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心律失常
临床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波形
避免使用可能引起心律失常的药物如抗心律失紧张和焦虑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心律失常患者的日常保健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戒烟限酒等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如低盐低脂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避免过度紧张、焦虑等 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心律失常
房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显示P 波提前出现QRS波群形态正常 心率大于100次/分钟
房性扑动:心电图显示P波消 失代之以F波心率在250-350次 /分钟
房颤:心电图显示P波消失代 之以f波心率在350-600次/分钟
房室传导阻滞
房室传导阻滞的定义: 心脏房室之间的传导受 阻导致心律失常
房室传导阻滞的类型: 包括完全性房室传导 阻滞、不完全性房室 传导阻滞和间歇性房 室传导阻滞
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选择
药物治疗: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非药物治疗:采用心脏电复律、射频消融等方法
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选择: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优缺点:药物治疗可能存在副作用非药物治疗可能存在风险需要权衡利 弊
预防与康复
临床常见心律失常心电图波形分析
窦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心率超过100次/分钟常见于运动、紧张、发热等 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低于60次/分钟常见于运动员、老年人等 窦性心律不齐:心率不规则常见于呼吸、运动等 窦性停搏:心率突然停止常见于睡眠、运动等
房性心律失常
房性早搏:心电图显示P波提 前出现QRS波群形态正常
P波:代表心房除极
QRS波群:代表心室 除极和复极
T波:代表心室复极
心电图常见心律失常
室性心律失常2
▪ 室性心动过速:持续的心室早搏律,3个或以上排成一列,可
以是阵发性或持续性的 ▪ P波: 无 ▪ P-R间期:不能测量 ▪ 节律: 规则 ▪ 心率: 室速>100次/m ▪ QRS波群:宽大畸形,超过0.12秒
▪ 室扑
常见心律失常的分类
▪ 窦性心律失常 ▪ 房性心律失常 ▪ 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 ▪ 室性心律失常 ▪ 房室传导阻滞 ▪ 心室内传导阻滞
窦性心律
▪ 正常窦性节律
▪ P波: 直立向上,顶端圆钝平滑,电压<0.25mv (<2格半),时间为 0.06-0.12秒(1格半至3 格),每个QRS波前均有
▪ P-R间期: 0.12-0.20秒(3-5格) ▪ 节律: 规则 ▪ 心率: 60-100次/m ▪ QRS波群:0.04-0.10秒(1格-2格半)
节律不规则的颤动波(f波) ▪ P-R间期: 不能测量 ▪ 节律: 不规则 ▪ 心率: 心房率350-650次/m或不能测量
心室率按心室对心房传导反映而定 ▪ QRS波群:正常
房室交界性心律
当窦性或房性冲动不能按时传导至房室交界处, 交界处就会产生冲动控制心室,形成交界性心律
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1
▪ P波: 无 ▪ P-R间期: 不能测量 ▪ 节律: 无 ▪ 心率: 无 ▪ QRS波群:无
房室传导阻滞
▪ 从心房传导至心室的过程缓慢,或有部分或全部 激动不能通过房室传导组织到达心室而引起的心 律失常
房室传导阻滞1
▪ Ⅰ度房室传导阻滞:房室结内不应期延长,每个P波
后均有一个QRS波 ▪ P波: 正常 ▪ P-R间期: 超过0.20秒 ▪ 节律: 规则 ▪ 心率: 正常 ▪ QRS波群:正常
异常心电图-心律失常
完全性代偿间歇 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联律性:期前收缩与正常心律间的关系。
房性期前收缩诊断标准:注意与窦性心律不齐鉴别 提前出现P`-QRS-T波群。 P`形态不同于窦性P波, P`-R间期≥0.12s。 QRS波群形态同窦性QRS波群。 多数代偿间歇不完全。
