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损伤分级(十块关键肌图谱)

合集下载

脊髓损伤的十个关键肌的肌力

脊髓损伤的十个关键肌的肌力

脊髓损伤的十个关键肌的肌力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常常导致下肢功能障碍及其他严重的身体功能受损。

肌力是评估肌肉组织功能和恢复的重要指标之一。

以下是与脊髓损伤相关的十个关键肌原文,供参考:1. 膝关节伸肌群(Quadriceps femoris):膝关节伸肌群是大腿前侧的重要肌肉群,主要由股四头肌和髌腱组成。

通过收缩,可以使大腿伸展并参与站立和行走。

2. 膝关节屈肌群(Hamstrings):膝关节屈肌群位于大腿后侧,主要由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组成。

这些肌肉起到膝关节屈曲和髋关节伸展作用。

3. 踝背屈肌(Dorsiflexors):踝背屈肌主要包括胫骨前肌和长趾伸肌。

它们负责提起脚背,参与行走、保持平衡和站立。

4. 足背伸肌(Plantarflexors):足背伸肌主要由腓肠肌和腓骨长屈肌组成。

这些肌肉负责脚跟抬起,推动行走和奔跑。

5. 膝关节外展肌(Gluteus medius):膝关节外展肌位于臀部,主要由臀中肌肌和小臀肌组成。

这些肌肉参与保持骨盆的稳定,维持身体的平衡。

6. 髋关节屈肌(Hip flexors):髋关节屈肌包括腹直肌、腹横肌、腹外斜肌和腹内斜肌等。

它们参与抬起大腿和维持坐姿。

7. 肩胛收肌(Scapular retractors):肩胛收肌位于肩胛骨后面,主要包括斜方肌和菱形肌。

它们负责使双肩向后收缩,维持正常的姿势和肩带的稳定。

8. 肱三头肌(Triceps brachii):肱三头肌是上肢背侧的主要肌肉之一,由肱长头、肱外侧头和肱内侧头组成。

它们是肘关节伸长的关键肌肉。

9. 肩胛提肌(Levator scapulae):肩胛提肌位于颈部背侧,负责上举肩胛骨和向外旋转肩胛骨。

10. 斜方肌(Trapezius):斜方肌位于颈背部的背部,负责颈背部的伸展、旋转和缩回。

以上是脊髓损伤的十个关键肌肉的肌力内容参考,这些关键肌肉在日常活动和身体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

评估和提高这些肌肉的肌力对于脊髓损伤患者的康复非常重要。

脊髓损伤的评估SCI-评估

脊髓损伤的评估SCI-评估

• • • • •
C5 C6 C7 C8 T1
• 屈肘肌(肱二头肌,旋前圆 肌) • 伸腕肌(桡侧伸腕长肌和短 肌) • 伸肘肌(肱三头肌) • 中指屈指肌(指深屈肌) • 小指外展肌(小指外展肌)
• • • • •
L2 L3 L4 L5 S1
• • • • •
屈髋肌(髂腰肌) 伸膝肌(股四头肌) 踝背伸肌(胫前肌) 长伸趾肌(趾长伸肌) 踝跖屈肌(腓肠肌、比 目鱼肌)
AIS E 正常感觉或运动肌力
损伤程度与预后
• 损伤程度越重,预后越差。 • 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约1%可以在损伤平面 之下恢复功能肌力,而皮肤感觉保留的不 完全性损伤患者,皮肤感觉保留区的肌力 有50%的可能性恢复功能肌力。
尿动力学评定
• 尿动力学是依据流体力学和电生理学的基 本原理和方法,检测尿路各部压力、流率 及生物电活动,从而了解尿路排尿功能及 机制,以及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病理生 理学变化。
注意事项
• 肛门检查主要记录有无完整肛门括约肌以及深部 肛门部的感觉,结果写有或无。 • 只要有深部肛门感觉即可判断为不完全性SCI。 • 完全损伤为最低骶段的感觉和运动缺失,不完全 性提示最低骶段存在部分感觉或运动功能。 • 部分保留带常仅用于完全性损伤,用以记录神经 损伤水平以远还存在部分皮区感觉或肌功能的部 位。并应记录左右侧。
AIS
• 完全性损伤AIS A 最低骶段(S4-5)无感觉和运动功能 • 不完全损伤AIS B 最低骶段(S4-5)存在感觉但无运动 AIS C 在神经损伤水平以下,存在运动功 能, 但是至少50%关键肌力低于3级 AIS D 在神经损伤水平以下,存在运动功能, 但是至少50%关键肌力超过或等于3级
脊髓损伤的评估

