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 两课时
《伶官传序》第二课时
• 926年 (41岁) “身死国灭,为天下 笑”
得天下 ------ 15年----盛 失天下 ------ 3年----衰
为 什 么?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使自身灭亡。
论点 盛衰之理,岂非人事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已经告 诫我们,要保有对安乐生活的一颗忧患之 心,才能够让精彩岁月长存。希望同学们 能够牢记这一点,以史为鉴,止于至善。 最后一起齐读这几个警句来共勉!
• 商纣王“好酒淫乐,嬖(壁音)于妇人妲 己”,荒淫残暴,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 下场。
• 楚怀王贪婪成性,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言 于不顾,最后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
• 南唐后主沉迷于诗画歌舞中,不理朝政, 最后落得个亡国奴的悲惨命运。
• 夫差纵情于声色犬马,酒池肉林中,不思国 事,最后只能是自刎而死的下场。
•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激励自己的斗志,以 图复国,终于天不负苦心人,三千越甲竟 吞吴,报仇雪恨。
• 所以,兴衰成败,不在天命,而在人事。
本文是欧阳修为《伶官传》作的序,可 为什么主人公不是伶官而是庄宗呢?
• 首先,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 叙述,不必重复。其次,庄宗的衰败 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借古讽今, 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 衰之理,希望北宋统治者励精图治。
• 有的知识分子,年轻时志存高远,埋头苦干, 成就辉煌事业,成为知名教授。得志之时便 猖狂,或迷恋女色,沉溺享乐,身败名裂; 或贪图金钱,抛弃事业,专事“招研”培训, 斯文扫地。
• 总结:我们要有居安思危,谨小慎微,防微 杜渐的心态,凡事要有归零的心,空杯去接 受一切,“满招损,谦受益”,我们要常怀 律已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从政者要常修为 政之德。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 身,自然之理也。”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第三册 19*伶官传序(第二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讨论《伶官传序》与《六国论》在写作上的异同,并背诵《伶官传序》第三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伶官传序》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为其《新五代史·伶官传》所写的一篇序文。
此文作为宋代文学的名篇佳作,与苏洵的《六国论》都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国家兴衰的道理,都总结了历史经验,都有劝谏统治者之意。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两文,回答问题。
二、提问1.《六国论》与《伶官传序》两文的中心论点各是什么?明确:《六国论》是一开始提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
《伶官传序》也是一开始采用反诘句式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的中心论点。
2.提问:《六国论》与《伶官传序》在论证方法上有何相似点?明确:《六国论》提出论点时从反面否定,与正面肯定两方面提出论点。
反面否定是“非兵不利,战不善”,正面肯定是“弊在赂秦”,然后作者承题作两方面分析,一是赂秦的国家“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一是不赂秦的国家“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所以不赂者以赂者丧,紧接着论证赂秦国家灭亡的原因与不赂秦者灭亡的原因。
赂者,用引证“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不赂者,用例证,(齐人)“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赂者与不赂者正反对比论证了中心论点,并以议论兼抒情,假设论证反面推进,似乎在批评六国的“为国者”,实是告诫北宋“为国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点明了本文的主旨。
《伶官传序》采用正反对比推理,使读者读后深感道理确凿。
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文章依据史实对比推理,自然得出结论:晋王临终授矢庄宗,告以遗恨,叮嘱庄宗不忘世仇,实现遗愿。
是时,庄宗重任在肩。
兢兢业业,用兵时负矢直前,惟恐有负先王。
终于获得成功;及至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
以至政纲倾颓。
衰败随之。
文章以成功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失败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象进行对比,十分鲜明地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
《伶官传序》教案【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在反复诵读中理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及文中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以及“其”“盛”“而”等多义词的意义;2、理解文本中的史实及其关系,以及本文的例证和对比论证方。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五代后唐盛衰的史实,被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凝练成一篇短短300多字的激昂文字,化为一盏明镜,也警醒了我们一代代后人的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二、题解1、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新五代史是欧阳修不满于旧五代史,重新编写的一部五代史。
《伶官传》是其中一篇,记叙了后唐庄宗宠幸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败政乱国的史实。
五代,是非常之乱世,几十年间,盛衰兴替不断,战乱频繁。
按照《新五代史》的编写体例,多数传文的开头都有一段序论,新五代史发论比以“呜呼”开头,足见五代历史之可悲可叹,这一篇也不例外。
由于写得比较出色,因为,后代让它独立成篇,加上一个标题,叫《五代史伶官传序》,或简称《伶官传序》。
2、“序”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三、背景材料1、作者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
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
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
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唐雯】《伶官传序》教学设计及反思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课时二)海南华侨中学语文组唐雯【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2、过程与方法:走近庄宗人生,理解文章对比论证、借古讽今的写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成败兴亡在于人事”的道理,感悟欧阳修的历史情怀。
