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转轨与产业发展:相关性、合意性以及对转轨

合集下载

发展经济学课件-经济转轨与经济发展

发展经济学课件-经济转轨与经济发展

第二节 经济转轨的市场化进程分析
转轨国家对财税体制的改革: 转变财政职能; 实行分税制; 转轨国家社会保障体制的重建: 失业保障 医疗保障 养老保障 社会救助
第三节 转轨国家的经济发展
俄罗斯经济发展的特点:
俄罗斯经济持续增长稳定,财政金融状况明显改 善;
经济结构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 发展不足;
固定资产老化,经济粗放型增长特征明显; 科研投入不足,科技人才流失和科技队伍老化现
象严重; 发展经济的物质资源优势明显,人力资源不足; 1. 国家对经济的调控加强。
第三节 转轨国家的经济发展
俄罗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经济增长缺乏稳定性; 投资率低制约经济发展; 面临经济增长速度与结构调整的两难选择; 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收入分配差距大; 1. 市场经济制度尚不完善。
第三节 转轨国家的经济发展
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
经济增长率高于欧盟的平均水平; 财政状况总体良好; 经济增长潜力巨大。
经济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挑战:
加入欧元区的问题: 外贸逆差问题; 失业问题; 外债问题; 1. 能源问题。
核心概念
经济转轨 休克疗法 转轨国家 经济自由化
复习与思考
试述转轨国家经济转轨的不平衡发展。 试述主要转轨国家的市场化进程。 试述2000年以来俄罗斯经济发展的特点与
存在的主要问题。 简述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的特点与面临的挑
战。
第二节 经济转轨的市场化进程分析
市场体系建设
价格自由化 贸易自由化 汇率和外汇管理制度的市场化
转轨国家为金融体系的建设主要做的工作:
建立市场经济的两级银行体制,形成以中央银行 为领导、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 金融体系;

中国转轨的经济经验

中国转轨的经济经验

中国转轨的经济经验
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和转轨过程,取得了引人注目的经济成就。

以下将从政策、市场和发展模式三个方面来分析中国转轨经济经验。

一、政策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促进经
济转型。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
城市为重点”的发展战略,即农村工业化战略,并大力推行外贸开
放政策。

这些政策初期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但还存在诸多问题,之后进行了多次改革,形成了完善的现代化经济体系。

二、市场
中国在转型时积极借鉴了市场经济的一些制度和机制,如市场
化定价、竞争机制等,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同时,中国以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加深了市场进一步市场化程度。

双向开放的境内外市场和紧密的经济联系促进了中国的经济改革。

三、发展模式
中国坚持了一种经济稳步发展的模式,不断完善市场经济体系,逐步推进改革。

通过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延长供应链、不断突破创新、资源开发,加快产业新生态的构建,形成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高端制造业为支撑、以消费升级为主导的新动能。

总之,中国的经济转型经验得益于政策积极因素的作用,市场
的开放自由度和发展模式的灵活性。

同时,创造利用佳机会和市场
化改革深度超越是驱动中国转轨成功的主要动力。

但现在的中国经
济依然在快速发展,需要不断加强管理和监管、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管理、激发发展活力和质量。

国民经济转轨基本特征论文

国民经济转轨基本特征论文

国民经济转轨基本特征论文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逐渐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

这个转轨过程的基本特征如下: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中国国民经济转轨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市场价格为导向,通过供求关系调节资源配置、生产和交换的经济体制。

它是一种传统的经济体制,被认为是自由市场经济的代表。

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使得企业可以自主决定生产、价格和销售,消费者可以自由选择商品和服务。

这使得经济更加充满活力,方便了市场的监管。

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国营企业改制国营企业改制也是中国国民经济转轨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

过去,国营企业主导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在资源的调配中扮演了决策作用。

然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国营企业的效率和效益不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改制是对国营企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其目的是尽快使它们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

改制通常伴随着部分股权的出售、股份制改革、破产和重组。

三、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的发展也是中国国民经济转轨的一个重要特征。

直到中国经济改革开始之前,中国的资本市场几乎不存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逐渐建立了一系列股票、债券、基金市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这些市场为企业和省级和地方政府提供了募资工具,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市场发挥了资本配置的作用,包括筛选优秀企业和项目,并提供更高的资本利得和额外的融资。

四、外贸改革外贸改革也是中国国民经济转轨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经济的崛起离不开出口和外资的积极推动。

随着国际市场和贸易规则的逐渐成熟,中国政府逐渐放开了贸易的限制,开放了更多的海关和港口,以满足出口增长的需求。

此外,中国也大力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去,开设境外分支机构和海外投资项目,以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大的收益。

总之,中国国民经济的转轨经历了一个从计划到市场、从重工业到现代服务业,从国内到国际的历程。

我国经济转轨探析

我国经济转轨探析

我国经济转轨探析引言经济转轨是指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

我国经济转轨是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重要阶段。

本文将探索我国经济转轨的过程、理论基础和取得的成就。

经济转轨的背景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逐渐认识到计划经济的局限性和效率低下。

特别是随着苏联解体和国际社会经济格局变化,我国迫切需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模式。

经济转轨的理论基础经济转轨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西方经济学理论,如供给需求理论、边际效用理论和市场竞争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我国经济转轨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经济转轨的主要步骤1.农村改革和乡镇企业改革农村改革是我国经济转轨的起点之一。

