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人体词“hand”和“手”一词多义认知对比研究

合集下载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文和英文作为两种重要的国际语言,在交流和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体部位词是我们不可或缺的词汇之一,用来描述身体的各个部分及其功能。

对于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进行比较和分析,不仅有助于增进中外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还有利于增进他们对不同文化中对人体结构的认知和理解。

1. 头部英文中的头部通常表示人的头部,包括头颅和脸部。

而在汉语中,“头部”也有类似的意思,但同时也可以代表其他东西的顶部,比如树的顶部、建筑物的顶部等,这是英文中的head不具备的意义。

2. 手在英文中,“手”通常是指人的手,包括手掌和手指。

而在汉语中,“手”也可以指一些功能类似的物体,比如钟表的指针、城市的分支等。

这种语义拓展在英文中并不具备。

3. 脚英文中的foot主要表示人的脚,同时也表示一些类似的物体,比如路的尽头和书的底部等。

而在汉语中,“脚”除了表示人的脚之外,还可以代表一些类似形状的东西,比如桌子的腿、山的脚等。

4. 背在英文中,“背”通常指人的后背部分。

而在汉语中,“背”还可以表示诸如书的背面等的含义。

5. 脖子英文中的neck主要指人的脖子部分。

而在汉语中,“脖子”还可以表示一些类似形状的东西,如瓶子的脖子、路的狭窄部位等。

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中英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差异是由于两种语言的词汇体系、文化传统和思维模式的不同造成的。

2. 思维模式中英两种语言的思维模式也存在差异,这也影响了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

英文中的人体部位词通常有着较为明确的语义界限,使用时较为规范和单一。

而在汉语中,语义拓展常常是通过类比和隐喻进行的,这种语义上的联想并不少见。

三、对比分析结果的意义1. 语言学习对于中外学习者来说,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比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掌握两种语言的词汇,并且增加对这两种语言的感性认识。

2. 跨文化交流比较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也有利于增进西方人对东方文化的理解,以及东方人对西方文化的认知。

英汉人体词“hand”和“手”一词多义转义范畴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人体词“hand”和“手”一词多义转义范畴认知对比研究

作者: 刘志成
作者机构: 云南大学外语教学部,昆明650091
出版物刊名: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96-101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2期
主题词: 英汉对比 人体词 手 一词多义 转义范畴
摘要:语言中的一词多义是在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机制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它不仅能体现词义演化的过程,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认知主体的认知发展过程,此外,语言的基础是词汇,而词汇的核心是词义,因此对一词多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语义学意义。

同时,范畴化的过程就是范畴建立也即是概念形成的过程,体现了认知主体对认知客体的一种划分标准,因此能体现认知主体重要的思维属性。

而人体词是人类认知世界的起点,是认知的"元概念",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比研究了英汉人体词"hand"和"手"一词多义转义范畴认知,从而揭示英汉民族认知思维的差异性和共性。

Polysemous Words:the English and the Chinese“Hand”

Polysemous Words:the English and the Chinese“Hand”

PolysemousWords:theEnglishandtheChinese“Hand”人体上肢前端可以拿东西的部分被我们称为手。

现代英语的基本表达式为“hand”,源于日尔曼语(P.Gmc.)。

现代汉语的基本表达式为“手”,另有近义词“掌”。

本文试对这些词的多个义项进行对比研讨。

一、对比理念和方法认知语言学认为:“古人往往从人生和社会出发,依靠原始的建立在经验上的直觉思维去认识事务,其基本思想是物我不分,天地人混沌一片。

表现在造词上,常先造表示人体的词语,然后移用于动物或其它事物”。

(3:7)根据这种思路,因为手是人体与自然及社会交流的关键部位所以研究手的语言表达能揭示人类近取诸身、以身为心的认知方式,见微知著。

而手一词的英汉对比能具体的有代表性的揭示英汉民族的认知取向、文化传统的差异,并了解语言的个性特点对表达产生的影响。

由于现实中要一物多用,在语言上一词多义就不可避免。

但一词的多个义项是相互联系的,而非杂乱无章的。

词义的变化引申或派生有多种语义模式,包括词义扩大和缩小,词义关系转换、词义抽象化等。

从历时来看,词义的宏观派生结构可以有三种。

一、放射型或辐射型:派生义像光芒一样从基本义向四周辐射,而各派生义相对独立;二、连锁型:派生义源出于基本义,并又派生出第三义,与基本义相对无关;三、综合型:复合前述两种模式交叉繁衍派生词义。

通过查阅多本相关词典,删并过细义项,作者整理成一组相对独立的义项作为分析框架。

作者没有做穷尽义项的对比,而只选择了与研究目的相关的17项。

二、实体功能比较手是人体器官之一,具有其生理特性,在外观上比较重要。

现就这一范畴展开比较。

A. To refers to the part of a human body attached to the end of forearms a)手:手臂、举手掌:手掌、鼓掌b)hand:I put my hand into my pocket.B. To refers to people,especially who are good at somethinga)手:选手、能手、赛车手、打手b)hand: a green hand, a great hand at something, all handsC. Being on terms of the movement of one’s handsa)手:手重、手慢、手脚麻利、手疾眼快D. To refers to finesse or the scope for one’s abilities.a) 手:心狠手辣、眼高手低、手眼通天b)hand: to show one’s hand, hands are tiedE. Being on terms of the control or being charge of someone or somethinga)掌:掌握、掌控、掌管b)hand:sth. be in hand, get out of handF. 事物与手接触、具有与手类似功能或形状的部分a)手:手柄、扶手b)hand: clock hands, watch handsG. Being wore around hands or wrists.a)手:手铐、手套、手镯b)hand: handcuffsH. Being small and easy to be held in one’s handa)手:手册、手枪、手炉、手电b)hand: handbook, handbag, handgun这部分的对比显示英汉词义派生主要有三条路径(如下图所示):如B所示,以手代人,为提喻式;如C-E所示,以手表相关动作,为转喻或借代式;如E.F.G所示,以手表现事物特征,为隐喻式。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在不同语言中,对于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有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认知视角出发,对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部位词进行语义对比和分析。

