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第1学期马克思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知识重点汇总
重点1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古典政治学,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重点2名词定义:物质: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所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与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要映像。
重点3运动的定义: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重点4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3)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事物辩证发展的过程: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历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
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就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就是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
)即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显现出波浪式前进或螺旋上升的总趋势。
重点5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也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重点6名词解释: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地各个方面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的感性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
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1)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论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经济学基础、科学社会主义基础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论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下面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它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应用,它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
2.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它包括矛盾、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基本范畴。
矛盾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由一种质量转化为另一种质量,否定之否定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
3.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标准,惟独通过实践才干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实践分为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基础1. 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是劳动的凝结物,剩余价值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资本家占有的部份。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剥削的根源。
2. 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还存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是由于剩余价值过度扩大和市场需求不足造成的。
3. 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道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道路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发展生产力和改革开放,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科学社会主义基础1. 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无产阶级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等。
期末马克思知识总结
期末马克思知识总结马克思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门科学理论体系,它从历史、经济、政治、哲学等多个维度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进行深入的剖析和论证。
马克思主义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深远的影响,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分析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将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关键内容进行总结。
一、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力水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历史的剖析,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揭示了阶级斗争的本质和作用,为正确把握社会现象和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二、资本主义批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和危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以商品生产和交换为基础的社会形态,通过剥削工人阶级获取利润,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也在无情地压迫和剥削劳动者。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社会不平等不断加剧。
同时,马克思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波动的本质,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导致社会危机的必然性,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
三、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是历史上第一个彻底解放全人类的阶级。
在马克思的分析中,无产阶级作为被剥削和被压迫的阶级,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通过革命实现自己的解放。
无产阶级革命不仅是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更是为了消灭剥削制度,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对革命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和组织方法。
四、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认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了私有制,生产力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的物质财富,社会财富的分配更加公平合理。
马克思基本原理重要知识点总结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部分: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3、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1)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发展及其矛盾运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对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出了现实需求,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和实践基础。
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造了唯物史论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上的伟大革命。
4、马克思主义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意识与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其二,我们的思维究竟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2、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之论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
马克思知识点整理最终版(1)
绪论一、什么是马克思1、狭义上:马克思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广义上:马克思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和列宁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也包括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二、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1、马克思主义哲学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3、科学社会主义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1、基本观点2、基本立场3、基本方法四、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条件1、社会根源:科技进步和工业革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但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在反抗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逐步走向自觉,并迫切渴望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3、思想渊源:19世纪西欧三大先进思潮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五、马克思一生的两大伟大发现1、唯物史观2、剩余价值学说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1、科学性2、革命性七、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辩证唯物主义2、历史唯物主义八、崇高的社会理想1、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2、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3、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九、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2、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3、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十、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1、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3、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4、将马克思主义化作自觉的行动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哲学的含义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及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
这一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其二,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即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知识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重点知识点归纳【一】马克思主义的含义1、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学说是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①马克思创立的标志:1848年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
②马克思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2、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3、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发展的。
4、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
【二】哲学的基本内容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人们在实际活动中的基本的问题。
主要内容:其一是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是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2、哲学基本派别的划分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基本的定义?答: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回答可以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基本派别,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3、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答:社会历史观是对社会科学的综合与概括,社会科学是社会历史观的基础;其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定义?答: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5、列宁的物质定义以及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理论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物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大一马克思考试知识点
