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环境空气影响评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第四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本章介绍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级和评价范围确实定方法,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内容与要求,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与要求,大气环境影响推想与评价方法及要求,大气环境影响推想推举模式等从事大气环评工作必需把握的根本学问。
第一节概述一、术语和定义1.环境空气敏感区指评价范围内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别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工程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2.常规污染物常规污染物指GB3095 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颗粒物、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污染物。
3.特征污染物指工程排放的污染物中除常规污染物以外的特有污染物。
4.大气污染源分类点源: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放的固定点状源。
面源:在确定区域范围内,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
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源。
体源:由源本身或四周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确定体积向大气排放的源。
5.大气污染物分类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径小于15 m 的污染物可划为气态污染物。
6.排气筒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类型装置。
7.简洁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 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洁地形。
8.简洁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 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洁地形。
9.推举模式指大气环境影响推想模式,包括估算模式、进一步推想模式和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
10.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人群安康,削减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民区的环境影响,在工程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
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任务通过调查、推想等手段,分析、推断建设工程在建设施工期和建成后生产期所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环境质量影响的程度和范围,为建设工程的厂址选择、污染源设置、制定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以及其他有关的工程设计供给科学依据或指导性意见。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相关大气环境标准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一、概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与要求。
适用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和城市以及区域性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主要内容包括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大气污染源调查和统计的基本内容、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监测原则、污染气象及大气湍流扩散参数的调查分析方法、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等。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是1993年制定的,在此后1996年修订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 996和2000年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修改单以及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均对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一)评价工作等级的可以根据项目的性质,总投资额和产值,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环境敏感区的分布情况,以及当地大气污染程度,对评价工作的级别作适当调整,但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
以上内容基本上是《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 2.2—93)中的内容,只是在导则中选用的是1982年的空气质量标准,而现在应选用1996年的空气质量标准和其修改单的内容。
在确定评价工作等级时,还应注意以下问题:选择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是指采取污染控制措施后的排放量,采取污染控制措施前的排放按非正常工况处理,只做事故排放情况的空气质量预测,不影响其它的工作量。
对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有些污染物没有1h平均浓度限值,则按日平均浓度限值计算。
对于评价工作级别的调整,除了导则中规定的内容外,还应根据评价区域所在地的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以及环境功能区划而定。
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危害而又没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特殊污染物,其评价工作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二)评价范围的确定原则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主要根据项目的级别确定。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第5章环境空气影响评价5.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5.1.1 区域达标情况本次环评收集了博兴县2018年基本污染物监测数据,数据统计及评价情况见表详见表5.1-1。