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参考PPT

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参考PPT

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
运动检查误区
➢ 全幅度 ➢ 区分肌肉的代替运动模式
三头肌(肩部肌) 屈指(肌腱挛缩) 小指外展(伸小指)
➢ 反射性运动 ➢ 痉挛发作
中山二院 骨科
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
直肠神经学检查
中山二院 骨科
直肠神经学检查 直肠神经学检查
• 感觉 • 肛门括约肌收缩 • 肛门反射 • 海绵体反射
体检患者:先感觉后运动 先轻触(先右后左) 再针刺(再右再左)仰卧为先测到S2,最后统一体位测
S3-S5专人记录 运动:从上到下,先右后左 确定感觉平面 确定运动平面 确定神经平面(不分边,只有一个) 确定是否是完全性损伤(ZPP只适用于A级) 确定残损分级
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
杨睿
中山二院 骨科
优势 ✓鉴别能力最强
脊✓髓量损化伤运AS动IA的神经损功伤能和分损类伤标后准恢复 ✓较高的判断一致性 (interobserver reliability)
优势
中山二院 骨科
➢ 感觉检查 ➢ 运动检查 ➢ 直肠检查
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 内容
中山二院 骨科
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 反射
在AISA中没提及
中山二院 骨科
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
残损分级
中山二院 骨科
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
残损分级
残损分级
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的国际标准2000年 修订,2002年重印。 AISA/IMSOP
中山二院 骨科
完全性/不全性
中山二院 骨科
残损分级
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
¤ C:神经平面之下存在运动且一半以 上的关键肌肌力<3级

脊髓损伤感觉关键点及运动关键肌

脊髓损伤感觉关键点及运动关键肌
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脊髓损伤感觉关键点及运动关键肌
1.感觉关键点
平面
部位
平面
部位
C2
枕骨粗隆
T8
第八肋间(T6与T10中点)
G
锁骨上窝
T9
第九肋间(T8与T10中点)
C4
肩锁关节的顶部
Tio
第十肋间(脐水平)
C5
肘前窝的外侧面Tຫໍສະໝຸດ i第十肋间(T10与T12中
点)
C6
拇指近节背侧皮肤
T12
腹股沟韧带中点
G
中指近节背侧皮肤
Li
T12与L2之间上1/2处
C8
小指近节背侧皮肤
L2
大腿前中部
Ti
肘前窝的内侧面
L3
股骨内髁
T2
腋窝顶部
L4
内踝
T3
第三肋间
L5
足背第三跖趾关节
T4
第四肋间(乳线)
s
外踝
T5
第五肋间(T4与T6中
点)
S2
腘窝中点
T6
第六肋间(剑突水平)
S3
坐骨结节
T7
第七肋间(T6与T8中
S4.5
肛门周围
平面
关键肌
平面
关键肌
G
屈肘肌(肱二头肌,肱肌)
L2
屈髋肌(髂腰肌)
C6
伸腕肌(桡侧伸腕长肌和短
肌)
L3
伸膝肌(股四头肌)
G
伸肘肌(肱三头肌)
L4
踝背伸肌(胫前肌)
C8
中指屈指肌(指深屈肌)
Ls
伸趾肌(趾长伸肌)
Ti
小指展肌
Si
踝跖屈肌(腓肠肌、比目鱼