大一马克思考试知识点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2. 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的基本理论3. 马克思主义对实践的认识和理论意义4. 马克思主义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历程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时代特征和发展方向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 价值、价格和利润的形成与转化2.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与斗争3. 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实践5. 当代发展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四、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1.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本质区别2. 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与发展道路的选择3.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必然性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其实践意义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和基本经验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3.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重要意义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和发展六、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1.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2. 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发展3.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意义和价值总结:大一马克思考试知识点主要涵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等内容。
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对于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今后的学习和思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积极的贡献。
马克思基础大一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基础大一知识点总结在大一学习中,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常常是理论学习的重点。
下面将对马克思主义基础大一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内容。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
它强调对事物的全面、深入的认识,强调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发展规律。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基础。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的进步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结果。
3.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阶级斗争的结果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演变。
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指人们创造和使用物质财富的能力,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 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是价值理论。
价值是商品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能够互相交换的比例关系,劳动是商品价值的基础。
2. 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劳动力价值与工人所得报酬之间的差额,是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经济基础。
3. 商品与货币商品是经济交换的基本形式,货币是商品流通和交换的媒介。
货币的流通和价值的变动对经济运行有着重要影响。
4. 利润与资本积累利润是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主要收入形式,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
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实践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步形成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阶段的成果,强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特定时期,强调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
4.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全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奋斗。
马克思重点整理
马克思重点整理—简答题和论述题1.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为什么?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它是对人类社会本质及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它是广大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
这种统一不是抽象的先验的,而是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并在这种实践中实现的。
这种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的关键就在于无产阶级的先进性,因为无产阶级是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彻底的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上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2.如何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一是,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他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前提,是构成人类社会客观现实性的自然基础。
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自然界,改变自然界。
二是,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马克思主义确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是事物内部非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结构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具有多样性,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外部联系,本质联系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等。
马克思主复习资料大全义
第一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1.狭义:马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广义: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马义是开放的体系。
①创造者、继续者的认识成果:由马恩创立的,并由后来的各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思想学说体系。
②阶级属性: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
③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④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①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②最鲜明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④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1.如何学习:理论联系实际。
2.为何学习:因为马克思主义涉及到我们每个大学生的前途和命运,涉及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涉及到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命运,涉及到人类的现实问题的解决和未来的发展前途。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对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物质界的运动是绝对的,而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_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_知识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包含着众多基本原理,这些原理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历史和人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这意味着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先有物质而后有意识。
意识是对物质的主观反映,但这种反映不是被动的、机械的,而是能动的。
意识能够对物质产生反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例如,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一种物质存在,它决定了人们的生产关系和社会意识。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原有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就会引发社会变革,从而产生新的社会意识。
同时,科学的理论和先进的思想意识又能够推动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多样的,但又是统一的。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意味着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表现形式,都遵循着物质的规律。
从宇宙的演化到生命的诞生,从微观粒子的运动到宏观物体的变化,无一不是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基于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都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产物。
三、联系与发展的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这种联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前途,因为它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而旧事物则由于不符合发展的要求,最终会被淘汰。
比如,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互联网的普及,这使得人们的交流、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互联网与各个领域相互联系,推动了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
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互联网应用和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取代了一些传统的模式。
四、矛盾的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及每章重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及每章重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起点。
本文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对每章的重点进行概括。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包括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唯物史观、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等。
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的社会理论,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特点。
它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和研究,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指导实践解决社会问题。
3.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造等。
4.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包括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人民利益至上、社会公平正义等。
5. 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传播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通过国际传播成为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理论体系之一,并在中国经过实践不断发展和完善,形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每章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以及唯物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和经济危机理论等。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作用等。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原理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特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等。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的指导意义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包括对当代社会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范文(通用4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范文(通用4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灵魂,它是指导马克思主义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
以下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提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2.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包括实事求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它们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原则的体现,是党的行动指南。
3. 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前景,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径。