表5.1-1 2018年博兴县基本污染物监测统计数据表由上表可知,博兴县2018年例行监测点环境空气中SO2年均值及其百分位数日均值、CO百分位数日均值可以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的要求,NO2、PM10、PM2.5年均浓度值及其百分位数日均值、O3百分位数8h 值均不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的要求。
综上可知,博兴县基本污染物的存在超标,博兴县为不达标区。
5.1.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本次环评期间,山东京博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委托山东安特检测有限公司对项目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了特征污染物的现状监测,报告编号:SDAH-HJ-289-2019。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要求,本次评价在厂址处(本项目装置区)及厂址下风向郑家村各布设一个监测点。
5.1.2.1 监测布点共设置2个现状监测点,具体布点情况见表5.1-2、图5.1-1。
表5.1-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点位序号 名称相对厂址方位距离(m )设置意义1# 京博石化东厂区(本项目装置区位置)/ / 厂址处环境空气质量现状 2#郑家村NW960主导风向下风向敏感点环境空气质量现状图5.1-1 环境空气监测布点图5.1.2.2 监测项目1#、2#监测点位:硫化氢、臭气浓度、非甲烷总烃、VOC S 共4项。
监测时同步进行气压、气温、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的观测。
硫化氢、非甲烷总烃、VOC S 监测取小时值。
5.1.2.3 监测方法监测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有关规定进行,采样分析方法2#1#郑家村京博西区京博东区和检出下限见表5.1-2。
表5.1-2 监测项目分析方法5.1.2.4 监测单位、时间和频率监测单位:山东安特检测有限公司;监测时间:2019年8月14日~2019年8月20日监测频率:连续采样7天,每天监测4次。
评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有效性
评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有效性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环境空气质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热议话题。
为了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平衡,各国纷纷建立了相应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然而,人们普遍对这些标准的有效性存在一定的疑虑。
本文将探讨评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有效性,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提高其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评估方法为了评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有效性,需采用科学可行的方法。
传统的评估方法主要基于监测数据和统计分析,但存在一些局限性,如数据采样不充分、监测点位不合理等。
因此,应该采用综合评估方法,综合考虑不同因素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首先,可以进行定量评估,通过对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模型模拟计算,综合考虑空气中各种污染物的浓度、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判断标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其次,还可进行定性评估,包括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从公众的角度收集意见和建议,评估标准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和公众期望,这样有助于增加标准的公正性和可接受性。
二、评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有效性的指标评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有效性,需要确定一些可量化的指标。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指标:1. 合规率:即监测数据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比例。
合规率越高,说明标准的执行效果越好。
通过对各地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测算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整体合规率,从而初步评估其有效性。
2. 健康风险评估:通过利用流行病学方法,估算由环境空气污染引起的健康风险,包括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通过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建立关联,可以评估标准对公众健康保护的效果。
3. 生态风险评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制定不仅关乎人体健康,还涉及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护。
通过研究空气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标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性。
4. 社会经济影响评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不可避免地会对相关行业、企业和市民生活产生影响。
需要通过综合评估分析,评估标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福祉的影响,从而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能保护环境又不至于给社会经济带来过大的负担。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适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城市或区域性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亦参照使用。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工作程序图
1 评价工作分级
选择1-3种项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 以估算模式计算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Ci 和污染 物的地面浓度达到标准浓度的10%时所对应的最远 距离D10%; 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地面最大浓度占标率Pi。
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一 大气环境污染的基本知识
1.大气污染的概念:
大气污染,指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数量、浓度和
