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 诸蓓蕾执教的《长度比较》一课

合集下载

长度比较(教学设计)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长度比较(教学设计)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长度比较(教学设计)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一、教学目标1.能够简单地比较物体的长度差异。

2.能够使用简单的语言和符号描述物体长度的差异。

二、教学重点1.掌握简单的长度比较技巧。

2.理解长度比较的应用场景。

三、教学难点1.呈现长度比较与符号的联系。

2.帮助学生参与并理解比较长度的过程。

四、教学内容1. 导入新知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给每个学生发一些不同长度的颜色条纸或实物,让他们先自由玩耍,相关的物品如:•毛笔•铅笔•大野球•笔记本电脑•巧克力棒这样做有助于让学生感受到长度的差异并呈现出简单的比较。

接下来,请学生将这些物品按照长度从短到长进行排列。

这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讲解新知1.首先,让学生了解既然我们要比较长度,就需要先知道长度的概念。

长度是指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之间的距离。

2.其次,介绍如下两种比较符号:–大于(>):表示一个长度比另一个更长。

–小于(<):表示一个长度比另一个更短。

3.最后,让学生进行长度比较练习。

学生可以使用比较符号表达相邻的两个物体的长度例:小米手机的长度 > 铅笔的长度4.通过练习,学生可以了解到长度比较符号和应用场景之间的联系,并能掌握简单的比较技巧。

3. 课堂练习最后,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简单的长度比较练习。

学生需要进行以下操作:1.根据排列的先后顺序给物品贴上序号。

2.形成比较练习题并交给学生。

3.让每个学生将各自编写的练习题交给其他同学进行练习。

4.检查学生的练习,及时纠正并肯定学生的成果。

4. 课外练习为了让学生将课上学的知识巩固在脑海,老师可以留下一些练习题作为家庭作业,并要求学生在家中完成这些任务,并及时将答案提交给老师。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程注重让学生亲身感受长度比较场景,并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基本比较技巧,从而使学生在课后充分熟悉比较符号和应用场景之间的联系。

这种教学方法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增加了学生参与度,但也存在一些学生理解较慢等难点。

评 诸蓓蕾执教的《长度比较》一课

评 诸蓓蕾执教的《长度比较》一课

联系学生生活提高教学有效性——评周浦镇小学xxx执教的《长度比较》一课三林镇中心小学 xxx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计算。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生活环境,适当扩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课堂教学改为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一方面能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并培养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策略,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而组织的活动。

今天在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小学数学第六组教学实践活动中,听了周浦镇小学xxx执教的《长度比较》一课,应该说这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下面从“联系学生生活,提高教学有效性”角度,说说我自己听课后的一些感受和想法,与各位骨干教师进行商榷。

一、利用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建议是“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诸老师在《长度比较》课的一开始,教师问:“谁来向客人老师介绍一下自己?”抽了三位高矮不同的学生上来介绍,教师有意让最矮一位女生站在椅子上,教师说:“这位女生最高。

”学生马上反对,说:“要一起站在地上,才能比。

”教师然后让学生说说三位同学的高矮顺序。

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度比较。

长度比较教学设计

长度比较教学设计

长度比较教学设计长度比较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长度比较》是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五章几何小实践里的一课。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关于长短、高低、厚薄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是学习长度测量的重要基础。

教材要求学生知道长度比较的一些基本方法,并能运用。

教材中注重对长度比较方法的掌握,留给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大。

这个空间所包含的不仅有方法的探索与习得,更有亲身经历学习过程的情感体验。

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用眼睛直接观察比较物体长短初步感知长度概念。

2.通过操作逐步体验、感知并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不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用“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

难点是:灵活运用长度比较的多种方法。

二、教学方法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

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学习长度的比较,但是实际上一年级的小学生在生活中很早就有了“长”与“短”的认识经验。

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从学生已经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大量关于物体长度比较的感性经验出发,首先帮助学生形成长度的初步感知,以学生自身经验为基石,引导学生将学得的知识运用到解决数学问题中去,使学生获得数学的思维方法,然后进一步从具体到抽象,运用借助其他物体的方法进行比较,从而渗透间接比较长度的思想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坚持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环境,改变单一的个体学习方式,倡导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许多奇思妙想都是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产生的。