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的组织结构上存在一些不同。

英语的人体部位词较为具体,一般以单个词汇表示,如head(头部)、arm(手臂)、leg(腿)等。

而汉语的人体部位词往往较为抽象,需要结合其他词汇或短语来表示,如“头部”、“手臂”、“腿部”等。

这也反映了英语的表达更加直接,而汉语则倾向于使用描述性词语进行表达。

在人体部位词的语义范畴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英语的人体部位词往往更加明确和精细,准确描述了人体不同部位的位置和功能。

英文的“head”不仅仅指头部,还包含头发、脑袋、面部等具体的部分;而汉语的“头部”则更加模糊,不能具体指代头发、脑袋等部分。

类似的例子还有,英文的“arm”可以指臂部及包括肩膀、胳膊、手等部分,而汉语的“手臂”只能指臂部。

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部位词的引申意义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英语中,一些人体部位词可以引申为形容词或动词,进一步丰富了这些词的语义范畴。

英文的“leg”可以用于表示“走路的方式”(e.g. He prefers to walk lego),而汉语的“腿”则不具备这种引申的意义。

英文的“hand”还可以表示“帮助”、“交给”等意思,而汉语中则没有类似语义的拓展。

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部位词的隐喻和比喻使用上也存在差异。

英语中的人体部位词常常用于隐喻和比喻的表达,赋予文字更生动、形象的意义。

英文中的“heart”可以隐喻为“内心”、“感情”的象征,而汉语中则没有这样的使用方式。

类似的例子还有,英文中的“head”可以指代“领导”、“负责人”,而汉语中则使用“头脑”、“首领”等不同的词汇。

在认知视角下,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部位词存在一定的语义差异。

英语的人体部位词更具体、明确,同时具备更丰富的引申意义和隐喻使用。

而汉语的人体部位词则更为抽象、描述性,具备更多的拓展方式。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人体部位词是人们在日常交流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它们用来指代人体的各个部分。

在不同的语言中,人体部位词之间的语义存在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可以通过语义拓展来进行对比。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可以从两个认知视角进行对比。

第一个认知视角是感官视角,即人们通过感知身体部位的功能和位置来对其进行分类。

第二个认知视角是功能视角,即人们通过身体部位的功能来对其进行分类。

从感官视角来看,英汉两种语言对人体部位的分类存在差异。

在英语中,人体部位主要分为头部、上肢、下肢和躯干四大类。

而在汉语中,人体部位则主要分为头、颈、胸、腹、背、手、臂、肩、腿、足等多个部分。

这种差异可能与不同语言区域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关。

英语国家通常强调身体的整体性和功能性,而汉语国家则更注重人体各部分的具体位置和形态。

从功能视角来看,英汉两种语言对人体部位的分类也存在差异。

在英语中,人体部位主要通过其功能来进行分类。

头部包括了头发、额头、眉毛、眼睛、鼻子、耳朵、嘴巴等不同部分。

而在汉语中,人体部位的分类更注重部位之间的关联和位置关系。

手臂由手腕、前臂和上臂三个部分组成,手腕连接着手掌和前臂,上臂连接着肩膀和前臂。

这种分类方式反映了人们对身体部位之间关系的关注。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英语中,一些人体部位词可以引申为非人体的意义。

脖子(neck)可以用来形容事物之间的连接,如"the neck of a bottle"(瓶口);手(hand)可以用来指代某人的工作或技能,如"she has a good hand for drawing"(她擅长绘画)。

而在汉语中,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更多地与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相关。

脸(face)可以用来形容情绪,如"他笑得很开心,一脸笑容";背(back)可以用来形容背后的某个人或事物,如"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支持团队"。

从认知角度看英汉人体词“手”的隐喻特点异同.

从认知角度看英汉人体词“手”的隐喻特点异同.

从认知角度看英汉人体词手的隐喻特点异同李红1,余兰2(1.2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 610021收稿日期:2008-04-21作者简介:李红(1977-,女,河南安阳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摘要:人类的认知规律决定了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体验、认知世界的基础,人体隐喻化是人类形成和表达概念的重要途径。

手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对英汉手隐喻词汇的认知特点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揭示两种语言中与手有关的隐喻词汇在隐喻构建及运行机制方面的异同并探究其原因。

关键词:隐喻手认知异同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024(200803-71-03 一、引言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只是一种修辞方式,更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方式。

隐喻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都是隐喻的。

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

1999年,Lakoff 和Johnson 发表著作!体验哲学∀体验的心智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正式提出体验哲学一词,将其作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

体验哲学强调三点: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识性、思维的隐喻性。

体验哲学认为:大部分抽象概念都通过隐喻建构,它们不是自治的,不可能独立于身体的心智能力,而是基于身体经验。

也就是说,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

隐喻是通过把始源域(source domain的某些特点映射到目标域(target domain来达到理解目标域的过程。

人类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决定着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重要的始源域和认知参照点。

