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7

合集下载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中国现代文学史(郭沫若)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郭沫若)笔记

郭沫若一、概述郭沫若原名郭开贞,1921年,在日本成立创造社,郭沫若是这个社团的发起人和核心人物。

8月,诗集《女神》出版,成为新诗历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1923年发表,自传性质的小说《漂流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

1928年郭沫若避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社会的研究,并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首次在中国历史研究中提出奴隶社会的问题。

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是强烈的爱国心和大胆的反抗旧世界的叛逆精神。

体现了他的主情主义的创作特色。

郭沫若还从事过历史小说和散文的创作。

二、诗歌五四时期是郭沫若的诗情爆发期。

1921年发表《女神》,《女神》是五四狂飙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

《女神》的思想内容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1、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2、放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3、爱国情思的抒发。

《女神》的精神,是五四时期勃发的民主精神、创造精神的典型体现,它的意义还在于,它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

其他作品:《星空》流露出浓重的失望情绪,对现实的消极规避。

《前茅》表明了作者从开始时强调诗的抒情性与个性化的本质特征后退了。

爱情诗集《瓶》也是五卅前的产物,生动体现了作者及创造社的个性主义思想。

《恢复》作于大革命失败后,被称为无产阶级第一部诗集,表明了作者思想的转变。

三、历史剧郭沫若历史剧的创作真正始于1923年,合集《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引起很大反响。

1937年《聂嫈》扩大改写为《棠棣之花》,1942年1月到1943年4月创作了《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五部大型历史剧。

《屈原》写于1942年1月,以其特有的沉郁诗意,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历史的与时代的悲剧精神震撼了重庆剧坛,成为郭沫若历史剧的代表作。

