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牛献礼老师的《植树问题》有感
植树问题心得体会[优秀5篇]
植树问题心得体会[优秀5篇]篇一:植树问题心得体会“养育一棵树,需要时间和耐心;保护一棵树,需要责任和担当。
”这是一位知名环保工作者的名言,也是我参与植树活动之后的感悟。
在大自然中,植树不仅仅是为了美化环境,更是很重要的一种生态保护方式。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绿地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林木保护工作的不足,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而我们可以通过参加植树活动,为环境保护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我参加植树活动时,我深刻体会到了植树的重要性。
该活动共计植树上千株,我们年轻人受到组织的号召,起身捧着树苗,活力满满地奔向选定的地理位置,心中充满了愉快和感动。
在整个植树过程中,我注意事先破土松土、施足肥料,再放置树苗、填土,最后栽牢而稳定。
当我看着刚刚种下一棵树苗时,我不禁想到,这棵树要经过多少风吹雨打,才能成为参天大树,是我们这一代传递给后代的绿色宝藏。
在植树过程中,它不仅仅是一种环保行为,还是个人心灵的洗礼。
大自然赋予我们它的美丽,我们应该更加爱护这个地球,珍惜生命中每一个在大自然中的奇妙经历。
而植树活动的参与,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现自己、付出自己、奉献自己的机会。
所以,植树不是一件难事,只要我们立足于自己的实践行动,以崇高的理念与道德准则引领人们的行为,就必将在绿色的路上走得更稳健、前行得更坚定。
加入植树的行列,让我们为家园的美丽做出应有的贡献,让我们为子孙后代的幸福出一份力,以行动书写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篇二:植树问题心得体会为了绿色校园,为了平衡生态,我们从小就知道要植树造林,但是,到底要不要植树,为了什么植树,植树有何好处,这些问题进一步加强了我们对植树的认识。
校园的绿化管理一直是一桩大事,而现在的校园环境建设越来越好,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树木,也越来越多的人参加植树活动。
植树是环保的重要部分,而学校的植树也意味着学校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在不断提高。
植树不仅仅是为了让校园环境绿化更好,更是在保护生态环境。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10篇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10篇《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1这学期的教研活动快要结束了,也就意味着这学期也即将结束。
今天上午数学组没有课的老师都听了我讲的一节数学课,也是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现对教学的反思总结如下:一、导入课前活动时,我选择学生的小手为素材,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
让学生清晰地看出手指的个数与空格数之间是相差1的。
使学生直观认识并总结出了手指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为下面的学习作了铺垫,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探究,发现“两端要种”的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1、小组合作,自由探究,发现规律提示学生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帮忙学习,让部分优生能顺利发现并总结规律2、简单验证,总结规律。
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棵树-13、例题学习,例题拓展,让学生明确两端和两边的概念区别4.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这里我一共借用了课本练习的一道题:一个求车站的个数,目的是让他们利用所学植树问题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本以为自己设计的教案考虑到了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生活实际,重视了数学思维培养,方法的渗透,是可行的,学生们应该是能够掌握的。
可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在“棵数”时还是跃跃欲试的学生们到求路长时一个个都感动困难重重。
到后来参与的总是那几个平时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
看来这样的设计很难顾及全体学生的发展,这与我的设计有关,如果再上这种课,我一定要再认真设计教案,已达到教学目标。
当然,再好的设计在实践中都会有不如意的地方。
在以后的教学中在生生、师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开发课程资源,完善自我。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2今天我们开始了本学期的最后一个单元《数学广角》的学习,本单元中只要学习的是有关植树问题的学习,植树问题对于小学阶段的学习是一个难度,基本上是将奥数的知识渗透进入了。
听《植树问题》心得体会(1)
听《植树问题》心得体会(1)
《植树问题》是一次极为有价值的听课体验。
此次听课深入解析了植树过程的重要性以及讲述了植树所带来的多方面的积极影响。
我从这次听课中受益匪浅。
以下是我的体会和感受。
1. 植树是缓解城市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
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城市环境日益恶化。
在这个现象背后造成的原因有很多,而其中一项重要的原因就是缺少绿化覆盖。
植树通过增加绿化覆盖面积,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生态问题,为人们打造一个舒适优美的城市环境。
2.植树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