希腊哲学家Prota goras 曾说过: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 (人是万物的尺度。

我国古人也认为: 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早期人类的一种典型思维特点是身体化活动或体认 ,即把人自身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

英汉“hand/手”的隐喻对比视阈下体验哲学与文化特异性阐释

英汉“hand/手”的隐喻对比视阈下体验哲学与文化特异性阐释

An Interactive Study of Philosophical Fundamentals and Cultural Traits in the Domain of Contrastive Study of "Hand" Metaphors
作者: 胡晓榕 王洋
作者机构: 咸阳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咸阳712000
出版物刊名: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109-111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4期
主题词: 隐喻 认知 体验哲学 文化特异性
摘要:以英汉身体隐喻中“hand/手”的隐喻为突破口,分析产生这些表达式的隐喻机制、
产生的体验基础及它们所反映的文化特异性。

通过对比分析英汉“hand/手”的隐喻更有利于
我们了解人类认知的过程和方式,了解英汉独特的语言和文化,促进不同语言文化民族间的跨文化交流。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在认知视角下,英汉两种语言对人体部位的命名存在一些差异。

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语义的拓展方面。

本文将通过对比英汉两种语言中常见的人体部位词,探讨其语义拓展的异同点。

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英汉两种语言对人体部位的命名方式有一定的相似性。

英语中的“head”对应汉语的“头部”,“leg”对应“腿部”,“arm”对应“手臂”。

这些词汇的语义较为准确,表达了人体不同部位的具体位置和形态。

人体部位词在认知过程中往往会具有更广泛的语义拓展。

在英语中,“head”除了指人的头部,还可以指物体的上部或首领的地位。

“the head of the company”表示公司的首脑,“the head of the table”表示桌子的最前端。

而在汉语中,对于这种广义的语义拓展则需要使用其他词汇来表达,如“领导”、“前端”等。

同样地,英语中的“heart”除了指人体的心脏,还可以表示感情、爱、勇气等抽象意义。

“have a heart”表示有同情心,“brave heart”表示勇敢的心。

“hand”除了指手,还可以表示帮助、传递等。

“lend a hand”表示帮助,“hand down”表示传递。

这些语义拓展在汉语中则需要使用其他词汇来表达,如“感情”、“勇气”等。

人体部位词在英语中还可以用作动词,表示进行某种动作或动作的发源地。

“head”可以表示朝某个方向运动,“hand”可以表示给予、递交等动作。

“foot”除了表示脚,还可以表示步行或踢球。

这种用法在汉语中没有对应的词汇,需要使用其他动词来表达。

在认知视角下,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人体部位词在语义拓展方面存在一些差异。

英语中的词汇更倾向于具有广泛的拓展,可以用于表示抽象意义、动作以及对物体的形容。

相比之下,汉语中的人体部位词更加具体,需要使用其他词汇来表达广义的意义。

这些差异反映了不同语言对于人体部位的认知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

论汉英语人体词的隐喻认知相似性

论汉英语人体词的隐喻认知相似性

论汉英语人体词的隐喻认知相似性由于人类具有相同的认知世界过程、生理基础和生活体验,导致汉英两种语言在人体词的隐喻认知上具有很多相似性。

本文拟根据Lakoff和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通过对汉英语人体词“手”构成的隐喻性词汇进行对比分析,揭示汉英语“手”类词在隐喻构建及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的相似性。

标签:人体词隐喻认知相似性一、引言对隐喻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时期,隐喻一贯被传统语言学视作一种语言现象,被认为仅仅是修辞学中的一种修辞格。

当代认知语言学则认为,隐喻不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更属于思维和认知的范畴,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认知、思维和概念化方式。

koff和M. Johnson(1980:52)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是从一个范畴域向另一个范畴域的结构映射,即从“始源域”(source domain)向“目标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

隐喻在很大程度上与人类认知思维有关,人类认知活动植根于人们日常的自身体验,而不同民族的自身体验又具有共性。

这种相同的自身体验在英汉两种语言中就形成了相似的隐喻表达方法。

人类由近及远、由实体到非实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决定着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有力工具和重要认知参照点。

希腊哲学家Protagoras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著名命题,中国先人也有“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说法。

人们常常把自己熟悉的身体器官和部位当成始源域映射到其他复杂、抽象的目标域,从而达到对新概念域进行认知的目的,如“山头,桌脚,针眼”等。

“手”是人体重要的部位之一,人类主要通过它与外部世界进行接触、互动并参与形成基本的自然关系,构筑了人类语言中丰富的词汇系统。

本文根据概念隐喻的相关理论,以汉英语“手/han d”类词为例,探讨汉英语人体词在隐喻构建及运行机制方面的相似性。

二、隐喻的本质按Lakoff和Johnson(1980:5)所说,“隐喻的本质是指借助它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该类事物”。

从隐喻和转喻分析“手”在中英文的一词多义现象

从隐喻和转喻分析“手”在中英文的一词多义现象

从隐喻和转喻分析“手”在中英文的一词多义现象李楠楠 曲阜师范大学摘要:多义词是人类语言中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其研究在语言学词汇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本研究以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转喻理论为基础,以“手”为例,比较分析英汉两种语言中多义词的意义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为多义词的学习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一词多义;隐喻;转喻一词多义的出现满足了人类不断增加的使用要求。