(完整版)脊髓损伤的评定量表

(完整版)脊髓损伤的评定量表

表1 脊髓不同节段的运动、感觉平面及损伤时的功能预后代表肌肉运动功能移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感觉平面损伤水平颈部C1-C3 胸锁乳突肌颈屈曲、旋转电动轮椅若干呼吸器,完全依赖C4 膈肌呼吸同上完全依赖肩锁关节斜方肌肩胛上提C5 三角肌肩屈曲外展轮椅驱动大部分依赖肘前外侧肱二头肌肘屈C6 胸大肌肩内收前屈轮椅实用中度依赖拇指桡侧腕伸肌腕背伸C7 肱三头肌肘伸轮椅实用轮椅上基本自理中指桡侧腕屈肌腕掌屈床、轮椅转移C8-T1 屈指肌手指屈轮椅实用同上小指手内部肌手指灵活运动驾驶汽车上体稳定轮椅实用基本自理第6肋间 T6 上部肋间肌上部背肌带支具扶拐步行T12 腹肌操纵骨盆轮椅实用同上腹股沟上缘胸部背肌带支具扶拐步行上下阶梯L2 髂腰肌屈髋同上自理股前中部 L3 股四头肌伸膝不用轮椅同上膝上内侧带短腿支架步行L4 胫前肌踝背伸同上同上内踝L5 拇长伸肌伸趾同上同上足背S1 腓肠肌踝屈正常步行同上足跟外侧比目鱼肌表3 ASIA损伤程度分级级别指标A 完全性损伤骶段(S4—S5)无任何感觉或运动功能保留B 不完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包括骶段有感觉但无运动功能C 不完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大部分关键肌肌力3级以下D 不完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大部分关键肌肌力3级或以上E 正常感觉或运动功能正常表4 肌张力分级评定分级神经科分级SCI分级Penn分级Clonus分级0 肌张力降低无肌张力增高无肌张力增高无踝阵挛1 肌张力正常轻度增高,被动活动时有一过性停顿肢体受刺激时出现轻度肌张力增高踝阵挛持续1~4s2 稍高,肢体活动未受限较明显增高,活动未受限偶有肌痉挛〈1次/h 踝阵挛持续5~9s3 肌张力高、活动受限较明显增高,被动活动困难经常痉挛〉1次/h 踝阵挛持续10~14s4 肌肉僵硬,被动活动困难或不能肢体僵硬,被动活动不能频繁痉挛〉10次/h 踝阵挛持续15s 表5 SCI的Frankel功能分级分级标准A 完全性瘫痪B 运动功能完全丧失,部分感觉保留C 能运动但无使用价值D 能运动,但无使用价值(如行走)E 完全恢复。

脊髓损伤平面图水平图

脊髓损伤平面图水平图

脊髓损伤平面图水平图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脊髓损伤平面图两侧感觉关键点的检查部位如下:C2—枕骨粗隆 C3—锁骨上窝 C4—肩锁关节的顶部 C5—肘前窝的外侧面C6—拇指 C7—中指 C8—小指T1—肘前窝的尺侧面 T2—腋窝 T3—第三肋间T4—第四肋间(乳线) T5—第五肋间(在T4与T6之间) T6—第六肋间(剑突水平) T7—第七肋间(T6与T8之间) T8—第八肋间(T7与T9之间)T9—第九肋间(T8与T10之间) T10—第十肋间(肚脐水平)T11—第十一肋间(T10与T12之间) T12—腹股沟韧带中部L1—T12与L2之间上1/3处 L2—大腿前中部 L3—股骨内上髁L4—内踝 L5—足背第三柘关节S1—足跟外侧 S2—掴窝中点 S3—坐骨结节 S4—5—肛门周围(作为一个平面)感觉检查:选择项目—位置觉和深压痛觉,只查左右侧的食指和拇指。

