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用书2016_2017版高中地理第1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课后知能检测3
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中图版)模块综合测评 Word版含解析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下表中的相关数据,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1~2题。
1.液态水是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下列叙述与地球存在“液态水”直接相关的是()①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②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中③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④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较适中A.①④B.①②C.②③D.②④2.人类首先选择火星作为探索生命起源和进化的行星,是因为火星上的一些地理现象与地球上的一些地理现象相似,主要表现为()①火星和地球的大气层厚度和成分相同②火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都比较适中③火星和地球的温度比较适宜④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A.②④B.①③C.②③D.①④【解析】第1题,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能够吸引住大气;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火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都比较适中使其表面日温差较小,温度比较适宜,适宜液态水存在。
第2题,从表中可以看出,火星与地球的自转周期都比较适中,火星和地球都有赤道面与轨道面之间的交角,所以火星上和地球上都有四季变化。
①、③两项内容明显与表中所给数据不符。
【答案】 1.D 2.A地—气系统(大气和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能量收入),又向外发射长波辐射(能量支出),能量收支的差值,称为辐射差额。
下图示意沿海某地多年平均辐射差额的月份分配。
读图结合材料完成3~4 题。
3.地—气系统内存在着能量传递与转换,传递与转换形式多样,其中能促使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 【导学号:32980160】A.对太阳辐射的散射增强B.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强C.射向宇宙空间的辐射增强D.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4.若只考虑辐射差额对气温的影响,该地气温最低的月份是()A.1月B.4月C.8月D.12月【解析】第3题,温室效应即是大气的保温作用,主要是由大气的逆辐射导致的。
温室效应的强弱,主要取决于大气逆辐射的强弱,所以促使温室效应增强的大气过程是大气射向地面的辐射增强。
新教材适用高中地理第1章第1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含答案)
新教材适用高中地理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一章第一节[基础巩固练]一、单项选择题(2023·浙江衢州高一期末)黑杨树具有生长快、吸水多的特点,产于我国新疆。
其因良好的经济效益被引进并大面积种植于洞庭湖地区,但却使得当地生态遭受了极大的破坏。
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引进黑杨树,主要是为了( D )A.防风固沙B.防治水土流失C.调整种植结构D.获得木材资源2.人类获取自然环境服务时,不同服务之间有时会相互冲突。
大面积种植黑杨树对洞庭湖生态产生破坏,主要损害了自然环境的( A )A.支撑服务B.文化服务C.供给服务D.调节服务解析:第1题,材料信息表明,黑杨树生长快,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因而被引进并大面积种植于洞庭湖地区,故当地引进黑杨树,主要是为了获得木材资源,D正确;洞庭湖地区属气候湿润地区,风沙危害少,A不符合题意;洞庭湖地区水土流失不严重,B不符合题意;当地引进黑杨树,可以调整种植结构,但不是主要目的,且调整种植结构不用大面积种植黑杨,C不符合题意。
第2题,当地引进黑杨树,主要是为了获得木材资源,故当黑杨树成材后会被大面积砍伐,大面积砍伐森林,减弱了养分循环和光合作用;占用大量空间,且黑杨树吸水多,使得当地地下水位下降,减弱了水循环;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长繁殖,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减少。
这些都是对自然环境支撑服务的损害。
由于往年枯干的芦苇容易引发火患且消耗养分,宁夏沙湖景区多采用放火烧的方式来清除。
今年景区摈弃了以往火烧的做法,组织400余人对15 000亩芦苇进行人工或简单的机械收割。
据此完成3~4题。
3.沙湖景区15 000亩芦苇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C )A.增加景区经济收入B.防治景区沙漠化C.美化景区环境D.净化空气、改变景区气候4.相对往年,沙湖景区今年对芦苇的处理方式,将( C )A.增加土壤肥力B.杜绝废弃物排放C.减轻大气污染D.不利于来年芦苇生长解析:第3题,由材料可知,芦苇主要分布在景区,由此可以判断景区内植被的主要作用在于美化环境,而并非为了增加经济收入,A错误,C正确;芦苇属于湿地植被,具有净化空气、改善景区气候的作用,但不是景区芦苇的主要作用,D错误;芦苇生长在湿地内,湿地内不会存在沙漠化现象,B错误。
新教材适用高中地理第1章第1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课后习题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含答案)
新教材适用高中地理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3:第一章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服务功能基础巩固湿地是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被誉为“地球之肾”。