5.房室交界性期前收缩 (1)提前出现的QRS - T波群。 (2)逆性P波:PⅡ、avF倒置,PavR直立。 ①逆性P波在早搏QRS波群前,P-R 间期<0.12s。 ②逆性P波在早搏QRS波群后,R-P间期<0.20s。 ③与QRS相重叠,无逆性P波。 (3)QRS波群形态与窦性相同。 (4)多出现完全代偿间歇。
添加标题
提前出现的QRS - T波群。
01
添加标题
无P波或有无关窦性P波。
02
添加标题
QRS-T波群宽大畸形,时限≥0.12s。
03
添加标题
多出现完全代偿间歇。
04
室性期前收缩
四、阵发性心动过速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演示发布的良好效果,请言简意赅地阐述您的观点。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PVT)
五、扑动与颤动
房扑
五、扑动与颤动
2、心房颤动
P波消失,代以形态和间距不同、节律不规则的心房颤动波 (f 波),等电线消失。 f 波的频率:350~600次/分。 QRS波群形态正常,或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心室律绝对不齐。(特征之一)
五、扑动与颤动
房颤
五、扑动与颤动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心室扑动(VF )简称室扑 P-QRS-T波群消失,代以形态和间距相同,连续出现的规整大波动,不能辩认出 QRS波群,为正弦曲线。频率为150~250次/分。 心室颤动(Vf)简称室颤 P-QRS-T波群消失,代以形态和间距不同,极不规整的波动。频率为250~500次/分。
心电图-心律失常课件
病例二
患者因窦性心动过缓出现头晕、乏 力等症状,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 长间歇,安装起搏器后症状消失。
病例三
患者出现反复晕厥,心电图检查发 现窦性停搏,经药物治疗无效后行 起搏器植入术,术后患者未再出现 晕厥症状。
04 房性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 策略
房性期前收缩(房早)特点和临床意义
特点
包括窦性心律失常、期前收缩、异位 心律等。
传导阻滞
如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等。
心肌缺血与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时ST段可能压低或抬高, 心肌梗死时可能出现特征性的ST段 抬高和T波改变。
电解质紊乱与药物影响
如高钾血症、低钾血症以及某些药物 (如洋地黄)对心电图的影响等。
03 窦性心律失常诊断与处理
窦性心动过速诊断标准及处理措施
心电图-心律失常课件
目录
• 心律失常基本概念与分类 • 心电图基础知识回顾 • 窦性心律失常诊断与处理 • 房性心律失常诊断与治疗策略 • 室性心律失常诊断与处理要点 • 传导阻滞相关心律失常解读
01 心律失常基本概念与分类
心律失常定义及发病机制
心律失常定义
指心脏电活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次 序的异常。
发病机制
包括冲动形成异常和冲动传导异常,可由各种器质性心血管 病、电解质或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或心脏手术、 药物作用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引起,部分原因不明。
常见心律失常类型介绍
01
02
03
04
窦性心律失常
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 过缓、窦性心律不齐等。
房性心律失常
包括房性期前收缩、房性心动 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等
治疗原则及方法概述
心律失常心电图的判读
传导环路:首尾相连旳两条传导途径构成; 单向阻滞:冲动在一条传导途径中前向阻滞,
能够逆向传导;
缓慢传导:冲动在传导环路中某部分缓慢传
导,使其到达环路已经激动过旳部位时,该部 位已经脱离不应期。
绝大部分迅速心律失常是折返机理所致
9
折返 (Reentry)
10
心电图检测原理
39
房室结双径路与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心房
慢径
快径
房室结
希氏束
AVNRT
40
房室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
预激综合症(preexcitation syndrome): 房室旁路有前传 功能,预先激动心室
产生预激波,P-R缩短, 旁路
QRS增宽
41
WPW综合征
42
预激综合征
43
室性心动过速