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植树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理污染的手段获得了广泛认可。
树木通过吸收二氧化碳,生成氧气,能够有效改善城市的空气质量,为人们打造一个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3. 植树有助于控制水土流失。
在绿化覆盖较少的区域,水土流失问题往往较为严重。
而植树能够通过增加土壤的覆盖面积,提高土壤的保水性和保护性,从而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现象。
4. 植树对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现今全球已经进入了一个环境危机时代,而植树的效益在此背景下变得更加重要,它对于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听完《植树问题》的课程,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植树这一简单却极其重要的行为。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有意识地多种植树,为环保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植树问题》一课听课心得.doc
《植树问题》一课听课心得新一轮的国培如火如荼地进行中,长沙优秀教师胡美容“送培下乡”上了《植树问题》一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
现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关注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教学的艺术,不是传授而是激发和唤醒,所以老师要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材料,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课前,老师把一张纸对折4次,然后撕掉一个角,让学生猜猜会出现几个洞。
学生充分开动脑筋,说法不一。
老师问:“要想一眼就知道哪个答案正确,最直接的方法是什么?”学生抢着说:“把纸打开。
”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告诉学生学习数学以及检验数学的方法。
让学生切实的感受到生活中隐藏着数学,生活中数学问题处处存在。
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接下来的数学教学进行了情感铺垫。
二、注重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和思考,让学生享受数学的乐趣。
新课改革中强调,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变为“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发现式教法。
先出示例题“园林工人在一段长20米的公路旁栽树,每4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然后理解题意,强调“两端”。
启发学生“怎样一眼就能看出答案”——运用画图法。
接下来,老师把“20米”改为“200米”让学生思考,尝试着练习,有画图的、有猜的,答案五花八门。
教师对几个同学的答案进行比较,找出相同的步骤,不同部分再进行讨论,结合前题的解题过程让学生寻找正确答案,并总结出植树问题的公式。
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只作恰如其分的点拨,并未一问一答的大包大揽。
创设自由、和谐地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掌握学习的方法。
三、教师的激励到位。
在本次活动中,教师对学生的赞扬和鼓励不断。
看似微不足道的评价语言,在学生的心里却可以激起不小的情感波澜。
对于整个教学效果的提高也起到了相当程度的积极影响。
四.练习设计有层次性。
练习设计重视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不断发展。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听后反思
小学数学《植树问题》听后反思小学数学《植树问题》听后反思6月8日,我们所有数学教师观看了北京某校的分层递进展示课。
这节课是郝老师指教对的四年级下册的《植树问题》。
以下就是本人对《植树问题》的感悟。
《植树问题》就是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的能力。
郝老师都能研读教师用书,钻研教参,设计出生动而实效的教学过程。
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总结规律。
而郝老师所设计的课平实而实效,合理的`利用了分层测试卡进展教学。
让每个学生都做园林设计师,为植树设计,并为自己的设计讲解。
郝老师也进展评价,最后引导学生理解植树的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
郝老师是将例1和例2合为一节课,将三种植树情况都进展了引导和归纳。
总之,一节相同的课,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感受。
教师的把握教材和教学风格,让我深深的觉得把握教材的重要性,只有把握住教材,学生才能收益。
通过这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课堂上学生都很"自由"都能发挥学生自己的想法。
教师都能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特别是郝老师,在她那柔和的声音中,调动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发言。
知道学生需要的是什么。
郝老师是位经历老道的教师,在备课的同时也备学生,把所有可能学生会答复的结果都要有所准备。
把每天的平时课上成汇报课,也要把汇报课上成平时课,让每一节课都扎实的度过,而不是虚架子。
这是给我最大的感悟,同时也在告戒自己,在平时要关注学生的表现.关心学生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做到不遗漏.一节同样内容的课堂,学生有着不同的表现。
