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后镇痛慢性疼痛癌性疼痛诊疗规范及流程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
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依据《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1号)、《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2016年修订)的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此制度。
临床麻醉和术后镇痛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术后镇痛是提高围手术期病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理应予以重视。
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指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为体现医疗人性化服务,开展术后镇痛工作,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
为规范术后镇痛泵的使用,不断改进疗效、积极预防并发症、了解患者使用情况。
我院根据上级国家卫健委门及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具体如下: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建立麻醉科术后镇痛管理档案,建立镇痛泵使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手术方式、镇痛途径、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有无并发症等观察项目。
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
二、保障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1、严格掌握镇痛泵使用适应症,根据病人身体情况,病情需要使用镇痛泵,严禁扩大镇痛使用范围。
2、严格查对制度,强化麻醉师责任感,操作中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
3、严格控制镇痛泵的药物配比,严禁超剂量使用镇痛药品。
4、严格执行镇痛泵使用中查对制度,加强镇痛泵使用中的管理,病人术毕回病房,麻醉医师检查每例病人镇痛泵是否正常输注、定时观察药液的剩余剂量,输注部位有无红、肿、皮肤过敏、出血、渗液、针头脱落等情况,并记载在病人访视记录中。
5、严密监测病人,警惕镇痛泵使用期间病人并发症的发生。
详细向病人说明使用方法、操作原理和注意事项,取得病人的配合。
告知病人勿随意调节镇痛泵上的按钮,出现疼痛时遵医嘱进行调节,出现并发症应及时分析原因,认真检查镇痛泵各项参数及输注程序。
三、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病人返回病房后病房医师和病房护士首先与麻醉医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自控镇痛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病房医生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病房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医生联系。
疼痛管理及相关要求
疼痛管理及相关要求一、疼痛管理范围(一)门诊就诊及住院诊疗的疼痛患者(二)重点管理的疼痛种类及科室1.主要种类:慢性疼痛(疼痛发生>3月)、癌痛、术后镇痛以及诊断明确创伤病人的急性疼痛、无痛诊疗等。
2.疼痛科、肿瘤科分别负责建立慢性疼痛、癌痛的治疗范围、管理规范以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置预案。
3.麻醉科、手术科室、急诊科分别负责建立术后镇痛、创伤病人急性疼痛的管理制度以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置预案。
4.麻醉科、妇产科负责建立无痛诊疗、分娩镇痛的管理制度以及常见并发症的处置预案。
(三)资质:1.本院注册护士和具备本院处方权的执业医师负责患者疼痛的评估。
2.具备本院处方权并通过“麻醉药品临床使用”培训考核的执业医师负责疼痛患者的治疗与处理。
二、疼痛评估(一)分类评估:1.量化评估:使用数字分级法(NRS)、面部表情评估量表法及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三种方法(附件1)。
2.全面评估使用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附件2)。
(二)疼痛评估记录与再评估1.护理疼痛评估结果应记录在护理记录和体温单中,经治医师应将首次疼痛评估结果、治疗方案记录在首次疼痛诊疗记录单中。
2.经治医师负责疼痛患者的再评估,再次评估的时间或频率由经治医师依据疼痛治疗的方法确定,并根据再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在日常病程中记录。
3.疼痛强度评估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附件1)进行记录。
4.在治疗过程中,未在给予药物止痛治疗或达到稳定缓解状态(VAS评分<4分)时,疼痛动态评估记录医护每周不少于1次。
5.在疼痛未稳定控制时,应反复评估每次药物治疗/方法干预后的效果,原则上静脉给药后5-15min、肌内注射30 min、口服用药后1h应评估治疗效果。
6.使用PCA(镇痛泵)患者应评估运动时的疼痛强度(只有运动时疼痛减轻才能保证患者术后躯体功能的最大恢复),了解是否需要增加使用其他镇痛药物。
三、疼痛管理及处理流程(一)疼痛治疗前,医生应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宣教,涉及有创或特殊药物治疗时,需签署知情同意书。
2020年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课件)
2020年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课件)术后镇痛治疗管理规范与程序术后镇痛可以有效地减少病人的痛苦,对病人的术后恢复起到积极地帮住作用。
术后镇痛管理主要是是病区使用镇痛泵的规范化管理问题,我院根据上级卫生部门及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规范。
ﻫ对镇痛泵的应用采取规范化管理,对护士参与手术后的疼痛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实施以护士为主体、麻醉师为督导的人性化管理。
ﻫ一、建立健全病区使用管理制度:指定病区 1 名主管护师负责建立病区镇痛泵管理档案;建立病区镇痛泵使用登记本。
制定术后镇痛的专用登记表;表格内容包括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住院号;麻醉方式、疾病诊断、镇痛途径,药液配方、镇痛时间、镇痛效果以及并发症等观察项目.所有术后镇痛的病人都建立登记表,登记表的内容项目要认真填写完善,以备记录使用.二、建立术后疼痛病人管理工作流程:......感谢聆听病人返回病房后护士首先与麻醉师严格交接班,了解手术方式、麻醉方法、PCA 泵药物配比情况、锁定时间、PCA 泵开放情况,护士告知病人及家属镇痛泵使用注意事项:严禁碰撞、挂起、坠地,一旦发生立即与护士联系;起床活动时镇痛泵低于穿刺部位;严禁在镇痛泵上连接液体以免药液稀释影响镇痛效果;不要频繁按压镇痛泵上的追加药物剂量按钮,评估病人麻醉恢复情况、疼痛强度,疼痛为中度时可按压镇痛泵追加镇痛药,观察镇痛效果,如效果不佳可与麻醉师联系.护士严格按流程操作.三、加强护理人员的规范化培训:......感谢聆听科内护士学习人文关怀及疼痛的控制理论;麻醉师讲解镇痛药、镇痛泵的应用过程以及异常事件的发生前兆和应对措施;对护士进行疼痛管理理论知识的培训,尤其是术后镇痛的新观点、新方法等。
四、加强镇痛治疗知识的普及:协调麻醉科工作取得医生的支持与共同参与,宣传术后镇痛可以给病人带来的好处及对疾病康复的有利因素,争取临床医生的理解与支持。
对病房护士加强护理方面的培训,以便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加强观察,及时反馈镇痛治疗过程出现的问题,全面提高病人的镇痛质量和满意度。
慢性疼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
四、慢性疼痛治疗管理规范与流程1.定义:慢性疼痛为非恶性病因引起、对病人健康或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持续或间断发作的疼痛。
该规范的目的:①优化疼痛控制;②最大程度减少不良结果和费用;③增强活动能力及身心健康;④提高慢性疼痛病人的生活质量。
2.该规范的重点集中在基础知识、技术以及有效处理慢性疼痛和疼痛相关问题的治疗。
慢性疼痛的处理涉及广泛的医疗领域,包括社会心理功能及生活质量。
