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有趣的三脚架
【中班科学教案】中班科学有趣的三脚架
【中班科学教案】中班科学有趣的三脚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力学》,具体内容为“认识三脚架及其稳定性”。
详细内容包括三脚架的构造、功能、稳定性原理,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三脚架的构造,知道三脚架的作用,理解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
2. 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培养孩子们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三脚架稳定性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三脚架的构造、功能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脚架模型、图片、实物展示。
学具:每组一个三脚架、积木、小球。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孩子们观察教室里的三脚架,询问他们是否知道三脚架的用途。
2. 讲解三脚架的构造:展示三脚架模型,讲解三脚架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
3. 探讨三脚架的稳定性:通过实验,让孩子们观察三脚架稳定性的表现,引导他们思考稳定性原理。
4. 例题讲解:讲解生活中三脚架的应用,让孩子们明白三脚架的作用。
六、板书设计1. 中班科学:有趣的三脚架2. 内容:三脚架的构造:脚、顶、连接杆三脚架的功能:支撑、稳定三脚架稳定性原理:三角形稳定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孩子们观察家里的三脚架或其他三角形的物品,记录下来并描述其稳定性。
2. 答案:根据观察,描述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观察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三脚架知识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鼓励孩子们在生活中寻找三角形和三脚架的应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三脚架稳定性原理的理解。
2.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孩子们观察教室里的三脚架,询问他们是否知道三脚架的用途。
3. 例题讲解:讲解生活中三脚架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分组让孩子们搭建三脚架,观察不同结构的稳定性。
5. 作业设计:观察家里的三脚架或其他三角形的物品,记录下来并描述其稳定性。
中班科学优秀神奇的三脚架教案及反思(1)
中班科学优秀神奇的三脚架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中班科学领域,教材为《幼儿科学探索》的第三章“有趣的工具”,详细内容为“神奇的三脚架”。
通过本章学习,让幼儿了解三脚架的构成、功能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道三脚架的组成部分,理解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动手操作和合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三脚架稳定性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三脚架的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脚架模型、图片、实物(如照相机、望远镜等)。
2. 学具:每组一个三脚架、积木、小球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拿出一个三脚架,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其名称。
邀请幼儿分享在生活中见过的三脚架及其用途。
2. 新课内容展示展示三脚架的图片和实物,引导幼儿观察其组成部分。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幼儿思考三脚架为什么能稳定放置。
3. 例题讲解用积木和小球进行实验,让幼儿观察三脚架的稳定性。
讲解三脚架稳定性原理,让幼儿理解其背后的科学道理。
4. 随堂练习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自己动手操作,体验三脚架的稳定性。
每组派代表分享实验过程和发现。
引导幼儿思考三脚架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摄影、观测等。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三脚架2. 内容:三脚架的组成部分:三个脚、一个顶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三点固定一个平面三脚架的应用:照相机、望远镜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三脚架,画出其结构图并说明其用途。
2.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和例题讲解,让幼儿对三脚架有了深入的了解。
但在课堂时间安排上,可以更加紧凑,提高课堂效率。
2. 拓展延伸:组织一次户外活动,让幼儿寻找生活中的三脚架,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家园共育:让家长参与幼儿的作业完成,共同探索三脚架的奥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三脚架稳定性原理的理解。
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三脚架
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三脚架中班科学教案:有趣的三脚架1活动目标:1.尝试用竹签架起橡皮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并解决问题。
3.能积极参加探索活动,尝试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1.学具:记录纸、笔、竹签、橡皮泥、玻璃球、一次性筷子、毛根(每人一份)。
2.教具:大记录纸一张、PPT课件、音乐。
活动过程:一、游戏导入,初步尝试1.出示两种材料,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尝试用竹签把橡皮泥撑起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样东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竹签,橡皮泥)我们要用这两样材料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想不想玩?提问:看看谁能用竹签稳稳地把橡皮泥撑在桌上,想不想挑战一下?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指导(在音乐声中操作)。
提问:你们都成功了吗?谁来介绍一下你用了几根竹签把橡皮泥撑起来了?请幼儿示范,教师边指导边总结方法:上面靠靠紧,下面往不同的方向分开。
这个小朋友他是用了四根竹签成功了(教师记录在白纸上),有没有和他一样用了四根竹签成功的小朋友?有没有用不同数量的竹签的?(请另一个幼儿示范怎么做的,教师边指导边总结方法:上面靠靠紧,下面往不同的方向分开。
)这个小朋友用的是五根竹签,他也成功了(教师记录结果)……今天有的小朋友用的是四根竹签,有的小朋友用的是五根竹签……都将橡皮泥稳稳地撑了起来,你们真棒,给自己鼓鼓掌!二、记录发现,再次尝试1.幼儿猜想,最少用几根竹签能将橡皮泥撑起来。
那能不能用更少的竹签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呢?(能)你觉得最少能用几根竹签将橡皮泥撑起来呢?(幼儿猜想)那你们想不想接受新的挑战?不要忘记,要想把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是有秘诀的,什么秘诀啊?(上面要靠靠紧,下面要向不同的方向分分开)好,等会请小朋友去试一试用最少的竹签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并把你的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你最少用了几根竹签,在表格上记录下来,并把你的记录结果贴到黑板上。