【教学重点】懂得“成败兴亡在于人事”的道理,感悟欧阳修的历史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这堂课我们学习北宋文人欧阳修先生的散文《伶官传序》。
从标题看,这是一篇传记的序文,传记的主角是“伶官”。
那么,“伶官”是一群怎样的人呢?伶:古时称戏子,演员为“伶”。
那么“伶官”,就是做了官的戏曲演员。
这可真奇了。
古时候戏子大多地位低下,却能入朝为官,而且还能让大文豪欧阳修为之既作传又作序,这是为何?就让我们走近后唐庄宗李存勖,看看他和他的伶人之间究竟有什么耐人寻味的故事?二、文言积累——重点译句1、其后用兵,则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此后打仗时,就派官员以少牢之礼(用羊、猪各一头)祭祀于宗庙。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当庄宗用绳子捆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放着梁王君臣的头颅。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灾难祸害常常是从小的事情上积累起来的,聪明勇敢的人都被沉迷不悟之事所困惑,难道单单是几个伶官(造成的)吗?三、分析文本——走近庄宗盛衰人生1、庄宗之盛(1)问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从哪些地方、哪些细节读出了庄宗之盛?(生答)师小结:受矢——请矢——负矢——还矢。
(要点如下)受矢——接受父命,从此立志(眉头深锁,咬紧牙关)请矢——每次出兵的请矢仪式,恭敬庄重(仪式盛大,气氛庄重,兵士列队,士气高昂)负矢——“负而前驱”,省略战争描写,只见负矢得胜(想象庄重负矢杀敌,越战越勇,无往不胜的情形)还矢——“凯旋”之后“告以成功”(步履矫健轻快,意气风发)(2)“盛”之庄宗之形象定位英勇无敌、意气风发的少年英雄2、庄宗之衰(1)问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从哪些地方、哪些细节读出了庄宗之衰?(生答)师小结:(要点:“仓皇东出”——惊慌失措;“君臣相顾,不知所归”——无处逃避;“誓天断发,泣下沾襟”——泪流满面,悲痛不已)里外勾结——众叛亲离——走投无路(3)“衰”之庄宗形象定位失魂落魄、狼狈不堪的丧家之犬3、庄宗命归何处——史料补充(1)“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3篇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学习“盛”“告”“困”“于”“其”“之”等产件文言词语的用法,《伶官传序》教学设计4。
2.体会一些文言词语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体会本文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和写作手法表现主旨的方法。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层层深入的写法。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1.检查学生预习。
学生朗读课文。
教师考查阅读课文的熟练程度,从而了解预读情况。
2有关的国王与国名:课文第二段“世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文中提到晋王、庄宗、梁、燕王、契丹、有的是王名(指人),有的是国名(也暗指人),请根据注释简述他们的情况(不要照读注解)。
3.时代背景简介:五代(907-960年),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徘优(pái 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
庄宗同光四年(926年)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
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4疏通课文:(1)正音:矢(shǐ)盛(①shèng盛衰之理;②chéng盛以锦囊)函(hán)(2)补充注释:原—一用作动词,推原,意指推究事物的根本原因。
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简案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坛公认的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吉水(现在江西吉水)人。
幼年丧父,出身寒微,由母亲亲自教学,因家贫,不具纸笔,用荻画地作书。
历史上,他既是著名文学家,又是史学家、金石学家。
与宋祁等合写了《新唐书》,又自撰了《新五代史》。
六一居士的来历。
2、简介序: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读者理解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关于“史论”3、介绍五代4、介绍《新五代史•伶官传》5、明确教学目标。
二、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意。
对照课后注释读懂、读通文章。
1、思考问题: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立论的依据是什么?(用文中的原句来说)②作者是从哪两方面进行论证的?由此得出了怎样的结论?2、注音释义。
3、听课文朗读。
三、阅读并梳理《伶官传序》第一段1、课文重点字词释义(见课件)2、翻译全段。
3、阅读思考:问:作者对天下兴衰持怎样的看法?答: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4、内容梳理:第一部分(第l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
文章以感叹突兀而起,引发出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奠定了叹惋的感情基调。
而“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的历史事实则是“盛衰之理”的最有力的证明。
这一“得”一“失”与一“盛”一“衰”相照应,领起下文。
第二段1、课文重点词语释义。
2、翻译全段3、阅读思考:(1)、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答:告知三件憾事,劝庄宗完成遗愿。
(2)、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答:“忧劳可以兴国”。
(3)为什么在叙述晋王三矢的故事前面加“世言”二字?晋王三矢的故事属于传说,包括《新五代史》在内的正史均未收入。
《伶官传序(第二课时)》课件
课堂练习1
通过上节课我们对课文内容的梳理,你认为《伶官传序》
一文最主要的说理论证方法是(
)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中心论点)
原 推究原因
盛(得)
受三矢继父遗命 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衰(失)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忧劳可以兴国
对比
逸豫可以亡身
谦得益
满招损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欧阳修的修史初衷:
1.孔子:《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 2.欧阳修:“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
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 色者皆是也。”
3.史家修史:不虚美、不隐恶。垂劝戒,示后世。
“春秋笔法”:
孔子著《春秋》,每用一字,必寓褒贬。 现指: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用寥寥几字,就写出了历 史的结论。当时的国君“得春秋一字褒者,其荣甚于天子 之命服;一字贬者,其辱过于天子之刑戮。”
这段对话中,你觉得不是“微言大义“的字为:
A.放
B.伐
C.弑
D.贼
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 纣,真的有这些事件吗?”孟子答:“史料中 有这种记载。”宣王问:“臣子犯上杀死君主, 行吗?”孟子答:“破坏仁的人叫做‘贼’, 破坏义的人叫做‘残’,毁仁害义的残贼,叫 做“独夫”。只听说把独夫纣处死了,却没有 听说是君主被臣下杀害了。”
古
系燕父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盛(忧劳兴国) 衰(逸豫亡身)
鉴
宠幸伶人 骄奢淫逸 身死国灭
方法 手法
今
面多北方异族的 叩关犯边却一味 求和苟且偷安
戒
汲取前朝遗训 反观为政得失 力戒骄奢 防微杜渐
课堂练习3 对与“讽”与“谏”的异同你理解多少,选
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2篇
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篇4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
2、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文中的相关文言知识: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特殊句式等。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论证来论证文章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反复诵读,钩玄提要,把握文章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忧患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作者以史为鉴的作序初衷。
难点: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2、制作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英国培根在《培根随笔》中说:读史使人明智。
杜牧读六国之史,明白了骄奢暴虐可以亡国;苏洵读六国之史,看到了勇于抗敌才可以兴国。
那么欧阳修读五代之史,又告诉我们什么呢?今天就一起去学习《五代史伶官传序》,去回到历史现场,鉴往知来。
二、写作背景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
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想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三、作者介绍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诗文的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公开课教案——《伶官传序》
【原创】线上公开课教案——《伶官传序》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必备知识:1.强化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明确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厘清史实,把握作者以史为证得出的历史教训,积累一点名言警句。
(二)关键能力:1.强化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明确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三)学科品格及学科素养:1.强化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明确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厘清史实,把握作者以史为证得出的历史教训,积累一点名言警句。
(四)核心价值:厘清史实,把握作者以史为证得出的历史教训,积累一点名言警句。
二、生情分析:高二学生对古代散文名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在初中阶段和高一时期就已经学习过不少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也有学过序这种文体了。
因此,本堂课就准备以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为例,让学生学会通过提要钩玄、沉思力索与反复诵读,“因声求气”结合起来,在获得对作品情意的深切了解之后,学会在写作时运用借鉴,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意。
三、过程方法:诵读、串讲四、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作者以史为证得出的历史教训,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2.难点:把握文章的论证特点(结构与方法)。
五、教学用具:钉钉直播线上教学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设计思路:本课题选自选修课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本堂课就准备以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为例,让学生学会通过提要钩玄、沉思力索与反复诵读,“因声求气”结合起来,在获得对作品情意的深切了解之后,学会在写作时运用借鉴,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意。
八、教学过程:玩物丧志,正确对待兴趣爱好,不可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正确使用手机、电脑。
事在人为,付出就有回报,理想只有付诸努力才会变成可能。
以古为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伶官传序》 教案
伶官传序【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掌握本文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翻译本文重要文言句子2、理清文章的论证结构,把握本文“散而不乱”的特点过程与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为辅,把握本文论证思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
2.难点: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对作者结论的评价。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及“五代”历史背景2、翻译课文。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标题中的“伶官”是一群怎样的人呢?(学生: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古时戏子大多地位低下,却能入朝为官,欧阳修为什么要为伶官作传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寻找答案。
二、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永忠”。
北宋吉州永丰(江西永丰)人,官至枢密副史,参知政事。
在政治上,他早年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旗帜鲜明,曾就范仲淹被黜事,上书斥责谏官高若纳趋炎附势,不敢主持正义,因而遭到贬谪。
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对北宋诗文改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成就,以散文最为突出。
他的文章,含蓄委婉,平易自然,各类文章又各有其独到之处。