关于一词多义概念的界定,David Cristal(1980)是这样定义的:a term used in semantic analysis to refer to a lexical item which has a range of different meanings,即语义分析中拥有多个不同意义的词汇。

一、认知语言学对一词多义的阐释认知语言学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与客观主义语义学相对立,认为语义不只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与人的主观意识及无限的知识系统密切相关(王仁强,2006),对于一词多义现象,认知语言学认为每个词的诸多含义之间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Lakoff & Johnson 从认知角度对隐喻和转喻进行了研究,指出了二者的认知属性,开创了对隐喻和转喻研究的新视角。

一词多义的认知机制就是隐喻和转喻,隐喻就是基于相似性的跨域映射,而转喻是基于相关性的同域映射。

Ullman 指出一词多义( polysemy) 是人类话语的一个基本特征,而比喻性语言(figurative)是造成一词多义的主要原因。

Taylor 指出,多义词是具有多个离散而又相互关联的意义的范畴,该范畴是一个多中心结构(polycentric structure),含有多个原型(prototype),这些原型通过家族相似性实现相互关联。

而范畴拓展的过程就是词义由单中心结构(monocentric)向多中心结构发展的过程。

这种多中心结构实际上就是人类对客观事物进行重新范畴化和概念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隐喻和转喻共同实现的。

英汉人体词一词多义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人体词一词多义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人体词一词多义认知对比研究一、本文概述《英汉人体词一词多义认知对比研究》旨在深入探索英汉两种语言中人体词汇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机制与对比差异。

人体词,作为语言中的基本词汇,常常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隐喻意义。

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这些词汇因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社会习俗等因素的差异,展现出不同的语义扩展和认知解读。

本研究首先将对英汉人体词的基本义和引申义进行详细梳理,以明确各自语义系统中的特点。

随后,通过对比英汉人体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分析其在语义扩展、隐喻运用和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异同。

本文还将结合认知语言学理论,探讨英汉人体词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机制,包括隐喻映射、转喻机制以及概念整合等。

通过对比分析,本文旨在揭示英汉人体词一词多义现象背后的认知规律和文化差异,为跨语言交际和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研究也有助于深化对英汉两种语言语义系统的理解,推动语言学领域的认知对比研究。

二、英汉人体词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人体词,指的是那些直接或间接描述人体部位、器官、功能以及与之相关动作和状态的词汇。

这些词汇在人类语言中具有普遍性,因为它们直接关联到人类的生理构造和日常生活体验。

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词的表达上既有共性,也存在差异性,这反映了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和认知模式的差异。

在基本概念上,英汉人体词都涵盖了头部、躯干、四肢以及其他附属器官,如眼、耳、鼻、口、心、肺、肝、肾等。

这些词汇在两种语言中都有相应的对应词,而且通常都具有直接、明确的指称意义。

例如,“head”(头)、“eye”(眼)、“heart”(心)等。

然而,在分类上,英汉人体词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英语的人体词在形态上更加多样化,可以通过添加前缀、后缀或改变词根的形式来创造出新的词汇,以表达更具体或抽象的概念。

例如,“forehead”(前额)、“eyelid”(眼皮)、“heartfelt”(衷心的)等。

相比之下,汉语的人体词在形态上相对简单,更多地依赖于语境和上下文的理解来传达复杂的意义。

从认知角度分析“hand”一词的多义性

从认知角度分析“hand”一词的多义性

从认知角度分析“hand”一词的多义性摘要:一词多义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认知现象。

本文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以“hand”一词为例分析了一词多义现象的原因和生产机制。

一词多义是以原型范畴为基准,通过隐喻、转喻而形成的。

关键词:一词多义原型范畴隐喻转喻1.引言一词多义现象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

“多义是人类话语的一个基本特征。

”(Ullmann,1962:159)关于一词多义,David Cristal(1980:274)是这样定义的,“ a term used in seman tic analysis to refer to a lexical item which has a range of different meanings.”即一个词语有多个不同却具有相互联系的意义认知语义学认为多义现象是一个词语有多种具有相互联系意义的语言现象,其研究表明多义现象是通过人类认知手段(如隐喻、换喻)有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过程和概念化的结果(赵艳芳,2000:36)。

2.一词多义现象的产生一次多义现象是指一个单一的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密切相关意义的聚合。

从语言词汇的发展演变来看,词汇意义可以分为本义和延伸义(或拓展义)。

词汇的本义是词汇的原义,一般是具体的,是人类对事物的最初认识;而词汇的延伸义是指从原义派生和演化来的词义。

人们不可能无限制地创造新的词汇来描述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世界,于是人们用已有的词汇去命名新事物或描述新现象。

词汇的意义就在本义的基础上得到延伸或扩展,一个词便带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形成一词多义现象。

3.一词多义的认知理据“认知是语言历时发展的必备条件,没有人的主观认知能动性,语言不可能发展”。

(林正军,杨忠,2005:5)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的认知对概念形成的作用,认为多义现象是一个词语有多种相互联系意义的语言现象,其研究表明一词多义现象是人类通过认知手段用一个词的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过程,是人类认知范畴化和概念化的结果。

英汉“手”的习语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英汉“手”的习语隐喻认知对比分析

【摘要】在英汉习语中,都含有与“手”“掌”或“指”有关的习语。

但使用的侧重点和意思会有所不同。

本文从隐喻认知角度对英汉“手”的习语进行对比分析,并试图找到产生隐喻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英汉手习语隐喻任何发达语言都包含着大量的习语,从而构成了某种语言中最具文化特点的一个庞大词汇系统。