实施一个特殊的处理方法应以对病人健康状态的全面评估为基础。
准确的诊断和对潜在病因的适当治疗可增强镇痛、改善转归。
调整和纠正疼痛潜在病因的治疗不在指南范围内。
尽管头痛包括在慢性疼痛的定义内,但该规范并未专门列出头痛的治疗,其一般原则仍可用于治疗头痛。
3.应用范围:该规范供麻醉医师和在麻醉医师指导下的医务人员使用。
但规范不比较不同治疗的相对效果,也不为特殊疼痛综合征提供治疗方案。
4.规范的内容:(1)慢性疼痛病人的全面病史和体格检查:1)对病人行全面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四点基本要求:①了解病人的一般内科情况及内外科合并疾病的程度。
②具备慢性疼痛综合征的知识是进行慢性疼痛评估的必要先决条件。
慢性疼痛综合征可与一个或多个器官系统的病理或功能失调相关,也可与心理状态相关。
另外,其他可伴发疼痛并类似疼痛综合征的内外科疾病相关知识也是必需的。
③具备疼痛危象的诊断和处理知识。
④具备内科急症及潜在病因或治疗所引起并发症的诊断和处理知识。
2)全面评估和制定治疗计划的五个基本要点:①病史:包括一般内科病史和疼痛的发作、性质、强度、分布、持续时间、过程、情感变化及恶化和缓解因素。
记录伴随症状(如运动、感觉和自主系统的变化),并了解以前的诊断检查、治疗结果和目前的治疗。
②体格检查:包括恰当而直接的神经、肌肉、骨骼检查,同时注意其他相关系统。
不仅要对疼痛原因,还要对疼痛的影响(如身体状态下降)进行评估和记录。
③社会心理评估:包括目前的精神心理症状(如焦虑、抑郁或愤怒)、精神紊乱、人格特征或状态、应付机制及疼痛的意义。
手术后痛感控制的治疗规则和步骤
手术后痛感控制的治疗规则和步骤手术后痛感控制是术后管理的重要一环,有效的疼痛控制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康复。
以下是手术后痛感控制的治疗规则和步骤:评估疼痛程度首先,需要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可以使用疼痛评估量表(如VAS评分)来评估疼痛的程度和类型,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计划。
多模式疼痛管理手术后痛感控制常采用多模式疼痛管理策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药物治疗通过使用药物来减轻疼痛感。
根据疼痛程度的不同,可以选择非处方药物如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或处方药物如阿片类药物或非甾体抗炎药,以及局部麻醉药物等。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可以帮助减轻手术部位的疼痛感。
例如,使用冰袋或热敷来缓解肿胀和疼痛,或进行适度的运动和按摩来促进血液循环和恢复。
神经阻滞神经阻滞是一种常用的手术后痛感控制方法,通过注射麻醉药物来阻断疼痛信号传导,从而减轻疼痛感。
心理支持手术后痛感控制也需要给予患者心理上的支持和安慰,帮助患者减轻疼痛感的焦虑和恐惧情绪。
个体化治疗计划根据患者的疼痛评估结果和手术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治疗计划应包括合适的药物选择和剂量、物理治疗的频率和方式,以及其他辅助治疗方法。
定期评估和调整治疗计划手术后痛感控制的治疗计划应定期进行评估和调整。
根据患者的疼痛反应和治疗效果,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治疗方式,以达到最佳的疼痛控制效果。
定期随访和教育手术后痛感控制的治疗还需要定期进行随访和教育。
随访可以了解患者的疼痛状况和治疗效果,及时解决问题和调整治疗计划。
教育可以提供患者关于疼痛管理的知识和技巧,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以上是手术后痛感控制的治疗规则和步骤。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手术特点,可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计划,以达到疼痛控制的最佳效果。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
㊃指南与解读㊃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卫办医函[2018]734号)㊀㊀ʌ关键词ɔ㊀癌痛;㊀诊断;㊀治疗;㊀规范中图分类号:R730 5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9-0460(2018)10-0937-081㊀概述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㊂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㊂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 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㊂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㊁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㊁抑郁㊁乏力㊁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㊁自理能力㊁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㊂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㊂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㊁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㊂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㊁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㊂2㊀癌痛病因㊁机制及分类2 1㊀癌痛病因㊀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3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㊁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㊁软组织等所致㊂(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㊁创伤性操作㊁放射治疗㊁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㊂(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㊁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㊂2 2㊀癌痛机制与分类2 2 1㊀疼痛病理生理学机制㊀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㊂(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㊂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㊂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㊂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㊁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㊂(2)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㊂神经病理性疼痛可以表现为刺痛㊁烧灼样痛㊁放电样痛㊁枪击样疼痛㊁麻木痛㊁麻刺痛㊁幻觉痛及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㊁触诱发痛㊁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㊂2 2 2㊀疼痛发病持续时间㊀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㊂癌症疼痛大多数表现为慢性疼痛㊂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㊂慢性疼痛的发生,除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基本传导调制过程外,还可表现出不同于急性疼痛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如伤害感受器过度兴奋㊁受损神经异位电活动㊁痛觉传导中枢机制敏感性过度增强㊁离子通道和受体表达异常㊁中枢神经系统重构等㊂与急性疼痛相比较,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机制尚不清楚,疼痛程度与组织损伤程度可呈分离现象,可以伴有痛觉过敏和异常疼痛,常规止痛治疗往往疗效不佳㊂3㊀癌痛评估应该对癌症患者进行疼痛筛查,在此基础上进行详尽的癌痛评估㊂癌痛评估是合理㊁有效进行止痛治疗的前提,应当遵循 