通过承包土地给农民个体经营自由和引入市场机制,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

乡镇企业改革则是推动农村工业化的重要一环,乡镇企业逐步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19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着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包括价格改革、财政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等。

国有企业改革则着重解决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和所有制问题。

3.开放改革和外资引进开放改革是我国经济转轨的重要环节。

我国通过开放政策引进外资,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和技术进步。

与此同时,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合作,提高了对外开放水平。

4.宏观经济调控和市场监管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不断完善宏观经济调控和市场监管体系。

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手段,我国努力实现经济稳定和可持续增长。

我国经济转轨取得的成就我国经济转轨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提升经济转轨后,我国经济保持了长期稳定的增长态势,国内生产总值连续多年高速增长。

我国经济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得到显著提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就业和人民收入水平提高经济转轨促进了就业机会的增加,降低了失业率。

同时,人民收入水平也得到明显提高,尤其是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体制转轨_发展战略转型与中国城市化路径替代_季小立

体制转轨_发展战略转型与中国城市化路径替代_季小立

体制转轨、发展战略转型与中国城市化路径替代季小立 洪银兴内容提要 本文在转轨经济的框架内,从工业化战略转型视角考察中国城市化路径变迁。

认为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城市化路径由重工业优先战略内生而成;改革开放以来,小城镇化与农村工业化相伴生,表现为中国城市化的路径依赖;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轨和发展战略转向新型工业化,既奠定了城市化的体制基础,也强制解构了与传统工业化、城市化相依存的制度安排,诱致与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相匹配的制度安排,进而实现了中国城市化的路径替代。

关键词 体制转轨 发展战略转型 城市化替代路径 依存性的制度安排一 中国传统城市化路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重工业优先的工业化战略诱致的,并服从和服务于重工业发展的需要,体制转轨标志着对传统工业化、城市化路径纠偏的开始。

但由于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性,中国城市化还受到旧体制、旧工业化战略的严重影响,表现为与新型工业化的不一致和冲突。

第一,中国传统城市化建立在工-农区割、城-乡区割的基础上,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我们忽视了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

首先,从就业结构看,截至1997年还有70.1%的人口生活在农村,50%的劳动力从事农业。

这意味着推进工业化、城市化的同时,仍没有产生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效应。

其次,“苏南模式”的城市化,通过乡镇企业只是在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方面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其技术基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农民通过将生产要素投入乡镇企业,以便从既定的要素比较利益结构中获益,这也相应地使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减少,农业技术基础进一步劣化。

第二,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孤立发展,市场主要局限于城区,这种市场容量的局限性成为市场格局转向买方市场后扩大内需的障碍性因素。

城市化是不断开发农村市场,将低消费需求向高消费需求转化,实现市场扩容的过程。

但我国传统的城市化路径限制了农业工业化、现代化,农民增收乏力,从而也限制了我国消费品、服务业从城市向农村地区扩张。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生产经营方式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生产经营方式

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生产经营方式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生产经营方式会发生一系列变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转轨方式:
1. 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直接管理和决策,转为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需要进行改革,引入现代企业制度,如股份制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实行独立经营、自主决策和自负盈亏。

2. 私营经济的兴起: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促使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的发展。

私营经济通过市场化运作,在商品生产和服务领域发挥积极作用,成为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3. 出现市场竞争: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市场地位主要由政府规划决定,市场竞争相对较弱。

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要面对来自国内外竞争者的市场竞争,需要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供更好的售后服务以获得市场份额。

4. 资本市场的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市场发展成为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

企业可以通过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增加企业的资金来源,促进企业的发展。

5. 企业自主决策权的增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决策权主要由政府决定。

转为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的自主决策权得到增强,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情况自主决策生产、销售、投资等事项。

总之,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主要由政府计划和控制转为由市场供求和竞争决定。

企业的所有权结构、竞争环境、生产决策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二十世纪末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

二十世纪末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

二十世纪末中国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一、前言在二十世纪末,中国经历了一场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浩大改革。

这个历史时期中,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而社会则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变革。

在此,我们将从五个方面探究中国二十世纪末的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并列举相关案例,希望可以全面、准确地刻画这一时代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经济结构逐步转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化的推进,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具体来说,取而代之的是对外开放、市场计划和私有化三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个方面,是对外开放的改变。

中国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外贸发展一直稳步增长。

1980年-1990年间,中国的进出口总值从201.6亿美元增长到了3072.9亿美元。

几乎是原来的15倍。

而在1990年代之后,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较高知名度扶植和对外贸易环节的技术升级,外贸增长的势头越来越强劲。

第二个方面,是市场计划的改变。

市场计划是经济计划体系逐步废弃后出现的一种混合经济计划模式,合理规范的市场竞争对于发展增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997年中国经济危机后,中国政府提出了一个很有远见卓识的构想,就是寄希望于市场机制的建立和收入的逐渐增加来推动经济增长。

市场改革方案包括贸易、债券、股票、房地产、金融和企业改革等一系列领域的改革。

第三个方面,是私有化的改变。

随着社会变革,国企改革也越来越深入。

从零售商店到银行、工厂,如今中国的民营企业在国内乃至国际范围均占据重要地位。

除了国有外,我们还能看到大量的合资企业以及个人创业,这些都使得中国经济更加活跃、多元化。

三、抑制通货膨胀: 造就新的市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经济走上了市场化的道路,但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通货膨胀等问题。