我们来比比谁用的最少。
请你们再去试试吧!(幼儿探索并做好相应的记录)2.幼儿再次操作,尝试用最少的竹签撑起橡皮泥。
【中班科学教案】中班科学有趣的三脚架(1)
【中班科学教案】中班科学有趣的三脚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力学》,详细内容为“三脚架的稳定性”。
通过该章节的学习,让幼儿了解三脚架的结构特点,掌握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三脚架的结构,知道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幼儿沟通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脚架的结构特点及其稳定性原理。
难点:让幼儿理解三脚架稳定性原理,并能够应用到实际操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脚架模型、图片、实验器材。
2. 学具:每组一套三脚架、积木、小石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三脚架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三脚架的结构特点。
2. 例题讲解(10分钟)结合三脚架模型,讲解三脚架的结构、稳定性原理以及应用。
3. 动手操作(10分钟)每组幼儿使用学具,搭建三脚架,观察三脚架的稳定性,并尝试在不同高度、不同角度下放置小石子,感受三脚架的稳定性。
4. 随堂练习(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运用所学知识回答,巩固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的三脚架》2. 板书内容:三脚架的结构特点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三脚架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三脚架,并记录下来。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动手操作等环节,让幼儿了解了三脚架的结构和稳定性原理。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
在拓展延伸环节,可以让幼儿观察生活中的三脚架,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同时,教师可组织幼儿开展关于稳定性的其他实验,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实践情景引入的环节设计3. 动手操作的指导方法4. 作业设计与课后反思拓展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1. 三脚架的结构特点及其稳定性原理是教学的核心内容,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操作让幼儿深入理解。
2024年【中班科学精彩教案】中班科学有趣的三脚架
2024年【中班科学精彩教案】中班科学有趣的三脚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中班科学教材第三章《有趣的物理现象》,具体内容为“三脚架的稳定性”。
通过学习三脚架的结构与功能,让孩子们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探索如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三脚架的结构特点,知道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培养幼儿合作、分享、交流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脚架模型、图片、实验材料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牙签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三脚架模型,引导幼儿观察三脚架的形状,讨论三脚架的用途。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幼儿了解三脚架的结构和稳定性原理。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成小组,每组用牙签和胶水制作一个三脚架,观察三脚架的稳定性。
4. 小组讨论(5分钟)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三脚架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照相机、帐篷等。
5. 作业设计(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让幼儿画出自己心中的三脚架,并标注出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
六、板书设计1. 有趣的三脚架2. 内容:三脚架的结构与功能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三脚架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自己心中的三脚架,并标注稳定性原理。
2. 答案示例:画出一个三角形的三脚架,标注如下:三角形三个角的受力点;三角形边框的稳定性;三脚架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次课程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幼儿了解了三脚架的结构与稳定性原理。
课后,教师应关注幼儿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幼儿的疑问进行解答。
同时,可以引导幼儿思考如何将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运用到其他领域,如建筑、家具设计等,激发幼儿的科学探索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原理。
中班科学有趣的三脚架教案
中班科学有趣的三脚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具体内容为“三脚架的力量”。
通过学习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让幼儿了解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三脚架的结构和稳定性原理,知道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提高幼儿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理解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脚架模型、图片、实例物品等。
学具:彩泥、吸管、牙签、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一个不稳定的四脚架和一个稳定的三角架,让幼儿观察并讨论它们的区别。
邀请幼儿尝试用彩泥、吸管等材料制作一个稳定的三脚架。
2. 例题讲解教师讲解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引导幼儿理解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三角形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建筑、交通等。