3、运动损伤平面的确定解剖基础—与脊髓节段相关的骨骼肌。

C1—C3:颈肌 C4:膈肌和斜方肌 C5:三角肌、肱二头肌 C6:桡侧腕伸肌C7三头肌和指总伸肌 C8:指总屈肌T1:手内动肌(指手的小肌群) T2至T12:肋间肌 T7—L1:腹肌L2:髂腰肌、股内收肌 L3:股四头肌 L4:内侧帼绳肌、胫前肌L5:外侧帼绳肌、胫后肌、腓骨肌 S1:趾总伸肌、足拇伸肌、腓肠肌和比目鱼肌S2:趾总屈肌、足拇屈肌 S2,3,4:膀胱与直肠下段确定运动平面主要检查下列肌肉:C5—屈肘肌(肱二头肌,旋前圆肌) C6—伸腕肌(桡侧伸腕长肌和短肌)C7—伸肘肌(肱三头肌) C8—中指屈指肌(指深屈肌)T1—小指外展肌(小指外展肌) L2—屈髋肌(髂腰肌)L3—伸膝肌(股四头肌) L4—踝背伸肌(胫前肌)L5—长伸趾肌(趾长伸肌) S1—踝柘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运动检查:选择项目—(1)膈肌(2)三角肌(3)外侧掴绳肌。

脊髓损伤的康复护理-康复护理评定

脊髓损伤的康复护理-康复护理评定

第九章脊髓损伤的康复护理第三节康复护理评定一、神经学检查评定标准脊髓损伤水平是指保留身体双侧正常感觉、运动功能的最尾端的脊髓节段水平,即功能存在的最低平面。

感觉和运动平面可不一致,左右两侧也可能不同。

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SIA)根据神经支配的特点,选择10块关键性肌肉和28对关键性感觉点,通过对这些肌肉和感觉点的检查,可迅速确定脊髓损伤水平和感觉损伤平面。