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与社会生活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情景引入环节,我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比身高引入,让学生初步感知长度的比较。

接着,通过比彩带长短和书本的厚薄,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视觉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比较,揭示课题。

然后我出示了两根长短不明显的彩带,由学生根据生活中积累的长短比较的经验,自己探索出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方法来比较长度。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长度比较 沪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长度比较 沪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案:长度比较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沪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中的长度比较。

学生将学习如何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能够准确判断哪个物体更长或更短。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长度的概念,并能够通过观察和比较来判断物体的长度。

2. 学生能够使用适当的工具,如尺子或直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准确记录结果。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培养观察力、比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学生在理解长度概念时可能会遇到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示范来帮助他们理解。

2. 学生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可能会出现误差,需要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并教授他们如何准确记录结果。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书本、尺子等,以便进行长度比较的示范和实践活动。

2. 学生准备一把直尺或尺子,用于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些不同长度的物体,引起学生对长度比较的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物体的长度。

2. 示范:教师示范如何使用直尺或尺子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并强调测量的准确性和记录结果的重要性。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他们需要测量给定物体的长度,并记录结果。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测量中遇到的问题。

4. 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长度比较的方法和技巧,并强调准确测量和记录结果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1. 在黑板上画出一些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书本等,并用直尺或尺子标注出它们的长度。

2. 用彩色粉笔突出显示测量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作业设计:1. 学生需要测量家中的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记录结果。

他们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物体,如玩具、餐具等。

2. 学生需要将测量结果与同学进行比较,并讨论他们观察到的差异。

课后反思:1. 教师需要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并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

2. 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个别交流,了解他们对长度比较的理解程度,并给予他们一些建议和指导。

【2018最新】长度比较评课-word范文 (6页)

【2018最新】长度比较评课-word范文 (6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长度比较评课篇一:线段长短比较评课听《线段的长短比较》后评课稿一、教学设计总体思路:本节课自始至终把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贯穿于教学内容和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无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达到了预订的目标。

教学思路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始终以线段的大小比较两种方法度量法和叠合法及其应用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所教知识准确,知识点的拓展与延伸恰到好处。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特色:能从教学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自如。

教学中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因素,从如何比较两人的身高这个生活中熟悉的问题出发,突破叠合法比较线段长短这个难点,立足思维训练和能力过程。

重视学生活动,以导为主线,以变为特色,以教与学协调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为主要特征,进行因材施教。

三、教学基本功及教学效果:教态亲切和霭,语言清晰、生动,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板书工整、规范,富有系统性;教学目标达成效果较好,课堂气氛活跃,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协作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真正起到了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体现了短时高效。

听《线段的长短比较》后评课稿1、本节课自始至终把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贯穿于教学内容和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无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达到了预订的目标。

教学思路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始终以线段的大小比较两种方法度量法和叠合法及其应用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所教知识准确,知识点的拓展与延伸恰到好处。

2、能从教学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自如。

教学中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因素,从如何比较两人的身高这个生活中熟悉的问题出发,突破叠合法比较线段长短这个难点,立足思维训练和能力过程。

长度比较教学反思

长度比较教学反思

反思一:长度比较教学反思《长度比较》这节课要求学生知道并能运用长度比较的一些基本方法。

深入研究教材后,我发现,教材中注重对长度比较方法的掌握,留给学生的学习空间更大。

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突出对长度比较方法的探究,努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获得知识技能,更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与方法,并让每一个学生能从中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愉悦。

一、注重教材,活用教材。

教材是按长度比较的不同方法呈现素材的:第一种是观察。

教材中通过4面旗子比高低和4个小朋友比高矮来完成。

这个方法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其实是常用的,所以我先让班里两个小朋友比身高,让他们明白只要站在同样高的地面上就可以要观察的方法比高矮。

再把教材中的素材作为练习进行方法的巩固,同时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第二种是一端对齐,看另一端。