3. 随堂练习幼儿分组,每组用学具制作一个三脚架,并进行稳定性测试。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邀请各小组分享制作过程和稳定性测试结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的三角架2. 板书内容:三角形的稳定性原理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记录下来并分享给家人和老师。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幼儿对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有了初步了解,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幼儿对三角形的制作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组织幼儿进行户外活动,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加深对三角形稳定性的认识。
同时,鼓励幼儿尝试用三角形创作美术作品,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3. 实践情景引入的互动性4. 例题讲解的深入浅出5. 随堂练习的指导与反馈6. 板书设计的清晰与逻辑7. 作业设计的实用性与开放性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难点在于如何让幼儿理解三角形稳定性的抽象概念,重点应放在通过具体实例和动手操作让幼儿感受和认识这一原理。
中班科学优秀神奇的三脚架优质教案及反思
中班科学优秀神奇三脚架优质教案及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育教材第四章《有趣物理现象》,详细内容为“神奇三脚架”。
通过学习三脚架稳定性原理,让幼儿解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培养他们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知道三脚架稳定性原理,理解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兴趣,培养他们勇于探索、挑战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三脚架稳定性原理理解。
2.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感受三脚架稳定性,并能在生活中找出三角形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脚架模型、三角形卡片、图片等。
2. 学具:彩泥、吸管、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三脚架模型搭建一个简单帐篷,引导幼儿观察并思考:为什帐篷支架是三角形?2. 例题讲解(1)讲解三脚架稳定性原理,让幼儿知道三角形具有稳固、耐压特点。
(2)出示三角形卡片,让幼儿在教室里寻找三角形存在。
3. 随堂练习(1)分组讨论: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
(2)动手操作:用彩泥、吸管等材料制作三角形,并尝试搭建三脚架。
(1)邀请幼儿分享自己制作过程和感受。
(2)教师点评,强调三角形在生活中重要作用。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神奇三脚架2. 板书内容:(1)三脚架稳定性原理(2)三角形在生活中应用(3)制作三角形和三脚架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家里或学校里三角形物体,记录下来并和爸爸妈妈分享。
(2)用身边材料制作一个三角形,并尝试解释其稳定性原理。
2. 答案:(1)三角形物体示例:屋顶、自行车架、衣架等。
(2)稳定性原理:三角形具有三个角和三条边,相互支撑,不易变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解三脚架稳定性原理,但在引导幼儿寻找三角形应用时,可以增加更多生活实例,让幼儿更好地理解。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知识点•了解三脚架的使用方法和作用•锻炼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学习团队合作教学目标•能够正确地使用三脚架及其常见配件(如夹子、导线等)•能够与同伴合作完成实验任务•能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能够通过实验感受科学的乐趣教学准备•实验材料:三脚架、夹子、导线、滴管、玻璃杯、水•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实物图片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入学生对三脚架的认识,例如:“大家有没有看过工程师使用的三脚架呢?它们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作用呢?”2.提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我们今天的实验任务是什么呢?我们将如何使用三脚架呢?”2. 实验过程1.告诉学生实验流程,并进行详细演示。
2.将实验材料分发给学生,指导他们如何使用三脚架及其常见配件,并让他们完成以下实验步骤:1.将滴管夹在三脚架上,用导线连上电池和滴管。
2.在玻璃杯内加入水,将滴管放入水中。
3.轻轻地敲打滴管,观察滴管里的水如何行动。
3. 实验结果分析1.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并一起讨论其中的原因。
2.按照学生的发言,在黑板上进行归纳,引导学生探究实验现象的科学原理。
例如,引导学生发现实验中滴管里的水在电流作用下发生了运动。
4. 结语1.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梳理实验中的重要知识点,并再次强调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了三脚架的使用方法和作用。
2.鼓励学生引申拓展,在家里或学校使用三脚架进行更多种类的实验。
总结通过此次实验,学生们了解了使用三脚架及其常见配件的方法,锻炼了观察力和动手能力,学习了团队合作,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感受到了科学的乐趣。
这些都是培养孩子们科学素养的重要步骤。
【中班科学教案】中班科学有趣的三脚架
【中班科学教案】中班科学有趣的三脚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详细内容为“三脚架的稳定性”。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幼儿了解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探索三角形结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知道三角形是一种稳定的几何形状,能够理解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索兴趣。
3.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三脚架稳定性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感受三角形结构的稳定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脚架模型、积木、图片等。
学具:每组一套三脚架模型、积木、画纸、画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不稳定的四脚架和一个稳定的三脚架,让幼儿观察并讨论它们的不同之处。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让幼儿了解三角形是一种稳定的几何形状。
3. 动手操作(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用积木搭建三脚架,观察稳定性,并记录在画纸上。
4.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提出问题,让幼儿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采用了三角形结构,以提高稳定性。
5. 小组讨论与分享(5分钟)每组选一名代表分享自己的实践成果,其他组员进行补充。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趣的三脚架2. 内容:三角形是一种稳定的几何形状三脚架稳定性原理生活中的三角形结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结构,记录下来并说明其稳定性原理。
