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专家谈粮食自给率:中国粮食安全基础牢固

合集下载

中国粮食自给率

中国粮食自给率

中国粮食自给率中国粮食自给率是指中国国内产量与国民需求之间的比例,是衡量一个国家粮食安全状况的重要指标。

粮食自给率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至关重要,扩大粮食供应能力是国家长期以来的重要战略目标。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粮食产量有了长足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国由于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民纷纷进城务工,农田撂荒现象严重,粮食供应面临严重压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行农村改革政策,鼓励农民种粮食,并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下,中国农业生产能力逐渐恢复并迅速提高。

中国粮食自给率在80年代末达到了一个低谷,仅为80%左右。

然而,随着农业技术的改进和农业投入的增加,中国的粮食产能大幅度提高。

1996年,中国的粮食自给率超过了90%。

而到了2004年,中国的粮食自给率首次超过了95%,达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

然而,尽管中国的粮食产能有了显著提高,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面临着多重压力和挑战。

首先,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导致农田利用率降低,土地资源面临浪费和荒芜的风险。

其次,农业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农民缺乏现代化农业技术和管理能力,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提高。

再者,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不稳定因素对于农业生产也带来了不确定性。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提高粮食产能和保障粮食安全。

首先,政府加大对农田的保护力度,鼓励农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其次,政府积极引导农民转变种植结构,鼓励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种植的效益和质量。

并且,政府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经验。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农业灾害的防范和救助工作,提高农田的抗灾能力。

总的来说,中国粮食自给率的提高历经了长期的努力和推进。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大力发展,中国农业生产能力得到了有效提高,粮食供应得到了保障。

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

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

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
国际上关于粮食安全的标准有三条线,分别是谷物自给率达到95%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400公斤以上、粮食储备达到本年度消费的18%以上。

从这三个指标看,我国的粮食供应没问题,均达安全标准以上。

但从粮食自给能力看,2021年,中国进口粮食16453.9万吨,占粮食总产量(68285万吨)的24.1%。

这意味着,中国粮食对外依存度为19.4%,粮食自给率仅仅超过80%。

而从世界范围看,多数大国粮食自给率都在90%以上。

澳大利亚、阿根廷自给率超过200%;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等在100%到200%之间;俄罗斯、印度、巴西等在90%到100%之间。

粮食自给率低于90%安全线的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

而一般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自给率在100%以上,就是完全自给;在95%-100%之间,属于基本自给;在90%-95%之间,是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一旦小于90%,粮食供求的风险就会增大。

我国粮食安全与粮食自给率的思考

我国粮食安全与粮食自给率的思考

我国粮食安全与粮食自给率的思考2012年,我国粮食总产量5.89亿吨,实现粮食生产的九连增。

与此同时,谷物及大豆等粮食进口量也突破7,700万吨,创历史新高,按当年口径计算,粮食进口量已占总产量的13%,占总消费量的12.7%左右,呈现趋升态势。

有关粮食连年增产而"自给率"却跌破90%的疑问、我国粮食是否安全的忧虑,再次成为舆论、专家讨论的热点,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

一、我国粮食进口量创新高的原因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巩固农业和粮食基础地位,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三农"工作,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小麦、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多次启动玉米、大豆、油菜籽的临储收购,提高和扩大种粮综合、良种、农机以及农资补贴标准与范围,采取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措施,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种粮积极性,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守住了18亿亩耕地的红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稳固和提升。

尽管粮食生产实现了连续丰收,但我国粮食供给与需求处于总量紧平衡、品种结构性矛盾这一基本格局并没有改变。

分析造成2012年我国粮食进口量增加有这样几个因素:一是品种结构性供需失衡,如供需缺口大、国内严重产不足需的大豆品种。

2012年国内大豆产量1280万吨,而需求量在6500万吨左右,产需缺口继续拉大,去年进口5838万吨,同比增长了10.9%。

二是消费升级、居民饮食结构变化拉动饲料用粮快速增长以及工业用粮需求,导致国内供应趋紧的如玉米品种,加之国家去年还通过进口转储来增加调控库存等因素,进口量达520万吨,同比增长197%。

三是国内价格明显高于国际市场同品种价格,市场自发配置增加进口的如大米、小麦品种。

去年国内大米价格始终高于泰国、越南等东南亚传统稻米出口市场价格的20%以上,大米进口量达260万吨,同比增长近200%;同时去年上半年国内小麦价格也明显高于国际市场,国内玉米、小麦价格倒挂,小麦替代作用显现,进口量达400万吨。

粮食安全辩论辩题

粮食安全辩论辩题

粮食安全辩论辩题正方观点:粮食安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国家和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

首先,粮食安全关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毛泽东曾经说过,“粮食是农民的命根子,是国家的命根子。

”这句话表明了粮食对国家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得不到保障,就会导致社会动荡和政治不稳定。

古代中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是因为黄河的泛滥导致了粮食减产,从而引发了社会动荡。

因此,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粮食安全也关系到个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俗话说“饭是天,粮食是命”,可见粮食对于个人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人长期缺乏足够的粮食供应,就会导致营养不良和健康问题。