其实这也是在同一横线上的延伸。

第三种是折的方法。

第四种是用方格纸比较长度,这也是今后用尺来度量的一种雏形。

我在实际教学第三种和第四种方法时,把教材进行了处理。

我先讲了用方格纸比较长度,而在综合运用环节中比较长方形铅画纸两条边的长短时,渗透了折的方法,这样处理既对前面几种比较长度的方法进行了巩固,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注重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先后安排了三次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次是在比较奥运会领奖台上三位运动员的身高。

这里我先让学生自己思考,再和同桌讨论。

在第二次比绳长和第三次综合运用时,我让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讨论。

在小组合作时,形式也不固定:有和同桌讨论,也有四人讨论。

在每一次小组讨论时,我给学生留足了时间,并参与到他们的讨论中,而不是让小组讨论变成一种走过场的形式,注重了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三、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一年级学生语言表达不太规范,这就要求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加以培养。

如本节课在让学生选身边的两样物体用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方法比较长度事,我规定他们在交流时要说清楚比的是什么,怎么比的,比的结果是怎样的。

《长度比较》教学教案

《长度比较》教学教案

《长度比较》教学教案《长度比较》是小学一年级第二学期第五章“几何小实践”单元的内容。

教材要求学生知道长度比较的一些基本方法,并能运用。

那么长度比较的教案怎么写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长度比较》教学教案,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长度比较》教学教案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一年级第二学期第50-51页。

教学目标1.初步感知长度,经历观察、思考,自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能将物体的一端对齐,比较物体的长短。

2.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采用多种方法比较物体长度。

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质疑、表达等能力。

教学重点:物体长短的直接比较(将物体的一端对齐,比较其长短) 教学重点灵活采用多种方法来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展台、彩色小棒、长方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一、发现问题,自主观察、思考,初步探究比较的方法。

1.板书课题:长度比较今天我们学习长度比较,你有什么数学问题吗?(学生可能会提问:什么是长度比较?比较什么的长度?怎么比较长度?……)你觉得"长度比较的方法是怎样的?",请你想一想。

2.教师手握"两根小棒"(老师手握两根不同颜色的小棒)问:哪根小棒长?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引导生生之间质疑追问)能确定哪根小棒长吗?为什么?怎么样才可以确定究竟哪根小棒长?4.动手操作验证猜想。

你有什么办法让人一看就能比出两根小棒的长短?学生说自己的办法,再上前演示操作。

为什么这么放就能一下子比出来了呢?【让学生根据课题来提问,发现本节课的核心问题"用怎样的方法比较长度?".接着创设情境,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经历观察、思考,自主发现一端看不清时,只看一端是比不出长短的,感受到答案的不确定性,并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办法,思考得出将物体的一端对齐,再看另一端比较物体的长短,初步感受长度比较的基本方法。

】二、进一步观察比较,完善认知。

1.信封下面有两根绳子,一根是红绳子,另一根是蓝绳子。

长度比较(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长度比较(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长度比较(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长度比较”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教学内容为:1.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并初步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会使用直尺进行长度的测量。

3. 掌握长度比较的方法,并能正确比较物体长短。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学会使用直尺进行长度的测量,并能准确比较物体长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难点:1. 长度单位厘米和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2. 正确使用直尺进行长度的测量。

3. 准确比较物体长短。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卷尺、长度模型等。

2. 学具:直尺、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生活实例等方式引入长度比较的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 演示与实践:教师演示如何使用直尺进行长度的测量,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4. 练习与讨论:布置一些长度测量和比较的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学习心得。

5.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总结,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

板书设计:1. 长度比较2. 内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直尺的使用方法、长度比较的方法。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布置一些长度测量和比较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拓展练习: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长度测量和比较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课后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能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

2. 教学方法是否恰当,学生是否能够正确使用直尺进行长度的测量。

3. 学生在练习和讨论中是否积极参与,是否能够准确比较物体长短。

4. 对学生的反馈是否及时准确,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沪教版小学一年数学下册《长度比较》教案:让孩子们通过实物比较掌握长度概念!