常规㊁量化㊁全面㊁动态 的原则㊂3 1㊀常规评估原则㊀癌痛常规评估是指医护人员主动询问癌症患者有无疼痛,常规性评估疼痛病情,并且及时进行相应的病历记录,一般情况下应当在患者入院后8小时内完成㊂对于有疼痛症状的癌症患者,应当将疼痛评估列入护理常规监测和记录的内容㊂进行疼痛常规评估时应当注意鉴别疼痛爆发性发作的原因,例如需要特殊处理的病理性骨折㊁脑转移㊁合并感染以及肠梗阻等急症所致的疼痛㊂3 2㊀量化评估原则㊀癌痛量化评估是指采用疼痛程度评估量表等量化标准来评估患者疼痛主观感受程度,需要患者的密切配合㊂量化评估疼痛时,应当重点评估最近24小时内患者最严重和最轻的疼痛程度,以及平常情况的疼痛程度㊂量化评估应在患者入院后8小时内完成㊂癌痛的量化评估,通常使用数字分级法(NRS)㊁面部表情评估量表法及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三种方法㊂3 2 1㊀数字分级法(NRS)㊀使用‘疼痛程度数字评估量表“(图1)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㊂将疼痛程度用0 10个数字依次表示,0表示无疼痛,10表示能够想象的最剧烈疼痛㊂交由患者自己选择一个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或由医护人员协助患者理解后选择相应的数字描述疼痛㊂按照疼痛对应的数字,将疼痛程度分为:轻度疼痛(1 3),中度疼痛(4 6),重度疼痛(710)㊂图1㊀疼痛程度数字评估量表3 2 2㊀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法㊀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疼痛时的面部表情状态,对照‘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图2)进行疼痛评估,适用于自己表达困难的患者,如儿童㊁老年人㊁存在语言文化差异或其他交流障碍的患者㊂图2㊀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3 2 3㊀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㊀主要是根据患者对疼痛的主诉,可将疼痛程度分为轻度㊁中度㊁重度三类㊂(1)轻度疼痛: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未受到干扰㊂(2)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到干扰㊂(3)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到严重干扰,可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或被动体位㊂3 3㊀全面评估原则㊀癌痛全面评估是指对癌症患者的疼痛及相关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疼痛病因和类型(躯体性㊁内脏性或神经病理性),疼痛发作情况(疼痛的部位㊁性质㊁程度㊁加重或减轻的因素),止痛治疗情况㊁重要器官功能情况㊁心理精神情况,家庭及社会支持情况以及既往史(如精神病史,药物滥用史)等㊂应当在患者入院后8小时内进行首次评估,并且在24小时内进行全面评估,在治疗过程中,应实施及时㊁动态评估㊂癌痛全面评估,通常使用‘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附件1),评估疼痛及其对患者情绪㊁睡眠㊁活动能力㊁食欲㊁日常生活㊁行走能力以及与他人交往等生活质量的影响㊂应当重视和鼓励患者表达对止痛治疗的需求和顾虑,并且根据患者病情和意愿,制定患者功能和生活质量最优化目标,进行个体化的疼痛治疗㊂3 4㊀动态评估原则㊀癌痛动态评估是指持续性㊁动态地监测㊁评估癌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及变化情况,包括疼痛病因㊁部位㊁性质㊁程度变化情况㊁爆发性疼痛发作情况㊁疼痛减轻和加重因素,止痛治疗的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等㊂动态评估对于药物止痛治疗中的剂量滴定尤为重要㊂在止痛治疗期间,应当及时记录用药种类㊁剂量滴定㊁疼痛程度及病情变化㊂4㊀癌痛治疗4 1㊀治疗原则㊀癌痛应当采用综合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应用恰当的止痛治疗手段,及早㊁持续㊁有效地消除疼痛,预防和控制药物的不良反应,降低疼痛和有关治疗带来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㊂4 2㊀治疗方法㊀癌痛的治疗方法,包括病因治疗㊁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㊂4 2 1㊀病因治疗㊀即针对引起癌痛的病因进行治疗㊂癌痛的主要病因是癌症本身和/或并发症等引起;需要给予针对性的抗癌治疗,包括手术㊁放射治疗㊁化学治疗㊁分子靶向治疗㊁免疫治疗及中医药等,有可能减轻或解除癌症疼痛㊂4 2 2㊀药物治疗4 2 2 1㊀基本原则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癌痛三阶梯止痛治疗指南“进行改良,癌痛药物止痛治疗的五项基本原则如下:(1)口服给药㊂口服方便,也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其他给药途径,包括静脉㊁皮下㊁直肠和经皮给药等㊂(2)按阶梯用药㊂指应当根据患者疼痛程度,有针对性地选用不同性质㊁作用强度的镇痛药物㊂①轻度疼痛: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㊂②中度疼痛: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或低剂量的强阿片类药物,并可联合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及辅助镇痛药物(镇静剂㊁抗惊厥类药物和抗抑郁类药物等)㊂③重度疼痛:首选强阿片类药,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以及辅助镇痛药物(镇静剂㊁抗惊厥类药物和抗抑郁类药物等)㊂在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的同时,适当地联合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可以增强阿片类药物的止痛效果,并可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㊂如果能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且无严重的不良反应,轻度和中度疼痛时也可考虑使用强阿片类药物㊂如果患者诊断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应首选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或抗惊厥类药物等㊂如果是癌症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应该联合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抑制溶骨活动㊂(3)按时用药㊂指按规定时间间隔规律性给予止痛药㊂按时给药有助于维持稳定㊁有效的血药浓度㊂目前,缓释药物的使用日益广泛,建议以速释阿片类药物进行剂量滴定,以缓释阿片药物作为基础用药的止痛方法;出现爆发痛时,可给予速释阿片类药物对症处理㊂(4)个体化给药㊂指按照患者病情和癌痛缓解药物剂量,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㊂由于患者个体差异明显,在使用阿片类药物时,并无标准的用药剂量,应当根据患者的病情,使用足够剂量的药物,尽可能使疼痛得到缓解㊂同时,还应鉴别是否有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性质,考虑联合用药的可能㊂(5)注意具体细节㊂对使用止痛药的患者要加强监护,密切观察其疼痛缓解程度和机体反应情况,注意药物联合应用时的相互作用,并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尽可能地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㊂4 2 2 