VENTRICULAR TACHYCARDIA (VT)
69
(三)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ICD)
基本功能 诊疗和治疗 迅速室性心律失常(VT、VF) 心动过缓
辅助功能 储存信息:VF/VT旳发作时间、频率、治
疗情况…
70
(四) 射频消融治疗迅速心律失常
1. 原理
射频(radiofrequency, RF) 是一种电能, 根据输出功率和波形旳不同,能够切割、止 血、干燥组织。
19
正常心电图各波形态及意义
QRS波:左右心室激动波
20
正常心电图各波形态及意义
T波:心室激动波后恢复 旳心电位 形态:与主波方向一致。但Ⅲ AvL AvF V1 V2 例外
21
正常心电图各波形态及意义
《心律失常的心电图》PPT课件
心电图显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群,之后有正常T波和U波。
室性心动过速
心电图显示连续三个或以上的室性早搏,QRS波群畸形且连续出现,T波与U波 形态异常。
04
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
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
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发现心律失 常的存在。
心电信号分析
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心电信号进行自动分析 和诊断。
病例二:房颤的心电图表现及治疗
总结词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具有特征性,治疗方式多样。
详细描述
房颤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不同的f波,R-R间期不规律。治疗时,医生会根据患者的 具体情况选择药物治疗、导管消融、外科手术等不同方式。同时,患者还需要注意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 、控制体重等。
病例三:室性早搏的心电图表现及预防
总结词
室性早搏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心电图表现具有特征性,预防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
详细描述
室性早搏的心电图表现为在正常的QRS波群之前出现一个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QRS波群,其前无P波 。预防室性早搏的措施包括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等,以及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 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患者,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动态心电图
长时间监测心脏电活动,有助于发现短暂 和偶发的心律失常。
心脏超声
通过超声波检查心脏结构和功能,辅助诊 断心律失常的原因。
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
01 药物治疗
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来控 制心律失常的症状。
03 非药物治疗
包括电复律、导管消融和
起搏器植入等。
02 生活方式调整
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
心电图特征:1、心房与心室活动各自独立、互不相 关。2、心房率快于心室率。3、心室起搏点通常在阻滞 部位稍下方。
传导阻滞
室内传导阻滞
右束支传导阻滞:QRS时限≧120ms,V1-2导联呈rsR, R波粗钝,V5、V6导联呈qRS,S波宽钝。T波与QRS主 波方向相反。
房性心律失常
心房扑动:介于房速和房颤之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房性心律失常
心房扑动:介于房速和房颤之间的快速性心律失常。
心电图表现:1、心房活动呈现规律的锯齿状扑动波成 为F波,扑动波之间等电位线消失,在Ⅱ、Ⅲ、aVF或 V1导联最为明显。典型房扑的频率为250-300次/分。 2、心室率规则或不规则,取决于下传比例。3、QRS波 形态正常,有时可出现传导阻滞。
预激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又称为WPW综合征,指心电图呈预激表 现,临床上有心动过速发作。
预激综合征