沪教版小学一年数学下册《长度比较》教案:让孩子们通过实物比较掌握长度概念!

沪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长度比较》教案:让孩子们通过实物比较掌握长度概念!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他们开始懂得了许多数学概念,如数的大小比较、数的加减乘除等,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对长度概念的认知还不够深入,不知道如何量化长度并用语言表达。

因此,教育者需要引导他们认识长度,并通过实物比较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沪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长度比较》教案,正是基于这些考虑设计而成的。

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量化未定长度的物品,如用卷尺、尺子等工具测量;2.能根据不同物品的长度大小进行排序,如短-中-长;3.能使用简单的比较形容词描述物品的长度。

教学方法:教师先介绍不同作业的长度,比如线段、橡皮、铅笔、毛笔等等,然后是教师出示不同长度的实物,让学生通过比较和测量来确定不同物品的长度大小,并用比较形容词描述这些物品。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长度概念是什么吗?” “你们能用语言表达不同实物的长度吗?”引导学生回顾日常生活中测量长度的场景,比如家里的地毯、铅笔、橡皮等。

二、引入学习内容:1.教师出示不同长度的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区分它们的大小。

2.教师向学生介绍用卷尺、尺子等工具测量长度的方法,并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

三、达成学习目标:1.让学生把不同物品的长度拍成排列,通过比较形容词描述它们之间的长度差异。

2.让学生在小组中展示他们的长度比较成果,讨论彼此之间的异同点。

3.在教学结尾,通过腾讯课堂等在线教学平台举行测验。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认识长度概念,通过实物比较掌握物品的长度大小区别。

2.教学中着重强调学生使用比较形容词描述物品的长度,比如短、长、更短、更长、最长等。

教学难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怎样量化未定长度的物品,比如将一个卷尺放在地上,然后让学生通过笔画标记出所测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评价:1.通过个人展示,提高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为教师更好地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提供了依据。

长度比较(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长度比较(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

长度比较(教案)一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长度比较,要求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比较物体的长度,并能够用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本节课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比较物体的长度,并能够用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1. 学生对长度的概念理解。

2. 学生在比较长度时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绳子、小木棒等。

2. 学具:学生自带的尺子、绳子、小木棒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故事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长度,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教具,引导学生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体验长度的概念。

3. 活动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比较物体的长度,并能够用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4. 活动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个人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比较物体的长度,并能够用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明确长度的概念和长度比较的方法。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长度比较的理解。

板书设计:长度比较1. 长度的概念2. 长度比较的方法3. 长度比较的活动作业设计:1. 观察家里的物品,比较它们的长度,并用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2. 用尺子测量家里的物品,比较它们的长度,并用语言描述比较结果。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体验长度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确保学生对长度比较的理解。

在作业设计方面,教师应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学生对长度比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一年级数学微课设计 《长度比较》

一年级数学微课设计 《长度比较》

《长度比较》微课教学设计方案微课基本信息知识点名称长度比较学习对象一年级学生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使用视觉直接比较出物体的长短,初步感知长度概念。

2、会使用直接比较的方法确定物体的长短。

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在方格纸上比较物体的长短。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数学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概括能力和探究数学问题的能力。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的愉悦与知识的价值。

教学资源与环境:录屏软件、格式工厂教学过程:一、学习检测,揭示课题师:现在请同学们找出笔袋里哪支铅笔最长?哪支最短?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演示比较的过程,汇报比较的方法一端对齐看另一端师:看来小朋友昨天观看视频很认真,在无法直接用眼睛看出长短时,我们可以把要比的物体放在一起,用“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方法进行长度比较。

这是我们平时常用的一种长度比较的方法。

(板书:一端对齐,看另一端)(板书课题:长度比较)二、探究活动,解决问题(一)直接比较(灵活运用直接比较的方法解决问题)1、同桌合作用范句表达1)两支铅笔的长度比较师:现在请同桌两人把你们笔袋里最长的一支铅笔拿出来,再来比较两支铅笔的长度。