存留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所允许的范围,使大气 质量恶化。
2.气型污染源的概念: 大气污染源,指造成大气污染的空气污染物
的发生源。
点源,
通过某种装置集中 排放的固定点状源, 如烟囱、集气筒等。
项目污染源
一级、二级
三级
污染源调查方法
项目性质
新建 现有项目
调查方法
类比调查、物料衡算、设计资料 已有的有效数据、实测
分期实施项目
前期工程近5年的验收监测资料、实测
污染源调查内容与调查清单
评价等级 一级
调查清单
污染源排污概况、点源、面源、体源、线源、 其他参数 参照一级、适当从简 污染源排污概况
6、监测频率要求
本标准中规定的值指任何1h平均值不得超过的限值。 无组织排放监控点和参照点监测的采样,一般采用连续 1h采样计平均值。 排气筒中废气的采样,一般采用连续1h采样计平均值; 或在1h内,以等时间间隔采样,采集四个样品计平均值。
三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
4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调查的基本原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d.如果评价范围内包含一类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或者评价范围内 主要评价因子的环境质量已接近或超过环境质量标准、或者项目排 放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或生态有严重危害的特殊项目,评价等级一 般不低于二级;
e、对于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 应考虑交通线源对道路两侧的环境保护目标的影响,评价等级应不 低于二级;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5.1 概述 5.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的确定 5.3 污染气象调查与分析 5.4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2
5.1 大气环境污染与大气扩散
一、大气环境污染 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数量、浓度和存留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
所允许的范围。 1.大气污染源
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标准分级、污染 物项目、取值时间及浓度限值,采样与分析方法及数据统计的 有效性规定。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范围的环境空气质量评价。
引用标准
定义
1. 总悬浮颗粒物(Total Suspended Particicular,TSP):指能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100 微米的颗粒物。
3.对于各级评价项目,均应调查评价范围 20 年以上的主要气候统 计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向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平均风速, 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均降 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
4.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还应调查逐日、逐次的常规气象观测 资料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三级项目不必。
2. 可吸入颗粒物(Particular matter less than 10μm,PM10):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 直径≤10 微米的颗粒物。
3. 氮氧化物(以 NO2 计):指空气中主要以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形式存在的氮的氧化物。 4. 铅(Pb):指存在于总悬浮颗粒物中的铅及其化合物。 5. 苯并(a)芘(B[a]P):指存在于可吸入颗粒物中的苯并[a]芘。 6. 氟化物(以 F 计):以气态及颗粒态形式存在的无机氟化物。 7. 年平均:指任何一年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 8. 季平均:指任何一季的日平均浓度的算术均值。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解释说明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解释说明一、规范性引用文件及术语和定义问题1:规范性引用文件中包括TJ36-79 工业企业卫生标准,但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在2002年发布了GBZ1-2002和GB Z2-2002,TJ36-79是否还应该参照执行?GBZ1-2002及GB Z2-2002并未完全替代TJ36-79,TJ36-79中关于“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标准值仍然有效。
对于TJ36-79中规定的有害物质浓度标准,如其中污染因子后续有新的国家标准发布,则按新发布的国家标准执行。
问题2:如果评价项目包括有多个不同高度的排气筒,部分排气筒比周边地形高,部分排气筒比周边地形低,如何确定区域地形为简单地形还是复杂地形?在模拟计算时,建议均输入地形参数,让模式判断是简单地形还是复杂地形,以便在计算时做地形修正。
判断在复杂地形条件下模式要使用高空气象数据时,以评价项目主要污染源的高度为主,作为判断评价范围是否是复杂地形。
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问题1:核算项目评价等级和评价范围时,是否需要考虑项目的面源?核算项目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需要考虑项目建成后正常排放的所有面源的影响。
如判定评价等级为二级或者一级,在进一步预测过程中同时也需叠加所有面源及点源的综合影响。
问题2:对于项目有多个排气筒,是否需要按《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进行排气筒等效后再判定评价等级。
例如对于有多个高度在15m以下的排气筒的评价项目,如果以每个排气筒核算的话,等级一般比较低,但实际上污染可能比较严重。
这种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问题3:计算评价等级是否需要考虑复杂地形、熏烟或者建筑物下洗等条件?问题4:对于非连续排放的点源,如生产周期为5天,每个生产周期仅排放一次,每次三小时,这类点源是否也该作为判断评价等级的依据?对于非连续排放的点源,如果是长期存在的正常排放源,也应作为判定评价等级的依据。
模拟计算时,污染源强需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5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式中,:j监测点监测数据平均值;cij:j监测点上第i个监测数据;
n:监测数据数目。
●超标倍数:超标倍数=(c-c0)/c0 式中,c:监测值;c0: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超标率:超标率=超标数据个数/总监测数据个数 注:不符合监测技术规范要求的监测数据不计入总监测数据个数, 但未检出点位数则需计入。 ●单项质量指数:Ii=ci/c0i 式中,ci:某种污染因子不同取样时间的浓度监(预)测值, mg/m3;c0i:某种污染因子对应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mg/m3 。 Ii≥1为超标;否则为未超标。