习语不仅是语言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一种具有丰富历史或文化内涵和反映一个民族思维方式和思想表达习惯的语言现象。

英语和汉语作为世界上发达的语言,都拥有大量的习语,且被两国的广大人民普遍使用。

这些被广泛使用的习语中又有一些含有人体隐喻化的习语,所谓人体隐喻化的习语也就是说人类把对自己的身体各部位(头、眼、耳、鼻、口、肩、臂、手、腰、腿、脚等)的认知形成的概念域作为始源域,投射到不熟悉的、抽象的目标域,以此来认知世界其他事物并形成具有固定模式的习语。

当我们做事时,通常都是用手指或手掌,因此在英汉习语中,都含有与“手”“掌”或“指”有关的习语。

但使用的侧重点和意思会有所不同。

例如,汉语中“掌”就可以引申为“握在手中”“掌控”。

很多含有“掌”的习语就蕴含了此隐喻意义。

汉语中我们会说:(1)摩拳擦掌。

(rub one’s fists and wipe one’s palms;to be eager to start on a task;be itching for a fight)(2)易如反掌。

(can be done as easily as flipping over one’s palm)(3)反掌可得。

(can get as easily as turning one’s hand over)(4)孤掌难鸣。

(a single palm cannot clap;it’s hard to succeed without support)在汉语中,当我们伸出手指时,有时意味着“对别人的指责”的隐喻意。

比如,我们会说:(1)千夫所指(face a thousand accusing fingers;be universally condemned;be condemned by the public)(2)指指戳戳(comment unfavorably;censure)(3)指手划脚(make indiscreet remarks or criticisms;find fault with)虽说在汉语中“指”有时会有“指责”的意思,但还有一些习语中“指”表示“时间转瞬即逝”。

英汉词汇多义性的认知理据--以人体词语“手(hand)”为研究个案

英汉词汇多义性的认知理据--以人体词语“手(hand)”为研究个案
隐喻和转喻的认知思维模式。 或部分和部分之间的关系, 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是临近性 本研究拟通过对英语“ h a n d ” 和汉语“ 手” 的各个义项 的关系。束定芳 认为转喻的两个域之间是替代的关系。 的考察, 探讨隐喻和转喻对其多义性的阐释, 进一步验证人 由此可以看出, 转喻涉及的是“ 临近” 和“ 突显” 的关系, 事
互关联的义项, 这种语 言现象 是人类 话语的基本特征。 产生的基本条件。相似性指两个事物之间相似的地方 , 有 ( U l l m a n n , 1 9 6 2 : 1 5 9 — 1 7 5 ) 词汇的多义性赋予同一词形更 物理相似性和心理相似性。物理相似性表现在形状、 外表 多的义项, 减少了词汇的总体数量, 也减轻了人们词汇记忆 或功能上; 心理相似性指的是心理感受上的相似, 而非物理 的负担, 体现了语言使用的经济性和灵活性原则 , ( 林正军 , 意义上的相似。 杨忠, 2 0 0 5 ) 也是人类有效使用语言的表现。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将转喻视为一种概念操作, 被称作概念转 的相关理论能够为这一现象提供较有说服力的认知理据。 喻, 它能有效地解读词汇、 句法、 语义和语篇等的认知机制。 例如, 马明( 2 0 1 1 ) 从整体上阐释了认知理论对一词多义现 L a k o f&J o h n s o n 认为转喻同隐喻一样, 在基本体验的基础 象的界定、 词汇义项发展的模式以及一词多义现象产生的 上构筑了人类的思维和行为。K o v e c s e s ( 2 0 0 2 ) 对转喻的本 认知手段。张绍全( 2 0 1 0 ) 认为, 词汇多义性的形成归因于 质特征做了更明确的表述, 认为转喻是同域中整体和部分
英 汉 词 汇 多 义 性 的 认 知 理 据
以人 体 词 语 “ 手( h a n d ) " 为 研 究个 案

浅析对比分析视角下人身体部位的中英文释义的异同——以“手”和“Hand”为例

浅析对比分析视角下人身体部位的中英文释义的异同——以“手”和“Hand”为例
好地 组织 教 学 。
另 外 ,对 比分 析在 二 十世 纪六 七 十年代 广 泛运 用 于第 二语” 而言 ,汉语 中 “ 手 ”的延 伸 用法 汉 语 中的 “ 手 ” ,除 了它 的这 些 内涵 意 义 外 ,手 的 动作 也 很
统 、词 汇 系统 、书 写系 统和 文化 等层 次 的 比较 ,他认 为 在表 达和 理 果老 师 能将 这二 者部 分相 同的地方 讲 给学 生 ,学生 可 能就会 更 容 易 解第 二 语 言 的过 程 中 ,主要 差异 来源 于母 语 的影 响 。若母 语 与 目标 掌握 这个 词 。然 而 , 由于 中英 文各 自不 同的文 化 和历史 ,以及 各 自
对 比分 析 ( C o n t r a s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是 对两 种语 言进 行研 究 和对 p o t t e r y 手绘 陶器 ,h a n d — k n i t t e d 手 工编 织 的
比 ,观察 所研 究 的语 言在 结构 上 的相似 之处 和不 同之处 。对 比分 析 有 两个 核 心 目的 ,第一 就是 要 确立 两种 语言 之 间 的内在 关 系 ;第 二 就 是 为二 语 习得提 供便 利 。对 比分 析这 一 概念 最早 是 由R o b e r t L a d o