用“…比…长(短)”来说一说。

同桌互说点名回答我的铅笔比某某的长,某某的铅笔比我的短。

2)两根绳子的长度比较同桌合作比较两根绳子的长度,用范句表达比较的结果同桌互说点名回答红绳子比白绳子长,白绳子比红绳子短。

师:我们不仅用“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方法比较长短,还能用“…比…长(短)”来说说比较的结果,真了不起。

(二)间接比较1、长方形纸长与宽的长度比较:师:嗯,你们真聪明,学会比较长度的方法了。

(出示第一张长方形纸,长宽的差异明显) 是横长?还是竖长?师:我们再来比一次。

现在,请你拿出纸片,来动手比较一下,是涂红色的横长?还是涂黑色的竖长?你也可以在组里交流交流。

全班汇报交流比较的方法和比较的结果。

(请学生上台实物投影演示)小结:借助其他物体比较,两张纸比较、用尺量或用绳子量、折一折。

沪教版小学一年数学下册《长度比较》教案:培养孩子们比较判断能力的好机会!

沪教版小学一年数学下册《长度比较》教案:培养孩子们比较判断能力的好机会!

沪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中的《长度比较》教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它能够有效地帮助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们培养比较判断能力,是一个极好的机会。

比较判断能力是现今社会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只有具备了比较判断能力,才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在教授这个内容的时候,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掘教材中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使用丰富的教学媒体和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长度比较知识点。

一、教学内容的分析本篇教案中的教学重点为长度比较,学生需要通过对给出的长度进行比较,来判断出哪个长度“更长”或“更短”,以及哪两个长度“一样长”,这对于学生的比较判断能力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量化,掌握长度比较的方法,进而培养比较判断能力。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衡量长度时,直接观察,如何判断长度的大小与关系,以练就一定判断力。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长度比较的概念与标准,正确使用长度的术语;2.根据比较对象的长度,判断长度大小的关系。

技能目标:1.通过对比观察,判断长度的大小与关系;2.能够准确地使用长度术语进行表示。

情感目标:1.培养正确的比较判断意识,倡导公正、中立的态度;2.提高服务于他人的意识,爱护周围的人和物,并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进入小学的第一课——“爱与自我保护”。

二、教学方法1.提问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提问法引导孩子们思考,让他们在探究问题中逐渐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老师可以提出下列问题向学生引导他们思考:①你如何比较两个长度的大小?②长度的比较可以通过什么方法进行?③什么是长度的单位?2.教学游戏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教学游戏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

例如,可以通过“成长环”游戏让孩子们感受长度的比较,进而掌握正确的长度术语。

3.实物演示法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物演示帮助孩子们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

例如,可以使用不同长度的棒棒糖、铅笔等物品,让孩子们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理解长度的比较方法。

【最新推荐】长度比较,评课-范文模板 (5页)

【最新推荐】长度比较,评课-范文模板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长度比较,评课篇一:线段长短比较评课听《线段的长短比较》后评课稿一、教学设计总体思路:本节课自始至终把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贯穿于教学内容和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无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达到了预订的目标。

教学思路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始终以线段的大小比较两种方法度量法和叠合法及其应用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所教知识准确,知识点的拓展与延伸恰到好处。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特色:能从教学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自如。

教学中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因素,从如何比较两人的身高这个生活中熟悉的问题出发,突破叠合法比较线段长短这个难点,立足思维训练和能力过程。

重视学生活动,以导为主线,以变为特色,以教与学协调发展为核心,以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为主要特征,进行因材施教。

三、教学基本功及教学效果:教态亲切和霭,语言清晰、生动,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板书工整、规范,富有系统性;教学目标达成效果较好,课堂气氛活跃,建立师生之间平等协作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真正起到了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体现了短时高效。

听《线段的长短比较》后评课稿1、本节课自始至终把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贯穿于教学内容和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观察、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活动,无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达到了预订的目标。

教学思路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始终以线段的大小比较两种方法度量法和叠合法及其应用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突出重点,攻破难点,所教知识准确,知识点的拓展与延伸恰到好处。

2、能从教学实际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自如。

教学中抓住了学生的兴趣因素,从如何比较两人的身高这个生活中熟悉的问题出发,突破叠合法比较线段长短这个难点,立足思维训练和能力过程。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长度比较》说课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长度比较》说课