据此完成第1~2题。
1.下列关于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A.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是由于其具有多种服务功能,且服务价值较高B.湿地被称为“天然水库”,是因为湿地就是水库C.湿地能为人类提供水源,但是不能发展航运D.湿地能降解污染物,故人类可以向湿地大量排放废弃物2.湿地的调节服务功能主要是(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污染B.吸烟滞尘,净化空气C.吸纳一切污染物D.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答案:1.A 2.A3.2018—2020年的监测结果显示,我国红树林总面积处于增加态势,且以人工种植为主要增加类型。
我国南方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有( )①为过往船只提供避风场所②阻挡海浪侵蚀海岸③保护生物多样性④增加用材林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B解析:红树林可以护堤固滩,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湿地保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019年1月,中国与柬埔寨最大水电合作项目,被誉为柬埔寨“三峡工程”的桑河二级水电站竣工发电。
该项目大坝全长6500米,是亚洲第一长坝。
为满足洄游鱼类对通道的需求,减小工程对河流生态的影响,桑河水电公司主动修建了鱼道工程(见下图)。
据此完成第4~5题。
4.鱼道内设置不同间距的石坎,其目的是( )①作为过河通道②减缓水流速度③增加水深④截水捕鱼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5.修建鱼道体现了人们改造自然时重视的自然环境服务功能是( )A.供给服务B.调节服务C.文化服务D.支撑服务答案:4.B 5.D解析:第4题,鱼道是为了满足鱼类洄游需求而修建的,不是人类的过河通道,①错误;石坎可以减缓水流速度,利于鱼类洄游,②正确;石坎可以起到拦水、蓄水作用,增加水深,③正确;修建鱼道不是为了截水捕鱼,④错误。
第5题,修建鱼道可满足鱼类洄游需求,有利于鱼类繁殖,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因此体现的是对自然环境支撑服务功能的重视。
高中地理第一章资源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检测含解析第三册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4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下图为“世界某自然资源主要分布图",该资源是世界陆地淡水的宝库.读图完成1、2题。
1.该资源最可能是()A。
冰川资源B。
土地资源C.太阳能资源D。
森林资源2。
近年来该资源的分布面积呈减少趋势,主要原因是()A.岩浆活动频繁B。
大量开发利用C.全球气候变暖D.降水变率增大【解析】1选A,2选C。
第1题,读图,该资源在两极或高山地区分布集中,最可能是冰川资源;土地资源、太阳能资源、森林资源在两极地区分布少.第2题,近年来该资源的分布面积呈减少趋势,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岩浆活动、大量开发利用、降水变率等不是冰川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
(2020·浙江联考)读某国能源供应结构及发展规划数据表,完成3、4题。
3。
按照自然资源自我再生的性质分类,下列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是()A。
石油 B.天然气C。
水能 D.核能4.据表可推测该国未来十年内()A。
可再生能源成为主要能源B。
清洁能源比重略有上升C。
天然气供应量保持不变D.能源供应结构优化明显【解析】3选C,4选B.第3题,各种金属和非金属矿物、化石燃料等,需要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才能形成,按照自然资源自我再生的性质分类,属于非可再生资源,石油、天然气和核能都属于这一类;水能利用后一般不会导致储存量减少,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循环再用,按照自然资源自我再生的性质分类,属于可再生资源。
第4题,表中数据显示,该国可再生资源由2%提升至2.5%,占比仍然很小,不可能成为主要能源;清洁能源是指不排放污染物、能够直接用于生产生活的能源,它包括表中的水能、可再生资源和核能,表中显示,2020年三者占比约15.3%,2030年三者占比约17。
5%,说明清洁能源比重略有上升;表中数据表明,该国天然气比重不变,但总能源供给量应上升,因此天然气供应量也会上升,只是比重保持不变;表中数据表明,该国未来10年能源供应结构仍然以矿物能源为主,能源供应结构没有明显的优化。
人教版2017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一章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01
第一章综合测试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人类对太阳及其活动的探测从未停歇,下图为2018年发射的帕克太阳探测器绕日飞行(计划6年绕日CO组成的浓密的大气和云层,24圈)部分轨道示意图,四个大圆为近日行星轨道。
图中金星有着主要由2表面温度高达400℃。
完成下面四题。
1.对该探测器的描述正确的是()A.可穿过小行星带近距离拍摄照片B.能观测到地球从日面经过的情景C.可探测光球层黑子及其活动周期D.能探测到日冕层的太阳风活动2.关于金星表面高温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云层吸收大气辐射多B.云层反射太阳辐射强C.金星表面反射太阳辐射强D.金星表面吸收大气辐射多3.金星上没有生命存在,是因为()A.气温过高B.气温过低C.体积过小D.大气层过薄4.以下属于类地行星的还有()A.水星B.土星C.月球D.天王星“宜居带”是指一颗恒星周围适宜生命存在的理想区域。
2017年2月23日,美国航空航天局宣布,在距离地球40光年的一颗恒星(Trappist-1)周围发现了7颗与地球大小相当的类地行星,其中三颗位于“宜居带”内。
下面为“Trappist-1系统”示意图及太阳系的“宜居带”分布图。