这在发展中国家尤为突出,例如非洲一些国家因为粮食短缺导致了大量的饥荒和疾病。

因此,粮食安全对于个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反方观点:粮食安全固然重要,但是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之间已经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不必过分强调粮食自给自足。

首先,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得粮食可以进行跨国贸易,各国可以通过贸易来弥补自身的粮食短缺。

例如,美国的大豆和玉米大量出口到中国,而中国则向其他国家进口大量的大米和小麦。

这种贸易使得各国可以互通有无,从而保障了全球粮食供应的稳定性。

其次,粮食安全并不意味着非要实现粮食自给自足。

中国古代就有“百姓富国强”的思想,即通过贸易来获取所需的粮食和资源,从而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现代国际贸易体系的建立也是基于这一理念,各国可以通过贸易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互利共赢。

总结:在粮食安全这一辩题上,正方强调了粮食对国家和个人的重要性,而反方则强调了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依存性。

从全局来看,粮食安全确实是国家和个人生存发展的基础,但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应该通过贸易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实现全球粮食供应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部专家:我国粮食自给率已跌到了87%

农业部专家:我国粮食自给率已跌到了87%

农业部专家:我国粮食自给率已跌到了87%宏观经济中国经营报[微博]2014-06-07 02:56我要分享915低至87% 粮食自给率低点预警李艳洁“我们的粮食自给率已经跌到了87%,全部农产品的自给率差不多是70%左右,30%左右是需要通过国际市场来调节的。

”5月25日,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在中欧商学院第三届中国国际农商高峰论坛上表示。

此前,农业部总经济师、新闻发言人毕美家5月21日回应“中国粮食威胁论”时表示,中国2013年粮食自给率超过97%。

一直以来,农业部将主粮定义为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并不在粮食定义范围内。

据信,两者的数据系统计时间差异而不同。

4月份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4-2023)》提出,预计三大主粮稻谷、小麦和玉米的自给率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不过由于消费增长快于产量增长,自给率的具体数字将从2013年的99%调至2023年的97%左右。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表示,中国的粮食战略是以我为主、确保产能,同时要适度进口和增加科技支撑。

需求逼迫美国农业部经济研究所5月22日报告显示,中国2013年谷物进口1800万吨,比前一年增长了200万吨。

多数谷物来自美国,2013年,中国进口小麦的70%来自美国,还从美国进口了300万吨玉米。

农业部总经济师钱克明和韩俊都认为,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膳食结构的改变,对粮食的需求还会有大幅增加。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去年做一个调查,一个农村居民到城市来就业和生活,每天直接和间接消费的粮食将会增加20%。

”韩俊表示。

钱克明估算,到2020年,每年新增需求为:粮食1000万吨、肉类80万吨、食用油40万吨。

农业承压“从2001年开始,中国农产品进口快速增长,当年进口的种植业产品相当于耕地当量的2亿亩左右。

此后每年进口新增相当于5000万亩播种面积的农产品,到2013年净进口的种植业产品相当于10.05亿亩播种面积,如果按复种指数128%来计算,相当于耕地8.2亿亩。

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分析

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分析

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毛泽东提出:吃饭是第一件大事;吃饭问题决定着中国共产党是否有能力领导建设好一个新中国。

邓小平提出:谁有了粮食,谁就有了一切;不管天下发生什么事,只要人民吃饱肚子,一切就好办了。

江泽民提出: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不能靠任何别的国家来解决,一是靠人家靠不住,谁也解决不了这个大问题;二是即使能够解决,也会受制于人。

在我国,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始终是一种战略性的特殊商品,直接关系到人民和国家的安危。

胡锦涛提出: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国计民生的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

如果吃饭没有保障,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

习近平提出:只有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粮食问题不能只从经济上看,必须从政治上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二、我国粮食基本上保持了供需平衡,但粮食生产形势不容乐观(一)我国稳居世界第一谷物生产大国,但人均谷物产量仍然偏低。

2018年全国谷物产量6.10亿吨(2019年6.14亿吨),占世界谷物总产量的20.6%;人均谷物437公斤,为世界人均谷物产量(388公斤)的1.13倍。

世界谷物产量排名前20位的国家中,有11个国家人均谷物产量大于500公斤,我国仅排名第14位,人均谷物产量分别相当于罗马尼亚、阿根廷、加拿大、乌克兰、美国、澳大利亚、法国、俄罗斯、泰国、缅甸和越南的27.0%、27.5%、27.9%、28.0%、30.6%、32.1%、45.3%、58.0%、80.8%、83.8%、85.4%。

(二)我国粮食自给率呈下降趋势。

我国粮食年消费需求量已达8亿吨,粮食自给率基本上保持在85%以上,谷物自给率95%以上,但自给率呈不断下降趋势。

2019年我国粮食消费需求量为7.71亿吨,自给率86.1%,加上进口猪肉折粮,2019年我国实际粮食消费需求量已达8亿吨。

2019年我国谷物消费需求量6.28亿吨(近三年平均6.32亿吨),自给率97.7%;稻谷消费需求量2.09亿吨(近三年平均2.13亿吨),自给率100.1%;小麦消费需求量1.37亿吨(近三年平均1.37亿吨),自给率97.5%;玉米消费需求量2.66亿吨(近三年平均2.63亿吨),自给率98.2%;大豆消费需求量1.07亿吨(近三年平均1.07亿吨),自给率17.0%。