主要人物:屈原、婵娟、南后。

《棠棣之花》反映的是抗秦与妥协之争,写严仲子愤于韩相侠累的分裂行为,请义士聂政前去刺杀侠累的故事。

《南冠草》艺术的再现了明遗民少年诗人夏完淳舍身报国的光辉形象。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朱栋霖)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考研笔记(朱栋霖版)重要时间和事件1.1930.3.2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2.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1938.3 在武汉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抗敌协会.4.1949.7 第一次中华全国文艺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召开.5.1896年梁启超主编《时务报》(当时影响最大).6.1891年苏曼殊翻译的《拜伦诗选》是中国最早的翻译诗集.7.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第一份中文小说杂志《新小说》.8.1906年成立春柳社;1910年成立进化社,都专演话剧.9.1915.9 《新青年》创刊于上海,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陈独秀主编.10.1917.1发表胡适《文学改良诌议》,它是"五四"文学革命正式开始的标志.11.1917.2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12.1917.2《新青年》发表白话新诗.13.1918年5月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发表.14.1922.1成立学衡派;1914.5在东京成立的甲寅派.15.1920.9《新青年》第八卷第一号迁回上海.16.1924年《现代评论》创刊由徐志摩,王世杰,陈源等主编.17.1921.1在北京成立了最早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18.1910.7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19.1921.7创造社成立.20.1924.11.17在北京成立语丝社,《语丝》周刊.21.1923年在北京成立了新月社,《新月》月刊.1927年多数成员南下,从此分为两个时期.22.1921.5在上海成立了"五四"以后最早的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创办了第一个戏剧杂志《戏剧》周刊(1921.5~1922.4).23.1921年冬在上海成立了戏剧协社,是中国早期话剧团体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24.1922成立"浅草—沉钟社"(1934年解散),被鲁迅称为中国最坚韧,最诚实的……..25.1917.2在《新青年》发表了《白话诗八首》,其中《朋友》一诗创作于1916.8.26.1920.3胡适诗集《尝试集》出版,是中国第一部新诗别集.27.1918.5刘半农在《新青年》发表《卖萝卜的人》,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无韵诗,同年7月他又发表了《窗纸》,《无聊》中国最早的散文诗.28.1920年陈衡哲(女)发表《小雨点》——中国最早的童话小说.29.1919.3《终身大事》(胡适)发表于《新青年》.30.1918.5钱玄同发表最早也是《新青年》最早的一篇白话"随感录".31."鲁迅"是他于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使用的笔名.32.1903年鲁迅发表了第一篇译述小说《斯巴达之魂》.33.1908年鲁迅,周作人合译了《域外小说集》(最早用直译方式).34.1909年鲁迅创作自己第一篇小说《怀旧》.35.《阿Q正传》最初发表于1921.12—1922.2《晨报副刊》,后收入《呐喊》.36.1923年的《稻草人》是我国最早的童话集.37.1921年出版小说集《沉沦》,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38.1922年《冲积期化石》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长篇小说.39.1921.8〈女神〉出版,共56首,大多作于1919~1920.40.1923年胡适,徐志摩,闻一多,陈西滢等在北京成立"新月诗社",以1926年4月〈诗镌〉的创办为标志,新格律诗派即"新月诗派"开始形成.41.1925年李金发第一部诗集〈微雨〉出版,标志着象征主义走向实践.42.1934年10月周扬在〈国防文学〉中提出"国防文学"的口号.43.1936.6.7中国文艺家协会在上海成立.44.〈倪涣之〉是叶圣陶惟一的一篇长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最早出现的优秀长篇,写于1928年,初载〈教育杂志〉1929.8由开明书店出版.45.1930.3七剧团联合成立"上海剧团联合化"8.1改称"左翼剧团联盟",1931年改为"左翼戏剧家联盟".46.1932.9中国诗歌会成立于上海.基本知识点(选择题)1, 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8—1937);第三个十年(1938—1949)2, 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3,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三种文化思想: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4, 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5, 两个话剧团题:1906年成立德春柳社和1910年成立的进化团.6, 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和排演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7, 《新青年》1915年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8, 《新青年》于1917年1月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史》.这两篇文章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大幕,标志着中国现代新文学的正式开始. 9, 上述文章的发表得到了一批旗手的积极呼应: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周作人还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10, 1918年1月,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11, 除《新青年》外,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还有:《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12,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被迫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全民学校采用.至此,白话文取得了决定性胜利.13, 相信文化新闻学法铺的复古牌:学衡派,甲寅派.甲寅派代表人物:张士钊.14, 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刘半农的无韵诗和散文诗为中国最早. 15, 陈衡哲是最早创作白话小说的女作家.她的小说《老夫妻》1918年10月发表在《新青年》上,是中国现代第二篇白话小说,1920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雨点》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童话小说.16, 胡适于1919年3月发表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第一步刊载于正是刊物的话剧创作.17, 1921年5月在北京成立了五四文学革命后最早的话剧社团"民众戏剧社",创办了最早的话剧刊物《戏剧》月刊.18, 1918年4月《新青年》开辟了"随感录"专栏,这是现在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19, 1921年周作人发表了《美文》一文,号召新文学作家致力于美文创作,对推动中国现代散文的自觉发展有重要意义.20, 鲁迅的创作:1)前期创作:现实题材小说集《呐喊》《彷徨》;抒情散文集《野草》; 叙事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2)后期创作:历史题材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遍文学》《且介亭杂文》.21, 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22, 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主要发起人:沈雁冰(矛盾),叶圣陶,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等12人.其机关刊物主要是革新后的《小说月报》.23, 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版的长篇小说.24, 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25, 新月社,1923年由徐志摩发起成立于北京.26, 闻一多的三美主张:新诗要做到:建筑的美,音乐的美,绘画的美.27, 语丝社的名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的《语丝》周刊.代表作家有:鲁迅,周作人,林鱼塘,钱玄同,孙伏元,俞平伯等.28, 沉钟社,鲁迅评价为"中国的最坚韧,最诚实,挣扎的最久的团体"代表作家有:杨晦,陈炜谟,陈翔鹤,冯至等.29, 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30,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成立于上海,鲁迅在成立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31, 新感觉派小说:刘呐鸥是最初尝试者,他创办于1928年9月的《无轨列车》半月刊,标志着中国新感觉派小说实践的开始.他的短篇小说集《都市风景线》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作品集.还有穆时英和施蛰存都是新感觉派代表人物.32, 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代表诗人有: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等.其机关刊物是《新诗歌》33, 延安文艺座谈会于1942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持在延安召开.名词解释1, 五四文学革命:五四文学革命是不仅是一次中国文学的革命运动,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经过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以来近20年的云雨孕育,五四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终于在文学革命的催生下,以崭新的姿态诞生了.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正式发端.1917年初,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上相继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和《文学革命论》的文章,标志着文学运动的正式兴起.二人的文章从理论上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很快得到了有识之士的响应.文学革命的实践也迈开了步伐,1918年初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创作的新文学作品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表明了新文学的实质性进展.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集《女神》都从形式上改变了中国文学的旧貌.五四文学革命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社团,刊物,并确立了白话文的地位.这次文学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亘古未有的大变革,他的成功从形式上根本改变了中国文学的面貌,从此中国文学走上了崭新的道路.2, 革命文学运动:新成立的太阳社和经过整顿的后期创造社于1928年初正式发起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他们大力宣扬文学是宣传的武器,要为革命斗争服务,要实现大众化,革命作家要努力改造世界观,获得无产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为千千万万劳动群众服务.从文学革命都革命文学,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入发展和变化.3, 抗战文艺运动:抗战的爆发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全馆范围的抗战文艺运动充分表明了中共现代文学始终与时代社会相辅相成,同步共进的根本特征.抗战文学的主要特点是: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文学主题;出现了大量充满热情,易于宣传和富有鼓动性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街头诗,街头剧,多人合作的大型戏剧和报告文学等;出现了众多的文学中心4, 解放区文艺运动:5, 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5月由中共中央主持在延安召开.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从根本上阐述了我们的文艺是"为什么人"(即文艺的方向)和"如何为"(即实现文艺方向的途径)的问题.