2㊀药物选择与使用方法㊀应当根据癌症患者疼痛的性质㊁程度㊁正在接受的治疗和伴随疾病等情况,合理地选择止痛药物和辅助镇痛药物,个体化调整用药剂量㊁给药频率,积极防治不良反应,以期获得最佳止痛效果,且减少不良反应㊂(1)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对乙酰氨基酚是癌痛治疗的常用药物㊂不同非甾体类抗炎药有相似的作用机制,具有止痛和抗炎作用,常用于缓解轻度疼痛,或与阿片类药物联合用于缓解中㊁重度疼痛㊂非甾体类抗炎药常见有不良反应,包括消化性溃疡㊁消化道出血㊁血小板功能障碍㊁肾功能损伤㊁肝功能损伤以及心脏毒性等㊂这些不良反应的发生,与用药剂量和持续时间使用相关㊂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用药剂量达到一定水平以上时,再增加用药剂量并不能增强其止痛效果,可是药物毒性反应将明显增加㊂因此,如果需要长期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对乙酰氨基酚,或日用剂量已达到限制性用量时,应考虑更换为单用阿片类止痛药;如为联合用药,则只增加阿片类止痛药用药剂量,不得增加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和对乙酰氨基酚剂量㊂(2)阿片类药物是中㊁重度疼痛治疗的首选药物㊂对于慢性癌痛治疗,推荐选择阿片受体激动剂类药物㊂长期使用阿片类止痛药时,首选口服给药途径,有明确指征时可选用透皮吸收途径给药,也可临时皮下注射用药,必要时可以自控镇痛给药㊂①初始剂量滴定㊂阿片类止痛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需要逐渐调整剂量,以获得最佳用药剂量,称为剂量滴定㊂对于初次使用阿片类药物止痛的患者,建议按照如下原则进行滴定:使用吗啡即释片进行治疗;根据疼痛程度,拟定初始固定剂量5 15mg,口服,Q4h或按需给药;用药后疼痛不缓解或缓解不满意,应于1小时后根据疼痛程度给予滴定剂量(表1),密切观察疼痛程度㊁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㊂第1天治疗结束后,计算次日药物剂量:次日总固定量=前24小时总固定量+前日总滴定量㊂次日治疗时,将计算所得的次日总固定量分6次口服,次日滴定量为前24小时总固定量的10% 20%㊂依法逐日调整剂量,直到疼痛评分稳定在0 3分㊂如果出现不可控制的药物不良反应,疼痛强度<4,应考虑将滴定剂量下调10% 25%,并且重新评价病情㊂对于未曾使用过阿片类药物的中㊁重度癌痛患者,推荐初始用药时选择短效阿片类止痛药,个体化滴定用药剂量;当用药剂量调整到理想止痛及安全的剂量水平时,可考虑换用等效剂量的长效阿片类止痛药㊂对于已经使用阿片类药物治疗疼痛的患者,可以根据患者的疗效和疼痛强度,参照表1的要求进行滴定㊂对于疼痛病情相对稳定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阿片类药物缓释剂作为背景给药,在此基础上备用短效阿片类药物,用于治疗爆发性疼痛㊂阿片类药物缓释剂的剂量调整参考表1㊂表1㊀剂量滴定增加幅度参考标准疼痛强度(NRS)剂量滴定增加幅度(%)7 1050 1004 625 502 3ɤ25㊀㊀②维持用药㊂在我国常用的长效阿片类药物有吗啡缓释片㊁羟考酮缓释片和芬太尼透皮贴剂等㊂在应用长效阿片类药物期间,应备用短效阿片类止痛药,用于爆发性疼痛㊂当患者因病情变化,长效止痛药物剂量不足时,或发生爆发性疼痛时,立即给予短效阿片类药物,用于解救治疗及剂量滴定㊂解救剂量为前24小时用药总量的10% 20%㊂每日短效阿片解救用药次数ȡ3次时,应当考虑将前24小时解救用药换算成长效阿片类药按时给药㊂阿片类药物之间的剂量换算,可参照换算系数表(表2)㊂换用另一种阿片类药时,仍然需要仔细观察病情变化,并且个体化滴定用药剂量㊂表2㊀阿片类药物剂量换算表药物非胃肠给药口服等效剂量吗啡10mg30mg非胃肠道ʒ口服=1ʒ3可待因130mg200mg非胃肠道ʒ口服=1ʒ1 2㊀吗啡(口服)ʒ可待因(口服)=1ʒ6 5羟考酮10mg吗啡(口服)ʒ羟考酮(口服)=1 5 2ʒ1芬太尼透皮贴剂25μg/h(透皮吸收)芬太尼透皮贴剂μg/h,q72h㊀剂量=1/2ˑ口服吗啡mg/d剂量㊀㊀如需减少或停用阿片类药物,应该采用逐渐减量法,一般情况下阿片剂量可按照10% 25%/天剂量减少,直到每天剂量相当于30mg口服吗啡的药量,再继续服用两天后即可停药㊂③不良反应防治㊂阿片类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便秘㊁恶心㊁呕吐㊁嗜睡㊁瘙痒㊁头晕㊁尿潴留㊁谵妄㊁认知障碍以及呼吸抑制等㊂除了便秘之外,这些不良反应大多是暂时性的或可以耐受的㊂应把预防和处理阿片类止痛药不良反应作为止痛治疗计划和患者宣教的重要组成部分㊂恶心㊁呕吐㊁嗜睡和头晕等不良反应,大多出现在未曾使用过阿片类药物患者用药的最初几天㊂初用阿片类药物的数天内,可考虑同时给予甲氧氯普胺(胃复安)等止吐药预防恶心㊁呕吐,必要时可采用5⁃HT3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和抗抑郁药物㊂便秘症状,通常会持续发生于阿片类药物止痛治疗全过程,多数患者需要使用缓泻剂来防治便秘,因此,在应用阿片类药物止痛时宜常规合并应用缓泻剂㊂如果出现过度镇静㊁精神异常等不良反应,应当注意其他因素的影响,包括肝肾功能不全㊁高血钙症㊁代谢异常以及合用精神类药物等;同时,需要减少阿片类药物用药剂量,甚至停用和更换止痛药㊂4 2 2 3㊀辅助镇痛用药㊀辅助镇痛药物,顾名思义能够辅助性增强阿片类药物的止痛效果,或直接产生一定的镇痛作用;包括抗惊厥类药物㊁抗抑郁类药物㊁皮质激素㊁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拮抗剂和局部麻醉药等㊂辅助镇痛药常用于辅助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㊁骨痛和内脏痛㊂辅助用药的种类选择和剂量调整,也需要个体化对待㊂常用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辅助药物:(1)抗惊厥类药物:用于神经损伤所致的撕裂痛㊁放电样疼痛及烧灼痛㊂(2)三环类抗抑郁药:用于中枢性或外周神经损伤所致的麻木样痛㊁灼痛,该类药物也可以改善心情㊁改善睡眠㊂对于癌痛采用药物治疗期间,应当在病历中及时㊁详细记录疼痛评分变化和药物的不良反应,以确保患者的癌痛获得有效㊁安全㊁持续控制或缓解㊂4 2 3㊀非药物治疗㊀用于癌痛治疗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主要有介入治疗㊁放疗(姑息性止痛放疗)㊁针灸㊁经皮穴位电刺激等物理治疗㊁认知⁃行为训练以及社会心理支持治疗等㊂适当地应用非药物疗法,可以作为药物止痛治疗的有益补充;而与止痛药物治疗联用,可能增加止痛治疗的效果㊂介入治疗是指神经阻滞㊁神经松解术㊁经皮椎体成形术㊁神经损毁性手术㊁神经刺激疗法以及射频消融术等干预性治疗措施㊂硬膜外㊁椎管内或神经丛阻滞等途径给药,可通过单神经阻滞而有效控制癌痛,有利于减轻阿片类药物的胃肠道反应,降低阿片类药物的使用剂量㊂介入治疗前,应当综合评估患者的体能状况㊁预期生存时间㊁是否存在抗肿瘤治疗指征㊁介入治疗适应证㊁潜在获益和风险等㊂放疗(姑息性止痛放疗)常常用于控制骨转移或者肿瘤压迫引起的癌痛㊂5㊀患者和家属宣教随访5 1㊀患者和家属宣教㊀癌痛治疗过程中,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和配合至关重要,应当有针对性地开展止痛知识宣传教育㊂重点宣教以下内容:鼓励患者主动向医护人员如实描述疼痛的情况;说明止痛治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部分,忍痛对患者有害无益;多数癌痛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有效控制,患者应当在医师指导下进行止痛治疗,按要求规律服药,不宜自行调整止痛方案和药物(种类㊁用法和剂量等);吗啡及其同类药物是癌痛治疗的常用药物,在癌痛治疗时应用吗啡类药物引起 成瘾 的现象极为罕见;应当确保药物妥善放置,保证安全;止痛治疗时,要密切观察㊁记录疗效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交流,调整治疗目标及治疗措施;应当定期复诊或遵嘱随访㊂5 2㊀患者随访㊀应当建立健全癌痛患者的随访制度㊂对于接受癌痛规范化治疗的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㊁疼痛评估并记录用药情况,开展患者教育和指导,注重以人文关怀,最大限度满足病人的镇痛需要,保障其获得持续㊁合理㊁安全㊁有效的治疗㊂附件1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患者姓名:㊀㊀㊀㊀病案号:㊀㊀㊀㊀诊断:㊀㊀㊀评估时间:㊀㊀㊀㊀评估医师:㊀㊀㊀1.大多数人一生中都有过疼痛经历(如轻微头痛㊁扭伤后痛㊁牙痛)㊂除这些常见的疼痛外,现在您是否还感到有别的类型的疼痛?(1)是㊀㊀㊀㊀㊀㊀(2)否2.请您在下图中标出您的疼痛部位,并在疼痛最剧烈的部位以 X 标出㊂3.请选择下面的一个数字,以表示过去24小时内您疼痛最剧烈的程度㊂(无痛)0㊀1㊀2㊀3㊀4㊀5㊀6㊀7㊀8㊀9㊀10(能够想象的最剧烈疼痛)4.请选择下面的一个数字,以表示过去24小时内您疼痛最轻微的程度㊂(无痛)0㊀1㊀2㊀3㊀4㊀5㊀6㊀7㊀8㊀9㊀10(能够想象的最剧烈疼痛)5.请选择下面的一个数字,以表示过去24小时内您疼痛的平均程度㊂(无痛)0㊀1㊀2㊀3㊀4㊀5㊀6㊀7㊀8㊀9㊀10(能够想象的最剧烈疼痛)6.请选择下面的一个数字,以表示您目前的疼痛程度㊂(无痛)0㊀1㊀2㊀3㊀4㊀5㊀6㊀7㊀8㊀9㊀10(能够想象的最剧烈疼痛)7.您希望接受何种药物或治疗控制您的疼痛?㊀8.在过去的24小时内,由于药物或治疗的作用,您的疼痛缓解了多少?请选择下面的一个百分数,以表示疼痛缓解的程度㊂(无缓解)0㊀10%㊀20%㊀30%㊀40%㊀50%㊀60%㊀70%㊀80%㊀90%㊀100%(完全缓解)9.