国际公认粮食安全标准线

国际公认粮食安全标准线

国际公认粮食安全标准线
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关系人类永续发展和前途命运。

本文将介绍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标准线,包括谷物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和粮食储备等方面。

一、谷物自给率
谷物自给率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谷物的能力与同期消费谷物的总量之间的比率。

一般而言,谷物自给率越高,该国家或地区的粮食安全水平就越高。

国际上通常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谷物自给率应达到95%以上,才能算是基本实现了粮食安全。

二、人均粮食占有量
人均粮食占有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每个人平均拥有的粮食数量。

根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粮食占有量应达到400公斤以上,才能算是基本实现了粮食安全。

然而,这个标准并不是绝对的,它还受到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和自然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三、粮食储备
粮食储备是指国家或地区在正常粮食消费之外,建立的用于应对突发情况或紧急情况的粮食储备。

根据FAO的标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储备应达到本国或本地区居民180天以上的口粮消费量。

这样可以保证在突发情况或紧急情况下,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够得到满足,避免出现粮食危机。

总之,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标准线包括谷物自给率、人均粮食占有量
和粮食储备等方面。

这些标准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安全水平,并指导该国家或地区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保障粮食安全。

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如何保障粮食安全

如何保障粮食安全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亿万人民的生存和发展。

当前,我国正面临着资源环境压力、气候变化等多重挑战,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我们必须要做的事情。

首先,要夯实粮食生产基础,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粮食生产是粮食安全的基础,要夯实这个基础,就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加粮食产量和供应能力。

农业现代化建设包括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机械化、农业品牌建设等方面,这些都是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和质量的重要手段。

其次,要夯实粮食流通基础,保障粮食供应安全。

粮食流通是保障粮食供应安全的关键环节,要夯实这个基础,就要加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市场监管体系,提高粮食供应的质量和安全性。

同时,要加强粮食储备建设,建立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再次,要夯实粮食消费基础,提高粮食营养价值。

粮食消费是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夯实这个基础,就要加强粮食营养价值的研究和宣传,提高人民对粮食营养价值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同时,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障人民安全饮食权益。

最后,要夯实粮食文化基础,弘扬粮食文化精神。

粮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夯实这个基础,就要加强粮食文化传承和弘扬,让人们更加了解和认识粮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同时,要加强粮食文化产业建设,促进粮食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为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供支撑和保障。

综上所述,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需要从粮食生产、流通、消费和文化等多个方面入手,加强现代化建设、市场监管、食品安全、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工作,确保粮食安全、营养安全和文化安全。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以实际行动支持和参与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工作,让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稳定、幸福和美好。

保障粮食安全,对国民经济有着重要的经济意义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形势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解决粮食生产问题,就是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粮食经济安全与粮食自给率

粮食经济安全与粮食自给率

在有些人的眼中,粮食经济安全率就是粮食自给率,要保证粮食安全就需要百分之百的粮食自给率。

因而,在实践中,往往不讲求效率、不考虑机会成本,追求粮食百分之百的自我供给,以确保粮食绝对安全。

不可否认,粮食自给率是粮食经济安全的基础,但是两者不能完全等同起来。

因为粮食的经济安全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不仅仅取决于粮食的自给率。

笔者认为,要保证国家的粮食经济安全,应该保持较高的粮食自给率,但不是百分之百的自给,也不是要使粮食的实物生产与粮食的需求完全相等。

而是要在一定的安全保障下,尽可能降低粮食的自给率,降低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提高粮食的生产效益,从整体上提高国家的福利。

一、粮食自给率是粮食经济安全的基础,但是粮食自给率不是越高越好(一)粮食经济安全与粮食自给率的区别。

粮食经济安全,也称为粮食安全,其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来的,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到为了生存与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

1983年FAO总干事萨乌马认为粮食经济安全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又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

笔者认为在我国不同的时期,粮食经济安全有不同的涵义。

在与外国贸易不多的时期,粮食经济安全就是粮食供给能够保证我国居民的基本生存,不因粮食问题影响全国居民的生存,影响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即对内经济安全。

在与外国贸易交往比较多的时期,粮食的经济安全除了上述两个方面外,还应包括不因粮食供给不足、依赖其他国家的粮食供给而损害本国的国家主权、独立,不因国际粮食市场的波动而影响国内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即对外经济安全。

有些专家还将粮食经济安全分为宏观粮食经济安全与微观经济安全,宏观经济安全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总体上的粮食安全,微观经济安全是指每一个居民能够获得粮食的状况。

本文主要是研究粮食的宏观经济安全。

粮食自给率则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粮食自我供给程度。

这个指标是用来客观地衡量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已有的粮食(包括食品)满足需求的程度,它是由粮食当年的实际生产数量和往年粮食储备、以及各种食品与粮食需求总量的比重所决定的。

