程度不同的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
联系的特征:客观性。
联系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性,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不以人的意志和主观认识而转移。
普遍性。
任何事物内部和外部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都是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复杂的系统。
系统就是由事物内部相互联系着的各个要素、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现象。
多样性。
由于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具体的,因而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是复杂多样的。
不同的物质与运动形式之间,不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存在不同的联系。
事物之间的联系也随时间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联系的多样性表现形式主要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
条件性。
条件这一范畴指同特定事物相联系的、对它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世界上任何联系都是有条件的。
离开条件,一切都无法存在,都无法理解。
▶发展发展是运动变化的基本趋势,物质世界是不断向前发展着的。
否定发展,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错误。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
马原考点清单之辩证法

辩证法——联系、发展两大总特征:联系:1、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2、原理: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辩证联系是以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
3、联系的特征:①客观性: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
②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它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
③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
④条件性:条件是对事物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4、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发展:1、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新事物: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3、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原因:①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够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②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③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上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它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因而必然战胜旧事物。
4、过程: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5、方法论: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作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
唯物辩证法的五对基本范畴:1、内容与形式①内容和形式:揭示事物内在要素同这些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的关系范畴②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是事物存在的基础。
③形式:是内容诸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考研政治要点:马原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

考研政治要点:马原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考研政治要点:马原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1.质变和量变定义很简单,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保持事物质的量的变化,我们叫量变。
而超出了度的范围,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我们叫质变。
定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的中断。
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标志就是看是否超越了度。
这是往年考过的一个点。
2.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首先,相互区别。
量变指的是事物量的变化,就是外在表现的变化,外在表现的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更,它表现为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
关键要强调是在度的范围内的,不显著的变化,体现事物的连续性和渐进性。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表现为超越度的范围的显著的突变,是一种飞跃,是渐进中的中断。
总结一下,记住两点:量变和质变体现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和间断性、渐进性和飞跃性。
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的连续的渐进的。
质变是超越度的范围的间断的、飞跃的。
辨别量变和质变的标准就是看是否超越度的.范围。
其次,相互联系。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基础。
任何事物的变化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
第二、量变最终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在新的基础上又引起新的量变。
这就说明事物的发展是从量变开始,量变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超越了度,就发生质变,然后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应该注意的是,如果只强调量变而否认质变,在生物学上叫庸俗进化论,它只强调事物品种量的增长而否认有品种的更新。
在政治上叫右倾。
如果只强调质变,否认量变,在生物学上叫突变论、激变论,它否认事物品种有一个量的积累,而认为是灾难性事变中的突变、激变而来的。
在政治上叫"左"倾。
3.方法论意义方法论意义才是我们要掌握的关键所在。
我们要把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相结合。
政治马原备考关键点: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

政治马原备考关键点: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量变即事物量的变化,是事物在原有性质的基础上,在度的范围内发生的不显著的变化,包括数量的增减、场所的变动、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化和事物功能的变异等形式。
人们日常看到的统一、相等、平衡和静止等,都是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呈现的状态和面貌。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一种质态向另、种质态的转变。
质变表现为根本性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的连续和渐进的中断。
统一物的分解,相持、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就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面貌。
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
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是辩证的,二者相互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量变是质变的准备: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
这是因为:首先,质变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
质变本身是“渐进的中断”,具有突发性,但它却不是凭空发生的,而是以量变为基础,由量变所准备好了的。
其次,质变必须由量变来规定其性质和方向。
在量变过程中,实际上存在着两种相反的量的较量,准备着质变的条件。
事物质变不仅取决于量的绝对值的增减,而且决定于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
这种变化不仅是质变的基础,而且决定着质变的性质和方向。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是指单纯的量变不会无限地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量的变化本身就意味着对质的某种离异的倾向,它潜在着破坏质的趋势。
所以,事物质变的发生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二、质变巩固量变的成果,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飞跃过程,如果没有质变,量变本身最终也会为旧质的框架所局限而陷于停滞。
质变打破了限制量变的旧框架,这就巩固了量变的成果,使量变在新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同时,质变使量变在新质基础上、在新的结构内,开始了更高层次的新的量变,使量变有了新的形式、新的广度和深度。
因此,质变是事物的旧质向新质转化的决定性环节,它发生在新旧交替的关节点上。
马原-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辩证关系.