一级评价项目监测布点
●以监测期间所处季节的主导风向为轴向,取上风向为 0°,至少在约0°、45°、90°、135°、180°、225°、 270°、315°方向上各设臵1 个监测点,在主导风向下风
向距离中心点(或主要排放源)不同距离,加密布设1~3 个监测点。 ●各监测期环境空气敏感区的监测点位臵应重合。预计受 项目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监测点位,应根据各监测期所处季 节主导风向进行调整。
现状监测布点原则
导则对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有效性的要求
GB3095对大气污染物浓度数据有效性的要求
例:某单位一年的大气采样监测数据,每天测12h,每小时 45min,每月12d,采样结果可用于计算( )
A小时均值
B日均值
C季均值
D年均值
监测结果统计分析与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答案:1、2倍;2、50%;3、超标;4、15.38%。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
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方法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方法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方法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成为必要的工具。
确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是评估大气污染程度的重要步骤。
本文将介绍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方法。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方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收集数据和信息。
评价等级的确定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支持。
首先,需要收集相关地区的空气质量数据,包括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和排放量等。
同时,还需要了解当地的气象条件、地理特征、人口密度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对大气污染程度产生影响。
第二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估大气污染程度的关键。
根据收集的数据和信息,可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这个体系应该包括不同的污染物浓度阈值、排放量阈值、影响范围等指标,以便能够全面评估大气污染的程度。
第三步:制定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评估大气污染程度的依据。
根据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制定一套适用于当地环境的评价标准。
这些评价标准应该能够明确不同等级的大气环境影响,并能够对不同等级的大气污染采取相应的措施和政策。
第四步:评估大气污染程度。
根据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评估。
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估,如数学模型、统计分析等。
评估的结果应该能够反映出大气污染的程度,并能够与评价标准相对应。
第五步:确定评价等级。
根据评估的结果,可以确定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
一般来说,评价等级可以分为几个等级,如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等。
根据评价等级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政策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第六步:制定改善措施。
根据评价等级,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和政策。
这些措施可以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排放标准、加强监测和管理等。
同时,还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综上所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的确定方法包括数据收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标准、评估污染程度、确定评价等级和制定改善措施等步骤。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二、术语和定义
• (一)环境空气敏感区 • 指评价范围内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1996)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 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区、文 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以及对项目排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
• 一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应进行为期一年的连续观 测;二级评价的补充观测可选择有代表性的季节 进行连续观测,观测期限应在2个月以上。观测内 容应符合地面气象观测资料的要求。观测方法应 符合相关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的要求。
• 补充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可作为当地长期气象条 件参与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
面气象观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地面气象 观测资料。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 km, 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进行补充 地面气象观测。
•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调查要求:调查距离项目最
近的高空气象探测站,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的常规高 空气象探测资料。如果高空气象探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 50 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 km内的格点气象资料。
浓度的正态分布
• 开阔平坦地面,连续点源排放污染物,在源下风方向的污染物以烟流 形式存在,并处在湍流随机运动中,其浓度分布通常符合在平均烟流 轴两侧呈正态分布规律;污染物颗粒粒径小于15μm时,受重力影响 可以忽略,其浓度分布垂直方向也呈正态分布,(见图3-5)
高架连续点源扩散的高斯模式
• 高斯模式的四点假设 • (1)、污染物浓度在空间中每个断面按高斯分布(正态