例如他的记事文往往运用精炼的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活动或山水的景色,并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他的史论文常常充满激情,选择不同时代的类似史实作适当比较,经过反复论证,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切合现实的经验教训。
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新五代史》等。
三、时代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03 教学课件_五代史伶官传序(第2课时)
“去”;⑧ 介词“以”后省略宾语“之”。④⑦ 为被动句,④ 为没有标志的语意上的被动
句,“隳”即被毁坏;⑦“于”表被动。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九州,古时天下分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 荆州、杭州、梁州、雍州。秦居雍州,后“九州”成为中国的别称。 B. 黔首,战国时期和秦朝对百姓的称呼,与“氓隶之人”“迁徙 之徒”意思相同,都指百姓。 C. 少牢:羊、猪各一头。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 牢,故“牢”指祭祀用的牲畜。根据牺牲搭配的种类不同而有太牢、 少牢之分。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D. 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春申君、楚国的平原 君、魏国的信陵君,他们都出身贵族,以招揽宾客著称。
3.本文题为“五代史伶官传序”,为什么文中却没有详细写“伶人”在庄宗失天下过程中的 作用?而“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却又被后人称为“点睛 之笔”?
①“伶人”的事已写入《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再写未免重复,使文章显得拖沓。 作者意在规劝统治者吸取庄宗得失天下的经验教训,并非将兴亡之责归咎于伶人,所以,没有 必要详细写“伶人”在庄宗失天下过程中的作用。
4.本文是一篇构思精巧、韵味别致的史论经典,试从组材和语言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①巧妙组材,思路清晰。本文虽然材料繁复,但是作者始终着眼于“盛”“衰” 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无论是使用 的事例,还是抒发的感情和发表的议论,都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申明“忧劳可以 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这就使得文章气脉贯通,前后呼应,散而不乱, 结构严谨。
②语言委婉,韵味别致。全文以“呜呼”起笔,以“岂独伶人也哉”收尾,一叹 再叹,以叹贯串始终,于反复叹咏之中显现委婉的韵致。在议论的文字中,多处使用反 问句、疑问句,使说理委婉而令人深思;多处使用对称语句,特别是采用语言凝练、对 仗工整的骈句,造成鲜明的对比感和节奏感;适当运用长句,调节语势,有张有弛。疑 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骈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错落有致,读起来抑扬顿挫,一咏 三叹,感情饱满,气势充沛。
《伶官传序》2 课时
1、文章第二、三段讲的是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具体经过,请 用第三段中的一句话概括出得、失天下的原因。
明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第二、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具体说明。 (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明确:正反对比。二段正面叙说得天下(盛), 三段反面叙说失天下(衰)。
写作意图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 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败国的史实, 借古讽今,讽谏当时北宋王朝的执政者要 以史为鉴。
读一读
大声朗读课文,熟悉文本
qì chéng 契丹 盛以锦囊
xì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fà
誓天断发
yú
欤
分析第一段
请结合下面的重点字词独立快速翻 译第一自然段。
然后以组为单位讨论完成下面两道 题,并选好代表,准备展示。
分析第四段
重点字词: (1)故方其盛也:正当 (2)数十伶人困之:围困 (3)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困扰 下面1、2题是什么特殊句式? 1、为天下笑 被动句 2、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介词结构后置句 被动句
下面1、2题有什么词类活用现象?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形作名,微小的事 有智有勇的人 形容词作名词 2、智勇多困于所溺
文坛领袖欧阳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 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 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 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 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 是岂不为六一乎?”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可以知之矣。 译文:推究庄宗取得天下,与他失去天下的原 因,就可以明白这道理了。 4、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 纳之。 译文:恭敬地取出箭来,用丝织的口袋装着, 背着在军前开路,等打了胜仗回来,就把箭收 藏到宗庙。
《伶官传序》2 课时共41页文档
《伶官传序》2 课时
56、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57、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58、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 理荒秽 ,带月 荷锄归 。道狭 草木长 ,夕露 沾我衣 。衣沾 不足惜 ,但使 愿无违 。 59、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6Leabharlann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谢谢
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 3篇
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篇6【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原、赐、负、抑、遗、系6个实词2.积累归纳:与、其、归、易、告5个词的义项和用法。
能力目标1.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名词活用为动词)。
2.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法,并背诵课文第三节。
德育目标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识记11个词语,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地点到即可,也正因如此,给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利用注释、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其作品,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理解作者意图。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说六国灭亡的原因,以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勿蹈六国覆辙。