请选择下面的一个数字,以表示过去24小时内疼痛对您的影响(1)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无影响)0㊀1㊀2㊀3㊀4㊀5㊀6㊀7㊀8㊀910(完全影响)(2)对情绪的影响(无影响)0㊀1㊀2㊀3㊀4㊀5㊀6㊀7㊀8㊀910(完全影响)(3)对行走能力的影响(无影响)0㊀1㊀2㊀3㊀4㊀5㊀6㊀7㊀8㊀910(完全影响)(4)对日常工作的影响(包括外出工作和家务劳动)(无影响)0㊀1㊀2㊀3㊀4㊀5㊀6㊀7㊀8㊀910(完全影响)(5)对与他人关系的影响(无影响)0㊀1㊀2㊀3㊀4㊀5㊀6㊀7㊀8㊀910(完全影响)(6)对睡眠的影响(无影响)0㊀1㊀2㊀3㊀4㊀5㊀6㊀7㊀8㊀910(完全影响)(7)对生活兴趣的影响(无影响)0㊀1㊀2㊀3㊀4㊀5㊀6㊀7㊀8㊀910(完全影响)附件2常用癌痛治疗药物表分类药物药物名称用法用量阿片生物碱及其衍生物㊀㊀可待因磷酸可待因片口服,一次15 30mg,一日30 90mg;极量:口服,一次100mg,一日250mg㊂吗啡吗啡缓释片包括硫酸盐或盐酸盐㊂本品必须整片吞服,不可掰开㊁碾碎或咀嚼㊂成人每隔12小时按时服用一次,用量应根据疼痛的严重程度㊁年龄及服用镇痛药史决定用药剂量,个体间可存在较大差异㊂最初应用本品者,宜从每12小时服用10mg或20mg开始,根据镇痛效果调整剂量,以及随时增加剂量,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㊂吗啡口服即释剂(片剂㊁口服液)吗啡片:包括硫酸盐或盐酸盐㊂口服㊂成人常用量:一次5 15mg㊂一日15 60mg㊂对于重度癌痛患者,应按时口服,个体化给药,逐渐增量,以充分缓解癌痛㊂老年人及肝㊁肾功能不全患者应酌情减量㊂硫酸吗啡口服溶液:成人口服常用量为一次5 10mg,每4小时一次,按照拟定的时间表按时服用㊂可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量调整,一次用量一般应不超过30mg,一日用量应不超过0 1g㊂根据WHO‘癌症疼痛三阶段止痛治疗指导原则“中关于癌症疼痛治疗用药个体化的规定,对癌症病人镇痛使用吗啡应由医师根据病情需要和耐受情况决定剂量㊂吗啡注射剂盐酸吗啡注射液:皮下注射:成人常用量:一次5 15mg,一日10 40mg;静脉注射:成人镇痛时常用量510mg㊂对于重度癌痛病人,首次剂量范围较大,每日3 6次,以预防癌痛发生及充分缓解癌痛㊂硫酸吗啡注射液:可皮下注射㊂常用量:10 30mg,每日3 4次㊂但病人所需有效剂量及耐受性很不一致,故需逐渐调整使病人不痛为止㊂一般病人每日用量应不超过100mg㊂如长期使用剂量可增高㊂对身体虚弱或体重轻于标准的患者,初始剂量应适当减少㊂硫酸吗啡栓经肛门给药,成人常用量为一次10 20mg,每4小时一次,按照拟定的时间表按时给药㊂可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增量调整,一次用量一般应不超过30mg,一日用量应不超过0 1g㊂根据WHO‘癌症疼痛三阶段止痛治疗指导原则“中关于癌症疼痛治疗用药个体化的规定,对癌症病人镇痛使用吗啡应由医师根据病情需要和耐受情况决定剂量㊂常用癌痛治疗药物表(续)分类药物药物名称用法用量羟考酮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整片吞服,不得掰开㊁咀嚼或研碎㊂每12小时服用一次,用药剂量取决于患者的疼痛严重程度和既往镇痛药用药史㊂根据病情仔细滴定剂量,直至理想镇痛㊂羟考酮口服即释剂盐酸羟考酮胶囊:本品应每隔4 6小时给药1次,给药剂量应根据患者的疼痛程度和镇痛药的使用既往史而决定㊂疼痛程度增加,需要增大给药剂量以达到疼痛的缓解㊂首次服用阿片类药物或用弱阿片类药物不能控制其疼痛的重度疼痛患者,初始给药剂量为5mg,每隔4 6小时给药一次㊂然后应仔细进行剂量滴定,如有必要,可每日一次,以达到疼痛缓解㊂盐酸羟考酮注射液静脉推注:将药液以0 9%生理盐水㊁5%葡萄糖或注射用水稀释至1mg/ml㊂在1 2分钟内缓慢推注给药1 10mg㊂给药频率不应短于每4小时一次㊂静脉输注:将药液以0 9%生理盐水㊁5%葡萄糖或注射用水稀释至1mg/ml㊂推荐起始剂量为每小时2mg㊂静脉(PCA泵):将药液以0 9%生理盐水㊁5%葡萄糖或注射用水稀释至1mg/ml㊂每次给药量为0 03mg/kg体重,给药间隔不应短于5分钟㊂皮下推注:使用浓度为10mg/ml的溶液,推荐起始剂量为5mg,如有必要每4小时重复给药一次㊂皮下输注:如有必要以0 9%生理盐水㊁5%葡萄糖或注射用水稀释㊂对未使用过阿片类药物的患者推荐的起始剂量为每日7 5mg㊂丁丙诺啡盐酸丁丙诺啡透㊀皮贴剂㊀每贴使用7天㊂初始剂量为最低的丁丙诺啡透皮贴剂剂量(5μg/h)㊂应考虑患者先前阿片类药物的用药史,以及患者当前的一般情况和疾病情况㊂剂量增加应以对补充性止痛药的需求和患者对贴剂的止痛效果的反应为基础㊂氢吗啡酮盐酸氢吗啡酮注射液㊀未使用过阿片类药物的患者的治疗1.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起始剂量为每2 3小时按需要给予1 2mg㊂根据临床条件,对于未使用过阿片类药物的患者起始剂量可以低一些㊂根据患者疼痛程度㊁不良事件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年龄和潜在疾病情况,调整用药剂量㊂2.静脉注射起始剂量为每2 3小时0 2 1mg㊂需根据药物剂量缓慢静脉注射至少2 3分钟以上㊂通过滴定剂量达到镇痛程度和不良事件均可接受的程度㊂年老患者和身体虚弱的患者应相应降低起始剂量至0 2mg㊂合成的阿片类药物㊀芬太尼芬太尼透皮贴剂初始剂量应根据患者目前使用阿片类药物剂量而定,建议用于阿片耐受患者㊂每72小时更换一次㊂美沙酮盐酸美沙酮片口服㊂一般起始剂量成人一次5 10mg,对慢性疼痛患者,随着用药时间延长和耐受的形成,应逐渐增加剂量以达有效镇痛效果,或遵医嘱㊂含阿片类药物的复方制剂㊀对乙酰氨基酚和羟考酮㊀㊀氨酚羟考酮片口服给药㊂成人常规剂量为每6小时服用一片,可根据疼痛程度和给药后反应来调整剂量㊂对于重度疼痛的患者或对阿片类镇痛药产生耐受性的患者,必要时可超过推荐剂量给药㊂对乙酰氨基酚的用量不宜大于1 5g/天㊂对乙酰氨基酚和可待因㊀㊀氨酚待因片口服:成人,一次一片,一日3次,中度癌症疼痛必要时可由医生决定适当增加㊂对乙酰氨基酚的用量不宜大于1 5g/天㊂曲马多曲马多盐酸曲马多片/胶囊盐酸曲马多片:口服,一次50 100mg(1 2片),必要时可重复给药㊂日剂量不超过400mg(8片)㊂盐酸曲马多胶囊:单次剂量:1 2个胶囊就少量水服用(50 100mg盐酸曲马多)㊂如果镇痛不满意,30 60分钟以后可再给予1个胶囊㊂如果疼痛较剧烈,镇痛要求较高,应给予较高的初始剂量(2个胶囊)㊂每日剂量:一般情况下每日本品总量400mg(8个胶囊)已足够,但在治疗癌性疼痛和重度术后疼痛时,可使用更高的日剂量㊂盐酸曲马多缓释片本品应用足量水吞服,不要嚼碎㊂药片中间有刻痕,可根据剂量需要掰开服用㊂本品用量视疼痛程度和个人敏感性而定㊂成人和大于12岁的青少年:通常初始剂量为50 100mg,每日早晚各一次,如果止痛不满意,剂量可增加到150 200mg,每日两次㊂除特殊情况外,每日剂量不应超过400mg㊂两次服药的间隔不得少于8小时㊂盐酸曲马多注射液成人及12岁以上者:单次剂量:静脉(缓慢注射或稀释于输液中滴注)㊁肌肉㊁皮下注射:一次50 100mg,一般情况下每日本品总量400mg已足够,但在治疗癌性疼痛和重度术后痛时,可使用更高的日剂量㊂。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1‟16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为进一步提高我国癌痛规范化治疗水平,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肿瘤患者生存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卫生部启动了“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创建活动。
为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卫生部组织专家制定了《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可在卫生部网站下载)。
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附件:癌痛规范化诊疗规范(2011年版).doc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一、概述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版)
2.药物治疗
❖ 〔1基本原则: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HO>《癌痛三 阶梯止痛治疗指南》进行改良,癌痛药物止痛治疗的 五项基本原则:
❖ ①口服给药:口服方便,也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 ❖ ②按阶梯用药 ❖ ③按时用药 ❖ ④个体化给药 ❖ ⑤注意具体细节
按阶梯给药
❖ 轻度疼痛: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NSAID>. ❖ 中度疼痛:可选用弱阿片类药物及低剂量的强阿片类药物,并可合用非甾
❖ 次日治疗时,将计算所得的次日总固定量分6 次口服,次日滴定量 为前24 小时总固定量的10%~20%.依法逐日调整剂量,直到疼 痛评分稳定在0~3 分.
❖ 对于未曾使用过阿片类药物的中、重度癌痛患者,推 荐初始用药时选择短效阿片类止痛药,个体化滴定用 药剂量; 当用药剂量调整到理想止痛及安全的剂量水 平时,可考虑换用等效剂量的长效阿片类止痛药.
❖ 应当在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进行首次全面评估,在治 疗过程中,应当在给予止痛治疗3天内或达到稳定缓 解状态时进行再次全面评估,原则上不少于2次/月.