《讲话》从生活,思想,艺术三个方面论述了创造人民文艺的必须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深刻总结了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经验教训,解决了新文学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对新文学具有重大深远的指导意义,造成了我死文学革命以来中国新文学发展进程中有一次深刻的变动.6, 象征诗派:以李金发为代表的中国早期象征诗派是"五四"以后出现与中国诗坛的.象征派诗人舵手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其作品的特点是注重自我心灵的艺术表现,强调诗的意向暗示性功能和神秘性,追求所谓"观念联络的奇特".李金发于1925年至1927年出版的《微雨》,《为幸福而歌》,《食客与凶年》,是中国早期象征诗派的代表作.此为,后期创作社的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也是象征主义诗歌的重要作者.7, 九叶诗派:九叶诗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末期产生的诗歌流派,他们更直接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同时有更深刻地感受到民族的灾难.他们有着共同的追求,这是特别注重是个本身价值的一群,如其代表诗人辛迪所说"我的是宁愿让一个读者读一千遍,也不愿让一千个读者只读一遍"他们要求坚持文学的本身价值和独立传统,在艺术和现实之间求得平衡;他们还追求个人与时代的融合,主张必须以血肉的感情书写思想的探索,首先是思想自己,思想希冀与一切社会历史生活的严肃关联,既要有凝聚的沉潜德育深切的个人投掷,又要有全局的把握和超人的目光.8, 街头诗运动:1938年夏,田间来到延安,于是认柯仲平一起,积极提倡街头诗运动.所谓街头诗,就是群众的诗,它是抄写在村庄的门楼,墙壁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这种诗歌形式出现后,受到群众的欢迎,起到鼓舞人民,打击敌人的战斗作用.田间的街头诗最为突出,汹涌着诗人从心底流出来的政治热情,有昂扬激荡的节奏感,语言简练,通俗易懂,在群众中广为流传.三,简答与论述1,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一般把1919前后到1949年之间的大约30年的文学发展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1)1917-1927年,五四文学运动时期.文学革命开端时间,开创性的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鲁迅《狂人日记》,郭沫若《女神》,胡适的白话新诗,戏剧,小品散文的出现,最早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现实主义),创造社(为艺术浪漫主义),特点:奠基性,开创性.2)1928-1937年,开始的标志是革命文学运动的开始.创造社,太阳社于1928年正式发起革命文学运动,革命文学标志现代文学从艺术形式到思想内容的深刻变化.重要内容:(1)左翼革命文学的发展,集中出现了一批革命文学的作家作品,左联五烈士,东北作家群,蒋光慈,叶紫,鲁迅后期,茅盾前期的创作,都看作左翼时间的创作.(2)左翼之外,风格独立,卓有特色的艺术大家有:巴金,老舍,沈从文,曹禺等.特点:从思想到艺术都进入成熟阶段,整个文学创作呈现繁荣,复杂,多元的格局.3)1938-1949年,开端标志:抗战爆发进一步深化的阶段.特点:(1)抗战爆发,形成全国规模的抗战文艺运动,使现代文学又出现一次深刻的变化,抗日救亡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现代文学密切配合社会发展.(2)由于政治变化,出现国统区,解放区.解放区与国统区已经是不同的社会制度,解放区已经是不同于国统区的"新天地",局面更复杂,流派更多.关键字:抗战文艺运动,国统区,解放区.(内在联系我没有写,再听录音) 2,简单理解五四新文学初期,在各种文体的发展中,为什么散文的成就最大其一,传统文学,传统观念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学,以文为本,文章是正宗,这样一种文学主张,对五四散文的发展依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它无形地在思想中影响着人们.其二,散文创作具有无形庞大的作者队伍,这是其他几种文体不能比的,诗人不一定写小说,剧作家不一定写诗,但所有人都写散文,造成了队伍无形壮大,带来作品数量的优势,成就相对来讲就高一点.其三,五四时间是一个思想大解放的时期,思想空前自由,而散文最能适应当时时代特点,可严肃,可放松,可大可小,这几个方面,决定了散文成就更大.3,在鲁迅,老舍,张天翼钱钟书等人的笔下,现代小说讽刺幽默的特色各呈现出什么样的形态这四个人都在其作品中以不同的方式与技巧表现出其讽刺幽默的风格.1)鲁迅讽刺幽默是一种思想结果,来自一种敏锐的思考,对本质问题的深刻揭示,来自于思想的深刻性,来自一种逻辑的思辩的色彩.以及鲁迅刻画人物的特别,擅长人物的典型性,类型化的刻画,以至达到特殊的讽刺幽默效果.2)老舍的讽刺幽默来自一种宽厚,来自一种从容,温文尔雅.北京语言的娴熟的运用,作品中显示的讽刺幽默是比较温和的,即使是挖苦人,也不那么锐利,那么尖刻.3)张天翼的讽刺幽默来自一种辛辣,尖刻,冷峻的,更多的带有一种冷面的幽默,其小说的讽刺幽默是充满泪水的,是来自于沉重和轻松之间的对比,文学史上称为"冷面幽默".4)钱钟书以其渊博学识,较丰富的人生阅历,古今知识的厚重,在其作品中表现出的讽刺幽默更多的来自于的一种学者式的智慧,有一种独特的语言魅力,是妙笔生花的.4,以郁达夫,萧红,沈从文,孙犁等人为例,论述分析现代作家在追求小说的散文化和诗化方面有哪些共同的特色和个性的差异几个人的小说的共同点是不注重情节的连贯,不注重故事的完整,情节淡化.不同点:'郁'以情绪的流动结构作品,感情的放纵,听任感情的宣泄,抒情方式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是非常外在的,不含蓄的.如《沉论》;从郁到孙,抒情表现在小说这种文体上,有一重要特点,即小说的散文化,故事性不强,不以情节取胜,而重在抒情.'萧'主要是着力描写散点的透视的,是零星的感受,有奔放的一面,也有内在的一面,处于前二者之间,如《小城三月》;'沈'精心构造了一个田园牧歌,诗一样的王国,在结构上大幅度跳跃,善于采用虽断若续的表现方法;'孙'到孙梨的笔下,小说的散体化与诗化已经进步了许多,达到了一种融合,一种更高的意境,进一步开拓了小说文体的空间,使其更宽阔,更自由,融叙述,抒情,议论为一体,结构灵活,讲究节制的美,讲究分寸,如《荷花淀》.5,简单叙述丁玲和张爱玲的小说各自在哪些方面达到了对时代社会的深刻揭示二人都以思想深度见长.但深度的视角不同.'丁'对社会问题分析(包含阶级)表现思想的深度大胆.'张'对人性的分析显示出其深度,来源于对生活痛惜的体验.她们都擅长于对人物内心深处的描写,擅于把人性放在心里深处来表现.丁玲表现的是农村中的阶段关系,写的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农民夺取土地和长久拥有土地之间的问题,农民自我阶级间的斗争,丁玲就是在后一个问题上看得最深刻最准确,显示了独立而深刻的思考,达到了一个很深的深度,如《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张爱玲表现的是大都市中的人际关系,描写的是人与金钱的关系,金钱对人性的巨大的腐蚀和诱惑,看到人性在金钱面前的变异,本质上的变化是挡不住的,张爱玲在后者抓得更深刻更准确.二人都能对各自描写对象的准确的把握,如《倾城三月》《金锁记》. 6,简单对比冰心和萧红的创作,各自显示了什么样的审美追求她们都基于对社会本质的认识和了解,但她们所表现的所有不同,一个表现爱,一个表现恨,有不同的艺术表现和追求.'冰心'最大的追求是欧歌人类之爱,颂扬人性的美好,有了爱就有一切,爱能融化一切,复苏一切,爱是拯救一切的神奇力量,代表作《超人》,是冰心这种爱的象征,冰心是充满理想化的作家,有一种浪漫的情调,但冰心并不肤浅,并不认为这个世界已经都充满了爱,而是缺乏爱所以她要追求,颂扬爱.'萧红'审美追求与冰心相反,表现出对人生的痛苦,失望和悲伤,坞地揭露了人世间的丑恶,残忍和冷漠.她更多看到是饥饿,孤独和凄凉等景象.直接来源于她于生活的本质的表现.通过这种血淋淋的表现来显示社会的本质.如《小城三月》是对人生悲凉的象征.7,老舍和丁玲小说创作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代表作与特色是什么老舍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三部长篇小《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早期的三个长篇基本上显示了老舍创作的基本风格,对市民命运的密切关注,幽默讥讽的笔法特色初步显示出来.中期:小说创作的成熟期《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芽》.代表作《骆驼祥子》.《离婚》标志幽默讥讽的特色开始成熟了,《猫城》是长篇,有政治色彩和寓言故事.这个阶段对市民形象的塑造达到了典型化的程度,幽默风格达到了圆润的境地,是老舍高峰和成熟期的创作.后期:显示了风格的发展和变化,以《四世同堂》为突出特点,老舍对市民形象的描写,已经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独特的体系,构成了老舍的市民世界,幽默讽刺进一步深入转化为批判和揭露.纵观老舍整个的创作,除了上述特点以外,还有一个独特的风格,即是他的语言特色,老舍的作品显出鲜明的浓厚的京味文化.丁的创作道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20年代,发表以个性解放,妇女解放为主题的作品,以《莎菲女士的日记》为代表,基本显示了她的创作特点,显示出一种深刻敏锐的政治见解和政治眼光.中期,30年代(即30年代到解放区前后的创作),一部分继续表现知识分子,农民命运的作品,另一部分是来解放区以后表现农民,女性,这个时期创作的过度体现了丁玲思想发展的变化.后期,40年代,以《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农民地位命运的变化,显示了丁玲思想,艺术上的高峰.这三个阶段共同体现了丁创作的总体特点,不同时代最重要的,最敏锐的问题,以一个女性特有的敏锐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始终感应,追随着时代的步伐,在积极的思考.8,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有什么独特的贡献茅盾《子夜》对现代长篇小说艺术框架的构建的独特的贡献是大规模,全景性地反映描写时代社会生活,《子夜》让我们看到整个时代长篇小说的成熟和成功.a.《子夜》显示了一种开朗视野,宏大严谨的结构,线索繁多,人物关系复杂,反映各种矛盾,始终围绕一个交点,一条主线,一个中心人物,以吴逊甫为代表的民族资本家的命运.b.塑造吴逊甫这样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善于把人物放在广阔时代背景中描写,善于提示人物性格和命运在时代社会发展中变化,以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又以人物带动情节的发展写人,写物融为一体,合二为一.c.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最主要的手法是典型人物和环境的塑造,即人物和生活背景的关系,运用细节描写手法(用细节描写很深的具有时间跨度的东西),吴太太与雷参谋(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一朵枯萎的玫瑰花.场景(环境),交易场所,农村,纱厂等,刻意的场景描写来提示人物本质,赵伯韬用场面显示基本质,心理描写手法,杜竹斋以复杂深刻的内心矛盾,其他从农村来的资本家的内心矛盾语言艺术的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作家个性化的叙述语言.叙述语言是客观,准确,冷静,没有抒情和议论,主要是作家的描写(生活材料,堆积多,艺术消化不够),人物语言是鲜活的,个性化的,语言符合其身份和地位,赵伯韬凌驾一切,吴逊甫,多面(恳切,刚腹自用),人物语言,越鲜活,个性化,茅盾的叙述语言越客观,越准冷静.9,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农村题材的作品中,开拓出哪些崭新的时代意义对农民命运的描写有什么根本性的突破赵是解放区作家中,最直接最全面最深刻的关注农民命运的作家,这种关注的视角很独特,以《小二黑结婚》为例.首先,赵的小说有高度的敏锐的政治眼光和时代责任感,认识到一些人们不以为然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从农村中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敏锐地感受到解放区的时代变化了,政权改变了,但人们的思想变化还远远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赵的作品告诉我们,以鲁迅开始对农民的思想启蒙和改造,这样的思考仍然是解放区作家的重要任务,并不因为政权变化了,农民落后的思想就一扫而光了,《小二黑结婚》是从解放区依然存在的包办婚姻的角度来写的.更沉重的告诉我们,封建意识还是很顽固的,作家从敏锐的政治视角来写.其次,赵的作品特别准确地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在作品中描写各种各样的农民,在当时的农村里,残存的封建势力在人民政权下不成气候,象二黑,小芹这样有先进意识的农民还是不多的,在农民中更普遍的是像三仙姑这些农民是绝大多数,还根不上时代的步伐方向,他们也在跟着时代的主潮,只是跟不上,他们已经在转变之中了,而这些是中国发展前途的基础,作者这些人给予热情的期待,是善意的扶持,这个描写体现了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变化,赵抓住了时代的本质.对农民命运的描写在赵的小说中我们看到中国农民的发展变化,并由此看到了中国的前途,在理解,同情中对农民的命运充满了期待,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史至鲁迅以来对农民描写的根本。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7详解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7详解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72009-03-05 22:45第七章巴金简析巴金《灭亡》的思想内容和杜大心形象《灭亡》是巴金第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中篇小说:思想内容:作品通过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杜大心的形象,真实地描述了自己从参加社会运动以来的心灵历程。