4. 马克思主义对阶级斗争和革命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无产阶级革命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5.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包括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等基本原理,它关注的是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变革。
总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和方法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每章重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教材,共分为十章,下面是每章的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此章重点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包括对唯物主义、辩证法、实践观等的分析和阐述。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此章重点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原理,以及对物质世界、意识世界和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此章重点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原则。
大一马克思知识点笔记
大一马克思知识点笔记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的基本原理有以下几点:1.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奠定了唯物辩证法的基础,认为世界的发展是一个辩证过程,包含着矛盾、斗争和统一的规律。
2.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通过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剥削关系,指出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是雇佣劳动的剥削。
4.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着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5.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论,强调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化,建立无阶级社会。
二、社会形态变迁理论1.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起源阶段,人们以原始共产主义的形式生活,劳动和财产共享。
2.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由奴隶制取代原始共产主义而形成的社会形态,奴隶充当生产劳动者,剥削者是奴隶主。
3.封建社会:封建社会是由封建制度取代奴隶制度而形成的社会形态,封建主义者以地主的身份占有土地并剥削农民。
4.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是由资本主义制度取代封建制度而形成的社会形态,资本家私有生产资料并剥削工人。
5.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由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社会形态,生产资料公有化,实行按劳分配。
三、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社会主义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任务之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要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科技进步和生产方式的革新。
2.生产关系的调整:社会主义社会要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3.合理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社会要建立起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实现社会公平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建设,还要注重培养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大一马克思原理必考知识点总结
大一马克思原理必考知识点总结马克思原理是一门重要的思想理论,对于大一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原理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内容,是非常关键的。
本文将总结大一马克思原理必考的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准备考试。
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1.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要理解它的核心要素:辩证法和唯物主义。
1. 辩证法: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斗争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要掌握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如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等。
2.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要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物质的本质、物质决定意识等。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独特理论,要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内容。
1. 历史的阶级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要理解阶级斗争的概念和历史阶级的形成与发展。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要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联系。
3. 历史发展的规律: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如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等。
二、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原理1. 价值理论: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学说的核心之一,要理解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
1. 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需要的能力,价值是商品在交换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一种社会关系。
2. 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要理解价值量的形成过程。
2. 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重要内容,要理解剩余价值的概念和产生过程。
1. 剩余价值的本质: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由工人创造出来的,但归资本家所有的剩余价值。
2.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占可变资本的比率,决定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
3.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要理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基本特征和运行机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范文(精选4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和每章重点总结范文(精选4篇)【篇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及地位;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4.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5. 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观和方法论。
每章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及地位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地位。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1. 辩证法唯物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观点。
2.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及其观点。
3.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观和历史观。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1. 剩余价值论及其理论内容。
2. 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3.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经济规律。
第四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1. 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
2. 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区别和联系。
3.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些基本问题。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的总体观和方法论1. 马克思主义总体观的内涵。
2.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
3. 马克思主义在现代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篇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点总结: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产生和发展;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定义和内涵;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社会科学方法;4.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核心概念和特征;5.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和实践经验。
每章重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渊源、产生和发展1.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
2.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3. 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定义和内涵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定义和内涵。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作用和特点。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思想和世界观。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社会科学方法1. 唯物辩证法哲学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
马克思主义原理章节知识点总结
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 在社会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 第二章
一: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三:运动的基本规律
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⑵资本原始积累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⑴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⑵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⑶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⑷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马克思知识点整理
1.马克思主义的概念: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3.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强大生命力的根源在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整理。
5.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6.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7.物质的概念: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他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应。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8.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9.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10.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对矛盾普遍性的简明描述。
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
相对的。
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原理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原理知识点总结马克思原理是指以卡尔·马克思为代表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是一套关于社会变革、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原理。
马克思原理的核心内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等。
以下为对马克思原理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第一,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的,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相应的阶级矛盾。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阶级斗争的形式和发展规律等。
第二,辩证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方法论,强调矛盾冲突和变化是万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相互作用的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观点包括事物的本质与现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等。