国家粮食安全

国家粮食安全

国家粮食安全国家粮食安全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安全问题愈发凸显。

如何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家经济、社会和政治的发展,影响到千家万户的生活和生存。

本文将就国家粮食安全的定义、现状及保障措施进行探讨。

一、国家粮食安全的定义国家粮食安全是指在长期和短期内,保证国内粮食供应和粮食消费的基本需要,使国家粮食生产、储备和流通的秩序稳定、有效运转,逐步筑牢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未来。

国家粮食安全包括三个要素:第一是粮食供给保障。

保证国家粮食供应的充足稳定,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第二是粮食质量安全。

保障国民健康、环境安全和食品安全,防范各种粮食污染,严格把控粮食质量和食品安全;第三是粮食节约减损。

积极推动粮食生产、储备和流转,加强粮食管理和储备,提高粮食利用效率,降低粮食浪费和损失。

二、国家粮食安全的现状我国是一个粮食大国,拥有丰富的粮食资源。

但是,随着国家人口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粮食需求量不断增长,加上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土地资源的减少等多方面的因素,国家粮食安全形势比较严峻。

1.波动性增加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和进口量的波动性越来越大,粮食市场供需状况日益复杂。

对于粮食的储备和调配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粮食节约减损效果不佳目前,我国农业收储格局已经初步形成,但是我国粮食在种植、收购、储存等环节中存在着浪费和损失,加之城镇化程度加深,粮食浪费问题也日渐严重。

同时,我国还存在机械化水平低、科技创新滞后、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等严峻问题,直接影响到国家粮食安全形势。

3.粮食生产和质量安全问题突出我国粮食生产中,常常存在着过度耕地、大量施肥、过度使用化肥等现象,导致土地质量下降和产品安全问题。

同时,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不仅危害人类健康,也对生态环境构成较大威胁。

我国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的强大基础已经形成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国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的强大基础已经形成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我国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的强大基础已经形成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国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的强大基础已经形成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对)前言民为国基,谷为民命。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中国在农业基础十分薄弱、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粮食安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中国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粮食供给结构不断优化,粮食产业经济稳步发展,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国家粮食安全保障更加有力,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越走越宽广。

粮食安全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基础,关系人类永续发展和前途命运。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中国积极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系,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促进共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全面介绍中国粮食安全成就,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粮食安全的了解,特发布本白皮书。

一、中国粮食安全成就中国人口占世界的近1/5,粮食产量约占世界的1/4。

中国的粮食安全

中国的粮食安全

中国的粮食安全今天来具体谈一谈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

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一个重要层面强调以人民安全为宗旨,那人民安全为宗旨的一个重要的条件是人的安全的实现,人的安全的实现关乎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的过程。

那这一过程之中也就涉及到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系统论述了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构成,其中强调人民安全是宗旨,经济安全是基础,社会安全是保障。

今天所涉及到的粮食安全是一个关乎于人民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的重大安全问题。

粮食本身是我们生存的一个基础,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粮食的存在,它是人类生存的一个必备条件,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产品,它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奠定着基础。

粮食是人类存在的一个重要的物质基础,今天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并称为当今世界的三大安全问题。

当然,新中国自成立以来,通过多次粮食战略的调整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但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是对中国总体的国家安全构成重要挑战的一个领域,中国历任党和政府领导人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而言,有了粮食,人类才能够生存、生产和生活,才能够实现人的繁衍。

粮食作为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也作为最重要的基础产品,为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通常说“粮食足,天下定”、“民以食为天”,古今中外的领导人都十分重视粮食对于人民生活的保障和社会稳定所发挥的基础性作用。

一、粮食安全与粮食危机粮食安全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其存在有几十年的历史,而粮食安全这一概念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现实问题的发展、国际环境、国际问题的突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虽然古今中外的领导人都高度重视粮食生产的问题,但这样的问题作为安全概念的出现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事情,上世纪70年代,由于连续几年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导致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种粮食的减产和欠收。

关于中国粮食自给率的一些讨论

关于中国粮食自给率的一些讨论

关于中国粮食自给率的一些讨论今天看到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是关于粮食自给率问题对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姜长云研究员做的一个采访,初看题目有些意外:去年粮食自给率97.7%。

但看过全文后,也颇有感触。

与以往的哗众取宠不同,本文没有太多的偏向性,而是给我们指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究竟应不应该以大豆问题来牵扯到中国的粮食安全?就目前中国粮食供给形势来说,小麦、稻谷、玉米等基本还是以自给为主,只有少量的进口调剂,但大豆的进口量已经超过5000万吨,加上一些外资进入中国的粮食市场,关于粮食安全的担忧似乎越来越成为业界的共识。

无独有偶,就在该文报道之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便表示:中国粮食自给率已经跌破90%。

