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路径解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3运动路径

一.填空题(共6小题)

1.(2010•南京)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2,M是AD的中点,点E从点A出发,沿AB运动到点B停止,连接EM并延长交射线CD于点F,过M作EF的垂线交射线BC于点G,连接EG、FG.

(1)设AE=x时,△EGF的面积为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P是MG的中点,请直接写出点P的运动路线的长.

2.(2012•福州)如图1,在Rt△ABC中,∠C=90°,AC=6,BC=8,动点P从点A开始沿边AC向点C以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动点Q从点C开始沿边CB向点B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过点P作PD∥BC,交AB于点D,连接PQ分别从点A、C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端点时,另一点也随之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秒(t≥0).

(1)直接用含t的代数式分别表示:QB=,PD=.

(2)是否存在t的值,使四边形PDBQ为菱形?若存在,求出t的值;若不存在,说明理由.并探究如何改变Q的速度(匀速运动),使四边形PDBQ在某一时刻为菱形,求点Q 的速度;

(3)如图2,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求出线段PQ中点M所经过的路径长.

3.(2010•桂林)如图:已知AB=10,点C、D在线段AB上且AC=DB=2;P是线段CD上的动点,分别以AP、PB为边在线段AB的同侧作等边△AEP和等边△PFB,连接EF,设EF的中点为G;当点P从点C运动到点D时,则点G移动路径的长是.

4.(2013•桂林)如图,已知线段AB=10,AC=BD=2,点P是CD上一动点,分别以AP、PB为边向上、向下作正方形APEF和PHKB,设正方形对角线的交点分别为O1、O2,当点P从点C运动到点D时,线段O1O2中点G的运动路径的长是.

5.(2014•义乌市)等边三角形ABC的边长为6,在AC,BC边上各取一点E,F,连接AF,BE相交于点P.

(1)若AE=CF;

①求证:AF=BE,并求∠APB的度数;

②若AE=2,试求AP•AF的值;

(2)若AF=BE,当点E从点A运动到点C时,试求点P经过的路径长.

6.(2014•连云港)某数学兴趣小组对线段上的动点问题进行探究,已知AB=8.

问题思考:

如图1,点P为线段AB上的一个动点,分别以AP、BP为边在同侧作正方形APDC、BPEF.(1)当点P运动时,这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是定值吗?若是,请求出;若不是,请求出这两个正方形面积之和的最小值.

(2)分别连接AD、DF、AF,AF交DP于点K,当点P运动时,在△APK、△ADK、△DFK 中,是否存在两个面积始终相等的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问题拓展:

(3)如图2,以AB为边作正方形ABCD,动点P、Q在正方形ABCD的边上运动,且PQ=8.若点P从点A出发,沿A→B→C→D的线路,向点D运动,求点P从A到D的运动过程中,PQ的中点O所经过的路径的长.

(4)如图3,在“问题思考”中,若点M、N是线段AB上的两点,且AM=BN=1,点G、H 分别是边CD、EF的中点,请直接写出点P从M到N的运动过程中,GH的中点O所经过的路径的长及OM+OB的最小值.

5.3运动路径5.3运动路径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填空题(共6小题)

1.(2010•南京)如图,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2,M是AD的中点,点E从点A出发,沿AB运动到点B停止,连接EM并延长交射线CD于点F,过M作EF的垂线交射线BC于点G,连接EG、FG.

(1)设AE=x时,△EGF的面积为y,求y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P是MG的中点,请直接写出点P的运动路线的长.

考点:正方形的性质;根据实际问题列二次函数关系式;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压轴题.

分析:(1)①E、A重合时,三角形EFG的底和高都等于正方形的边长,由此可得到其面积;

②E、A不重合时;易证得△AEM≌△FDM,则EM=FM,由勾股定理易求得EM的

长,即可得出EF的长;下面求MG的长,过M作MN⊥BC于N,则AB=MN=2AM,由于∠AME和∠NMG同为∠EMN的余角,由此可证得△AEM∽△NGM,根据相似三角形得到的关于AM、MN、EM、MG的比例关系式,即可求得MG的表达式,进而可由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求出y、x的函数关系式;

(2)可分别作出E、A重合和E、B重合时P点的位置(即P为A与E重合时得到的对应点,P′为E与B重合时的对应点),此时可发现PP′正好是△EGG′的中位线,则P点运动的距离为GG′的一半;Rt△BMG′中,MG⊥BG′,易证得∠MBG=∠GMG′,根据∠MBG的正切值即可得到GG′、GM(即正方形的边长)的比例关系,由此得解.解答:

解:(1)当点E与点A重合时,x=0,y=×2×2=2

当点E与点A不重合时,0<x≤2

在正方形ABCD中,∠A=∠ADC=90°

∴∠MDF=90°,∴∠A=∠MDF

在△AME和△DMF中

∴△AME≌△DMF(ASA)

∴ME=MF

在Rt△AME中,AE=x,AM=1,ME=

∴EF=2ME=2

过M作MN⊥BC,垂足为N(如图)

则∠MNG=90°,∠AMN=90°,MN=AB=AD=2AM ∴∠AME+∠EMN=90°

∵∠EMG=90°

∴∠GMN+∠EMN=90°

∴∠AME=∠GMN

∴Rt△AME∽Rt△NMG

∴=,即=

∴MG=2ME=2

∴y=EF×MG=×2×2=2x2+2

∴y=2x2+2,其中0≤x≤2;

(2)如图,PP′即为P点运动的距离;

在Rt△BMG′中,MG⊥BG′;

∴∠MBG=∠G′MG=90°﹣∠BMG;

∴tan∠MBG==2,

∴tan∠GMG′=tan∠MBG==2;

∴GG′=2MG=4;

△MGG′中,P、P′分别是MG、MG′的中点,

∴PP′是△MGG′的中位线;

∴PP′=GG′=2;

即:点P运动路线的长为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