物质世界
事物的表面特征
实践 认识
感性认识
人类
形式 形式 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错误的认识 与事物的本质不相一致
内容
内容
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正确的认识理性认识 Nhomakorabea与事物的本质相一致
真理
11/20/2018
谬误
4
真理与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定义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正确认识。
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错误认识。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 在,相斗争而发展,并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11/20/2018
“对自然界的一切真实的认 识,都是对永恒的东西、对无限 的东西的认识,因而本质上是绝 对的。” ——恩格斯
11/20/2018 13
真理的相对性
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 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 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
B
a
C
c a
b
A C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概论 之
真理与价值的 辩证统一关系
概述
1、什么是真理?
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3、真理的检验标准; 4、什么是价值? 5、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
11/20/2018
2
一、什么是真理?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 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 —— 莱辛 越是接近真理,便愈加发现真理的迷人。 —— 拉美特利 真理是时间的女儿。 —— 达·芬奇 我们只愿在真理的圣坛之前低头,不愿在一切物质的 权威之前拜倒。 —— 郭沫若 11/20/2018 3
马原-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辩证关系44页PPT

证关系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和力 。 27、自信是人格的核心。
28、目标的坚定是性格中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会计考研政治之马原考点真理和价值辩证关系

会计考研政治:马原考点真理和价值辩证关系相信还有很多的考研学生们,对考研政治中的真理和价值辩证关系这方面知识还有迷惑,这方面的相关知识也是考试中的重点,为此,小编编辑了一篇关于会计考研政治马原考点真理和价值辩证关系的相关文章。
一、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
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人们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
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的特定的价值目标。
任何实践活动都是上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
二、价值及其内涵1.价值及其特性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哲学上的价值概念具有最大的普适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即概括出其中所包含的外部客观世界的事物(客体)对于人(主体)的需要满足与否(意义)的关系。
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方面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
价值是在二者的关系中发生和形成的。
价值的特性有四个方面:①价值具有客观性。
价值关系的各个环节都是客观的,包括人的需要、用来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以及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客观性。
②价值具有主体性。
这是因为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具有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的关系。
③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
这是由于价值关系的主体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因此人们的需要、实践以及需要满足的形式都表现出了社会性和历史性。
④价值具有多维性。
任何一个层次的主体都表现为一定的整体,由于其结构和规定性又是复杂的、立体的和全面的,因而每一主体的价值关系都具有多维性或全面性。
马原期末原理总结

马原期末原理总结一、物质观和唯物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认为,世界是物质世界,物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物质决定意识。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事物发展的矛盾运动和整体系统的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是由于内部矛盾的斗争。
二、实践论和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将现实社会的实践视为认识真理的根本依据,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的标准。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实践的积极作用,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改造世界,实现真理的认识。
认识论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感觉直接认识和抽象思维进行间接认识的,是一种主观能动的活动。
三、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阶级斗争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遍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的,而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特点和规律,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
四、历史唯物论和社会形态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历史唯物论研究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形态的变革。
历史唯物论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相对不发展到相对发展的过程,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
五、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类离开了自然界,成为了自己的奴隶,目标是解放劳动者,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六、实践唯物主义和物质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唯物主义和物质生活。
实践唯物主义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改造世界和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物质生活,认为物质生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推动力。
七、人的价值和共产主义道德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人的价值和共产主义道德。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实践者,人的价值是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建设实现的。
马原考点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马原考点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今天我们继续唯物史观部分知识的学习。
前面讲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具体概念,接下来开始学习二者的辩证关系原理。
首先回顾一下,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那么二者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简单来讲,我们考试作答的时候,二者的辩证关系原理只需要写上下面的几句话: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同时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具体来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首先,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
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发展变化的现实世界的反映。
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心理以及我们的法律和各种制度其实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物质生活,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应。
其次,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往的产物。
交往活动是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人类活动的重要方式,社会意识同语言一样,是在生产中由于交往活动的需要而产生的,随着生活和交往的发展,人们的社会意识也同时改变。
所以,马克思说:“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
”正是生活中遇到了某些需要,才逐渐形成社会意识方面的需要,因此我们看到的宗教、政治、艺术等等其实首先是社会存在方面的需要。
再次,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迟或早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或迟或早,也就是虽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并不是要求社会意识马上就发生变化,变化的快慢是视具体情况而定的。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
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但其变化、发展的根源深深地埋藏于经济的事实之中。
总之,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马原真理与价值统一辩证关系