2. 答案示例:自行车的三角架,因为采用了三角形结构,所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发现更多采用三角形结构的物体,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三脚架稳定性原理的理解。
【中班科学教案】中班科学有趣的三脚架
2.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
3.例题讲解的深度和互动性;
4.作业设计与答案的指导性;
5.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
教学难点:三脚架稳定性的原理对于幼儿来说是较难理解的抽象概念。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观察,让幼儿感受到三角形稳定性的直观表现。
详细补充: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学中应使用多种教具和学具,如三脚架模型、吸管、彩泥等,使幼儿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稳定性。同时,教师应采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如将三脚架比作一个稳固的三角形的“腿”,使幼儿更容易理解。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和讨论如何增加三脚架的稳定性。
-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方法,并进行实验验证。
5.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总结三角形稳定性和力的作用,强调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幼儿思考还有哪些物体利用了三角形稳定性原理。
六、板书设计
1.三角形特点:三边、三个角、稳定性。
2.力的作用:改变物体形状、使物体移动。
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反思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
-探索更多互动式、游戏化的教学策略,以提高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三、课堂管理的有效性
-反思课堂秩序是否良好,幼儿是否能够专注参与活动。
-加强课堂管理技巧,如使用正面的行为强化,建立明确的课堂规则。
四、幼儿参与度与反馈
-观察幼儿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反馈,了解他们对课程的理解程度。
2.例题讲解(10分钟)
-教师讲解三角形的特点,引导幼儿认识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通过实例,讲解力的作用,让幼儿了解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3.随堂练习(5分钟)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三脚架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三脚架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一、引言三脚架是科学实验中使用最为频繁的仪器,它具有稳定、可调节高度和方便等特点,因此在化学、物理等学科的实验中,都会用到三脚架。
对于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们来说,三脚架是一个陌生而有趣的玩具,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探究如何在幼儿园中班中开展有趣的三脚架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三脚架教学设计,可以让幼儿了解到三脚架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同时初步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流程,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
2. 教学内容三脚架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实验材料的介绍和实验的基本流程。
3. 教学方法本次教学设计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幼儿自主思考和探索,发现问题、乐于实践、勇于探索的科学探究精神。
4. 教学过程(1) 前期准备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包括三脚架、酒精灯、实验管、玻璃棒、镁片等。
(2) 导入教师手持一只三脚架,向幼儿介绍三脚架,引导幼儿观察、思考,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它有什么用?”“你们是否见过,是否玩过?”等问题,引导幼儿自主思考和表达。
(3) 实验操作将三脚架和酒精灯放在实验桌上,教师向幼儿介绍三脚架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以及实验流程,让幼儿逐一操作。
(4) 实验操作完毕后的教学反思实验操作完毕后,让幼儿进行回顾总结,提问:“这个实验我们学到了什么?”“有没有不懂的地方?”等问题,引导幼儿反思,并适当补充知识点。
(5) 实验整合实验完成后,幼儿分组合作,用三脚架和酒精灯完成另一个物理实验,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规律和操作技巧。
三、教学反思三脚架教学设计是一种新颖、有趣、具有关联性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幼儿的科学兴趣,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
本次教学过程中,幼儿表现积极,思维清晰,行动灵敏,表现出了良好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实践探究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神奇的三脚架》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神奇的三脚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具体内容为“神奇的三脚架”。
通过学习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让幼儿了解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知道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三脚架稳定性原理的解释。
2.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脚架模型、图片、实验器材。
2. 学具:每组一个三脚架、积木、玩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图片展示三脚架在不同场景中的应用,如摄影、户外帐篷等,让幼儿初步感知三脚架的稳定性。
2.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讲解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让幼儿了解三角形的特点,并举例说明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动手操作(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幼儿用积木搭建三脚架,并尝试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放置玩具,观察稳定性。
4. 随堂练习(5分钟)每组幼儿展示自己的三脚架作品,并解释稳定性原理。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三脚架》2. 内容:三脚架稳定性原理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用积木搭建一个三脚架,并记录稳定性实验结果。