❖ 癌痛全面评估通常使用《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
〔四动态评估原则
❖ 持续、动态评估癌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变化情况,包括 评估疼痛程度、性质变化情况,爆发性疼痛发作情况, 疼痛减轻及加重因素,以及止痛治疗的不良反应等. 动态评估对于药物止痛治疗剂量滴定尤为重要.在止 痛治疗期间,应当记录用药种类及剂量滴定、疼痛程 度及病情变化.
❖ 对初次接受阿片类药物的患者,按照如下原则滴定:第1天:接受 吗啡即释片治疗;根据疼痛程度,拟定初始固定剂量5~15 mg,q4h;用药后疼痛不缓解或缓解不满意,应于1小时后据疼痛 程度给予滴定剂量〔下表,密观疼痛程度及不良反应.
癌痛诊疗规范(2018版)
癌痛诊疗规范(2018版)癌痛是一种常见且难以忍受的症状,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
疼痛控制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
如果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可能会引起或加重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
因此,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肿瘤相关性疼痛、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和非肿瘤因素性疼痛。
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可导致肿瘤相关性疼痛。
抗肿瘤治疗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
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则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神经病理性疼痛则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神经病理性疼痛可以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幻觉痛及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疼痛是按照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和慢性疼痛,而大多数癌症疼痛表现为慢性疼痛。
慢性疼痛的发生机制除了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基本传导调制过程外,还可能表现出不同于急性疼痛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如伤害感受器过度兴奋、受损神经异位电活动、痛觉传导中枢机制敏感性过度增强、离子通道和受体表达异常、中枢神经系统重构等。
术后镇痛慢性疼痛癌性疼痛诊疗规范及流程
术后镇痛的治疗规范规范术后镇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逐步实现无痛化医院水平,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术后镇痛的基本原则1、术后镇痛需因人而异的选择镇痛方案。
2、确定疼痛的强度,采用相应的镇痛方法。
3、应有专人或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进行随访。
4、术后镇痛随访重点为镇痛效果及相关并发症。
5、对术后镇痛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及治疗效果评估。
6、根据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镇痛方案、药物剂量、确保镇痛效果。
7、预防和处理相关并发症。
具体内容: 1、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必须经过专项培训,掌握操作技能。
掌握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防治以及掌握实施对象的外科情况。
2、术后镇痛必须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对不愿意接受术后镇痛、对镇痛观念不理解、有睡眠性呼吸暂停、药物成瘾史、觉醒障碍、循1环功能不稳定和低血容量病员以及婴幼儿不适用病人自控镇痛(PCA)。
3、术后镇痛要加强监护和巡视,每 24 小时至少巡视 2-3 次,监测病员疼痛评分、心血管和呼吸参数、镇静程度、运动和感觉阻滞平面、相关副作用、查看硬膜外穿刺点等 .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改进意见,便以提高镇痛质量。
4、有详细的术后镇痛记录,包括:镇痛方法,给药途径,所用药物包括阿片类药,局麻药,其他辅助用药,用药时间,所用药物总量和浓度、初量,单次追加量、锁定时间、持续给药速度、最大给药量。
5、术后镇痛应做到①将副作用减到最少;②预防并发症;③用药个体化;④保证病人镇痛满意。
6、应告知手术医师或值班护士,病人及其家属,遇有下列情况应及时通知麻醉科,以进行相应处理:①镇痛效果不满意;②输注管道及输注泵故障,③皮肤感觉进行性减退,阻滞平面上升,④麻醉恢复后再次出现运动阻滞。
⑤病人进行性嗜睡,难以唤醒,⑥供氧时SpO2 <90%,不供氧时 SpO2 <85%;呼吸频率< 10 次/ 分。
7、由麻醉科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小组为麻醉科镇痛效果评定小组,负责对本科室术后镇痛效果工作进行定期评定,每月一次,内容有分析、评价、总结及改进措施。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第16页
❖ 应该在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进行首次全方面评定, 在治疗过程中,应该在给予止痛治疗3天内或到达 稳定缓解状态时进行再次全方面评定,标准上不少 于2次/月。
❖ 癌痛全方面评定通常使用《简明疼痛评定量表(BPI)》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第17页
(四)动态评定标准
❖ 连续、动态评定癌痛患者疼痛症状改变情况,包含 评定疼痛程度、性质改变情况,暴发性疼痛发作情 况,疼痛减轻及加重原因,以及止痛治疗不良反应 等。动态评定对于药品止痛治疗剂量滴定尤为主要。 在止痛治疗期间,应该统计用药种类及剂量滴定、 疼痛程度及病情改变。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第36页
癌痛治疗目标:有效安全缓解癌痛
有效控制疼痛标准——321方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第5页
癌痛诊疗规范(2018版)关键点
一、3类癌痛病因 二、4项评定标准 三、3种治疗方法 四、药品止痛治疗5项标准 五、阿片药品规范化使用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第6页
一、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第7页
1. 3类癌痛病因
❖ (1) 肿瘤相关性疼痛: 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 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第34页
四、患者和家眷宣传教育随访
❖ 1.患者和家眷宣传教育:癌痛治疗过程中,患 者及其家眷了解和配合至关主要,应该有针对 性地开展止痛知识宣传教育。
❖ 2.患者随访:应该建立健全癌痛患者随访制度 (版新增)。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第35页
五、小结
❖ 1.《规范》详细介绍了癌痛评定4项标准; ❖ 2. 《规范》中将癌痛治疗分为病因治疗、药品止痛
术后疼痛处理的标准方法和流程
术后疼痛处理的标准方法和流程引言术后疼痛是手术患者常见的不适症状之一,有效的疼痛管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术后疼痛处理的标准方法和流程,以帮助医护人员提供有效的疼痛管理服务。
评估疼痛程度在术后疼痛处理中,首先需要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
常用的评估工具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 Scale)和数字疼痛评分法(Numeric Rating Scale)。
通过这些评估工具,医护人员可以了解患者的疼痛程度,为后续的处理提供依据。
多模式镇痛策略术后疼痛处理中,多模式镇痛策略被广泛采用。
这种策略结合了不同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法,以达到更好的镇痛效果。
常用的药物包括镇痛药物、非甾体抗炎药、局部麻醉药物等。
非药物治疗方法包括物理疗法、神经阻滞等。
通过综合应用这些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定期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在术后疼痛处理中,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治疗效果非常重要。
医护人员应定期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其疼痛感觉和治疗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通过不断的评估和调整,可以提供更加个性化和有效的疼痛管理服务。
预防和处理并发症在术后疼痛处理中,预防和处理并发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
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症状变化,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预防和处理并发症可以有效避免术后疼痛处理过程中的风险。
结论术后疼痛处理的标准方法和流程需要医护人员充分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多模式镇痛策略,并定期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预防和处理并发症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遵循这些方法和流程,可以提供更加有效的术后疼痛管理服务,促进患者的康复。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年版)一、概述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性疼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
内脏痛通常表现为定位不够准确的弥漫性疼痛和绞痛。