读图,完成下列三题。
5.位于太阳系“宜居带”的星球除地球外还有()A.金星B.水星C.火星D.木星6.与“Trappist-1系统”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是()A.地月系B.太阳系C.银河系D.河外星系7.之所以推测位于“宜居带”内的行星“宜居”,最可能的原因是()A.与中心天体距离适中B.天体表面平坦C.有富含二氧化碳的大气D.有肥沃的土壤下图为扬州某住宅区的宣传海报,其采用的地源热泵技术是一种利用浅层地能供热制冷的空调系统。
浅层地能是从数百米内的地下收集的太阳辐射能,大约占太阳辐射射向地面能量的60%。
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列三题。
8.浅层地能()A.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B.存在于地幔中C.储量大,清洁无污染D.仅冬季被利用9.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所利用的能源中属于太阳辐射能的是()①太阳能热水器②用煤、石油发电③用潮汐能发电④核电站发电A.①④B.①②C.③④D.①③10.关于太阳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来源于核聚变反应B.能量巨大而且集中C.清洁无污染D.可以通过光热和光电转换来利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证实,太阳在2017年9月6日晚连续爆发两次“闪焰”(太阳耀斑大爆炸),其爆炸等级打破了12年来的观测纪录,并伴随着高能带电粒子流抛射(CME)。
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一节 我们周围的环境课后知能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6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环境课后知能检测新人教版选修6一、选择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指出:“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
”据此完成1~3题。
1.这里所说的“环境主体”是( )A.地球 B.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C.人类 D.生物圈2.环境包括下列因素中的( )①自然环境②社会环境③人工环境④生物环境⑤太阳系⑥银河系A.①②⑥B.①②③④C.④⑤⑥D.①②⑤⑥3.下列不是社会环境或社会环境因素的是( )A.城市或乡村B.卧龙自然保护区C.周口店北京人遗址D.贵州梯田4.下列各项中属于人类和环境相对立的生产活动的是( )A.建设“三北”防护林B.在黄土高原修筑水平梯田,植树种草C.在洞庭湖周围围湖造田D.在北京市区内修建多层立交桥5.下列事物属于人工环境的是( )A.高山草甸B.极地苔原C.因过度放牧造成的荒漠D.大漠盐湖6.下列属于人类介入才能维持的环境是( )A.原始的热带雨林B.城市聚落C.极地苔原地区D.海洋生态系统我国一些城市在绿化过程中,耗费巨资移植大树进城。
据统计,移植大树的成活率不超过60%。
据此回答7~8题。
7.移植大树成活率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A.病虫害防治不力B.移植过程中受损伤C.生存环境改变D.人为破坏严重8.大量移植树木对树木原生地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①加剧水土流失②诱发地质灾害③增加酸雨频率④影响生态群落⑤增加地表水的下渗A.①②④B.①③⑤C.①②③D.②③④9.解决人类与环境对立的现状,促进两者的统一,其根本目的是( )A.使人类更好地征服自然B.控制人口增长,以适应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C.努力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发展生产力D.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10.能促进人类与环境统一的生产活动是( )A.山区毁林开荒B.围湖造田C.在黄淮海平原上建造林网D.过量抽取地下水二、综合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21学年高中地理 第一章 环境与环境问题综合检测 中图版选修6(1)
第一章环境与环境问题(时刻:60分钟总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6分,总分值60分)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和斗争中慢慢熟悉了环境,据此回答1~2题。
1.传统的环境观以为( )A.人与环境之间应和谐相处B.自人类学会制造第一件工具开始,就开始了对自然的征服,可是只有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
C.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D.天人合一2.以下观点符合新的环境观的是( )A.技术进步能解决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
B.人类的进展来自于对自然的征服C.人类活动都会给生物体带来灾难D.人类对自然的爱惜确实是对自身的爱惜【解析】第1题,传统的环境观以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人类主宰自然、征服自然。
第2题,新的环境观以为人类和环境应和谐相处,人类要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实现天人合一。
【答案】 1.C 2.D读世界部份地域环境问题散布图,完成下题。
3.图中①②③④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别离是( )A.酸雨问题、沙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始丛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B.沙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丛林破坏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沙漠化问题、原始丛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D.沙漠化问题、原始丛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解析】①东非高原和北非要紧为荒漠化问题;②欧洲西部要紧为酸雨问题;③刚果盆地、几内亚湾沿岸和我国西南部要紧为原始丛林蒙受破坏;④我国黄土高原、江南丘陵及南亚和西亚部份地域要紧为农田土壤的侵蚀问题;⑤亚洲、非洲和欧洲沿海的石油运输航线上要紧表现为海域污染等。