答案:略2. 作业要求:家长协助幼儿完成作业,并引导幼儿观察稳定性实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动手操作等环节,让幼儿了解了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培养了幼儿的观察思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2. 拓展延伸:引导幼儿在生活中寻找其他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如桥梁、自行车架等,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索欲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三脚架稳定性原理的解释。
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有趣的三脚架》
《有趣的三脚架》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脚架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2.培养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想象力。
3.增进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激发创造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三脚架,掌握三脚架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2.教学难点:设计并制作出具有创意的三脚架作品。
三、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实物三脚架、图片素材、制作材料(如木棍、塑料管、绳子等)。
2.环境准备:宽敞的教室、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导幼儿观察教室内的三脚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二)基本概念1.讲解三脚架的基本概念,如三角形、稳定性等。
2.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类型的三脚架,让幼儿了解三脚架的多样性。
(三)动手操作1.分组进行三脚架制作活动,每组提供制作材料。
2.引导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设计出具有创意的三脚架作品。
3.在制作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幼儿的疑问。
(四)作品展示与评价1.邀请各组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要介绍设计思路。
2.让其他幼儿对作品进行评价,给出建议和意见。
2.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运用三脚架,提高观察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反思1.教学导入环节,我通过实物三脚架和图片素材,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在基本概念环节,我采用讲解与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幼儿对三脚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3.动手操作环节,我提供了丰富的制作材料,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独特的三脚架作品。
在制作过程中,我及时解答幼儿的疑问,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4.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我鼓励幼儿大胆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不足之处:改进措施:1.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需求,及时给予指导。
2.在评价环节,我将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本次教学活动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我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关注每一个幼儿的成长。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想象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创造力的新一代。
中班科学教案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
中班科学教案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具体内容为“神奇的三脚架”。
通过学习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让幼儿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特征,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认识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提高幼儿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三脚架稳定性原理的理解。
教学重点: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脚架模型、积木、图片、实验器材。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三脚架模型,邀请幼儿观察并讨论其稳定性。
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三脚架稳定性原理,引导幼儿认识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分组,使用积木搭建三脚架,观察稳定性,并讨论原因。
4. 动手操作(10分钟)教师分发画纸、彩笔、剪刀、胶水,指导幼儿制作三角形图案,并粘贴在画纸上。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神奇的三脚架2. 内容:三角形稳定性原理三脚架在生活中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请幼儿和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并记录下来。
2. 答案:三角形交通标志三角形屋顶三角形衣架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让幼儿了解了三角形稳定性原理,培养了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继续寻找三角形,并思考其作用和原理。
同时,引导幼儿探索其他形状的稳定性。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三脚架稳定性原理的理解。
2. 教学重点: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3. 实践情景引入:确保情景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并引发他们的兴趣。
4. 动手操作:活动中幼儿的操作指导,确保他们能正确地完成实验和制作过程。
中班科学教案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
中班科学教案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力与平衡》,详细内容为“神奇的三脚架”。
通过学习三脚架的结构和原理,让幼儿了解平衡的概念,并培养他们对科学现象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三脚架的结构特点,理解平衡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3. 培养幼儿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三脚架的平衡原理。
重点:观察三脚架的结构特点,动手操作实现平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脚架模型、小球、平衡木等。