同样是官方的表态,为何数据相差如此之大?这里面是缘于粮食的定义不同,从目前市场的所有对粮食安全的担忧来看,主要是来源于对大豆进口的考虑,进而对整个产业产生担忧。

而这些都是将大豆作为粮食来进行统计的。

但姜长云研究员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粮食应该以谷物为主,“把大豆纳入粮食统计,往往明显夸大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严重性,甚至会形成不必要的恐慌”,而在谷物方面,中国的小麦、玉米、稻谷是能够满足需求的。

关于粮食的定义这里也难说谁对谁错,毕竟之前国家统计数据均包含了豆类的数据,但在这里我还是比较赞同姜研究员的一些看法的,他对粮食的定义可以说为粮食安全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

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大豆进口量已经突破了5000万吨,并有进一步增长的势头,同时,谷物进口虽然很少,但在近两年也保持了一定的增速,加上耕地面积、水资源的不足、科技的发展水平,从这一点来看,按照大粮食的概念,中国的粮食安全是有一定风险的。

但反向思维一下,中国是不是要在谷物和大豆之间做个界定呢?为什么这么说,从众多专家学者对粮食安全的定义来看,无论大粮食还是小粮食概念,都提到了一个自给率,即供应类别的比重问题。

深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完整版)

深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完整版)

深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深化对粮食安全问题的认识近年来,国内外粮食生产和消费正在发生重大变化,粮食供求关系偏紧,结构性矛盾突出,粮价总体持续上涨,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面对国内外粮食安全形势发生的新变化,重新认识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对于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保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粮食的本质和特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对粮食本质和特点的认识在不断加深。

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

粮食供给的价格弹性大,需求的价格弹性小,因而导致生产多了就要出现“卖粮难”,谷贱伤农;生产少了价格就要过分上涨,消费者难以承受。

另外,粮食供求既受商品价值规律的支配,又受宏观调控和政府干预的影响,往往后者起着稳定价格的重要作用。

粮食是基础性公共产品。

粮食是国民经济战略物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必需商品,涉及千家万户,具有“放大”效应——每户多买一点就会出现供应紧张,如果不正确引导,就可能引发大的波动,带来连锁反应。

我国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两次出现通货膨胀,都与粮食供求出现问题有关。

粮食是基础性公共产品的属性决定了国家应扶持粮食生产,仅靠市场调节难以解决粮食供需矛盾。

粮食是弱质产业产品。

粮食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物,既受自然风险影响,又受市场风险影响。

加之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农民素质不高等因素,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

近年来,在惠农政策强有力的推动下,种粮效益稳步提高,但与经济作物相比,效益差距仍然较大。

目前,粮食与棉花效益比为1∶5,与蔬菜效益比为1∶4,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仍然不高。

因此,政府必须采取特殊政策对粮食生产进行长期扶持。

这也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

粮食是多功能产品。

农业包括粮食具有食品保障、原料供给、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

粮食与国家安全紧密相连,粮食生产与国土整治、动植物保护、环境工程等息息相关,具有保护自然、稳定生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功能。

对粮食安全的认识和理解

对粮食安全的认识和理解

对粮食安全的认识和理解
粮食安全是指人们在数量和质量上都能够得到足够的食物,以维持其正常生活和健康发展的状态。

粮食安全是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求的重要基础,具有重大意义和紧迫性。

对粮食安全的认识和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粮食产量:粮食安全与粮食产量密切相关。

国家需要保障粮食的产量足够以满足人民的需求,这需要科学种植技术、合理农业政策和农业投入的支持。

2. 粮食供应:粮食安全还要求确保粮食的供应稳定和适时。

这需要国家建立健全的粮食流通体系,包括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和销售等环节的有效管理。

3. 粮食质量:粮食安全不仅仅是保证粮食的数量,还需要确保粮食的质量安全。

这包括防止粮食被污染、加强食品安全监管、进行科学的粮食加工等措施。

4. 粮食价格:粮食安全还需要保证粮食价格的稳定和合理。

过高的粮食价格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能力,过低的粮食价格则会影响农民的收益,进而影响粮食的生产。

5. 动态调控:粮食安全也要求国家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和供应情况进行动态调控。

制定合理的粮食产销政策,提前预测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和进口策略,以确
保粮食供应与需求的平衡。

总之,粮食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政府、农民、科研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种植、健全体制、加强监管等手段,建立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

“两个大局”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大方略(二)

“两个大局”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大方略(二)

“两个大局”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大方略(二)作者:丁声俊来源:《粮食问题研究》2021年第05期摘要:本文从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世界大变局切入,着眼相互交织、融合交汇的“两个大局”,全面深入地阐述了高质量保障粮食安全的深远战略意义,强调在新发展观引领下,我国必须统筹谋划保障粮食安全新方略。

论文着重阐明,在坚持我国制度体系及弘扬其优势的保障下,必须采取九大方略:加强道路自信,牢牢掌握粮食主动权;应对百年未有大变局,构建粮食“双循环”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建立国内粮食产需基本平衡体系,为构建粮食“双循环”新格局打牢基础;善于把“两手”结合并用,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加快培育和扩大国内消费的战略基点,强化农业粮食发展新引擎;发展现代大流通,增强构建粮食“双循环”新格局的活力;守住管好“天下粮仓”,进一步加强“定海神针”;建立健全粮食物流系统,畅通粮食“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大动脉;以科技为武器,筑牢農业粮食生物安全防线。