预激综合征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表现:提前出现的QRS波,时限 通常超过120ms,宽大畸形,ST段与T波的方向与QRS 主波方向相反。
室性并行心律:心室的异位起搏点规律的自行发放冲 动,并能防止窦房结冲动入侵。表现:1、异位室性搏 动与窦性搏动的配对间期不恒定。2、长的两个异位搏 动之间距是最短的两个异位搏动间期的整数倍。3、可 产生室性融合波。
室性心律失常
室房分离
心室夺获
室性心律失常
加速性室性心律:亦称缓慢型室速,心率常为60-110次 /分。
室性心律失常
尖端扭转型室速:发作时QRS波的振幅与波峰呈周期性 改变,宛如围绕等电位线连续扭转,频率200-25-次/ 分。
双向性室速:QRS波方向呈交替变换。
心律失常与心电图
心电图表现 无规则和不规则的R-R间期,f波代替P波 心率>100,P波形态正常,但出现在QRS波之前或 之后 QRS波形态异常且宽大畸形,常伴有无效的P波 有规律的“锯齿样”f波代替P波,心室率正常
心律失常的诊断和监测方法
1
身体检查
医生会检查心率、心律和听诊心脏的声音来评估心律失常的可能性。
影响因素
心律失常可能由心脏结构异常、代谢紊乱、药物影响等多种因素引起。
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和概念
基本原理
心电图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变化,包括心脏起搏 和心肌激动传导信息,来描绘心脏的电活动。
基本概念
心电图由P波、QRS波群和T波组成,它们代表了心脏 在不同阶段的电活动。
心律失常常见的心电图表现
心律失常类型 房颤 室上性心动过速
心律失常的预防和注意事项
1 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适度运动和良好的睡眠有 助于维持心脏健康。
2 避免诱发因素
如精神压力、过度饮酒、咖啡因和刺 激性药物等,可能诱发心律失常。
3 定期体检和治疗
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和用药计划。
结论和要点
心律失常是心脏电活动紊乱的情况。
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和非药 物治疗。
心律失常与心电图
心律失常是心脏电活动紊乱的情况,可以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律。心 电图作为检测心脏电活动的重要工具,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定义和分类
定义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异常,包括心跳过 快(心动过速)、心跳过缓(心动过缓) 和心率不规则等。
分类
常见的心律失常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室 性心动过速、房颤、房扑等。
心电图是检测心律失常的重要工具。
正常心电图及心律失常心电图的判读
6.5心脏传导阻滞
•6.5.3 室内传导阻滞
• 4.5.3.2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Ⅰ 、aVL、V5、V6导联R波宽阔,顶部粗钝 或有切迹,无q波及S波。V1导联呈QS型,QRS时限>0.12s
6.5心脏传导阻滞
• 6.5.3 室内传导阻滞
4.5.3.3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Ⅰ 、Ⅱ 、V4-V6导联S波增宽粗 钝,V1导联呈rsR 型,aVR导联R波宽钝,QRS时限>0.12s
• 6.4.2 室性心动过速
频率 100-250次/分,节律规整或轻度不齐; QRS波宽大畸形; 有时可见无关P波, P波频率慢于QRS波频率; 可见室性融合波及心室夺获。
6.4室性心律失常
• 6.4.3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
无正常的QRS-T波群,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波动, 频率高达 200~250次/分。 临床中少见。 室扑常不能持久,很快会转为室颤
6.2房性心律失常
• 6.2.4 心房颤动
无P波, 代之以“ f ” 波, 频率350~600 次/分;QRS-T波基本正常; 心室律(R-R 间期)绝对不等;心室率 100-180次/分(未治疗者)。
6.3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
• 6.3.1 房室交界区性期前收缩
发生在交界区,QRS提前发生,逆行P波可无或在QRS前或后(P ´-R < 0.12s或 R- P ´ < 0.20s); 见于正常人、器质性心脏病或洋地黄中毒等。
1/10。
3.6 QT间期