2. 学具:彩泥、吸管、剪刀、胶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三脚架模型,让幼儿观察其结构特点。
提问:“你们觉得这个三脚架有什么特别的地方?”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幼儿了解三脚架的平衡原理。
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尝试用吸管、彩泥等材料制作三脚架,实现平衡。
3. 随堂练习(10分钟)幼儿两人一组,相互合作,用学具制作三脚架,并尝试实现平衡。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帮助。
教师邀请幼儿分享制作三脚架的过程和心得。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三脚架2. 内容:三脚架结构特点:三个支脚、稳定性平衡原理:重力作用、支撑面制作步骤:选材、设计、制作、调整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三脚架,并让它在桌子上保持平衡。
2. 答案:选用合适的材料,如吸管、彩泥等。
设计三脚架的形状和高度,确保稳定性。
制作过程中注意调整,使三脚架保持平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中,幼儿对三脚架的结构和平衡原理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在动手操作过程中,部分幼儿对平衡的调整方法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邀请家长参与,让幼儿在家与父母一起制作三脚架,增进亲子互动。
结合其他科学领域,如光学、声学等,引导幼儿探索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1)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详细内容为“神奇的三脚架”。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让幼儿了解三脚架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三脚架的结构特点,知道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
2.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三脚架稳定性的原理。
教学重点:三脚架的结构特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脚架模型、实验器材(沙子、小球等)。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棒、废旧材料(如纸盒、塑料瓶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三脚架模型,让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在生活中有哪些作用?”2. 讲解三脚架的结构和稳定性(10分钟)教师通过PPT和实物演示,讲解三脚架的结构特点及其稳定性原理。
3. 动手操作(10分钟)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三脚架在沙子上的稳定性,并尝试用废旧材料制作三脚架。
4.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出示一个关于三脚架稳定性的问题,引导幼儿分析并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在画纸上画出三脚架,并剪下来,粘贴在一张彩纸上,使其保持稳定。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三脚架2. 结构:三脚架的结构图3. 稳定性原理:简要说明三脚架稳定性原理4. 生活应用:列举三脚架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和家长一起,用废旧材料制作一个三脚架,并拍照至班级群。
答案:无固定答案,以幼儿和家长的实际操作为准。
2. 拓展作业:观察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使用了三脚架的结构,记录下来并分享给老师和同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幼儿对三脚架的理解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继续探索三脚架的稳定性,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探究欲望。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奇妙的三脚架》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科学优秀教案《奇妙的三脚架》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三脚架的形状、材质和作用。
2.了解三脚架的使用方法,把握使用三脚架的注意事项。
3.初步把握三脚架的摆放和固定方法,能够独立完成三脚架的安装。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三脚架的形状、材质和作用,并初步了解三脚架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让幼儿把握三脚架的摆放和固定方法,在实践中把握使用三脚架的注意事项和安全问题。
三、教学过程1.引入老师向幼儿呈现一些物品,包括小风扇、手电筒、小汽车等等,并问幼儿这些物品是如何制成的。
接着,老师向幼儿询问大家是否知道使用这些物品需要哪些辅佑襄助器材,比如三脚架等。
2.探究老师向幼儿呈现三脚架并介绍其形状、材质和作用。
接着,老师让幼儿在小组内自由讨论,看看每个小组都能想出哪几种物品需要使用三脚架。
然后,老师让幼儿一个个举手发言,经过讨论,让每一个幼儿知道三脚架适用于哪些物品。
3.呈现接着,老师向幼儿呈现怎样使用三脚架,让幼儿看到老师将小风扇安装在三脚架上,并调整好其方向,使幼儿在贴近的情况下感受三脚架的作用。
然后,让有爱好的幼儿一个个来操作。
4.实践老师让幼儿分组,让每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件事情,先让幼儿本身讨论、分析,然后老师供给帮忙:第一组:让幼儿围绕小汽车,想方法用三脚架拍摄出汽车全貌。
第二组:让幼儿围绕摆放在桌子上的人偶,想方法用三脚架拍摄出尽量各角度的照片。
第三组:让幼儿围绕手电筒,想方法用三脚架让手电筒的光束照射到特定位置上。
第四组:让幼儿围绕小陀螺,想方法用三脚架拍摄小陀螺的不同状态。
5.总结老师引导幼儿总结所学内容,让幼儿一个个口述:三脚架是用来固定和支撑摄影器材和一些小玩具的辅佑襄助器材,使用时要依据器材大小和重量来选择合适的三脚架,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调整方向和垂直度,做好安全防范措施。
6.反思教案执行效果特别好,孩子们都表现得很杰出,尤其是在实践中能自主思考、自由操作。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发觉一些孩子对于摆放位置的要求不够严格,需要再次巩固。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具体内容为“神奇的三脚架”。
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让幼儿了解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三脚架的构成和稳定性原理,能描述三脚架的特点。
2. 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培养幼儿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3. 提高幼儿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知,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三脚架的稳定性原理。