关键词:“两个大局” 保障粮食安全粮食发展新方略(接上期)四、建立国内粮食产需平衡体系,确保国内循环为主体构建粮食“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其主体在于国内大循环,同时努力做到国内循环与国外循环相配合。

这与上节所述的国家粮食安全新战略是一脉相承、完全一致的。

这一新战略就是要求把农业粮食产业发展的立足基点放在国内粮食产需稳定平衡上,特别是作为口粮的稻谷、小麦,必须完全做到国内产需平衡。

其精髓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构建粮食“双循环”发展新格局的立足点放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基点上。

这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之举。

为此,必须全面、客观、清晰认识我国国内区域粮食产需平衡的现实状况:既包括粮食品种结构,又包括粮食区域布局结构,还包括民众的食物消费结构。

我国创造了农业粮食“十七连丰”的奇迹,粮食总产量连续6年保持在6.5亿吨以上。

在农业粮食连年丰收的基础上,国家粮食储备充裕,市场供应丰满,价格基本稳定,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

保证粮食安全的中国策略申论

保证粮食安全的中国策略申论

保证粮食安全的中国策略申论
保障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保证粮食安全更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近年来,中国粮食安全状况不断改善,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因此,中国需要采取一系列策略来保障粮食安全,包括:
1. 加强粮食生产。

中国要加强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产量。

此外,中国需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提高粮食品质和效益。

2. 保障粮食供应。

中国要建立健全的粮食供应网络,保障粮食供应的充足和稳定。

同时,中国需要加强粮食储备,应对突发事件和紧急情况。

3. 推进粮食消费。

中国要积极推动粮食消费的变革,推广健康、营养、安全的粮食消费习惯,减少浪费。

此外,中国需要加强粮食品牌建设,提升国产粮食的品质和品牌形象。

4. 加强粮食安全治理。

中国要加强粮食安全治理的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的粮食安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强对粮食安全的监管和治理。

5. 促进国际合作。

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促进国际合作和交流,分享经验和技术,为全球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国的重要任务,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

中国需要通过加强粮食生产、保障粮食供应、推进粮食消费、加强粮食安全治理和促进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努力,实现粮食安全的可
持续发展。

中国粮食结构与粮食安全基于粮食流通贸易的视角

中国粮食结构与粮食安全基于粮食流通贸易的视角
中国粮食结构与粮食安全基于 粮食流通贸易的视角
01 引言
目录
02 中国粮食结构粮食安全问题的 对策
04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 06 参考内容
引言
引言
粮食流通贸易是指粮食的生产、收购、运输、储存、加工、销售等环节之间 的协调和优化。它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一个拥有庞大人口 和多样化地理环境的国家来说,粮食流通贸易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次演示将从粮 食流通贸易的视角,探讨中国粮食结构与粮食安全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中国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愈发严峻。尽管中 国在农业生产和粮食储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仍然面临着耕地减少、人口 增长和气候变化等诸多挑战。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国需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的同时,通过多元化的粮食进口渠道和合理的储备体系,增强其对粮食市场波动 的应对能力。
粮食贸易在解决中国粮食安全问 题中的作用
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
本次演示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通过 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其次,运用案例分析法 对粮食产业链各环节的安全状况进行深入剖析;最后,运用定量分析法对研究结 果进行统计分析,为结论提供数据支持。
结果与讨论
结果与讨论
1.生产环节: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实现了较高水平的自给自足,但受气候变化、 耕地减少等因素影响,粮食生产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应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 度,提高单产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对粮食产业链和粮食流通安全进行了广泛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从 粮食产业链的整体优化、粮食储备与物流体系建设、粮食市场与贸易等方面进行 研究;国内学者则更加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粮食市场体系 建设等方面。综合来看,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从微观层面探讨粮食流 通安全的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中国对粮食安全的保护措施

中国对粮食安全的保护措施

中国对粮食安全的保护措施粮食安全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的重要保障。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从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业生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入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粮食安全。

一、保障农民利益农民是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农民利益是保障粮食生产的前提。

中国政府通过制定扶持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政策,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条件,促进农民生产积极性。

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土地流转和用地审批等服务,支持农民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种植收益,推动农业现代化升级。

二、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

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灌溉、排水、田间排水、农田水利等设施的建设标准,提高农业技术水平,推广高产优质种苗,培养农民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农业生产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政府加强对重要农业品种的保护,保护传统农作物品种,推广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是制约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一个瓶颈。

政府加大对农村公路、供水、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生产生活的水平。

政府加强洪涝、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防范和应急救援的能力,确保粮食产量和质量不受灾害影响。

四、建立统一的粮食调控体系建立统一的粮食调控体系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政府制定了全国性的粮食收购、储备和销售政策,保障粮食生产和供应。