(2)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被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枪击样疼痛。
幻觉痛、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治疗后慢性疼痛也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癌症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
疼痛科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
疼痛科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疼痛科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涉及疼痛科临床工作中的各个方面,其目的是规范临床工作流程,提高疼痛科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下面是一份大概1200字左右的疼痛科诊疗规范和操作规程的简要内容:一、疼痛科患者诊疗流程:1. 首诊:患者首次就诊时,医生应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和主诉,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如需相关检查,应及时建议患者进行。
2. 诊断:根据患者病史和检查结果,医生应进行科学的诊断判断,明确诊断。
3. 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应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
4. 治疗过程:治疗过程中,医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和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 随访:对于需要长期治疗或随访的患者,医生应建立定期随访制度,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并进行必要的干预和调整。
二、疼痛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原则:1. 疼痛类型的明确: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病史,医生应判断疼痛类型,如急性疼痛、慢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等。
2. 个体化治疗:针对不同疼痛类型和患者的个体差异,医生应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神经阻滞等。
3. 综合治疗:针对某些特殊情况,如疼痛伴有精神疾病或其他系统性疾病的患者,医生应采取综合治疗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三、疼痛科常见疼痛的诊断和治疗方法:1. 背痛:对于背痛的患者,医生应进行详细的疼痛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
2. 颈肩痛:对于颈肩痛的患者,医生应进行颈肩功能评估,并进行相应的治疗,如肌肉松弛剂、按摩疗法、牵引疗法等。
3. 类风湿关节炎疼痛: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疼痛的患者,医生应进行关节功能评估,并制定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治疗方案。
4. 癌症疼痛:对于癌症疼痛的患者,应采用癌痛治疗的综合策略,如药物治疗、放疗、手术治疗等。
5. 神经病理性疼痛: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应进行神经系统评估,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如镇痛药物、神经调节剂等。
麻醉科疼痛治疗制度
麻醉科疼痛治疗制度
一、总则:
1、麻醉科疼痛治疗服务内容:包括术后镇痛、癌痛、其他各类慢性疼痛。
2、麻醉科疼痛治疗服务地点范围:包括手术室、PACU、病房、镇痛门诊。
3、麻醉科治疗服务对象:包括住院患者及门诊患者。
二、麻醉科疼痛治疗服务人员资质规定:
1、手术病人术后镇痛:由该例手术的麻醉医师负责,未获得麻醉科独立行医资质的医师必须在本院有独立资质的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工作。
2、住院病人癌痛及其他慢性疼痛:麻醉科以会诊方式参与此项工作。
3、镇痛门诊:由本科主任或主治及以上资质医师负责。
三、麻醉科疼痛治疗服务工作职责规定:
1、手术病人术后镇痛:目前我院术后镇痛:目前我院术后镇痛主要采用患者自控镇痛(PCA)形式。
2、开展PCA工作麻醉医师的工作流程和职责详见《麻醉科PCA 术后镇痛治疗规范》
3、病区责任医师及护士为采用PCA镇痛的患者提供必要的生命体征监测,比如心电图、血压、氧饱合度、镇痛效果及可能出现的副作用。
4、住院病人癌痛及其他慢性疼痛:主要由病区责任医师负责,如有需要可请麻醉科会诊,协助会诊。
5、镇痛门诊:主要接受癌痛及其他慢性疼痛的门诊患者。
四、其他:
1、在进行疼痛治疗前,都需进行疼痛评估,可以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2、现阶段,麻醉科疼痛治疗服务以药物治疗为主。
【最新】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一、概述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性疼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
内脏痛通常表现为定位不够准确的弥漫性疼痛和绞痛。
(2)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被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枪击样疼痛。
幻觉痛、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
治疗后慢性疼痛也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
癌症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
与急性疼痛相比较,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病因不明确,疼痛程度与组织损伤程度可呈分离现象,可伴有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常规止痛治疗疗效不佳等特点。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一、概述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
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2)神经病理性疼痛: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癌症疼痛诊疗规范(xx年版)一.概述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
者痛症状;晚期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
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
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
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
躯体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定位准确;而内脏痛常表现为弥漫性疼痛和绞痛,定位不够准确。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 应当在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进行首次全面评估,在 治疗过程中,应当在给予止痛治疗3天内或达到稳 定缓解状态时进行再次全面评估,原则上不少于2 次/月。
❖ 癌痛全面评估通常使用《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
.
(四)动态评估原则
❖ 持续、动态评估癌痛患者的疼痛症状变化情况,包 括评估疼痛程度、性质变化情况,爆发性疼痛发作 情况,疼痛减轻及加重因素,以及止痛治疗的不良 反应等。动态评估对于药物止痛治疗剂量滴定尤为 重要。在止痛治疗期间,应当记录用药种类及剂量 滴定、疼痛程度及病情变化。
❖ 如果患者诊断为神经病理性疼痛,应首选三环类抗抑郁药物或抗惊厥类药物等。 ❖ 如果是癌症骨转移引起的疼痛,应该联合使用双膦酸盐类药物,抑制溶骨活动
(2018版新增)。
.
三、癌痛治疗
.
(一)治疗原则
❖ 癌痛应当采用综合治疗的原则,根据患者的 病情和身体状况,应用恰当的止痛治疗手段, 及早、持续、有效地消除疼痛,预防和控制 药物的不良反应,降低疼痛和有关治疗带来 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二)治疗方法
1.病因治疗: 癌痛疼痛的主要病因是癌症本身、并
发症等。针对癌症患者给予抗癌治疗,如手术、放 射治疗或化学治疗等,可能解除癌症疼痛。
q 开始重视个 体化治疗,但 缺乏可供参考 的循证医学证 据
.
影响疼痛治疗的障碍因素
患者及家属 • 缺乏癌痛治疗知识 • 阿片“成瘾”恐惧 • 缺少社会及心理支持
医护人员 • 忽视疼痛治疗 • 癌痛规范化治疗知识不足 • 阿片“成瘾”恐惧
药品供应及管理 • 阿片类镇痛药合理用药知识不足 • 阿片“成瘾”恐惧 • 阿片类镇痛药管制过严,供应不足
n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并非简单的生理应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后镇痛的治疗规范规范术后镇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逐步实现无痛化医院水平,改善术后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术后镇痛的基本原则1、术后镇痛需因人而异的选择镇痛方案。
2、确定疼痛的强度,采用相应的镇痛方法。
3、应有专人或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进行随访。
4、术后镇痛随访重点为镇痛效果及相关并发症。
5、对术后镇痛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及治疗效果评估。
6、根据评估的结果,及时调整镇痛方案、药物剂量、确保镇痛效果。
7、预防和处理相关并发症。
具体内容:1、实施术后镇痛的麻醉医师必须经过专项培训,掌握操作技能。
掌握所用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防治以及掌握实施对象的外科情况。