《长度比较》说课一、说教材:《长度比较》是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新教材第二学期第四单元“应用”中的内容。

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了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的基础上进行的,同时,又是学习长度测量的重要基础。

这节课就要让学生通过35分钟的课堂教学将平时生活中显而易见的比较方法正式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从而让学生从小养成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的好习惯,获得数学源于生活的体验。

教师就应该转变角色,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结合班级学生的实际,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逐步体验、感知并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语言概括、探究等能力。

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愉悦与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1、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合作交流、自主学会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2、会正确运用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方法比较物体的长短。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说学生:《长度比较》这一教学内容,学生的起点知识是在生活中积累的点点滴滴的比较的方法,由于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历中对物体的长短比较已经积累一定的经验,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分为“初步感知、揭示课题——继续探究,间接比较——灵活运用,合理比较”三个层次,以学生自身经验为基石,引导学生将学得的知识运用到解决数学问题中去,使学生获得数学的思维方法,进一步从具体到抽象,运用借助其他物体的方法进行比较,从而渗透间接比较长度的思想方法,学会学数学,用数学,能力得到了培养。

说教学过程:1、通过旗子图、身高图初步感知,揭示课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视觉对物体的长度进行比较。

2、探究长度比较方法:(1)直接比较:小棒、绳子、动手操作:通过对两张长短相等的小棒进行比较,引出问题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学习。

在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提供大量操作素材,操作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自己获得长度比较的方法。

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长度比较 沪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长度比较 沪教版

一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一、教材版本本次教学的数学教材为《沪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二、课程目标1.掌握数1-20的读写与大小关系。

2.能运用数1-10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认知能力。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快乐中掌握数学。

三、教学重点1.数1-20的认识、读写和大小关系。

2.运用数1-10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掌握数1-20的大小关系,并能用数1-10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准备1.课件。

2.数学实物模型。

3.数学练习册。

4.黑板、粉笔、橡皮等教学用品。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询问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引出今天的新课。

最后,教师写出数字 1-20 并让学生观察。

2.数1-20的认识、读写和大小比较1.认识数字教师挑选数码板,让学生认识数字,例如,单数码、十数码和两位数码等。

2.数字读写教师将 1-20 的数字分为两列,一列是汉字写法,另一列是数字的阿拉伯数码,并让学生把不同的数字用不同的颜色标示出来。

3.数量比大小学生观察模型,将模型放在黑板、桌子上,手里拿着数字卡片,宣布你选出的数字是谁,比较大小。

例如,“3”和“5”,让学生用手拍出先后顺序,并答出哪个数字大或小。

3.数字1-10的实际应用1.数字与物品对应通过数字和物品对应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知道数字的具体含义。

2.识别和填写数字教师将数字和物品匹配起来,让学生能够识别和填写数字。

4.课堂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程度,适当调整课堂练习的难度和时长。

七、教学反思本次数学课采用的是沪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重点教授数1-20的大小关系,并能用数1-10解决实际问题。

课堂教学分四个部分,导入新课,数1-20的认识、读写和大小比较,数字1-10的实际应用以及课堂练习。

本节课的亮点在于,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例如数字卡片、模型和课件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生动有趣,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认知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也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课堂纪律、学生对数字认知程度的差异等。

20130514数学评课

20130514数学评课

数学评课宋志权诸蓓蕾老师执教的是一年级数学《长度比较》一课。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正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

创设的数学活动情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之中,学生既有“动手操作”又有“探究活动”。

学生通过比较物体长短的活动体验,在活动中亲历数学化的过程,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有用性。

课堂上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诸老师的课体现了这样几个教学理念:第一、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探究等能力。

本课学生通过操作逐步体验、感知并掌握比较物体长短的方法。

在设计教学时教师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和事。

而让每个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进行积极的猜想,活跃了思维,促进了智力的发展。

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他们探究的能力以及科学的态度。

第二、在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

如比“纸条的长短”教师设计了不同方向、遮住一端、遮住中间的三个学习情景。

学生通过比较更明确了“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比较长度方法。

数学课上,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活动中获得感性体验,并围绕探索的核心一步一步地深入,逐步建构正确的数学知识。