今天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也是借古讽今,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现在听录音,轻声跟着阅读,思考庄宗李存勖17岁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有什么事。
二、解题同学们根据注释,谈谈作者与《新五代史伶官传》,教师补正。
明确: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谥号文忠。
欧阳修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于他的门下。
他是唐宋八大家中的重要作家。
《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伶官传序教案4篇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案4篇《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下面是分享的伶官传序教案4篇《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供大家赏析。
伶官传序教案1一、导入新课二、解题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⒉介绍“序”三、整体感知⒈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⒉质疑解难⒊思考:①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语文教案-伶官传序。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四、具体分析中心论点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高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伶官传序》。
明确:①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
②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③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
④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教案2伶官传序教案一、教学目的1、了解“满遭损,谦得益”和“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2、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进行论证的写法。
3、了解文言词语的省略。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
2、难点: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对作者结论的评价。
三、教学时数课内自读课文、两课时四、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北宋吉州永丰(江西永丰)人,官至枢密副史,参知政事。
在政治上,他早年支持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改革派,旗帜鲜明。
晚年思想渐趋保守,反对王安石变法。
欧阳修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他是北宋中叶文坛的领袖,对北宋诗文改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创作,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成就,以散文最为突出。
他的文章,含蓄委婉,平易自然,各类文章又各有其独到之处。
例如他的记事文往往运用精炼的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表现人物的活动或山水的景色,并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他的史论文常常充满激情,选择不同时代的类似史实作适当比较,经过反复论证,最后自然而然地得出切合现实的经验教训。
语文版语文高二年级《伶官传序》教学设计
伶官传序[教学目的]理解课文“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
学习一般史论提出论点,运用史实步步深入进行论证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翻译全文,理清结构,背诵第三段。
[教学方法]诵读法、串讲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翻译全文,理清结构。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没--通“殁”却匈奴┓却:使……退却,连却之┛打退。
二、讲读新课1、解题(见注)2、背景五代时后唐庄宗称帝之后,迷恋伶人,“常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朝政日非。
后当他处于众叛亲离时,就是由于伶人郭从谦(任指挥史)率领部下作乱,被乱箭射死的。
因此欧阳修在本文中发挥感慨,痛下针砭,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于“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3、译析课文┏恪遵父命,终于报仇┓祸患常积于忽微盛衰之理,在于人事┃┃┗自胜而败,由盛而衰┛智勇多困于所溺4、朗读课文生读━━教者示范━━生齐读5、口试翻译词句。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理解内容与写法,完成习题。
教学过程一、读课文二、补充多义词盛、困、微(见书)三、回答问题1、第一题:作者用什么方法安排材料(强盛的材料)的?以“矢”为线索。
赐━━受━━藏━━请━━盛━━负━━纳━━还2、文章怎样前后呼应的?(见板书结构)3、体现写作目的的是哪一句?“岂独伶人也哉!”4、作者作序,为何很少提到有关伶官的事?A、传内已写;B、重在警告。
5、结论有何现实意义?(讨论)6、归纳写作特点A、材料安排好;B、论证方法好(对比;例证)C、语言运用好(长短交错;感叹、反问加强语势)四、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其”字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一定)其后用兵(此)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他)六、创造思维训练联系自身,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教学设计3:第21课 伶官传序
伶官传序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2.理解文中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3.掌握一些文言字词的意义及用法。
教学重点:正反对比论证及文言字词用法教学设想:以点拨为主,多给学生诵读的机会教学课时:二课时(教案未分课时,可在教学中灵活掌握。
)教学内容及步骤:一、解题伶官:伶人,乐工。
序:序文。
本文为《新五代史》中《伶官传》的序文。
二、介绍有关欧阳修的知识,师生回顾。
欧阳修,字永淑,号醉翁,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学的领袖人物,初中时,我们学过他的《醉翁亭记》《卖油翁》等文章,著有《欧阳文忠集》,文忠乃其谥号,他还编了两部史书:《新唐书》《新五代史》。