2、术后镇痛必须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对不愿意接受术后镇痛、对镇痛观念不理解、有睡眠性呼吸暂停、药物成瘾史、觉醒障碍、循环功能不稳定和低血容量病员以及婴幼儿不适用病人自控镇痛(PCA)。
3、术后镇痛要加强监护和巡视,每24小时至少巡视2-3次,监测病员疼痛评分、心血管和呼吸参数、镇静程度、运动和感觉阻滞平面、相关副作用、查看硬膜外穿刺点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改进意见,便以提高镇痛质量。
4、有详细的术后镇痛记录,包括:镇痛方法,给药途径,所用药物包括阿片类药,局麻药,其他辅助用药,用药时间,所用药物总量和浓度、初量,单次追加量、锁定时间、持续给药速度、最大给药量。
5、术后镇痛应做到①将副作用减到最少;②预防并发症;③用药个体化;④保证病人镇痛满意。
6、应告知手术医师或值班护士,病人及其家属,遇有下列情况应及时通知麻醉科,以进行相应处理:①镇痛效果不满意;②输注管道及输注泵故障,③皮肤感觉进行性减退,阻滞平面上升,④麻醉恢复后再次出现运动阻滞。
⑤病人进行性嗜睡,难以唤醒,⑥供氧时S p O2 <90%,不供氧时S p O2 <85%;呼吸频率<10次/分。
7、由麻醉科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小组为麻醉科镇痛效果评定小组,负责对本科室术后镇痛效果工作进行定期评定,每月一次,内容有分析、评价、总结及改进措施。
术后镇痛评估一、术后疼痛评估手术后疼痛(Postoperative Pain),简称术后痛,是手术后即刻发生的急性疼痛(通常持续不超过7天),其性质为伤害性疼痛,也是临床最常见和最需紧急处理的急性疼痛。
疼痛评估是术后疼痛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疼痛强度评分法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一条长100mm 的标尺,一端标示“无痛”,另一端标示“最剧烈的疼痛”,患者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相应的位置。
2、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用0~10 数字的刻度标示出不同程度的疼痛强度等级,“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4 以下为轻度痛(疼痛不影响睡眠),4 ~ 7 为中度痛,7 以上为重度痛(疼痛导致不能睡眠或从睡眠中痛醒)。
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痛重度疼痛3、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erbal Rating Scale, VRS)将描绘疼痛强度的词汇通过口述表达为无痛、轻度痛、中度痛、重度痛4、Wong-Baker 面部表情量表(Wong-Baker Faces Pain RatingScale)由六张从微笑或幸福直至流泪的不同表情的面部像形图组成。
这种方法适用于交流困难,如儿童(3-5 岁)、老年人、意识不清或不能用言语准确表达的患者。
0 2 4 6 8 10无痛有点痛轻微疼痛疼痛明显疼痛严重剧烈痛二、镇痛目标疼痛管理的目标是要达到:①最大程度的镇痛(术后即刻镇痛,无镇痛空白期;持续镇痛;避免或迅速制止突发性疼痛;防止转为慢性痛)。
②最小的不良反应(无难以耐受的副作用)。
③最佳的躯体和心理功能(不但安静时无痛,还应达到运动时镇痛)。
④最好的生活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三、镇痛药物一、非甾体类抗炎药非选择性NSAID5和选择性COX2抑制剂,原则上所有NSAID5药物均可用于口服患者术后轻——中段疼痛的镇痛。
主要口服药是布洛芬、双氯芬酸、美洛昔康、氯诺西康、塞来昔布,注射药物有氯若西康、酮洛酸、氟比洛芬酯、帕瑞昔布钠、环氯化酶抑制剂均有“封顶”效应,不应超量给药。
用于术后镇痛的主要指征是:①中小手术后的镇痛②大手术与阿片类药物或曲马多联合。
二、曲马多为中枢镇痛药,与NSAID s合用有效应协同作用。
三、阿片类镇痛药吗啡、芬太尼、舒芬太尼四、局部麻醉药:常用局麻药有: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罗哌卡因、氯普鲁卡因。
四、术后镇痛治疗方法的选择术后镇痛的方式包括不同途径给予镇痛药、口服、静脉、肌肉、皮下、区域神经阻滞、硬膜外腔;患者自控镇痛(PCA),采用物理疗法、电刺激及心理治疗等技术,不同方法的多模式镇痛。
患者自控镇痛(PCA)一、采用PCA时,当阿片类药物的血药浓度小于最低有效浓度(MEAC)时患者即可自行给药进行镇痛,PCA给药系统可有效地减少不同患者个体之间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的波动,防止药物过量。
不适合使用PCA镇痛患者:年纪过大或过小,精神异常、无法控制按钮以及不愿意接受PCA的患者。
应在术前告知患者PCA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让患者清楚自己在镇痛治疗中的作用,如:如实汇报疼痛情况及自己给药。
二、PCA技术参数包括负荷剂量、单次给药剂量。
锁定时间,最大给药剂量以及连续背景输注量。
1.负荷剂量:给予负荷剂量者旨在迅速达到镇痛所需要的血药浓度,即最低有效镇痛浓度,使患者的疼痛迅速缓解。
2.单次给药剂量:术后患者每次按压PCA泵所给的镇痛药剂量。
单次给药剂量过大或过小有可能导致并发症,镇痛效果欠佳,如患者积极按压PCA泵给药仍有镇痛不完全,应将剂量增加25%~50%,如果患者出现过度镇静,则应将剂量减少25%~50%。
3.锁定时间:术后该段时间内PCA装置对患者再次给药的指令不作反应,锁定时间可以防止患者在前一次给药完全起效之前再次给药,保证PCA安全用药。
4.最大给药剂量:最大给药剂量是PCA装置在单位时间内给药剂量限定参数,是PCA装置的另一保护性措施。
5.连续背景输注给药:连续背景输注给药,可减少患者的PCA给药次数,降低镇痛药物的最高血药浓度,减少副作用,改善镇痛效果。
三、PCA的分类PCA依其给药途径和参数设定的不同,可分为静脉PCA(PCVA)、硬膜外PCA(PCEA)皮下PCA(PCSA)和区域神经PCA(PCNA)。
不同种类的PCA给药量、锁定时间和选用药物等方面均有所不同。
术后硬膜外镇痛一、适应症1.胸部或腹部手术的患者。
2.下肢手术后需要早期肢体活动患者(包括主动与被动的肢体锻炼)3.未按抗凝治疗或在术后早期也不会按抗凝治疗的患者。
4.特别适用于心功能或肺功能不全的患者。
二、禁忌症①患者拒绝接收。
②凝血功能障碍患者③目前正在或准备接收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的患者④菌血症患者、硬膜外穿刺部位存在局部感染的患者⑤存在脊柱疾患的患者局麻药和阿片类药及和NSAID5联合使用时是有协同作用。
在一定的范围内,硬膜外注入的阿片类镇痛药的剂量与镇痛强度之间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这种剂量——镇痛强度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安全范围,不应一味的大剂量以致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患者PCEA,确定PCEA的单次剂量及锁定时间需要考虑的因素:患者的病情、手术部位、穿刺节段以及药物的脂溶性、药物起效时间和药物镇痛作用的持续时间等。
多模式镇痛根据不同类型手术术后所引起的疼痛强度实施多模式镇痛。
术后镇痛流程情绪反应、内脏反应、躯体反应、运动功能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反射丧失等。
慢性疼痛特别是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焦虑,紧张、抑郁、情绪低落、失望情绪等。
1、疼痛诊疗是麻醉科业务范围之一,三级医院及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均应建麻醉科疼痛诊疗门诊。
2、疼痛诊疗门诊工作必须有相关学科临床诊疗知识和技能的高年资麻醉科医师承担,医师相对固定,可定期轮换,以保持疼痛诊疗的业务连续性,必要时可增设护士1~2人。
3、门诊应有固定的开设时间。
4、疼痛门诊应分别设定诊察室和具有无菌条件的治疗室。
5、疼痛门诊必须配备专供治疗和急救的药品、器械。
做好药品和器械的整理、增补、保管和维护工作。
6、关注病人心理障碍、药物依赖和毒副作用等情况。
7、注重病史采集。
8、治疗过程严格执行医疗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有治疗方案和效果预测,可能发生的副作用、并发症向患者及家属告知,并征得同意。
实施神经阻滞和微创治疗时签署知情同意书。
9、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病情演变情况和治疗效果,治疗后对患者应观察15~30min,留观到无全身异常反应和无神经功能障碍时才准许离院。
、10、遇有疑难病例或操作意外时,应及时请上级医师或有关科室会诊,研究治疗方案,及时处理。
治疗原则1、药物治疗:单一药物治疗疼痛缓解率低,应合理的用药方案,应该是将针对不同疼痛机制的药物联合应用起到协同作用。
药物:阿片类镇痛药,非甾体类抗炎药、抗抑郁药、抗癫痫药、选择性5-羟色胺等。
2、其它的治疗方法:物理疗法、心理疗法、中医中药、针灸疗法、经皮神经电刺激、介入疗法、微创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等多模式镇痛方法。
3、多学科协作:在慢性疼痛诊疗过程中,由麻醉疼痛科医师、精神科医师、康复科医师以及护士和中医针灸治疗师等多学科协作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疼痛评估常用的评估量表:视觉模拟量表、数字评价量表、语言评价量表、麦一吉疼痛问卷、神经病理性疼痛量表、神经病理性疼痛症状调查表、简明疼痛调查表、情绪评分表等。
慢性疼痛的评估非常重要,首先应重视患者的主观感受,但也必须对疼痛强度进行量化评估,还需要综合评估和动态评估,重视对患者的心理评估,那些合并严重心理障碍的慢性疼痛的患者,其人格障碍和认知类型与疼痛密切相关。
疼痛评估是疼痛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
(一)疼痛强度评分法1、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一条长100mm 的标尺,一端标示“无痛”,另一端标示“最剧烈的疼痛”,患者根据疼痛的强度标定相应的位置。
2、数字等级评定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用0~10 数字的刻度标示出不同程度的疼痛强度等级,“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疼痛,4 以下为轻度痛(疼痛不影响睡眠),4 ~ 7 为中度痛,7 以上为重度痛(疼痛导致不能睡眠或从睡眠中痛醒)。
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痛重度疼痛3、语言等级评定量表(Verbal Rating Scale, VRS)将描绘疼痛强度的词汇通过口述表达为无痛、轻度痛、中度痛、重度痛4、Wong-Baker 面部表情量表(Wong-Baker Faces Pain Rating Scale)0 2 4 6 8 10无痛有点痛轻微疼痛疼痛明显疼痛严重剧烈痛由六张从微笑或幸福直至流泪的不同表情的面部像形图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