第三,剩余价值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刻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剥削的本质。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大于他们所获得的工资,剩余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这种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剩余价值理论对于认识和改造现实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四,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之一,强调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现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主张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社会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运动的指导理论,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五,阶级斗争理论。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之一,指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之间的斗争实现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的解放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来实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知识点总结整合(考试大纲)一.题型1.辨析题(4*6’=24’)2.简答题(4*6’=24’)3.文本阐述题(2*5’=10’)4.课堂反馈题(1*16’=16’)5.材料分析题(2*13’=26’)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P8-11)(1)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不彻底的;费尔巴哈:唯物论、形而上学,不彻底。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3)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法:昂立圣西门,沙尔傅立叶;英:罗伯特欧文)P14、15、3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2)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哲学基础;(3)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实践的客观实在性,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正确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从而使得社会历史现象得到了唯物主义的解释;(4)从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完整的科学理论。
(意义:马恩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着重剖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形成了科学的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矛盾,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结论。
)P16)——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P2)(课堂反馈题?找三点说,再写启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P27)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P28)——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的两方面内容:(1)意识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2)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问题:对于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P28、29)本体论:(1)哲学党性原则;(2)哲学领域其他所有的派别都是在这两个派别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3)对于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解决,决定了人们生活和时间的具体和方法。
P32(三)P33第二段P34第二段)世界统一性原理: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源的问题。
运动是物质存在的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
他们在自然观上是唯物主义,一到社会历史领域,就陷入了唯心主义。
综上,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及时,一切从实际出发时威武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P30(二)P31(一、二、三、四段))“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以来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技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本质:由一切物质所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在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成为人类的意识。
马克思物质观的理论意义:(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地批判了不可知论;(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
P34、P35(如何理解))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如何理解:“科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为题在于改造世界”)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物质试验等。
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P40(一)、P41(二)新事物、旧事物):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运用矛盾的统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的原理指导实践,还要正确把握和谐对食物发展的作用。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食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P56二(意识的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表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创造性;(3)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二章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P63)(马克思主义不但解释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半规律,而且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基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人事实上的伟大变革,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四个方面: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可能;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P66标题,运动规律P68,P69,P70(反复性,无限性))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对课题的能动反映认识运动规律问题上的基本观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辩证联系: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威武论;感性认识有嗲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去翻是相对的。
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理性因素(智商、智慧、智力)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略非理性因素(情商,也即情感因素)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主要指认识主体的意识形式) 实现理论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1)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半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3)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2)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永远不会完成,因为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
P71)这个统一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
具体的: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历史的: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想适应。
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是具体的、历史的。
P75)(至上性:无限性、绝对性)绝对性真理和性队形真理的辩证统一,是同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辩证统一的。
P79)(材料题)(引申:P85材料题)任何时间活动都是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共同制约下进行的,因此,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
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再实践中必须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精神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须如实地、准确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去揭示其本质和规律,把追求真实、反对虚假看做是进行科学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基本品格;要求我们必须崇尚理性思维,以清醒的、严谨的、合乎逻辑的思想从事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进一步指导实践活动。
人文精神要求吧人民的利益和人的发展看做事一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发展要求出发,把美好的追求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照耀目标,坚持既崇尚理性,有调动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和精神体验来展示和表现人的本质和人的追求;要求人们时刻以符合人民的利益和反战要求的价值标准绅士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合理性。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94第一节)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简答题)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唯物史观、唯心史观P94,唯物史观的创立意义P99)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唯心史观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其主要缺陷:(1)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机和经济根源,(因而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把社会历史看成是精神发展史;(2)根本否定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3)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唯物史观建立的意义:(1)它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本质和一般规律,为人们认识历史和社会现实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方法,吧唯心主义感触了其最后的避难所;(2)它为各种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使得对社会历史的研究能够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的进行,为对社会现象的研究成为科学提供了条件;(3)它用科学的丝线体系武装了无产阶级的头脑,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时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70%)(P110、P59)(参考课件)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社会历史选择性向同一的过程。
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一次更替的过称感和顾虑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
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尊徐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
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的三层含义:(1)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2)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和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历史主体的选择活动,必然是一个和目的性与何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3)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到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P98)社会意识反应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性。
独立性:社会意识在反应社会存在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势和规律:(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未必都是最高的;某些经济书评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其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却可以领先于经济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其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突出表现: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第四章、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P144,二重性P145)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