– QT间期与心率有关,心率越慢则越长。 – 心率为60~100次/min时, QT间期的正常范
围为0.32s~0.44s。
3.7 U波
• 在心前区导联易见,尤其V3导联。 • 方向与T波基本一致,振幅很小。
心电图--心律失常
传导阻滞
• 窦房传导阻滞 • II度I型窦房传导阻滞, P-R间期固定,P-P周期缩 短直至出现长P-P周期,长P-P周期非最短P-P周 期倍数
窦房传导阻滞
II度II型窦房传导阻滞P-R间期固定,P-P周期固定, 突然出现长P-P周期是短P-P周期2倍
房内阻滞 intra-atrial block
Ⅱ度AVB II型
• Ⅱ型(Morbiz Ⅱ型): 表现为P-R间期恒定(正 常或延长), 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 • 凡连续出现两次以上的QRS波脱漏者,称高 度AVB,如 3:1、4:1AVB等
Ⅲ度AVB 又称完全性AVB
• 当来自房室交界区以上的激动完全不能通过房 室交界区组织而抵达心室时,潜在起搏点发动 冲动,出现逸搏心律
室 扑
ventricular flutter
• 室扑:心电图特点无正常QRS-T波,代之以连 续快速规则大振幅波动,频率200-250次/分
传导异常
• 传导障碍:病理性传导阻滞,生理性干扰脱 节 • 意外传导 • 捷径传导
心脏传导阻滞 heart block
• 按部位分为:窦房,房内,房室,室内传导阻 滞 • 按程度分为:一度(传导延缓),二度(部分激 动传导发生中断),三度(传导完全中断)
非阵发性心动过速
nonparoxysmal tachycardia
• 可发生在心房、房室交界、心室,又称加速性 房性、交界性或室性自主心律 • 多渐起渐止 • 频率比逸搏心率快,比阵发行心动过速慢 • 交界性多70-130次/分,室性60-100次/分 • 机制: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
扭转型室速 torsade de pointes(TDP)
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 left bundle branch block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凡起源于窦房结的心律,属于正常节律。
1.P 波规律出现,P 波形态表明激动来自窦房结(P 波在工、Ⅱ、aVF 、V 4~V 5直立,avR 倒置)。
2.正常人窦性心律的频率呈生理性波动,传统上静息心率的正常范围一般定义为60~100次/分。
国内大样本健康人群调查发现:男性为50~95次/分,女性为55~95次/分。
[窦性心律失常]1.窦性心动过速:①成人窦性心律频率>100次/分。
②窦性心动过速时,PR 间期及QT 间期相应缩短,有时可伴有继发性ST 段轻度压低和T 波振幅降低。
2.窦性心动过缓:①窦性心律频率<60次/分。
②近年大样本健康人群调查发现:约15%正常人静息心率可<60次/分,尤其是男性。
另外,老年人及运动员心率可以相对较缓。
3.窦性心律不齐:①窦性心律的起源未变,节律不整,在同一导联上PP 间期差异>0.12s 。
②窦性心律不齐常与窦性心动过缓同时存在。
③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较常见,与呼吸周期有关,多见于青少年,一般无临床意义。
④与心室收缩排血有关的(室相性)窦性心律不齐以及窦房结内游走性心律不齐等: 较少见,与呼吸无关。
4.窦性停搏(窦性静止):在规律的窦性心律中,有时因迷走神经张力增大或窦房结功能障碍,在一段时间内窦房结停止发放激动.①规则的PP 间距中突然出现P 波脱落,形成长PP 间距,且长PP 间距与正常PP 间距不成倍数关系。
②窦性停搏后常出现逸搏或逸搏心律。
6.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①持续的窦性心动过缓,心率<50次/分,且不易用阿托品等药物纠正;②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③慢一快综合征:在显著窦性心动过缓基础上,常出现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房速、房扑、房颤等);④双节病变:若病变同时累及房室交界区,可出现房室传导障碍,或发生窦性停搏时,长时间不出现交界性逸搏。
[逸搏与逸搏心律]房性(少见)/交界性(次之)/室性(多见);当高位节律点发生病变或受到抑制而出现停搏或节律明显减慢时(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者因传导障碍而不能下传时(如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或其他原因造成长的间歇时(如期前收缩后的代偿间歇等),作为一种保护性措施,低位起搏点就会发出一个或一连串的冲动,激动心房或心室。