这就是教师的魅力和处理课堂、驾御课堂的能力。
在一节内容没有起伏,较死板的内容时,就能表达教师的整体素质。
如何将枯燥的知识让学生愉悦的承受,并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一直都是教师在研究和学习的。
看似课堂气愤很活泼、学生兴趣较高,但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却少之又少,这样的课是失败的!假设课堂气氛是消沉的,学生兴趣不高,这样的课堂和教学也是失败的!所以在这次听课中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喜悦。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
《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植树问题》教学心得体会11月4日,我有幸参加首届智慧教室创新教学赛课活动,我执教的《植树问题》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教学学生熟悉的植树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经历猜想、实验、抽象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间隔与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而智慧教室运用现代化手段切入整个教学过程上课堂变得简单、高效、智能。
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辅助作用,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随时检测,以实现快速准确掌握每位学生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有助于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的能力。
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1.适度改编。
原教材例题是“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为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体现“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我把它改编成“城区路面改造,为了更加美化绿化,园林工人在全长为1000米的城区道路的一边植树”;2.亲历思想。
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学时,结合情境图出示问题,通过猜测验证的方法经历分析思考的全过程并初步感受到“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可以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原来的问题。
3.建构模型。
重点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通过画图、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思考,把分割点数和栽树的棵树一一对应起来,发现并初步总结栽树的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并通过生活运用不断强化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而智慧教室软件正是运用现代化手段切入整个教学过程,让课堂变得简单高效、智能。
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辅助作用,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课中交流、随时检测、以实现快速准确掌握每位学生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有助于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
植树问题观课有感
植树问题观课有感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植树问题是个经典的数学问题,之前也听过不少名师精彩的教学。
但是今天,观看了宋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宋老师的课目标明确,主线明朗,结构严谨,生动有趣,特别是宋老师的语言天生具有一种磁性,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下面具体来讲讲这堂课的主要亮点:一、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是学生在一节课中学习的方向,也是学生探索新知遨游知识海洋的灯塔,宋老师这节课主线明朗,由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轮滑入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把本节课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间隔”“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进行渗透,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之后宋老师从生活中的数目之间有间隔导入,再拓展到植树问题。
学生通过提出猜想,自主探究,最后验证,得出公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应用于生活实际,是这节课的亮点。
二、素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无论是课前谈话,还是课中涉及的素材,都是从学生生活中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加强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不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轮滑障碍间有间隔,想一想,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也有间隔老师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间隔,请看(课件)钟面的刻度之间、水龙头间、晾晒的衣服间、咱们同学之间都有间隔。