重点:通过观察、操作和思考,培养幼儿的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脚架模型、图片、实验器材。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废旧物品(如瓶盖、纸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展示三脚架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并讨论:这是什么?它为什么能站得这么稳?2. 例题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和实验,讲解三脚架的构成和稳定性原理,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三脚架不容易倒?3. 随堂练习(5分钟)幼儿分组讨论,每组设计一个三脚架,并在纸上画出设计图。
4. 动手操作(15分钟)幼儿根据设计图,使用废旧物品制作三脚架,教师巡回指导。
5. 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大家共同评价,选出最稳定的三脚架。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三脚架构成:三个支脚、一个平台稳定性原理:三脚架的三个支脚形成一个稳定的三角形,不易倒2. 制作步骤:设计图选择材料动手制作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设计一个具有稳定性的三脚架,并画在纸上。
2. 答案示例:设计一个三角形的三脚架,三个支脚等长,平台为正方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幼儿对三脚架的稳定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在动手操作过程中,部分幼儿对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不够准确。
2. 拓展延伸:家园共育:请家长协助幼儿收集生活中的三脚架图片,共同观察和讨论其稳定性。
环境创设:在班级科学区投放关于稳定性的材料,引导幼儿继续探索。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三脚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材第四章《有趣的物理现象》,详细内容为“神奇的三脚架”。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幼儿了解三脚架的结构特点,探索三脚架的稳定性,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让幼儿了解三脚架的结构和特点,知道三脚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幼儿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三脚架稳定性的原理。
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三脚架的结构特点,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脚架模型、图片、实验材料(沙子、石块、小球等)。
学具:每组一个三脚架模型、实验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三脚架模型,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三脚架的特点。
(2)讨论:为什么三脚架能站得稳?2. 例题讲解(1)讲解三脚架的结构特点。
(2)解释三脚架稳定性的原理。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自己动手搭建三脚架,体验三脚架的稳定性。
(2)进行小组讨论:如何使三脚架更稳定?4. 实验探索(1)在沙子上放置不同形状的物体,观察三脚架的稳定性。
(2)让幼儿自己设计实验,探索影响三脚架稳定性的因素。
六、板书设计1. 神奇的三脚架结构特点:三只脚、稳定性稳定性原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2. 影响三脚架稳定性的因素重心位置、支撑面积、脚的长度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你画出自己设计的三脚架。
(2)观察家里的三脚架或其他三角形的物品,说说它们的特点。
2. 答案:(1)略。
(2)三角形的物品具有稳定性,不易变形。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探索,让幼儿了解到三脚架的结构特点和稳定性原理。
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幼儿的操作和思考,引导幼儿发现影响三脚架稳定性的因素。
2. 拓展延伸:(1)让幼儿观察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了解它们的应用。
中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三脚架(二篇)
中班科学活动:神奇的三脚架【活动目标】1、尝试用游戏棒架起彩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并乐意解决问题。
3、喜欢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操作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1、游戏棒、橡皮泥、扭扭棒、竹签、铃鼓等。
2、课件。
【教学过程】一、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初次尝试用筷子把彩泥撑起来。
1、出示游戏棒和橡皮泥。
(1)这是什么?我们平时是怎么玩的?(2)看谁能用一些筷子把橡皮泥稳稳地撑在桌上,想接受挑战吗?那待会就请小朋友去试一试,可以多选几根游戏棒哦,然后稍稍用点力插进橡皮泥里,插完后要稍稍调整角度,松开手试试会不会倒,会倒就说明还没有成功,还需要在继续试,如果能撑起来不倒,说明你成功了,那就请你把成功的作品放桌上不动,人走到座位上休息一下,好吗?现在就请小朋友用桌上的材料去试试看,谁能用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让橡皮泥稳稳地站在桌上?看看你用了几根筷子?2、幼儿自由尝试,教师指导。
3、交流尝试结果。
(1)你们都成功了吗?你用了几根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的?(2)教师:谁来介绍下,你成功了没有?你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的?你是用什么办法让筷子起来的?上面怎么插的?下面呢?(3)教师小结:我们在做的时候,每根游戏棒的一头插在橡皮泥的中间,要靠靠拢,高度一样高,下面呢,要分分开,才能将橡皮泥撑起来的哦。
(比较幼儿的作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幼儿发现棒必须撑开才能站起来。
)二、第二次探索,尝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
1、交代操作要求。
师:刚刚大部分小朋友都成功了,没成功的也不用灰心,等会老师给你们机会继续完成!那接下来我们要接受新的挑战咯!你准备好了吗?那听清楚了:我想请你们试一试,用最少的游戏棒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
是用最什么的游戏棒将橡皮泥撑起来?是要比一比谁用的游戏棒最少哦?再试试看吧!2、幼儿探索,教师指导。
3、交流操作结果。
你最少用了几根游戏棒把橡皮泥撑起来了?(3根)有没有比3根更少的了?4、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班科学:有趣的三脚架
活动目标:
1.尝试用竹签架起橡皮泥的方法,发现“三脚架”具有稳定性。
2.在制作三脚架的过程中能发现并解决问题。
3.能积极参加探索活动,尝试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1.学具:记录纸、笔、竹签、橡皮泥、玻璃球、一次性筷子、毛根(每人一份)。
2.教具:大记录纸一张、ppt课件、音乐。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初步尝试
1.出示两种材料,以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尝试用竹签把橡皮泥撑起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两样东西,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竹签,橡皮泥)我们要用这两样材料来玩一个好玩的游戏,想不想玩?