【答案】B4.以下关于环境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环境按其属性可分为大气环境和生物环境等B.人类环境是自古就有的,并随人类社会的进展而拓展C.一个环境因素的转变会引发其他要素乃至整个地理环境的转变D.任何地域的环境质量都是稳固的、不变的【解析】环境按其属性分为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人类环境是在人类显现以后才进展起来的,环境是不断进展转变的。
(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综合检测 鲁教版选修6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第1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综合检测鲁教版选修6(满分:100分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24分)人类和环境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类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同时又通过消费活动把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中去,人类作用于环境,环境对人类具有反馈作用。
据此回答1~2题。
1.人类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会产生环境问题,下列问题不属于这一类型的是( )A.乱占耕地,破坏土地资源B.城市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土地大面积塌陷C.城市人口猛增产生一系列城市环境问题D.有色金属冶炼产生“三废”污染环境2.下列现象哪些属于环境反馈作用的结果( )①某工厂把大量未处理的废水排入附近湖中,造成鱼类大量死亡②人们在火山山麓垦荒植树,火山爆发,火山喷发物毁坏了农田③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民辛勤劳动,培养成肥沃的水稻土,建成著名的鱼米之乡④珠江三角洲农民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泥成塘,堆泥成基,形成著名的基塘生产环境A.①②B.①③④C.②③ D.②④【解析】第1题,人类从周围环境获取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主要指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这与人类自身生产造成人口剧增而形成的环境问题不同。
第2题,环境的反馈作用,主要取决于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自然因素如火山爆发虽能影响环境,但不属于环境的反馈作用。
【答案】 1.C 2.B“生活质量”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等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下图为生活质量与GDP和电力消耗量关系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从图中可以看出( )A.人均GDP越高,生活质量越高B.人均电力消耗量与生活质量相关性不明显C.人均GDP在3~6千美元时,生活质量有所下降D.人均GDP在3~6千美元时,人均用电量会呈下降趋势4.此图给我们的启示,正确的说法是( )A.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它必须在经济得到大发展后才能得到彻底治理B.我国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实现经济、生态、社会的持续发展C.人均电力消耗多,生活质量就高,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高耗能工业D.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环境问题,因此我们要边污染边治理【解析】第3题,从图中看出:人均电力消耗量与生活质量相关性高于人均GDP与生活质量相关性。
(教师用书)2016-2017版高中地理第1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归纳提升鲁教版选修6资料
第1单元 环境与环境问题单元归纳提升备选答案①生态系统②实质 ③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④分类材料一 据测算:一棵生长50年的树,产生的氧气价值为31 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的价值为62 500美元,防止土壤侵蚀,增加肥力可创收31 200美元,为鸟类及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繁衍场所的价值为21 250美元,生产蛋白质的价值为2 500美元。
材料二 我国森林分布示意图。
(1)材料一的数据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
(3)A处森林资源遭到破坏,会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带来哪些负面影响?(4)我国现有天然林正逐步减少。
请你谈一谈保护森林的主要措施。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中的数据很容易判断出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大于它的经济效益。
第(2)题,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我国森林的主要分布地区。
第(3)题,A 处位于长江上游,其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后,会导致水土流失,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各种不利影响。