2021/4/7
马原真理与价值统一辩证关系
27
价值的特性
2、主体性 :价值本身的特点直接同主体的特点相联 系,价值的特点表现或反映着主体性的内容。
无价值
有价值
2021/4/7
马原真理与价值统一辩证关系
价值与真理的辩证统一
2、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 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案例分析:袁世凯对药物的错误的价值认识。袁世凯生前 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和肾脏病。他不信西医、迷信人参 、鹿茸等昂贵的补药。平时无论是坐车外出,还是居家,总是口 中嚼着人参片,喝着鹿茸汤,后来死于冠心病和尿毒症。专家指 出,乱用人参、鹿茸等药物对于心血管病和肾病无疑是火上浇油 、雪上加霜,只会加速其疾病的恶化。这表明,袁世凯对于药物 的价值认识是错误的,因为他没有关于自己的疾病和人参、鹿茸
近的诺拉镇。
渺小20的21一/4/7部分,地球只不过是无限马宇原宙真理中与价值统一辩证关系
9
一粒小小的尘埃。
地心说
日心说
实践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真理
2021/4/7
马原真理与价值统一辩证关系
10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 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2021/4/7
马原真理与价值统一辩证关系
22
逻辑证明可作为实践标准的补充
水果都含有维生素 梨是水果
哺乳动物都是胎生的 鸭嘴兽是哺乳动物
梨含有维生素
鸭嘴兽是胎生的
哺乳
卵生
马原真理与价值统一辩证关系
马原的基本原理以及方法论意义总结--必须掌握的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①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脱离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脱离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总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
✓在相对静止的事物中包含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只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一面而忽视绝对运动,会陷入形而上学。
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忽视相对静止,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贵辩论的泥潭。
✓相对静止是是衡量运动的尺度,是事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存在的。
✓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割裂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的关系,把时间空间看成是感觉的产物,必然陷入唯心主义。
把时间空间看作是独立存在的、凝固不变的东西,必然陷入形而上学。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是指它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任何物质都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无一例外。
这就表明,时间和空间的存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物质及其运动的绝对性决定了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的条件性和可变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
马原-真理与价值的统一辩证关系

科学的殉道士--乔尔丹诺·布鲁诺(公元 1548~1600年)出生于意大利那不勒斯附
近的诺拉镇。
地心说
日心说
实践证明:哥白尼的“日心说”是真理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 认识具有确定性、无条件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 是近似的、有条件的。
真理与谬误的定义
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正确认识。
谬误是对客观事物及其 规律的错误认识。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 在,相斗争而发展,并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说是者是,或非者非,即为真; 说是者非,或非者是,即为假。
——亚里士多德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真理是认识。 真理是正确的认识。 真理是用思想形式组织起来,用语言表
真理的绝对性
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
毕达戈拉斯
B
c
a
C
b
A
a2+b2=c2
真理的绝对性
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就 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 的物质世界的;就人类的认识能力来说,世界上只 存在尚未被认识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之物。
庄子说:“这棵树正因为没有什么用处,才 能活得长久,长成了参天大树。”
我们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而 人之所以要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 于是,人们在追求真理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另一个 问题,那就是价值问题;说某物或某现象具有价值, 就是该事物或现象成为人们的需要、兴趣、目的所 追求的对象。
(一)价值的涵义
马原分析

(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具体体现在:
第一,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之间是互相区别、互相对立的。矛盾的共性只是概括了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而不能完全包括个性的全部内容。
第二,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又是统一的,两者互相依赖、互相联结。一方面个性中包含着共性,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另一方面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共性只能通过个性表现出来。
3. 运用绝对真理性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1)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它们既有区别,又是辩证统一的。表现在:第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绝对真理的成分和颗粒;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具体的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绝对真理。第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转化。人类认识是不断扩展、深化和发展的,它永远处在由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转化和发展中,任何一个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3)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不变的教条的教条主义倾向;二是要反对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否认它的指导作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4.论述马克思主义普遍联系的原理及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意义。
(1) 普遍联系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和现象。具体表现在:
(2) 马列主义作为客观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因而对待马列主义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既坚持又发展。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反复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它的基本原理具有普遍性和绝对性,因而我们必须坚持,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另一方面,马列主义并没有也不可能穷尽一切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没有解决也不可能解决人类认识的一切问题,它要随着客观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深化和完善,因而它又是相对真理,又必须发展。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只有坚持,才谈得上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真正的坚持。
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之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