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我们统称植树问题。
水到渠成地引出课题--《植树问题》。
三、教法学法灵活多样。
宋老师在整节课中让学生充分质疑,充分猜测,充分操作,最后验证证明绝大多数学生的判断是正确的,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导入生活化。
教师出示生活的数目,这样的展现方式既直观,又贴近学生生活。
接着让学生说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的问题。
之后,出示问题,让学生借助学具,初步感知植树问题的几种情况。
接着,利用画图来深入研究植树问题三种情况中,间隔与棵数之间的关系,从而轻松地引出公式。
植树问题心得体会(通用5篇)
植树问题心得体会〔通用5篇〕植树问题心得体会〔通用5篇〕植树问题心得体会1上学期看了曹宁宁老师的《植树问题》,曹老师的课堂导入特别有新意,打破了我们一般的教学设计。
他利用一个图,提醒了三种不同的植树情况,这是《植树问题》教学设计的一个点睛之笔,表达了曹老师教学创新性与对教材内容的优化整合。
而今天我看了吴老师的《植树问题》这节课,吴老师的课一直是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把提问权交给学生,把探究权交给学生,充分给孩子讨论考虑的时间。
看完之后,我觉得只要老师引导得当,不管这节课难不难,好不好上,学生照样学得兴趣盎然,在一问一答中轻松掌握知识要点。
一、教学目的的正确定位,带着孩子创设问题、解决问题。
植树问题我也上过这节课,这节课我感觉不太好把握,我当时特别重视关于直线“植树问题”的三种不同类型的区分,即“两端都种”“只种一端”与“两端都不种”,并且只是利用例题,让他们简单的小组讨论、反应,没有把这种题透彻的剖析、研究。
但如今回过头来想想,植树问题应是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在直线上植树,二是在封闭图形上植树。
吴正宪老师让孩子们去“画一画”,表示出你栽树的过程,并让孩子去展示和说明自己这样种树的理由,其他孩子去发现1号、2号、3号学生出现的问题。
有的同学一条直线上每隔4米栽一棵(线段图),有的围成一圈,有的围城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并一一去讨论各种栽法里面涉及的数学知识。
看似是帮提问题的同学解决疑问,实那么每一个同学都参与了这几种类型栽树的过程和每一种类型植树棵树和空隙之间的关系。
二、注重数学思想的浸透,“钻透”题的必要性。
当时我上这节课的时候好多学生对于间隔数很难以理解。
而吴老师的这节课带孩子亲自体验和建构了载数这一过程,正是学生学习植树问题的关键。
吴老师引导孩子画图,展示采用下面的学生问,展示学生答复,这样其他孩子也渐渐理解了每一种栽树的原理。
并屡次面向每一位学生提供体验的时机,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
使学生在详细情景中体验自主建构。
植树问题的心得体会(通用8篇)
植树问题的心得体会(通用8篇)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这样就可以总结出具体的经验和想法。
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植树问题的心得体会(通用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植树问题的心得体会13月12日植树节的日子,每逢到这一天,我都会想起植树造林的意义。
其实人生也像小树苗那样从幼小的枝干慢慢成长,经过风霜雨雪,阻挡风沙,抗拒暴风冰雹的洗礼,依然慢慢茁壮成长,叶茂枝繁,成长为顶天立地的一棵大树,绿化了地球村,还可以造福人类,共建美好家园。
一颗小树真的很了不起,经过年轮的周转,变得更坚强,叶子更宽厚,可以遮风挡雨。
义务当护林员,是人们友好的绿色天使。
一颗小草,有一天也会变成苍天大树。
植树造林,防沙治沙,营造绿色家园。
在祖国的边疆,有许多像树林般坚强的卫士,为我们保家为国。
他们牺牲自己宝贵的青春,他们用青春捍卫祖国。
我们感谢他们,我们只有通过种一棵小树的行动,来支持他们。
植树造林,为大自然增添氧气吧。
在四季变化的季节里,我们能看到小树在春季的温暖阳光下,萌发出小芽,并逐渐到夏季变得枝繁叶茂,再到秋季的落叶归根,冬季的坚强,我们能感想到人生好比这样。
我们坚决制止滥伐滥砍林业的不法行为。
为大自然当好造林员,环保宣传员。
相信树林将会变成最美好的生命常青树。
植树节你行我动,将环保进行到底!植树问题的心得体会2我们经常会听到别人说:“把绿色送给大地。
”因为绿色是大地的衣裳。
春天,这个万物复苏,大地呈现一片欣欣向荣勃勃生机的景象的季节,万物都向人们露出春天的微笑。
3月x日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我们代表学校要执行一个特殊而又神圣的任务——植树。
怀着兴奋而又期待的心情,我跟着这支植树大队开始了出发的旅途。
一路上,我们有说有笑,连我们身边空气都显得异常的温馨、愉快。
到了目的地,看到属于我们常德市一中的小树苗,我很高兴,因为我们的任务是要赋予她神圣的生命。
《植树问题》观课有感
《植树问题》观课有感第一篇:《植树问题》观课有感植树问题是个经典的数学问题,之前也听过不少名师精彩的教学。
但是今天,观看了宋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宋老师的课目标明确,主线明朗,结构严谨,生动有趣,特别是宋老师的语言天生具有一种磁性,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下面具体来讲讲这堂课的主要亮点:一、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所在,是学生在一节课中学习的方向,也是学生探索新知遨游知识海洋的灯塔,宋老师这节课主线明朗,由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活动--轮滑入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把本节课中学生难以理解的“间隔”“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进行渗透,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之后宋老师从生活中的数目之间有间隔导入,再拓展到植树问题。
学生通过提出猜想,自主探究,最后验证,得出公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应用于生活实际,是这节课的亮点。