第(4)题,保护森林资源,除加强森林资源的更新外,还要加强管理和宣传教育,同时要防止各种自然灾害对森林的影响。
【答案】(1)树木(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远远大于它的经济效益(2)东北西南东南(3)河流含沙量增大;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河、水库泥沙淤积加剧;洪涝灾害频发。
(4)加强执法管理;建立自然保护区;采伐与更新相结合;防治森林火灾和虫灾;加强宣传教育。
【升格训练】读“欧洲某年降水pH等值线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图示环境问题较为严重的两个国家是________。
(只填写选定国家的字母代号)A.意大利B.西班牙C.德国D.瑞典E.冰岛(2)产生该环境问题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环境问题对生物资源造成的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对非生物资源造成的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2017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练习: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pdf
得出结论。 6.洞庭湖因为其面积减少、蓄洪能力下降而加剧了长江中下游的洪灾,这一现象体现
了( ) A.陆地环境的整体性 B.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C.陆地环境各要素的孤立性 D.人类与环境不相统一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对陆地环境整体性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个很
学无止境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时目标
课标要求 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理解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形
成。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理解这两种功能是自然地理环
境的整体功能。 3.理解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演化与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关系,理解自然地理
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重要指数 ★★★ ★★★★★ ★★★★
(10 分钟,10 分) 读下图,回答 1~2 题。
课前预习
1.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是( )
A.水文 Hale Waihona Puke .生物C.地貌D.气候
答案:B
解析: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2.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 ) A.a B.b C.c D.d 答案:B
同时洞庭湖水面变化也会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
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导致恐龙突然灭绝。一种学说认为是小
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所致。据此回答 8~9 题。 8.下列关于恐龙灭绝原因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 A.气候变化 B.植物变化 C.水的变化 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 答案:D
5.下列关于洞庭湖面积减少的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的说法,不合理的是( )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高中地理 第一章 第三节 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课后知能检测 必修6
【课堂新坐标】(教师用书)2013-2014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第三节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课后知能检测新人教版选修6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反映了新的环境观的是( )①“只有一个地球”的公益广告②保护生物多样性③“盛世滋丁,永不加赋”④提倡塑料购物袋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2.下列不符合新的发展观的是( )A.征服自然B.天人合一C.人是自然界食物链上的一个环节D.人地归一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对人地关系思想更高层次的深化。
据此完成3~5题。
3.下列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是( )A.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B.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作用的,人类活动只能适应地理环境C.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主宰,人定胜天D.人类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的资源发展经济4.下列符合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行为是( )A.用塑料袋购物,用后丢掉B.玩具、书籍用完后及时放入垃圾箱,保持环境整洁C.只选购价格便宜的食品,注意节约D.在家庭里注意水的重复使用5.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今天“绿色奥运”都包含着可持续发展理念。