仅发生1~2个称为逸搏,连续3个以上称为逸搏心律。
鉴别:期前收缩,QRS波群的形态特点与各相应的期前收缩相似,期前收缩属提前发生,为主动节律,逸搏则在长间歇后出现,属被动节律。
1.房性逸搏心律心房内分布着许多潜在节律点,频率多为50~60次/分,略低于窦房结。
右房上部的逸搏心律产生的P波与窦性心律P波相似;节律点在右房后下部者表现为I及aVR导联P波直立,aVF导联P波倒置,P’R间期>0.12s,有人称为冠状窦心律。
节律点在左房者,称左房心律;来自左房后壁者,I、V6导联P波倒置,V1导联P波直立,具有前圆顶后高尖特征;来自左房前壁时,V3~V4导联P波倒置,v1导联P波浅倒或双向。
如果P形态、PR间期,甚至心动周期有周期性变异,称为游走心律,游走的范围可达房室交界区而出现倒置的逆行P波。
2.交界性逸搏心律是最常见的逸搏心律,见于窦性停搏以及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等情况,其QRS 波群呈交界性搏动特征,频率一般为40~60次/分,慢而规则。
3.室性逸搏心律多见于双结病变或发生于束支水平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
其QRS波群呈宽大畸形,频率一般为20~40次/分,慢而规则,亦可以不十分规则。
4.反复搏动(reciprocal beat) 又称反复心律(reciprocal rhythm),其电生理基础是房室交界区存在双径路传导。
有时交界性逸搏或交界性心律时,激动逆行上传至心房,于QRS波群之后出现逆行P波,这个激动又可在房室结内折返,再次下传心室。
当折返激动传抵心室时,如心室已脱离前一个交界性搏动引起的不应期,便可以产生一个QRS波群。
反复搏动属于一种特殊形式的折返激动(图5一l一79)。
如果两个QRS波之间夹有一窦性P波,属伪反复心律,应称为逸搏一夺获心律。
图5-1-79反复搏动(二联律)[期前收缩(过早搏动)]指起源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的激动,最常见的心律失常。
分类:房性(次之)/交界性(少见)/室性(最常见)。
描述术语:(1)联律间期:指异位搏动与其前窦性搏动之间的时距,折返途径与激动的传导速度等可影响联律间期长短。
房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应从异位P波起点测量至其前窦性P波起点;室性期前收缩的联律间期应从异位搏动的QRS起点测量至其前窦性QRS起点。
(2)代偿间歇:指期前出现的异位搏动代替了一个正常窦性搏动,其后出现一个较正常心动周期为长的间歇。
房性:多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交界性和室性:完全性代偿间歇。
(3)间位性期前收缩:又称插入性期前收缩,指夹在两个相邻正常窦性搏动之间的期前收缩,其后无代偿间歇。
(4)单源性期前收缩:指期前收缩来自同一异位起搏点或有固定的折返径路,其形态、联律间期相同。
(5)多源性期前收缩:指在同一导联中出现2种或2种以上形态及联律间期互不相同的异位搏动。
如联律间期固定,而形态各异,则称为多形性期前收缩,其临床意义与多源性期前收缩相似。
(6)偶发性期前收缩(7)频发性期前收缩:二联律: 期前收缩与窦性心搏交替出现;三联律:每2个窦性心搏后出现1次期前收缩。
1.房性期前收缩:①期前出现异位P’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②P’R间期>0.12s;③大多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期前收缩前后两个窦性P波的间距小于正常PP间距的两倍。
④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异位P’后无QRS-T波;⑤房性期前收缩伴室内差异性传导:P’下传心室引起QRS波群增宽变形,多呈右束支阻滞图形。
2.交界性期前收缩:①期前出现的QRS-T波,其前无窦性P波,QRS-T形态与窦性下传者基本相同;②出现逆行P’波(P波在Ⅱ、Ⅲ、aVF导联倒置,aVR导联直立),可发生于QRS波群之前(P’R间期<0.12s)或QRS波群之后(RP’间期<0.20s),或者与QRS相重叠;③大多为完全性代偿间歇: 期前收缩前后的两个窦性P波间距等于正常PP间距的两倍。
3.室性期前收缩:①期前出现的QRS-T波前无P波或无相关的P波;②期前出现的QRS形态宽大畸形,时限通常>0.12s,T波方向多与QRS的主波方向相反;③往往为完全性代偿间歇:期前收缩前后的两个窦性P波间距等于正常PP间距的两倍。
[异位性心动过速]指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增高或折返激动引起的快速异位心律(期前收缩连续出现3次或3次以上)。