二、素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无论是课前谈话,还是课中涉及的素材,都是从学生生活中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素材,加强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不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轮滑障碍间有间隔,想一想,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也有间隔?老师也找到了一些生活中的间隔,请看(课件)钟面的刻度之间、水龙头间、晾晒的衣服间、咱们同学之间都有间隔。
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我们统称植树问题。
水到渠成地引出课题--《植树问题》。
三、教法学法灵活多样。
宋老师在整节课中让学生充分质疑,充分猜测,充分操作,最后验证证明绝大多数学生的判断是正确的,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从而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导入生活化。
教师出示生活的数目,这样的展现方式既直观,又贴近学生生活。
接着让学生说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间隔的问题。
之后,出示问题,让学生借助学具,初步感知植树问题的几种情况。
接着,利用画图来深入研究植树问题三种情况中,间隔与棵数之间的关系,从而轻松地引出公式。
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教师积极联系生活实际中的数学问题。
植树问题观课有感《植树问题》观课
植树问题观课有感《植树问题》观课XX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一课,让我受益匪浅,整堂课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教材把握,学情了解,重难点的处理到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整个过程流畅清晰。
明确的目标得以实现,准确的教学重难点得到解决看后深受启发。
在教学环节上,通过让学生猜谜语引入课,巧妙导入,数学化过程有效展开,训练精当扎实灵活,一节在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的师生关系的定位等方面都颇有新意。
整节课的设计非常适合学生的思维发展,在结构上也注重了前呼后应,课堂显得紧凑,合理。
在教师的引导下,展示了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汇报的主动性,课堂气氛宽松,愉悦,学生的参与度高,学习积极性高,兴趣浓厚。
教师的教态自然,语言精练,准确,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师生互动良好。
在内容上,植树问题的重点是解决间隔的关系,建立相应的模型,为了突破这样难点,刘老师采取了化繁为简的方法,进行了数学建模。
利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具体来说:1、设计简单流畅易懂。
由猜谜语导入新课,初步了解掌握间隔数,继而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不规定间距,同时改小数据,在开放的情境中,凸显知识的起点,建立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的解题方法。
2、注重实践体验探究。
启发学生透过现象发现规律。
3、联系生活拓展思维,多次带给学生体验的机会,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共鸣的情境。
本节课所学内容是第七单元的新授课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很容易接受。
另外,指导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
设置问题讨论环节,有利于学生合作学习意识的培养。
另外,设置了学生自学和合作学习环节,在后两种植树情况的学习中,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在讨论中巩固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针对五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积极主动,爱表现。
这些环节设置有利于新授知识的掌握和学生数学情感的培养。
游戏环节设置有局限性,展示时间不足。
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细心善于观察,把生活中的事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尽量用最好的方法来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能够被老师的教学吸引,能够更加喜欢。
听“植树问题”体会
听“植树问题〞体会“植树问题〞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内容,本课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在于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
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两端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
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
本课的教学,并非只是让学生会熟练解决与植树问题相类似的实际问题,而是把解决植树问题作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一个学习支点。
借助内容的教学开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一定的思维能力。