下列叙述中,与“绿色奥运”理念相符的有( )A.在硬件建设方面,要把保护古都风貌、突出北京特色放在重要地位B.2008年奥运会时,每平方千米都有天气预报C.在市民中提倡主人翁意识、学习意识、参与意识和自律意识D.2008年,北京市90%的公交车和全部出租车、环卫车、邮政车都使用清洁燃料2012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两会”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纷纷提出《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与实践》议案。
据此完成6~7题。
6.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下列生产活动符合循环经济的是( )A.秸秆焚烧还田 B.矿渣生产水泥C.垃圾转移国外 D.污水灌溉农田7.与传统经济相比,循环经济的生产特点是( )A.高消耗、高排放、低增长B.低消耗、高排放、高增长C.低消耗、低排放、高增长D.高消耗、低排放、低增长8.在以下人类与环境关系协调发展示意图中,数码①②③④表示的含义依次是( )A.①人类社会不断发展②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B.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②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③人类社会不断发展④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C.①人口增长速度适中②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③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④人类社会不断发展D.①人口素质不断提高②人类社会不断发展③与环境承载量相适应④人口增长速度适中9.下图所示的生产模式最可能适用的地区及其优点是( )A.东北森林地区利于林区经济发展B.西北沙漠地区利于生态环境改善C.江南丘陵地区利于循环经济发展D.青藏高原地区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10.利用作物秸秆等农副产品发展农区畜牧业,有利于( )A.改善局地气候B.综合利用资源C.防止水土流失D.保护农田作物二、综合题11.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的存续问题,是德班大会期待解决的首个关键问题。
高中地理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章末综合检测一含解析2
章末综合检测(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人口密度图”,图中虚线为黑河-腾冲线的一部分。
读图,完成1~2题.1.导致图中虚线段东西两侧人口密度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气温B.降水C.地形D.河流2.关于图中①区域人口稠密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历史悠久,开发时间长B.地处山麓冲积扇,土壤肥沃C.位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气候适宜D.位于陇海与京广铁路交会处,交通便捷2019年初,俄罗斯政府计划将无偿发放远东地区(乌拉尔山以东)的土地给俄罗斯公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该项政策的实施,将刺激其欧洲部分地区的人口向远东地区迁移。
下图为1990~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资料。
据此完成3~4题。
3.1990年至2010年,俄罗斯远东地区()A.生育率提高B.就业率提高C.净迁出率下降D.人口容量下降4.目前,影响俄罗斯远东地区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和主要目的分别是()A.经济矿产开发B.环境生态保护C.政策国土开发D.军事加强国防人口重心是人口分布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其演变反映了区域人口数量的空间变化过程,即由于地区人口增长和地区间的人口迁移,拉动人口数量平衡点的变化。
如图为1984~2013年中国人口重心演化图。
据此完成5~6题。
5.1984~2013年中国人口重心演变能反映出()A.能源资源开发导致人口重心移动加快B.户籍制度变化导致人口重心移动缓慢C.地区经济差异导致人口重心移动加快D.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重心移动减缓6.2010~2013年中国人口重心移动可能是因为()A.河南省人口出生率降低B.四川省农民工回流增多C.江苏省人口老龄化加剧D.湖北省自然增长率降低下图为“某地人口迁移与年龄关系示意图”。
读图,据此完成7~8题。
7.影响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最有可能的是()A.人口的老龄化B.婚姻家庭C.政治因素D.经济因素8.图中甲、乙、丙、丁不同年龄段的人口迁移,有明显相关的是()A.甲、乙B.甲、丙C.乙、丙D.乙、丁下图为世界总人口推算图。
(教师用书)2016-2017版高中地理第3单元环境污染与防治第1节环境污染课后知能检测鲁教版选修6资料
第3单元环境污染与防治第1节环境污染课后知能检测一、选择题(2016·唐山高二检测)2016年5月,安徽省7个酸雨监测站共进行了55次酸雨监测,共出现28次酸雨,除了阜阳站外,其余各站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酸雨。
据此回答1~3题。
1.导致酸雨的原因可能是( )A.乱扔垃圾B.使用含磷洗衣粉C.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D.煤燃烧产生的气体2.我国下列地区中酸雨危害最严重的是( )A.黄土高原B.四川盆地C.东北平原D.华北平原3.下列控制酸雨的措施中,你认为哪种不太合适( )A.控制污染源,加强环境执法B.提高能源利用率C.开发新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D.限制工业生产,减少污染物排放【解析】第1题,乱扔垃圾,污染环境,但不会形成酸雨;使用含磷洗衣粉,会使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水资源,但不会形成酸雨;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会污染水资源,但与酸雨无关;煤燃烧产生的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硫,会形成酸雨。