(一)感觉损伤平面评定感觉水平是指身体两侧具有正常感觉功能的最低脊髓节段。

选择C2~S5共28个关键性感觉点(是指标志感觉神经平面的皮肤标志性部位,图9-1)。

每个关键点要检查2种感觉,即痛觉和轻触觉,并按3个等级分别评定打分:0分为感觉缺失;1分为感觉异常(减退或过敏);2分为感觉正常;NT表示无法检查。

分值越高表示感觉功能越接近正常。

根据上述感觉皮节的评分确定感觉平面。

图9-1 脊髓损伤神经学检查记录表(二)运动损伤平面评定运动损伤平面是指最低的正常运动平面而言。

但T2~L1损伤无法评定运动平面,所以主要依赖感觉平面来确定损伤平面。

选择10块关键性肌肉(表9-1),按照徒手肌力检查法进行肌力测试和分级。

肌力为3级的关键肌确定运动平面,但该平面以上的关键肌的肌力必须正常。

运动积分是将肌力(0~5级)作为分值,把各关键肌的分值相加。

正常者两侧运动平面总积分为100分。

评定时分左、右侧进行,根据所测试到的肌力级别,记相应的分值。

如测得的肌力为2级则评定为2分,5级则评5分。

最高得分为左侧50分,右侧50分,共100分。

评分越高表示肌肉功能越佳,据此可评定运动功能。

若将治疗前、后的运动指数进行比较,可以得到运动功能的恢复率。

表9-1 脊髓损伤水平的确定C2枕骨粗隆C3 锁骨上窝C4 肩锁关节顶部C5屈肘肌(肱二头肌、肱桡肌)肘窝桡侧C6伸腕肌(桡侧伸腕肌)拇指C7伸肘肌(肱三头肌)中指C8中指屈指肌(中指指深屈肌)小指T1小指外展肌肘窝尺侧T2腋窝顶部(胸骨角)T3第3肋间T4第4肋间(乳头联线)T5第5肋间(T4与T6之间)T6第6肋间(剑突水平)T7第7肋间(T6与T8之间)T8第8肋间(T7与T9之间)T9第9肋间(T8与T10之间)T10第10肋间(脐水平)T11第11肋间(T10与T12之间)T12腹股沟水平L1T12与L1之间上1/3处L2屈髋肌(髂腰肌)大腿前中部L3伸膝肌(股四头肌)股骨内上髁L4踝背伸肌(胫前肌)内踝L5趾长伸肌(拇长伸肌)足背第3跖趾关节处S1踝跖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足跟外侧S2腘窝中点S3坐骨结节S4~5肛门周围说明:确定脊髓损伤水平和感觉损伤平面的评定时,需同时检查身体两侧的运动损伤平面和感觉损伤平面,评定后分别记录为(右-运动,左-运动,右-感觉,左-感觉)。

脊髓功能分级

脊髓功能分级

脊髓功能分级
脊髓功能分级主要根据损伤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可分为5级,包括A级、B级、C级、D级、E级。

其中,A级属于完全性损伤,B级到E级属于不完全性损伤。

具体分级标准如下:
•A级:患者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功能完全丧失,包括骶部S4、S5没有任何感觉和运动功能保留,大小便失禁。

•B级:患者损伤平面以下存在感觉功能,但没有运动功能,即关键肌肌力小于三级。

具体来说,损伤平面以下至s4~5有感觉功能保留,但无运动功能。

•C级:患者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但运动功能不足以自主完成重力抗拒,即关键肌肌力小于三级。

此外,C级损伤可能会出现肿胀、疼痛等症状。

•D级:患者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保留,且至少二分之一关键肌肌力大于等于三级。

•E级:正常有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即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此外,脊髓功能还可以通过McCormick脊髓功能评分进行评估,分为I级到V级,根据神经功能障碍的程度和是否影响生活自理能力进行划分。

需要注意的是,脊髓损伤的分级并不是绝对的,具体分级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专业评估来确定。

同时,脊髓损伤的恢复程度和时间也因人而异,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制定和康复计划安排。

脊髓损伤的十个关键肌的肌力

脊髓损伤的十个关键肌的肌力

脊髓损伤的十个关键肌的肌力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通常由意外事故或其他暴力冲击引起,导致脊髓部分或全部丧失功能。