王老师这节课教学“两端都栽〞和“两端不都栽〞的植树问题,这节课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使学生有更多的时机从周围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我听了王老师的课,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王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整体是成功的。
王老师设计流畅简单易懂。
课前前置检测就已经将“两端都栽〞的问题根本解决了,齐读学习目标使学生明确要学习的任务,紧接着引出例题探讨植树问题,同时改小数据,将长度改成20米。
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开放的情景中,突现知识的起点,从而用一一对应的思想方法让学生理解多1少1的原因,建立起深刻、整体的表象,提炼出植树问题解题的方法。
在这里改小数据,有利于学生的思考,主要照顾后进生。
然后以例题展开,让学生动脑、动手反复验证,最终总结出:间隔数+1=棵数。
这节课的设计依据了认知规律:通过例题感知间隔,以例题为载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以生活中植树问题的应用为探讨对象,了解植树问题实质,多角应用拓展植树问题的认识。
整节课条理清晰、层次清楚、浅显易懂,始终围绕重点内容进行难点的突破。
这节课虽扎扎实实,但问题也存在着。
1、针对学生能够找到简单植树问题的规律“棵数=间隔数+1〞却无法运用自如,因为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
以为学生能发现“棵数=间隔数+1〞就能解决问题了,实际上这只是局部学生具备了继续学习的能力,这恰恰导致了能找规律却不会用规律。
暑期数学教师培训总结8篇
暑期数学教师培训总结8篇暑期数学教师培训总结 (1)一、关注学生,促进发展1、理解和尊重是发展的前提5月7日上午,听了全国著名小学特级教师牛献礼老师的一节精品课和课后的报告,他这节课的内容是《植树问题》的教学,他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做到了理解和尊重学生,注重每位学生的发展,师生的互动恰到好处,学生的积极发言和老师风趣的语言,赢得在场的老师热烈掌声。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们都渴望老师的尊重、理解、善待。
所有的孩子都有巨大的潜力,有的尚未成熟,尤其是对后进生的宽容爱护表现的尤为重要,而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几乎很难做到对学生的尊重和理解,更谈不上善待了,自然就达不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2、教学时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与学的质量,多重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多倾听、少打断、高尊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认真倾听学生单想法并捕捉有效的价值。
是成为师生互动思维的有效方法。
而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总是以自己为中心,甚至有的老师责令学生上课一定要看到黑板看到自己,结果课堂上看似成功,课后却不尽人意。
二、让学生享受智趣数学5月7日下午听了江苏省特级教师吴汝萍老师的一节课《1000以内数的认识》,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了智趣数学的理念,智趣数学包括三层:第一层次,“情趣”让学生的心智走进数学课堂中来;第二层次:“乐趣”让学生的心智能常驻数学课堂之中;第三层次:“智趣”让学生迷恋数学,时时处处乐于研究数学,然而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读懂儿童的需要了吗?其实儿童真的需要帮助,不需要指令,需要鼓励,不需要责怪。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做到了教学形式能够使学生觉得好玩了吗?课堂上提供了多长时间让学生玩数学的?这些问题是否会引起教师的共鸣与深思。
其实数学学科本身是充满魅力的,能引起学生持久兴趣的,当你成功做出一道百思不解的难题时,那成功之感、愉悦心情是无法形容的。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将数学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到数学不是枯燥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感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价值。
植树问题心得体会
《植树问题》心得体会
听了老师的《植树问题》一课,使我对《植树问题》的教学豁然开朗,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之处。
这节课给我的感触颇深,现在总结如下:
付老师这节课首先以猜谜语这一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教学设计由浅入深,步步为营。
在新知探究环节中,付老师先用看手想到什么数来引出“间隔”,师伸出一只手(生举手)把手张开,从张开的手指里你能得到什么数学信息?(5个手指 4个间隔),接着再以装扮新学校道路为探讨题材,“一条20米的路,在它一旁每隔5米种一棵树,需要多少棵?”,出示该问题后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摆一摆,从而猜测需要几棵树,随后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小数据验证猜测,最后得出结论。
学生的猜测与操作验证得出三种不同的情况。
在帮助理解植树问题中的那种现象中,老师让学生们多次说的“树——间隔,树——间隔……”,从中慢慢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而数学又为生活而服务,在学生对植树问题的几种不同种法的基础上,准确的处理好细节问
题,利用学生每个人的手指加深印象,在独立解决问题环节中,扩展到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公交车的站台、插彩旗、锯木条、上楼梯等等)。
让学生在不断挑战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课堂气氛活跃,逐步完善并且达到了教学目标。