真切地反映出某些青年知识分子在白色恐怖下的躁动、激愤与反抗的心理。

人物形象:杜大心是一个带有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的革命者,他患有严重的肺病。

肺病使他看不到人生的前途,过于强大的黑暗换金个又使他看不到人类的前途,最后白白牺牲了自己。

简析巴金早期表现社会革命的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巴金早期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的代表作品有《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等。

这类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是:1、无政府主义者的深刻印痕,如《灭亡》中的杜大心、《电》中的敏都走上暗杀的恐怖主义道路。

表现出个人“革命”行动绝对自由,无纪律约束的特点。

2、人物性格理想化、类型化。

如杜大心等都拼命工作,都患重病,都内心苦恼而苦行僧似的生活,都是人格高尚。

3、艺术上主观倾诉、激情宣泄、激愤、绝望、哭诉的抒情风格。

简析《激流三部曲》的思想内容《激流三部曲》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

其思想内容为控诉封建大家庭的罪恶腐朽及其走向崩溃,表现了青年一代的民主主义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家》描写高家祖孙之间的矛盾,以三个女性的悲剧控诉封建家庭的罪恶,以觉明抗婚觉慧出走表现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觉醒和反抗,高老太爷在绝望中死去标志封建大家庭开始走向崩溃。

《春》继续这一主题。

惠和觉新相爱,但由于封建包办婚姻酿成了悲剧;淑英则在觉民等的帮助下,敢于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到上海,走上新生。

《秋》写封建大家庭彻底崩溃。

一方面一些年轻生命的悲剧在继续,另一方面败家子变本加厉的挥霍,最后把高公馆卖掉,大家族解体。

简析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巴金小说的创作风格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1929-941年为早期:主观色彩浓厚,风格多样,热情是他作品中最稳定、最有价值的东西。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资料

[备注]完全根据考试大纲整理归纳的自考资料[07120802]含:《中国古代文学史(一)》、《中国古代文学史(二)》、《中国现代文学史》等科目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资料(样本)一、基础知识(含填空、单选和多选)(344)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⑴第一个十年(1917-1927);⑵第二个十年(1928-1937);⑶第三个十年(1938-1949)。

2.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⑴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⑵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⑶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⑴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⑵三种文化思想:①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②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③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

4.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

5.晚清时期在文学界掀起了以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改良运动。

第十二章1937~1949年的文学创作(二)333.柯仲平的长篇叙事诗《边区自卫军》、《平汉路工人破坏大队》。

334.长篇小说欧阳山《高干大》、柳青的《种谷记》、孔厥、袁静的《新儿女英雄传》、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草明的《原动力》,中篇小说邵子南的《地雷阵》,短篇小说康濯《我的两家房东》、刘白羽的《无敌三勇士》。

341.周立波的反映土改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

1951年曾获斯大林文学奖金三等奖。

342.由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的新歌剧《白毛女》。

1951年获得斯大林文艺奖金二等奖。

343.李季的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是延安文艺座谈会后,诗歌领域出现的一颗耀眼明珠。

344.阮章竞的长篇叙事诗《漳河水》二、名词解释(57)1.“小说界革命”1、基本性质:是晚清维新时期提出的一种文学主张,2、代表人物:梁启超。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重点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重点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重点笔记
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重点笔记,仅供大家参考。

文学革命的兴起: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新青年》:创刊时间为1915年,主编为陈独秀。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二者相辅相成。

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
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
命;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鲁迅:《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发表于《新青年》。

-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李大钊的《什么是新文学》,鲁迅的《狂人日记》,郭沫若的新诗。