但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一系列经济政策的推出,中国经济走出了通货膨胀的阴影。

一方面是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措施,1994年后中国政府就陆续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和措施,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增值税、营业税、社会保障等,都对中国的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体制转轨与产业发展:相关性、合意性以及对转轨

体制转轨与产业发展:相关性、合意性以及对转轨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通过对若干行业体制转轨和行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为中国渐进式转轨提供新的解释,或为已有的解释提供新的证据。

主要结论有:改革是可以渐进的,非国有经济的大量进入并不是改革启动和保持增长的必要条件,但随着改革的推进,产权改革和形成竞争性的产权市场成为渐进改革合乎逻辑的内在要求;渐进改革方式具有普遍意义,其它转轨国家改革前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所有制结构和垄断性的生产结构,不会成为与渐进式改革不相容的初始条件;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区别是相对的,用规则标准衡量区别清晰,用行为标准和绩效标准衡量,区别就变得模糊不清;对两种改革方式优劣的评判,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和能容纳主要事实、合乎逻辑的理论分析。

一、转轨过程的行业案例:现实及理论意义中国的体制转轨过程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教条迥然不同。

直到改革开始10余年后的9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体制在以下方面仍然明显偏离甚至背离正统经济学的教义:国有企业仍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私有化;城乡集体企业继续在没有清晰界定产权的环境中运行;不同类型的企业面对不同的法律、财税和预算约束环境;金融部门的改革仍然达不到对企业形成财务硬约束的程度;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程度大大超出市场经济所允许的限度。

然而,就是在这种“不完全”的改革过程中,中国却能保持几乎是全球最高的增长率。

中国的改革方式及其成就已经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被总结为“渐进改革模式”。

在解释渐进改革模式的优越性时,学者们的角度各有侧重。

有些学者认为,市场制度只能通过摸索、实践和适应性的制度创新逐步发展(Murrell,1992;McMillan&Naughton,1992);还有学者认为,在非国有经济没有发展到能创造较多的资源之前,价格和贸易自由化会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McKinnon,1993)。

国内学者更侧重于强调渐进改革过程中利益分配及其对改革进程的影响,认为渐进改革是一种“增量改革”方式,在改革初期允许新体制成份成长,又不触及原有体制的既得利益,改革的阻力较小。

经济体制转轨发展

经济体制转轨发展

经济体制转轨发展从1992年正式确立市场经济的体制改革目标到目前为止,我国虽然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依然任重而道远,经济体制转轨的使命仍然没有完成。

在经济的体制转轨过程中,市场经济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和计划经济无法比拟的优势,极大地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阵痛的过程,新旧体制并存,各种矛盾互相交织,不可以避免地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消极的影响。

回顾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进程,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人们自我发展的物质条件苦乐不均。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呈逐步扩大的态势,特别1992年以后这种态势进一步加剧,时至今日也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

收入差距的扩大意味着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财富占有上的差别的扩大。

高收入者自我发展的物质条件好一点,低收入就差一些,那些赤贫者则丧失了自我发展的物质保障。

3.权力市场化与权力寻租现象严重存在,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就其本质是契约经济,不是权力经济。

但是,在我国的体制转轨过程中,政府部门拥有大量本该由市场调节的社会资源配置权,而对权力有效约束的缺乏促使权力市场化由可能转变为现实。

权力寻租现象的存在给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带来极坏的影响。

从人的全面发展来看,权力寻租,首先进一步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同时这种收入的非法性和不劳而获性,鼓励人们挥霍无度,奢侈浪费,很难造就勤奋、节俭、创业的人格品质。

其次,权力寻租的诱惑使人们推崇特权,蔑视法权,诱使人们渴望权力,渴望与特权建立深厚的联系,对公平竞争失去热情,从根本上动摇了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和精神支柱,无法形成自由、平等、独立、竞争的市场人格。

4.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严重危及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

在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使一些人贪欲膨胀,见利忘义,置国家法律与道德不顾,采取制假售假等不正当竞争手段获取非法暴利,致使经济生活中假冒伪劣大行其道,屡禁不止。

最新-论体制转轨的动态过程 精品

最新-论体制转轨的动态过程 精品

论体制转轨的动态过程近年来,中国的国有企业严重亏损,债务资产比高达80以上,欠银行的坏债越来越多;而国家银行由于本身一直不是真正的商业银行,一直以支持国有企业为其政治任务,相应的不良债权越来越多,自己也进入了亏损的阶段。

结果,当"坏债"累积到难以为继的水平时,便出现了"银行惜贷"、"信贷萎缩"、"通货紧缩"的情况,使经济的正常增长受到影响。

国企改革、银行体制改革和政府改革虽然叫了多年,但时至今日,仍然困难重重,显然不会在短期内彻底完成。

正因如此,国内外的许多经济学家和投资者对中国改革与增长前景的怀疑不断加重中国的银行坏债问题比东南亚各国更加严重,中国问题严重的是国有企业,而其他国家无论政府如何保护,还是私人企业,而银行坏债和企业效率低下使东南亚各国陷入了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中国会不会不久也会陷入危机,使经济陷于萧条、经济增长陷于停顿?中国能否继续通过"渐进式改革"逐步走出当前的困境而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些问题似乎成了世界所关注的焦点。