政府建立了国家粮食储备体系和省级粮食储备库,确保粮食的储备和供应。

政府对市场价格进行监控,对不合理行为进行调控,维护市场的稳定。

五、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方面。

政府加大改革力度,推动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利用集约化,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政府立法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加强土地抵押和流转交易市场的建设,提高农民土地流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安全隐忧及其消解方略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安全隐忧及其消解方略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安全隐忧及其消解方略作者:张亨明章皓月朱庆生来源:《改革》2021年第09期摘要:糧食是人类生存发展最基本的物质资料,粮食安全是保证国家安全稳定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粮食安全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粮食安全需立足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外粮食市场资源循环畅通,从多领域、多环节不断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针对国内种业市场发展不完善、粮食供需结构不平衡、耕地资源质量不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污染日趋严重等问题,应进一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升国内粮种企业的竞争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完善污染防治体系,进一步确保粮食安全基础稳固。

关键词:粮食安全;“双循环”;种业安全;粮食品种结构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43(2021)09-0134-11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永恒的课题。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增进民生福祉,我国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

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已连续17年保持增产丰收,粮食安全取得历史性成就。

目前我国粮食储备充足,口粮实现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

尽管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但诸如粮食品种结构性失衡、耕地资源“占优补劣”、优质劳动力流失等问题逐渐暴露,化肥农药过度使用带来的环境污染也不利于粮食安全。

与此同时,在逆全球化思潮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全球粮食生产与贸易格局的平衡被打破,一些国家收紧粮食出口,粮食正成为国际性战略物资[1]。

在国内新发展阶段和国际新形势变化的背景下,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需要用更全面、更深刻的视角进行分析,从而探寻保障粮食安全的长效机制。