这些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重点笔记还需要根据个人的学习情况和考试要求进行调整和补充。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来源:静业学习网
鲁迅创作了划时代的《狂人日记》和后来结集在《呐喊》《彷徨》中的诸篇小说, 叶绍钧、冰心、郁达夫等一大批新文学作家也创作了内容和形式全新的小说。 ②诗歌 出现了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等众多的白话新诗人。他们以白话新诗动 摇了千百年来旧体格律诗的正宗地位,尤其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以其内容 和艺术的特有气势,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③散文 散文方面的成就甚至超过了小说和诗歌,体现在鲁迅、李大钊等人创作的大量文 艺短论(即随感录和杂文)和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许地山等人创作的抒情 叙事散文(即“美文”)中。 ④报告文学 瞿秋白创作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等通讯报道,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 最初萌芽。 ⑤话剧 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创作的白话剧本,在中国首先尝试了话剧这一 新文学样式。 (4)特征 五四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 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 这一时期的所有创作都以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人物形象和新的语言形式, 呈现出开创一代文风的崭新气象,充满了破旧立新的五四时代精神。反封建是这 一时期文学创作最突出的主题。
来源:静业学习网
理、孙犁、丁玲、周立波以及《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具有典型民 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作家和作品不断涌现出来,显示了实践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所 取得的重要成就。 ②国统区和沦陷区 a.特征 在国统区和沦陷区,作家的创作主要围绕反侵略、反压迫的民主革命运动展开, 出现了大量具有讽刺性、揭露性的作品。 b.代表 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袁水拍的《马凡陀的山歌》、陈白尘的《岁 寒图》《升官图》、钱钟书的《围城》等作品影响较大。 c.意义 第一,作家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体裁,全面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国统区的黑 暗现实。 第二,张爱玲、徐讦、无名氏等风格独特的作家作品,也显示了现代文学的多向 度发展。 第三,国统区很多作家在艺术风格上努力向民族形式和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取得 了可喜的成绩。 (二)总特征 1.文艺思想斗争 除了理论探讨和创作实践,中国现代文学的 30 年,也是在激烈和复杂的思想斗 争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1)表现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笔记

鲁迅一、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五四”时期是鲁迅战斗和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该期间出版了第一篇小说集《呐喊》。

1924~1926年,是鲁迅边战斗边探索的时期,也是他战斗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该期间创作了第二本小说集《彷徨》,散文集《野草》、《朝花夕拾》,杂文集《华盖集》。

1930~1936年,是鲁迅战斗创作的第三个高峰期,主要作品是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鲁迅是左翼文艺运动的光辉旗手,是中国文化的主将,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运动的方向。

二、小说《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其总主题是反封建,深刻揭示了封建思想、封建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

《呐喊》第一篇《狂人日记》,小说塑造的狂人形象,就作者所赋予的象征意义来说,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社会叛逆者的形象,一个清醒的启蒙者的形象。

《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以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它的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格式,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

《彷徨》是鲁迅的第二本小说集,作品中不幸的人们主要是农村劳动妇女和新知识分子,他们对于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呐喊》、《彷徨》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在艺术上多姿多彩,以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故事新编》一共收录历史小说8篇。

《补天》(女娲)、《奔月》(后羿)、《理水》(大禹)、《非攻》(墨子)、《铸剑》(眉间尺和宴之敖)、《采薇》(伯夷、叔齐)、《出关》(老子)、《起死》(庄子)。

《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既有现实主义,又有浪漫主义。

是对中国戏曲艺术这一传统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中,《故事新编》以它丰厚的思想内容和特别而多样的格式,占有重要地位。

三、杂文鲁迅一生写的最多的是杂文,前期作品有:《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四本杂文集,后期有《而已集》、《三闲集》、《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十本杂文集。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要笔记可以打印

中国现代文学史重要笔记可以打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分期酝酿期:1840-1898;发生期:1898-1917;发展期:1917-1949(1)1917五四运动前夕—1927大革命失败(2)1927大革命失败—1937抗日战争爆发(3)1937抗战爆发—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二)现代文学的源头、前奏—近代文学(1)民族危机、社会危机导致哲学思潮上的“求变”,外来哲学思潮(如《天演论》的进化论思想)的引进,推动了文学思潮的更替、发展。

(2)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维新运动和思想解放高潮兴起,有力地推动了近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五四新文学的质变(从封建贵族文学向平民大众文学的转变),早已蕴藏于近代文学的量变之中,《官场现形记》等现实主义谴责小说出现。

(3)近代鸳鸯蝴蝶派文学、言情文学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生活和社会现实,成为现代言情文学的源头。

(4)近代翻译文学是产生五四新文学的外因。

大量西方文学作品的译介,强化了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和科学精神;外来文体、文风、口语特点成为白话文运动的外因基础。

(三)近代对文学优秀传统的激活和发展(1)文学发展观的启示;强调“变易”的思想,康有为的“善变以应天”、龚自珍的“自古及今,法无不变”等求新求变思想与传入的西方进化论思想影响结合,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学思潮的发展。

(2)“经世致用”传统的发展;主张文学应与“当世之务”相结合,为社会现实服务。

(3)启蒙文学思想的影响;反对程朱理学对人的情感和个性的束缚;摒弃儒家中庸哲学思想的“温柔敦厚”的美学原则;对世俗生活和普通人情的注意;人物塑造的个性化趋向。

“诗界革命”——梁启超提出。

他以为,中国如果没有“诗界革命”,那么诗运就将断绝。

他认为“诗界革命”应达到三个标准:“新意境”,“新语句”,“要以古人之风格入之”。

所谓“新意境”:就是“理想之深邃闳远”;所谓“新语句”:指来自欧美,表现新思想的名词术语。

所谓“古人风格”,就是要“渊含古声”。

中国现代文学史(茅盾)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茅盾)笔记

茅盾一、概述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五四时期,茅盾大力提倡“文学为人生”的艺术主张。

茅盾认为新文学不仅要“表现人生”,还须“指导人生”,不仅要以人道主义精神揭示出社会和人生的病苦,还须指出未来的希望,来激励人心,唤醒民众而给他们力量。

1929年著长篇小说《虹》,作品把知识青年寻求新的生活道路放在较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下进行递进描写,深刻地描摹了一代知识分子从五四到五卅时期如何冲破牢笼,走上与人民大众携手战斗的艰难心灵历程。

小说的女主人公是梅女士。

1930年,茅盾开始创作两部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中篇小说:《路》、《三人行》。

1932年到1937年是茅盾创作的鼎盛时期,长篇小说《子夜》的问世,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

这一时期的其他作品还有: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和《林家铺子》等。

1938年茅盾以卢沟桥事变为背景创作了《第一阶段的故事》,同时还著有散文集《炮火的洗礼》。

1939年到1944年茅盾创作了长篇小说《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走上岗位》,短篇小说集《委屈》、《耶稣之死》,散文集《见闻杂记》、《时间的记录》、《劫后拾遗》、《归途杂拾》等。

《腐蚀》旨在暴露国民党法西斯的特务统治的黑暗,被人称作“是一部用血写成的特务反动分子的罪行记录”小说采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形成了有别于茅盾其他作品的心理现实主义特色,形式(日记体)与内容的有机结合,是这部小说成为茅盾40年代创作的高峰,《霜叶红似二月花》以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夕江南一个小县城为背景的小说,它揭示了当时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和人际关系,歌颂了呼唤民主和要求个性解放的五四启蒙思潮,这部作品,更多的采用了民族的形成和风格。