这些问题必须从一些基本经济关系出发系统地加以回答。

本文就试图从经济的"体制结构"和"体制风险"的角度,对以上的问题作一些理论和实证的分析。

经济能否持续增长,还取决于许多其他的因素,本文分析的只是"体制"这一个因素的作用。

一、渐进改革与经济的"体制结构"1.1渐进式改革与国有企业地位的改变"渐进式改革"的特点,不在于其"慢",而在于最先实行的改革,不是立即取消旧体制,而是在暂不触动旧体制的情况下,先发展"新体制",然后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逐步改革旧体制。

中国过去20年,渐进式改革的主要成就,就在于发展起了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非国有经济",包括外资合资企业、私人企业、个体劳动、股份公司、合作经济以及合种形式的集体经济主要是以社区所有制为特征的乡镇企业。

在 第一讲 体制转轨与市场经济体制

在 第一讲 体制转轨与市场经济体制

(一)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必然性
国情使然: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 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 是中国改革开放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中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利用
★结论: 计划与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 经济手段,二者各有优缺点, 应按照它们各自的功能和长处, 使之在不同领域发挥其作用, 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事实上,各国都实现了二者 的结合,单纯的计划经济和单 纯的市场经济不存在
二元结构与市场经济:统筹城乡,平衡利益。 改革开放与自主平衡:有效应对全球化挑战,实 现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的统一。 中国经济转型最重要的特征是:市场化、现代化、 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三位一体”,浓缩在同一 时代,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 思考:政府职能转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西方的多 元政治在中国是否可行
1、价格机制
(1)定义 所谓价格机制,是指通过价格的升降调 节商品和生产要素的供给量和需求量,引 导生产、经营和消费的经济运行机制。
价格上涨,会引起商品 供应增加、需求减少; 价格下跌,会引起供应 减少、需求增加;
商品供不应求,会引起 商品价格的上涨; 供过于求,会引起价格 的下跌。
价格围绕 价值上下波动 ,并使市场上 的商品供求趋 于平衡。
二、市场经济的优势
• 生产者、消费者能根据供求关系变化作出反应,实
现供需平衡。
• 避免信息传递时滞或失真,提高决策质量。 • 双重动力结构利于发挥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 造性。 • 多元化利益分配及其制衡机制形成一定的竞争秩序。
• 收入分配与生产要素结合利于形成激励机制。
• 有利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自动调节,有利于资源合 理配置
5、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培育和完善
(1)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 • 消费品市场是以提供非生产性消费的产品 为交易对象的市场。 • 生产资料市场是以提供生产性消费的产品 为交易对象的市场。

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的八大角色

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的八大角色

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的八大角色1、加强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创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与环境。

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法制经济,它要求用各种法律、规则来规范和调整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行为。

在体制转轨时期,政府应履行好市场秩序的创立者和维护者的职能,下大力气加强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确立起市场经济的良好秩序。

要建立健全规定市场经济中的各种基本经济关系的法规,规定市场活动和市场主体行为方面的法规和规定。

解决特定经济行为方面的法规。

同时,针对目前存在对于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弊端,政府必须加大经济执法力度,使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折不扣地得以贯彻执行。

政府及其官员应清楚自己是秩序的维护者,而不是市场的参与者。

通过这些措施,逐步确立起我国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与环境。

2、深化企业制度改革,造就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

政府在体制转轨时期的一个基本任务是要深化企业制度改革,让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独立法人主体,让企业独立于政府机构而生存和发展,实现政企分开,构造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

当前特别要按照产权清晰,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企业的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

与此同时,搞好配套改革,对国有企业进行清产核资,界定产权,加强政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和监督,建立起权责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和运营体系,按照优化国有资产结构的要求,积极推进国有资产的合理流动和重组,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3、培育和完善各类市场,形成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

在体制转轨时期,政府要采取有力的措施,投入必要的资源,发展和完善商品市场,培育和规范包括金融、土地、劳动、技术和信息市场在内的要素市场,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全国市场体系。

同时深化价格改革,大幅度缩小国家定价的品种和范围,扩大市场调节价值范围,形成市场决定价格的有效机制,为市场运作创造良好条件。

4、依靠宏观调控手段,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在体制转轨时期,政府要依靠宏观调控手段,尤其是财政、货币和产业政策手段及指导性经济计划来调控宏观经济运行。

我国经济转轨探析

我国经济转轨探析

我国经济转轨探析前言经济转轨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

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经济转轨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本文将围绕中国的经济转轨展开分析,探讨其特点、挑战和思考。

经济转轨背景20世纪70年代以前,中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制度。

计划经济的特征是由政府主导,计划生产、计划销售、计划分配、计划投资。

这种制度下,虽然国家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但也存在严重的问题,如生产效率低下、物资匮乏、价格歧视、资源浪费等。

1980年代初,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计划经济逐渐转向市场经济。

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中国的经济逐渐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情况的转轨之路。

中国的市场化过程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2)第一阶段,以实行价格和企业体制改革为主要目标,为市场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是市场化进程中的突破。