让学生结合生活探究数学知识,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三、在问题解决中,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生活性。

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的愉悦与知识的价值。

灵活应用比较的方法。

学生通过比绳子的长短,每个小组也有3条彩绳,小组里几个小朋友商量一下,可以怎样比较。

当绳子的长短比较接近,用眼观察不能马上得出结论,可以动手操作一下,进行比较。

老师课堂教育理念的转变,同时带来了教学方式的转变,也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转变。

本课堂的教学做到了“四个注重”: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学生容易理解数学概念;注重教学形式,组织数学活动,让学生体验与感悟;注重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师生数学语言规范;注重练习设计的科学性和多样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联系学生生活提高教学有效性
——评周浦镇小学xxx执教的《长度比较》一课
三林镇中心小学 xxx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而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计算。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生活环境,适当扩充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课堂教学改为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一方面能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并培养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有效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策略,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而组织的活动。

今天在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小学数学第六组教学实践活动中,听了周浦镇小学xxx执教的《长度比较》一课,应该说这是一堂成功的数学课,下面从“联系学生生活,提高教学有效性”角度,说说我自己听课后的一些感受和想法,与各位骨干教师进行商榷。

一、利用生活实际问题引入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建议是“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诸老师在《长度比较》课的一开始,教师问:“谁来向客人老师介绍一下自己?”抽了三位高矮不同的学生上来介绍,教师有意让最矮一位女生站在椅子上,教师说:“这位女生最高。

”学生马上反对,说:“要一起站在地上,才能比。

”教师然后让学生说说三位同学的高矮顺序。

教师就此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度比较。

”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进入了新课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二、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
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问题,能有效地激励学生主动地观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奥妙,从而提高探索、实践、应用能力。

诸老师在《长度比较》新课教学中,首先出示数学书第50页2的四面旗子比高低,让学生说出几号旗子最高?几号旗子最低?再比中间两面旗子,练习说话:谁比谁高?反过来谁比谁低?其次,出示垂直放的红绿两条纸条,猜一猜谁长,学生根据已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当物体长度差异明显时,就自然会用目测进行直接比较了;而当物体的长度差异不明显时,已经在不自觉地用“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方法进行比较了。

为此学生马上想到要把绿纸条横过来,并与红纸条一端对齐,看另一端。

这样就自己找到了“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比较方法。

然后,在两组盖住一部分的练习中,体会“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比较方法,同时知道要看全部;并体验到这种方法的优越性,形成完整的直接比较方法,从而将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升为科学的数学知识。

接着,在数本51页第5题教学中,学会“数方格”的方法,“数方格”的间接比较方法,它是比较由直接转向间接的一个载体,由定性(谁长谁短)转向定量的一个过渡,也是测量比较的基础;也为后续测量物体长度学习作铺垫。

这样设计,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事例中,在自主探究中,获取新知识,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三、挖掘现实生活素材巩固新知
心理学认为,练习是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重要接触或重复反应,是学生在心智技能和动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

练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发展智能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实践活动。

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主要手段,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练习质量作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我们不能仅仅是教会学生解题,解答数学教材中的经过简单化或数学化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数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在练习的设计中,诸老师能充分挖掘现实生活素材,提高学生对练习的兴趣和有效性。

垂直放的红绿两条纸条,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和启发性,让学生找到“一端对齐看另一端”的比较方法,。

巩固练习中,盖住一部分的练习和小动物、小朋友去学校
线路练习,是根据学生的现实状况,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重点,还注意了前后知识的联系,注意了对后继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使学生通过练习有所提高,从而真正地实现“练在关键”。

小动物、小朋友去学校线路练习还具有应用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要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要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让数学教学更联系实际,更贴近生活,做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促使学生能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在实际背景中应用数学,提高学生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本节课,李老师能联系学生生活,设计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有效性,是一节高效、成功的数学课。

20XX年5月14日下午于周浦镇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