• 线源: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 放的源,如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等。 g/km.s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篇一: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方法-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方法1. 主要内容和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环境空气质量评价的内容、方法和要求;本评价规范适用于全国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评价,包括小时、日、月、季度和年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修改单HJ/T 193-2005 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T 194-2005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规范(试行)(2007-04)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技术规定(修订中)当上述标准和规范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3. 术语和定义3.1 达标与超标污染物浓度小于(或等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相应各项污染物浓度限值的二级标准,即为达标;污染物浓度大于《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1996)中相应各项污染物浓度限值的二级标准,即为超标;3.2 超标率超标率=超标日(小时)数/参与评价的有效日(小时)数3.3 超标倍数超标倍数=(污染物浓度-相应的国家二级标准)/相应的国家二级标准4. 评价因子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臭氧(O3)、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总悬浮颗粒物(TSP )、铅(Pb)、苯并【a】芘、氟化物共10项。
4.1自动监测因子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臭氧(O3)、一氧化碳(CO)和氮氧化物(NOX)。
4.2手动监测监测因子总悬浮颗粒物(TSP)、铅(Pb)、苯并【a】芘和氟化物。
5、监测点位所有国家认证的点位必须监测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三项污染物,每个城市在现有国家认证点位中至少选择两个点位监测其它七项指标,臭氧点位选取原则另行规定。
臭氧点位选取原则:(1)上风向和背景监测点。
这种监测点用来确定上风向O3及前体物的传输对本地区的影响,监测本地区的背景浓度。
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空气质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其中,PM2.5作为空气中的重要污染物,对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为了规范空气质量监测和改善环境污染状况,国家制定了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一、PM2.5的定义PM2.5是指大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细颗粒物。
它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工业生产、燃煤和烧柴等活动,是空气污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PM2.5对健康的影响1. PM2.5颗粒物能够携带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如重金属、多环芳烃等,对人体呼吸道和肺部造成直接伤害。
2. PM2.5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加重现有的心脏病、高血压等疾病。
3. PM2.5影响儿童和老年人的健康,易导致呼吸系统疾病和免疫功能下降。
三、PM2.5的监测和控制1. 国家对PM2.5污染物的监测采取了严格的措施,建立了一套完善的监测网络和技术标准。
2. 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控制PM2.5的政策和措施,如限制工业排放、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推动清洁能源等。
3. 采取措施改善空气质量,需要政府部门、企业和广大市民的共同努力。
四、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 国家环境保护标准GB3095-2012中规定了PM2.5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其中,24小时平均浓度的Ⅱ级标准是75μg/m³,24小时平均浓度的Ⅲ级标准是115μg/m³。
2. 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各地在超标情况下需要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限制工业生产、减少机动车行驶等,以保障公众健康。
五、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意义1. 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制定,有利于加强对大气污染物的监测和治理,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向前发展。
2. 严格执行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有利于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改善空气质量,保障人民裙众的身体健康。
3. PM2.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实施,对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
5.0 环境影响预测及评价5.1 环境空气质量影响预测与评价5.1.1 项目所在地污染气象特征分析5.1.1.1 地面风特征分析根据XX县气象台近五年地面风资料,统计出XX县全年及四季的风向频率及月平均风速,并绘制成风玫瑰图(图5-1)和月平均风速图(图5-2)。
①风向由风玫瑰图可见,项目所在地全年主导风为NE (东北)风,出现频率为20.1%,其次为NNE(东北偏北)风,出现频率为10.2%,最小频率的风向出现在SSE(东南偏南)及S(南),出现频率为1.2%,全年静风出现频率为19.3%。
春、夏、秋、冬四季均以NE(东北)风为主导风向,值分别为17.8%、15.7%、26.1%、20.9%。
春、夏季分别以S (南)、NW(西北)风出现频率最小,出现频率分别为1.2%、1.6%。
秋季以S (南)、SSE(东南偏南)风出现频率最小,值为0.5%。
冬季以S(南)、SE(东南)风出现频率最小,值为0.5%。
春、夏、秋、冬四季静风出现频率分别为20.3%、16.3%、18.9%、21.6%。
②风速项目所在地年平均风速为2.4m/s。
春、夏、秋、冬四季平均风速值分别为2.3m/s,2.3m/s、2.5m/s、2.4m/s。
从年各月平均风速曲线图6-2来看,各月平均风速在2.1~2.8m/s之间,9月平均风速最大,为2.8m/s,5月平均风速最小,为2.1m/s。
各风向平均风速值详见表5.1—1。