通过该法律的实施,既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有限度地限制了国家的价格管制和干预;同时,企业体制改革也是该阶段的关键因素,通过开放国民经济的组织架构,放开了谋求利润的活力,为市场化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1992-2001)第二阶段是进一步深化市场化改革的阶段,其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深入实施企业改革。

该阶段的特点是,市场体系逐步形成,改革重心逐渐向企业内部管理体制、经营机制转移,重点解决企业间的收益分配和归属问题,使企业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力;此外,逐渐健全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使整个市场经济体系能够更加倾向于合理有序发展。

第三阶段(2001至今)该阶段主要任务是在加快市场化改革的基础上,加强宏观经济调控力度,促进经济循环可持续性发展。

该阶段的特点是,市场化改革进入全面深化的新阶段,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宏观调控从重视数量到强调质量和效益,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良性循环。

中国体制转轨的经济秩序分析

中国体制转轨的经济秩序分析

中国体制转轨的经济秩序分析一、中国体制转轨下的经济秩序分析1. 转型期间的政策变化与影响2. 市场化改革与国有企业的关系3. 外资的引入与中国经济的成长4. 城乡差距与经济不平等的解决5.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及应对措施1. 转型期间的政策变化与影响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政策上不断进行改革与调整,在这个阶段形成的对外开放政策、市场化经济、国有企业改革以及财税体系的重构,都是我们今天的中国经济所基于的核心。

这些政策变化和制度创新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并存的环境,为企业走向市场竞争提供了机会,也为人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2. 市场化改革与国有企业的关系在“以市场化改革为中心”的发展战略下,国有企业改革沿着有限制的市场化路径广泛推广。

作为这个业务领域内最大的参与者,国有企业通过提高效益和移交财政,为中国体制改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以市场化改革为的国有企业经济也受到了市场环境的压力,没有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本质导致了它们在今天中国经济中的局限性。

3. 外资的引入与中国经济的成长外资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中国逐渐与世界连接起来。

外资进入中国之前,中国经济体系一直都是由国有企业主导,这导致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一直都较弱。

然而随着外资不断地引入,中国经济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国家经济体系得到了更好地运营,并开始在国际市场上扩张。

4. 城乡差距与经济不平等的解决中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财富只被少数人所拥有,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在不断的扩大。

中国政府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要得到有效的解决,必须实现经济市场化,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并去除实行冗长的政府监管。

5. 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挑战及应对措施中国是一个庞大的经济体,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比如资本市场的不稳定、就业市场的矛盾、国际贸易的压力等。

为了对抗这些挑战,中国需要加强企业的广泛参与,让整个国家的经济更加健康并促进经济的长期增长。

浅谈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企业战略管理的思考

浅谈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企业战略管理的思考

浅谈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企业战略管理的思考我国经济转轨时期是指自1978年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一段时间。

在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企业战略管理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对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企业战略管理进行探讨和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企业在这一时期的经济环境的变化。

在转轨时期,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企业面临着来自市场竞争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巨大挑战。

企业必须对自身的战略进行重新调整和优化,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全球化竞争。

企业战略管理在这一时期具有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在计划经济时期,企业的发展基本上由政府的指导和计划来决定,企业之间的竞争相对较少。

而在转轨时期,企业必须根据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来制定自身的战略,以谋求生存和发展。

企业战略管理成为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在企业战略管理的实践中,我国企业在转轨时期面临了许多挑战。

企业需要对自身的资源和能力进行重新评估,以确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并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定位。

企业需要面对竞争的挑战,包括来自国内外企业的竞争。

企业必须制定有效的竞争战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企业还需要应对市场和技术的变化,不断进行创新和调整。

企业战略管理需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灵活应变。

在应对这些挑战的过程中,企业需要积极开展战略管理。

企业需要建立战略规划的体系和机制,明确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

企业需要加强对外部环境的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市场机会和竞争威胁。

然后,企业需要不断进行内部资源和能力的整合和优化,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战略执行机制,确保战略的有效实施。

在这一时期,我国企业在战略管理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许多企业通过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服务的品质提升,增强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取得了可喜的发展成绩。

一些企业通过不断调整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有效应对了市场的变化,取得了稳定的市场份额。

这些成功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企业战略管理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浅谈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企业战略管理的思考

浅谈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企业战略管理的思考

浅谈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企业战略管理的思考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企业战略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思考是一个重要议题。

经济转轨时期,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市场的开放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企业需要调整战略以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

本文将从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两个方面来进行思考。

外部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战略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经济转轨时期,市场竞争加剧,消费者需求多元化,企业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压力。

在这样的情况下,企业需要更加注重市场营销策略和品牌建设,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企业还需要关注政策环境的变化,抓住机遇,合理规避风险,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在外部环境变化快速的情况下,企业需要灵活应对,及时调整战略,保持竞争优势。

内部管理的优化也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考虑因素。

企业需要注重优化内部管理,提高组织效率和运营效益。

在经济转轨时期,企业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需要更加注重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企业需要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培养和留住核心人才,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企业还需要加强内部沟通和协作,形成团队合作的氛围,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通过优化内部管理,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在经济转轨时期,企业还需要注重创新和技术引进。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技术含量。

在内部管理方面,企业需要注重知识管理,加强创新能力和技术引进能力。

企业还需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引进优秀的技术人才,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