三、介绍有关课文的有些资料五代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53年期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战乱四起,后唐庄宗就是被轼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
“常身与俳优(péi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当时被重用伶官有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他们手握重权,败政乱国。
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
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文中最后一段提到“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即指此事。
四、学生自读课文,熟悉课文,并对照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
五、全体学生齐读,进入学习氛围。
六、分析、朗读第一段:1.请一位朗读基础较好的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学生倾听。
2.全体学生齐读开头“呜呼”两字,揣摩语气。
(这两个字的语气内涵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把握,教师联系全文内容,提示学生)答:“呜呼”这两个字,确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是慨叹,惋惜。
3.讨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1)请学生翻译:国家盛衰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也是人事吗?(2)打出幻灯片:“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之理,虽曰天命,亦乃人事也。
人教版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精选10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精选10篇)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4、本文是史论,是借古讽今之作,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的道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德育目标: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教学重点:1、文中关键字、词、句。
2、文章议论思路。
3、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举出所学过的欧阳修的文章。
(《醉翁亭记》)。
2、与《醉翁亭记》对比导出《伶官传序》(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来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亲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幸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3、由学生介绍欧阳修。
4、关于序。
5、背景介绍。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2、共同研讨:共同翻译全文,解释个别词,字义,说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
3、再次齐读课文,教师指导:①读出重音,体现这种强调的意义来。
(岂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②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
(“方其”领起下面分句一气贯通,有声势,不可一世的气概。
)③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
④读出玉器,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三、研讨本文严谨的思维线索。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现代汉语表述。
(虽由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成败,由于人事。
《伶官传序》教案12(两课时)
《伶官传序》导入:上节课,我们一同梳理了《伶官传序》的文意,文中欧阳修借后唐盛衰的过程,阐述了盛衰之理,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从而告诫北宋统治者要以史为鉴、力戒骄奢、防微杜渐。
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和品读文字。
1、请两名同学来朗读一下这篇文章本文虽为一篇史论小序,但作者的感情充溢期中,他的情绪、态度是有变化的,刚才这名同学就把握住了文章情感的变化,读起来也抑扬顿挫了。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分析一下文章中作者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
2、大家找一找,文章中哪些词或句子表明了作者对庄宗得失天下的情感态度?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岂独伶人也哉?以上是一些感叹句、疑问句、被动句、反问句等句式,作者借此直接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3、一同来品味一下这些句子中具体饱含了作家怎样的思想感情?指导诵读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明确:呜呼!全文开篇便呜呼!表现出作家对这件事的感慨和遗憾之深。
联系我们学过的《阿房宫赋》《六国论》等史论文章: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一般在叙事后发表议论处“呜呼”开议论之头,而本文一开始就发表这样的感慨,可见作者内心郁结之情深到极点,不得不发,又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毛诗序》里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散文,庄宗得失天下这件事引起了作家心灵的震动。
作者虽然摆脱不了天命观的束缚,但是看到了人事的重要性,难道不是由于人事么!感叹句中又反问,强调了人事对盛衰的重要性。
一开始这句话我们读出了作家良多惋惜、感慨之情!呜呼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②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倘若去掉这些句子,文章文意不变,表达效果会是怎样的呢?请一名同学朗读第三段,去掉感叹句之后的。
伶官传序教案2
伶官传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伶官传序》。
(2)理解并掌握《伶官传序》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了解伶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伶官传序》。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与现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伶官传序》。
(2)理解《伶官传序》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掌握伶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1)理解《伶官传序》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