月份图5—2 年各月平均风速图表5.1—1 全年及各季各风向下平均风速(单位:m/s)5.1.1.2 年、季大气稳定度特征表5.1—2为全年各风向、风速、稳定度联合频率。
该表表明,当地常刮小于等于5.0m/s的风,出现频率高达88.1%,其中微风(0.5≤u<1.5m/s)出现频率为14.4%,风速在1.5≤v≤3.0m/s之间的风出现频率为21.0%,风速在3.0<v≤5.0m/s之间的风出现频率为33.5%,风速大于5.0m/s的风出现频率较小,为11.9%,而大于7.0m/s的风出现频率仅为3.4%。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概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根据大气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和其他规定,以及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方面政策、战略及规范性文件要求,对全球环境和大气质量受到可能影响的综合性评价,以确定影响大气质量的活动投入产出情况、其所引起的影响和减排效率的一种正式的管理程序,采用适当的预测技术、统计分析技术及计算方法,研究界定大气环境活动引起的影响及其对环境产生的可控性,为决策部门提供客观依据,保障大气环境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技术导则适用于各类大气污染源的可能影响大气质量的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不适用于景观、电性能和噪声等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以及小规模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
三、评价要素(一)要考虑的空气污染要素:悬浮物、氮氧化物、臭氧、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二)要考虑的气候变化效应:温室气体排放量、全球变暖影响、陆地沉降和土壤侵蚀等;(三)要考虑的生态变化效应:植物分布变化、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平衡影响以及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等。
四、主要技术内容(一)调查环境基本资料:主要包括活动参考点的气候情况、活动周边陆地、空气或水域的环境质量情况以及涉及的生态资源是事项,进一步定义活动的环境影响范围;(二)采用预测技术识别和评价可能对大气环境影响的活动:包括对烟气的组成和数量分配和计算烟气有毒物质浓度、毒性物质的相关环境质量指标评价和推算可能对大气环境质量不利影响程度等;(三)采用统计分析技术识别和评价可能对空气质量有影响的活动:收集、整理现存的大气污染物质的空气质量数据,采用各种统计技术,对活动的影响效果进行识别和评价;(四)采用计算技术识别和评价可能对大气质量和气候变化影响:研究乌托邦模型、气象模型等技术,用来反推当前排放及未来排放对大气质量和气候变化影响,对应采取适当的减排和控制措施;(五)模拟分析法:根据系统结构,建立空气污染活动的模拟分析系统,通过模拟分析建立完备的空气污染的影响模型;(六)环境影响因素综合分析:将上述独立的影响因素进行整合,建立空气污染活动对环境的综合影响模型,对活动决策给出有理性的建议与决定。
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提出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以及防止大气环境进 一步恶化的综合防治措施。
(二)评价因子和标准的选择
1. 评价因子的选择
(1)尘:降尘、飘尘、悬浮微粒 (2)有害气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等 (3)有害元素:氟、铅、汞、镉、砷等 (4)有机物:苯并[α]芘、总烃等
MAQI
I c2
I
2 s
I
2 p
I
2 n
I
2 o
式中I:各污染物的分指数,下角字母分别代表c为CO;s为SO2;p为 颗粒物质;n为NO2;o为氧化剂。
Ic
c8
Sc8
2
c1
Sc1
2
Is
sa
Ssa
2
s 24
S s 24
2
s3
Ss3
2
Ip
pa
S pa
2
p24
S p24
(2)O3:阔叶植物下表皮出现不规则的小点或小斑,部分下陷,小点变
成红棕色,小斑褪成白色。随植物受害程度的加重,叶子可发生密集的小点 (斑),并可联结成较大的斑。禾本科植物最初坏死区(小斑)不联结,随后可造 成较大的坏死区。针叶树叶顶部发生棕色死尖(枯尖),和SO2伤害症状相似, 但棕色和绿色组织分布不规则。
表5-6 格林指数分级
污染物
SO2(10-6) 烟雾系数(COH单位/1000英尺)
指数分级
希望水平 0.06 0.9 25
警戒水平 0.3 3.0 50
极限水平 1.5 10.0 100
格林大气综合污染指数适用于寒季或以燃煤为主要污染源的场
合。当污染综合指数小于25时,说明空气清洁而安全;当指数大于 50时,说明空气有潜在危险性。当指数达50、60、68时,应分别 发出一、二、三级警报,采取减轻污染的有关措施。当指数等于68 时,相当于煤烟型大气污染事件的水平。
第五章 大气环评
22
热力湍流:温度分布不均引起 机械湍流:风速分布不均及地面粗糙度引 起
2、大气环境预测所需污染气象资料
常规气象资料:年季地面温度、降雨量; 风玫瑰图;月平均风速变化图;小时平均风 速日变化;年季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联 合频率图。。。。。。
23
低空探空资料:1500m以下的风和气温 资料、逆温情况;风向、风速随高度的变 化;各级稳定度的混合层高度;日混合层 最大高度及对应的大气稳定
18
5
统计分析之前应对监测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 对少数极大、极小值要作科学认真的分析,剔除异 常值,保留真实值, 按照表征大气环境质量特征的指标要求,大气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一般须统计时平均浓度 、日均 浓度、年日平均浓度及其相应的超标率、最大超标 倍数等,根据建设项目性质及评价 对象的需要, 可增加季日平均浓度及超标率的统计分析。
•
根据有关原则和方法,论证排气筒设计高度的合理性;
• 以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为前提,作环 境经济损益分析;
• 根 据以上分析,对厂址选择、建设规模、总图布置等 作合理性分析,提出污染防治措施。
8
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
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基本过程
大气现状监测 评价区气象条件 评价区地形条件 污染源条件 模 式 计 算 浓度影响值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③进行现场监测。
(二)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
①分析其长期浓度、短期浓度的达标情况 ②若超标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超标原因
③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
(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一)预测因子
(二)预测范围 (三)计算点
(四)污染源计算清单
(五)气象条件 (六)地形数据
(七)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
(八)预测模式 (九)模式中的相关参数
(十)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一)预测因子
预测因子应根据评价因子而定,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 标准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一)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二)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与调查清单