提问:看看谁能用竹签稳稳地把橡皮泥撑在桌上,想不想挑战一下?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指导(在音乐声中操作)。
提问:你们都成功了吗?谁来介绍一下你用了几根竹签把橡皮泥撑起来了?
请幼儿示范,教师边指导边总结方法:上面靠靠紧,下面往不同的方向分开。
这个小朋友他是用了四根竹签成功了(教师记录在白纸上),有没有和他一样用了四根竹签成功的小朋友?有没有用不同数量的竹签的?(请另一个幼儿示范怎么做的,教师边指导边总结方法:上面靠靠紧,下面往不同的方向分开。
)这个小朋友用的是五根竹签,他也成功了(教师记录结果)……今天有的小朋友用的是四根竹签,有的小朋友用的是五根竹签……都将橡皮泥稳稳地撑了起来,你们真棒,给自己鼓鼓掌!
二、记录发现,再次尝试
1.幼儿猜想,最少用几根竹签能将橡皮泥撑起来。
那能不能用更少的竹签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呢?(能)你觉得最少能用几根竹签将橡皮泥撑起来呢?(幼儿猜想)
那你们想不想接受新的挑战?不要忘记,要想把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是有秘诀的,什么秘诀啊?(上面要靠靠紧,下面要向不同的方
向分分开)好,等会请小朋友去试一试用最少的竹签将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并把你的探索结果记录下来,你最少用了几根竹签,在表格上记录下来,并把你的记录结果贴到黑板上。
我们来比比谁用的最少。
请你们再去试试吧!(幼儿探索并做好相应的记录)
2.幼儿再次操作,尝试用最少的竹签撑起橡皮泥。
实践证明一根、两根竹签不能撑起橡皮泥。
你们都成功了吗?谁来介绍一下,你用了几根竹签?(幼儿介绍,教师指导,并将正确的结果记录下来)
3.观察记录表,比一比,谁用的竹签少。
我们来看看记录表,现在最少只要用几根竹签就能把橡皮泥撑起来?(3根),到底3根竹签是不是能把橡皮泥稳稳地撑起来,也请你去试试看。
4.幼儿第三次操作,教师指导,探索用三根竹签撑起橡皮泥。
请幼儿说说自己是怎么做到的。
(个别指导)
你们都成功了吗?原来用三根竹签就能把橡皮泥支撑起来了呢!
那两根竹签能撑起橡皮泥吗?不能,因为两根不稳,那一根呢?一根也更撑不稳了。
三、联系生活,传递新知,介绍各种“三脚架”。
1.教师总结:我们发现用三根竹签就能又方便又稳固地将橡皮泥撑起来。
人们根据这个发现做了许多有用的架子,这种架子叫三脚架。
小朋友一起来说一遍“三脚架”。
2.幼儿一起欣赏有关三脚架的ppt。
师: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的三脚架,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图片:“看,这个相机架就是一个三脚架,有了它,照相机就可以稳稳地架在上面,不再用手拿着了……”共2页,当前第1页12
小结:这种三脚架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
四、发现方法,生活应用
1.出示弹珠,制作三脚架。
现在我的手里有一颗很光滑的弹珠,三根一次性筷子、和一根毛根,谁能用筷子和毛根做一个三脚架,将弹珠稳稳地撑起来呢?
2.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3.幼儿交流经验。
教师总结:原来制作三脚架的时候要相互并并拢,绑的位置也很重要。
五、经验迁移
1.提问:“你还在哪里见过三脚架?有什么用?”
2.请幼儿回家再找找还有哪些有用的三脚架。
今天回到家,请你也去找一找还有哪些有用的三脚架,明天和小朋友一起来分享你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