建国后,茅盾停止了文学创作,主要从事文学评论的撰写工作。

二、《蚀》《蚀》诗集茅盾的小说处女作。

它是由三个系列的中篇所组成的:《幻灭》、《动摇》、《追求》。

整个作品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深刻揭示了革命阵营中林林总总的矛盾和在动荡斗争中的阶级分化。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自考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一)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 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 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整理一、鲁迅《呐喊》的主题——对封建传统的批判1.《怀旧》——对《呐喊》的铺垫(不是《呐喊》的文章)寓庄于谐,在趣味笔触里透视人性,表现了传统文化在现实中延续了一千多年后的一片夕阳残景。

传闻土匪来临,私塾先生为代表的乡绅阶级打算实行“中庸”,对匪迎合,匪退则贿赂官府,苟且偷安,姨太太们拿逃难作春游,乡民则愚忠而贪财。

由早先的文言小说《怀旧》,鲁迅的特质已然呈现,是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杰作。

2.《狂人日记》——对《呐喊》总主题的深刻揭示《狂》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运用象征手法,以日记体、内心独白的形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内心独白向封建礼教发起最猛烈的袭击,指出礼教吃人的思想。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3.《风波》——被辱者与被损害者的形象《风波》作者以传神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中国江南小镇及乡土人物的风味神情,着力表现一场风波——皇帝做了龙庭,给七斤及七斤家人带来的恐慌,表明辛亥革命的民主观念距离广大的劳苦大众还非常遥远。

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刻同情,同时也展现了鲁迅作品的简凝之美。

4、《孤独者》——觉醒者的悲哀《孤独者》中的魏连殳是被社会的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摧毁的。

魏连殳被当时的社会视为“异类”,最终连工作也找不到,穷困潦倒后则像孔乙己一样被周围的社会所冷落、歧视。

他不甘于这种被冷落和被歧视的地位,他要向整个社会进行报复。

但这种报复也正是他的失败,他不得不屈服于周围社会的价值观念,以“上等人”的姿态驱使、玩弄那些“下等人”。

《孤独者》表现了一个留洋知识者归国后的人生窘境,他躬行于自己以前所反对的东西,拒绝和排斥先前所崇仰、所主张的一切了,他已经真的失败——然而他胜利了。

二、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于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由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叶绍钧(叶圣陶)、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共同发起,是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时间最早的一个专门性社团,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文学社团之一,它以“研究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为宗旨,以改革之后的《小说月报》为主要活动阵地,将文学要“表现人生,指导人生”的社会功用诉求与现实主义的创造方法密切结合,为“人的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于现实主义文学在中国新文学中的主流地位的确立有着重要的功绩。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整理第一章: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文学革命的兴起(1917——1920)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1、诗界革命:黄遵宪(反对拟古复古、提倡“我手写我口”)2、小说界革命:梁启超(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3、文界革命:梁启超(“报章体”)4、白话文运动:裘廷梁二、“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三、《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1915年主编姓名:陈独秀四、“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五、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1、1917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2、1917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3、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六、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1918年)七、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八、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几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3、《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4、《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许祖华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一)⏹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后一节,是“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可视为最早的以“史”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尝试。

⏹20年代末期始,少数高校以开设了新文学研究的课程和讲座。

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李何林等都讲授过现代文学的课程,并出版过文学史著作,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流源》、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来中国文艺思潮论》等。

因此,现代文学的早期研究有很强的“当代性”。

⏹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1951年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的出版和他在北京大学所开的课。

王瑶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二)⏹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

这本文学史建构了一种激进的写作框架。

在文学运动部分,用革命运动统摄文艺运动和现象;在作家作品部分,简单地使用了阶级划分的方法。

⏹同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东北大学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第一卷。

作家都被纳入“革命作家”、“进步作家”、“小资产阶级作家”、“右翼作家”等范畴进行评价。

⏹1956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下卷,作者阐发了研究现代文学的三大目的:第一,叙述“五四”以来先驱者使用文艺武器与统治阶级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实况;第二,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史实和经验加以正确的叙述和总结;第三,全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文学史的“历史建构”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背景下有了“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

“非主流”的作家在不断的过滤和批判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刘勇、邹红)——复习笔记绪论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特征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重要阶段?各个阶段的主要内容和特点是什么?各个阶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中国现代文学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前后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的文学,主要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三个10年:(一)第一个十年(1917-1927),是现代文学开拓和奠基阶段,通常称这十年为五四时期文学。

这一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内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

1、文学革命的开端、发展、高潮2、以鲁迅、郭沫若为代表的作家创作的新文学作品。

小说方面:鲁迅的《狂人日记》,叶绍钧、冰心、郁达夫等新文学作家创作了内容形式全新的小说。

诗歌方面:出现了白话新诗人如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

尤其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散文方面:鲁迅、李大钊等人的文艺短论(即随感录和杂文),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许地山等人的抒情叙事散文(即“美文”),瞿秋白的《饿乡纪程》、《赤都新史》等通讯报道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最初萌芽。

话剧方面: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的白话剧本。

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最突出的主题是反封建(农民及其命运成为许多作品的主人公和素材,描写知识分子对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的高度敏感,摆脱封建道德舒束缚、争取婚恋自主、追求个性解放的奋斗和抗争,对妇女地位的思考以及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3、1921年后出现许多文学社团如文学研究会(标榜为人生的写实主义)、创造壹社(鼓吹重艺术的浪漫主义)、语丝社、新月社以及风格接近文学研究会的未名社、莽原社,接近创造社的南国社、浅草社和沉钟社等。

还有“问题小说”、“身边小说”、“乡土文学”、“语丝文体”“象征派”诗歌等风格和流派4、新文学作家们通过各种渠道译介外国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十七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十七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十七章第一节鲁迅杂文的重大意义一、鲁迅的杂文与中国人:杂文是一种报刊文体它的现在时使它成为一个时代的忠实记录。

鲁迅的杂文不仅是现代中国社会、政治、历史、法律、宗教、哲学、道德、文学、艺术,乃至经济、军事的百科全书,而且以其对中国现代国民的文化心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以及民性、民情、民俗、民魂的真实生动而深刻的描绘,成为一部活的现代中国人的人史。

二、鲁迅的杂文与文学现代性:杂文是无体之文因而它能给作家提供特别大的自由创造的空间。

鲁迅利用这一文体使他天马行空的思想艺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这使鲁迅的杂文具有了某种不可重复性,并体现了文学的现代性,从而具有某种典范意义。

第二节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质一、批判性、否定性、攻击性特色:鲁迅的14本杂文集是一部永不停息地进行批判论战的思想文化斗争的编年史,如五四时期对旧礼教、旧传统的批判;五四后对中国历史和国民性的解剖;五卅与三一八惨案中对残杀中国人民与表年学生的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揭露与抗争。