(一)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 (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
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
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 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 对于三级评价项目可只调查分析项目污染源。
长期气象条件
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 一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五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 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三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 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复杂风场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一)评价工作分级方法 (二)不同评价等级的预测要求
aqi评价标准
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简称AQI)是衡量空气污染程度的指标。
以下是常见的AQI评价标准:
- 0-50:空气质量优,对健康没有明显影响。
- 51-100:空气质量良好,一般人群可以正常活动,但对极少数特别敏感人群可能有轻微影响。
- 101-150:轻度污染,敏感人群可能出现咳嗽、喉咙不适等症状。
- 151-200:中度污染,对敏感人群有明显影响,一般人群也可能感到不适。
- 201-300:重度污染,对心脏病和肺病患者影响较大,一般人群普遍出现明显症状。
- 301-500:严重污染,对所有人群都有严重影响,出现更加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国家或地区可能存在稍有不同的AQI评价标准,上述标准仅为一般参考。
1。
第五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1.大气污染:大气因某种物质的介入而导致化学、物理、生物或者放射性等方面的特性改变,从而影响大气的有效利用,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造成大气质量恶化的现象。
即由于人类活动而使空气环境质量变坏的现象。
2.大气污染源:一个能够释放污染物到大气中的装置。
按来源分为自然和认为污染源,人为污染源又分为工业、交通、农业和生活污染源。
按污染源的几何形状:点、线、面、体源。
按污染物排放时间分:连续、瞬时、间歇源。
按排放形式分:有组织排放,无组织排放。
按几何高度:高架源、地面源。
无组织排放:凡不通过排气筒或通过15m以下的排气筒的排放。
连续点源源强:以单位时间内排放的物质或体积表示。
瞬时源源恰:以排放的总质量或总体积表示。
3.大气污染物: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有害物质。
根据其形成过程,可将其分为一次、二次污染物;根据存在形态,可分为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
按污染物的种类,分粉尘类,有害气体类,湿雾类,放射性污染,酸雨。
按烟雾分伦敦、光化学烟雾。
颗粒物按粒径分:TSP ≤ 100微米。
PM10≤10微米。
降尘>10微米。
粉尘>0.5微米。
4.综合性排放标准和行业性排放标准不交叉执行,先行业,后地方,国家顺序执行。
5.发布空气质量预报的因子:SO2,TSP,PM10。
6.一次污染物:指直接从各种排放源进入大气,在大气中保持其原有的化学性质。
如TSP,NO X,SO2。
7.二次污染物:指在一次污染物之间或大气中非污染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
如光化学烟雾,酸性沉积物,O3。
8.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分类:一类区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区为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三类区为特定工业区。
9.《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规定了33种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其指标体系为最高允许排放浓度、最高允许排放速率和无组织监控浓度限值。
10.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对项目实施的大气环境影响的程度、范围和几率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和对项目实施环境监测的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1111第五章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5.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5.1.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1) 监测点位、监测项目及分析方法根据本工程及周围环境的特点,同时考虑主导风向的影响和环境敏感目标,监测点位布臵4点,具体见表5.1.1和图5.1.1。
监测项目为SO 2、NO 2、TSP 和非甲烷总烃。
具体分析方法见表5.1.2。
表5.1.1 大气监测点位表点位 名称 方位 性质 1# ××村 厂址NE 向500米居民区 2# 拟建厂区3# 先锋村 厂址SW 向800米 居民区 4#沙格村厂址N 向800米居民区(2)监测时间、监测频次及采样方法监测时间为2004年3月17日至21日,连续5天。
SO 2、NO 2每天自动监测连续采样18小时以上,TSP 每天连续采样12小时以上,同时记录风向、风速、气温等气象要素。
总烃每天采样一次,连续监测5天。
具体详见表5.1.2表5.1.2 大气监测项目与方法监测项目 采样仪器 采样时间 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来源 SO 2 日均 大气采样器 18h 甲醛吸收付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15262-94 NO 2 日均大气采样器 18h Saltzman 法 GB/T15436-95 TSP 大气采样泵 12h 重量法 GB/T15432-95 非甲烷烃针筒采样气相色谱法GB/T15263-94(3) 监测结果5-2222监测结果见表5.1.3~表5.1.8。
表5.1.3 SO 2 监测结果统计点位 浓度范围 mg/m 3检出率% 五日平均 超标率%1#××村 0.015~0.033 100 0.021 0 2#拟建厂区 0.024~0.034 100 0.027 0 3#先锋村 0.025~0.028 100 0.026 0 4#沙格村0.013~0.025 1000.018 0 总平均0.023表5.1.4 NO 2 监测结果统计点位 浓度范围 mg/m 3检出率% 五日平均 超标率%1#××村 0.013~0.019 100 0.016 0 2#拟建厂区 0.021~0.029 100 0.025 0 3#先锋村 0.025~0.030 100 0.028 0 4#沙格村0.011~0.038 1000.020 0 总平均0.022表5.1.5 TSP 监测结果统计点位 浓度范围 mg/m 3检出率% 五日平均 超标率%1#××村 0.042~0.068 100 0.054 0 2#拟建厂区 0.042~0.065 100 0.052 0 3#先锋村 0.046~0.106 100 0.074 0 4#沙格村0.056~0.098 1000.074 0 总平均0.064表5.1.6 总烃监测结果统计5-3333点位 浓度范围 mg/m 3检出率% 五日平均 超标率%1#××村 1.59~2.42 100 1.83 0 2#拟建厂区 1.43~1.84 100 1.61 0 3#先锋村 1.20~3.43 100 2.23 0 4#沙格村1.06~2.32 1001.69 0 总平均1.845.1.2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1) 评价方法采用对照标准的直接比较法,将监测结果与评价区所执行的相应环境质量标准直接进行比较。