第2题,四川盆地地形封闭,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且工业用煤较多,排放的酸性气体较多,因此酸雨严重。
第3题,限制工业生产的做法太绝对,应实行清洁生产。
【答案】 1.D 2.B 3.D(2016·武汉高二检测)该图为某市区空气污染的空间分布形态和该市4月份气温垂直分布图。
回答4~5题。
污染物密度以粒子 mg/m34.根据“空气污染的空间分布形态图”,分析该城市主要空气污染来源位于是( ) A.① B.②C.③D.④5.观察该市4月份气温垂直分布图,判断甲、乙、丙、丁四图中最有利于该市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是( )A.甲 B.乙C.丙D.丁【解析】第4题,污染源处应为污染物质的密度最大,且根据污染物随风向飘向盛行风向的下风向判断该地区的污染源应位于①处。
第5题,对流层的气温垂直分布一般规律:越往上气温越低,故而对流运动旺盛利于近地面污染物的扩散,而最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是近地面出现逆温,它会抑制对流运动而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故四图中只有甲图的气温垂直分布没有出现逆温现象,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单元环境与环境问题课后知能检测
一、选择题
(2016·西安高二检测)读世界部分地区环境问题分布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④⑤所反映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
A.酸雨问题、沙漠化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B.沙漠化问题、酸雨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C.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海域污染问题D.沙漠化问题、原始森林破坏问题、酸雨问题、农田土壤侵蚀问题、海域污染问题2.下列污染物与图中②环境问题无关的是( )
A.工业排放废气B.家庭炉灶排放废气
C.汽车排放废气D.建筑工地扬尘
【解析】第1题,根据所处地区的差异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进行判断即可。
第2题,酸雨与人类大量使用化石燃料释放硫氧化物、氮氧化合物有关,与建筑工地扬尘无关。
【答案】 1.B 2.D
(2016·济南高二检测)读漫画《危险》,回答3~4题。
3.漫画中“危险”所指的环境问题是( )
A.水资源短缺B.全球变暖
C.生物多样性减少D.沙尘暴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这种环境问题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尤其突出
B.造成这种危险的人为原因有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C.除中国外,这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还有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
D.为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必须禁止人类的开发活动
【解析】第3题,漫画形象地展示了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危险”,树没了、沙来了,即反映沙尘暴。
第4题,沙尘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十分突出;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易造成沙尘暴;北非、西亚、美国、澳大利亚也有比较严重的沙尘暴现象;为了避免该环境问题的恶化,应禁止人类不合理的开发活动,但不能禁止人类合理的开发活动。
【答案】 3.D 4.D
(2016·莱芜高二检测)下表代表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个省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越高),据此回答5~6题。
①土地荒漠化②酸雨③水土流失④寒潮
A.①② B.①④C.②③D.③④
6.为治理丁类环境问题,广东省采取的措施有( )
A.改进种植制度B.优化燃料消费结构
C.退耕还牧D.改善冬季供暖设施
【解析】第5题,根据表格数据,甲在山西最严重,四川、广东都有,而新疆最轻,故判断为水土流失;丙在新疆最严重,四川、山西较弱,判断为土地荒漠化;丁在广东最严重,新疆没有,应为酸雨;则乙为寒潮。
第6题,丁为酸雨在广东最严重。
针对酸雨的治理应主要从其产生的原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而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分析,故B项符合。
【答案】 5.D 6.B
(2016·杭州高二检测)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使用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从而加剧全球变暖,带来气候多变、灾害丛生等严重后果。
为此,全社会在倡导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
生活。
该图示意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 )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⑥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导致岩石圈物质循环受阻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
8.据图分析,我们可以把“节能减排”的重点放在( )
A.农村更多使用沼气来获得绿色能源
B.依靠科技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效率
C.大力开发水能和核电
D.大规模地发展第三产业