这些批判显示了鲁迅不屈不挠的批判精神与其人其文的反叛性、异质性。

二、批判的犀利与刻毒:鲁迅杂文的批判锋芒始终对准人,人的心理与灵魂。

如《论他妈的》,从中国人的国骂背后,看出了封建等级、门第制度所造成的扭曲而不免卑劣的反抗心理。

又如《论照相之类》,从许多戏迷都喜欢看男人扮女人,分析这表现了中庸之道下的中国民族病态心理,反映了封建性压抑下的性变态。

鲁迅的犀利与刻毒来源于他的非常规思维与非常规联想力,如《现代史》。

三、个性与类型:鲁迅的杂文形象总是从个别开始,然后迅速切入本质,做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整体概括,并给这个形象加上简括的名称,将这一个提升为这一类,但仍保留着形象、具体的特征,使个与类统一。

如叭儿狗,从某些个人开始,概括了中国社会某一类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成为这一类人的共名。

又如带头羊、革命小贩、西崽之类。

四、鲁迅杂文的主观性:即抒情主人公情感线索如《纪念刘和珍君》中鲁迅的困惑。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七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七章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第七章曾朴:新文学成绩第一是小品文字,含讽刺的,分析心理的,写自然的,往往着墨不多,而余韵曲包。

(转引自阿英《现代十六家小品》)鲁迅:到五四运动的时候,小品散文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

(《小品文的危机》)朱自清:五四阶段散文创作派别林立,有种种的样式,种种的流派,表现着,批评者,解释着人生的各面。

迁流漫延,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

或描写,或讽刺,或委屈,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冼练,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

(《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总之,五四时期散文格外发达,文体风格各异,成绩甚至超出其他文体,原因在于散文这一文体形式自由,易于掌握,作者数众。

同时散文比起其他文体,在化传统方面做得较好,有利于自身的发展。

20年代散文的几种典型文体1、鲁迅的论战体散文(杂文);2、周作人的闲谈体散文;3、朱自清、冰心的抒情美文;4、冰心的小诗体散文;5、梁遇春的随笔体散文;6、徐志摩的自由体散文;一、鲁迅和随感录作家群现代文学中率先兴起的散文,是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即杂文。

这是一种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并成熟起来的论战体散文文体,即杂文。

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第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专栏,随后《新生活》《新社会》等一些进步刊物也随之开设随感录专栏,从而形成了一个随感录散文的作家群,他们大多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如李大钊、陈独秀、刘半农、钱玄同、鲁迅、周作人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鲁迅。

随感录散文(杂文)大都以随感形式对现实做出敏锐反映,不见得如何缜密漂亮,却充分体现了五四精神,且个性纷呈。

鲁迅的杂文是一种具有战斗性的文艺随笔,后来被称为文艺的轻骑兵。

其特点是一味急进,宁为玉碎,因鲁迅性喜疑人,故而语多刻薄尽是诛心之论。

杂文表现事物,只求抓住要害,三言两语便道破主题,文字辛辣干脆,冷嘲热讽,如匕首和投枪,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郁达夫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72009-03-05 22:45第七章巴金简析巴金《灭亡》的思想内容和杜大心形象《灭亡》是巴金第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中篇小说:思想内容:作品通过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杜大心的形象,真实地描述了自己从参加社会运动以来的心灵历程。

真切地反映出某些青年知识分子在白色恐怖下的躁动、激愤与反抗的心理。

人物形象:杜大心是一个带有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的革命者,他患有严重的肺病。

肺病使他看不到人生的前途,过于强大的黑暗换金个又使他看不到人类的前途,最后白白牺牲了自己。

简析巴金早期表现社会革命的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巴金早期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的代表作品有《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等。

这类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是:1、无政府主义者的深刻印痕,如《灭亡》中的杜大心、《电》中的敏都走上暗杀的恐怖主义道路。

表现出个人“革命”行动绝对自由,无纪律约束的特点。

2、人物性格理想化、类型化。

如杜大心等都拼命工作,都患重病,都内心苦恼而苦行僧似的生活,都是人格高尚。

3、艺术上主观倾诉、激情宣泄、激愤、绝望、哭诉的抒情风格。

简析《激流三部曲》的思想内容《激流三部曲》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

其思想内容为控诉封建大家庭的罪恶腐朽及其走向崩溃,表现了青年一代的民主主义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家》描写高家祖孙之间的矛盾,以三个女性的悲剧控诉封建家庭的罪恶,以觉明抗婚觉慧出走表现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觉醒和反抗,高老太爷在绝望中死去标志封建大家庭开始走向崩溃。

《春》继续这一主题。

惠和觉新相爱,但由于封建包办婚姻酿成了悲剧;淑英则在觉民等的帮助下,敢于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到上海,走上新生。

《秋》写封建大家庭彻底崩溃。

一方面一些年轻生命的悲剧在继续,另一方面败家子变本加厉的挥霍,最后把高公馆卖掉,大家族解体。

简析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巴金小说的创作风格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1929-941年为早期:主观色彩浓厚,风格多样,热情是他作品中最稳定、最有价值的东西。

2、1942年后:热情有所收敛,风格由多样趋向统一,在客观写实的日常生活琐事中寄托人生理想,风格朴素自然。

《还魂草》是风格转变的代表作。

这种风格演变有三个标志:1、“家庭”涵义发生变化。

早期“家庭”是黑暗的象征物。

后期“家庭”是强权的对立物,作家珍惜的伦理组织。

2、作家塑造英雄形象的热情向塑造平凡的小人物转化;理想化、类型化的单纯性格转向生活化、立体感的复杂性格。

3、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本色越来越显示出来。

简析《家》的艺术特点《家》是一部具有很浓的主观情感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

1、它再现了五四时期内地四川封建势力浓重但五四时代浪潮已冲击着古老土地的典型环境,作品中的祖孙间的矛盾冲突也正是当时典型的社会矛盾冲突,塑造了高老太爷、觉新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许多生活细节也具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性。

2、作者极端憎恨就制度旧家庭,热情歌颂敢于反抗旧势力的新生力量。

强烈的爱憎感情渗透于《家》中,使《家》具有很浓的抒情色彩。

或通过作品中人物抒发对旧制度的愤懑;或通过人物的心灵描写来倾诉旧制度的黑暗,如鸣凤投湖前的心理描写。

分析评价《家》的思想成就《家》的思想成就有三方面:一、揭露和控诉的封建大家庭罪恶。

这集中表现在三个年轻女性的悲剧中。

梅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

她是旧式才女,与觉新青梅竹马。

但父母之命的婚姻制度,使有情人不能成眷属。

封建婚姻给她带来的是不幸、痛苦,最终抑郁而死。

鸣凤死于封建家奴制。

高老太爷把她送给六十来岁的冯乐三为妾,她最终以投湖自尽的方式来抗议黑暗的社会。

瑞珏是封建伦理和迷信的牺牲品。

她温柔贤淑,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对梅也是感情真纯。

但封建伦理和迷信导致瑞珏难产而死。

这一切的悲剧都是由于封建家长制。

三位女性的悲剧及高家的一切罪恶,都和封建家长制及其代表人物高老太爷有关。

家长制使高家这个典型的中国旧式大家庭成为一个罪恶的深渊和黑暗的王国。

二、《家》表现和赞颂了年轻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高家的第三代中的觉民、觉慧就是觉醒青年的代表。