为应对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复杂局势,确保国内发展的稳定向好,中央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新网2月1日电 据农业部网站消息,近几年,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供给增加,有力支撑了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但近两年,我国谷物进口量呈现增长趋势,引发社会对我国粮食自给水平的担忧。对此,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姜长云在近日答记者问时表示,近几年,我国粮食自给率有所下降。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为99.6%、99.1%和99.2%,2012年下降至97.7%,但仍在95%的基本自给线以上,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是牢固的。 问:如何衡量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水平? 答:所谓粮食安全,是指能确保任何人在任何时期都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维持其生存和健康生活所需的基本食品。通常用粮食自给率,也就是当年粮食产量占当年粮食消费量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水平。它能比较恰当地反映一个国家的饭碗能否端在自己手上,需要在多大程度上依赖国际贸易。一般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粮食自给率在100%以上,就是完全自给;在95-100%之间,属于基本自给;在90%-95%之间,是可以接受的粮食安全水平;一旦小于90%,粮食供求的风险就会增大。 英文翻译时,通常将“food”译为粮食,实际上“food”准确的意思是“食物”,它比我国常说的“粮食”概念要宽得多。按照我国的统计口径,粮食包括谷物、豆类和薯类。在国际上并不存在与我国口径完全一致的粮食概念。我国统计中真正能与国际比较的,既不是食物(food),又不是粮食,而是谷物。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口径,谷物包括小麦、稻谷和粗粮,粗粮又包括玉米、大麦和高粱等。在我国,谷物主要是稻谷、小麦和玉米三大类,以2011年为例,稻谷、小麦、玉米产量合计占谷物总产量的98.4%。因此,在比较我国与国外的粮食安全水平时,采用谷物自给率代替粮食自给率,更具有统计上的可比性。谷物自给率反映谷物,主要是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自给水平。我国的粮食生产以谷物为主,谷物产量一般占粮食总产的90%左右。只要保障稻谷、小麦、玉米三大谷物的稳定供给,稳定粮食自给率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问:目前,我国粮食自给率处于什么水平? 答:中国是人口大国,保障粮食基本自给,始终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1996年《中国的粮食问题白皮书》上首次提出我国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的目标,2008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再次明确提出,我国粮食自给率要稳定在95%以上。在计算粮食自给率时,如果按照国际可比的谷物概念作为粮食口径,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粮食平均自给率达到100.5%。其中,2009年以前,除1996和2004年低于100%以外,其余年份的粮食自给率都超过100%。近几年,尽管粮食连年增产,但由于需求大幅增加,特别是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需求增加较快,粮食自给率有所下降。2009年、2010年、2011年分别为99.6%、99.1%和99.2%,2012年下降至97.7%,但仍在95%的基本自给线以上,当前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是牢固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近几年我国大豆进口量较多,2010年以来,进口量都在5000万吨以上,去年进口量5800多万吨。按我国的粮食统计口径,大豆纳入粮食中的豆类统计。按此口径算,我国粮食的自给率水平就低了一些。但大豆是主要的食用植物油原料和蛋白饲料的重要来源,按照国际惯例,都是统计在油料作物中。我认为,这种统计是比较科学的。多年来,我国大豆产量徘徊在1500万吨上下,大豆进口量已接近国内产量的4倍。如果抛开豆类和薯类,按照国际可比的谷物概念,我国在2008年及以前基本呈现粮食净出口状态,只是从2009年开始才出现谷物少量进口。可见,把大豆纳入粮食统计,往往明显夸大了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严重性,甚至会形成不必要的恐慌。我们应把粮食安全的重点放在口粮和饲料粮的安全供给上,就是要大力发展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物生产,增加有效供给。 2012年,我国谷物进口虽然增量较大,但都在国家进口配额之内,占国内谷物生产、消费总量比例较小,并未改变我国谷物供需基本平衡的局面,对全球粮食市场运行也未产生明显影响。据测算,2012年我国大米进口231万吨、占国内产量的1.6%、占全球贸易量的6%左右;小麦进口369万吨、占国内产量的4.4%、占全球贸易量的2.7%左右;玉米进口521万吨、占国内产量的3.6%、占全球贸易量的4%左右。进口增加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内粮食价格高于国际市场,进口粮食的价格优势明显。至于主要粮食品种的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同我国连续多年通过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临时收储等措施鼓励粮食生产、加强粮食安全有很大关系。二是适度进口部分高端优质大米、优质强筋弱筋小麦、饲料用玉米等满足国内多样化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余缺调剂性质。 问:有人说进口粮食,等于进口土地和资源,缓解国内资源紧张压力,您怎么看? 答:粮食属于土地和水资源密集型产品,我国人多地少,人均水资源较少,适度进口粮食,有利于缓解国内耕地、水资源紧张压力。但粮食作为经济发展、国家自立的物质基础,对一个大国来讲,决不能依赖进口,必须立足国内,保持一定自给水平。从世界范围看,多数大国粮食自给率都在90%以上。其中,澳大利亚、阿根廷自给率超过200%;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等自给率在100%-200%之间;俄罗斯、印度、巴西等自给率在90%-100%之间。粮食自给率低于90%安全线的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 从我国国情看,粮食只能适当进口,不能大量依靠进口。因为我国人口多、粮食需求量大,大量依靠国际贸易无法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也容易形成负面的国际影响。首先,全世界粮食还不够吃。联合国粮农组织预测,2012/2013年度全球谷物产需缺口约640亿斤,反映全球粮食供求状况的库存消费比从2002/2003年度的25%下降到了2012/2013年度的20.5%,接近18%的粮食安全警戒线。其次,国际贸易量很小。每年全球谷物贸易在23500-31500万吨,仅为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左右。国际市场大米贸易总量也就是3500多万吨,仅占我国大米消费量的25%左右,通过国际市场调剂的空间十分有限。第三,我国大国效应明显。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贱。还存在运输成本问题。大量进口粮食从上海、广东到岸后再转运到贵州、甘肃,尤其是偏远的农村,成本太高,消费者吃不起。因此,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必须立足国内实现基本自给,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问:未来我国能否稳定粮食自给率,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答: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实现“九连增”,9年累计增产15887.5万吨,年均增加1765万吨。建国以来,只有1950-1958年出现过一次“九连增”,但仅增产8445万吨,年均增加938万吨。世界上也只有美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印度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过“五连增”。更应看到,在粮食实现“九连增”的同时,棉油糖、果菜茶等经济作物都全面增产,这实属罕见、极为难得,再次向世界表明,中国有能力解决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 应该看到,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粮食的需求仍呈刚性增长态势。在这一点上,中央对这个问题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正采取更加有力措施,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增加有效供给,满足社会需求。从现在粮食生产的政策环境、技术水平、设施条件等看,按照谷物的统计口径,保持我国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是可能的。归纳起来看,主要的措施是要做到“一个严格、四个加大”:一是严格保护耕地资源,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的稳定。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千方百计保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68亿亩以上。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护和调动各方面抓粮食生产的积极性。稳步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完善玉米、大豆临时收储政策。稳定扩大“四补贴”政策规模,新增补贴重点向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向推广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倾斜。稳定加大产粮大县财政奖补力度,建立“能增能减、能进能出”的动态调整奖励制度。三是加大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水平。一方面,要加强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重点加强对重大作物、重要地区、薄弱环节的技术攻关,突破技术瓶颈;另一方面,要着力构建技术推广平台,加快技术集成,形成标准化、区域性技术模式,大面积推广应用。四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稳步提升粮食生产能力。目前全国有70%左右的中低产田,这些中低产田经过改造,单产可以提高20%以上。建设一批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重点改造东北黑土带,提升黄淮海盐碱地,改良南方红黄壤农地,打造我国三大粮食生产骨干区域。加强农机研发和农机农艺融合力度,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五是加大宏观调控力度,保持市场价格稳定和有效供应。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对粮食产品数量和结构的平衡调剂能力,加强进出口调控。完善农产品(000061)进出口关税配额管理,确保国内产业安全。加强对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进出口、储运等环节的监测,确定主要粮食品种的安全警戒指标,健全市场预警机制,确保价格稳定和有效供应。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如果将视野拓宽到食物的范畴,我国食物安全的保障更为充足。因为从国际经验和我国的现实来看,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结构越来越多元化。蔬菜、水果等非谷物、非粮食食物,日益成为增进我国食物安全的重要补充。 <input type="hidden" name="countpage" id="countpage" value="1<input type="hidden" name="curpage" id="curpage" value="1 棋牌游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