(2)分析伶官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伶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激发学生对《伶官传序》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伶官传序》,感受作品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伶官传序》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伶官传序》中的生僻词语和特殊句式。
(2)分析伶官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朗读练习,提高朗读水平。
(2)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锻炼写作能力。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伶官传序》。
2. 结合课文,分析《伶官传序》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伶官传序》的朗读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伶官传序》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伶官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掌握情况。
4. 学生合作探讨和课堂练习的表现。
5.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思考:
在一百多年后的北宋中叶,作者重新 提这件史实,有何意义?
明确:文章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 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了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 道理。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 告戒北宋统治者吸取后唐庄宗李存勖宠信伶人而 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 精图治。
•
唐庄宗喜演剧,能度曲。伶人能接近他, 并渐渐参与政事。唐庄宗宠信景进、史彦琼、 郭从谦等优伶,并让他们掌握实权。景进等 专替他探听宫外消息,回报的情况往往颠倒 是非。许多朝官和四方藩镇都争着向伶官行 贿,以求在庄宗面前说些好话。在他即位不 久,李嗣源发动兵变,郭从谦首先响应,率 从马直亲兵攻皇城,纵火焚烧兴教门,闯入 内宫,乱兵在宫楼上用箭射死仓皇东出的唐 庄宗。
示放弃或不赞成的一面
•2.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 •至于:(古义)相当于“以至于” •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从事:(古义)官名,这里泛指一类官 • (今义) 干某项事业;处理,处置;办事, 办理事务
4.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人事:(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 • (今义) 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
谦得益
满招损
• • • • • • • •
作业: 字词积累练习: 三新练习册 以下四句对你的启发: 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2.满招损,谦受益 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4.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3.被动句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4.省略句 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 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岂独(庄宗之困于)伶人也哉 (庄宗)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于)庙
• 任务三: • 品评人物 赏读文章
•
李存勖刚即皇帝位,便率军直接攻打后 梁的都城大梁。出征之前,他把夫人和儿子 都送到后方的皇宫里。告别时说:“事之成败, 在此一举,若其不济,当聚吾像于魏宫而焚 之”,表现出破釜沉舟,一往无前的英雄气 概。毛主席对这段记述逐字加了旁圈,并在 天头批注“生子当如李亚子”,这无疑是 对李存勖的极高评价。
盛
衰
• “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 能与之争。” •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分析论证手法
原
对 比
推究、探讨
受遗命.矢志复仇 宠伶人,身死国灭
晋王三矢
忧劳兴国
举例论证
盛
? 天命 !
衰
逸豫亡身 人事
成败皆人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 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谦得益
满招损
等工作;人情事理
5.原庄宗之所以的天下 所以:(古义)代词”所“与介词”以“组成”所“字结
构,其义为”··· ··· 的原因“
•
(今义)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1.判断句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此三者,吾遗恨也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2.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 请其矢,盛以锦囊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而告以成功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其: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副词,表祈使语句,相当于“一定'”应当“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代词,他,代庄宗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副词,加强语气,不译
2.以: 与其所以失之者
介词,与”所“组成固定词组,表示”···的原因“ ··· 介词,”凭借“ 可以知之矣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介词,“用”
名词作动词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 代史•伶官传》作的序言。五代 (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 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 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写作背景
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 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 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 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 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 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 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论据是什么?
3. 文章的结论是什么? 4. 作者是如何论证的? 5. 文章的论证手法是什么?