在课堂气氛方面,教师还可以先进行一些小型的活动来提升一下课堂气氛。
在巩固练习的过程中,教师积极联系生活实际中的数学问题。
本课从始至终处处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从而更能体会到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听了付老师这节课受益很多,感触最深的就是觉得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很多。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加强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不断改进。
2019小学数学听评课《植树问题》反思精品教育.doc
小学数学听评课《植树问题》反思一堂优秀的课,不仅仅是教师可以完整而严谨的讲出一堂课,更应是学生如何听懂并运用这堂课的知识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这个问题,在这次的青年教师赛课中王主任就两位教师的这个问题做了深入的分析和点评指导。
想上好一堂课要先熟记课标对于这堂课的要求和指引,再者就学生如何自学,主动的自学设置好问题和引导,让学生带着问题主动地去探究,寻找答案。
就如这节课《植树问题》应该让学生多做,多尝试,自己发现问题。
就如100米的小路载树,为什么不画一百米呢?同学们自己动手之后就会发现很麻烦。
那就让他们思考方法,他们就会说出画一段就可以了,就让他们自己动手去做一做,不用规定米数,让他们自己去统计表格,自己发现规律并总结规律。
其实这堂课刚开始的设计非常好自己动手先做一做,发现问题,去研究问题。
但是在之后的学习就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能动性。
还有在设计植树的几个问题时,因为出示了一张一端不载的幻灯片,所以可以很巧妙的将两端都不载,一端载等植树问题一起说了。
但是在设计巩固问题时跳度有些大。
王主任说可以设置较小的数的选择题,让学生从中找出三个总长、间隔数、棵树,自己试着计算一下。
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找一找生活中植树的影子。
听她这么一说我觉得,这堂课一定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课堂,这样的数学课一定非常受学生欢迎。
除了教学设计要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在教案的设计上也应当遵循课标,促使教学评的一致性,严格要求规范性。
整个活动,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
《植树问题》心得体会
《植树问题》心得体会《植树问题》心得体会11月4日,我有幸参加首届智慧教室创新教学赛课活动,我执教的《植树问题》是《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其目的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通过教学学生熟悉的植树情境,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经历猜想、实验、抽象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间隔与点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并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而智慧教室运用现代化手段切入整个教学过程上课堂变得简单、高效、智能。
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辅助作用,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课中交流。
随时检测,以实现快速准确掌握每位学生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有助于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的能力。
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整合,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1.适度改编。
原教材例题是“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为了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加体现“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我把它改编成“城区路面改造,为了更加美化绿化,园林工人在全长为1000米的城区道路的一边植树”;2.亲历思想。
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教学时,结合情境图出示问题,通过猜测验证的方法经历分析思考的全过程并初步感受到“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可以从简单的事例中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解决原来的问题。
3.建构模型。
重点培养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通过画图、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思考,把分割点数和栽树的棵树一一对应起来,发现并初步总结栽树的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并通过生活运用不断强化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
而智慧教室软件正是运用现代化手段切入整个教学过程,让课堂变得简单高效、智能。
因此,我在本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的辅助作用,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课中交流、随时检测、以实现快速准确掌握每位学生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从而有助于开发学生自主思考与学习能力。