薯管 警 薯
| 毫 尊

谋辞 闵 敬 首攀
浅析对 比分析视角下人身体部位的中英文释义的异同
以 “ 手 "和 “ H a n d "为例
郭 志 杰
( 华 中师范大学外 国语学院 ,湖北 武汉 4 5 0 0 7 9 )
[ 摘 要] 根据L a d o 其著作 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提 出的对比分析假说 ,即若母语与 目标语差异很大,学习过程 中就会 比较 困难; 若母 语 与 目标语很相 近 ,学 习过程 中就会 比较 容 易。 本文 以汉语 中的 “ 手” 和英语 中的 “ h a n d ” 的释 义为例 ,通 过对 二者 各 自的释 义进行 对比分析 ,可知它们有一些相同的含义,在二语 习得中,这部分对于学习者来说会 比较容 易掌握;但是在延伸用法上 ,就 出现 了各 自不同 的用法和特点,这部分相比较而言,对于二语 习得的学习者来说 ,学习起来可能就会比较 困难。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对比在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有一定的对比。

英汉两种语言在人体部位的名称上存在着一些差异,这些差异不仅体现在词汇形式上,还体现在语义上的差异。

在词汇形式上,英语中的人体部位词通常是通过单词或短语来表示,在词形上相对简单明了。

head(头部)、arm(胳膊)、leg(腿)等等。

而中文中的人体部位词有时包含有意义的字,有时是纯粹的音节,加上中文的拼音系统不同,所以在形式上比英语稍显复杂。

脑袋、手臂、大腿等。

在语义上,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边界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英语中,人体部位词的语义往往比较具体明确,它们用来描述身体的不同部分,如arm(手臂)、foot(脚)、finger (手指)等。

而在中文中,人体部位词的语义往往比较宽泛,它们经常用来表示相关的事件、属性或概念,如脚(走动)、眼(看)、心(思考)等。

中文人体部位词的语义往往更加丰富多样,具有比较广泛的使用范围。

两种语言在动态词和静态词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英语中,动态词和静态词之间的区分一般较为明确。

walk(走)是一个动态词,表示人体部位进行活动的行为。

而在中文中,动态词和静态词之间的区分并不严格。

走可以同时表示动作和状态,既可以表示人体部位进行行走的动作,也可以表示人体部位的状态。

在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方面,英语和中文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英语中,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相对较少,多为单一的身体部位,很少用于比喻或象征性的含义。

而在中文中,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相对较多,可以用于比喻、象征、描述情感或行为状态等多种语境。

中文中的心可以用来表示情感、意愿等内心的状态,而英语中的heart则相对较少用于类似的拓展。

认知视角下,英汉人体部位词的语义拓展存在一定的对比。

英语人体部位词的语义较为具体明确,语义拓展较少;而中文人体部位词的语义较为宽泛丰富,常用于比喻、象征和描述多种语境。

英汉“手”的概念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英汉“手”的概念隐喻认知对比研究
( ) 语 中 的“ ” 2英 指 但在英语中 , 含有“ ( ne) 指”f gr的习语 中的“ 却是指“ i 指” 做事的实施 者 或执行者” 英语国家的人认为 , 。 当人们在做事 时, 的手指必须要深 他 进去或插进去 , 或者要起作用或与事情接触 , 因此在英 语习语 中便有 了 以 下说 法 : 1gt n ’f gr t sm tig( )eoe S nesno o ehn . i i 参与到某事情中。) 2 hv f grnsme ig( )ae ne t n .参与到某活动 中。) a i i o h 3 ke nes nsm tig( 握 好 某 事 物 。) )epf gro ehn.把 i o
巡查 。
1 尽管近几年来有关“ ) 走穴” 的丑闻百出 , 千夫所指 , 然而却是愈演 愈烈 , 而且已涉及“ 身价看涨” 的青年科技人员。 2“ )刚开始 时周 围的人议论纷纷, 走在街上也有人指指戳戳连找对 象也成了难题, 后来又下岗了, 为此我不知流了多少 泪。 3无论过去还是现在 , ) 他都喜欢对看不顺眼的事指手画脚 。 4 我害怕有朝一 1 ) 3自己真的变成影帝时 , 嫉妒我的人指指点 点, 媒 体越来越放肆 , 保不准哪一天就上 了娱乐报的头版头条。 汉语 中“ ” 了以上两个 意思 , 指 除 还有一些习语 中“ 表示 “ 指” 时间转 瞬即逝” 。又如 : 1如果真实 中没有任何限制 , 一个 人在弹指 之间愿 景成真 , ) 使 那就 没有所谓 的创造过程了。 2从 第一届到第十届 ,6度 春秋 可谓弹指一挥 间, ) 3 今年 5 5岁 的刘 诗昆回首往事 , 一切仍历历在 目。
4 H en a df 是个 菜 鸟 。) ) eia re n . s g h 他
5 d m tig i w t ne.并不很努力地 去做某事 。) )os ehn wt a e f gr( o h i 6 w r es ne ebn . 力 做 某 事 。) ) oko ’f gr tt oe( n s oh i 努 7 oe S nes r tu s 笨 拙 。) )n ’f graeh mb. i ( 8 cos n ’ f gr;epoe s nes rse . )rs e s nesk e ’f gr osd( o i n i c 祈祷好运。) 值得注 意的是 , 汉语 中的“ ” 手 和英 语中的“ 手指 ” 在某种 程度上又 是一样的 。 例如, 英语 中的“ ne r scy 在汉语 中就成 了“a d e i s i f grae tk ” hn s r a s cy ; t k ”英语 中人们想做某事就说 “n esth , i i f gr i ” 到了汉语就成了“ ad c hn s ih ; t ” 在英语 中 , c 如果形 容某人做事 不费力就会 说 “ i oti n f — wt u l i a n h f g t i g r 而 汉语 则是 “ i n ’ h d op g ; e” wt o es a s ro i ” 英语 中 的“tkn n ’ h n d n scigoe s i i esno o ehn ”到 了汉 语 就 成 了 “tkn n ’h d itsm — f gr itsm tig n scigoeS a sno o e i n