【解析】第7题,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循环的过程。
⑥环节表示人类从岩石圈中开采并获取化石燃料的过程,大量或过度开采化石燃料会导致岩石圈物质循环加快。
⑤环节表示水循环,如果该循环速度加快,会加速碳排放。
控制④环节,可以减少或减缓对二氧化碳的排放,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
第8题,根据图示,我国应重点通过发展科技提高化石燃料的使用效率。
【答案】7.D 8.B
近些年来,生活在伍拉斯顿群岛的许多动物视力严重退化,羊患上了白内障,野兔和鸟类几乎双目失明,渔民捕到的鱼大多数是盲鱼。
当地居民外出时暴露的皮肤很快就被晒得通红,眼睛也有痒痛感。
这种情况是由于大气层中臭氧层被破坏而造成的。
读下图,回答9~10题。
9.造成当地环境问题的臭氧层空洞出现在( )
A.北极上空B.南极上空
C.赤道上空D.北大西洋上空
10.保护臭氧层的有效对策是 ( )
A.建立大范围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
B.各国共同行动,联合治理酸雨和汽车尾气污染
C.各国共同行动,最大限度地减少氯氟烃化合物的排放
D.严格控制发达国家CO2的排放量
【解析】第9题,根据图中经纬度位置,可以判定该地是南美洲的南部。
南纬56°为南美洲南端,与南极洲邻近。
第10题,解题的关键是搞清楚臭氧减少的原因及其危害。
建立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有助于改善全球大气水热状况,改善大气循环和水循环,从而改善全球气候,热带雨林的另一种作用是抑制全球平均气温上升。
绿色植物主要吸收CO2,而不是吸收紫外线,因此选项A与题目要求关系小。
酸雨、汽车尾气污染是由于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引起的,与臭氧空洞几乎没有关系,可排除选项B。
CO2增多,引起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与臭氧空洞亦无关系。
【答案】9.B 10.C
二、综合题
11.(2016·张家口高二检测)如图所示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实线表示等高线,单位是米,虚线表示某时段大气中SO2的当量浓度等值线。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地主要消费的能源可能是______________;图中①、②、③三地中,最有可能为城市的是 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图示区域内最有可能产生的大气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 ,①②两地中,该种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是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当地为了根治上述大气环境问题,你认为应采取哪些工程措施?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能源和环境问题和等值线综合判断。
(1)根据该地区的主要大气污染物为SO2,判断当地的能源可能主要是煤炭;根据SO2浓度等值线的变化判断,图示③地区的SO2浓度最大,可能为城市。
(2)该地区SO2浓度高,故判断主要的环境问题可能为酸雨。
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故①②两地地形的差异导致降水量的差异,从而导致酸雨危害程度的差异。
(3)上述环境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该地区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
造成的,故治理措施主要从减少该地区的煤炭的使用角度分析。
【答案】(1)煤③地形较平坦,SO2浓度较高
(2)酸雨①①处SO2浓度较高,且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
(3)开发新能源;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
(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有着“中国太阳城”之称的山东德州建成的世界太阳能地标性建筑——日月坛(微排大厦)正向世人展示着“太阳能鸟巢”的魅力,这里是2010年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的主会场。
日月坛是世界上最大的集太阳能光热、光伏、建筑节能于一体的高层公共建筑,总建筑面积达到7.5万平方米,而且采用全球首创太阳能热水供应、采暖、制冷、光伏发电等与建筑结合技术,节能效率高达88%。
材料二各种能源发电成本比较图。
材料三新疆达坂城简图。
(1)结合材料,分析日月坛在利用太阳能方面的优缺点有哪些?
(2)唐代诗人岑参曾以“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诗句来形容新疆多大风。
民谚说“达坂城,老风口,大风小风天天有”。
结合材料三,说明该地多大风的原因。
(3)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产生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解析】本题以图文材料切入,考查化石燃料和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解答本题应注
意以下几点:(1)太阳能发电的优缺点:清洁无污染但不稳定。
(2)达坂城风多的原因:可从地形、气候方面分析。
(3)燃煤产生的环境问题:产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环境。
【答案】(1)优势:太阳能是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是所有化石能源及多种可再生能源的来源。
缺点:太阳能存在强度弱、不连续、不稳定,增加了人类利用太阳能的难度;利用太阳能发电,需要进行光电转换,而目前光电转换的效率很低,且成本高。
(2)地处西北,受冬季风影响大;昼夜温差大;位于山口位置。
(3)排放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形成酸雨、酸雾;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气体,使温室效应加强,全球变暖;产生废渣,污染环境;废水污染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