这种损伤可以导致肌肉功能丧失或受限,使得患者面临日常生活和运动的困难。

在康复治疗中,了解和评估脊髓损伤患者关键肌肉的肌力是至关重要的。

1. 四肢的肌力:脊髓损伤患者常常会出现四肢肌肉力量减退或完全丧失的情况。

上肢肌肉的功能包括握持物体、推或拉物体、抬高或下压物体等。

下肢肌肉主要用于站立、行走和跳跃等活动。

康复师应准确评估患者四肢的肌力水平,并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

2. 腹肌的肌力:腹肌是维持躯干稳定性的关键肌肉之一。

脊髓损伤患者往往缺乏核心稳定性,这会影响坐姿和转身等动作。

康复治疗应包括增强腹肌力量的训练,帮助患者改善坐姿和行走能力。

3. 背肌的肌力:背肌是支撑躯干、保持身体平衡的重要肌肉群。

脊髓损伤患者可能因为肌肉无力或不能协调运动而导致姿势不稳定。

通过加强背肌力量的锻炼,可以帮助患者恢复正常姿势和身体平衡。

4. 骨盆底肌的肌力:骨盆底肌是维持下尿路和肛门功能的重要肌群。

脊髓损伤患者可能出现排尿和排便功能障碍。

因此,康复师应该评估并针对性地锻炼骨盆底肌肉,帮助患者改善尿液和肠道控制能力。

5. 膝关节的肌力:脊髓损伤患者的膝关节肌肉力量常常减退,可能导致行走不稳。

康复治疗应包括针对膝关节的肌力锻炼,帮助患者恢复站立和行走的功能。

6. 踝关节的肌力:脊髓损伤患者的踝关节肌肉力量减退可能导致足部扭伤和步态异常。

通过针对踝关节的肌肉锻炼,可以提高患者行走和运动的稳定性。

7. 髋关节的肌力:髋关节的肌力是脊髓损伤患者进行步行和转身等动作时的关键要素。

通过锻炼髋关节肌肉,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相关动作和平衡能力。

8. 肩关节和肱二头肌:肩关节和肱二头肌是脊髓损伤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关键。

通过锻炼和加强这些肌肉,患者可以提高上肢的抓握和举起能力。

9. 肩胛带和胸大肌:肩胛带和胸大肌是维持上肢稳定性和功能的重要肌群。

脊髓损伤感觉关键点及运动关键肌

脊髓损伤感觉关键点及运动关键肌
腹股沟韧带中点
C7
中指近节背侧皮肤
L1
T12与L2之间上1/2处
C8
小指近节背侧皮肤
L2
大腿前中部
T1
肘前窝的内侧面
L3
股骨内髁
T2
腋窝顶部
L4
内踝
T3
第三肋间
L5
足背第三跖趾关节
T4
第四肋间(乳线)
S1
外踝
T5
第五肋间(T4与T6中点)
S2
腘窝中点
T6
第六肋间(剑突水平)
S3
坐骨结节
T7
第七肋间(T6与T8中点)
脊髓损伤感觉关键点及运动关键肌
脊髓损伤感觉关键点及运动关键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感觉关键点
平面
部位
平面
部位
C2
枕骨粗隆
T8
第八肋间(T6与T10中点)
C3
锁骨上窝
T9
第九肋间(T8与T10中点)
C4
肩锁关节的顶部
T10
第十肋间(脐水平)
C5
肘前窝的外侧面
T11
第十一肋间(T10与T12中点)
C6
拇指近节背侧皮肤
T12
肛门周围
2.运动关键肌
平面
关键肌
平面
关键肌
C5
屈肘肌(肱二头肌,肱肌)
L2
屈髋肌(髂腰肌)
C6
伸腕肌(桡侧伸腕长肌和短肌)
L3
伸膝肌(股四头肌)
C7
伸肘肌(肱三头肌)
L4
踝背伸肌(胫前肌)
C8
中指屈指肌(指深屈肌)
L5
伸趾肌(趾长伸肌)
T1
小指展肌