2017考研政治马原知识点之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考研政治当中经常考察的知识点。
下面老师就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做详细的讲解。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为了正确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首先,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活动就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其次,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及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主体在改造客体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在实践过程中,主体一方面受到客体的限定和制约,另一方面又能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以自觉能动的活动不断打破客体的限定,超越现实客体,从而使主体和客体同时得到改造、发展与完善,这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借助一定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再次,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首先,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人成为认识主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改造客观世界活动的需要;科学研究的任务、科学工作的课题是由实践的需要提出的,并且围绕着人类实践需要这个中心来展开。
其次,实践还为认识的形成提供了可能,并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马原重要原理及方法论考研政治

马原重要原理及方法论总结上1.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我们要正确处理主客观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2.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的.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与物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首先,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其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我们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也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4.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没有鼓励存在的事物,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联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不能否认和割断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也不能主观臆造联系.联系的观点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事物间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5.因果联系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是因果关系,任何事物都处于因果联系之中,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这就要求我们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善于总结、善于反思找原因,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6.整体和部分关系原理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整体和部分二者不可分割,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部分也制约着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起决定作用.所以我们要树立全局观念,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同时也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7.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该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8. 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是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即对立统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全面分析矛盾,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一点论.9.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在,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矛盾的双方各有其特点.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我们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0.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结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也是没有的.二者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该原理①有助于我们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②有助于我们掌握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科学方法.③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所以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弄清事物的性质.13.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理论唯物辩证法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理论,是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理论依据.①所谓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种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所谓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把握它的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②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紧密相联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离开两点谈重点,和离开重点谈两点,都是错误的.我们应该把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起来,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点和主流.马原重要原理及方法论下01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和方法论事物变化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要重视内因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即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 02量变和质变相互关系原理及方法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用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看问题.坚持适度原则,控制量变的限度;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03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和方法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我们既要坚定信心,又要准备走曲折的路.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人生道路上的曲折.04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原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二者最根本的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05实践和认识理论的辨证关系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认识则把实践引歧途. 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实践,又要掌握科学理论,达到理论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06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多变易失,凭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具有相对稳定性,只能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二者之间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所以我们要想认识事物就必须要透过现象看本质.0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所以我们要实现认识的根本任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08认识是无限发展的原理整个世界是无限发展的,认识应当在实践基础上随着客观事物的进程向前推移,逐步深化,不断扩展.一切把认识凝固化、僵化的观点都是不科学的.所以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09分析与综合相结合原理分析与综合二者是密不可分,分析是综合的基础,在综合的指导下深入的分析.所以我们要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坚持分析与综合相结合.10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重大的阻碍作用. 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社会的发展1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观是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对人们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等12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辨证关系原理二者是辨证统一的,两者互为前提而存在,相互促进而发展.所以我们要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发生矛盾时,以全局利益、根本利益为最高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13个人活动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原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个人活动对社会发展产生能动的影响;社会发展制约个人活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条件,推动社会发展.14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人生价值的含义是贡献和索取,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这是因为: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保障;是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志;是人生价值的可靠标志.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15理想与现实的辨证关系理想与现实是辨证统一的,理想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奋斗中实现理想.1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它要我们树立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人民利益二奋斗;坚持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坚持走与人民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马原里的概念往往“成双成对”的出现,比如概念“A —B”,其辩证关系主要细分为下面五类,建议在复习时多加注意:
/第一类:A决定B,B反作用(影响)A。
比如:
•物质—意识
•实践—认识
•内容—形式(公众号:)
•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生产力—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上层建筑
/第二类:A和B相互依存。
比如:
•绝对运动—相对静止
•时空的绝对性—时空的相对性
•肯定—否定
•本质—现象(公众号:)
•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
•实践(认识)主体—实践(认识)客体
•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 —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
/第三类:A和B相互渗透。
比如:
•质变—量变
•主要矛盾—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斗争性—矛盾同一性
•矛盾特殊性(个性) —矛盾普遍性(共性)
•质变—量变(公众号:)
•原因—结果
•整体—局部
•必然—偶然
•可能—现实
•内容—形式(公众号:)
•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谬误
•成功—失败
/第五类:A包含B。
比如:
•时空的有限性—时空的无限性:有限包含无限(公众号:)•矛盾特殊性(个性) —矛盾普遍性(共性):个性包含共性/第六类:A中有B,B中有A。
比如:
•原因—结果
•必然—偶然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公众号:)
•绝对真理(真理的绝对性) —相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
/第七类:AB之间不能调和。
比如:
•辩证法(全面、联系、发展地看问题) —形而上学(孤立、片面、静止地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