只有不断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企业才能在竞争中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和利润。

我国经济转轨时期,企业战略管理面临的挑战和思考是多方面的。

企业需要注重外部环境的变化,灵活调整战略,抓住机遇和规避风险。

企业还需要优化内部管理,提高组织效率和运营效益。

企业还需要注重创新和技术引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技术含量。

通过综合考虑外部环境和内部管理,企业才能在经济转轨时期取得良好的发展。

北语 19秋《职业道德与法律》作业_1234

北语 19秋《职业道德与法律》作业_1234

19秋《职业道德与法律》作业_1一、单选题( 每题4分, 共10道小题, 总分值40分)1.区分犯罪与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界线是( )A. 刑事违法性B. 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C. 应受刑罚处罚性D. 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答:A Q:80 \ 500 \ 92612.个人利益是以( )为基础,以文明礼仪为标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本要素A. 行为习惯B. 文化素养C. 社会公德D. 物质文明答:C3.一个人可以犯几个可以改正的错误,但不能有失礼的行为”,这句话告诫我们( )A. 求职应聘过程中,要重视求职礼仪B. 技能突出就可以求职成功C. 求职应聘过程中要做到大方和开朗D. 求职应聘时有错即改答:A4.()是企业形象的最好代言A. 广告宣传B. 员工的良好形象C. 企业的良好管理D. 低廉的企业产品答:B5.“在宴席上最让人开胃的就是主人的礼节”是( )提出来的A. 英格丽•张B. 马克•吐温C. 莎士比亚D. 《礼记》答:C6.走在路上要遵守交通法规,在教室要遵守课堂纪律,看电影不能高声喧哗,这主要表明( )A. 法律是最具权威性的规范B. 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C. 这些规则就是要约束人们的行为D. 这些规则就是法律答:B7.下面关于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的关系的说法中正确是( )A. 依法治国比以德治国更为重要B. 以德治国比依法治国更为重要C. 德治是目的,法治是手段D. 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答:D8.下列不属于附加刑的是()A. 罚金B. 管制C. 没收财产D. 剥夺政治权利答:B9.下列做法中有助于塑造自身良好形象的是( )A. 应酬时冲别人打哈欠、咳嗽和打喷嚏B. 面试时翘着二郎腿C. 与人交谈时要言到心到D. 服装不整洁且有异味10.接触一个人,给人留下直接而敏感的第一印象的是()A. 个人礼仪B. 交往礼仪C. 职业礼仪D. 公共礼仪二、多选题( 每题4分, 共5道小题, 总分值20分)1.下列各项,属于公民基本义务的是()A. 遵守宪法和法律B. 维护国家统一C. 依法纳税D. 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答:ABC2.下列属于社会公德基本内容的是()A. 文明礼貌B. 爱护公务C. 助人为乐D. 保护环境答:ABCD3.在职业活动中,要做到公正公平就必须A. 按原则办事B. 不循私情C. 坚持按劳分配D. 不惧权势,不计个人得失4.良好职业道德的养成A. 不能靠突击来实现B. 不能通过空想来完成C. 靠对不良道德意识的改变D. 靠对不良行为习惯的纠正5.下列各项体现交际礼仪中,信用宽容原则的是()A. 守时B. 守约C. 尊重D. 谦虚三、判断题( 每题4分, 共10道小题, 总分值40分)1.法律规定:“人们可以这样行为”属于义务性规范。

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系

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系

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关系2023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升级和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中国制度变迁与经济转型发展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密不可分。

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如如何平衡市场经济和政府管理之间的关系,如何保护劳动者的权益等等。

因此,我们需要探讨制度变迁和经济转型之间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制度变迁和经济转型的含义。

制度是关于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规则的总和,是一个国家、地区或组织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信仰。

而经济转型则指经济模式、经济结构、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的改变。

从宏观上看,制度变迁和经济转型是重要的历史进程和社会变革。

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制度变迁往往要与经济转型相结合,过程中涉及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多个方面。

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了巨大成就。

中国的制度变迁与经济转型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这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制度变迁为经济转型奠定了基础,并推动了经济转型。

而经济转型也对制度变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观察中国制度变迁与经济转型的关系。

一、改革红利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制度变迁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改革红利。

改革红利是指因经济改革而带来的增长潜力释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打破了原先的行政管制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引入市场经济机制,逐渐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和市场秩序,并加快了国家经济增长的步伐。

例如,农村经济改革的推进,农村土地的流转和农民收入的提升,大大地激发了产业的发展动力,为经济发展助力不小。

二、规范市场秩序推进市场化进程在推行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制度变迁可以规范市场秩序,解决经济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平衡、不协调、不稳定问题。

比如,加强对市场经济的监管,促进市场化进程,建立健全的市场规则和机制,打击有害于市场公平、公正、公开的行为,有利于市场秩序的健康发展。

三、深化改革释放创新潜力经济转型需要创新,而制度变迁提供了促进创新的制度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通过对若干行业体制转轨和行业发展的实证研究,为中国渐进式转轨提供新的解释,或为已有的解释提供新的证据。