1、找出观点句(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 命,岂非人事哉! 2、依据(论据) 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
盛
衰
•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见贼而士卒 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 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李存勖继承和发扬先辈的遗志,完成父辈未 竟的事业;在他初登帝位时,不为高位富贵所羁, 不为声色犬马所惑,毅然御驾亲征,志在雄图大 业,彰显其雄心与远见卓识。虽贵为天子,却能 亲赴疆场,而且身先士卒,带头冲锋陷阵,表现 出视死如归,以身作则的英雄气概,让人钦佩。 然而,他喜好戏剧歌舞,宠信伶人,沉溺于声色 犬马的逸乐之中,最终导致身死国灭,又让人为 之扼腕叹息。
• 函梁君臣之首
函:用木匣子装
• 抑本其成败之迹
本:推究
•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其根本
• 名词作状语 • • • 1.负而前驱 2.仓皇东出 3.一夫夜呼
前:向前 东:向东 夜:在夜里 四:在四面
•
4.乱者四应
1.与其所以失之者 与其:(古义)和他 • (今义)在比较两件事的利害得失而决定取舍时,表
引用论证
第一部分 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 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依据。
第二部分 叙述庄宗得天下的艰辛过程,并对庄宗的 “成败之迹”做了理论概括。
第三部分 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盛衰之理 岂非人事
(庄宗得失可知)
恪守父命 意气之盛 得之易 成败皆人 仇雠已灭 何其衰也 守之难
古有一文豪自言:“吾家藏书一万卷,集 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 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 物之间……”遂自号为六一居士。
——欧阳修《六一居士传》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 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 省吉安)人。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 苦自学,出身寒微,由母亲 亲自教学,因家贫,不具纸 笔,用荻画地作书。宋仁宗 天圣八年进士及第。晚年历 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 卒谥文忠。历史上,他既是 著名文学家,又是史学家、 金石家。
• 任务: • 诵读文章,标记字词 • 认清字形 读准字音
shèng chéng chóu
• 盛衰之理 盛以锦囊 及仇雠已灭 • 契丹 qì 三矢 shǐ 逸豫 yìyù ng • 凯旋 Kǎi xuán 仓皇 Cāng huáng 伶人 lí
• 任务二: • 疏通文意,积累字词
• 1.原庄宗之所以的天下 原:推究 • 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系:缚;组:泛指绳索 • 3.抑本其成败之际 抑:或者 • 4.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举:全,所有的
1. 文章当中提到唐世宗的几件事?分别与文章 那部分对应?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 样的人? 2. 文章借唐世宗的事例想表明什么观点?结论 是什么? 3. 对于文章的结论你怎么看?
• • • •
晋王赐矢,庄宗接受遗命 出师请矢,庄宗执行遗命 凯旋还矢,庄宗意气豪迈 伶人作乱,庄宗狼狈出逃
•
唐庄宗骁勇善战,常冒死搏斗。最激烈 的、也是决定性的一仗是称帝后夺取郓州之 战。梁军破德胜南城,庄宗弃北城,坚守杨 刘城,与号称十万之众的梁军日夜苦战,庄 宗再占德胜城,梁军决黄河口用洪水阻唐军。 庄宗听取谋臣郭崇韬的计策,留兵守杨刘, 自率轻骑从郓州直取汴州,一举消灭梁国。 赫赫战绩,使欧阳修禁不住赞叹:“举天下 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其意气之盛,可 谓壮哉!”
立国 (15年)
灭国 (3年)
{
{
908年 912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3岁
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27岁
38岁 41岁
系燕王父子以组(灭燕)
函梁君臣之首(亡梁)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923年
926年
得天下 ------ 15年----盛 失天下 ------ 3年----衰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为文主张切合实用,重内容,反浮 靡。积极培养后进,因而成为北宋中叶 文坛领袖。他的散文明畅简洁,丰满生 动,说理透彻,抒情委婉。诗、词也有 很高成就。他的《六一诗话》开创了 “诗话”这一新的体裁。著作有《新五 代史》、《欧阳文忠集》,又与宋祁等 合修《新唐书》。
解题
伶: 乐工,艺人。 伶官:乐工作了官。