1.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 房性/交界性心动过速,但常因P’不易辨别,故统称室上速.①发作时有突发、突止的特点;②频率一般在160~250次/分,节律快而规则;③QRS形态一般正常(伴有束支阻滞或室内差异性传导时,可呈宽QRS波心动过速)。
临床上最常见的室上速类型:预激旁路引发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房室结双径路引发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
心动过速通常可由一个房性期前收缩诱发。
这两类心动过速患者多不具有器质性心脏病,由于解剖学定位比较明确,可通过导管射频消融术根治。
房性心动过速:包括自律性和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两种类型,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基础上。
2.室性心动过速:①频率多在140~200次/分,节律可稍不齐;②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时限通常>0.12s;③如能发现P波,并且P波频率慢于QRS波频率,PR无固定关系(房室分离),则可明确诊断;④偶尔心房激动夺获心室或发生室性融合波,也支持室性心动过速的诊断。
⑤鉴别:室上速伴心室内差异性传导,室上速伴原来存在束支阻滞或室内传导延迟,室上性心律失常(房速、房扑或房颤)经房室旁路前传,经房室旁路前传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等。
3.非阵发性心动过速(加速的房性、交界性或室性自主心律):①发作时多有渐起渐止的特点。
②频率比逸搏心律快,比阵发性心动过速慢,交界性心律频率多为70~130次/分,室性心律频率多为60~100次/分。
③由于心动过速频率与窦性心律频率相近,易发生干扰性房室脱节,并出现各种融合波或夺获心搏。
④此类型心动过速的机制是异位起搏点自律性增高,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
4.双向性室性心动过速:5.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DP):①发作时可见一系列增宽变形的QRS波群,以每3~10个心搏围绕基线不断扭转其主波的正负方向,每次发作持续数秒到数十秒而自行终止,但极易复发或转为心室颤动。
②临床上表现为反复发作心源性晕厥或称为阿--斯综合征。
[扑动与颤动]1.心房扑动(AFL): 大多为短阵发性,少数可呈持续性。
常可转为心房颤动或窦性心律。
①正常P波消失,代之连续的大锯齿状扑动波(F波),多数在Ⅱ、Ⅲ、aVF中清晰可见;③F波间无等电位线,波幅大小一致,间隔规则,频率为240~350次/分;④大多不能全部下传,常以固定房室比例(2:1或4:1)下传,故心室律规则。
如果房室传导比例不恒定或伴有文氏传导现象,则心室律可以不规则。
⑤房扑时QRS波时间一般不增宽。
⑥心房扑动如伴1:1房室传导可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应及时处理。
⑦不纯性房扑(非典型房扑):F波的大小和间距有差异,且频率>350次/分。
2.心房颤动(AF):心电图特点是:①正常P波消失,代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颤动波(f波),通常以V导联最明显;1②房颤波的频率为350~600次/分;③RR绝对不齐;④QRS波一般不增宽;⑤房颤伴有室内差异传导:若是前一个RR间距偏长而与下一个QRS波相距较近时,易出现一个增宽变形的QRS波。
⑥心房颤动时,如果出现RR绝对规则,且心室率缓慢,常提示发生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3.心室扑动: 心脏失去排血功能。
室扑常不能持久,不是很快恢复,便会转为室颤而导致死亡。
①无正常QRS-T波,代之以连续快速而相对规则的大振幅波动;②频率达200~250次/分.4.心室颤动:往往是心脏停跳前的短暂征象,完全失去排血功能。
①QRS-T波完全消失,出现大小不等、极不匀齐的低小波;②频率为200~500次/分。
[传导阻滞]按发生的部位分为窦房阻滞、房内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和室内阻滞。
按阻滞程度可分为一度(传导延缓)、二度(部分激动传导发生中断)和三度(传导完全中断)。
按传导阻滞发生情况,可分为永久性、暂时性、交替性及渐进性。
1.窦房阻滞:一度窦房阻滞:不能观察到。
三度窦房阻滞:难与窦性停搏相鉴别。
二度窦房阻滞出现心房和心室漏搏(P-QRS-T均脱漏)时才能诊断.①窦房传导逐渐延长,直至一次窦性激动不能传入心房;②二度工型窦房阻滞:PP间距逐渐缩短,于出现漏搏后PP间距又突然延长呈文氏现象,此应与窦性心律不齐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