脊髓损伤的评定量表

脊髓损伤的评定量表

表1 脊髓不同节段的运动、感觉平面及损伤时的功能预后代表肌肉运动功能移动功能生活自理能力感觉平面损伤水平颈部C1-C3 胸锁乳突肌颈屈曲、旋转电动轮椅若干呼吸器,完全依赖C4 膈肌呼吸同上完全依赖肩锁关节斜方肌肩胛上提C5 三角肌肩屈曲外展轮椅驱动大部分依赖肘前外侧肱二头肌肘屈C6 胸大肌肩内收前屈轮椅实用中度依赖拇指桡侧腕伸肌腕背伸C7 肱三头肌肘伸轮椅实用轮椅上基本自理中指桡侧腕屈肌腕掌屈床、轮椅转移C8-T1 屈指肌手指屈轮椅实用同上小指手内部肌手指灵活运动驾驶汽车上体稳定轮椅实用基本自理第6肋间 T6 上部肋间肌上部背肌带支具扶拐步行T12 腹肌操纵骨盆轮椅实用同上腹股沟上缘胸部背肌带支具扶拐步行上下阶梯L2 髂腰肌屈髋同上自理股前中部 L3 股四头肌伸膝不用轮椅同上膝上内侧带短腿支架步行L4 胫前肌踝背伸同上同上内踝L5 拇长伸肌伸趾同上同上足背S1 腓肠肌踝屈正常步行同上足跟外侧比目鱼肌表3 ASIA损伤程度分级级别指标A 完全性损伤骶段(S4—S5)无任何感觉或运动功能保留B 不完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包括骶段有感觉但无运动功能C 不完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大部分关键肌肌力3级以下D 不完全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存在运动功能,大部分关键肌肌力3级或以上E 正常感觉或运动功能正常表4 肌张力分级评定分级神经科分级SCI分级Penn分级Clonus分级0 肌张力降低无肌张力增高无肌张力增高无踝阵挛1 肌张力正常轻度增高,被动活动时有一过性停顿肢体受刺激时出现轻度肌张力增高踝阵挛持续1~4s2 稍高,肢体活动未受限较明显增高,活动未受限偶有肌痉挛〈1次/h 踝阵挛持续5~9s3 肌张力高、活动受限较明显增高,被动活动困难经常痉挛〉1次/h 踝阵挛持续10~14s4 肌肉僵硬,被动活动困难或不能肢体僵硬,被动活动不能频繁痉挛〉10次/h 踝阵挛持续15s 表5 SCI的Frankel功能分级分级标准A 完全性瘫痪B 运动功能完全丧失,部分感觉保留C 能运动但无使用价值D 能运动,但无使用价值(如行走)E 完全恢复(注:专业文档是经验性极强的领域,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脊髓损伤基本概念

脊髓损伤基本概念
它们进入椎间孔后分为前后两股,即根前动 脉与根后动脉,分别与脊前动脉与脊后动脉 吻合,由此构成围绕脊髓的冠状动脉环,
它们分出的分支供应脊髓表面结构及脊髓实 质外周部分的供血。
大多数根动脉较细小,在C6、T9、L2三处的 根动脉较大。由于根动脉补充血供,使脊髓 动脉血流十分丰富,不易发生缺血,
在脊髓的主要动脉(脊前、脊后动脉)发生 缺血时,常在相邻两根动脉分布区的交界处 即T4、L1发生供血不足的现象。
下肢关键肌
脊髓损伤平面
L2 L3 L4 L5 S1
屈髋肌(髂腰肌) 伸膝肌(股四头肌) 踝背伸肌(胫前肌) 长伸趾肌(趾长伸肌) 踝跖屈肌(腓肠肌、比目鱼肌)
脊髓损伤平面
腱反射与脊髓节段相应的反射弧
C5 : 肱二头肌反射 C6 : 旋后肌反射 C7 : 三头肌反射 L3 : 股四头肌反射 S1 : 腓肠肌反射 S2~4: 球-肛门反射
神经根逃逸
脊髓损伤分类
nerve root escape 脊髓损伤至某神经节段并涉及到上一节
段的神经根
该神经根的功能丧失
表现为外周神经损伤的特征
同时有可能逐步得到恢复
部分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出现神经平面 下降,可以是神经根逃逸的结果。
脊髓损伤综合征
临床综合症-中央束综合症
central cord syndrome 常见于脊髓血管损伤 血管损伤时脊髓中央先开始发生损害,再向外
盘的前部; 中柱:后纵韧带、椎体后1/2及椎间
盘的后部; 后柱:椎弓、黄韧带、椎间小关节和
棘间韧带
脊柱的三柱理论
当脊柱受到屈曲压缩外力,主要是前柱承受压 力,中后柱承受张力。前柱压缩超过1/2时, 中柱受损,后柱分离,椎体不稳。牵张伸展外 力时,后柱承受压力,出现椎板及棘突骨折, 而椎体前部间隙增宽,则表示有前纵韧带损伤, 椎体不稳。爆裂骨折多为垂直性外力,如骨折 仅累及中柱,则较稳定;同时累及后柱,系不 稳定骨折。骨折脱位是三柱同时受损的一种类 型,无论何种外力所致,均属于不稳定性骨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