(2) 评价标准评价标准采用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非甲烷总烃的环境质量标准采用5.0mg/Nm 3。
详见表5.1.7。
表5.1.7 评价标准一览表污染物名称浓度限值(mg/Nm 3)标准来源 小时平均 日均 年均 SO 2 0.50 0.15 0.06 GB3095-1996 NO 2 0.24 0.12 0.08 GB3095-1996 TSP /0.30 0.20GB3095-1996 非甲烷总烃5.0以色列标准(3) 评价结果分析SO 2:在所有4个监测点中SO 2检出率为100%,但浓度较低,日均浓度范围为0.015~0.034mg/m 3。
各测点均未超标,可达《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
所有20个样品的平均值仅为0.023mg/m 3,该值只有《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0.15 mg/m 3)的15.3%。
NO 2:在所有4个监测点中NO 2检出率为100%,但浓度较低,日均浓度范围为0.011~0.038mg/m 3。
各测点均未超标,可达《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
所有20个样品的平均值仅为0.022mg/m3,该值只有《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0.12 mg/m3)的18.3%。
TSP:在所有4个监测点中TSP检出率为100%,但浓度较低,日均浓度范围为0.042~0.106mg/m3。
各测点均未超标,可达《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一级标准。
所有20个样品的平均值仅为0.064mg/m3,该值只有《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0.30 mg/m3)的21.3%。
非甲烷总烃:在所有4个监测点中非甲烷总烃检出率为100%,每次浓度范围为 1.06~3.43mg/m3。
由于目前我国尚无质量标准,对照以色列标准各测点均未超标。
所有20个样品的平均值为1.84mg/m3,该值占标准值(5.0mg/m3)的36.8%。
说明该地区已有一定的非甲烷总烃存在。
综上所述,该地区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良好。
5.2 污染气象特征本工程位于湄洲湾南岸,受海洋及季风影响明显,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热。
气温年、日差较小,湿度大,日照长。
台风影响较多。
根据秀屿多年气象资料及湄洲湾规划外场资料,对各气象要素作如下分析:5.2.1. 风场统计5.2.1.1 地面风场厂址周围地形较开阔,平均风速大,大风日多,小风、静风日少。
年平均风速为3.7m/s。
平均风速日变化一般在5~7时最小,随后风速逐渐增大,到13~15时达到最大,以后风速逐渐减小。
由于临海,还受海陆风影响。
在海陆风日,海、陆风转换时段风速最小。
年主导风向为东北风,夏季受西南季风的影响,以偏南风或南风为主。
不同风向所对应的风速,一般以多频率风向所对应的平均风速5-4444大。
由于风频率高,污染系数最大值与最多风频一致,即东北方向为最大,夏季以南、西南方向为最大。
5.2.1.2 低空风场(1) 低空平均风速变化冬季,本地区受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低空平均风速大且随高度增大较明显。
夏季,低空平均风速小且随高度增加缓慢。
高度在200m 以下,风速几无变化。
冬季,夜间低空风速大于白天,半夜到早晨低空平均风速最大,中午前后到傍晚前最小。
夏季,低空平均风速日变化不显著,午后低空平均风速最大。
(2) 低空风向变化本地区低空各高度层风向在冬夏季均以东北风为主。
但冬季表现更为突出,东北风不仅出现频率高,且该风向平均风速一般也是最大的。
夏季由于系统天气不太强,再加上海陆风的影响,使得风向随高度不尽相同,且风频也较分散。
5-55555-6666510152025N ESW图5.2.1全年风频玫瑰图(C=3.2%)表5.2.1 风频,平均风速,污染系数表5.2.2 不同风速分档频率表5.2.3 平均风速日变化单位:m/s5-77775.2.2. 温度场统计5.2.2.1 平均气温本区年平均气温20℃左右。
最低气温出现在2月,月均最低气温12℃;最高气温出现在8月,月均最高气温24℃。
平均气温日变化小,仅3.2℃。
见表5.2.4。
表5.2.4 平均气温日变化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气温(℃) 19.3 19.2 19.1 19.0 19.0 19.0 19.0 19.5 20.1 20.9 21.4 22.05-8888时间13 14 15 16 17 18 18 20 21 22 23 24气温(℃) 22.1 22.2 22.1 21.1 21.3 20.7 20.2 19.7 19.7 19.5 19.4 19.3 5.2.2.2 低空温场(1) 低空平均气温分布本地区低空平均气温随高度递减,不同时间平均递减率不同。
贴地层平均气温递减率白天特别是午后很大,傍晚到清晨很小。
低空最低气温夏季出现在凌晨4~6时,冬季在午夜前后,随高度移向早晨。
低空最高气温出现在12~14时,夏季随高度向傍晚倾斜。
(2) 低空逆温冬、夏季低空探测结果表明,本地区从傍晚到凌晨均有可能出现贴地逆温,但频率低,冬季比夏季略高。
平均高度约70m,平均强度0.8℃/100m。
上部逆温任何时候都可出现。
底高小于500m的上部逆温夏季出现频率比冬季高,达50%,平均顶高在200m左右,平均强度2.6 ℃/100m。
底高介于500~1000m的逆温冬季出现频率可达78%,平均顶高700m 左右,平均强度1℃/100m。
5.2.3. 稳定度统计特征(1) 多年稳定度分布特征各代表月稳定度均以D类占多数,多年平均D类稳定度占69.1%。
稳定度分布频率见表5.2.5。
表 5.2.5 稳定度频率分布稳定度 A B C D E F频率(%) 0.3 1.8 9.1 69.1 12.4 7.3(2) 稳定度、风向、风速联合频率分布风向、风速、稳定度联合分布见表5.2.6。
秀屿地区多年平均联合频率分布统计结果表明:本地区在D类稳定度下,NE风向,风速在3~7m/s时,联合分布频率最大,为13.2%;5-9999其次为ENE风向,风速在3~7m/s时,为9.1%。
七月份,受西南季风影响,在S风下D类稳定度为最大频率。
5.2.4 混合层统计秀屿混合层平均高度秋季(十月)最高,平均可达1367m,其次是冬、夏,可达950m左右,最低为春季,也可达700m。
这说明本地区由于临海,由热力与机械产生的混合层高度较高。
平均混合层日变化为午后(14~16)时达最高,早晨(6~8)时为最低。
5.2.5××区域大气层基本特征区域风场较稳定,受季风影响明显,同时也受局地海陆风影响。
由于沿海地形影响,从十月至翌年四月主要吹东北风,夏季(六~八月)主要吹西南或偏南风,五月和九月为过度季节,仍以东北风为主,其次为偏南风,受弱天气系统控制时,易出现海陆风。
海风以东南风和东南偏南风为主,陆风以西北风和西北偏北风为主。
以西北风向风速大。
风速达6m/s以上。
海陆风出现时,低空由偏东风层,海风在本区可能影响到600m高度,在2000m内不构成环流。
本区低空风速大,纬度低,太阳辐射强,对流发展旺盛,所以混合层高度高,约900~100m,沿海一带可达1300~1400m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