2024年植树问题教学反思范文600字(通用6篇)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范文600字(通用6篇)植树问题教学反思1本节课研究的只是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主要目标是向学生渗透一种思想,一种在数学上、在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思想——化归思想。
这种思想的渗透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寻求解决复杂问题的一般方法,那就是从简单问题、简单事例入手,寻求规律,通过规律的得出,最终解决问题。
教学上我采用“自主——互助”的策略,力求让学生依据自学提纲及要求,通过独立思考,把不明白的问题与他人交流合作,使学生在不断地操作和交流中,经历发现和感受的植树问题的过程。
环节如下:一、通过课前活动,以大家都熟悉的上操站队为素材,让学生初步认识间隔,感知间隔数。
二、以自研题为载体,实现全课教学重点及难点的突破。
为此我设计分别在15米、20米、25米、30米的公路一边植树的问题,先让学生明确自学要求,然后根据要求独立研究与自己编号对应的一题,重点让学生通过画图栽栽看,发现一棵一棵种树关键是要找准间隔数,在经历了从简单事例入手之后,各部分名称的实际意义已经得到了强化。
与此同时,植树问题的一般解法也已经得到了归纳。
然后用找到的规律去解例1中的在100米绿化带上植树的问题,使学生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这几个过程中,学生学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三、多角度的应用练习,巩固学生对植树问题的理解,突出教学重点。
四、通过达标检测活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改进自己的教学和跟踪辅导提供有利的保障。
五、评价总结,拓展延伸。
通过出示不同类型的植树问题,让学生近一步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下一节数学课做好铺垫。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2本节课旨在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发现数学规律,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精神,最终掌握植树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牛献礼老师的《植树问题》反思
一、怎么把数学课堂变得简单?一是建立模型,植树问题分为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不栽三种形式,其本质就是棵数与间隔数的对应关系,一根主线贯穿三种情况,牛献礼老师用一节课的时间解决三节课的三个例题。
二是数形结合,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简洁化。
三是概括类推,先由9棵树发现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再类推1000棵树两端不摆需多少盆花,1000棵树两端都摆需多少盆花,1000棵树只摆一端需多少盆花。
二、结果与过程谁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结果只是一个数字或一个答案,数字和答案背后的数学规律、思想、方法才是需要学生掌握的。
《植树问题》片断赏析:
师:“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数学问题,学什么呢?”课件出示问题,抽生读题。
(赏析:开门见山,直奔问题,看似缺乏“趣味”?数学的真正趣味应是探究的乐趣,而不是一些花哨的形式。
)
师简单评价,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声音真好听!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生:“植树”。
生:“摆花”。
师:“怎么摆的?”
生表述题,教师用课件画出关键句子:9棵树,每相领两棵树之间摆一盆花,两端都不摆。
(赏析:做什么?怎么做?两个简洁的小问题,把教学聚焦。
)
师:“写出你的想法,如果有困难可以用画图方法来帮忙。
”
(赏析:说到数学给我们第印象就是列式计算?“写”字说明数学可以有多种表示形式,文字、图示。
文字是数学的原示形式,图示是数学的简洁形式,算式是数学的高级形式。
)抽生板演画图:
师:“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9棵树,每两棵树中间摆一盆花,我就画图,然后数出一共摆8盆花。
”
师:“行不行?行,我画9棵树,再把花画出来,然后一棵一棵数,一共摆8盆花。
真棒!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一男生举手回答:“我和她不同,我只画三棵树,三棵树中间有两个间隔,摆两盆花,9棵树之间就摆8盆花。
”
师:“谁听懂他的意思了?”抽生再一次表述。
师生结合学生画的图,对话小结:2棵树之间有一个间隔,3棵树之间有两个间隔,依次类推,9棵树之间就有8个间隔,每个间隔摆一盆,也就是8盆花。
师:“我也画了一幅图。
”课件先出“树”然后再出示“花盆”最后形成下图并列出算式。
师:“我们加大难度,1000棵树,每相临两棵之间摆一盆花,也是两头不摆,一共要摆
多少盆呢?”
生立即齐答:“999棵”
师抽生说想法,一女生:“9个树之间有8个间隔,摆8盆花,1000棵树就有999个间隔,摆999盆花。
”
师简单复述,然后出示老师的图和想法,如下图:
师:“开始是树,结尾也是树,我就从第一棵开始,一棵树就对应了一盆花,紧接着又是一棵对应一盆花,一棵树对应了一盆花,依次类推都是一棵树对应一盆花,最后怎么样呢?”
生:“多了一棵。
”
师:“是不是多出一棵树,没人和它对应啦?那说明什么?”
师生对话,得出两端不栽,棵数比间隔数多一。
(赏析:师生用“一一对应”的这把钥匙,解开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和只栽一端看似不同其实本质一样的问题,建立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最后回归生活,解决路灯问题、“锯木问题、排队问题、爬楼问题。
三、为什么我的数学课堂那么乏味?平时关起门来上课我都很自然,自我感觉良好,但一到公开课,不是语无伦次,就是言语苍白,原因是我唱惯了独角戏,习惯了一言堂。
学生只是听众,我只需滔滔不绝,公开课换种互动方式,动态生成,我就变得那么青涩和生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