觉慧在学校里参加了反对军阀的学潮,和同学一起半反封建的刊物,在家里支持觉民抗婚,怒斥“捉鬼”闹剧,并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

觉民是个个性主义者。

他和琴的自由恋爱,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决然离家抗婚。

觉慧、觉民代表着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力量,一种反对封建的叛逆力量。

三、对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在时代潮流冲击下趋向没落、崩溃的描写。

高家是官僚地主家庭,成都北门首富,书香门第。

表面上很融洽,内里却极其腐朽。

第二代克安、克定便是高家腐朽的败家子的代表。

克定在外面吃喝嫖赌。

克安和他狼狈为奸。

这个大家庭经济上挥霍亏空,精神上腐朽分裂。

高老太爷一死,克定等在灵堂前就把家分了个彻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崩溃解体了。

内部的腐败导致大家庭彻底崩溃,时代潮流冲击下产生的新生代进一步敲响了封建家庭的丧钟,使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

分析《家》中觉新的形象觉新是一个复杂性格的人物。

他是一个清醒认识到自己悲剧命运的懦夫。

1、自愿的牺牲自己。

因为受到过五四新思潮和反封建的新空气的影响,他切身认识到封建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

但他受到的封建教育和封建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太深,作为封建家庭的“孝子贤孙”,使他自愿地挑起家庭的担子。

他自愿为家庭牺牲自己,不敢反抗。

2、他是一个自觉的懦夫,对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处处退让、顺从甚至做帮凶。

他牺牲了梅、瑞珏,还劝说觉民接受高老太爷定的冯家的亲事。

为了维护封建家庭他付出了自己和亲人的惨重代价。

觉新的悲剧是封建末世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

他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命运,由此产生了绝望、悲观等心态。

这一形象对现代中国的某些知识分子具有很大概括力。

简析《家》中高老太爷的形象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的人格化。

1、高家的家长,依借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来统治这个大家庭。

他是高家一切悲剧的元凶。

他要抱承重孙,于是依封建婚姻制度而造成了梅和觉新的悲剧;把鸣凤送给冯乐三为妾;甚至在他死后还受到迷信保护造成瑞珏的悲剧。

但他对儿孙也有温情的一面,这是表现了他实现“四世同堂”家庭形式的一种满足。

2、高老太爷是封建末世的家长制代表人物,他是在理想幻灭极度失望后病死的。

临死前他破天荒地答应取消觉民婚事要觉民觉慧不要走,是他为维护封建大家庭所做的最后的努力。

他是带着幻灭感死去的。

他的死具有象征意义,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

简析《家》中觉慧的形象觉慧是封建家庭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

大胆表现在:他受五四思想影响,以改造天下为己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学校里参加了反对军阀的学潮,和同学一起半反封建的刊物,在家里中,和鸣凤恋爱,支持觉民抗婚,怒斥“捉鬼”闹剧。

他极端憎恨这个家庭,第一个冲出封建家庭的牢笼,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代表着青年人追求真理的道路。

幼稚表现在:他以个性解放为武器,对封建家庭的认识是个逐渐的过程。

觉慧是五四时期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知识青年形象,旧家庭礼教叛逆者的形象。

分析《寒夜》的思想《寒夜》是巴金解放前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

他写这部小说是为了“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

小说是通过三个小人物的感情纠葛和凄凉命运来展示这一主题的。

小说描写一个走向崩溃的家,是一个新文化运动中的新型家庭模式:汪文宣和妻子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大学毕业,追求爱情与理想的统一,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和勇气。

由于贫困与疾病的折磨,特别是在长期仰人鼻息的社会环境中讨生活,他们的理想都发生了巨大扭曲。

汪文宣成了一个可怜的小公务员,懦弱、多病。

曾树生则凭着美色当了资本家银行的“花瓶”。

这种贫困以及心理的沉重负担给家庭带严重危机。

加之汪文宣的母亲的加入,婆媳不和使原有潜在的感情矛盾进一步复杂化,终于陷入无以自拔的悲剧。

最终,曾树生随人而去,汪文宣在吐血中身亡。

简析《寒夜》的艺术特点《寒夜》在艺术上达到了巴金所追求的无技巧的境界,风格朴素自然,是巴金最优秀、成熟的现实主义杰作。

1、抗战时重庆的典型环境和这环境中产生的最普通的小人物悲剧性格和命运,揭示出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2、情节发展在日常生活琐事中推进;结构布局,一切象现实生活本身一样流动。

3、人物平凡,具有复杂性格和复杂感情。

4、大量的客观生活细节和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支撑了小说的框架,这使得作品逼近生活,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生活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简析《寒夜》中汪文宣的性格《寒夜》的主人公汪文宣是个为了生活在图书公司整天埋首做校对工作的小公务员。

菲薄的工资、贫困的生活,、庸俗势力的社会、仰人鼻息的环境,使汪文宣曾树生年轻有为的性格发生扭曲。

汪文宣善良而懦弱无能,虽勤劳做事但仍受歧视,因正派不善巴结而心情郁结。

家庭少有欢乐,婆媳经常不和吵架,使得他左右为难。

在单位受气,在家又两面受气,终于肺病发作死亡。

简析《寒夜》中曾树生的性格曾树生是个个人主义者。

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她无法容忍丈夫毫无生气的生活方式和婆婆的恶语中伤,整个家庭都笼罩着一股死亡的气息,她感到了压抑,并本能地企图摆脱这种压抑,于是她面临着道德的抉择和感情的折磨。

最终因受不住生活希望的诱惑而离弃了丈夫和家庭。

完全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追求幸福。

因而也谈不上是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她只是一个困境中企图拯救自己的妇女,她靠自己的选择来确定自己的生活价值意义。

因此,在这个人物身上产生出一种反道德、重自我的新型现代女性的道德特征。

第八章沈从文简述沈从文的创作思想1、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

在小说中表现真实地自我,自由地写自己所经历的题材与所经历的磨难,以及心灵的真切感受,其作品几乎可以看成是他的“自叙传”。

2、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沈从文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审美思想。

这种创造思想是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思潮的积极影响。

沈从文把表现人性看成是美的至极,把它当作文学表现的终极的理想。

他笔下的各种劳动者都表现出真、善、美的人性。

生命、人性、自然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爱与美的新的宗教”。

分析评价《边城》中的“边城世界”的特点和意义《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

一、《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1、这里人性皆真、善、美。

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

如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

船总顺顺虽是富人,但常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

商客、妓女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

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2、集中表现“边城”世界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这个故事也同样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

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而翠翠却是心属傩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