主要结论有:改革是可以渐进的,非国有经济的大量进入并不是改革启动和保持增长的必要条件,但随着改革的推进,产权改革和形成竞争性的产权市场成为渐进改革合乎逻辑的内在要求;渐进改革方式具有普遍意义,其它转轨国家改革前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所有制结构和垄断性的生产结构,不会成为与渐进式改革不相容的初始条件;渐进式改革与激进式改革的区别是相对的,用规则标准衡量区别清晰,用行为标准和绩效标准衡量,区别就变得模糊不清;对两种改革方式优劣的评判,还需要更长时间的实践检验和能容纳主要事实、合乎逻辑的理论分析。

一、转轨过程的行业案例:现实及理论意义中国的体制转轨过程与西方主流经济学教条迥然不同。

直到改革开始10余年后的90年代中期,中国的经济体制在以下方面仍然明显偏离甚至背离正统经济学的教义:国有企业仍然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私有化;城乡集体企业继续在没有清晰界定产权的环境中运行;不同类型的企业面对不同的法律、财税和预算约束环境;金融部门的改革仍然达不到对企业形成财务硬约束的程度;政府对企业的干预程度大大超出市场经济所允许的限度。

然而,就是在这种“不完全”的改革过程中,中国却能保持几乎是全球最高的增长率。

中国的改革方式及其成就已经引起国内外许多学者的关注,被总结为“渐进改革模式”。

在解释渐进改革模式的优越性时,学者们的角度各有侧重。

有些学者认为,市场制度只能通过摸索、实践和适应性的制度创新逐步发展(Murrell,1992;McMillan&Naughton,1992);还有学者认为,在非国有经济没有发展到能创造较多的资源之前,价格和贸易自由化会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McKinnon,1993)。

国内学者更侧重于强调渐进改革过程中利益分配及其对改革进程的影响,认为渐进改革是一种“增量改革”方式,在改革初期允许新体制成份成长,又不触及原有体制的既得利益,改革的阻力较小。

当改革“渐进”到新体制部分占较大比重时,才具备了对国有企业进行实质性改革的条件(例如盛洪,1991;樊纲,1993;刘世锦,1993)。

有些学者指出,中国的改革虽然成就显著,但并没有普遍意义。

因为这种改革方式是由中国改革的初始条件决定的。

中国面临的问题类似劳动力从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转移的问题,即工业化问题,对转轨国家来说并没有一般意义,例如在前苏联这样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国家就行不通(SachsandWoo,1994)。

还有学者认为,前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在改革初期,国有经济占绝对优势,没有为“新体制”的生长留下什么空间,不对旧体制进行改革,将生产要素从其中释放出来,在旧体制外形成新体制并保持高速增长是无法实现的(樊纲,1994)。

还有学者强调中国改革初期的分散生产格局对渐进式改革的重要影响,而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在改革初期具有高度垄断的生产结构,不首先对生产结构进行彻底改革,而是先放松价格管制,其结果可能是并不能形成竞争性市场结构,垄断企业还会通过抬高价格获取高额利润(Granick,1990)。

[!--empirenews.page--]另有一些学者不同意渐进式改革只适合于中国的观点。

这些学者认为,大多数转轨国家改革之初面临相似的困境,即扭曲的产品和要素价格、高度集权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缺乏激励的微观经营机制,改革要解决的问题相似,因此中国的经验对其他转轨国家应该具有普遍意义(林毅夫等,1994)。

总体上看,这些讨论要么属于理论假说,要么使用整个经济的汇总数据。

这些讨论提供了许多富有洞察力和启发性的观点及新的理论视角,使人们了解到改革全景和理论背景。

但是,分行业的研究较少见到。

最近几年我们对若干行业的转轨过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行业在改革启动和推进、改革中增长、绩效和产业组织变化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也有显著差异。

为什么同时处在转轨过程中,不同行业会有如此不同的行为和绩效?本文总结这项研究的一些主要发现,希望能对理解中国体制转轨的实际过程、转轨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和中国转轨方式的共性与特性有所帮助。

①二、改革起点:竞争性市场结构与分散生产格局 1.潜在的竞争性市场结构改革之前,中国是否已经存在被认为是渐进改革前提的潜在的竞争性市场结构?本文的行业研究表明,改革前夕,中国的工业结构已经是高度分权化的,的确存在着潜在但强大的竞争力量。

只要允许企业和地方政府有利润动机,会很快形成激烈的竞争格局。

改革前夕电视机工业潜在的竞争力量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地方工业和国防工业。

1978年,虽然全国电视机产量只有51万台,但全国电视机生产厂已达63个。

一部分是60年代末期以来为形成地区性工业体系而迅速增加的地方电子企业,由于生产能力过剩,部分企业在70年代转向生产收音机、电视机等消费类产品;另一部分企业是军工企业,在军品生产任务减少后转向生产电视机。

多个厂家的存在,使电视机行业在快速增长初期就具有了竞争性市场结构。

轻型汽车行业在1979年至少已有13个生产厂家存在,到1980年已达28家。

这些企业由三部分组成,少数是中央所属企业,一部分是地方政府所属企业,这些地方汽车制造厂多数由原来的汽车修配厂或农机厂转产形成;再有一部分是原军工系统的企业转产形成的。