原型理论下的“手”和“hand”的对比分析

原型理论下的“手”和“hand”的对比分析

原型理论下的“手”和“hand”的对比分析发表时间:2012-07-06T16:25:04.880Z 来源:《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5月(下)供稿作者:郭虹[导读] Lackoff 曾指出:对我们的思维、感知、行动和言语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范畴划分更基本的了。

郭虹(武汉理工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0)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5-0047-02摘要:本文通过运用原型理论下的原型分裂与原型转换,对汉语“手”和英语“hand”进行比较,进一步探讨造成语义差异的认知和文化原因,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在跨文化交流中获得成功。

关键词:原型理论;手;hand;语义差异一、原型理论Lackoff 曾指出:对我们的思维、感知、行动和言语来说,再也没有什么比范畴划分更基本的了。

原型理论正是认识语言学关于范畴划分的理论(李福印:2008)。

在20世纪50年代,Luding Wittgenstein通过对game的研究, 发现范畴中的各个成员之间未必具有共同特征(attribute), 而是因为某些成员整体中的相似性有些甚至是细节上的相似性,这些共有的相似性就形成了“原型”,更进一步提出了著名的家族相似性理论(Family Resemblance)。

直到1975年,Rosch 提出了原型这一概念,并将其定义为“某一范畴的范例”。

笔者认为,原型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中心性与等级。

每一个范畴之内都会具有一个原型(prototype),它具备了这个范畴的所有典型性特征,因而被称为该范畴的典型成员。

其他则被成为较典型性成员或非典型性成员,按照自身与典型性成员的特征的亲密度依次排开,从而形成了成员之间显著的等级阶梯。

例如,门这个词最初指的是“安装在出入口能开关的装置”,比如“门儿、防盗门”;随后进一步引申“为建筑物的出入口”,如“门口”;随后抽象程度不断提高,扩展为如“门第、门风”,指的是封建家族的一支或是“分门别类”,指的是事物的分类。

英汉“手&hand”语义及其隐喻语义对比分析

英汉“手&hand”语义及其隐喻语义对比分析

英汉“手&hand”语义及其隐喻语义对比分析摘要:认知规律决定了人体及其器官是人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基础,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人体各个器官的隐喻意义是语言表达的重要途径之一,手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之一,本文试图对英汉“手&hand”意义及其隐喻意义的共性和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解释两个民族在认知层面上的同一性和差异性,同时也证明了人类的语言是以身体经验为依据的。

关键词:隐喻,手,hand, 英汉对比。

一、引言。

语言学家Lakoff and Johnson提出:“隐喻渗透于日常生活中,不但渗透在语言里,也渗透在思维和活动中。

我们借以思维和行动的普通概念系统在本质上基本都是隐喻。

”传统概念中,隐喻被认为是一种修辞方式,而当代认知语言学则普遍认为, 隐喻不仅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 而且属于更广的思维和认知的范畴。

也就是说,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认知现象, 是人类一种基本的思维、认知和概念化方式。

而且大部分抽象概念都通过隐喻建构, 它们不是自治的, 不可能独立于身体的心智能力, 而是基于身体经验。

也就是说, 隐喻是基于身体经验的。

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曾说过: man is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人是万物的尺度)。

我国古人也认为:近取诸身, 远取诸物。

人自身作为衡量周围事物的标准。

人们常常利用自己熟悉的身体器官和部位构成人体隐喻概念, 来认知、体验和感受其他领域的隐喻概念,因此出现了很多与人体器官有关的隐含比喻, 如: 山头、墙面、井口、桌子腿、新手等等。

“手&hand”作为人体重要部位之一, 也成为我们认知世界的一个重要参照点, 很多与“手&hand”有关的词汇也因而具有隐喻含义。

基于此, 本文拟通过分析英汉语中与“手&hand”有关的词汇隐喻特点来探讨其共性、差异性及其原因。

二、英汉中“手&hand”的意义及其隐喻意义的共性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具 有一 定 的积极 作用 。
收 稿 日期 : 2 0 1 5 一 ( ) 3 —2 5 作者简介 : 刘志成 ( 1 9 7 8 一) , 讲师 , 博士 , 研 究方向 : 英语认知语言学 。
基金项 目: 浙江省哲社规划课题 ( 1 2 J C WW 2 3 Y B ) 、 2 O l 5年 度 云 南 省 教 育 厅 科 学 研 究 基 金 一 般 项 目 , 云南 大 学 人 文 社
Vo 1 . 9 N o . 3
S e p . 2 0 1 5
2 0 1 5年 9月
文 章编 号 : 2 0 9 5 —0 3 6 5 ( 2 0 1 5 ) 0 3— 0 0 4 4— 0 7
英汉人体词“ h a n d ’ ’ 和“ 手" 一 词 多义 认 知 对 比研 究
过程 中扮 演着 “ 元概念” 的作 用 , 是人 类 认 知 世 界
的起 点 。语言 的基 础 是词 汇 , 而词 汇 的核 心 是 词
作用 。 ” 这 为 语 义 转 移 提 供 了认 知路 径 和 理 论 依
据 。Ul l ma n n l 2 指 出一 词 多 义 ( p o l y s e my ) 是 人 类 话 语 的一个 基本 特 征 , 而 比喻 性 语 言 ( f i g u r a t i v e ) 是 造成 一词 多义 的主 要 原 因 , 比如人 们 根 据 隐 喻 思维创 造 了很 多新 词 , 正 如沈 颖 L 3 指 出: “ 网 名 创 造 出了如 ‘ 蒜你狠 ’ 、 ‘ 糖 高宗 ’ 、 ‘ 姜你军 ’ 、 ‘ 媒 超 疯’ 等语 义 变 异 形 式 。 ” 正 如 Ta y l o r _ l 4 指 出, 多 义 词 是具 有 多个离 散 而 又 相 互关 联 的意 义 的 范 畴 , 该 范 畴 是 一 个 多 中心 结 构 ( p o l y c e n t r i c s t r u c —
第 9卷
第 3期
石 家庄铁道大学学报( 社会科 学版)
J O U R NA L O F S HI J I A Z HU A N G T I E D A O U N I VE R s I T Y ( s 0 c I A L ̄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会科学青年研究基金 ( 1 4 Y NUHS S 0 0 1 ) 本文信息 : 刘志成. 英汉人体词“ h a n d ” 和“ 手” 一 词 多 义 认 知 对 比研 究 [ J ] .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 版 , 2 0 1 5 , 9
撰、 词汇教学、 跨文 化 交 流 具有 一 定 的 积极 作 用 , 此 外对 于揭 示认 知 主体 的思维 特点 和认 知差 异也
家族相 似性 实现 相互 关联 。而 范畴 拓展 的过程 就 是词 义 由单 中心 结构 ( mo n o c e n t r i c ) 向多 中心 结构
也是 人类 最早 认 识 和 研 究 的 部位 之 一 , 所 以选 择 “ 手” 和“ h a n d ” 作 为 人 体 词 个 例 研 究 对 象 具 有 很
强 的代 表性 。对 其一 词多 义 的认 知 对 比研 究 不仅
有 利于 揭示 词义 演 化 的基本 规律 , 还 对于 词 典 编 Leabharlann 一、引 言
二、 隐喻、 转 喻 与 一 词 多 义
Un g e r e r &S c h mi d l 1 ] 认为 : “ 隐 喻 和转 喻 都 是 语 义构 建 的基 本模 型 , 两者 都 以经验 为理据 , 成 为 多义生 成 的主要 方式 。在 由一词 表 达的相 互关 联 范 畴组 成 的复杂 网络建 构 中隐喻 和转 喻起 着关 键
知 发展机 制 被 当成 一种 思维模 式和 认知 方 式而 引入 其 中, 因 此词 义拓 展 过 程 能在 一 定 程度 上
展 示认 知 主体 的思维 发展相 似 性和 差异 。英 汉人 体 词是 认 知 世界 的“ 元 概 念” , 因此 对其 一词 多义 的英 汉对 比研 究对揭 示英 汉认 知主体 的思 维模 式有 更深 刻 的含 义 。 同时 , 一词 多义 的对
t u r e ) , 含 有 多个 原 型 ( p r o t o t y p e ) , 这 些 原 型 通 过
义, 在“ 语 言经 济性 ” 和“ 省力 原则 ” 的共 同作 用 下 ,
词 汇 由 一 词 一 义 演 化 为 一 词 多 义 。“ h a n d ” 和 “ 手” 作 为人类 最 重 要 和 最 熟 悉 的身 体 器 官 之 一 ,

词 多义 是语 言 中非 常 普 遍 的一 种 现 象 , 而
人类 认知 世界 的基 本 规 律 是 “ 由 近及 远 ” 的, 不 管
是 中国古 代哲 人认 为人 类 认 知 世 界 的规 律 是 “ 近
取诸 身 、 远取诸 物 ” , 还是 西 方古代 哲人 认 为 的“ 人
是万 物 的尺度 ” , 都 说 明“ 人 体” 在 人类 认知 世界 的
刘 志 成
( 云 南大学 大 学 外语 教 学部 ,云 南 昆 明 6 5 0 0 9 1 )
摘 要 : 一词 多义是语 言 中非 常普遍 的现 象 , 一词 多义是 认 知主体 与客 观世 界互 动 的情况
下对客 观世 界进 一步 深化 认知 的结 果 。在词 义拓 展 的过 程 中 , 隐喻 和 转喻 作 为 一词 多义 的认
比研 究, 对 于词 汇教 学、 词典 编 撰 、 跨 文 化交 际等 方面也 都具 有积极 的作用 。 关键 词 : 人体 词 ; 英 汉对 比 ; 一词 多义 ; 手
中 图分类 号 : H3 1 3 文献 标识 码 : A D O I : 1 0 . 1 3 3 1 9 / j . e n k i . s j z t d d x x b s k b . 2 0 1 5 . ( ) 3 . ( )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