电冰箱行业和洗衣机行业在改革前规模很小,但在很短时间内生产规模迅速增长。

到1979年,至少已有20多个厂家在生产和试制电冰箱,到1980年,已有40多个厂家分布在23个省市。

洗衣机行业在1979年已有30多个厂家在生产或试制,到1980年,生产厂家已增至100家以上,分布在24个省市。

企业构成中,轻工系统所属的地方企业约占一半,其余一半主要来自机械、电子、航天、航空、兵器和船舶6个行业,有中央所属企业,也有地方所属企业。

电视机行业和轻型车行业在改革初期及其后10年左右的竞争中,绝大多数专业主机厂都是国有企业,电冰箱和洗衣机行业呈现多元化的所有制结构,在改革初期竞争格局形成的过程中,就有较多非国有企业参与,在电冰箱行业中约占1/4,在洗衣机行业中约占1/2。

2.技术的“公共产品”性质与分散生产格局的合理性在研究改革起点时我们发现,在讨论中国改革前后的产业组织特点时,需要考虑一个重要因素,即传统体制对技术扩散、经济规模等问题的重要影响。

[!--empirenews.page--]改革前的中国工业中,政府要求企业之间要具有“社会主义协作”和“先进帮后进”的精神,企业间的无偿技术转移很普遍,输出先进技术的企业有时还会派技术人员去引入新技术的企业,帮助其掌握技术,“扶上马,送一程”。

改革之后较长时期内,这种技术扩散方式在政府主管部门的要求下仍然存在,使“先进技术”这个在市场经济中决定规模经济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中国的传统体制中成为“公共产品”,这是改革前和改革初期中国制造业形成分散生产格局的重要原因,同时也使这种分散格局具有了技术经济方面的合理性。

轻型汽车关键技术向多家企业的扩散很具典型性。

1966年,北京第二汽车制造厂开始生产BJ130轻型货车,被认为是先进车型。

1975年由当时的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北京市共同举办“全国130型汽车经验交流会”,共有47家组装厂、零部件厂家参加,会议要求全国“2吨小型汽车以BJ130为基础,按同一图纸生产”。

北京汽车二厂通过无偿提供图纸、技术帮助和零配件规范化,支持了各地该型号车的生产。

国内轻型车使用最多的492Q系列发动机,也经历了类似的技术扩散过程。

492Q发动机是60年代由现北京内燃机总厂的前身北京农业机械厂在原引进的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发的。

当时[1][2][3]下一页的主管部门农业机械部要求将这一技术向农业机械系统的其它生产厂家扩散,扩散过程全部是无偿服务,北内提供全部图纸和其它需要的资料,还派出高级工程技术人员驻在某些引进厂,传授从铸造到设备维修整套生产工艺管理过程。

其它行业存在同样的情形。

由于最能体现规模经济的关键技术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新进入的企业无需支付研究与开发费用,再加上其它因素,许多行业都存在新进入的中小企业与原有大企业相比,在成本上相差无几甚至更低的现象。

轻型车行业的案例表明,无论企业新老或是生产规模大小,各个厂家生产的492Q发动机的价格很接近。

不仅如此,由于新设立的中小企业没有技术开发费用和债务、人员等历史负担,足以抵销产量较小的不利影响,其单位产品的价格还可能低于老企业,效益高于老企业。

根据1985年全国工业普查资料,在载货汽车行业,中央企业、省属企业和市属企业的资金利税率分别为39.63%、51.7%和60.83%。

有调研显示,同样生产中型载货车,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单位产量投资为1.2万元/辆,第二汽车制造厂为2.8万元/辆,而年产量只有3000辆的石家庄汽车厂和年产量只有6500辆的凌河汽车厂,单位产量投资仅为0.6万元/辆和0.5万元/辆(鲁志强,1991,载王慧炯、陈小洪主编)。

总之,改革之前和改革初期,我国制造业生产结构的分散格局,反映出当时的体制特征。

在特定的体制背景下,一些在今天看来不合理的做法,在当时却是合理的选择。

照搬以市场经济为背景的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的某些教条,评判转轨初期的产业组织结构是不恰当的。

三、所有制结构与增长改革以来,中国工业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从总体上看,非国有经济的高速增长对整个工业高速增长作出了主要贡献。

70年代末期以来,工业总产值中非国有企业所占的份额以每年近3个百分点的速度上升,非国有企业的产出在工业总产值中的份额从1979年的19.0%上升到1996年的71.5%。

[!--empirenews.page--]顺理推论,在行业研究中应该能够看出,一个行业中非国有经济的成长速度应该与这个行业的增长速度呈现出很强的正相关性,增长速度相对较快的行业,非国有经济的比重也应该相对较高,反之亦然。

但是这种推论却得不到相应的数据支持,分行业所有制结构与增长速度并没有表现出强相关性。

下面利用1985年和1995年两次工业普查资料,分析各个主要工业行业的增长速度与所有制结构的关系。

表1是1985年到1995年期间主要工业行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

在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上升的行业,增长速度快于全部工业的平均速度,所占比重下降的行业慢于平均速度。

因此,可以将工业行业分为两组,一组增长速度相对较快;另一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同时,计算两组行业中非国有经济比重,如表2所示。

为了有可比性,我们将石油开采、煤炭开采、石油加工等和禁止或限制非国有经济进入的行业如电力、煤气、自来水等垄断性公用事业行业剔除。

表2显示,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我国工业分行业增长速度与这些行业中非国有经济所占的比重没有呈现出正相关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